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联考模拟精炼信息卷(11月第二期)高三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全国联考模拟精炼信息卷(11月第二期)高三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全国联考模拟精炼信息卷(11月第二期)高三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全国联考模拟精炼信息卷(11月第二期)高三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全国联考模拟精炼信息卷(11月第二期)高三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国联考模拟精炼信息卷(11月第二期)高三语文试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农耕是中华文明的立根之基,人与土地的连结嵌入我们文化基因深处。人类学家费孝通提出的“乡土中国”的概念是对中国传统社会气质的凝练。然而,伴随现代城市化进程而来的是乡野土地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农事知之甚少,对“三农”也愈加隔膜,加之农业机械化生产,农耕文化面临消弭的危机。由此,乡村生活综艺应运而生,实现在电子空间乡村生活的影像转化,力图填补现代人的想象空间,作为一种象征资源维系对乡村的时空感知和情感依托。作为一种都市文化的反向观照,“乡村”在综艺里是异于“都市”的他者存在。都市高速快节奏运转,乡村则慢速时间循环。在慢综艺的叙事内核里,乡村的田园风光、家长里短、安宁悠远的自然意境被塑造成现代都市人的“武陵源”,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隐居理想的唤起,也是山水美学、诗意栖居的精神表达,更是都市日夜忙碌之余焦虑和压力的释放。换言之,乡村作为都市人审美对象而存在,是被言说和重塑的对象。网络综艺《种地吧》在乡村综艺题材上的突破源于乡村不再是都市人视觉消费的对象,而是彰显自我的言说主体。它让嘉宾走进乡村参与农耕生产,从零起步,农业基础知识、农具操作技能都作为节目的有机组成元素一一呈现。都市青年初干农活时的局促,暴露自身乡村地方性知识的欠缺,实质展示出城乡二元结构中乡村权力的一次反转。节目中,嘉宾与乡村在消费语境下的二元对立关系消除了,嘉宾根据作物的生长周期参与全流程管理,从挖沟到播种,从施肥到收割,从储存到售卖,全身心体验劳动的每一个环节。由此,“耕耘”不再是文学叙事性的表达,而是一次次汗水浸透衣领的真实体验;“乡村”不再是浪漫主义的审美对象,而是由一次次具体的劳作编织的参与性事件。不同类型乡村生活综艺的持续输出,与乡村振兴、粮食安全、农村现代化等国家宏大发展议题相呼应,是文艺服务人民的有效实践路径。村容村貌、农事活动的媒介化呈现,其影像传播的意义在于塑造公众的“目光”。如果文字的意义源于阅读,那么影像的意义得自眼光。在影像的范畴里,通过对视角习惯的培养,涵化人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此前,乡村生活综艺的表达视角多是抽离自我的“消费”,如今《种地吧》的变革意义在于侧重投入自我的“生产”。它的叙事基点不是闲情逸致的美景美食,而是重返土地——长时间投入的土地耕作,与泥土、风雨、市场打交道,这是一场真正的沉浸式体验。作为“内娱首部劳动纪实互动真人秀”,它重在展现劳动,是对都市青年与自然“斗争”的纪实,虽以真人秀轻松的叙事方式为切口,思考的却是“为什么要种地”“为什么是年轻人种地”的大问题。从综艺制作的角度看,《种地吧》的爆款气质源于一个“真”字。嘉宾真刀真枪下地干活,不做作,没有剧本可以参照,全凭事情的进展,由每个人自我决定和自我行动。看似随性,才有真实。首期内容中,就有撞坏收割机、收割机挂倒电线、收割机陷入水泥中等问题;后发生排水沟被堵的情况,不得不在零下气温中瑟瑟发抖通了半宿;再有就是上网搜索种地、基建或养殖的教学视频,在干活的过程中不断试错……所谓网络综艺的“网感”,不是提前的设计与编排,而是记录人在真实情境下的反应。除了行动上的“真”,还有思考问题上的“诚”。“种地小队”面对并不熟悉的农耕生活,他们亲历身体上的劳累,经历情绪上的局促、尴尬,团结一心克服接踵而至的困难,这何尝不是屏幕前年轻观众自我观照的一面镜子。不必讳言,我们这一代离土离乡的都市青年,对农耕体力劳动的体验几乎为零,“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也是通病,田间劳作多是叶公好龙的想象。相较于文字的理性,影像传播是零距离的。面对“种地小队”在田间地头如“变形记”般的纪实镜像,或许可以让都市里的孩子对躬耕劳作的辛苦有更确切的认知,从而有助于养成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意识。四季更替,生长有序,土地里的播种与收获,输出的是不骄不躁、踏踏实实的生活哲学。屏幕前的观众或许可以从农村综艺返璞归真的劳动纪实里汲取积极生活的动力,重构自己的生命情感与生活秩序。(摘编自张凯滨《乡村生活综艺:媒介化时代重建都市人与土地的连结》)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村生活综艺的出现源于中国传统社会的乡土气质,也和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的农耕文化面临着消亡有关。B.乡村生活综艺通过影像媒介呈现乡村生活,拉近城市人和土地的时空距离,作为一种象征资源,维系人们对土地的依恋情结。C.乡村生活综艺里的“乡村”都是都市文化的反向观照,是都市人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可释放人们的焦虑和压力。D.不同类型乡村生活综艺的持续输出,与乡村振兴、粮食安全、农村现代化等国家宏大发展议题相呼应,培养人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网络综艺《种地吧》通过“种地小队”耕作劳动的真实参与和体验过程的呈现,实现了对以往乡村综艺题材的突破。B.《种地吧》真人秀轻松的叙事方式只是一个切入点,目的不仅在于引导人们对劳动的真实体验,更在于引导人们重新思考生活的哲学。C.《种地吧》的变革意义在于年轻人重视自我生产,来到这里的年轻人不再消费,而是自己耕作,自给自足,以加强劳动的真实体验。D.《种地吧》有助于让都市里的孩子养成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意识,是因为节目如纪实镜像,给他们提供了自我观照的一面镜子。3.下列乡村生活综艺节目中,最能反映“重返土地”主题的一项是()A.《向往的生活》,用流水线的录制模式,安排嘉宾们扮演不同角色,为观众提供了一个逃离快节奏生活的“桃花源”。B.《一路成年》,五个刚走向社会的青年,在各自父亲的陪伴下到乡村去,父子们同吃同住、共同劳动,一起完成一场“成人礼”。C.《宝藏般的乡村》,嘉宾通过体验农忙、品尝美食、趣味游戏、直播带货和与村民同吃同住等项目,感受乡村的物产风貌。D.《哈哈农夫》,嘉宾们在一日三餐饮食起居的基础上,还需要打理家禽家畜和各种庄稼,参与当地传统农作事务,体验当地特色饮食。4.就乡村生活综艺来说,影像传播这种媒介相较于文字的优势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5.近年来乡村生活综艺为什么能够持续受到人们的关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文学类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木雏林斤澜上世纪60年代初期,我在圆湖村里“蹲点”,树立一天等于20年,一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典型,很招人参观。春天,来了十来个大学生,一个老师带着。这老师是刚毕业的留校学生,顶多是个助教吧。但农民分不清大学里的职称。反正助教也是老师,便戳着脊梁嘀咕道:怎么有这么个老师?还是大学老师?他比他带的学生大个三两岁吧。可是按农民说,①要“木”十岁。木就是不活泛,见人不会说话,不知道招呼。又说要“雏”十岁。雏是幼稚。一天早上,我那房东在院子里浇水,巴掌大一块地上,正有新绿钻出来,不到两寸高,几个学生有的说是葱,有说是蒜苗,有的要打赌。房东觉着好玩,说:“想必大学里也修行,忌吃五辣,不知道葱叶儿是圆的,蒜叶儿是扁的。”没想到那位老师正经摸出小本子,往上写字,嘴里咕咕着:“葱,圆的。蒜,扁的。”房东撑不住笑起来,那几个学生因为老师的“迂腐”感觉不好意思,转头跑了。老师只管写着,全不知觉。我探过头去瞅瞅,不懂,看样子是英文。我可怜这个知识分子,小声跟房东说,人家会英语。②可是房东不清楚英语是什么,更加笑开了,说:“还划洋码呀。”过了两天,房东家里发鸡瘟,十来只鸡死了一多半。房东心疼得吃不下饭,那位老师走来问病鸡和好鸡,怎么认?房东蹲在那里没好气,说:“认屎呗。”老师不懂眼色,追问好鸡的屎什么样?房东没奈何,又说:“溏屎。”“溏?屎?”老师傻着眼,可又摸出小本子来了。房东扭过脸去,六岁的小儿子咧着嘴,唱儿歌一般说道:“一堆儿,一堆儿。带尖儿,带尖儿。下边黑黄黑黄,是红溏,尖儿白花白花,是白溏。”老师往本上写,房东站起来往屋里走,嘀咕道:“一个鸡屎,也划洋码。”他觉着晦气。老师却一边写,一边往地上张望,小儿子指着一堆叫道:“这就是,尝尝不?”老师只管端详着,随口嘀咕道:“不尝,不尝。”小儿子大笑。屋里他娘叫了声“哎哟”,一会儿,打发小儿子到红医站给拿膏药,说是笑岔了气。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前几天我在晚报上看见圆湖村两个养鸡户,收入论千,从不死鸡,鸡瘟进不了他家的门儿。我顺便去看看,就是那房东家,不过老房东两口子都去世了。当年的小儿子现是当家人,当年种葱蒜的那块地,现在拉上篱笆,养着上百的来亨鸡,血红的冠子,雪白的羽毛,一个个神气活现。正想说几句什么,听见脚步响,那青年当家人扔下我,奔向院门口,迎着一位中年胖子。细一看,奇了,可不就是那位老师吗?他见老了,眼泡鼓鼓的,腮帮耷拉耷拉的。他不往院里走,定定地望着院外的杏树。正是早春,杏花灰白灰白好像烟雾,青年当家人说:“怕是大年哩,杏花要‘旧’,桃花要‘喧’。”老师摸出小本子,我看见他写着字,可咧开了嘴,口水都要滴答下来了。不光是“雏”了,还透着“傻”来。我心里一动,走过来提起20年前,他望望我,想不起来,我又说起他带的学生,好像想起来了。为什么说是“好像”,因为没有这种时候常有的欢叫,只是嘴里咕咕地:“哦,哦……”③不光是“木”了,还透着“僵”来。我还要叙旧,但当家人打断我的话,直跟老师解释,什么“旧”呀“喧”呀,都是方言土语,不知道科学不科学。琢磨着怕跟风啦雨啦有联系,杏花开得早,是起风的时候,桃花在清明前后,清明时节雨纷纷……他只怕解释不细、不全、不当,不留点空子让我说话。我只好探过头去,看看老师写什么,写的汉字不像汉字。这回,我断定是日文。老师写着写着,挪步往杏树那边走了。当家人回过头来,只管去轰他的鸡。我只好跟过去,想想问道:“这老师,现在,是个干什么的?”青年当家人头也不回,说:“一个老专家,不是说空话的人。”我噎了一下。不过这些年也添了些涵养了,不动声色地还问道:“什么专家呢?”“化学。”“化学……”我知道化学里边还分好些专业呢,可又一时使不上嘴。那当家人说:“我这儿没死过鸡,仗着‘长效避瘟散’,就是他配的方。”④“我当他……他……他老了呢,都张着嘴流口水……”青年当家人直往屋里走,嘀咕着:“有病。让造反学生扇的。”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部分,简单几句话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为下文大学老师在农村的生活故事的展开作铺垫。B.老师随身携带的小本上,认真记录着葱和蒜的区别、病鸡和好鸡如何辨认等,通过细节描写,凸显了人物的形象。C.作者将老师在生活细节上的无知与专业知识上的精钻进行对比,突出了老师既迂腐可笑又让人敬重和爱戴的形象。D.小说的结尾突转,给人强烈的震撼,这样写让人体会到文中笼罩的痛楚和伤痕,时代对知识分子的影响,尤使人感慨。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解释了“木”和“雏”的含义,既照应了标题,又形象展现了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的特点。B.句子②中“还划洋码呀”一句,人物语言中透露出文中的老师与农村的老百姓之间有点格格不入。C.句子③中的“僵”字,传神地刻画出二十年不见老师的“我”再见他时,老师的变化之大带给“我”的震动。D.句子④中三处省略号的含义相同,都是表明语意未尽,目的是要照应上文“我”这些年增添的“涵养”。8.有评论指出,林斤澜的小说在叙事上常给读者以“奇崛”的审美情趣。试以本文为例,简要分析。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执着·怪异·时代;乙组提出了一个关键词:伤痛。请任选其中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的思路。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①者。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②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③,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顺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节选自《史记·伯夷叔齐列传》)【注】①卞随、务光:夏商时代两位隐士,汤灭夏让位于他们,他们拒不接受。②孤竹君:孤竹国国君。孤竹,商时国名,在今河北卢龙一带。③木主:木牌位,即灵牌。当时文王已死,武王载其父之灵牌伐纣,以示乃奉父命征讨。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写出正确的序号。或择地A而蹈之B时C然后出言D行E不由径F非公正G不发愤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艺”与《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含义相同。B.盖,指大概;与《狼》中“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的“盖”意思不同。C.“安适归”,回归到哪里;与“大王来何操”的句式特点相同。D.与,指帮助;与《六国论》中“与嬴而不助五国者”的“与”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迁为伯夷、叔齐作传,引用史实,敷衍故事,将之作为《史记》列传中的第一篇,可见伯夷、叔齐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B.作者认为政权是最贵重的东西,帝王是最高的主宰,对于传授政权、选拔天子的大事,万不可疏忽大意。C.本文简要叙述了伯夷、叔齐的事迹。他们先是让国出逃,国人只得立孤竹君的第三个儿子为王,他们叩马而谏,耻食周粟,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上。D.本文作者借为伯夷、叔齐立传浇自己胸中块垒:对当时好人遭殃、坏人享福的社会提出了愤怒的质问;对所谓“天道”,表示怀疑。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2)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14.孔子评价伯夷、叔齐“贤人也”,伯夷、叔齐身上具有孔子所推崇的儒家的哪些品质?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次韵答陈正叔二首(其二)王安石田宅荒凉去复来,诗书颜发两尘埃。忘机自许鸥相狎,得祸谁期鹤见媒[注]。此道未行身有待,古人不见首空回。何当水石他年住,更把韦编静处开。[注]:此处“媒”指鹤媒,捕鹤者用来诱捕野鹤的鹤。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去复来”三字有离家、归家反复多次的意思,暗示着诗人人生遭际的坎坷。B.诗人高格如鹤,却不料遭人陷害,得祸被贬,这正是诗人此番满面尘埃归来的缘由。C.颈联大意是说,自己所行之路是古人从未走过的路,期待着有志同道合者一路同行。D.尾联“水石”“韦编”照应首联的“田宅”“诗书”,代表着诗人内心深处的愿望。16.有人说,王安石是真正做到了以出世心态做入世事业的人。本诗是如何体现王安石“出世”“入世”观念的?诮简要分析。五、理解性默写17.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1)韩愈《师说》中,明确指出谁懂“道”谁就是老师的语句是:“,。”(2)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中,写钱塘江浪如霜雪,一望无际的两句是:“,。”(3)小刚背诵高考必背篇目遇到了一些困难,每当想放弃时,他就用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提及的某一位“倜傥非常之人”的经历来勉励自己:“,。”六、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草原广袤无垠,草长得茂盛,树却很少。这引发了不少人的好奇,___A___?草原一般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年降雨量低于400毫米,无法满足树木对水分的需求。相比之下,___B___,能适应较少的降水量。同时,高纬度和高海拔造成了温度差异,温度越低,越不利于树木生长。草原通常出现在纬度、海拔较高的地方,这些地区树木少,草类植物多。草原上的土壤厚度通常只有20厘米左右,没有明显的淋溶层,而___C___。大量树木包括不少灌木的根系无法穿过钙积层,吸收不到底层的土壤营养,就不可能长期存活下去。此外,生物因素本身也是造成草原上树少的重要原因。①古往今来,众多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向我们描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比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诗句。②野草的种子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具有耐寒、耐旱、耐高温、耐盐碱等特性,③并以土壤种子库的形式保存在土壤中,使得物种得以长期保存和繁衍,最终形成了一个适应复杂气候的草本群体。④草类植物经过占据水分和养分资源的优势,形成了对树木的竞争压力。在这种竞争环境下,树木往往难以生长,易被草类植物所取代。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19.对于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说明,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将成语“耳熟能详”改为“耳濡目染”更符合语境。B.句子②中,如果将两个“的”都删去,不影响句子的表达。C.句子③没有主语,要删去“使得”,让“物种”成为主语。D.句子④中,必须将“经过”改为“通过”,句子才通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考试打破了我家以往的气氛,全家仿佛都紧张地、全神贯注地进入了一种角色,走路,踮起脚尖;说话,打起手势;房间黑安静得像没有人。直到每天中午安然放学回家后,我们三人才不由自主地迎上去,欢腾一阵。“今天怎么样?题难不难?”“有偏题、怪题吗?”“检查得仔细吗?看没看错题?”安然拿起筷子,敲敲刚摆上饭桌的饭碗说:“女士们,先生们,请不要大声喧哗,按次序提问。”然后把书包往椅子上一摔,就在饭桌前坐了下来。那神色已经告诉我们她考试的结果了。于是我赶紧给她盛饭,爸爸把好菜换到她面前,妈妈也动了感情,早把菜夹到安然碗里了。安然端起碗开始大口吃饭,我们却像忘记摆在眼前的饭碗了。当她再也忍不住时,才举着筷子,回答我们刚才的提问:“……我看看表,离交卷还有十五分钟,就开始从头到尾检查卷子。哎呀,不好!漏了一道大题!做完这道大题,起码得用二十分钟。怎么办?我毫不犹豫,连想连答,写得飞快,终于答完了。就在这时,坏啦!”她忽然停住不说了。“怎么了?”妈妈先表现出恐慌,嘴一下张成“O”形。“看把你吓的!”安然接着说,“怎么也没怎么,铃响了。”“作文呢?”妈妈又问。“唉,你这问题太……不合时宜。作文是活的,我怎么对得出来?那句话怎么说:‘世界上没有两滴相同的水。’”安然说。“妈妈问的是作文题目。”我赶紧替妈妈解释着,其实未必。“是啊,当然是问作文题目。”妈妈历来喜欢顺水推舟。“题目是《记你熟悉的一位同学》。”“你写的谁?”这次是我问了。“我们的班长。”安然说。“什么?”我一放筷子,嘴大概也成了“O”形。(选自铁凝《没有纽扣的红衬衫》)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走路踮起脚尖,说话打起手势,房间里安静得很。”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21.下列句子中的“对”与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对”,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两人虽然是初次见面,但越说越投缘,越说越对脾气,俨然无话不说的老朋友。B.这事他做得确实有点过分,围观群众的质疑和责问,让他无言以对,羞愧难当。C.他的回答与老师的提问根本对不上号儿,惹得同学们哄堂大笑,让他不知所措。D.看见孩子们自信的笑容,他赶紧拿出相机,对好焦距,留住这美好的成长瞬间。22.请分别说明文中两处省略号的作用。七、写作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作家、学者张炜曾说,“大物”的时代尤其需要“大言”。“大物”指的是经济发达,物质丰足;而真正的“大言”则是有底气,有义理,有可供人穿凿的深度,有耐得住咀嚼的意味。①节饮食以养胃,多读书以养胆。(庄子)②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范晔)③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孟子》)④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苏格拉底)⑤一个强者要有三个基本条件:最野蛮的身体,最文明的头脑和不可征服的精神。(罗家伦)当今正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物”时代,它又需要怎样的“大言”来平衡呢?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或体验,从上面的“大言”中选一则或有联系的两则作为论述的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陈述你的理由,体现你的思考与感悟。参考答案1.C2.C3.D4.①可以借助影像转化填补人们的想象空间,从而弥补中国人骨子里对土地的依恋之情。②可以直观、真实地展示出更多的乡村生活细节和场景,给人更直接的视觉与情感冲击。③可以通过对视角习惯的培养,逐渐影响人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④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影响更深远,可以让大众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乡村生活。5.①乡村题材的综艺节目擅长慢慢讲故事,让人们了解有别于城市的乡村生活,维系国人文化基因中的乡土情结。②乡村生活综艺展现的清新淳朴的田园风光,给都市人提供了一个脱离城市喧嚣,体会平凡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场景。③乡村生活综艺节目自身不断成长更新,紧贴时代议题,是文艺服务人民、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实践路径。④变革后的乡村生活综艺节目以“重返土地”为主题,通过返璞归真的劳动纪实,让都市人可以从中汲取动力,重构自己的生命情感与生活秩序。【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都是都市文化的反向观照,是都市人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可释放人们的焦虑和压力”观点所指范围扩大。根据原文“作为一种都市文化的反向观照,‘乡村’在综艺里是异于‘都市’的他者存在”“网络综艺《种地吧》在乡村综艺题材上的突破源于乡村不再是都市人视觉消费的对象,而是彰显自我的言说主体”可知,这只是《种地吧》之前的乡村生活综艺对“乡村”的认知。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来到这里的年轻人不再消费,而是自己耕作,自给自足,以加强劳动的真实体验”曲解原文。原文“网络综艺《种地吧》在乡村综艺题材上的突破源于乡村不再是都市人视觉消费的对象,而是彰显自我的言说主体”“它的叙事基点不是闲情逸致的美景美食,而是重返土地——长时间投入的土地耕作,与泥土、风雨、市场打交道,这是一场真正的沉浸式体验”意思是说原来都市人是乡村文化的旁观者和消费者,而现在则是乡村文化的建设者、生产者。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充满设计感,且“桃花源”只是美化乡村;B.只是成人礼的仪式;C.参与者更多的只是作为消费者来到乡村。D.《哈哈农夫》节目让嘉宾真实地体验了农人的生活状态,最能反映出“重返土地”的主题。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根据原文“乡村生活综艺应运而生,实现在电子空间乡村生活的影像转化,力图填补现代人的想象空间,作为一种象征资源维系对乡村的时空感知和情感依托”可得出:可以借助影像转化填补人们的想象空间,从而弥补中国人骨子里对土地的依恋之情。根据原文“相较于文字的理性,影像传播是零距离的”“面对‘种地小队’在田间地头如‘变形记’般的纪实镜像,或许可以让都市里的孩子对躬耕劳作的辛苦有更确切的认知,从而有助于养成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意识”可得出:可以直观、真实地展示出更多的乡村生活细节和场景,给人更直接的视觉与情感冲击。根据原文“村容村貌、农事活动的媒介化呈现,其影像传播的意义在于塑造公众的‘目光’。如果文字的意义源于阅读,那么影像的意义得自眼光。在影像的范畴里,通过对视角习惯的培养,涵化人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可得出:可以通过对视角习惯的培养,逐渐影响人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此外,结合现实生活中影像传播门槛低、老少皆宜、受众面积广、实时传递与接受与文字传播存在一定知识门槛、受众面较小等特点与差别,可以得出: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影响更深远,可以让大众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乡村生活。5.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探究文中的问题,得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根据原文“农耕是中华文明的立根之基,人与土地的连结嵌入我们文化基因深处”“在慢综艺的叙事内核里,乡村的田园风光、家长里短、安宁悠远的自然意境被塑造成现代都市人的‘武陵源’,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隐居理想的唤起,也是山水美学、诗意栖居的精神表达,更是都市日夜忙碌之余焦虑和压力的释放”可看出,乡村题材综艺具备慢叙事的特点,而其从表面上看可以为人们展现乡野自然的美好风光,从深层次来说,则可以让人们了解中华文化中的重要一环——乡土文化。由此,可得出前两点:①乡村题材的综艺节目擅长慢慢讲故事,让人们了解有别于城市的乡村生活,维系国人文化基因中的乡土情结。②乡村生活综艺展现的清新淳朴的田园风光,给都市人提供了一个脱离城市喧嚣,体会平凡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场景。根据原文“不同类型乡村生活综艺的持续输出,与乡村振兴、粮食安全、农村现代化等国家宏大发展议题相呼应,是文艺服务人民的有效实践路径”可看出第三点:乡村生活综艺节目自身不断成长更新,紧贴时代议题,是文艺服务人民、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实践路径。而从本文重点介绍的全“新”乡村综艺《种地吧》的特点,如“网络综艺《种地吧》在乡村综艺题材上的突破源于乡村不再是都市人视觉消费的对象,而是彰显自我的言说主体”“它的叙事基点不是闲情逸致的美景美食,而是重返土地——长时间投入的土地耕作,与泥土、风雨、市场打交道,这是一场真正的沉浸式体验”“屏幕前的观众或许可以从农村综艺返璞归真的劳动纪实里汲取积极生活的动力,重构自己的生命情感与生活秩序”可以得出:变革后的乡村生活综艺节目以“重返土地”为主题,通过返璞归真的劳动纪实,让都市人可以从中汲取动力,重构自己的生命情感与生活秩序。6.C7.D8.参考答案:①“奇崛”在叙事视角上,采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本文通过“我”来讲述故事,通过“我”的见证,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遭遇和伤楚。②“奇崛”在叙事方式上,回忆与现实相结合。文章前半部分是作者的回忆,回忆了20年前在村里“蹲点”所见所闻;文章后半部分写现实,写自己再见故人时的疑惑和震惊。③“奇崛”在情节叙述安排上,巧设突转。结尾写“我”从房东儿子口中得知真相,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照应了上文的背景介绍和再见时一系列的奇怪表现。9.参考答案一,加入甲组:①“怪异”: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被村人称为“木雏”的知识分子,他在当地人眼里幼稚且不活泛。文中通过一系列细节描写,展现了他种种“怪异”的行为。②“执着”:文中的老师当年被村民嘲笑,在特殊的时代遭到了粗暴对待,但他却扎根农村,致力于学,用自己勤学善问、心无旁骛、为民服务的执着获得了敬重与爱戴。③“时代”:怪异和执着的反差,指向了关于时代的主题,展现了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的内心的痛楚与伤痕。参考答案二,加入乙组:①村民的“伤痛”:他们当时的无知,对于满腹才华,扎根农村,致力于学的知识分子不懂得尊重,反而嘲笑他。②知识分子的“伤痛”:他们在当时特殊背景下不被理解、不受尊重,知识无用武之地,甚至遭到粗暴对待。③时代的“伤痛”:国家对于潜心研究为民服务,身体力行为人民做贡献的知识分子没有给予应有的尊重和公正的对待,这期间的错误决定让国家损失太大。【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C.“将老师在生活细节上的无知与专业知识上的精钻进行对比”错,文中只是客观呈现老师的形象特点,没有对比。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句子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D.“含义相同”错误,三处的含义不尽相同,前两处是说话断断续续,后者表示语犹未尽。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特点的能力。①从叙事视角上看,“上世纪60年代初期,我在圆湖村……我可怜这个知识分子,小声跟房东说,人家会英语……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前几天我在晚报上看见圆湖村两个养鸡户……老师摸出小本子,我看见他写着字,可咧开了嘴,口水都要滴答下来了……不光是‘雏’了,还透着‘傻’……青年当家人直往屋里走,嘀咕着:‘有病。让造反学生扇的’”,可见文章采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通过“我”来讲述故事,通过“我”的见证,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遭遇和伤楚。此处体现叙事视角“奇崛”;②从叙事方式上看,“上世纪60年代初期,我在圆湖村里‘蹲点’……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文章前半部分是作者的回忆,回忆了20年前在村里“蹲点”所见所闻;“前几天我在晚报上看见圆湖村两个养鸡户……迎着一位中年胖子。细一看,奇了,可不就是那位老师吗……老师摸出小本子,我看见他写着字,可咧开了嘴,口水都要滴答下来了。不光是‘雏’了,还透着‘傻’来。我心里一动”,文章后半部分写现实,写自己再见故人时的疑惑和震惊。文章回忆与现实相结合,叙事“奇崛”;③从情节叙述安排上看,前文提到老师的“木”和“雏”,被农民嘲笑,被自己的学生小瞧;结尾老师“傻”了,“咧开了嘴,口水都要滴答下来了”“只是嘴里咕咕地:‘哦,哦……”。“青年当家人直往屋里走,嘀咕着:‘有病。让造反学生扇的’”,文章最后才写“我”从房东儿子口中得知真相,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照应了上文的背景介绍和再见时老师一系列的奇怪表现。情节“奇崛”,巧设突转。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短评的能力。甲组。①“怪异”:“他比他带的学生大个三两岁吧。可是按农民说,要‘木’十岁。木就是不活泛,见人不会说话,不知道招呼。又说要‘雏’十岁。雏是幼稚”,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被村人称为“木雏”的知识分子,他在当地人眼里幼稚且不活泛。文中通过“老师正经摸出小本子,往上写字,嘴里咕咕着:‘葱,圆的。蒜,扁的’”“老师不懂眼色,追问好鸡的屎什么样”等一系列细节描写,展现了他种种“怪异”的行为。②“执着”:“小儿子指着一堆叫道:“这就是,尝尝不?”“老师只管端详着,随口嘀咕道:‘不尝,不尝。’”“一个老专家,不是说空话的人。”“我这儿没死过鸡,仗着‘长效避瘟散’,就是他配的方。”文中的老师当年被村民嘲笑,被自己的学生轻视,在特殊的时代遭到了粗暴对待,但他却扎根农村,前后二十多年致力于学,看到鸡瘟最终研究出治疗的配方,用自己勤学善问、心无旁骛、为民服务的执着获得了敬重与爱戴。③“时代”:一些心无旁骛、内心执着的知识分子可能有些行为显得怪异,但最终却能做出常人做不出的贡献,但他们的怪异却不能被当时的社会理解和接受,最终受到巨大伤害,怪异和执着的反差,指向了关于时代的主题,展现了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的内心的痛楚与伤痕。乙组。①村民的“伤痛”:“小儿子指着一堆叫道:‘这就是,尝尝不?’”“老师只管端详着,随口嘀咕道:‘不尝,不尝。’”“小儿子大笑。屋里他娘叫了声‘哎哟’,一会儿,打发小儿子到红医站给拿膏药,说是笑岔了气”,体现了他们当时的无知,对于满腹才华,扎根农村,致力于学的知识分子不懂得尊重,反而嘲笑他。②知识分子的“伤痛”:“房东撑不住笑起来,那几个学生因为老师的‘迂腐’感觉不好意思,转头跑了”“青年当家人直往屋里走,嘀咕着:‘有病。让造反学生扇的。’”可见他们在当时特殊背景下不被理解、不受尊重,知识无用武之地,甚至遭到粗暴对待。③时代的“伤痛”:老师作为助教来到农村,关注各种农业现象,认真学习,执着研究,后来却被学生打傻……这说明国家对于潜心研究为民服务,身体力行为人民做贡献的知识分子没有给予应有的尊重和公正的对待,更没有基本的保护,这期间的错误决定让国家损失太大。10.BDF11.D12.C13.(1)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正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采摘野菜充饥。(2)然而颜渊总是穷困缠身,连粗劣的食物都吃不饱,终于过早地死去了。天道对好人的报偿又是怎样的呢?14.①“仁”。伯夷、叔齐兄弟让国,孔子赞扬他们“求仁得仁”。②“义”。伯夷、叔齐扣马而谏,反对武王伐纣,认为武王这样做是臣子弑君;伯夷叔齐作为商朝的遗民,宁愿饿死,不食周粟。③“孝”。伯夷以父命为尊,宁可不作君王,也不违背父亲的遗愿。④“悌”。叔齐让国于兄,体现的是“悌”。【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而有的人,选好地方才肯迈步,适宜的机会才肯说话,走路不敢经由小路,不是公正的事决不发愤去做。“或择地而蹈之”语意完整,“而”表顺承,中间不能断开,故B处断;“时”是动词,与“然后出言”构成顺承关系,中间不能断开,故D处断;“行不由径”中,“径”作“由”的宾语,故F处断。BDF处断句。1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以及特殊句式的掌握能力。A.正确。指的六种经书,《诗》《书》《易》《礼》《春秋》《乐》。句意:但是还要从《六经》里考察真实可信的记载。/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B.正确。大概。/原来。句意:说是山上可能有许由的坟墓。/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C.正确。同为宾语前置句。句意: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D.“意思相同”错误。帮助/结盟、与……交好。句意:总是经常帮助好人。/这是因为它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啊。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C.“第三个儿子”错,国人立的是孤竹君的第二个儿子。“中子”,即“仲子”,第二个儿子。中国的传统中,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伯夷,排行第一;叔齐,排行第三。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宗”,意动用法,以……为宗,归向;“耻”,意动用法,以……为耻;“义”,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2)“糟糠”,粗劣的饭食;“厌”,饱,吃饱;“蚤”,通“早”,“何如”,怎么样。1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和孔子的评价“求仁得仁”可知,伯夷、叔齐兄弟让国,体现的是“仁”。结合“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爱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藏而食之”“遂饿死于首阳山”可知,伯夷、叔齐扣马而谏,宁愿饿死,不食周粟,体现的是“义”。结合“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可知,伯夷以父命为尊,宁可不作君王,也不违背父亲的遗愿,体现的是“孝”。结合“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可知,叔齐让国于兄,体现的是“悌”。参考译文:学者们涉猎的书籍虽然很多,但是还要从《六经》里考察真实可信的记载。《诗经》《尚书》虽然残缺不全,但是还可以从记载虞、夏两代的文字中考察清楚。唐尧将要退位时,把帝位让给虞舜;虞舜把帝位让给夏禹之际,四方诸侯和州牧都来推荐,这才把他放在帝王位子上加以考察试用,主持国政几十年、功绩卓著以后,才把政权交给他。这表示天下是极贵重的宝器,帝王是极重要的统领,所以传授政权是如此地郑重审慎啊。可是诸子杂记里说:唐尧想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仅不接受,反而以此为耻辱,于是逃走隐居起来。到了夏朝,又出现了(不接受商汤让位的)卞随、务光。这又如何颂扬他们呢?太史公说:我登上箕山,说是山上可能有许由的坟墓。孔子依次论列古代的仁人、圣人、贤人,如吴太伯、伯夷这些人都非常详细。我认为所听到的许由、务光的德行是最高尚的,但是经书里连一点大略的文字记载也见不到,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以往的仇恨,因而怨恨也就少了。”“他们追求仁德,就得到了仁德,又有什么怨恨呢?”我对伯夷的意志深表同情,看到他们未被经书载录的遗诗又感到很诧异。他们的传记上说: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了,叔齐要把君位让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逃走了。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可是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把他的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并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向东方进兵去讨伐殷纣。伯夷、叔齐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言道:“父亲死了不下葬,就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作为臣子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武王身边的随从人员要杀掉他们。太公吕尚说:“这是有节义的人啊。”于是搀扶着送他们离去。等到武王平定了商纣的暴乱,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正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采摘野菜充饥。到了快要饿死的时候,他们作了一首歌。那歌词是:“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里的薇菜。以暴臣换暴君啊,竟认识不到那是错误。神农、虞、夏的太平盛世转眼消失了,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哎呀,只有死啊,命运是这样的不济!”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从这首诗看来,他们是怨恨还是不怨恨呢?有人说:“天道是没有偏私的,总是经常帮助好人。”像伯夷、叔齐这样,应该说是好人呢,还是不该说是好人呢?他们如此地积累仁德,保持高洁的品行,却最终饿死!再说,孔子七十名得意的学生里,只有颜渊被推重为好学。然而颜渊总是穷困缠身,连粗劣的食物都吃不饱,终于过早地死去了。天道对好人的报偿又是怎样的呢?盗距成天杀无辜的人,烤人的心肝当肉吃,凶残放纵,聚集党徒几千人在天下横行,竟然长寿而终。这是遵循的什么天道呢?这是极大而又显著的事啊。至于说到近代,那些不走正路、专门违法犯禁的人,却能终生安逸享乐,富贵几代不绝,而有的人,选好地方才肯迈步,适宜的机会才肯说话,走路不敢经由小路,不是公正的事决不发愤去做,像这样小心审慎而遭祸灾的人,数都数不过来。我深感困惑不解,倘若有所谓天道,那么这是天道呢,还是不是天道呢?15.C16.①出世:诗人自许鸥鸟相狎,因为已然忘却机心;心念田宅水石,渴望安静读书,又足见其隐逸情怀。②入世:诗人想效法古贤,推行大道,只因大道未行,才忍受当下的不自由,乃至遭陷得祸,体现出“修齐治平”的儒者风范。【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自己所行之路是古人从未走过的路,期待着有志同道合者一路同行”错。诗中“道”指的是儒家“修齐治平”政治理想;“行”指践行,实现;“有待”是道家哲学用语,相对于“无待”而言,指有所依凭,不能自由;“古人不见”即“前不见古人”,诗人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未能追随古代先贤,殊为寂寞。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①出世:“忘机自许鸥相狎”,意思是忘却尘世的繁杂,自我认为与鸥鸟为伍。诗人思考着如何摆脱世俗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诗人自许鸥鸟相狎,因为已然忘却机心;“何当水石他年住,更把韦编静处开”意思是何时才能像水石一样长久地安身,并将自己的才华展示给世人。诗人心念田宅水石,渴望安静读书,又足见其隐逸情怀。②入世:“得祸谁期鹤见媒”意思是谁能预料到,自己的行为会招来祸患,就像鹤鸟遇上了媒人一样意外。“此道未行身有待,古人不见首空回”意思是这条道路还未实践,个人才能还有待发挥,古代的先贤没有见证过自己的才华白白浪费。诗人想效法古贤,推行大道,只因大道未行,才忍受当下的不自由,乃至遭陷得祸,体现出“修齐治平”的儒者风范。诗人感叹自己的才华被埋没,渴望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并对未来充满期待。17.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绕”“堤”“涛”“霜”“逐”“赋”“骚”“厥”“膑”“蜀”。18.①为何草原上树这么少②草对水分的需求较低③有厚厚的钙积层19.D【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依据前文“大草原广袤无垠,草长得茂盛,树却很少。这引发了不少人的好奇”可知语境强调人们好奇草原上的树为什么很少,因此可填写:为何草原上树这么少。②依据前文“草原一般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年降雨量低于400毫米,无法满足树木对水分的需求”可知语境强调相比之下,草比树木需要的水分少,因此可填写:草对水分的需求较低。③依据后文“大量树木包括不少灌木的根系无法穿过钙积层,吸收不到底层的土壤营养,就不可能长期存活下去”可知语境强调草原上有很厚的钙积层,大量树木因此吸收不到底层的土壤营养,因此可填写:有厚厚的钙积层。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及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错误。耳熟能详:指听得多了,能够很清楚、很详细地复述出来。耳濡目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无形之中受到影响。此处“众多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向我们描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侧重于了解文学作品,能复述出来,不重在受到影响。B.错误。“野草的种子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中第一个“的”表示“野草”是“种子”的定语,用在定语后,表示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领属关系,可以删去;第二个“的”放在形容词后面,表示“很强”与“繁殖能力”的修饰关系,删去第二个“的”对句子表达有影响。C.错误。句子的主语是“种子以土壤种子库的形式保存在土壤中”。故选D。20.①原文用逗号将“走路”和“说话”与“踮起脚尖”和“打起手势”隔开,突出了“走路”“说话”的状态,起强调作用;②原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出家里安静的程度。21.B22.第一处:表示对回答内容的省略;第二处:表示语言欲止又言。【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标点符号、赏析句子效果的能力。①原文“走路,踮起脚尖;说话,打起手势”,用逗号将“走路”和“说话”与“踮起脚尖”和“打起手势”隔开,这样能够突出“踮起脚尖”和“打起手势”,突出了“走路”“说话”的状态,起强调作用;而改句“走路踮起脚尖”“说话打起手势”各自中间没有标点,起不到强调和突出的作用。②原句“房间黑安静得像没有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出家里安静的程度;而改句“房间里安静得很”只是说明了“安静”的状态,无法体现程度。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义和用法的能力。划横线句子“作文是活的,我怎么对得出来?”中的“对”,意思是“回答”。A.“对”指相当,相配;B.“对”指回答;C.“对”指两相矛盾;D.“对”指核对。故选B。2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第一处:“当她再也忍不住时,才举着筷子,回答我们刚才的提问:‘……我看看表,离交卷还有十五分钟’”,是表示对回答内容的省略;第二处:“唉,你这问题太……不合时宜”,表示语言欲止又言。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