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辽宁省沈阳市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辽宁省沈阳市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辽宁省沈阳市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辽宁省沈阳市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学年沈阳市重点学校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科试卷答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国古代山水文学之发达,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山水文学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也非常之高。从宏观的角度看,山水文学之发达是多种因素配合作用的结果,而“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中国古代人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独特的认识。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人是以艺术化的态度对待自然,视人为自然的一部分,追求人与自然浑然合一的理想境界,因此“天人合一”成为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观念。与这种强调主体与客体融合为一的人生理想相适应,中国的美学中产生了“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正如“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观念一样,“情景交融”则是中国古代美学中的重要观念,它作为美学原则,直接地影响了山水文学的创作和发展。西方艺术被认为是再现型的艺术,中国艺术被认为是表现型的艺术。山水文学是以自然景物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从表面上看,模仿说支配下的再现型艺术似乎应当更适合表现自然景色之形貌,更适宜于山水文学的生长。而实际上,从一方面看,重视现实的人生感受,才更能领略、感受自然山水的美,进而将对自然景物的观照和体悟表现出来。因而注重于对于自然的感受、体验,为在形象的艺术之中反映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而把自然景物作为媒介,这样的表现型艺术才真正适合于山水文学的生长和发展。另一方面,西方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理论虽然在广泛的意义,上包括对整个宇宙人生的模仿,但它所强调的主要是对于人物性格、动作和事件情节的模仿,整个西方古典美学都较少注意对自然景物的表现。而中国人由于很能体验细腻的情感,能以在自然万象上发现潜伏的生命活力,其物感说中“物”的部分,虽然可以包括事件情节以及人事,但更主要、更经常地却是指自然的景物。总之,中国人一方面强调主观的感受,一方面强调客观的景物,追求着二者的融合。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当然极利于山水文学的发展。巡视中国山水文学的画廊,或借山水抒发喜怒哀乐之情感,或因山水而领悟禅机,亦或假山水以讽刺时政,一幅幅生动的山水文学画面,千姿百态,无非困境抒发,情景合一。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一个完整统一的艺术境界。重视景,即重视了作为客观基础的自然物象;重视情,即重视了作为主体意识的主观作用,对于自然的自觉审美正起于客观物象与主体情思的对应交感。艺术创作也正需要这主客双方的交互作用。对于山水艺术来说,有了景就有了艺术的客观基础,有了情就有了艺术的内在生命。所以情景交融的美学理论符合于审美和创作的内部规律,它也就能够促进山水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在情景交融的美学原则的指导下,为了更好地抒发情怀,文学中的山水成份不断增加,由只言片语的写景发展到独立的山水诗,以至产生了大篇幅的山水游记,山水文学的涓涓细流汇成了浩瀚的江海。(摘编自王可平《“情景交融”与山水文学》)材料二:山水诗在宋齐以后,与赠别、相思、旅游、田园等各种题材结合在一起,内容和艺术有了极大的发展,早期那种为体道而写的山水诗逐渐减少,但是在欣赏山水中使自己的心灵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基本旨趣,以及静照忘求的审美方式一直延续到唐代。特别是在孟浩然、王维、常建、柳宗元等诗人的作品中,影响最为明显。王维有些诗强调自己的心性之空与空寂之境的暗合。这种心性的空与静照忘求的境界是一致的,或者可以说,正是诗人面对深山景物的“静照”和“坐忘”,使他悟出了禅心的安定,以及与空潭的合而为一。所以,王维体悟的性空或心空,实际上还是在静照忘求的精神状态中体会到生命与大自然的融合。山水诗这种静照忘求的审美方式在盛唐的山水诗里看得最清楚。盛唐山水诗向来被视为意境美的典范之作,就是因为其意境具有清朗空静的特色。空静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意境富有象外之趣的基本特征。所以有不少学者从山水诗的时空意识来探讨意境的形成,也有不少人从禅的境界去探讨。现在我们知道,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从东晋时期形成的澄怀观道、静照忘求的审美观照方式,要求诗人在观照万物时具有清明、虚静的内心境界,使空间万象在心灵的镜子中变为一片澄明清澈的世界。盛唐山水诗只是善于通过艺术的处理来突出这种空静而已。人类的本性是亲近自然的,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传统,而在山水诗里得到了集中的反映。因此,了解中国山水诗静照忘求的审美方式,不但可以加深我们对山水诗中所含哲学意趣的理解,把握中国山水诗追求清朗空静的意境的原因,而且可以从这一个特殊角度了解中国人文精神的特质,对我们今天提升人的文明素质,改变生存环境也很有意义。(摘编自葛晓音《澄澈诗心中的大自然——盛唐山水诗的审美追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促成了“情景交融”美学原则的产生,并且直接影响了中国山水文学的创作发展。B.在表现自然景物方面,表现型艺术和再现型艺术的区别在于对外物是感知并表达出来,还是仅作样貌模仿。C.中国文人重视心与物交互作用,既能够从自然山水中悟得禅机,也能够借用山水表达现实感受、抒发情感。D.盛唐山水诗人以静照忘求的方式营造清朗空静的意境,创造了典范的意境美,彰显了中国人文精神的特质。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国山水诗的发展和中国文化传统的关系,虽然论述角度不同,但是核心观点一致。B.西方古典美学受到模仿说理论的影响,较少表现对自然景物的观照和体悟,缺乏对艺术内在生命的深度挖掘。C.盛唐山水诗善于通过艺术的处理体现出清朗空净的意境之美,进而形成了澄怀观道.静照忘求的审美观照方式。D.中国古代山水文学创作既是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又是对自然环境的超越,这一理念仍可为当代文学创作所借鉴。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一个完整统一的艺术境界”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陆机《文赋》B.“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谢榛《四溟诗话》C.“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邪?”——王夫之《姜斋诗话》D.“人情对境,自有悲喜”——葛立方《语韵阳秋》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色。(4分)5.中国古代山水文学在唐代发展纯熟,请结合材料谈谈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成为名篇的原因。(6分)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暑去寒来春复秋李碧华小豆子[注]也来了好几个月,与弟兄们一块,同游共息,由初雪至雪雾。练功最初是走圆场,一圈一圈地在院子中走着,越来越快,总是走不完。棍子敲打突地停住,就得挺住亮相。一两个瘫下来、散漫的必吃上一记。到了稍息,腿不自主地在抖。还要压腿。把腿搁在横木梁上,身体压下去,立在地上的那条腿不够直,师父的棍子就来了。一支香点燃着。大伙偷看什么时候它完了,又得换另一边耗上。小癞子又泪汪汪的。他总是压不下去,便要“撕腿”。背贴着墙,腿做横一字张开,师父命二人一组,一个给另一个两腿间加砖块,一块一块地加,腿越撕越开,痛苦得很。孩子们都没穿过好衣服。他们身上的,原是个面口袋,染成黑色,或是深颜色,做衣服,冬天加一层棉,便是棉衣。春暖了,把棉花抽出来搁好,变成两层的夹衣。到了夏天,许是再抽下一层,便是件单衣。大的孩子不合穿,传给小一点的孩子。破得不能穿了,最后把破布用襁糊裱起来,打成“袼褙”做鞋穿。天气暖和了,这天烧了一大锅水,给十几个孩子洗一回澡。这还是小豆子拜师入门以后第一次洗澡,于蒸汽氤氲中,取一个木勺子,众多弟兄你替我浇,我替你浇,喧闹得很。几个孩子又架着脏兮兮的小癞子进来,把他像木偶傀儡一样扔到水里去,溅起水花。“别逗了,烦死了。反正我活不长啦,我得死了。哎哟,谁踩着我啦——”小癞子只一壁叨叨不清,师兄弟们早已习惯,全没上心。他们只是嬉玩着,舒服而且舒坦。孩子长得快,拉扯地又长高了。个个略懂所谓十八般武艺……眨眼就到了“分行”的日子。孩子们穿好衣服,束好腰带,自个伸手踢脚喊嗓,之后,一字排开。眼前几个人呢,除开关师父,还有上回那师大爷,拉胡琴的歪鼻子丁二叔。大人们坐好了,一壁考试一壁掂量。就像买猪肉,挑肥拣瘦。先看脸盘、眉目。挑好样的生。一个一个被拣去了,剩下些胖的、眼睛小的、笨的……因没人要,十分自卑难过。只在踢石子,玩弄指头儿,成王败寇的残酷,过早落在孩子身上。师大爷又问:“你那个绝货呢?”胡琴拉起了。关师父得意地瞅瞅他,把小豆子招来:“来一段。”不知恁地,关师父常挑一些需得拔尖嗓子的戏文让他练。四合院里还住了另外两家人,他们也是穷苦人家。自某一天开始,卖茶的寡母把小木车和大铜壶开出去,一路地吆喝:“来呀,喝大碗茶呀……水开茶酽,可口生津啊,喝吧……”师父总是扯住他教训。只他一个。“小豆子你听,王妈妈使的是真声,这样吆喝多了,嗓子容易哑,又费力气。你记住,学会小嗓发声,打好了底……”今天小豆子得在人前来一段了。昨儿个晚上,本来背得好好的。可一开腔唱“我本是——我本是——”高音时假声太高,一下子回不过来。回不过来时心慌了,又陷入死结中。正抽着旱烟的师父,“当哪”一声把铜烟锅敲桌面上,再冷不提防便捣入他口中,打了几个转。“什么词?忘词了?嘎?今儿我非把你一气贯通不可!”师大爷忙劝住。“再唱!”小豆子一嘴血污。小石头见他吃这一记不轻,忙在旁给他鼓励,一直盯着他,嘴里念念有词,帮他练。小豆子含泪开窍了。琅琅开口唱:“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见人家夫妻们洒落,一对对着锦穿罗,啊呀天吓,不由人心热似火——”嗓音拔尖,袅袅糯糯,凄凄迷迷。伤心的。像一根绣花针,连着线往上扯,往上扯,直至九霄云外。师大爷闭目打着拍子。弟兄们只管瞅住他。小豆子过关了。师父踌躇满志:“哼!看你是块料子才逼你!”他的命运决定了。他童稚的心温柔起来。“不好了!不好了!——”一个徒儿蓦地走过来,惊扰一众的迷梦。胡琴突然中断了。“什么事?”小黑子仓皇失措,说不出话来,只呆呆指着杂院。杂物房久不见天日。堆放的尽是刀枪把子,在木架子上僵立着。简陋的切末、戏衣、箱杠,随咿呀一响,木门打开时,如常地映入眼帘。太阳光线中漫起灰尘。见到小癞子了——他直条条地用腰带把自己吊在木架子上面。地下漾着一摊失禁流下的尿。孩子们在门外师父身后探看。他们第一次见到死人。这是个一直不想活的死人。小豆子吓得双手全捂着眼睛。肩上一沉,大吃一惊,是师兄小石头过来搂着他。木门砰然,被关师父关上了。第二天一早,只见两个苦力拉着平板车,上面是张席子,席子草草裹着,隐约是个人形。关师父点头哈腰,送一个巡捕出门。大伙目送着同门坐科的弟兄远去。小豆子在小石头耳畔悄悄道:“小癞子真的走出去了!”他走出去了。只有死掉,才自由自在走到外边的世界。自门缝望远,“它”渐行渐远渐小……(选自李碧华长篇小说《霸王别姬》,有删改)[注]“民国”十八年,九岁的小豆子被母亲狠心剁下骈指(与大拇指并排长出的第六指),投在关金发门下为徒,学习梨园十年为满。言明四方生理,任凭师父代行,十年之内,所进银钱俱归师父收用。倘有天灾降临,车惊马炸,伤死病亡,投河觅井,各由天命。有私自逃学,顽劣不服,打死无论。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癞子又泪汪汪的”中的“又”说明他已不止一次地在“压腿”上面经历非人的磨难了,揭露出科班练功非同一般的辛苦。B.孩子们的衣物省了又省,裁了又裁,既有师父节省克扣的成分,更是艰难时世下人们艰难生活现状的真实写照。C.离开母亲,身在戏园,小豆子凄苦无依,看着小癞子“真的走出去了”,走到那个自由自在的世界里去了,他心中是有几分羡慕和期盼的。D.结尾处“‘它’渐行渐远渐小”中的“它”意味深长,表明小癞子从来就不曾以“人”的身份和尊严存在过,寄寓了作者深切的同情。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癞子自言“我得死了”,师兄弟们全然不上心,既为后文小癞子的上吊埋下伏笔,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世态炎凉的普遍性。B.师父教小豆子用小嗓发声的情节是行文的必要补充,也为后文小豆子最终过关做铺垫。C.铜烟锅直捣小豆子嘴的情节,动作极具暴力色彩,虽是源自对小豆子巨大期望之后的失望感,但也难掩师父的冷酷无情。D.对杂物房的描写用了白描手法,借物件的“僵立”“简陋”“如常”,让人不寒而栗,自然联想到人世的冷漠凄凉。8.文中画横线的段落在表达上很有特色,请具体分析。(4分)9.标题“暑去寒来春复秋”有哪些丰富的意蕴?请结合选文具体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材料一:燕昭王使乐毅为上将军。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燕昭王大说,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于是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乐毅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齐田单后与骑劫战果设诈诳燕军遂破骑劫于即墨下而转战逐燕,尽复得齐城。燕惠王后悔使骑劫代乐毅,又怨乐毅之降赵,恐赵用乐毅而乘燕之弊以伐燕。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乐毅报遗燕惠王书曰:离毁辱之诽谤,隳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节选自《史记·乐毅列传》)材料二:嗟夫!乐毅战国之雄,未知大道,而窃尝闻之,则足以亡其身而已矣。论者以为燕惠王不肖,用反间,以骑劫代将,卒走乐生。然当时使昭王尚在,反间不得行,乐毅终亦必败。何也?燕之并齐,非秦、楚、三晋之利。乐毅以百倍之众,数岁而不能下两城者,非其智力不足,盖欲以仁义服齐之民,故不忍急攻而至于此也。夫以齐人苦齐湣王之暴,乐毅苟退而休兵,治其政令,宽其赋役,反其田里,安其老幼,使齐人无复斗志,则田单者独谁与战哉!呜呼!欲王则王,不王则审所处,无使两失焉而为天下笑也。(节选自苏轼《乐毅论》)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齐田单后A与骑劫战B果设诈C诳燕军D遂破骑劫E于即墨下F而转战G逐燕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南面,古代多以朝南为尊位,君主坐北向南,此句谓乐毅想在齐国称王。B.让,责备,与《侍坐》中“为国以礼,其言不让”的“让”词义不同。C.幸,意外地得到成功或免去灾害,与《阿房宫赋》所说的“而望幸焉”的“幸”意思相同。D.安,使……安定,与《谏逐客书》中“而歌呜呜快耳者”的“快”的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燕昭王把在齐国缴获的战利品带回燕国,让乐毅带兵进攻尚未攻克的齐国城邑,后来只有莒和即墨没有被收服。B.燕惠王后悔用骑劫取代乐毅,又埋怨乐毅投降赵国,害怕赵国趁着燕国疲弊之际任用乐毅攻打燕国。C.乐毅用书信回应燕惠王,表明自己恪守道义,不敢把幸免于杀身之祸作为渔利的机会,不会做有损燕国之事。D.苏轼认为燕惠王不够贤明,最终使乐毅逃离燕国,而乐毅作为一名主将,其“不忍”之心是他未能成功伐齐的根本原因。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离毁辱之诽谤,隳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4分)(2)欲王则王,不王则审所处,无使两失焉而为天下笑也。(4分)14.苏轼认为乐毅失败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9分)寄题徐都官新居假山梅尧臣太湖万穴古山骨①,共结峰岚势不孤。苔径三层平木末,河流一道接墙隅。已知谷口②多花药,只欠林间落狖鼯③。谁侍巾鞲④此游乐,里中遗老⑤肯相呼。[注]①古山骨:指石。②谷口:西汉人郑朴,字子真,修道守默,成帝时大将军王凤礼聘之,不受;家于谷口,有盛名,世号谷口子真。③狖(yàn):长尾猿。此泛指猿猴。鼯(wú):鼠名,俗称飞鼠,形似蝙蝠。④巾鞲(gōu):为古代士人之盛服。⑤遗老:年老历练的人,此泛指老者。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由景及人,既写园林建构之巧妙,又表现园林主人的情趣,格调明快,不施藻饰,能体现宋诗的艺术特色。B.首联具言徐都宫新居假山取材之美,造型奇峭逼真。“峰岚”颇有云气蓊郁之感;“势不孤”更见峰峦重叠之妙。C.颔联写假山有崎岖小路达于峰顶,高于园中之树;山下河流一道,自墙外引入。彼此融合无间,颇得自然意趣。D.颈联暗用西汉隐士郑子真的典故,并说此地没有猿猴飞鼠之类的世俗卑劣小人,赞美主人公徐都官的雅韵高德。16.尾联化用杜甫《客至》“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句意,而含意颇深,请试着鉴赏尾联的思想内容。(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两句写出了洞天石扉打开前惊心动魄的声势。(2)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通过对五代时期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得出“,”的结论,告诫后人居安思危,力戒骄侈。(3)清晨,在上学的路上,一缕秋阳映在小强的脸上,心情也跟着明亮起来,他不禁想起古人以“光”字入诗的名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乡土已成为中国人的群体记忆,这是中国人独有的文化基因。城市里长大的年轻人,即便是没有过农村生活的体验,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①,也会培养起对乡土的独特感情。在今天,无论城镇还是乡村,我们生活过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成为我们精神的乡土。如今,中国社会的城市化进程依然处在高速发展期,我们很多人生活在现代化的都市。虽然身形出入在城市②的街头,但只要心里还有一片乡土,就不会失去淳朴而本真的天性,就不会迷失方向。神圣而纯洁的中国乡土,足可以让我们有充分的文化自信,在这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行稳致远。与西洋社会的团体格局不同,“我们的社会结构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的确,人与社会环境是融为一体的,我们应该耕耘美丽的中国乡土,为伟大的民族复兴事业③。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是一个特殊的比喻句,请从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分析该比喻句的特点。(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有人会选择晨跑迎接一天的新生活,也有人选择夜跑①。①晨跑可以有效燃烧脂肪,促进血液循环,加快身体代谢,有助于完成瘦身目的。因为经过一夜的代谢,血液内血糖含量相对较低,身体正处在糖类最缺乏的状态,此时进行适当运动能够燃烧脂肪。而且晨跑可以让人快速兴奋起来,以更好的心态面对新一天的工作和生活。夜跑能够缓解压力。与晨跑相比,夜跑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相对较低。经过一天的活动,身体协调性更好,结合自身体力可以进行更高强度的运动。在睡前4至5小时进行夜跑还有助于睡眠。晨跑时②,起床后身体肌肉僵硬,心跳和血压会随着运动逐渐上升,马上剧烈运动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系统负担突然加重。其次要适当补充水分或热量,经过一夜的消耗,机体处于饥饿状态,晨跑前③,能够避免运动过程中发生低血糖。②夜跑一忌不宜过晚,二要选择安全合适的地点,避免造成照明条件不佳导致运动损伤。20.下列句子中的“燃烧”和“运动能够燃烧脂肪”中的“燃烧”,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从8月8日开始,美国夏威夷州毛伊岛的山火,燃烧了整整7天。B.在和平年代,我们不应忘记争取民族独立的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C.日本核污染水排海的消息传来,世界人民的怒火开始燃烧了。D.做事要讲求效率,过多的低效加班是在燃烧大家的工作热情!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22.文中画波浪线的两处句子均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闻一多《红烛》诗中以燃烧的红烛自比:“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动画电影《深海》则有一句备受推崇的台词:“做自己的光,不需要太亮,足以挨过寒冬和黑夜就好。”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科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C(C.“他心中是有几分羡慕和期盼的”错。“真的走出去了”的代价是“死掉”,这不是小豆子的期盼。行文中“真的走出去了”是说小癞子终于解脱了,也最终回不来了,是小豆子内心那份良善的体现。)7.A(A.“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世态炎凉的普遍性”错。“全没上心”不是表现世态炎凉的普遍性,而是师兄弟们都还是孩子,不懂小癞子的绝望,只将其看作平常玩笑罢了。)8.①叠词。“袅袅糯糯”“凄凄迷迷”具有韵律美。②通感。“袅袅糯糯”用视觉和触觉(感觉)写听觉,生动写出了声音的轻盈、绵长。③比喻、夸张。唱腔像绣花针连着线将人往上提至九霄云外,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小豆子唱戏时气息弱而不断的情状,表现其扎实的基本功。④多用短句,短促而悲切,与上文的唱词内容相得益彰。9.①显示着时令变化。孩子们在梨园学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②体现了人世苦难。小豆子、小癞子等人的学戏遭遇,就如同“暑”去之后的“寒”来,“春”去之后的“秋”来,温情时刻太短,寒凉才是底色,学艺卖身,生死由命,悲苦无奈。③暗含着悲剧轮回。民不聊生的战乱年代,底层小人物处境悲惨,永难翻身。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BDF【解析】句意:齐国田单后来与骑劫交战,果然设置骗局用计谋迷惑燕军,结果在即墨城下把骑劫的军队打得大败,接着辗转战斗追逐燕军。11.C【解析】《阿房宫赋》中“幸”为皇帝的宠幸。12.D【解析】“苏轼认为燕惠王不够贤明,最终使乐毅逃离燕国,而而乐毅作为一名主将,其“不忍”之心是他未能成功伐齐的根本原因”理解有误,原文表述为“论者以为燕惠王不肖,用反间,以骑劫代将,卒走乐生。此其所以无成者,出于不幸,而非用兵之罪”,是“论者”认为而不是苏轼,苏轼的观点在后面。13.(1)遭到侮辱以至诽谤,毁坏先王的名声,这是我所最害怕的事情。(“离”“堕”“所大恐”各1分,句意1分。“离”,遭受;“隳”,毁坏/损害;“所大恐”,最害怕的事情。)(2)想称王就称王,不想称王就要明白所处的位置,不能使两头都失去而被天下人讥笑。(“王”“审”“为”各1分,句意1分。“王”,称王/推行王道;“审”,明白/深知;“为”,表被动。)超然客公众号14.①燕国兼并齐国,不符合他国利益。②未能急攻,错失良机。③未能休兵安民,消磨齐人斗志。(一点1分,答对三点得满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材料一:燕昭王派乐毅担任上将军。乐毅于是统一指挥着赵、楚、韩、魏、燕五国的军队去攻打齐国,在济水西边大败齐国军队。燕昭王大喜,把昌国封给乐毅,封号叫昌国君。当时燕昭王把在齐国夺取缴获的战利品带回了燕国,而让乐毅继续带兵进攻还没拿下来的齐国城邑。乐毅攻下齐国城邑七十多座,都划为郡县归属燕国,只有莒和即墨没有收服。这时恰逢燕昭王死去,他的儿子立为燕惠王。惠王从做太子时就曾对乐毅有所不满,等他即位后,齐国的田单了解到他与乐毅有矛盾,就对燕国施行反间计,造谣说:“齐国城邑没有攻下的仅只两个城邑罢了。而不及早拿下来的原因,听说是乐毅与燕国新即位的国君有怨仇,乐毅断断续续用兵故意拖延时间姑且留在齐国,朝着南面在齐国称王。”当时燕惠王本来就已经怀疑乐毅,又受到齐国反间计的挑拨,就派骑劫代替乐毅任将领,并召回乐毅。乐毅心里明白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不怀好意的,害怕回国后被杀,便向西去投降了赵国。齐国田单后来与骑劫交战,果然设置骗局用计谋迷惑燕军,结果在即墨城下把骑劫的军队打得大败,接着辗转战斗追逐燕军,收复了齐国的全部城邑。燕惠王很后悔派骑劫代替乐毅,又怨恨乐毅投降赵国,恐怕赵国任用乐毅乘着燕国兵败疲困之机攻打燕国。燕惠王就派人去赵国责备乐毅,同时向他道歉说:“将军误听传言,认为跟我有嫌隙,就抛弃了燕国而归附赵国。将军为自己打算那是可以的,可是又怎么对得住先王待将军的一片深情厚意呢?”乐毅写了一封回信给惠王,信中说:遭到侮辱以至诽谤,毁坏先王的名声,这是我所最害怕的事情;面临难以预测的罪过,把幸免于杀身之祸作为个人取利的机会,这是恪守道义的人所不敢作出的事情。古代的君子,绝交时不说别人的坏话,我虽然无能,但多次聆听君子的教导了。材料二:唉!乐毅本是战国时期的英雄。议论的人认为,是因为燕惠王不够贤明,才会被敌人用了反间计,用骑劫顶替乐毅为将,才最终使乐毅逃离燕国。然而,假设当时燕昭王还在位,即使齐国的反间计不能得逞,乐毅也终究会失败。为什么呢?因为燕国想吞并齐国,但是这却并不符合秦国、楚国和三晋之国(赵、魏、韩)的利益。乐毅用百倍于敌人的兵力,连续几年都攻不下两座城池,并不是他的智谋和力量不够,而是因为他打算用仁义来使齐国的百姓顺服,所以不能够狠心猛攻城池而导致这样的结果。因为齐国人苦于湣王的暴政,乐毅如果这时候撤退而停止战争,治理政务,放宽赋税劳役,使农民能够到回到家乡,使老人小孩生活安定,使得齐国人不再有斗志,那么田单之辈又利用谁跟他去作战呢!哎呀!想称王就称王,不想称王就要明白所处的位置,不能使两头都失去而被天下人讥笑。(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D(颈联“只欠”一词说明遗憾的是假山之上还缺少野生动物。此句作一转折,翻进一层表现诗人的审美趣味,说明人造之景巧夺天工,毕竟比不上万象皆备的大自然,点明所咏乃是假山。)16.尾联句意为:谁陪伴徐都官游览这座新建的假山,(当然答案是我)请问徐都官可肯邀请里中老者来一同游览。表面上,是说与人分享,其乐更甚;深一层的意思是,为官者当与民同乐。写出希望徐都官能与民同乐的心意,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解析】“谁侍巾鞲此游乐,里中遗老肯相呼”意思是:谁陪侍你在这园中尽情游乐,可肯召唤乡里的老者相伴相随?诗人撇开自已和朋友,着意提到“里中遗老”(遗老,指老者),颇耐寻味。徐都官新居假山既成,却未“对外开放”,连里中老者亦未能一饱眼福。诗人既以先游为快,也就想到这一层,才有此一问。这一联化用杜甫《客至》“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句意,而含意颇深,表面上,是说与人分享,其乐更甚;深一层的意思是,为官者当与民同乐。这与诗人好友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末尾一段的措意不谋而合。于是诗的境界得到提高。只是诗人不说“应”相呼而只问“肯”否,措辞很委婉,希望徐都官能与民同乐的心意,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1)列缺霹雳丘峦崩摧(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3)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长歌行》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诗》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凉州词》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白居易《观刈麦》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白居易《长恨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李贺《李凭箜篌引》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柳永《凤栖梧》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苏轼《海棠》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春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朱熹《观书有感》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李白《客中行》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偶成》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8. (3分)(1)耳濡目染(2)车水马龙/川流不息/摩肩接踵/熙熙攘攘/人山人海/人头攒动(3)添砖加瓦/竭尽心力[3分,每空1分。]19.(4分)①前半句是反喻,本体和喻体相反,强调中国的社会格局不像一捆捆扎清楚的柴一样分为一个个团体,界限分明;②后半句是正喻,本体和喻体相似,意在说明中国的社会结构以“己”为中心,社会关系逐渐推出,且讲究差序。[4分,每点2分]20.(3分)D【解析】“运动能够燃烧脂肪”中的“燃烧”意为消耗。A项中的“燃烧”意为物质燃烧;B项中的“燃烧”意为迸发,褒义;C项中的“燃烧”意为爆发、被引燃。21.(6分)(1)缓解一天的压力(2)首先要充分热身(3)补充能量很有必要[6分,每处2分,符合语境及字数要求即可。]22.(4分)①晨跑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身体代谢,有效燃烧脂肪,帮助达成瘦身目的。(或:晨跑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身体代谢,有效燃烧脂肪,有助于完成瘦身计划。)②夜跑一忌过晚,二要选择安全合适的地点,避免照明条件不佳导致运动损伤。[4分,每处2分。]四、写作(60分)23.参考2023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解析】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材料由闻一多《红烛》中的诗句和动画电影《深海》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