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4届高考一周时文素材_第1页
备考2024届高考一周时文素材_第2页
备考2024届高考一周时文素材_第3页
备考2024届高考一周时文素材_第4页
备考2024届高考一周时文素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考2024一周时文素材(11.24——11.30)(024期)关键词:“科目三”01.服务员跳擦玻璃舞被指低俗,海底捞是否“捞”出了界?来源:人民网评微信公号秦川2023-12-01海底捞又被卷上风口浪尖,这次是因为员工跳擦玻璃舞。据报道,最近,海底捞服务员跳“科目三”舞蹈火爆网络,有网友表示支持,觉得气氛很好,也有家长发帖吐槽,称带小孩吃海底捞时看到该舞蹈,觉得“不适”、“恶心”。何谓“科目三”?科目一唱山歌,科目二嗦米粉,科目三跳舞。顾客就餐,员工伴舞,按说这个设计能够活跃气氛,提升海底捞的竞争力。但从坊间反馈看,可谓毁誉参半,有赞的,也有弹的,认为擦玻璃舞太低俗,过于辣眼睛。每个顾客的旨趣不同,审美观也不同,对海底捞员工跳舞给出不同的反馈,实属正常。比如,同一个舞蹈,有的人认为土得掉渣,舞者实属尬舞,而有的人则可能认为接地气,很可乐。对海底捞员工跳舞事件,身为“吃瓜群众”的我们,不宜站队,也不宜轻下道德评价,更不能挥舞道德大棒一挥为快。而要看到,这种舞蹈到底是否违规,是否违背公序良俗,是否违背大多数顾客的情感底线。如果确实低俗,让人浮想联翩,那么这种舞蹈再有人气,再受个别顾客欢迎,也不宜继续下去。从媒体披露的细节看,江苏一海底捞服务员小哥因跳“科目三”走红,被公司奖励3000元。这说明相关公司是支持员工跳舞的,也说明员工跳舞取悦了顾客,提升了公司形象,也坚定了相关公司让员工继续跳下去的决心。那么,如何看到有顾客反对呢?正如有网友所称,解决此事的办法有的是,比如,分别设置清静就餐区和狂舞区,有人喜欢边吃饭边看跳舞,那就到狂舞区;有人希望图个清静,不被打扰,那就在清静区就餐。具体到海底捞舞蹈一事,还需把握两点。其一,即便对舞蹈不满,也不应把板子打在员工身上。员工跳不跳舞,跳什么舞,是企业决定的,企业下了决定,员工能不听从?如果对员工不满,进而人身攻击,实属跑偏了。其二,海底捞以贴心服务而知名,但无论什么服务还是应守住边界。以跳擦玻璃舞为例,这个舞蹈究竟有没有低俗的动作?与顾客的互动,是不是有点越界令人不适?对此,海底捞是否应该全面梳理一番,也给员工提供跳舞服务立个规矩?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员工跳擦玻璃舞被指低俗,海底捞方面已经作出回应,“会根据互动情况核实处理。”当然,要先核实再处理,不能一出事就责罚员工,而应反思自己的商业模式有没有出问题。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这条路是对的;为顾客带来个性化体验,这个方向也是对的。但是,切莫玩得过嗨而跑偏了,跳得过于热切而低俗了。总之,拿捏住度,把握住尺寸,充分尊重顾客的好恶,服务才能真正走心,取得良好效果。链接阅读:年轻服务员站在用餐的顾客面前表演花手、扭腰、摆胯等魔性舞蹈动作,配合让人上头的动感音乐,这样的场景天生自带“流量密码”,在网上走红,并不令人感到意外。尤其是海底捞本身就善于在营销上“花式整活”,拿捏网友和消费者心理。“科目三”在火锅店内的走红,本质上还是餐饮业为了吸引流量打出的一张宣传牌。从效果上看,不少门店因此迎来了爆棚的客流量,实现了网红效应向经济效益的转化。而当一家餐饮企业主动提供增值服务时,也可能带来业内更激烈的竞争,促使行业发展。但是,形形色色的争议提醒我们,“科目三”舞蹈的走红,并不完全是皆大欢喜、有利无弊的,其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有必要得到社会正视。比如,从“科目三”到擦玻璃舞,有人喜欢就有人反感。品牌可以靠“搏出位”的手段吸引新用户,但也不得不面临失去部分老用户的风险。而且,网络流行风潮来得快去得也快,即便是被“科目三”吸引而来的新用户,也容易“喜新厌旧”,去追逐下一个新晋网红。这又会进一步稀释注意力效应对经济效益的转化率。与此同时,类似现象也让人不得不追问:企业管理员工的边界在哪?消费者和服务人员之间的关系,应当受到何种价值观的约束?那些疑似“不得不跳”,或是因为过度跳舞而造成健康受损的服务员,很难不让人感到同情。按理说,跳舞并非服务员的本职工作,如果企业给他们带来了过大的压力,难免对其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服务员对于这种跳舞要求,有没有权利说“不”?我们相信,绝大多数消费者都有尊重服务员、体谅基层劳动者不易的自觉,但与此同时,也不排除有个别人“恃宠而骄”,认为自己可以任意使唤服务人员,甚至触碰到法律和公序良俗的底线。这对消费者的素质和修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也需要企业为员工的权益兜底。消费者当然欢迎商家积极洞察消费者心态、创新营销方式方法,但说到底,市场竞争拼的是产品和服务。短期内搏出位的创意和手段可以有,但对于品牌的实际影响和社会的长远影响不可不察,底线和红线更不能被突破。——中国青年报《“科目三”风行火锅店,过界了吗?》“边界感”是成年人应把握的社交常识,因为明确了边界,才不会有擦边,才不会有擦边生意。餐饮服务业的边界,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相互尊重。我出钱,你提供餐饮上的服务,而不是认为出了钱、点了餐,就对服务员有什么人格上的高人一等、居高临下、颐指气使,让别人跳舞就跳舞、让别人唱歌就唱歌:饭是你吃的,钱是老板赚的,服务员只是拿一份劳动报酬。服务业工作者,通过提供劳动获取报酬,并不是低人一等。基于自愿,也可能是出于企业的激励,服务员愿意给食客跳个舞,但这并不是服务员的本职工作,甚至可以说,不是每个服务员都愿意在大庭广众之下以跳舞的方式来取悦消费者。希望所有人在这波“科目三”流量狂欢中,不忘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互敬。一个人对服务人员的态度,最能显现其修养和素质。——澎湃新闻《“科目三”流量狂欢:对服务员也别忘了边界感》曾经一度被追捧的服务风格现在引发争议,这也和整个社会氛围的变迁相关。很多人不再希望自己在消费过程中获得“尊贵感”,而是更愿意接受有边界感的服务,接受本来应该有的、而非附加的服务。在这些人看来,服务员过分的热情很可能会变成一种打扰,服务员过度的谦卑也很可能会让人感觉尴尬。对于现代化的服务业企业来说,建立员工的尊严感,是提高整体服务水平的一大前提。“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已经过去,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商业模式需要与时俱进。——环球时报《“科目三”遭遇尴尬并不意外》关键词:鹅腿阿姨02.“鹅腿”效应蔓延,让食堂与学生间多一些爱的互动来源:半月谈微信公号秦黛新2023-11-30这个冬天,“鹅腿阿姨”火了。每天晚上,在一所高校门口售卖烤鹅腿的阿姨,受到学生的追捧,冬天的寒冷也阻挡不住学生们的热情。好吃的鹅腿摊,引发了北京三所高校的“鹅腿阿姨之争”,引发了一波网络热议。如今,“鹅腿”效应已快速蔓延到北京其他高校。日前,中国人民大学食堂已悄悄上线了“自主研发”的烤鹅腿,北京林业大学食堂也不甘落后,称学校正在研发,待口味、设备调好便会上餐线。高校食堂又“卷”起来了。今年以来,各地高校食堂的花式出圈屡屡吸引大家的眼球,让网友纷纷流下“嫉妒的口水”。山东理工大学公开分享流心泡芙的制作过程,让大家实现“泡芙自由”;北京林业大学此前推出的半只鸡菌汤米线火爆全网;东南大学推出丰富实惠的2元套餐;还有能边吃饭边追剧的内蒙高校、阿姨不再手抖的重庆高校……有人骄傲地晒着自家食堂,也有人疯狂喊话自己的学校赶紧“支棱起来”。高校食堂频频霸屏让我们看到了,抓好学生的“关键小事”,就能赢得学子们的心。食堂是高校管理的缩影。对于高校来说,食堂是学生们除了教室之外最常去的地方。一日三餐是刚需,学校食堂好不好也就成为了不少学生看重的因素。食堂的口味能否获得学生认可,能否根据学生诉求随时进行变化,食堂布局能否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这些看似平常的问题,却往往最能体现一所高校的管理水平。然而,这方天地却往往因其太过日常,容易被一些高校所忽略。高校食堂屡上热搜也给学校提了个醒,饮食是学生的“关键小事”,在食堂上下功夫,既彰显着学校的用心,也考验着学校管理的智慧。当学子们走出校园,每一个毕业生都会带走一份有关吃的记忆。这份“有味道”的记忆,或许是学校门口的烤鹅腿、或许是食堂的麻辣香锅、或许是深夜提供的烤冷面……无论过去多久,当我们回想起曾经的大学时光,常常能将食堂里留下最深印象的食物脱口而出。这份记忆浓缩着我们对青春的怀念,也浓缩着大家对母校的热爱,甚至有不少毕业生总想再回母校一次,只为能再吃一次食堂的饭菜。食堂事虽小,但对学生的影响却是长远的,它是我们对校园生活的热爱,更是青春奋斗的注脚。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食堂这一方天地,看似小事,实则是大事。我们希望能看到更多高校食堂和学子间的有爱互动,让这份烟火气弥漫在每一所高校,也留在每个人心里。链接阅读:难能可贵的是,尽管市场需求旺盛,“烤鹅腿”供不应求,但“鹅腿阿姨”依然保持着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没有急着雇人增产,也没有忙着流量变现,而是表示要“一碗水端平”“每个学校都得轮流去几天”。对于突然的走红,她诚恳地表示:“只想简简单单过好自己的生活,给学生们做他们喜欢吃的东西。”在这种朴素的善良加持下,“鹅腿阿姨”自然会成为学生们争抢的对象。如今,市场竞争激烈,许多人感叹生意不好做。“鹅腿阿姨”的走红再次印证了“凡事用心皆有所成”的道理,这也给想干事创业者尤其是小摊小店经营者带来了有益启示:要坚持诚信经营,靠质量说话;生意不在大小,精益求精、用心用情、打造特色是关键;做事先做人,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和朴实善良的品质。期待“鹅腿阿姨”在校园周边筑就的这道兼具“人气”与“烟火气”的风景,能够点亮更多创业者、奋斗者的信心和决心。——工人日报《“鹅腿阿姨”走红,凡事用心皆有所成》让阿姨决定暂停的,想必不是学生的热情和追捧,而是利益之间的暗自较量。许多人看到的是流水一样的进账,留下“别人行我不行”的怨气,宁愿踩上一脚、增加负面舆论,也不愿正视商家背后的诚心付出,以及其与学生间的真心实意。这样的事情不止一次发生,无论是被迫离开的武汉糖水爷爷,还是两次被停业的十元盒饭姐,直接打击他们的,与其说是流量,不如说是部分人的私心,这些人从网络入侵到生活,让宝贵的诚心退出了市场。言论质疑可以存在,但从言语上升到行为,就不只是“鹅腿阿姨”能否“平平安安做烧烤”,而是经营者能否平安有序做生意、网络空间能否干净健康供发言。流量本不是坏词,其对于成熟的运营团队来说是个好机会,但对普通人来说,无意间踩到流量密码,背后的压力无形且庞大。对于普通人,流量不会告诉你何时来、何时走,只是引导着百万双眼睛盯着原本普通的生活,以不同的形式给人风光无限又留下“一地鸡毛”,其中的快乐与心酸,只有经营者自己饱尝。当流量涌向这些做了几十年小本生意的经营者,面对镜头、关注度和打击,他们能做的只有默默退出,用时间和“隐身”来抵抗攻击。而当下一件类似的事情出现时,流量又继续将这个模式运用至类似的对象上。因此,面对那些不当言论与行为时,我们需要听到“鹅腿阿姨”们的声音。我们要主动去知晓他们在流量浪潮中经历了什么,是否有人打电话骚扰其生活、工作等等,并思考怎样避免这样的乱象再发生。而治理流量下的不良行为,也是在维护网络空间秩序,让普通人面对流量时,不缺自我的空间,不让短时间的火爆,使流量中的主体成为受害者。——红辣椒评论《“鹅腿阿姨”暂停营业,流量利刃该削去锋芒》其实,正如很多网友所感慨,不仅仅是“鹅腿阿姨”,在我们的学生时代还会有“煎饼大叔”“麻辣烫阿姨”等,他们没有什么昂贵的食材,也没有高级的营销手段,却能为我们带来满满的能量。由美食所构建的校园回忆,总是令人难忘,它们就像是一把记忆的钥匙,毕业很多年后你也许会忘记学校的很多事,但是当你某天再次突然看到某个食物时,就能瞬间被记忆拉回到美好的校园。所以说,“鹅腿阿姨”的走红既意外又在情理之中。而这不期而遇的“走红”,至少也应给高校后勤保障工作带来启发。随着05后的孩子进入大学校园,他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应该得到应有呼应,高校食堂在菜品种类和开放时间上都应不断改善才行,同时更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可以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匿名信箱等方式,及时掌握学生的需求,更有针对性地推出新的菜品,让学生有全新的饮食体验,不断提升学生的幸福感,给大家带来更多“家”的感觉。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在“鹅腿阿姨”事件后,立即做出了行动,加紧研发、开售了15元一只的烤鹅腿,让我们看到了学校对学生满满的爱与关怀,此举也获得了很多网友的点赞,更有网友戏称“三校鹅腿争夺战迎来了转折点”。此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食堂举办的龙虾节,也得到了学生们的好评。大学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学生的“家”。在紧张的甚至“卷”的学习环境下,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而且也要关心学生的物质和情感诉求。善于倾听学生的真实心声,及时回应学生的各方面需求,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家”的温馨与幸福,应该是每一个高校的责任与担当。我们期待大学校园中出现更多令人温暖的“色香味”!——网信江苏《“鹅腿阿姨”受捧,“走红”或许源于这份“家”的温馨》在这个寒冷的冬日里,人大食堂将城市烟火气带进学校,这一“接地气”的神仙举措将学生的愿望真正落地实现,成功把学生的“呼声”变成了“掌声”,生动地体现了学校后勤部门对于学生需求的高度敏感度与关注度,提高了在校学生的满意度、幸福感与归属感,也为其他高校的学生管理服务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学校研制的烤鹅腿,香在学生嘴里,暖在学生心中。对学生来说,这不仅仅是一种物质上的满足,更像是一种精神心灵层面温暖的慰藉。以往,学生们常常为了能够抢到一份烤鹅腿而发愁,有时甚至需要在零下三度的寒风中排队等候。而现在,他们只需走进食堂,就能轻松实现“鹅腿自由”,不再需要为与清北学生争夺美食而烦恼。当吃着人大为他们定制的美味烤鹅腿时,学生们满足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口腹之欲,更是人大把学子需求放在心上的欣慰与感动,这份温暖让学生们在重重学业压力之下,也能感受到宽慰和心安。于是,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人大学子纷纷晒图“炫耀”自己在自己学校食堂就能买到的烤鹅腿,表示“人大赢了”。而这种“炫耀”,彰显的是人大的人文关怀,这也是一所高校永远值得炫耀的品质标签。

学生们理想和热爱的大学,绝不仅仅是学术知识的殿堂,让人间烟火气在现代大学的校园中弥漫升腾,能更为真切地让学生感受到“家”一般的幸福和温馨,进而激发更高更强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烤鹅腿的火爆,呈现出的正是在高压学习环境下,大学生对朴实而承载着城市烟火气息的美食的追捧和热爱。烤鹅腿作为一种美食,不仅美味可口,而且价格亲民。学生们经过了一天繁忙的学习工作,走到街头,吃着香味四溢的烤鹅腿来放松心情,这是学生时代再美好不过的事情了。可人大另辟蹊径,看到了学生对这股烟火气的热爱,便将其从校外带到校内,让学生在学习之余,足不出户便能享受到期待已久的美味,就像小时候放学回家尝到妈妈做的饭那般欢喜。这样一来,大学真正成为了学生热爱的家。——“红辣椒”微信公众号《人大食堂自制烤鹅腿:将学生“呼声”变“掌声”》关键词:天价羽绒服劳保军大衣03.如何看“国产羽绒服卖到7000元”这个话题?来源:人民网评微信公号秦川2023-11-22“好看的价格贵,便宜的不好看。我以前看不上的某品牌,现在有些高攀不起……”据报道,一些原本在中国小县城随处可见的羽绒服品牌,推出的部分新款,每件售价直抵5000元。还有的品牌,产品主力价位在2800元-7000元,有网友感叹,普普通通的打工人,是不舍得花7000元买一件羽绒服的!忽如一夜冬风来,御寒冬装涨价忙。据调查,羽绒服普遍涨价已是很多人的切身感受。有消费者反馈,一些羽绒服卖价就像“坐了火箭”,让人直呼买不起。诚然,如果一件羽绒服动辄数千元,价格不太亲民,或者太不亲民,是会吓跑消费者的。正如有网友所称,买军大衣还不到100元,不香吗?如何看#国产羽绒服卖到7000元#这个话题?不妨多一些理性分析。其一,市场上确有不少羽绒服品牌售价数千元,但也有为数不少的品牌售价几百元。不同的品牌,瞄准的目标用户不一样。市场经济,有人愿卖,有人愿买,各取所需,公平交易即可。售价再高,如果有人愿意花钱,抑或售价再低,消费者仍不买账,都很正常。其二,国产羽绒服确有售价高的,但比起洋品牌,定价仍不够高。当然,与洋品牌相比,国产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仍有一定的差距,特别在国际舞台上,竞争力还不够强,“溢价”能力偏弱。基于此,国产羽绒服如何定价,是厂家和商家的价值选择。洋品牌卖得高价,国产品牌也有权利卖得高价,关键是有人买账。而有人买账的前提是,质量过硬,并锻造有足够号召力的品牌光环。其三,通常来说,一分钱一分货,售价高,质量是否跟得上?特别是广告宣传与实际产品是否一致?如果以售价高为噱头,大割“韭菜”,却提供劣质产品,与宣传明显不符,那就涉嫌欺骗消费者,监管部门也有责任出手处理。整体看,羽绒服是竞争较为充分的行业,消费者的选择余地较大。这家卖得畸高,“自绝”于人民,消费者就选择另一家的。当然,如何涨价、涨价多少,涨不涨价,商家都要仔细掂量,毕竟,一旦明显超出大众的承受程度,是很难受到大众追捧的。再说,国产品牌也应避免集体涨价,特别是不能形成涨价联盟,否则就可能涉嫌垄断被罚。明码标价,遵纪守法,这是基本的经营之道。不管如何涨价、如何定价,商家都不能目中无“人”。取悦消费者,善待消费者,让消费者感受到应有的“性价比”,消费者才会认定你,从而实现双赢。链接阅读:当漫长的冬季来临,本该御寒的羽绒服,价格却涨到让人心寒。保暖效果没见提高,售价反倒一路飙升?买件羽绒服,凭什么不“绒”易?首先必须看清,涨价的锅,不能让“鹅”背。虽说,鹅绒鸭绒有所上涨,可“做羽毛的不赚钱,做服装的赚钱”才是涨价的真相。与成本端的变化相比,在流量时代,营销成本高企才是国产羽绒服变贵的主要推手。不少国产羽绒服品牌,为了走高端路线,铆足了劲拼营销、请明星、玩联名,一路把羽绒服的价格“卷”上了天。问题是,噱头炒得再热,真保暖才是硬道理。从电商销售数据看,售价过千的羽绒服,消费者并不买账。于是乎,有了军大衣、花棉袄的复古。不过,如果将时针拨回几年前,彼时不少年轻人还在热衷买买买,将剁手能力标榜为彰显财富与成功的标签。贪慕虚荣、追求“伪精致”,让人陷入虚荣攀比、透支消费的恶性循环。时过境迁,现在年轻人的消费观返璞归真,用“人间清醒”的态度,理性捂紧钱袋子。这届年轻人被指为越来越“抠”,向老一辈人看齐,学会精打细算过日子。各种打折、满减攻略熟稔于心;特种兵式旅游兴起,主打一个成本节约;蹭老年食堂、去夜校占座,到商场只逛不买,实现“市场调研式”逛街自由……比起剁手消费,年轻人更愿意把钱花在“提升生活幸福指数”的事上。正如网友所述,当你穿上菜场裁缝阿姨量身定制的衣服,才会明白“之前的身材焦虑,错不在你,而是衣服的问题”。法国学者安东尼·加卢佐在《制造消费者》一书中,描述过“被制造的消费者”的形象:“现代消费者在意的是一种符号,通过拥有一种东西来建立身份认同感。”或者说,年轻人的省省省,实则是拒绝为品牌不合理的溢价埋单,更在意商品的品质与实用。他们正在重构一种身份认同,减少冲动消费,购物前三省吾身,只买对的,不买贵的,倒也未必一定选择军大衣。——澎湃新闻《劳保军大衣火了,给高价羽绒服提个醒》事实上,像“军大衣”这种怀旧复古风在网络表达中并不稀奇。一些年轻人穿起了军大衣,只是他们追求“潮”的一种姿态。大学生穿着绿色的军大衣到课堂上课,固然有“吸睛”效应,却并不标志着市场风向切换。相关话题讨论,不过是转瞬即逝的网络跟风,不必过于当真。面对服装市场的丰富选择,即便是价格敏感的群体,如果买不起昂贵的羽绒服,也有很多真正的“平替”选择。比如,主打户外运动,能够实现防风、保暖、防水功能,设计也时尚新颖的冲锋衣,就受到不少年轻消费者的喜爱。产品多元化竞争,丰俭由人,才是消费市场正常的样子。服装的设计变化是时代的印记,设计和推广符合现代人需求的服装产品,始终是服装业应当坚持的追求。与此同时,舆论也要注意区分大众审美与小众潮流。当然,部分消费者愿意尝试“复古”的军大衣并无不可,但也不妨多了解意向产品的性能、质量,深思熟虑后再做决定。——新京报评论《羽绒服把市场让给了军大衣?不必把网络跟风当真》一批大学生组队穿上军大衣,是真的买不起羽绒服吗?未必如此。其实这类行为,可以理解为一种轻松的娱乐和调侃,在体现个性的同时,以这种方式委婉表达了对市面上部分羽绒服价格的不解。从他们的做法中不难看出,他们认为“实用和划算才是硬道理”,并没有盲目追求高价格消费,这也是一种理性消费观念的体现。军大衣的热销,究竟是热度下的“昙花一现”,还是果真能在羽绒服市场上“分一杯羹”?最终结果,我们目前还不得而知。毕竟,作为冬季最常见的保暖衣物之一,羽绒服能长期受到大众青睐,必有其不可替代的过人之处。对于羽绒服商家而言,本次军大衣的走红,无疑是一记响亮的“警醒哨”。这“哨声”提醒经营者,应当保持一定的危机感。倘若无法提供性价比高、有竞争力的商品,那么,消费者并不会为不合理的溢价而买账。军大衣是商品,同时也是一个符号,它代表的,是消费者另外拥有的千万种选择。摒弃性价比的经营者,终将被市场淘汰。——中国市场监管公号《“军大衣”的走红,是一记“警醒哨”》在成熟市场上,一个品牌稳定地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后想要升级品牌非常正常,难的是如何让消费者认可从平价到贵价的升级。咨询公司普华永道发现,成功的品牌升级一定是从战略高度对品牌进行重新定位,并以此为基础对产品、体验、传播、营销、表达等影响受众认知的多个要素进行一体化布局以及体系化提升。这或许可以理解为,如果把品牌比作一个人,产品定位相当于品牌的灵魂,产品与体验可以比作品牌的身体,传播及营销像是品牌的言谈举止,而表达(尤其是视觉)则类似于品牌的穿衣打扮。如果只是形象层面的改换,“穿衣戴帽”美化一下,不能为消费者带来实质性的价值升级,将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受众对于品牌的认知,甚至会适得其反,让消费者产生“一红就飘”“割韭菜”的即视感。反过来说,消费者也不必用“国货贵不得”的“老皇历”来看待今天的国货新锐势力。在产品的设计理念、原材料、工艺、审美都逐渐升级的大前提下,一些国货正努力进军高端市场,摆脱“国货皆廉价”的印象。亲民的传统不能丢,高端的产品线也能开拓市场,这才是国货实力的真正展现,也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元的选择。我们对国货应该摆脱过去的刻板印象,而真正基于商品品质、服务体验、品牌价值等综合使用感受作出正确评价。对国货品牌值得给予这样一个机会。——浙江日报《国产羽绒服卖到7000元?国货何以一贵就招骂》国产羽绒服要冲击高端市场、赶超国际品牌,这份雄心没有错。但品牌是不是高端,不应看自身贴的价签,得看消费者心里打的标签。在高端市场,品质力是基础,品牌力才是支撑价格的关键。持续用品质和服务说话,才能得到消费者认可。其实,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羽绒及制品生产国、出口国和消费国,众多国际品牌使用的羽绒同样来自中国。坐拥全世界最丰富的鸭绒、鹅绒资源,配合改革开放历经40多年磨砺的世界级服装生产线,国货羽绒服完全有可能做出高端产品。当然,脱离品牌光环,国际品牌有时也存在价高物不美的问题。“加拿大鹅”曾因虚假宣传被我国市场监管部门处罚。与国际品牌同台竞争,国货不一定非得物美价廉。只要物够美,国货同样可以价格高、品牌亮。这几年,已有国产品牌在高端市场风生水起,品质、售价与国际大牌不相上下,目标客户也相当认可,并未由于国货身份就觉得卖贵了。再换个角度想,“加拿大鹅”卖得再贵,毕竟跟大多数老百姓没关系;国产羽绒服会上热搜,说明国货跟老百姓更亲近,更受消费者关注。中国有14亿多消费者,市场足够大,消费者很需要几百元的经济型羽绒服,也容得下上千元的高端羽绒服。据说今年很多年轻人还看上了军大衣,觉得更有性价比。但不管做高端品牌,还是做老百姓身边的实惠品牌,原理都是“品牌是帆,产品是船”,想要高扬品牌的帆,必须造好产品的船。那时候,我们的羽绒服品牌才能自豪立于国际竞争浪潮而不倒。——经济日报《国货想要高扬品牌的帆,必须造好产品的船》关键词:饭圈文化04.岂容“死忠护主”的饭圈暴力搅浑体坛来源:长安街知事微信公号鲍南2023-11-28“这是好事么?这非常可怕。”近日,知名跳水小将全红婵在一场比赛中获得亚军,但一些人却在现场和社交平台上大肆鼓噪“裁判压分”之说。对此,前跳水世界冠军何冲发长文怒斥,直言“死忠护主”的饭圈文化可能毁掉运动员的职业生涯。奋力拼搏、为国争光,体育健儿当然是值得“被粉”的优质偶像。但在不良饭圈文化影响下,一些人不是喜欢运动员永不言败的坚毅、突破极限的努力,而是把他们当作自己情感发泄的出口。前有樊振东、王楚钦等乒乓国手成了“明星哥哥”,接机、追拍等“私生饭”行为令人不堪其扰,今有全红婵成了某些粉丝心中的“不败神话”,一旦未能摘金就无脑甩锅场外因素裁判问题……运动员们平日忙于艰苦训练,大小赛事异常紧张,最需要静心凝神,粉丝却在线上线下撒泼,制造各种噪音。试想,一位运动员即便再优秀,如果身边时时充斥着裁判打分有问题等“别人的不对”,恐怕也难做到心态平稳。这种“以爱之名”的饭圈暴力,已经失去了基本的客观理性。事实上,“饭圈风气”之毒,很大程度就在于其通过超话打榜、数据应援、氪金花钱等手段,将“喜爱”异化成了刷量控评、互撕谩骂等有组织的攻击行为,呈现非黑即白、有我没你的极端思路。放眼如今的体育圈,一些世界冠军备受追捧,时时生活在聚光灯下,些微小事随时可能被放大。面对竞技体育中客观存在的争议性判罚,“踩一捧一”的操作,“争冠军”与“抢C位”等人为加戏,搅得舆论场乌烟瘴气,并可能直接影响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和水平发挥,最终导致“多输”。粉丝挑事搅局,不是“爱”而是“害”。我们看到,对于这种风气,许多运动员在嘈杂喧哗中依然保持了“人间清醒”,通过各种方式有温度、有尺度、有态度地对饭圈乱象进行了抗争。另一方面,相关部门也未雨绸缪,通过一系列制度保障运动员免受饭圈侵扰。但必须看到,随着竞技体育商业化、职业化发展,完全没有“饭圈”也是不现实的。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矩,让体育明星与粉丝之间建立正向联系和健康互动,活跃产业经济,推广相关项目,带动群众体育,恐怕才是“追星”应有的价值所在。某种程度上,追星就是在追自己,习得偶像身上的优秀品质,让自己变成更好的人。不以喜欢之名强行打扰,不以守护之名掀起乱战,粉丝们“自励成长”“相善其群”,不仅更加理性,也能让这份感情更加纯粹。链接阅读:拿饭圈文化绑架一名稚气未脱的运动员,不是对运动员的爱护,而是对运动员的伤害。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就被过度吹捧,可能会让尚不成熟的运动员产生自满心理,丧失危机意识和进步动力,进而阻碍运动员追求更高的成绩;说了一句不合粉丝心意的话,何况是一句并没有毛病的实话,就要遭遇棒杀,给运动员造成的心理伤害不言而喻。捧杀和棒杀都是畸形的追星文化。要求体育明星一言一行都要符合自己的想象,没有拿冠军就敢对裁判泼脏水,到底是真心喜欢体育明星,还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窥私欲和虚荣心?事实上,全红婵和陈芋汐在国外国内比赛中互有胜负;跳水队作为国家梦之队,考核、选拔都有一系列正规的比赛流程,所谓的背景论和打压论完全是无稽之谈。尊重规则本就是体育比赛最重要的,也是运动员和高素质文明观众的必修课。防止体育进一步“饭圈化”,迫在眉睫。对待言语攻击运动员和裁判的观众,无论线上线下,应该有明确的惩戒手段,或驱逐出场或网上禁言,给违规行为画出红线。运动员的正常比赛和生活不能让饭圈污染,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赛场更不容饭圈染指。纯净的跳水舞台,不容饭圈噪音溅水花。——北京晚报《全红婵粉丝怼裁判?跳水舞台,不容饭圈噪音溅水花》关键词:烟蒂事件05.将烟蒂扔入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不是小事情来源:人民网评微信公号思睿2023-11-30近日,“一位老人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内抽烟、吐痰,并将烟蒂扔入俑坑”的视频,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谴责。目前,博物院工作人员已将污染物清理,并与相关部门和公安机关调查核实,掌握涉事人员信息。秦始皇帝陵及兵马俑坑是我国首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六处遗产之一,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A级景区,参观区域内明确规定禁止吸烟。在参观时吸烟、吐痰,不仅有违公序良俗,也违反相关规定,还可能对文物遗址安全造成威胁。相关部门有责任对该视频中发生的事情调查清楚,给公众一个交代。此事为何引发如此多关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此类看似不文明的“小事”,危害颇多且屡禁不绝。同样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此前也有参观者试图在一号坑边取走散土、翻越一号坑护栏进入一号坑等情况。此外,攀援、折枝、刻字涂鸦、乱扔垃圾、随地吐痰、越过警戒线、触摸禁止触摸的文物……类似不文明行为,在多个景区屡见不鲜。能否解决好参观不文明行为,事关参观游览的体验和安全,事关各个景区的长远发展。究其原因,绝大多数不文明行为的发生,往往出于“无所谓”“应该没事”“别人也做了”等态度。由此来看,对于不文明行为,不能仅仅停留在道德谴责和口头批评,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起到以儆效尤的效果。各地景区有的加强参观秩序管理,加大安保巡查和劝导力度;有的重罚不文明者,将罚款用于修复破坏;有的增强服务意识,依据不文明行为多发地有针对性地设置警示板、增加垃圾桶等……种种举措,有助于压减不文明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当然,处罚只是手段,最终目的还是引导文明参观游览。一些景区创新管理举措,效果较好还受到游客“好评”。比如,北京动物园设置“警示曝光台”,将投喂动物、吸烟、赤膊、采摘花果等列入不文明行为,如果多次被曝光,将拉入联合惩戒“黑名单”,限制其进入北京市属11家公园。再如,西安城墙景区派出身着古装的“唐武士”巡查,通过“好汉,切莫在此吞云吐雾”“好汉,大庭广众之下,请提履穿之”“好汉,城池久矣,恐有安危,请移步”等趣味语言,“沉浸式”劝阻吸烟、脱鞋、倚靠城墙等不文明行为。对景区不文明行为说“不”,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参观者要尽到文明参观的义务,同时互相监督,发现身边有不文明行为要及时向工作人员报告,制止不文明行为的发生。更重要的是,除了事中管理和事后惩戒,还要增强事先预防,全社会共同营造文明的生态,从小处着手、从日常着手,让文明参观入脑入心。让我们共同努力,营造文明舒适的参观游览环境,正如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在声明中所写的那样,“对文化的尊重就是尊重自己的尊严”。链接阅读:朝兵马俑坑里吐痰扔烟头,坑的是文物,也暴露出文明素质的大坑。填上这个坑,除了日常的教育,关键要靠有力的惩戒手段。对于那些触犯文明旅游底线的游客一个不落、该罚就罚,罚到其再也不敢胡作非为。公安部门已经掌握了该游客的信息,应该会根据事实依法惩戒,以震慑那些仍肆无忌惮、任性妄为的游客。当然,能将打火机等带入馆内,说明安检存在走过场的问题,博物馆应汲取教训改善管理,严防有人浑水摸鱼。博物馆是文化殿堂,游客参观应该怀着崇敬的心情、敬畏的态度。感悟历史、欣赏文物本身就是和文明对话,对文物的尊重就是对自己的尊重,千万别再让两千年前的兵马俑看现代人的笑话。——北京晚报《朝兵马俑坑里扔烟头,坑的不止是文物》苏派语文一周其它精选时评06.网络上错别字连篇,真的不要紧吗来源:澎湃新闻李勤余2023-11-23近来在网上读到一篇文章,作者感叹社交媒体和网络论坛上的错别字和病句铺天盖地,甚至到了阅读起来都有障碍的地步。比方说,哪里被打成“那里”,重来一次被打成“从来一次”,迫不及待被打成“迫不急待”……类似的例子可谓数不胜数。他的感叹引发了不少网友的共鸣,但也有人不屑一顾地表示,网上打字随便点很正常,能看懂就行,何必较真?难道说,当下网络空间里的文字和语言规范,真的已经不重要了吗?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说新奇的网言网语因为源自年轻网民对新鲜表达方式的追求,难免会有些不规范,还属于情有可原,那么当下不少网友连一句正常的句子、一个正常的词语都打不对,问题的性质就截然不同了。往小了说,有没有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反映出的是个人基础的文化水平;往大了说,网络语言文字的大环境,也和社会生态、时代风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错别字连篇,从来就不是输入法的锅,也不只是因为“懒”。遣词造句的浮皮潦草和发表意见的随心所欲一直是正相关的。一方面,一部分网友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检查自己在网上留下的词语和句子,体现出对自我表达不负责的任性态度;另一方面,处处都是词不达意、文句不通的网络环境也会反过来影响更多网友使用语言文字的态度。这样一来,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许多网友不再有耐心和兴趣“好好说话”,在打字时常常口不择言、胡言乱语,没有理性的表达,只有情感的渲染;没有严谨的叙述,只有情绪的宣泄。而逻辑不通、表达混乱的语句,又会造成双方交流和沟通上的困难与障碍——不难发现,不少网络空间里激烈的争吵和撕裂,往往就是从小小的误解、歧义、歪曲开始,最后变得不可收拾。对于侧重于内容创新的网络语言,社会不妨以开放包容的胸怀接纳。但对于应该被规范使用的语言和文字,不能因为它们出现在网络空间,就降低了标准和要求。不管是何时何地,语言文字都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就强调,“加强语言文明教育,强化对互联网等各类新媒体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和管理,坚决遏阻庸俗暴戾网络语言传播,建设健康文明的网络语言环境”。眼下,一些短视频频繁使用AI配音,造成语句不通;一些网站和平台更是在发布内容时错字连篇、病句不断,这显然都与上述精神相悖。必须重申,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必然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让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也得从最基础的规范汉字书写教育开始。不管今后网络技术和空间再怎么扩大、发展,这都是不变的道理。这几年,在豆瓣上有一群年轻人组成了“的地得警队”小组,他们自称“警员”,将每一次对“的地得”用法的纠错称为“出警”。可见对互联网上语言文字的不规范使用,不少年轻人也已经看不下去,开始了积极行动。诚然,身处网络时代,提笔忘字、拙于言辞已经变成越来越常见的现象,但这也提醒我们,学无止境,不能因为离开了校园就放松了对自我的要求。对那些还在学习阶段的同学们来说,更应该在打字时“讲究”一些。在语言文字的使用规范性方面,相关平台和软件完全可以加强提醒和引导,但归根结底,“第一把关人”还是我们自己。为了营造一个规范有序的网络表达环境,每个人都应该成为参与者、推动者,不妨就从打对每一个字,让每一句话变得更通顺开始。07.老款“桂花表”成网红,问题在“库存卖光”之后来源:光明网光明网评论员2023-11-24连日来,一波“怀旧风”席卷广西南宁,一家本土手表厂生产的“桂花牌”手表爆火。11月22日一早,记者来到南宁手表厂看到,门口已排起超过100米长龙,不少人都有备而来,带上小板凳,拿着干粮与水,只为买上桂花表。现场还有南宁手表厂工作人员配合交警与民警维持秩序,厂家甚至临时出台限购措施、呼吁理性消费。“桂花表”承载着辉煌的历史,它的生产商南宁市手表厂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唯一一家专业生产手表的厂家,始建于1970年。早在1984年,南宁市手表厂生产的“桂花牌”手表已通过部级鉴定,走时质量和“三防”性能取得了四个满分的优异成绩,1985年又获广西名牌产品称号。在当年,人们购买一块“桂花表”是非常奢侈的事,也能带来巨大的满足。今天购买“桂花表”的意味跟当年已经大为不同了,用今天的视角看,“桂花表”已经相当便宜,价格从80元到200元不等。“桂花表”不再“奢侈”,但也被赋予了其他的内涵——怀旧、复古、童年记忆等,在使用价值之外,它被罩上了一层玫瑰金色的情怀滤镜。但这种火热的背后,不是没有隐忧。比如店家称,现售手表均为南宁市手表厂上世纪90年代生产的桂花牌手表存货,卖一块少一块。也就是说,这种“情怀”是有限的,当库存卖完,这种情怀消费可能会戛然而止。所以,对眼下的这股火热,人们在欣喜之余不妨多一点冷静:当人们冲向库存,这是否也意味着某种创新乏力?这块表的大火,源于那个供给有限的年代,本身是一种“历史的产物”。但如果它走不出历史,也很难说有多少未来。近些年我们已经看到了不少类似的案例,不同领域的不少老国货纷纷经历了一轮互联网爆火。它们能成为热搜,但就此“摆脱困境”或是“重现辉煌”的却不多。不少企业还领略了流量的无情,流量来时有多汹涌,退却时就有多残酷,爆火和爆冷,就在一两起舆情事故之间。对于老国货来说,最大的红利可能是情怀,最大的桎梏也是。它们的辨识度,来自过去的记忆;但它们的任何创新,也可能被认为是对传统的“背叛”。这似乎也很容易让老国货陷入一种左右为难、举动皆错的困境。如何做大做强一个企业,并没有多少秘诀,创新、管理、营销等等,这些知识早已车载斗量,谈不上什么机密。但也正因为没有秘诀,所以才“卷”——企业必须在公开的赛道里精益求精,做到更好。所以,老国货也不妨摆正心态、正视现实。“情怀”这种计划外因素,有一定作用,但也不多。指望情怀发挥主观能动性,企业自己躺着、消费者自发地把市场送上来,恐怕不太现实。每一个老国货其实都应该思考一个问题:“库存卖完”之后怎么办?这里的库存不只是商品,也是消费者的情感寄托。说句公道话,南宁手表厂在老牌手表厂中已经是表现出色的了。位于西安的西北第一家机械手表厂——蝴蝶手表厂,已于2002年破产;1955年江南造钟厂成立,即后来的南京手表厂,也于2010年关停。而南宁手表厂“以生产机芯为主”的战略调整,让其在市场大潮里生存了下来。也希望所有的老国货都可以焕发生机,消费者其实已经通过“情怀消费”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企业也不能坐享这波红利,是时候站起来、动起来了。08.上夜校究竟能学啥?读懂年轻人上夜校的诉求来源:经济日报姜天骄2023-11-25“白天上班,晚上学艺”,正在成为年轻人的新生活。上夜校究竟能学啥?非洲鼓、汉服舞、花艺、书法……内容丰富,又符合年轻人的兴趣审美,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心灵的寄托。听起来很诱人,但招生名额十分有限,热门课程的排队人数比“吃长沙夜宵”队伍还要长。上夜校,是年轻人夜生活的另一种打开方式。过去提起年轻人的夜生活,想到的多是大排档、小龙虾、KTV,主打休闲娱乐。如今,忙碌了一天的年轻人涌入夜校学技艺、拓人脉,说明年轻群体的夜生活不仅需要烟火气,也需要文化味。夜校是文化消费场景向夜间的延伸,给城市的夜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上夜校是一种低成本的文化消费,但年轻人上夜校并不完全是为了省钱。时间成本对一些年轻人来说往往更宝贵。他们愿意在文化活动上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表达其消费观已从物质型向精神型转变。年轻群体投入文化消费,不再只是单纯娱乐,而是更注重获得学习价值、社交价值、情绪价值。正如一位在夜校学古琴的年轻人所说,解锁新技能带来的精神愉悦远比买个包包、吃顿大餐来得更为持久。尽管年轻人对于体验式消费十分慷慨,为了享受高品质文化生活,不惜溢价购买一张演出票。但在日常消费中,他们也会精打细算,游走于各大平台凑满减、找平替。上夜校花小钱就能玩得高雅、玩出品位,正好契合当下年轻人追求物美价廉的消费心理。当然,年轻人看重的不仅是价格上的优惠,市场化培训机构课程质量参差不齐,相比之下,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质量更有保障。年轻人上夜校,也从一个侧面提醒市场,文化消费可以更加亲民。今年以来,线下文化消费强劲复苏,但是,演出刺客、逢节必涨等现象也让消费者很“受伤”。文化消费不应变成“奢侈品”。城市管理者应该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多拿出一些人见人爱、内容为王的“文化礼包”,不断激发公众文化消费的内生动力。资本嗅觉灵敏,在巨大需求面前,商业机构开始冒头。社交平台内,帖子只要打上“夜校”的标签,几乎不用推广营销,一夜之间便能吸引上百人关注。势头猛,起量快,面对热气腾腾的新产业,市场应该保持理性。年轻人上夜校,看重的主要还是性价比。今年以来,年轻人看展式社交、在菜市场里体验生活、特种兵旅游火爆出圈,这些现象背后,既有年轻人个性化消费的彰显,也有性价比因素的考量。商业机构要深入探析年轻人的文化消费心理,思考拿什么来满足年轻人的新需求。当下,夜校成为一种稀缺资源,被中间商当成了一门生意,甚至出现了“夜校黄牛”。这也提醒我们,与少儿教育和老年大学的热火朝天相比,中青年艺术教育尚存空白。政府组织的市民夜校毕竟供不应求,如果市场化机构能够把握商机,推出合适的产品和服务,未尝不是一件消费者和经营者双赢的好事。这方面,政府可以加强引导,商业机构可以创新思维,但要进一步增强文化消费市场的后劲,就必须读懂年轻人上夜校背后的真正诉求。09.颜宁“基本不参加饭局”,搞学术就该少些觥筹交错来源:新京报评论微信公号王言虎2023-11-25“我基本上不去参加一些饭局,时间压缩得非常厉害。”这是11月23日新科中科院院士颜宁在某论坛上被问到如何平衡管理、科研与生活时,给出的回答。颜宁的回答是坦诚的,这既符合她一贯的学者风格,应当说也与她当前承担的重要角色有关。在2022年11月宣布辞去普林斯顿大学教职后,颜宁选择回国协助创建深圳医学科学院,目前这所学院已经挂牌成立,颜宁受聘担任创始院长。同时,她还身兼深圳湾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讲席教授等职。从其现实处境来讲,这么多繁重的任务压在肩头,其中还不乏行政管理职责,的确也很难抽出时间参与应酬。但是,这也并不妨碍我们从她的这句话出发,做更多普遍意义的解读。一则,颜宁本身心无旁骛专心学术,当成为学界中人的表率;二则,我们需要承认学术圈确实还存在一些忙于应酬、疲于人际的现象,这些人也该好好听一听颜宁的话。首先需要澄清的一个问题是:做学问搞科研就一定得跟饭局绝缘吗?未必。老一辈学问家将清幽僻静的学术环境看得无比重要,钱钟书治学论道的一段话流传甚广,他说,“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这是有道理的,做学问不是摩肩接踵、熙来攘往,某种程度上需要“孤独”,要习惯“坐冷板凳”。但从现实来讲,偶尔的一些饭局,可以调节一下做科研的节奏。而且学者之间也需要交流,饭局未必就一定是世故世俗的。尤其对自然科学研究而言,单枪匹马大概不现实,实验室不是“一个人的武林”,一些课题需要团队合作,这其中就必然少不了人与人的交际。所以,必要的交际与社交饭局可以理解,不必一棒子打死。然而,科研与饭局的关系,又必须有明确的边界。从学术生产与社会期待而言,学者的身份就应该纯粹一些,马克斯·韦伯说学者当“以学术为志业”,科研就是学者的生命,若汲汲于名利,在各种世俗饭局中来回转场,不学有术,这就失了学者品格,注定遭到贬低。我们当然也要看到饭局背后的无奈。基于学术圈存在的“论资排辈”现象,一些人是无奈卷入饭局的。他们期待通过一些饭局场合,结识本专业领域内的“大佬”,或者有“话事”能力的人,以使得自己在论文发表、职称评定上获得一定加持。尤其是高校中的青年学者,处境更加艰难。一方面,生存压力迫使一些人不得不通过饭局、会议去连接“学术资源”;另一方面,作为高校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又会被安排参与一些会议接待与应酬活动,这必然挤压做学问的时间,导致“出头”更难。以这些维度而言,不参加饭局、少参加饭局,除了研究人员提升觉悟,保持学者的纯粹性之外,也需要学术评价体系与学术资源分配的优化提升。看到颜宁“基本上不参加饭局”的专注与洒脱,也要看到“参加饭局”背后的无奈与不甘。事实上,国家有关部门已经看到了饭局之类繁琐事务给科研人员带来的压力。去年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不得要求青年科研人员参加应酬性活动”,这被视为减轻青年科研人员交际负担、激发青年创新潜能与活力的切实举措。今年9月份中国科学院的另一项要求更释放了某种指向性意义:新版《中国科学院院士行为规范(试行)》规定,禁止以院士称号谋取不正当利益,禁止参加各类应景性、应酬性活动。这实际上是通过规范院士行为,向科研人员传递这样一种信号:明晰自身定位,坚守学者本分,与社会不良风气划清界限。科研人员未必不能参加饭局,但参加饭局也需有度,更要有数。颜宁在问答中并没有刻意突出这句话,因为这可能就是一个优秀科学家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工作习惯,但是,这句话,却有十足的警醒力量,值得所有有志于学术的人认真听一听。一言以蔽之,科研人员属于书斋,属于实验室,属于广袤大地。饭局,不是他们的“主场”。10.同宿舍3人都成院士,哈工大“最强寝室”不是偶然来源:新京报评论微信公号夏妍2023-11-25“最强寝室”又出新版本,这回不是同寝室全考上研究生,而是同一寝室出了三名院士。据哈尔滨工业大学公众号消息,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2023年增选当选院士名单,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赫晓东教授和郭世泽校友分别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更有意思的是,两人当年曾是室友,而同一寝室的另外一名室友韩杰才,早在2015年就当选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一个寝室出了三位院士”,网友们纷纷赞叹,“天花板级室友”。其实,仔细看看这三位院士的经历,便能发现这不完全是一种偶然巧合。正如赫晓东院士所说,三个人都是早早就选定研究方向,开始课题研究,科研项目也都聚焦国家和行业需要,围绕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攻关目标。可以说,他们的成绩,都诞生于同一种学术传统。这种学术传统,可以是学习上的互相砥砺,人生方向上的志同道合,也可以是学校、学院日积月累的学术路径。他们受这种学术传统的影响,人生也有了相似的轨迹。这种学术传统和他们的所学专业和所在院校有关,学术机构会将他们的学术态度,传导给来到这里的学生。而这种学术美谈也不罕见。比如邓稼先和杨振宁,就是中学同校、大学同系、留学室友;王光谦、胡春宏、倪晋仁三位院士,也曾是武汉大学的同班同学、清华大学读研时的宿舍室友等。类似的新闻还有,近年常被报道的“学霸宿舍全员保研(考研)”等。这说明,优秀的人总是“扎堆出现”,他们被一种无形的引力牵引到了一起。校风、学风、学术传统,似乎虚无缥缈、无法量化,但却潜移默化地将人引导向开阔的水面。“最强寝室”的美谈,对学校和学生都有所启发。学校应当着重营造一种学习的风气,塑造有共同体意识的学术传统,让学生之间相互影响、产生化学反应,自发地点燃对学术的兴趣;学生也应当在集体生活中,寻找志同道合的同学,在相互的砥砺与切磋中,共同攀登学术的阶梯、走稳人生的道路。值得一提的是,“最强寝室”所在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校103年来共走出了123位院士,在最近走红的民间“高校评分”,得分高达9.6,成为很多学子的向往之地。在网友留言中也可以看到,学生的好评主要集中在感受到了善待,宿舍、学习条件十分优越,最近哈工大还因校园“暖廊”上了热搜。这些新闻和“最强寝室”的时空呼应,或许也说明着学校一以贯之的精神与态度——“最强寝室”成员之一韩杰才院士,正是今天的哈工大校长。这也再一次说明,良好校风会让学生产生更强的归属感和学术探索的愿望。当更多高校、教育科研机构重视学术传统、优良校风建设,扎堆出现“最强寝室”“最牛班级”,也便都是可以期待的了。11.书店式文化空间,怎么就火了?来源:光明日报微信公号2023-11-27今年,某高端香氛品牌在上海开设社区书店“愚园书室”、以“树”为主题精选书籍,引得市民争相打卡;2021年,某新茶饮品牌曾在清华大学旁开设“茶饮+阅读”常规营业书屋;而此前,很多国际品牌也曾在国内开设限时书店和报刊亭……这么多商业品牌纷纷打造书店式文化空间,你做好准备了吗?的确,实体书店在过去总给我们一种难以商业化的印象,即使2014年开始实体书店主打“文化空间”“最美书店”的概念,还是不断有店铺宣布闭店调整。然而一夕之间,这么多品牌却纷纷将眼光投向实体书店作为营销手段,可能还是看到了书店作为文化空间时的价值。这些商业品牌所打造的书店文化空间,更多承载的是文化沟通、生活方式推介之类的作用。这当然离不开一点——书店是最为大众普遍认可的一种文化符号,它是文化的象征。此时书店已不仅仅为了卖书,从书籍选品、室内装潢审美再到空间业态,都在一致地倡导一种生活方式,传递着文化理念。消费者一旦走进这些实体的书店里,看到的每一本书,读到的每一条标语,感受到的审美氛围,其实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而他们再去购买商品也不仅是为了买它的实用价值,更是在为所认可和向往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买单。这也与当下的新消费文化吻合。就像有时候我们买一杯咖啡,不单是为了喝点提神饮料,更加注重的可能是咖啡包装的高颜值,是高价格、非必要产品自带的奢侈性标签,是追求新奇事物的标新立异,也可能是“早C晚A”的生活方式。换句话说,我们越来越注重消费产品背后的其它属性,特别是文化属性,所以品牌也越来越注重文化沟通。说到文化沟通,那么书店是再适合不过的场所,在书店式的公共空间和社会环境中,消费品的文化意义得以新生,而且变得实体可感、可以接近。可以说,“最美书店”们曾触摸到的“公共文化空间”的想象,虽然单靠卖书和咖啡变现困难,但在文化沟通方面的功能绝对不能小觑。人们在此处空间中,是想寻找和成为一种共同体,形成对彼此身份认同感的确认,而这一点恰好被商业品牌发掘并利用起来了。由此,“有书但又不完全是书店”的空间,正在变得越来越多。为了让人们为文化消费,过去想到的更多是“书店+”,而现在“+书店”却成为了商业探索的新路子,其中不变的是消费者和企业对文化沟通的执念。当然,快闪式的书店文化空间,也许在某一天就会消失,就像网红刮过的一阵风,但至少让我们看到书店作为商业空间、文化空间,未来在城市中或许可以扮演的角色还有很多。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看到,商业品牌也好,消费者也罢,大家都对书店有一种文化偏爱,这种固有的类似“精神故乡”“神圣空间”的想象,还有很大的挖掘价值和兼容空间。12.“情深似海,海有多深?”知识下凡善莫大焉​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杜梨2023-11-28“情深似海,海有多深?”“深海压强那么大,为什么没有把深海生物压扁?”……我国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教授的科普短视频近日爆红,被网友赞为“视频版十万个为什么”。这些年,搭乘网络东风,越来越多的专业知识有了全新“打开方式”。“火山爷爷”刘嘉麒院士成为地质科学的“宝藏博主”,走过的路、经过的事、吃过的苦全变成了有滋有味的故事;考古系教授张良仁化身美食博主,一碗柴火馄饨、一道东坡肉,还有“油炸桧”等都有说法,让冷门的考古知识热了起来;“B站男神”罗翔教授针对热点事件积极发声、金句频出,“集法理、哲理、人生感悟于一身”引得网友日常催更……一位位名家大家创新讲授方式,生动诠释了专业知识应如何飞入寻常百姓家。长期以来,专业知识与普罗大众之间总有道无形门槛。尽管许多人对一些专业话题其实颇感兴趣,对学术巨擘也敬仰有加,却时常深感“高不可攀”。如今,借助传播媒介迭代,学术大家破圈,大家终于可以通过一方屏幕,近距离感受“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的气质风度,遨游“真知附着其上,奥旨藏乎其中”的知识殿堂。所谓“大学之大,乃有大师之谓也”,由此反推,哪里有大师,哪里也就是大学。在“没有围墙的大学”里,人们在生动轻松的氛围中,一偿“受教于大方之家”的心愿,未尝不是互联网时代的一份特殊馈赠。当今社会,是终身学习型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英国数学家普莱斯指出,科学知识的“数量”每10到15年便会翻一倍,每半个世纪增加一个数量级。以此设想,一个人若走出大学校门便停止新知摄入,又或者摄入的速度与频度不足,那么落后于时代潮流便是早晚的事。怀有对求知的紧迫感,找到合适的方式继续提升自己,可以说是人生必修课。学者大家不辞辛苦,愿做“拆门槛”的人,公众积极求知,“活到老、学到老”,这样的“双向奔赴”也是一道美丽的文化景观。“知识下凡”,不仅会打破人们对专业领域的“刻板偏见”,激发人们对学术殿堂的向往,还能将理性严谨的思维方式带给更多人。期待有效有趣的知识传递能够越来越多,“用一棵树摇动一堆树,一颗心唤起很多颗心”,让好学的种子四处生发。13.搭乘理想之舟,飞越更辽阔的星辰大海来源:人民日报杨利伟2023-11-28是什么让航天员这个群体如此不惧危险,勇于挑战极限?我的回答是“理想”。无比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这个伟大的时代成就了我们的理想。三十载艰辛铸就天宫,十七次飞天逐梦太空。这些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长足发展,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在全社会引起广泛而热烈的关注。我时常看到载人航天题材的纪录片、短视频,也陆续收到各类有关图书,其中既有专业研究、历史回顾,也有巡天实录、科普读物、漫画绘本。这些制作精良、内容丰富的文艺作品和图书,让我回想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走过的不凡历程,充满奋进的力量。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启动之初就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全体科技工作者努力拼搏、刻苦攻关,先后突破了天地往返技术、出舱活动技术和交会对接技术,为开展空间站建设打下坚实基础。至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胜利返回,中国空间站建造任务已经完成。作为载人航天工程的参与者,我有幸见证了“天宫”从无到有的全过程。空间站建设阶段,航天员作为最前端的见证者和实践者,创造了无数个首次:首次进入核心舱建立载人环境,首次开启长期驻留,首次利用机械臂出舱,等等。如此种种,每一次都是冒着巨大风险的实践。曾经有人问我,是什么让航天员这个群体如此不惧危险,勇于挑战极限?我的回答是“理想”。正如神舟十二号乘组在空间站用中国传统毛笔浓墨写下“理想”两个大字,我理解的理想也是厚重的,它是一种精神、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航天员这个职业,在很多人的眼里是光鲜亮丽的,似明星、是偶像,但实际上却是一个“吃尽苦头”的职业,要接受各种极限挑战训练。正是因为理想的支撑,形成巨大的精神力量,使航天员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在进行超重训练时,航天员手里都会握着一个报警器,当达到身体承受极限的时候,可以按下报警器,训练就会停止。但是这么多年来,没有一名航天员将报警器按下。出舱活动水下训练,对航天员的体力要求极高,他们要克服水下训练服40千帕的压力,连续工作七八个小时。女航天员也要与男航天员一起工作一起训练,一套科目一个标准,绝不落后。她们每次完成训练从航天服里出来,头发被汗水湿透,紧贴在脸上,看着让人倍感心疼。正是因为秉持心中理想,航天员才能够完成艰苦的训练,乐在其中。从我2003年“飞天”至今已有20年的时间,我细数神舟系列载人飞船一次又一次的飞天路,凝望环绕在身边坚持训练的战友们,遥想正在太空执行任务的神舟十七号乘组,感慨着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推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想”开花结果。飞行任务从探索到建造,再到应用;驻留时长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再到常态化的半年期驻留,每一次进步都凝结着中国人探索太空的理想。神舟十二号任务是空间站建设阶段的首次飞行任务,首次开启3个月的长期驻留。神舟十三号任务开始进入6个月的飞行新时期,这次任务中我们还见证了中国女性航天员的首次出舱,首次进行机械臂操作飞行器在轨转位。神舟十四号乘组被誉为“最忙乘组”,他们见证了9种组合体构型、5次交会对接、2次分离撤离、2次舱段转位,建成了“三舱三船”全构型空间站。神舟十五号乘组是迄今平均年龄最大的乘组,他们“老当益壮”,圆满完成了空间站建造的“最后一棒”,并创造了4次出舱活动的新纪录。至此,“三步走”发展战略画上了圆满的句号。2023年5月30日,随着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腾空而起奔赴太空,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就此开启,点燃了激情澎湃的盛夏。无比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这个伟大的时代成就了我们的理想。中国航天员用实际行动证明,对理想的笃信与坚守,是航天员身上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希望航天员胸怀祖国、睿智拼搏、坚忍不拔、敢为人先的精神,能够得到更多精彩书写,激扬新一代青年人搭乘理想之舟,飞越更辽阔的星辰大海。14.燃烧青春之火

勇立时代潮头来源:人民日报2023.11.25【第一段:开头段】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年轻干部:“用实打实的业绩赢得党的信任、社会尊重、青年口碑。”【引用习语】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千千万青年,志向是“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担当是危难面前的每一句“我情愿”,奋斗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百年前,青年是五四觉醒的星火,如今,青年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燎原烈火。【点明主旨】【开头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金句,以大国领导人的高站位,点明年轻干部成长成材的新途径。随后,通过百年前青年和当下青年对比,点明本篇文章主旨:如今,青年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燎原烈火。】【第二段:分论点一】千千万青年,要自当壮志凌云,心怀理想信念。【分论点一】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引用习语】理想信念是年轻干部成长的指明灯,须臾不可偏废。当前,我们正处于“凤凰涅槃、腾笼换鸟”的关键时期,制约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问题依旧存在,发展路上“不进”和“慢进”都是一种后退。【提出问题】曾经,无数青年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理想而浴血奋战,舍生忘死,书写了奋斗史诗;如今新一代的青年人也要奋勇接棒,在心中埋下理想信念的种子,不仅要向上走“摆脱冷气”,更要向下走“广接地气”,在基层中磨炼,在苦难中成长。【提出对策】【分论点一、引用习语、提出问题、提出对策】【提出分论点一,千千万青年,要自当壮志凌云,心怀理想信念。紧接着引用习语,强调理想信念对于年轻干部成长的重要性,回扣分论点。随后结合国情现状,提出目前制约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问题,体现出青年胸怀壮志、坚定理想信念的紧迫性,印证分论点。为此,提出对策,新一代的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