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第二章 经济发展理论_第1页
发展经济学第二章 经济发展理论_第2页
发展经济学第二章 经济发展理论_第3页
发展经济学第二章 经济发展理论_第4页
发展经济学第二章 经济发展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经济开展理论第一节经济成长阶段理论第二节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第三节索洛的新古典增长模型第四节新增长理论第五节刘易斯的两部门剩余劳动理论模型第六节托达罗城乡人口迁移模型第七节新自由主义经济开展模型第八节以制度建设为核心的综合经济增长理论1第一节经济成长阶段理论罗斯托〔Rostow,W.W.〕用经济史的标准来划分人类社会历史的开展阶段。这一理论初创于20世纪40—50年代,系统阐发于1960年发表的?经济增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一书,1971年在?政治和成长阶段?一书中加进了第六个阶段。2经济成长阶段划分为6个阶段1.传统社会阶段〔TraditionalSociety〕。人类社会开展的最初形式。在有限的生产函数内开展起来的社会,以前牛顿时代的科学技术和世界观为根底。牛顿是历史的分水岭,牛顿之后,人们开始广泛的相信规律,系统地进行生产控制。人均产量水平存在一个最高限度,经济技术生产率的进步非常有限。一般不得不把大局部资源用于农业生产。经济处于原始状态;没有现代科学技术,人们赖以生存的产业以农业为主;社会结构僵化,阻碍经济变革。整个社会生产力低下,人均收入仅能维持生存。3牛顿的苹果树42.为“起飞〞创造条件阶段

PreconditionsforTake-off是一个过渡阶段,包括处于转变过程中的所有社会,这一时期社会开展的各种条件正在逐步形成。特点:新的科学技术正在应用于农业和工业,金融机构开始出现,交通运输状况得到很大改进,商业范围扩大。条件:先进思想和观念的产生或引进,以动摇传统社会,加速其解体;建立起一个有效的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反对传统的地区性地主集团和殖民政权。53.“起飞〞阶段Take-off

是经济开展过程中具有分水岭意义的阶段既指经济起飞,也指社会起飞。起飞是一个国家从传统社会进入现代化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起飞标志着现代社会的开始和“自我维持的增长〞时代的到来。特征:储蓄和投资上升,产生了一个日益扩大的企业家阶层,迄今未曾利用的自然资源和生产方法得到采用,人均产值大幅增加。起飞的条件:农业和工业采用现代的组织技术与方法(新技术的不断发现和传播);经济中的净投资上升,(由5%以下)到达国民收入的10%以上;产生了重要的新的工业部门,它们又带动了辅助部门的开展(新的主导产业的形成)。6起飞的条件①科学思想条件。牛顿的科学思想其意义不限于自然科学本身,还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社会的根底。②社会条件。包括社会的信念体系和追求物质财富为荣的社会风气。③政治条件。统一的国家、谋求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政治目标及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④经济条件。第一,工业是经济增长的主体,但工业增长必须要有农业作根底,同时需要有较完善的根底设施可供使用。第二,要有较高的资本积累率。资本投资率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超过10%。第三,要建立能带动整个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其中:较高的资本积累率是经济起飞的重要条件,政治与社会制度的变革是起飞顺利实现的保证。7哪些是经济开展的主导部门?工业化阶段:汽车、钢铁、化工、装备制造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8房地产算不算主导产业?94.向成熟推进阶段

TheDrivetoMaturity历时40年左右,是一个持续进步的阶段,是重大结构转变阶段,是一个资源多样化的时期。现代技术涉及到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开展了有效生产种类繁多的商品技术。新投资维持在相当高的水平,通常占国民收入的10%-20%。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加强。生产的增长超过人口的增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持续增长。105.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TheAgeofHighMassConsumption是一个富裕阶段。收入水平的提高逐渐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人们不满足于衣食住行等根本生活需要,开始追求更高水平的消费。主导部门转向耐用消费品和效劳业部门。城市人口比重上升,白领(技术工人)人口比重增加。社会福利和保障事业得到深入开展,廉价的群众化汽车可以购置到。11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人们更希望追求高质量的生活,而不是去拼命地赚钱。各种艺术追求和人自身精神开展。追求精品生活。主导部门已经从耐用消费品生产部门转移到以效劳业为代表的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部门,提供的产品主要是劳务,而不是有形的产品。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那些可能阻碍社会顺利开展的社会问题。12经济成长的原因1.经济成长阶段出现依次更替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主导部门的依次更替客观原因另一方面是由于人类欲望的不断更替〔心理因素〕主观原因13经济成长的主观动力罗斯托利用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中几代人对生活不同的要求来说明社会成长阶段的更替、主导部门的变化、中心人物的置换,提出了布登勃洛克式动力〔BuddenbrooksDynamics〕。此小说曾获诺贝尔奖,被人称作德国的?红楼梦?。不同时代的人所追求的目标不同,他们的欲望,即布登勃洛克式动力的更替,推动了成长阶段的过渡和更替。14在布登勃洛克家族里老子(小约翰)追求的是金钱;孙子(汉诺)生活在丰裕的财产和优越的社会地位之中,追求的是音乐。儿子(长子托马斯)作为大富翁之子来到人世,追求的是社会地位;15对经济成长阶段理论的评论历史唯物主义者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把人类历史分为五个阶段,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罗斯托的划分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的特征(反共、反社会主义),故采用“非共产党宣言〞的副标题。16对经济成长阶段理论的评论罗斯托认为,共产主义是一种病症,是一国经济不能顺利起飞时的产物。因此,要赢得冷战,就要赶快帮助开展中国家实现经济“起飞〞。正是这一观点使罗斯托得到了华盛顿的赏识。然而,现实与罗斯托所谓每个国家都可以实现“起飞〞相反,工业革命后二百多年来,只有英美法德意日等少数国家实现了“起飞〞,其他国家虽然大多数也实行私有制和市场经济,其上流社会所使用的消费品也和欧美富豪们一样,但却都没有实现“起飞〞。为什么?17资本主义制度从一开始就是扩张性的、侵略性的,或者用罗斯托可以接受的术语:竞争性的,这就决定了世界上有且只能有一局部国家可以靠击败竞争对手,控制世界范围内的资源,吸噬世界上多数国家的血液而“起飞〞。如果把各国的经济开展比喻为飞机的话,那么更真实的情况是,这些飞机不是飞行在不同航线上互不干扰的民航班机,而是相互攻击的战斗机。先飞起来的战斗机用密集火力摧毁后起飞机的驾驶舱〔本国立场的智力精英〕和发动机〔资金、技术和市场〕,并将后起飞机的油厢〔地矿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挂到自己的机身下,以保证自己的“持续增长〞。18第二节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20世纪4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罗伊.哈罗德〔Harrod,R.F.〕美国经济学家伊夫塞.多马〔Domar,E.D.〕几乎同时推演出极为相似的长期经济增长理论,即第一个广为流行的经济增长模型。合称为哈罗德—多马模型〔Harrod-DomarGrowthModel〕。19哈多模型的思想与假设资本的不断形成是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唯一原因。个人生活经验:没有钱就很难挣到钱。假设:〔1〕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既可以消费又可生产。〔2〕只有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两者比例固定不变。〔3〕规模报酬不变(资本-产出比不变)。〔4〕不存在技术进步。20哈多模型的内容哈多模型:一国的经济增长率由储蓄倾向及资本—产出比所决定。G经济增长率,是国民收入增量与(上一期)国民收入之比;s储蓄倾向,平均储蓄率,储蓄在国民收入中的比率;k资本—产出比率,即投资系数或加速系数,它是指生产单位产出所需要的资本量。21哈多模型的应用假设一个国家的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是7%,投资效益率是3〔每投资3元可以增加1元国民收入〕。那么,按哈罗德-多马模式,储蓄率〔投资率〕是?答案:21%。如果s=12%(储蓄率=投资率)k=3〔3单位的资本才能产生1单位的产出〕那么G=12%/3=4%22哈多模型的意义及其局限性意义:开展了凯恩思理论。强调了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作用。为政府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标志当代经济开展理论的产生。局限性:资本--产出比不变的假设不符合现实。过分强调资本,无视了技术进步、知识、教育、人力资本的作用。无视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实际上,经济增长除了需要满足资本的条件外,还必须满足一系列结构的、制度的和观念上的条件。另外还受高度竞争性的国际经济体系的制约。23练习1、美国经济学家W.W.罗斯托提出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将经济开展的过程分为六个阶段,他认为其中最重要的阶段是〔〕A.传统社会阶段B.起飞阶段C.为起飞创造条件的阶段D.向成熟推进的阶段24练习2、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理论中,起飞阶段要求净投资与国民收入的比重必须到达〔〕A.5%B.10%C.15%D.20%3、起飞阶段是经济开展过程中最为关键的阶段,这一阶段要求一种产业部门必须成长起来。这种产业部门是〔〕A.根底产业部门B.主导产业部门C.辅助产业部门D.一般产业部门25练习4、开展中国家的经济起飞和兴旺国家相比的有利条件之一是〔〕A.自然资源丰富B.人口增长率高C.成人识字率高D.可以争取国际援助26练习5、假设一个国家某年经济增长目标定为10%,其储蓄率为30%,该国新增资本/产出比率为5,那么根据哈罗德—多马模型,其实现增长目标需要引进外资,以增加储蓄率〔〕A.10%B20%C30%D40%27第三节索洛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对哈多模型作了修正和补充,把劳动和技术引入方程,开展成为一个“新古典模型〞,即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增长模型。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Solow,R.〕英国经济学家斯旺〔Swan,T.W.〕英国经济学家米德〔Mead,J.E.〕系统表述并加以完善,也称为“索洛—斯旺模型〞。〔RobertMertonSolow,1924--〕28索洛〔RobertMertonSolow,1924--〕1987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在1956年提出了一个用以说明存量的增加是如何使人均产值增长的数学方程式,它可用来衡量各种生产因素对开展所做出的奉献。根据这一方程式,国民经济最终会到达这样一种开展阶段:在那个阶段以后,经济增长将只取决于技术的进步。诺贝尔奖金委员会主席林德贝克认为,正是索洛的理论,使工业国家愿意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大学和科学研究事业,这些方面是促使经济开展的“突击队〞。29索洛的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含义与特点含义:经济中的增长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生产要素的增长,主要是劳动或资本的增长,或者是二者一起增长;另一个是技术的变化。特点:1、劳动和资本是遵从收益递减规律的(即资本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递减),但规模收益不变。2、把技术变化(外生变量)引入方程以解释不能由生产要素的增长来解释的经济增长局部(即索洛残差)。30索洛模型的假设封闭经济,新增投资(△I)必来自储蓄(S=sY)。资本与劳动存在替代关系,资本产出比可以改变。规模收益不变,且资本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递减。市场是完全竞争型的,价格机制起着主要调节作用。因而劳动和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分别决定工资和利润,资本和劳动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充分利用。存在技术进步,但它是一个有着固定趋势的常数。技术进步是中性的,不改变资本和劳动的比例。31以总量生产函数表示的索洛模型其中:Y为国内生产总值;K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存量;L为非熟练劳动;A为反映技术水平的常数;eμ反映外生的技术增长,是一个不变的比率;α和1-α分别为资本和劳动在经济增长中的相对奉献。α和1-α的和为1,说明函数的规模收益不变。32以人均生产函数表示的索洛模型生产函数:Y=F(K,L),y=Y/L,k=K/L,那么y=f(k)人均收入随人均资本的增长不断增加,但其增长率递减。技术进步m末改变这种趋势。y=Y/Lk=K/Lf(k)fm(k)0总要素生产函数见书本P189-191△k△k△y1△y2△y1>

△y233以人均资本积累方程表示的索洛模型∵是封闭经济,资本的增长来自国内储蓄△K=S∵S=sY,∴人均储蓄S/L=sY/L=sy=sf(k)如果没有人口增长、没有资本折旧,那么:sf(k)=△k如果人口以n的不变速率增长(从长期来说,亦即是劳动力增长率),资本折旧率为δ,暂不考虑技术进步那么:sf(k)=△k+(n+δ)ky=Y/Lk=K/Lsf(k)f(k)0△kc(n+δ)k(n+δ)k人均收入、人均储蓄的分配34以人均资本积累方程表示的索洛模型1.对于储蓄资源的分配经济增长来自对社会储蓄资源的分配,具体分配按照以下方式进行:其中:s=储蓄率,n=△L/L人口增长率,δ是用于固定资产的折旧,k=K/L=人均〔劳均〕资本量,△k=k的增加量,f〔k〕=Y/L=y=人均〔劳均〕产量。352.人均储蓄的去向〔1〕资本的深化Capital-Deepening人均资本k的增加,每个人所配备的资本设备更多〔资本/劳动力比重的提高〕深化广化〔2〕资本的广(宽)化Capital-Widening为新增加的人口配备每人平均应得的资本和用于弥补固定资产损耗的资本〔n+δ〕k〔资本/劳动力比重保持不变〕363.经济增长的稳态在存在人口增长或资本折旧的情况下(暂不考虑技术进步),人均资本增长最终会趋于0,即△k*=0,人均收入增长也趋于0,即进入稳态。y=Y/Lk=K/Lsf(k)f(k)0c*(n+δ)k(n+δ)k*k*△k>0△k<0人均资本增长人均资本减少373.经济增长的稳态在s、n、δ一定并忽略了技术进步的影响的条件下,经济将最终进入稳态(代表了经济的长期均衡),即△k=0、△y=0。在稳态中,总产出和资本存量的增长率,均与劳动力的增长率相等,即经济增长率G=△Y/Y=△K/K

=△L/L=n。结论:①储蓄倾向〔s〕的上升将增加人均收入。②人口增长率〔n〕的下降也可以增加人均产出。缺陷:要想经济保持长期的增长,就必须不断地提高储蓄倾向和降低人口增长率,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n+δ)k△k>0k1*△k<0k1*kky0sf(k)f(k)k2*s’f(k)sk2*s’f(k)sk2*n+δ(n+δ)’kk2*n+δ(n+δ)’kk2*38经验验证实际单位劳动GDP投资率S1960–9039人口增长率n,1960–90实际单位劳动GDP,199040k1*k1*kk0sf(k)f(k)(n+δ)k△k﹤0△k﹥0y1引入技术进步因素关于技术进步最简单的假设是技术进步造成劳动效率以某种固定速度增长,这一类技术进步被称为劳动放大型〔laboraugmenting〕技术进步,劳动效率增长的速度(用人表示)被称作劳动放大型技术进步的速度。劳动力的增长速度是n,每单位劳动的效率以m的速度增长,效率劳动的增长率是n+m。技术进步的引入并没有在实质上改变关于稳态的分析,存在着k的某一水平k1*,在这一水平上,每单位效率劳动的资本和每单位效率劳动的产量是常数,经济将进入长期均衡,G=n+m。在n和s不变的条件下,人均收入可以无限地增加,g=m,只要m>0。smfm(k)(m+n+δ)kfm(k)my41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变量符号增长率每单位效率劳动的资本量k=K/AL0每单位效率劳动的产量y=Y/AL=f(k)0工人人均产量Y/L=Aym总产量Y=AL·yn+m42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奉献(索罗余值)总量生产函数:Y(t)=F{K(t),A(t)L(t)}求时间的全微分:43索罗余值(索洛残差、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技术进步率)技术进步率方程:用技术进步率除以经济增长率就可以得到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奉献。产出的资本弹性产出的劳动弹性索罗余值劳动增长率资本增长率产出增长率44ⅠⅡⅢⅣ出生率死亡率5010203040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nn人口转变(n随人均收入的提高而变化)人口增长过程四阶段:①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人口增长率阶段;②高出生率、死亡率迅速降低、高人口增长率阶段;③出生率降低快于死亡率、人口增长率逐渐降低阶段;④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人口增长率阶段。兴旺国家已接近完成转变,进入第四个阶段。开展中国家还处在第三个阶段。45

46低水平均衡(贫困的陷阱)当人口增长率n随着收入增长(人均资本增长)而变化时,nk或(m+n)k将成一条S形曲线,与sf(k)或smfm(k)形成两个交点:

ka和kb,其中ka为稳定均衡点(贫困的陷阱)。要摆脱均衡,必须设法使单位有效劳动资本存量(人均资本)超过ka。通过提高国内储蓄率、引进外资或降低人口出生率来实现这一目标。△k<0△k>0(m+n)kk1*kk0sf(k)smfm(k)f(k)nkfm(k)f(k)kakb47为什么越穷越生?法国、德国一些兴旺国家,生活很富裕,但人口零增长,甚至负增长;而我国西北黄土高原、西南云贵高原,一些遥远地区和革命老区,山穷地少人多,反而人口生育率比城市还要高许多?这不合情理,富的家庭,能养活起更多的子女,应当多生一些人口。现在却是越穷的生的越多,越富的越少生子女,为什么?从经济学角度看,人口的生育和抚养,有它的本钱和收益。在传统农业社会阶段和传统农村生活方式下,妇女生育抚养孩子的本钱和时机本钱都较低,家庭抚养孩子的本钱也较低,而孩子较早地投入经济活动,能给家庭带来收益。加之传统农业社会中,孩子由于饥饿、营养不良、疾病、战争等原因,死亡率较高,不容易存活,孩子稀缺,因此,孩子成了收益较高的资源。48开展中国家的人口控制经验说明:生活富裕了,老来更有保障了,养育子女本钱更高了,这些都有利于降低出生率。兴旺国家的问题是出生率太低,种族面临危机。开展中国家(穷国)人口控制必须作为国策,然而农村人口控制的根本问题在于:难在穷老无保障,要老有保障就得生孩子。49山西翼城:中国方案生育政策的孤本1985年7月,经国家方案生育委员会和山西省委、省政府批准,翼城全县农村开始实行“晚婚晚育加间隔〞可生育二胎的政策,核心内容是,对于农民家庭,要求女性在不早于24岁生育第一胎,30岁可以生育第二胎,严格限制第三胎。50翼城经验在1982-2000年的两次人口普查期间,全国人口增长了25.5%,而翼城县放开二胎却仅增长了20.7%。出生性别比全国为117.8,翼城那么为106.1。山西翼城用25年的时间证明了放开二胎不会导致人口暴涨。“人口生育有其自然规律,生活模式是什么,就决定了自觉地生几个孩子。〞51索洛模型的特点1、强调了生产要素的相互替代性。资本产出比率v在哈罗德—多马模型中假设不变,在新古典增长模型假设可变。因此开展中国家应用丰裕的资源替代稀缺的资源,发挥其比较优势,尽可能改变v,以提高生产率。2、强调了市场机制的作用。边际生产率=要素的价格〔即MR=MC〕,边际生产率是价格信号,通过价格信号进行投入的组合,到达产出最大化,投资最合理→说明充分利用市场的作用。3、经济增长中收入分配的趋势:有利于工人而不利于资本家。∵资本积累→资本不断↑,劳动力的增加越来越减慢。K的边际生产率(MPK)↓,相对而言,L的边际生产率(MPL)↑∴MPL↑,MPK维持不变,甚至↓4.强调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有最重要的奉献。52索洛模型的意义它是从一般均衡理论的观点来分析经济增长问题的。依据该模型,充分就业的稳定增长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自发地调整来实现。通过这种调整,一方面可以保证投资与既定的储蓄相等,将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另一方面可以改变资本与劳动的配合比例,从而保证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引入了技术进步因素解决了人均收入的长期增长趋向于零的为难的局面。53索洛模型的局限性资本劳动可相互任意替代的假定不切实际。自由市场能够完全自动实现均衡的假定与现实不符。没有答复:技术进步来自何处?劳动生产率是怎样提高的?将人均收入差异归因于人口增长率、储蓄率和折旧率等参数的差异,但对这些参数缺乏解释。自由的国际贸易和要素的跨国流动应该导致各国收入差异的消失。这与事实不符。即使假定技术进步率最初在国家之间存在很大差距,最终也应趋同。然而,无论是收入水平还是增长率,趋同现象在全世界都没有发生。低收入水平有一高人均资本增量,经济增长速度较高;高收入水平有一低人均资本增量,经济增长速度较低k1*k1*kk0sf(k)f(k)(n+δ)k△k﹤0△k﹥0y1smfm(k)(m+n+δ)kfm(k)my54第四节新增长理论力图解释各国经济增长率的差异,是对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扬弃。55第四节新增长理论EndogenousGrowthTheory也被称内生增长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技术内生、收益递增作为研究的核心内容,由一些持相同或者相似观点的经济学家提出的各种增长理论模型构成的一个松散集合体。其中比较主要的是阿罗的“边干边学〞模型、罗默模型、卢卡斯模型等。针对新古典增长理论的缺陷而产生规模报酬不变技术进步由外生变量决定新增长理论放弃了资本报酬递减的关键假定。这一理论的突出特点是把技术进步看作是资本投资增加的结果,资本是增长模型中的关键变量,这样,技术进步就变成是内生的了。因此,新增长模型也通常被称为是内生增长理论。把技术进步看作是资本投资的结果有三种方法。56方法一把技术进步看成是储蓄、投资的结果。m=a+bs,这里,a代表一个外生的技术进步,bs代表一个内生的技术进步。根据新古典增长模型,人均收入将按照〔a+bs〕的速率增长。一个高的储蓄倾向会带来一个高的长期人均收入增长率。在这种情况下,增长率就不会趋同。把m代入sf(k*)=(m+ρ)k*,得sf(k*)=(a+bs+ρ)k*。57k1*k1*kk0sf(k)f(k)(n+δ)k△k﹤0△k﹥0y1回忆索罗模型对技术进步的分析关于技术进步最简单的假设是技术进步造成劳动效率以某种固定速度增长,这一类技术进步被称为劳动放大型〔laboraugmenting〕技术进步,劳动效率增长的速度(用人表示)被称作劳动放大型技术进步的速度。劳动力的增长速度是n,每单位劳动的效率以m的速度增长,效率劳动的增长率是n+m。smfm(k)(m+n+δ)kfm(k)my58方法二把储蓄和资本存量规模(总投资)作为技术进步的源泉。社会通过资本存量的增加而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改善技术状况,使知识存量增加,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生产率的提高〔称为干中学〕。这种模型最早由阿罗于1962年提出。要点:随着总投资的累积,生产的反复不断地进行,人们通过不断地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并获得知识(经验),而经验具有递增的生产力。在扩大资本投入的同时,知识水平也随之变化,作为一个整体,经济就有可能出现递增收益。因此技术进步是知识的产物、学习的结果,而学习又是经验的不断总结,经验来自生产实践,所以技术进步源自投资的累积、源自实践中的经验积累。59阿罗干中学模型阿罗用累积总投资表示经验和学习。假定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要素投入分为有形和无形的要素投入,学习和经验本应是无形的要素,在“干中学〞模型中,由于累积总投资表示学习和经验,于是学习与经验这些意味着技术进步的无形要素投入就以有形要素投入形式表现出来。这样,技术进步内生化的设想得以实现。学习函数:b(t)=c*Km,其中b(t)为劳动效率指数,m为弹性系数。60学习曲线美国康乃尔大学的商特博士总结飞机制造经验而得出了学习曲线规律,认为每当飞机的产量积累增加1倍时,平均单位工时就下降约20%,即下降到产量加倍前的80%。商特那么将累积平均工时与产量的函数称为“学习曲线〞。61阿罗干中学的缺陷〔1〕在阿罗模型中,技术进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实,技术进步有时是突变的、跃进式的。〔2〕干中学只能反映经验积累的一局部,经验积累应是多方面的。〔3〕技术研究包括应用局部的研究和根底性的研究,应用局部的研究有递增的收益,而根底性的研究的收益是递减的。62方法三假定对人力资本、研究开发的投资产生技术进步。由于人力资本具有两种效应:内部效应和外部效应。外部效应导致人力资本具有收益递增的特性,使经济增长能无限地继续下去。也由于各国的人力资本存量的差异及其收益递增性质,使经济增长存在差异。63r&d模型。将技术进步或创新归结为厂商有意识的、旨在获取垄断收益的活动(即知识是经济主体利润极大化的投资决策行为的产物〕这说明,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改进技术可以提高长期经济增长率,经济政策可以永久的提高经济增长率。64卢卡斯模型。将人力资本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引入经济增长模型。认为人力资本与知识相联系但又相区别,人力资本有正的外部性和竞争性,不同国家人力资本积累不同引致经济增长率和人均产出不同,从而鼓励人们投资教育和学习。65对增长差异的解释新增长理论强调,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增长差异不仅反映了它们在技术能力或自然资本上的差异,也反映了人力资本——知识和技能资源的差异。“理念差距〞与“物质差距〞同样重要。能否提供和使用更多的创意或知识品,将直接关系到一国或地区经济能否保持长期增长。例如,毛里求斯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实施了开放政策,吸引了香港的企业家把新思想和知识品运用到那里,从而带动了该国经济开展,摆脱了赤贫状况。我国台湾那么通过当局的积极作用,成功地激发本地人民创造新知识品并出口创汇。因此,如果不能持续地发现新思想的话,那么确实会限制增长。66新增长理论的意义与缺陷意义:在理论上,①解释了技术进步和长期增长的源泉以及兴旺国家与开展中国家的增长率和收入水平不断扩大的原因。②恢复了资本积累在经济开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储蓄和资本投资是技术进步的源泉。③肯定了人力资本投资。在政策意义上,它强调政府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教育、科研等公共产品的投资和建立一个有效率的储蓄和投资刺激机制,政府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缺陷:仍然依赖传统新古典假定,而这些假定不适用于开展中国家。67练习根据索罗的新古典增长方程,在人口持续增长而没有技术进步和资本折旧的情况下,要保持人均收入不变,就必须保证〔〕A.人口与资本同步增长B.人口的增长率是资本增长率的两倍C.人口的增长率小于资本的增长率D.人口的增长率大于资本的增长率A68练习新增长理论认为一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最终源泉可以归结为〔〕A.人力资本和知识的生产与积累B.物质资本的生产和积累C.货币资本的储蓄和积累D.经济制度的改革和完善A69第五节刘易斯的两部门剩余劳动理论模型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1954年、1955年刘易斯先后发表?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开展?和?经济增长理论?两本著作,确立了此模型)。〔W.ArthurLewis〕威廉·阿瑟·刘易斯(1915-1991)生于美国,父母系安提瓜移民。70二元经济结构开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现代工业部门和传统农业部门),经济开展依赖现代工业部门扩张,而农业部门为工业部门的扩张提供劳动力资源。71关注两个过程一个是农业部门劳动力的向外转移,另一个是现代部门的产量增长和就业增长。这两个过程都是由现代工业部门的产量增长所带来的。它们转移或扩张的速度取决于在现代工业部门中投资的多少和资本积累的上下。投资的多少与工业部门中的资本家有直接的关系。投资来自于工业部门的利润。72刘易斯模型对开展的界定认为经济开展的过程就是如何通过不断扩大现代工业部门,为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时机的过程。只有当传统部门的隐蔽失业或不充分就业劳动力得到充分就业,开展中国家才能摆脱贫困,实现经济起飞。73现代工业部门追求利润最大化,受短期内劳动和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制约。资本家将绝大局部利润转化为储蓄和投资。存在技术进步,劳动生产力迅速提高。就业水平和生产量由劳动边际生产力等于实际工资水平的交点所决定。ωQLL1L274传统农业部门土地一定,且土地收益递减、维持自身生存需要,大局部产品用于内部需要。生产投资少可忽略不计。技术进步停滞。人均收入维持在生存水平上,仅能保证人口再生产。人口长期过渡膨胀(存在马尔萨斯人口规律),失业严重,存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Q0L1L2L3LQQ1Q20L1L2L3LAEF最低生存费用下的总消费曲线A(ωs)ΔQ/ΔL零值劳动力隐蔽失业劳动力总产值曲线劳动边际生产力曲线农村剩余劳动力75现代部门的实际工资和劳动的无限供给传统的生存费用决定现代部门工资水平的下限。无限的劳动供给:指城市在一个固定的工资水平上能得到所需的任何数量的劳动供给(而不减少农业产出)。这是刘易斯建立人口流动模型的前提条件。ωm高于ωs30%-50%0L1L2L3LQQ1Q20L1L2L3LAEF最低生存费用下的总消费曲线A(ωs)ΔQ/ΔL零值劳动力隐蔽失业劳动力总产值曲线劳动边际生产力曲线农村剩余劳动力W(ωm)76工业扩张与劳动力转移过程利润转化为投资,劳动生产率提高→规模扩大形成劳动力需求→吸引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利润增加、继续转化为投资,劳动生产率提高→规模扩大形成劳动力需求→吸引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直至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被工业部门吸收完为止。这时农村劳动生产率就会提高,收入水平也相应地提高。工业部门要想雇佣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不得不提高工资,以与农业部门竞争,这时二元经济就变为一元经济了。77刘易斯模型图示农业工资转化为物质资本转折点:二元经济通向转折点的过程实际上是一场资本积累与劳动量供给之间的竞赛的过程0L1L2L3LnL(劳动量)D3D1D2WAD3(K3)FGHSS’D2(K2)D1(K1)资本量:K3>K2>K1工业部门劳动边际生产率(劳动需求)曲线工业工资工业部门劳动供给曲线利润是资本积累最重要的来源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量取决于资本积累水平注意:OLn相当于前图中的零值劳动力L2-L378思考1按劳动节约型资本积累模式(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修正的刘易斯模型对就业的影响“反开展〞的经济增长资本家的投资总是投向技术上比较尖端的资本密集型部门,即资本-劳动比上升,这样,随着资本积累,农村剩余劳动力还能顺利地转移到工业部门中么?ED2OWAS劳动数量D1L1(L2)D2(K2)D1(K1)实际工资D2’’(K2’’)L2’’或者资本家末把所有利润都转化为投资呢?甚至出现资本外逃呢?D2’(K2’)L2’79思考2L1L2的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话,农业总产出是否会减少?农业剩余是否会减少?是否会引起ωs变动?工业部门还存在劳动的无限供给么?0L1L2L3LQQ1Q20L1L2L3LAEF最低生存费用下的总消费曲线A(ωs)ΔQ/ΔL零值劳动力隐蔽失业劳动力总产值曲线劳动边际生产力曲线农村剩余劳动力W(ωm)80拉尼斯—费模型对刘易斯模型的改进L1点被称为商业化点。由于在超过L2点后,整个粮食供给短缺,所以L2点被称为粮食短缺点。0L1L2L3LQQ1Q20L1L2L3LAEF最低生存费用下的总消费曲线A(ωs)ΔQ/ΔL零值劳动力隐蔽失业劳动力总产值曲线劳动边际生产力曲线农村剩余劳动力W(ωm)过了L1点,二元结构发生变化,进入稳定增长的兴旺经济。E’L’2A’L’1L’2L’1技术进步仅为平均劳动生产率提高,土地生产率没有提高,土地既定下,总产出没有增加81拉尼斯—费模型对刘易斯模型的改进非零值(隐蔽失业)劳动力L1L2向工业部门转移。农业总产出会发生变化,提供的剩余产品数量,不可能与工业劳动力的增加同步,无法满足工业部门对农产品的需要。农产品价格上涨,促使工业部门提高工资,工业部门的无限劳动供给结束。WW0L1L2LⅠⅡⅢBCS’因此,零值劳动力转移完后,劳动的无限供给就结束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有赖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即农业的现代化。82思考3模型中末考虑人口增长,事实上开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迅速,如果大规模存在零值劳动力,那么农业总产出不变,如何满足新增人口的根本生存需求?0AFELQL1L2L3Q1Q2L3’Q2’83思考4人口增长条件下,如何满足人口和工业扩张对农业总产出的需求?商业化点粮食短缺点农业部门的发展0AFELQL1(L1’)L2(L2’)L3Q1Q2L3’Q1’Q2’84刘易斯模型的缺陷存在着许多不切实际的假定:暗含假定,现代工业部门的资本—劳动比例始终是不变的。这不符合实际。只强调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而无视了农业的开展。如果农业处于停滞状态,工业扩张是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的。开展中国家存在着无限劳动供给的假定也是不符合事实的。传统农业部门不可能大规模存在边际生产率等于零的剩余劳动问题。模型中以粮食代表整个农业生产。实际上,任何国家的农业都不仅是粮食生产,而非粮食作物和农家副业不仅可变性大,也常是积累和导致资源再分配的重要条件。假定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城市中不存在失业,这是不符合实际的。刘易斯把城市工业部门的不变的工资水平作为分析的根底,这与实际情况不符。实际上,在城市存在大量失业的情况下,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没有下降反而一直在上升。85刘易斯模型的特点及意义特点:①强调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的结构差异;②把经济增长过程与工业化过程以及人口流动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分析。意义:①比较符合开展中国家实际,开辟了一个新思路:结构主义思路。②启发了人们认识当代开展中国家控制人口增长率的深远意义。③可以防止城市化滞后和过度城市化问题。④引起了开展经济学家的广泛兴趣和重视。86第六节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

Todaro,M.P.1.托达罗模型的背景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释放出来,促进了工业化、城市化。尽管城市中的失业和就业缺乏现象在不断加剧,仍有大量的农村人口源源不断地流入城市。872.托达罗模型的内容一个农业劳动者决定他是否迁入城市的决策主要决定于城乡预期收入差异〔d〕在作出迁移决策时,必须在一定时期内遭受失业风险和获得高收入之间进行权衡。就业概率〔π,取决于两个因素,即新创造的就业时机和城市失业人数〕在迁移决策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农民关心的是城乡预期的收入差距。城乡实际工资的差异估计有多大;在城市找到工作时机的可能性有多大。88上述观点可用以下一组公式表达:M=f〔d〕f’>0,M表示人口从农村迁入城市的数目。d=ω·π-r,ω表示城市实际工资,r表示农村平均实际收入。π=γ·N/(S-N),γ表示现代部门工作创造率,N表示现代部门总就业人数,γ·N表示现代部门创造的新就业时机,S表示现代部门总劳动力规模,(S-N)表示城市失业人数。γ=λ-ρ,λ表示工业产出增长率,ρ表示劳动生产率增长率。89为了更接近现实,人口流动模型应该建立在跨时期的根底上。即:V(0)=∫nt=0[p(t)Yu(t)-Yr(t)]e-rtdt–C(0),V(0)表示迁移者方案期内预期城乡收入差异的净贴现值,Yu(t)、Yr(t)分别表示t个时期城市和乡村的实际工资率,n表示方案范围内的时期数,r代表贴现率,C(0)表示迁移本钱,p(t)表示t个时期一个迁移者累加的就业概率。由此式可知:一个迁移者在城里呆的时间越长,他获得一个正规部门工作的时机就越大,从而,他的预期收入也越高。90城市化与城市“高水平失业均衡陷井〞实际城市工资ω的减少和农村平均工资r的提高,都将降低城市失业的均衡水平。但是,新工作创造率的提高,将通过提高获得工作的概率和刺激移民而提高失业的均衡水平。某些刺激就业的政策能否减少失业,那么要看对劳动力的需求的增加是大于还是小于所引致的供给。因此,城市化虽然是工业化的结果,城市工业的开展也确实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时机,但是,对源源不断大量涌入的农村劳动力,城市却不能全部吸收。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这样的实际可能性是存在的:只要在土地上仍然有剩余劳动,而开展政策又集中于建立新的城市(工业)中心,那么城市就可能陷入“高水平失业均衡陷井〞。91托达罗模型的政策含义如何阻止乡—城人口流动的规模和速度,以解决日益严重的城市失业问题。依靠工业扩张是不能解决当今开展中国家城市严重失业问题的。因此,解决城市失业问题决不能仅仅依靠工业部门的扩张。一切人为地扩大城乡实际收入差异的措施必须消除。大力开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城市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92托达罗模型与民工荒现象近年来,民工荒现象席卷全国。民工荒的产生原因:1、城乡收入差距的减小2、城市生活本钱和失业风险的提高3、迁移本钱93托达罗模型的缺陷假定开展中国家农村不存在剩余劳动,这是难以想象的。假定流入城市的劳动者必定在城市里寻找工作,即使找不到工作,也宁愿在城市传统部门做一些临时性工作或完全闲置着而不返回农村。这与实际不符。把每个迁移者到城里找寻工作看作与抽彩一样碰运气,那么是不符合实际的。实际上,迁移者的文化程度是决定就业概率大小的一个关键因素。没有对城市非正规部门进行分析,这使得他的模型缺乏现实性。94练习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瑟·刘易斯在50年代提出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认为,开展中国家的经济主要由这样几个部门组成,它们是〔〕A.传统的农业部门B.现代农业部门C.现代工业部门D.传统工业部门E.第三产业部门AC95练习欠兴旺国家中的城市失业率():A、高,因为城市的工资相对低,这抑制人们寻找工作B、低,因为大局部人在农村地区居住并在农业部门工作C、高,因为城市的人口增长率比农村地区高得多D、低,因为城市的工资相对低,这意味着劳动需求大E、高,因为相对高的城市工资将为数众多的移民从农村地区吸引来E96练习托达罗认为,诱使农村人口向城市移民的根本因素是()A.城市良好的文化气氛B.城乡实际的收入差距C.城市工会为工人当家作主D.城乡预期的收入差距D97练习以下选项除一项外,均为托达罗模型中影响城乡预期收入差距的因素。这一例外是()A.城市失业人数B.城乡实际收入差距C.新增就业时机D.城市规模D98练习托达罗人口迁移模型认为;人口迁移主要是对预期的收入差距的反响。预期的收入差距主要取决于()A.城乡实际收入差距和迁移本钱B.城乡实际收入差距和获得城市就业时机的可能性C.城市的收入水平和城市的就业率D.城市的收入水平和农村的失业率B99开展模式结构变动的另一个模型是钱纳里的开展模式,也称为开展格局经验分析。在?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1986年,牛津大学出版社)一书中,钱纳里以实证研究方法分析了1950-1970年的20年间,一百多个开展中国家的经济开展与经济结构变动的关系,从积累过程、资源配置和人口分配过程这三个方面列出十项指标,观察它们如何随人均收入的变化而变化。钱纳里的研究既从横向的某一个时点上,也从纵向的时间序列上观察处于不同人均收入的开展中国家,最后得出了一个经济结构随经济开展的“正常〞变动模式。这种变动包括从农业生产向工业生产的转变;消费者需求从重视食品和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向要求多样化的制造业产品和劳务消费的方向变化;由于人们从农村向城市转移而带来的城市经济增长和城市工业的变化;以及随着家长重视子女的质而不是量,孩子的经济价值下降,家庭大小和总的人口增长的变化等等。100对开展模式的评论把资本积累看做是经济开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因此开展中国家既要增加储蓄以促进增长,又要积累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还要促进经济结构的变动。既强调国内因素对经济开展的影响,又强调国际因素对经济开展的影响。对开展中国家的持续稳定增长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01国际依附理论盛行于20世纪70年代。开展中国家的不兴旺主要是受各种经济、政治和制度上的僵化和不灵活所困扰。这种僵化不仅来自国内,而且也来自国外。是长期来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所导致的。1、新殖民主义依附模型:开展中国家的不兴旺归因于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和国际经济秩序的存在及其政策,以及开展中国家内部存在的买办集团。2、错误示范模型:开展中国家的不兴旺源于国际多边机构及兴旺国家的援助机构的所谓专家的错误建议。即使是本国的知识界人士和政府官员也都是接受了兴旺国家的教育,理论与知识与开展中国家的实际不符。102第六节新自由主义经济开展模型新自由主义是指20世纪中期以来的与国家干预主义相对立的经济自由主义。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适应资本主义由国家垄断阶段向国际垄断阶段过渡,并伴随着美国共和党总统里根和英国保守党首相撒切尔夫人上台,逐步成为美英两国的主流经济学;以“华盛顿共识〞的出笼为标志,新自由主义由经济学理论嬗变为美国的国家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念。从此,美国不仅成为新自由主义的大本营,而且利用经济援助、贷款〔包括通过由其控制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附加条件,向全球、特别是开展中国家强制推行“华盛顿共识〞,新自由主义开始向全球蔓延。10320世纪80年代末柏林墙的倒塌、前苏联的瓦解、撒切尔夫人和里根推行的私有化浪潮,90年代日本经济的停滞、全球化的深入、东亚经济的成功及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成就,都被认为是国家干预(方案)的失败和市场经济制度的胜利。以“华盛顿共识〞的出笼为标志,新自由主义思潮到达高潮。104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特点和主要内容第一,从主观的假设出发。认为每个人都是很理性的人,市场内部是完全自由竞争的。这实质上是撇开人们的社会属性和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不谈,脱离现实的经济根底和政治上层建筑,制造一种抽象的“理想人〞、“理想市场〞作为理论前提。第二,鼓吹极端个人主义。认为每个人在经济活动中都是利己的,不可能有利他的动机和行为,都是为了追求自己最大的利益。这反映了资产阶级单个的人狭隘自私、力图攫取最大限度的财富的本性。105第三,提倡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认为自由选择是经济和政治活动最根本的原那么。应当自由地拥有私人财产,自由地交易、消费和自由地就业,自由选择的程度越高,经济活动的效率越高。第四,崇拜“看不见的手〞的力量。认为市场的自动调节是最优越和最完善的机制,通过市场进行自由竞争,是实现资源最正确配置和充分就业均衡的唯一途径。106第五,反对国家干预经济。认为由国家来方案经济、调节分配,破坏了经济自由,扼杀了“经济人〞的积极性,只有让市场自行其事才会产生最好的结果。因此,只要有可能,私人活动都应该取代公共行为,政府不要干预,即使不得不干预,也是愈少愈好。第六,主张私有化。认为私有化是保证市场机制得以充分发挥作用的根底,私人企业是最有效率的企业。要求对现有公共资源进行所有制改革,明晰产权、国家从法律上制度上必须给予保障。107新自由主义各个流派的政策主张也大体相同或近似,如对政府的活动进行限制,资产私有化,解除对金融和企业的管制,减少公共支出和投资,削减社会福利,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排斥工会,声称要反对“阻碍经济自由的垄断力量〞的工会,限制工会的作用;为追求利润和效率而大量裁员,增加失业;实行国际自由贸易;实行金融自由化,实现国际货币自由流动等。108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Consensus)

1990年由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出面,在华盛顿召开了一个讨论80年代中后期以来拉美经济调整和改革的研讨会。会上,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约翰·威廉姆逊说,与会者在拉美国家已经采用和将要采用的十个政策工具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共识。由于国际机构的总部和美国财政部都在华盛顿,加之会议在华盛顿召开,因此这一共识被称作“华盛顿共识〞。该共识包括十个方面:①加强财政纪律,压缩财政赤字,降低通货膨胀率,稳定宏观经济形势;②把政府开支的重点转向经济效益高的领域和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的领域〔如文教卫生和根底设施〕;③开展税制改革,降低边际税率,扩大税基;④实施利率市场化;⑤采用一种具有竞争力的汇率制度;⑥实施贸易自由化,开放市场;⑦放松对外资的限制;⑧对国有企业实施私有化;⑨放松政府的管制;⑩保护私人财产权。美国著名学者诺姆·乔姆斯基在他的?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一书中明确指出“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指的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一系列理论,它们由美国政府及其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所制定,并由它们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实施〞。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经济参谋委员会主席、前世界银行副行长斯蒂格利茨将"华盛顿共识"解释为"三化":"政府的角色最小化";"快速的私有化";"快速的自由化"。109“华盛顿共识〞的目的“华盛顿共识〞的提出背后隐藏着国家利益。华盛顿共识〞的使命之一,就是要通过对开展中国家经济的控制从而进行政治控制和文化渗透。如罗伯特w迈克杰尼斯在为诺姆乔姆斯基?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一书“导言〞中所说,新自由主义已经具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的三重特性〞。这一点似乎也可以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某些政策得出,IMF是〞华盛顿共识〞的身体力行者,它主要是为开展中国家提供贷款,但是贷款是有政策条件的-------借贷国必须采取能够纠正其国家收支问题的政策。从这点就不难发现“华盛顿共识〞的目的所在。〞华盛顿共识〞包含的不仅仅是这种强制性的经济判断和价值决断,而且还有扩张性的政治价值和政治决断。110“华盛顿共识〞设的四个“陷阱〞第一,极大地“解放〞了跨国公司的生产力,为跨国公司在这些国家自由纵横驰骋铺平了道路。第二,建立了严重依赖外资的外向型经济,使这些国家的国民经济受到国外资本的重大影响乃至控制,从而为外国资本进入其市场创造一切必要条件。第三,保障这些国家根本利益的有效制度被废弃和突破,导致外国资本成为其财富的“抽水机〞。第四,窒息了这些国家生产结构的活力。111“华盛顿共识〞推行的后果这个以新自由主义为精神宗旨,效劳于国际垄断资本利益的“华盛顿共识〞,在开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推行的后果,便是使这些国家发生了一连串的经济和金融危机,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出现大幅度下降。比方,在实行“华盛顿共识〞的拉美国家,90年代的经济增长率平均比80年代下降了一半。而在推行以“华盛顿共识〞为根本依据的“休克疗法〞的前苏东欧等转型国家,其经济到现在还未能恢复到1989~1990年的生产水平。更为严重的是,经济的停滞甚至后退导致这些国家贫富差距急剧扩大。联合国的报告就指出,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和其他开展中国家的失业问题已越来越严重。年轻人失业的机率增加了两三倍,占全球1.86亿失业人口的47%.此外,由于只注重经济增长而无视不平等问题,全球有将近四分之一的就业人口所赚的薪金无法使他们或家人脱离以每天一美元为准的贫困阶级。112第八节以制度建设为核心的综合经济增长理论由于新古典经济学假定市场是有效的,即市场机制是完善的,是没有交易本钱的,经济人行为完全具有理性,在这样的假定下,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的。然而开展中国家并不具有这样完善高效的制度,依据这样的假定对开展中国家经济开展所作出的解释、预测和政策指导一再失败。制度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以制度建设为核心的综合经济增长理论兼容并蓄了多种理论成果,以解释经济增长过程。该理论认为经济增长过程是一个将宏观经济学分析与关于结构变化的微观经济学、关于动机和制度约束方面的微观经济根底联系起来的综合过程。113以制度建设为核心的综合经济增长理论图示经济增长的条件从宏观经济角度解释K、L、TEC、SK关于变革的微观经济学微观基础制度经济学△STR企业家制度偏好价值和新古典增长理论结构变动模型熊彼特创新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来源研究角度114第九节对经济开展理论的评论经济开展理论本身的演变过程与开展中国家的开展历史大致吻合。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刚刚独立、但还不具备现代经济结构的开展中国家迫切需要经济学理论指导。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学家囿于他们的理论构成和知识构成及对开展中国家情况的不了解,大都把开展中国家今天的开展看做与现在兴旺国家前资本主义时期的开展问题完全相同的问题,因而力图从现代工业国家历史进程中推演出适用于所有开展中国家的“一般性〞理论结论。如哈罗德--多马模型、罗斯托成长阶段理论。强调资本积累、工业化。苏联30年代和美英二战期间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成功,让一局部学者和开展中国家领导人推崇经济方案。这些理论正好有了用武之地。115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未,由于第一阶段开展理论的失败,特别是一些开展中国家所出现的“有增长而无开展〞的现象,促使人们反思以往的开展战略,不仅考虑物质资本的积累、资金和技术等影响开展的因素,还把经济因素及社会和制度因素结合起来,重视开展的多目标,重视人类的根本需要,重视农业开展,研究兴趣从宏观分析转到微观分析,从整体研究转向国别研究和应用研究。主要分为两支: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开展外向型经济:新古典增长模型。强调国际经济秩序的负面影响:国际依附理论,强调开展中国家开展进口替代。116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前期两种战略所导致的大相径庭的结果比较中,新自由主义兴起。并且除了考虑原有的因素外,制度、教育、环境等也被纳入研究视野,以制度建设为核心的综合经济增长理论和新增长理论兴起。117本章总结经济开展理论要揭示复杂的经济开展过程的内在经济联系。线性阶段理论认为所有国家的经济开展都必须经过一系列开展阶段,在这些阶段中,资本积累对经济开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经济增长(开展)的最重要的诀窍就是想方法提高经济中的储蓄和投资。根据这种理论,在大多数开展中国家经济开展的主要障碍或主要限制因素就是这些国家比较低的储蓄或投资,即比较低的资本形成水平。经济结构变动模型是指涉及国民生产总值连续增长所必然引起的经济和制度结构的一系列变化,它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需求、生产、贸易、就业结构的变化,它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需求、生产、贸易、就业结构的变化,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城市化、人口增长和收入分配变化等社会经济过程。118国际依附理论把开展中国家的不兴旺归结为穷富高度不平等的国际资本主义制度历史演进的结果,或者是一些国际多边机构和兴旺国家的“专家〞的错误建议造成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开展模型是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开展起来的,在20世纪90年代到达顶峰,但是,采用新自由主义经济开展模型理论指导经济开展的开展中国家并没有到达预期的成功,相反却陷入危机或困境,因而,使新自由主义经济开展模型的有效性受到质疑,它在开展经济学中的影响力日益衰减。119新增长理论力求以一种与传统古典经济学相当不同的思路来解释各国经济增长率的差异,为经济增长和经济开展开拓新的、具有巨大生命力的思路,因而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和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新增长理论的理论意义在于,它认为一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最终源泉可以归结为人力资本和知识的生产与积累。各国经济增长率的差异和收入水平的差异源自各国对知识和人力资本积累的不同刺激,以及向他人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国家要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最重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是知识、人力资本及向其他国家学习的能力。如果要想领先于其他国家,不仅需要向其他先进国家学习,还必须进行科技上的创新。120以制度建设为核心的综合经济增长理论采纳了制度经济学的核心判断,即制度在协调个人行动上发挥着关键作用。这种分析涉及规那么的根底、演化、内容、连续性和执行。该理论考察了人类长期经济增长的记录和人口转型的历史以及各国经济增长的经验,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开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成功经验,力图把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制度方面的因素包括进来,全面解释经济增长现象。这些经济开展理论都是在一定历史时期,从不同的角度对开展中国家经济开展问题的一些认识和总结。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这些开展理论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初开展中国家经济开展的需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