徽州文化全面解读_第1页
徽州文化全面解读_第2页
徽州文化全面解读_第3页
徽州文化全面解读_第4页
徽州文化全面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徽州文化一、徽州概述徽州,简称"徽",古称歙州、新安。徽州一府六县,即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府治在现歙县徽城,前四个县现属安徽省黄山市,绩溪县今属安徽省宣城市,婺源县今属江西省上饶市。徽州是浙江省早期雏形浙江西道的一部分,也是1667年(康熙六年)江南省分治后安徽之"徽"的来源,"江南左"取安庆府、徽州府的首字,称为安徽省。1、年表徽州地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1955年与1981年在绩溪县发现的两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证,早在六千年前,翚岭(即徽岭)南北就有人类活动,西周以前,据《禹贡》天下分九州本区属扬州,即所谓"蛮夷"所属之地。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镇压州人方腊领导的农民起义后,改歙州为徽州,徽州得名始此。2、古代教育徽州历史厚重、文风昌盛,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当时的教育办学。宋元以来,徽州共建有书院260多所。书院绝大多数都是宗族主办或宗族子弟创办,同时,也有少数官办。据廖腾煃《海阳纪略·瞻云书院序》记载,"郡邑之有书院,自南唐始也"。宋元以来,徽州的书院出现非常发达的局面,成为全国书院最多的一个地区。二、徽州文化概述(一)徽文化(即徽州文化):徽州文化即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指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而不等同与安徽文化。主要内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程大位珠算法、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书、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等。2008年文化部批准设立"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它是我国第一个开展跨省文化生态保护的保护区。保护范围为:安徽省黄山市的全境,安徽省绩溪县,江西省婺源县。徽州文化和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形成了安徽三大文化圈,三大文化圈合而为一,总称安徽文化、皖文化。这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至少经历了大半个世纪,被誉为是并列与敦煌学和藏学的中国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显学之一。(二)徽州与徽州文化徽州,作为一个地域的名称,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前身经历了从"三天子都""蛮夷"之地属吴、越、楚、秦置黟歙,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的漫长历程。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在此后的866年中,徽州的名称一直延用,直至198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黄山市时止。现在我们讲的徽州地域包括: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屯溪区、徽州区和黄山风景区;宣城地区的绩溪县和江西婺源县等。尽管千百年来,朝代的不断变更,名称的不断变化,但徽州的地域相对稳定,这就为徽州文化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早在400多年前,明代著名戏剧家、诗人汤显祖曾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表现了诗人对灿烂辉煌的徽州文化的向往。徽州不仅以其云山雾海、怪石嶙峋、清秀明丽的黄山、齐云山、新安江、太平湖等吸引着每年数百万海内外游客,更以其美丽迷人、博大精深的人文景观,倾倒了无数旅游者,使其流连忘返。那造型别致的徽派古民居、鳞次栉比的古牌坊群和阴森威严的古祠堂,无声地诉说着古老徽州文化辉煌的昨天。1990年,黄山荣列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2000年,西递、宏村加盟世界文化遗产行列;还有潜口民宅、许国石坊、罗东舒祠、渔梁古坝等10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等,它们的殊荣显示出徽州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徽州文化也与敦煌文化、藏文化并称中国三大地域文化,引起海内外更多学者的强烈关注,为众多旅游者趋之若鹜。(三)地理概况1.自然徽州向号"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农田和庄园"。境内群峰参天,山丘屏列,岭谷交错,有深山、山谷,也有盆地、平原,波流清澈,溪水回环,到处清荣峻茂,水秀山灵,犹如一幅风景优美的画图。由于徽州的山地丘陵地形与金衢盆地及杭嘉湖平原形成落差,此处的溪流大部分呈东去之势,更无形中加深了徽州与杭州的联系。钱塘江的北源(正源)新安江发源于徽州休宁县怀玉山六股尖,南源衢江亦发源于徽州休宁县龙田乡青芝埭尖,因此休宁堪称是真正的钱江源。徽州自古出名茶,黄山毛峰、屯溪绿茶、祁门红茶、徽州贡菊。2.地形古徽州四面有4座山,西边黟山即黄山,东边---白际山脉即歙县的发祥地,主峰搁船尖。黑白两山,龙飞凤舞,形成黑白徽州的格局,北方是障山,主峰清凉峰(海拔1787米),南边是耸立在祁门县境内的牯牛降(海拔1728米),位于婺源与休宁交界处的大鄣山(海拔1629.8米)、横亘在婺源西南部的凤游山(675米)、拔起于休宁西北部的白岳齐云山(海拔585米),是壮丽神奇的天造画境。最为著名的当属绵亘于歙县、黄山区、休宁、黟县之间的黄山(最高峰莲花峰海拔1860米),峰峦峻峭,劈地摩天,重岩叠嶂,宏博富丽,是闻名中外的风景胜地。古徽州三分之二的人口是居住在东边---白际山脉即歙县的发祥地(俗称南乡),主峰搁船尖。所以,也被誉为徽州的母亲山,梁武帝赞誉"新安大好山水",其中的山,就是指横贯整个南乡的白际山脉,主峰搁船尖,是各代徽州大儒的隐居地。三、徽州文化内涵解读徽州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重地,"安徽"便是取安庆府之"安"、徽州府之"徽"作为省名。徽州,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历史、文化、思想概念。古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多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以徽商、徽剧、徽菜、徽雕和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建筑、徽派盆景等文化艺术形式共同构成的徽学,更是博大精深徽州文化(简称徽文化,是安徽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全息包容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典型标本。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至少经历了大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更趋火热,逐渐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地方学"徽学",与敦煌学和藏学一同被誉为走向世界的中国三大地方显学。(一)新安理学这是程朱理学的正宗流派,奠基人程颢、程颐及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祖藉均系徽州篁墩。它从南宋前期到清乾隆年间,在徽州维系了600多年,对徽州社会经济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新安理学核心是伦理常纲,同时也倡导"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的重学思想,"天理为义,人欲为利","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理不计其功"的思想和"修内政","攘夷狄"的节义思想。(二)徽菜南宋年间发端于歙县,是全国八大菜系之一,菜系的形成是经济、文化发达的结果。徽菜重(讲究)油、重色、重火功,而且选料精良,制作考究,尤其注重原料的产地、季节、鲜度、部位、品种等,擅长炒、炸、烧、炖、溜、焖、,加上火腿佐味,冰糖提鲜,料酒除腥引香,使徽菜的风味更加鲜明。名菜有:火腿炖甲鱼、红烧果子狸、清蒸石鸡、虎皮毛豆腐、凤炖牡丹、红烧划炎、香菇盒,还有美味可口的符离集烧鸡。一九四九年以前,烹调之乡的绩溪县,到外地开饭店有222家,如上海的大中国、大中华、大富贵,武汉的大中华等皆是。(三)历史名人古徽州钟灵毓秀,人才辈出。文化积淀非常深厚,自古以来人才辈出,有人把这里比作诞生了孔子孟子的山东曲阜和邹城,称徽州为"东南邹鲁"。——名人录汪华(587-649),唐越国公,字国辅,歙州华阳镇登源人,徽学大师叶显恩教授称之为"古徽州第一伟人",被尊为徽州地方神或地域神。毕升(?-约1051),北宋徽州(今安徽歙县)人,活字版印刷术的发明者。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人,中国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升(1299-1370),字允升,徽州休宁溪口人,明初,为翰林学士,与修女诫。为朱元璋重要谋士,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三策。王茂荫(1798-1865),清代货币理论家,道光朝进士。歙县杞梓里人,马克思《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张颂贤(1817年-1892年),徽州休宁人,清康熙年间迁居南浔(今湖州南浔镇),财富之巨被称为南浔四象之一。胡雪岩(1823-1885),徽州绩溪人,著名徽商,人称"红顶商人"。谢正安(1838-1910),著名徽商,徽州歙县人,黄山毛峰创始人,创办的"谢裕大"茶行居徽州五大茶行之首。谢正安在上海漕溪路创办第一家裕大茶行,所以真正的黄山毛峰产地就是黄山漕溪,黄山毛峰由他命名。后来为了纪念,所以上海有了漕溪路。詹天佑(1861-1919),字眷诚,祖籍徽州婺源,铁路工程师,中国第一条铁路修建人。黄宾虹(1865-1955),字相存,别号虹庐,徽州歙县人。现代著名山水画家和绘画理论家,是现代中国画坛上成就卓著的一代宗师,为"新安画派"的现代代表。陶行知(1891-1946),徽州歙县人,祖籍浙江绍兴,教育家。1891年10月18日生于歙县。胡适(1891-1962),徽州绩溪上庄村人,著名学者,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江泽民,中共前领导人,前国家主席、国家军委主席。祖籍徽州婺源。胡锦涛,徽州绩溪龙川人,中共前领导人,前国家主席、国家军委主席。(四)徽商由于徽州境内自古是群山叠嶂,可耕种的地也自然相对少,农耕生产难以发家,于是,在徽州地区逐渐形成传统,男孩们选择入仕或是经商,因此古往今来,徽州的官员和商人无论规模和影响力都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非常重要的一股洪流。其中徽商成为了中国古代四大商帮之一,在促进古代经济发展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徽商,别名新安商人,是明清时期与晋商齐名的商帮,影响极大,江南一带的市镇常有"无徽不成镇"之说,譬如扬州的盐商中就以徽商的影响力最大,苏州、杭州、衢州等都邑也是徽商集中的城市。徽州处"吴头楚尾",属边缘地带,山高林密,地形多变,开发较晚。汉代前人口不多,而晋末、宋末、唐末及中国历史上三次移民潮,给皖南徽州送来了大量人口,人口众多,山多地少,出外经商是一条出路。丰富资源促进了商业发展。徽商最早经营的是山货和外地粮食。如利用丰富的木材资源用于建筑、做墨、油漆、桐油、造纸,这些是外运的大宗商品,茶叶有祁门红、婺源绿名品。外出经商主要是经营盐、棉(布)、粮食等。徽文化塑造了徽商的品格--儒商,以儒家文化来指导经商。明清是我国商品经济较发展的时期,明清已有资本主义萌芽,这是徽商鼎盛之时。在婺源溪头乡一带的乡村,自古就流传有一句话:"不慌不忙,三日到余杭。"体现了古时徽州和杭州、江浙一带的关系紧密。(五)徽州古城徽州古城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境内,这里是中国三大地方学派之一的"徽学"发祥地,被誉为"东南邹鲁、礼仪之邦"。与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四川阆中并称为“中国四大古城”。徽州古城景区包含徽园、渔梁古埠、徽州府衙、许国石坊、斗山街、陶行知纪念馆、新安碑园、太白楼等景点,每处景点皆展示着古徽州文化的不同内涵,其中渔梁古埠是雄霸明清商界三百余年徽商的起航地;许国石坊为八角结构,举世无双;斗山街是徽商族居的古民居街道;徽园更是集牌坊、古民居、宋祠"三绝",砖雕、木雕、石雕"徽州三雕"等徽州古建筑之大成。出棠樾牌坊群,车行约十多分钟,便抵达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歙县位于杭州、千岛湖、黄山、九华山旅游线的中心点,徽杭、屯芜公路在此交会,皖赣铁路穿越而过。这里山明水秀、风光旖丽。境内古民居群布局典雅,犹如一座气势恢宏的历史博物馆。(六)建筑艺术1、民居旧时徽州城乡住宅多为砖木结构的楼房。明代以楼上宽敞为特征。清代以后,多为一明(厅堂)两暗(左右卧室)的三间屋和一明四暗的四合屋。一屋多进。大门饰以山水人物石雕砖刻。徽州降水充沛,所有住房是"天井加合院"的徽派建筑,天井的屋顶总是向着自家的院内倾斜,雨水从四面的房檐流入,汇集于院落中的明堂,称为四水归堂,以图财不外流的吉利。门楼重檐飞角,各进皆开天井,通风透光,雨水通过流入阴沟。各进之间有隔间墙,四周高筑防火墙(马头墙),远远望去,犹如古城堡。一般是一个家庭之系住一进,中门关闭,各家独户过日子。中门打开,一个大门进出祭奠先人。徽州山区气候湿润,人们把楼上作为日常生活的主要栖息之处,保留土著山越人"巢居"的遗风。楼上厅屋一般都比较宽敞,有厅堂、卧室和厢房,沿天井还设有"美人靠"。朝北居:假如不是地形特殊,住屋的最佳朝向,当选择坐北朝南,但徽州明清时期所建民居,却大多是大门朝北。原来古徽人的居住习惯有许多禁忌。汉代就流行着"商家门不宜南向,征家门不宜北向"的说法。究其原因,据五行说法:商属金,南方属火,火克金,不吉利;征属火,北方属水,水克火,也不吉利。徽州明清时期,徽商鼎盛,他们一旦发了财,就回乡做屋,为图吉利,大门自不朝南,皆形成朝北居。至今徽州仍保留有数以万计的朝北古民居。屋套屋:徽州宅居很深,进门为前庭,中设天井,后设厅堂住人,厅堂用中门与后厅堂隔开,后厅堂设一堂二卧室,堂室后是一道封火墙,靠墙设天井,两旁建厢房,这是第一进。第二进的结构仍为一脊分两堂,前后两天井,中有隔扇,有卧室四间,堂室两个。2、牌坊牌坊是封建社会最高的荣誉象征,是用来标榜功德,宣扬封建礼数的。歙县多牌坊,这与徽商的发展、兴起和程朱理学的发源、影响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以儒学思想为精神世界主要内容的古代徽州人,地少不足以耕的自然条件成为他们向外拓展生存空间的主要动力。歙县人少小离乡背井,外出经商,足迹遍天涯。出门少则三年五载,多则数十载,为了高堂双亲有人照应,行前一般都要先完婚。在外经商,若不能发迹,则羞见家乡父老。商人发迹了,钱财显赫,明清时期,徽商达到鼎盛,出现了"无徽不成镇"的盛况,其财力左右国家经济命脉达三百余年之久。朝庭对徽商当然刮目相看,恩宠有加,徽商于是进入了"以商重文,以文入仕,以仕保商"的良性发展轨道。浪迹天涯而发迹的徽商,为了光宗耀祖,他们奏请皇上恩准,荣归故里,兴建牌坊,旌表功名、义寿、贞节……,树碑立传,以求流芳百世。黄山市现存的明清两代的牌坊甚多。著名的如歙县棠樾牌坊群、黟县西递胡文光刺史牌坊、歙县县城的许国石坊等等。牌坊是由棂星门衍变而来的。棂星原作灵星,灵星即天田星。汉高祖规定:祭天天先祭灵星。到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筑郊台(祭祀天地的建筑)外垣,设置灵星门。后移置于孔庙,用祭天的礼仪来尊重孔子。后来人们认为汉代祭祀灵星,是为了祈求丰年,与孔庙无关。又见改灵星为棂星。宋(南宋)元年以后,尤其是明清,这种建筑不仅置于郊坛、孔庙,还建于庙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园林前或街旁、里前、路口。也不仅用于祭天、祀孔,还用于褒扬功德,旌表节烈等等,于是灵星门不仅一变成为棂星门,而且再变为牌坊。牌坊就其建造意图来说,可分为三类:一类为标志坊;二类为功德坊;三类是标志科举成就的。3、雕刻徽州三雕是指在古徽州一府六县(今安徽省的黟县、歙县、祁门、休宁、太平、绩溪和江西省的婺源县)的区域内,具有徽派风格的木雕、石雕、砖雕三种民间雕刻工艺。三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世代相传,有完整的工艺流程,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徽州三雕的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戏文故事、花鸟瑞兽、龙狮马鹿、名胜风光、民情风俗、渔樵耕读、明暗八仙和博古吉图等。其雕刻技法,一般多为浮雕,杂有透雕、圆雕、线雕与多种技法的并用。徽州三雕的制作程序因材料、工具和技法的不同而有差异。如砖雕的制作程序包括修砖、放样、打坯、出细、打磨、修补等,传统工具主要有木炭棒、凿、砖刨、撬、木槌、磨石、砂布、弓锯、棕刷、牵钻等;木雕的制作程序包括取料、放样、打粗坯、打中坯、打细坯、打磨、揩油上漆等环节,传统工具主要有小斧头、硬木锤、凿、雕刀、钢丝锯、磨石、砂布等;石雕的制作程序包括石料加工、起稿、打荒、打糙、掏挖空当、打细等环节,传统工具主要有錾子、楔、扁錾、刻刀、锤、斧、剁斧、哈子、剁子、磨头等。徽州三雕的代表作,木雕为黟县的承志堂和木雕楼,尤其是承志堂里的雕梁木雕"百子闹元宵";石雕为歙县的棠樾牌坊群和黟县西递的"松石"、"竹梅"姐妹石雕漏窗,尤其是姐妹石雕漏窗,左右各一,成成对,更达到了"无字诗、画意对"的艺术佳境;砖雕则为屯溪滨江长廊里的"五百里黄山图"大型砖雕,无论从入画景点之多、画幅面积之大、透视层次之众和雕刻手法之全来看,都是登峰造极的绝世佳作。徽州三雕与建筑整体配合得极为严密稳妥,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内涵之深,令人叹为观止。无论是木雕、砖雕还是石雕,都将浮雕、透雕、圆雕、线刻等多种技法并用,从中可看出汉唐以来我国建筑装饰雕刻艺术的传承脉络,同时也反映出徽州文化中其他艺术门类如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州砚雕、墨模雕刻等艺术样式对徽州建筑装饰雕刻风格的影响。3、壁画徽州壁画即徽派建筑壁画,是壁画的一种,所谓壁画,就是绘在壁面上的画,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七)民俗风情1、方言徽州方言又称徽语,是《中国语言地图集》中新划分出的一种汉语方言,也有学者倾向于将徽语划归到吴语里去。徽州方言是广义上的吴语,可属吴语徽严片。2、傩舞傩戏,也称为傩舞,是我国长江流域流行的一种传统舞蹈,舞者戴着各种质朴而夸张的面具,带有鲜明的巫术色彩,最早是一种祈福和祷告的仪式。在《论语》、《古今事类全书》和《后汉书礼仪志》等书籍中均有记载。2006年5月20日,傩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徽州是傩文化非常丰富的地区之一,汉代就开始有"方相舞"和"十二神舞"的名称,尤以婺源傩舞、祁门傩舞最为著名。婺源傩舞俗称"鬼舞"或"舞鬼",历史悠久,节目众多,风格独特,是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史研究的"活化石",深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所注目。傩舞在婺源段莘乡庆源村、秋口乡长径村和李坑村一带颇为盛行。傩舞的面具有四五十种,一般为木雕,脸谱生动,忠奸贤愚、喜怒哀乐都是表现的主题。傩舞的传统节目有《开天辟地》、《刘海戏金蟾》、《双猴捉虱》、《后羿射日》、《张飞祭枪》、《判官醉酒》、《猴王降耗子精》等数十个,舞蹈动作粗犷而朴实。婺源傩舞节目有一百多个、傩面两百多个。现存秋口镇长径村"驱傩神班"有演员19人,面具三十余个,其中有4个原始木雕面具,可演节目24个。表演非常古朴、粗犷、夸张、简练。如《开天辟地》,舞者头挂"盘古氏"面具,手持大斧,四面砍劈,表现出开创乾坤的盘古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英雄气概。《判官醉洒》表现判官与小鬼嬉耍斗酒的酩酊醉态,人物性格鲜明,饶有生活情趣。《舞花》则是一组大型舞剧,表现秦二世胡亥篡夺皇位的历史故事,气势磅礴。3、新安画派明末清初之际,在徽州区域的画家群和当时寓居外地的主要徽籍画家,善用笔墨,貌写家山,借景抒情,表达自己心灵的逸气,画论上提倡画家的人品和气节因素,绘画风格趋于枯淡幽冷,具有鲜明的士人逸品格调,在十七世纪的中国画坛独放异彩。因为这群画家的地缘关系、人生信念与画风都具有同一性质,所以时人称他们为"新安画派"。新安画派成员众多,力量雄厚。卓然自成一家者约有20人,分为四个层面:先驱程嘉燧、李永昌、李流芳;画派领袖僧渐江;鼎盛期主要成员方式玉、王瘭素、吴山涛、程邃、汪家珍、戴本孝、吴龙、顺田生、程正揆、郑旼、汪之瑞、孙逸、查士标、汪洪度、雪庄;现代后继者黄宾虹。4、徽派版画是明代中叶兴起于徽州的一个版画流派。徽派版画源于刻书,起于南宋,盛于明中叶,至清初渐衰微。明万历年间徽州版画最盛,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为徽派版画鼎盛时期。它由兴起、鼎盛、创新、传播,逐渐形成完整的徽派版画体系。上世纪30年代至上世纪80年代是"新徽派版画"诞生、发展的准备期。这批领军人物当属赖少其、郑震、师松龄先生,到80年代中期以后,安徽新徽派版画的创作进入到多元期,一批年轻的版画家脱颖而出,其中以张国琳为代表的新一代版画家沿着老一辈版画家开创的"新徽派"的道路勇往直前。5、生活习俗徽州婚嫁:旧时,徽州婚嫁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有九道程序:说媒、行聘、请期、搬行嫁、开脸、迎亲、拜堂、闹洞房、回门。上九庙会:农历正月初九日为唐朝忠烈张巡和许远殉难日,徽州区岩寺镇每年于此日举行庙会纪念,俗称"上九会"。会期三天,初八日开始,初十日结束。庙会期间,举行游神、祭神活动,搭台唱戏,各地商贩亦前来赶会,摆设摊点,各种农副土特产品和农具、日用百货应有尽有。现"上九会"已失去原来纪念张巡、许远的意义,取消了游神活动,成为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会。抛绣球:黟县西递村举办的一项民俗旅游活动。该村的清代民居"大夫第",在临街的一面,悬空挑出一座小巧玲珑、古朴典雅的"绣楼"。这本是原房主、朝列大夫胡文照给夫人、小姐们歇凉观景用的。如今人们把它作为抛彩球的绣楼,则别有一番情趣。目莲戏:徽州一古老剧种,流传于黄山市各地及邻县,尤其盛行于祁门、石台一带。该戏剧本<目莲救母劝善戏文>,为明代祁门人郑之珍编撰而成,分上、中、下三卷(100折),故事主要写傅相之妻刘青提,亵渎神明,被打入地狱,其子傅罗卜救母心切,遍历地狱十殿,终于母子团圆。旧时每逢夏历闰月之年,徽州民间多演此戏,以求驱邪避灾。抬阁是流行于休宁、屯溪的一种民间游艺,又称"抬角"。抬阁共分上、中、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