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重难点检测卷(二)语文高一上册统编版(湖南地区专用)_第1页
期末重难点检测卷(二)语文高一上册统编版(湖南地区专用)_第2页
期末重难点检测卷(二)语文高一上册统编版(湖南地区专用)_第3页
期末重难点检测卷(二)语文高一上册统编版(湖南地区专用)_第4页
期末重难点检测卷(二)语文高一上册统编版(湖南地区专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订…………○…………线…………○…………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外…………○…………装…………○…………订…………○…………线…………○……○…………内…………○…………装…………○…………订…………○…………线…………○…………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外…………○…………装…………○…………订…………○…………线…………○…………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期末重难点检测卷(二)语文高一上册统编版(湖南地区专用)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注意卷面整洁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比如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以现代标准去看,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这一点来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于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己。曾子易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刘姥姥忙跟了平儿到那边屋里,只见堆着半炕东西。平儿一一的拿与他瞧着,说道:“这是昨日你要的青纱一匹,奶奶另外送你一个实地子月白纱作里子。这是两个茧绸,作祆儿裙子都好。这包袱里是两匹绸子,年下做件衣裳穿。这是一盒子各样内造点心,也有你吃过的,也有你没吃过的,拿去摆碟子请客,比你们买的强些。这两条口袋是你昨日装瓜果子来的,如今这一个里头装了两斗御田粳米,熬粥是难得的;这一条里头是因子里果子和各样干果子。这一包是八两银子。这都是我们奶奶的。这两包,每包里头五十两,共是一百两,是太太给的,叫你拿去或者作个小本买卖,或者置几亩地,以后再别求亲靠友的。”说着又悄悄笑道:“这两件袄儿和两条裙子,还有四块包头,一包绒线,可是我送姥姥的。衣裳虽是旧的,我也没大狠穿,你要弃嫌我就不敢说了。”到了下房,鸳鸯指炕上一个包袱说道:“这是老太太的几件衣服,都是往年间生日节下众人孝敬的,老太太从不穿人家做的,收着也可惜,却是一次也没穿过的。昨日叫我拿出两套儿送你带去,或是送人,或是自己家里穿罢,别见笑。这盒子里是你要的面果子。这包子里是你前儿说的药:梅花点舌丹也有,紫金锭也有,活络丹也有,催生保命丹也有,每一样是一张方子包着,总包在里头了。这是两个荷包,带着顽罢。”说罢便抽系子,掏出两个笔锭如意的锞子来给他瞧,又笑道:“荷包拿去,这个留下给我罢。”刘姥姥已喜出望外,早又念了几千声佛,听鸳鸯如此说,便说道:“姑娘只管留下罢。”鸳鸯见他信以为真,仍与他装上,笑道:“哄你顽呢,我有好些呢。留着年下给小孩子们罢。”(摘编自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二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不需要通过外在的权力来推行,而是需要从教化中养成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B.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而礼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由此可见,礼对个人的要求更高。C.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并不带有“文明”“慈善”的意思,以现代标准去看,礼的内容可能是很残酷的。D.从某种角度理解,礼治是普通所谓人治,但“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青纱、实地子月白纱等布料。紫金锭、活络丹、催生保命丹等药丸,各色面果子都是刘姥姥亲自向贾母要的。B.王夫人给刘姥姥一百两银子是让她拿去或作个小本买卖,或置几亩地,希望她以后不要再来贾府投靠自己。C.贾母从不穿众人孝敬的衣服,而是专门拿来送人,可见贾府等级森严,贾母位高权重,极力维护封建礼教。D.平儿送刘姥姥自己的袄儿、裙子、包头、绒线等物品,鸳鸯安排刘姥姥出府等事宜都可以看出两人的善良之处。3.下列选项中,不能佐证材料一观点“人服礼是主动的”的一项是(

)A.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红楼梦》第3回)B.秦氏听了笑道:“不然住我屋里去吧。”宝玉点头微笑。(《红楼梦》第5回)C.至贾母正室,(元春)欲行家礼,贾母等俱跪止不迭。(《红楼梦》第17、18回)D.“这是祖宗手里旧规矩,人人都依着,偏我(探春)改了不成?”(《红楼梦》第55回)4.《红楼梦》第四十三回中,贾府众人攒金给王熙凤过生日,贾母出二十两、王夫人和邢夫人出十六两、尤氏和李纨出十二两,其余众人按照其身份和地位出钱,可见贾府等级较为森严。可在材料二中贾母只是给了刘姥姥一些药丸衣物,而王夫人却给了刘姥姥一百两。你认为王夫人的行为是否合“礼”?结合材料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渠韩少功直到现在,我说到盐早,都是用“他”。在马桥,与“他”近义的词还有“渠”。区别仅仅在于,“他”是远处的人,相当于那个他;“渠”是眼前的人,近处的人,相当于这个他。多少年后,我再到马桥,又听到了满耳的“渠”字,又见到了一个个面容熟悉或陌生的渠。我没有见到作为“渠”的盐早。我想起当年他经常帮我挑柴,也曾屡屡被我们逗耍。我特别记得他着急的样子,一脸涨红,额上青筋极为茂盛地暴出,见到谁都怒气冲冲,对我们更是恶狠狠地嗷嗷直叫。但这种恼怒,并不妨碍他后来还是为我们挑柴或担别的什么。只要我们见到他的肩空着,笑一笑,打个手势,他还是咕咕哝哝朝重物而去。我没有找到他。村里人说,龙家滩的什么人喊他去帮工了。至于他的家里,是不必去的,也是万万不能去的。他的婆娘连饭都不会做,在田里薅禾,薅着薅着就一屁股坐在泥巴里去了,就是这么个人。我还是去了,在人们嘻嘻窃笑之下走向了那张黑洞洞的门。我看见墙上挂着几个装种籽的葫芦,还有很多狰狞的干蛇皮,像五颜六色的壁毯。我看见主妇果然蓬头垢面,额头上亮着一处显眼的疤花,不知是如何留下来的。她该笑的时候不笑,不该笑的时候突然哈哈大笑,老熟人似的亲热让我有点怪异。她端来一碗茶,莫说喝,就是看一眼,碗边上腻腻的一圈黑污也让我恶心半天。各种颜色的衣物,其实都成了一种颜色,一种糊糊涂涂的灰暗,乱糟糟地堆在床上。主妇突然从那里面拖出一件东西,吓了我一跳。那件东西居然有鼻子眼睛,是个娃崽。居然一直不哼一声,在刚才哈哈大笑下也不曾惊醒,任凭三两只苍蝇爬在他紧闭双眼的脸上。我差一点疑心他是个死婴——主妇只是拿来做做样子而已?我匆匆给了她二十块钱。这当然有些吝啬,也有些虚伪。二十块钱做什么呢?与其说是对盐早的同情,不如说是支付我的某种思念,赎回我的某种歉疚,买来心里的平静和满足,也买回自己的高尚感。我想到二十块钱就可以使自己迅速地哼起歌来,就可以马上离开这个恶心的破房子然后逃入阳光和鸟语,实在很便宜。我想二十块钱就可以使自己今后的回忆充满诗情充满玫瑰色的光辉,实在很便宜。我原封不动地放下茶碗,走了。晚上,我住在乡政府的客房里。有人敲我的门,打开来,黑洞洞的外面没有人影,只有一根圆木直愣愣捅进房来。我终于看清了,随后进来了盐早,比以前更加瘦了,身上每一块骨节都很尖锐,整个身子是很多锐角的奇怪组合。尤其是一轮喉骨尖尖地挺出来,似乎眼看就要把颈脖割破。他笑的时候,嘴里红多白少,一张嘴就暴露出全部肥厚的牙龈。他的肩还没有闲着,竟把一筒圆木又背了这十多里路。他显然是追着来看我的。从他手势来看,他要把这筒木头送给我,回报我对他的同情和惦记。他家里也许找不出比这更值钱的东西。他还是不习惯说话,偶尔说出几个短短的音节,也有点含混不清。更多的时候,他只是对我的问话报以点头或摇头,使谈话得以进行。即便他不是一个牛哑哑,我们也找不到什么话题,除了敷衍一下天气和今年的收成,除了谢绝这一筒我根本没法带走的木头,我不知道该说什么,不知道该说什么才能点燃他的目光才能使他比点头或摇头有更多的表示。他沉默着,使我越来越感到话的多余。我没话找话,说你今天到龙家滩去了,说我今天已经到过你家,如此等等。我用这些毫无意义的废话,把一块块沉默勉强连成谈话的样子。差不多半个钟头到了。也就是说,一次重逢和叙旧起码应该有的时间指标已经达到了,不算太仓促,不算太敷衍,有了它,我们的回忆中就有了朋友,不会显得太空洞和太冷漠。我总算忍住了盐早身上莫名的草腥味——某种新竹破开时留出来的那种气味。过了这艰难而漫长的时光,眼看就要成功了。他起身告辞,在我的强烈要求下重新背上了那沉沉的木头,一个劲地冲我发出“呵呵”的声音。他出门了,眼角里突然闪耀出一滴泪。黑夜里的脚步声渐渐远去。我看见了那一颗泪珠。不管当时光线多么暗,那颗泪珠深深钉入了我的记忆,使我没法一次闭眼把它抹掉。那是一颗金色的亮点。我偷偷松下一口气的时候,我卸下了脸上僵硬笑容的时候,没法把它忘记。黑夜里已经没有脚步声。我知道这颗泪珠只属于远方。远方的人,被时间与空间相隔,常常在记忆的滤洗下变得亲切、动人、美丽,成为我们梦魂牵绕的五彩幻影。一旦他们逼近,一旦他们成为眼前的“渠”,情况就很不一样了。他们很可能成为一种暗淡而乏味的陌生,被完全不同的经历,完全不同的兴趣和话语,密不透风坚不可破地层层包藏,与我无话可说正像我可能也在他们目光里面目全非,与他们的记忆绝缘。我想找到的是他,但只能找到渠。我不能逃离渠,又没有办法忘记他。马桥语言明智地区分“他”与“渠”。我在那一个夜晚看得很清楚,在这两个词之间,在那位多个锐角的奇怪组合扛着木头,一步从“渠”跨入“他”的时候,亮着一颗无言的泪珠。(节选自《马桥词典》,有删改)5.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饱受良心的谴责,不顾众人劝阻去探访盐早,给了盐早的婆娘二十块钱,努力用金钱补偿曾经对他的伤害。B.描写盐早家中脏乱不堪的景象和他“连饭都不会做”的婆娘、“差一点疑心是个死婴”的娃崽,都展现了盐早生活的困苦。C.“我原封不动地放下茶碗,走了。”一方面是我嫌弃这样糟糕的卫生状况,另一方面也表现“我”心理上的难以接纳和疏远。D.盐早的肩膀仿佛一直不空,总是担着东西,默默承受着生活的重压,而他把一筒圆木背来又背回,想送给我又徒劳,令人心酸。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巧妙地把小说的内容放置在词条下,通过对马桥的方言词汇“渠”的解读,表现人与人之间现实、心理、情感上的距离。B.“我再到马桥,又听到了满耳的“渠'字,又见到了一个个面容熟悉或陌生的——渠。”这里用破折号来表示语气的舒缓和延长。C.“把一块块沉默勉强连成谈话的样子”化虚为实,形象地写出无奈沉默的时间之多,突出表现了两人之间的无话可说。D.写盐早“整个身子是很多锐角的奇怪组合”,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他极度的瘦,也暗含了作者的怜悯与感伤。7.文章以“我”作为主要的叙述视角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文章的标题是“渠”,而在行文中作者对盐早多称呼为“他”,而少称呼为“渠”,这样处理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万福,魏州元城人也。自曾祖至父皆明经,官止县令州佐。万福以祖父业儒皆不达,不喜书,学骑射。年十七八,从军辽东,有功,为将而还。累迁至寿州刺史。州送租赋诣京师,至颍川界,为盗所夺,万福使轻兵驰入颍川界讨之。贼不意万福至,忙迫不得战,万福悉聚而诛之尽得其所亡物并得前后所掠人妻子财物牛马万计悉还其家。为淮南节度崔圆所忌,失刺史,改鸿胪卿,以节度副使将兵千人镇寿州。万福不以为恨。许杲以平卢行军司马,将卒三千人驻濠州不去,有窥淮南意。圆令万福摄濠州刺史,杲闻即提卒去,止当涂陈庄。贼陷舒州,圆又以万福为舒州刺史,督淮南岸盗贼,连破其党。大历三年,召赴京师。代宗谓:“闻卿名,久欲一识卿,且将累卿以许杲。”万福拜谢,因前曰:“陛下以许杲召臣,如河北贼诸将叛,以属何人?”代宗笑曰:“且欲议许杲事,方当大用卿。”即以为和州刺史,行营防御使,督淮南岸盗贼。至州,杲惧,移军上元。杲至楚州大掠,节度使书元甫命万福讨之。未至淮阴,杲为其将康自勤所逐。自勤拥兵继掠,循淮而东。万福倍道追而杀之,免者十二三,尽得其所虏掠金银妇女等,皆护致其家。代宗诏以本州兵千五百人防秋①京西,遂带和州刺史镇咸阳。李正己反,将断江淮路,令兵守涌桥涡口,江淮进奉船千余只,泊涡口不敢进。德宗以万福为濠州刺史,万福驰至涡口,立马岸上,发进奉船,淄青将士停岸睥睨,不敢动,诸道继进。改泗州刺史,为杜亚所忌,征拜左金吾卫将军。召见,德宗惊曰:“杜亚言卿昏耄,卿乃如是健耶!”图形凌烟阁,数赐酒馔衣服,并敕度支籍口畜,给其费。至贺,阳城②等于延英门外,天下益重其名。二十一年,以左散骑常侍致仕。(选自韩愈《韩昌黎文集·张万福传》,有删改)【注】①防秋:古代西北各游牧部落往往趁秋高马肥时南侵。届时边军特加警卫,调兵防守,称为“防秋”。②阳城:与张万福同时的大臣。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万福悉聚A而诛之B尽C得其所亡物D并得前后所掠人E妻子财物F牛马G万计H悉还其家。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经:汉武帝时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必须明习经学,故得此名。B.累迁:屡次或连续升迁,仅指升迁,与《琵琶行》中的“左迁”表贬官不同。C.节度使:汉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而得名。D.摄:指代理官职。古汉语中,此类词语还有“行”“署”“权”“假”等。11.下列对全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万福的曾祖父和父亲都以儒学为业,但仕途不显达,所以他不喜欢读书,喜欢习武,年轻时就立下战功。B.张万福虽被淮南节度使崔圆嫉妒,失去了刺史的职位,却并未仇视他,听从崔圆的任命连续击败了叛贼。C.许杲非常忌惮张万福的威名,不论是在濠州还是在和州时,只要听说张万福担任刺史他就率兵离开或转移。D.大历三年,张万福被召前往京城,代宗希望他能平定许杲的叛乱,万福却还担心黄河以北的将领要叛变。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许杲以平卢行军司马,将卒三千人驻濠州不去,有窥淮南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万福倍道追而杀之,免者十二三,尽得其所虏掠金银妇女等,皆护致其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张万福声威远著,受到上至天子下至对手的尊重。请简要概括天下重其名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九)陶渊明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俱至虞渊①下,似若无胜负。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馀迹②寄邓林③,功竟在身后。[注]①虞渊:即禹谷,神话中日入之处。②馀迹:此指夸父之遗愿。③邓林:桃林。夸父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桃林。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句“乃”字暗示作者的态度,欲扬先抑,为后文抒发情感作铺垫。B.第六句讲夸父把黄河水饮尽仍未解渴,看似荒诞不经,实则合情合理。C.本诗风格慷慨豪放,不同于《饮酒·结庐在人境》田园牧歌式的吟唱。D.本诗把神话情节和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15.《大荒北经》说“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对于夸父追日,陶渊明持怎样的观点态度?请结合全诗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情景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曾用“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对听到的乐曲给予高度评价,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也有类似语句:“,。”(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作过渡,由现实进入梦境。(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4)自古以来,秋天一直是文人墨客常常吟味不已的季节。借助秋景表达内心悲伤的诗句不胜枚举,如“,”就写出了秋天的萧瑟凄清。六、选择简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中国文化史上,名标青史的文人多如牛毛,被后人格外喜欢的诗人亦①。但往往诗文作得好的,人并不可爱;人品相当不错的,诗文却不过尔尔。而像苏东坡这样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富于魅力者实在是②。所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苏东坡后,除了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比下显得③。喜欢苏东坡,不仅喜欢他的才华盖世,亦欣赏他既智慧又旷达、既幽默又儒雅的无穷魅力。观其一生,困惑他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最终如同烟云在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停滞。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使他的天才横溢一生: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挥毫,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苏东坡的存在——他的才华,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让我们后人见识到了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真正的文人”。17.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下列诗句与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B.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并序)》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D.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七、材料作文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管弦相和,钟鼓齐鸣,多种音色互补呼应,总让人流连合奏之美。亲人之间相互扶持,合奏家庭美满的音符;不同岗位的伙伴携手互助,共谱事业辉煌的乐章。合奏之美,小到生活各处,大到国家社会,不同民族乃至不同物种之间……以上内容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参考答案:1.B2.D3.B4.是合“礼”的。①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的秩序,贾府也不例外;贾府中的人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个人习惯所维持),人都是主动服礼的,王夫人也不例外。②刘姥姥是王夫人连了宗的亲戚,刘姥姥是王家的亲戚而非贾家的亲戚,故王夫人给她钱而贾母未给她钱是合礼的。【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由此可见,礼对个人的要求更高”错误,强加因果。材料一第三段的表述为“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这并不能说明“礼对个人的要求更高”,两者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各色面果子都是刘姥姥亲自向贾母要的”错误。从材料二第一段“这是昨日你要的青纱一匹,奶奶另外送你一个实地子月白纱作里子”可知,刘姥姥只要了“青纱”。B.“希望她以后不要再来贾府投靠自己”错误。王夫人的意思是希望她以后可以自食其力,不要低三下四的求亲靠友,而非不要再来贾府投靠王夫人。C.“专门拿来送人”错误,由原文“这是老太太的几件衣服,都是往年间生日节下众人孝敬的,老太太从不穿人家做的,收着也可惜,却是一次也没穿过的”可知,原文说的是“收着也可惜”,并没有说“专门拿来送人”;“贾母位高权重,极力维护封建礼教”的推断也有误。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画线句子的意思强调礼治是人们主动地服于成规。A.黛玉不肯就座,是想着还有舅母等长辈要来吃饭,是对礼的主动归服。B.秦可卿在辈分上是贾宝玉的侄媳妇儿,而作为叔叔的贾宝玉进侄媳妇儿的房间是不合礼法的,所以秦可卿让贾宝玉去自己的闺房休息是不合礼的,宝玉点头同意更是不合礼。这是对礼的破坏,而不是对礼的主动归服。C.贾母等跪拜元春,是遵循国礼,是对礼的主动归服。D.“这是祖宗手里旧规矩,人人都依着”这句话则表明是对礼的主动归服。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从材料一最后一段“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可知,贾府作为恪守传统的家庭,也要受到这种秩序的制约。而从贾府中各人的行为可以看出,贾府中的人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人都是主动服礼的,都按礼制做出合乎规矩的事。“贾府众人攒金给王熙凤过生日,贾母出二十两、王夫人和邢夫人出十六两、尤氏和李纨出十二两,其余众人按照其身份和地位出钱”就非常鲜明地反映了贾府中的人都是主动服礼的。而在刘姥姥的问题上,因为刘姥姥是王夫人连了宗的亲戚,刘姥姥是王家的亲戚而非贾家的亲戚,从亲情上说应该是与王夫人更亲,所以刘姥姥去贾府的求助对象是王夫人而非贾母。按照礼制,亲戚之间有互助的义务,所以王夫人有资助刘姥姥的义务,而与刘姥姥并没有亲属关系的贾母则没有这份义务,如果贾母给了刘姥姥银子,则是破坏了这种远近亲疏的关系,是不合礼制的,故王夫人给她钱而贾母未给她钱是合乎礼的。5.A6.B7.①以“我”为叙述视角,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②“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文中的故事情节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忆串联起来的。③“我”是故事中的人物之一,文章在刻画盐早形象的同时,也顺便刻画出“我”的形象。8.①作者对盐早多称呼为“他”,而少称呼为“渠”,体现出作者认为盐早是远处的人。②“渠”是眼前的人,即乏味、疏离、陌生的人;“他”是远方的形象,即亲切、动人、美丽的形象。多称呼为“他”体现出作者对盐早的亲切感。③由“渠”跨入“他”,意在体现出盐早由乏味、陌生变为亲切、美丽,作者感受到其淳朴的心灵而震动,也让“我”因不能真正接纳他而深感歉疚。。【解析】5.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A.“‘我’饱受良心的谴责”“努力用金钱补偿曾经对他的伤害”错误。原文中说我匆匆给了她二十块钱,“二十块钱做什么呢?与其说是对盐早的同情,不如说是支付我的某种思念,赎回我的某种歉疚,买来心里的平静和满足,也买回自己的高尚感”,所以“我”去见盐早并给了二十元钱,这其中包含有思念、同情、惦记、歉疚等多种原因及情感。故选A。6.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这里用破折号来表示语气的舒缓和延长”错误。“又见到了一个个面容熟悉或陌生的——渠”,其中破折号表示强调被引出的下文内容“渠”。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叙述视角的能力。①以“我”为叙述视角,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写“我”是盐早旧时熟识的朋友,而且对他有恩,这样不仅增强了文章真实感,也便于通过我的目光,来打量盐早,观照世情,表现农民的生存命运。②“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文中的故事情节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忆串联起来的。通过我的所见所感来展开情节,并推动情节,如我寻访盐早未遇,到盐早得知后回访我,我与盐早见面时的尴尬沉默,到我拒绝盐早的“礼物”。③“我”是故事中的人物之一,文章在刻画盐早形象的同时,也顺便刻画出“我”的形象:对共过患难的故人念旧,重感情;但作为城里人,养尊处优,又难免有些俯视感;悲悯而充满自省。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探究文本情感的能力。原文“直到现在,我说到盐早,都是用‘他’。在马桥,与‘他’近义的词还有“渠”。区别仅仅在于,‘他’是远处的人,相当于那个他;‘渠’是眼前的人,近处的人,相当于这个他”,可看出作者对盐早多称呼为“他”,而少称呼为“渠”,体现出作者认为他是远处的人。原文“远方的人,被时间与空间相隔,常常在记忆的滤洗下变得亲切、动人、美丽,成为我们梦魂牵绕的五彩幻影。一旦他们逼近,一旦他们成为眼前的‘渠’,情况就很不一样了。他们很可能成为一种暗淡而乏味的陌生,被完全不同的经历,完全不同的兴趣和话语,密不透风坚不可破地层层包藏,与我无话可说——正像我可能也在他们目光里面目全非,与他们的记忆绝缘”,可看出“渠”是眼前的人,即乏味、疏离、陌生的人;“他”是远方的形象,即亲切、动人、美丽的形象。体现出作者对盐早的亲切感。原文“一步从‘渠’跨入‘他’的时候”,文中具体指盐早“重新背上了那沉沉的木头”出门离去的时候,意在体现出盐早由乏味、陌生变为亲切、美丽,感受到其淳朴的心灵而震动,也让“我”因不能真正接纳他而深感歉疚。。9.BDH10.C11.A12.(1)许杲凭着平卢行军司马的身份率领三千士兵驻守在濠州不离开,有窥探淮南之意。(2)万福日夜兼程追赶捕杀他们,幸存的人有十分之二三。把他们所掳掠的金银妇女等全部缴获,并把这些全都送还各自的家。13.①英勇善战,军事才能显著;②胸襟开阔,不计个人得失;③忠诚爱国,不避困难。【解析】9.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张万福将他们全都聚在一起杀掉了他们。张万福把盗贼掠走的东西全都追缴回来,并把贼人前前后后掠夺来的别人的妻子和孩子以及数以万计的财物、牛马等,都归还给其家人。“聚而诛之”是“万福”的谓语和宾语,“而”字连接前后两个动词,中间不断开,B处断开;“尽得其所亡物”是动宾结构,后面D处断开;“并得前后所掠人妻子财物牛马万计”也是动宾结构,“前后所掠人妻子财物牛马万计”都是“得”的宾语,后面H处断开。故选BDH。1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汉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错,节度使应该是唐朝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张万福的曾祖父和父亲都以儒学为业”说法错误。原文为“自曾祖至父皆明经”,说明他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是明经;“业儒皆不达”的是他的祖父和父亲,原文的表述是“万福以祖父业儒皆不达,不喜书,学骑射”。故选A。12.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以”,凭着……的身份;“将”,率领;“去”,离开;“窥”,窥探。(2)“倍道”,兼程而行;“十二三”,十分之二三;“致”,送到。13.本题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由“万福使轻兵驰入颍州界讨之……尽得其所亡物”“圆令万福摄濠州刺史,杲闻即提卒去”“圆又以万福为舒州刺史,督淮南岸盗贼,连破其党”等内容可知,张万福英勇善战,军事才能显著,屡立战功,多次击败叛军和盗贼,威名大震,受到各界的尊重。由“为淮南节度崔圆所忌,失刺史,改鸿胪卿,以节度副使将兵千人镇寿州。万福不以为恨”可知,他具有开阔的胸怀,不计较个人的一时得失,受人尊敬。由“李正已反,将断江淮路,兵守涌桥涡口。江淮进奉船千余只,泊涡口不敢进。德宗以万福为濠州刺史,万福驰至涡口,立马岸上,发进奉船,淄,青将士停岸睥睨,不敢动,诸道继进”等内容可知,张万福忠诚爱国,不避困难,受到别人的尊敬。参考译文:张万福,是魏州元城人,从曾祖父到父亲都是明经出身,但官职只到县令、州佐等。张万福因为祖父和父亲都以儒学为业,但仕途都不显达,(所以)不喜欢读书,而去学习骑马和射箭。在十七八岁的时候,(张万福)到辽东参军,得了战功,被提升为将领回来了。多次升迁后官至寿州刺史。州府押送租税到京城,走到颍州地界,被盗贼掠夺,张万福派精锐士兵骑马奔入颍州的地界讨伐盗贼。贼人没料到张万福会到,仓皇紧张之下无法应战,张万福将他们全都聚在一起杀掉了他们。张万福把盗贼掠走的东西全都追缴回来,并把贼人前前后后掠夺来的别人的妻子和孩子以及数以万计的财物、牛马等,都归还给其家人。张万福被淮南节度使崔圆妒忌,失去了刺史的职位,改任鸿胪卿,凭着节度副使的身份率领一千名士兵镇守寿州。张万福并没有因为这个而不满。许杲凭着平卢行军司马的身份率领三千士兵驻守在濠州不离开,有窥探淮南之意。崔圆命令万福代理濠州刺史,许杲听说后就率领士兵离开了,驻扎在当涂陈庄。贼人攻克了舒州,崔圆又让万福担任舒州刺史,督察淮河南岸的叛贼,张万福连续打败了这伙叛贼。大历三年,(张万福)被召前往京城。代宗对他说:“听说你的大名,想认识你很久了,并且还要因为许杲叛乱的事烦劳你。”万福跪拜感谢,趁机上前说:“陛下因为讨伐许杲的事召见我,如果黄河以北那些心怀不轨的将领要叛变,将托付给谁?”代宗笑着说:“我们暂且先讨论关于许杲的事,朝廷正要重用你。”当即任命万福担任和州刺史、行营防御使,督察淮河南岸的叛贼。万福到了和州,许杲害怕,把军队转移到上元。许杲到楚州大肆掠夺,节度使韦元甫命令万福讨伐许杲。万福还没到淮阴,许杲被他的将领康自勤赶走。康自勤聚集军队继续掠夺,沿着淮河一路向东,张万福日夜兼程追赶捕杀他们,幸存的人有十分之二三。把他们掳掠的金银妇女等全部缴获,并把这些全都送还各自的家。代宗下诏让本州一千五百名士兵在京西驻防,万福于是兼任和州刺史镇守咸阳。李正己造反,打算截断江淮路,命令士兵守住涌桥涡口,江淮水路上载有进献财物的船只有一千多只,都停泊在涡口不敢前进。德宗让万福担任濠州刺史,万福骑马奔到涡口,让马停在岸上,命令进奉船出发,(李正己率领的)淄青的将士停留在岸上窥视着,不敢有所行动,各路船只相继进发。(又)改任泗州刺史。因被杜亚嫉妒,被任命为左金吾卫将军。(皇帝)召见万福,德宗(见到他后)惊讶地说:“杜亚说你老迈,你竟然是这样康健啊!”把他的形貌画在凌烟阁上,多次赏赐他酒馔衣服,并下令让度支登记他家里的人口和牲畜,供给其支出费用。到庆祝的时候,阳城在延英门外等候,天下的人更加尊重张万福。贞元二十一年,万福在左散骑常侍职位上退休。14.A15.作者不认为夸父不自量力,全诗表达的是对夸父逐日和那些功竞身后的人的赞美:第一、二句赞其志向,夸父有宏大的志向,敢于与太阳赛跑;三至六句赞其力,夸父具有和太阳赛跑、饮尽河水的能力;最后两句赞其功,夸父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A选项“欲扬先抑”错,“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此句是对夸父志向的赞美,没有贬低的意思。故选A。1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明确情感,确定答题步骤。指出作者的情感,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注意抓住表达情感的词语。由“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可知夸父有敢于太阳赛跑的宏大志向。“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赞扬夸父的力量大,一起跑到了虞渊下,都没分出胜负。“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讲夸父的神力大,能把黄河水饮尽仍未解渴,对夸父的赞美。“馀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讲了夸父给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