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社会认知_第1页
第五章 社会认知_第2页
第五章 社会认知_第3页
第五章 社会认知_第4页
第五章 社会认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社会认知“社会知觉”最早由布鲁纳(Burner,1974)提出。社会知觉主要包括对人、对己和对社会群体的知觉。人知觉(personperception)与社会知觉是从属关系。社会认知(Socialcognition):是个体如何理解与思考他人,根据环境中的社会信息形成对他人或事物的推论。侧重从认知结构或图式(schema)的概念探讨社会知觉的过程。硬币实验布鲁纳(Burneretal.,1974)材料:一套大小不同的硬币;一套硬纸片,大小形状和硬币相对应。对象:30个贫富不同家庭的孩子。程序:将材料投射在银幕上,孩子依次观看,之后移去刺激物,让孩子画出看到的东西。结果:孩子们画出来的图形与实际的硬纸圆形大小较为一致,但所画的硬币圆形却远比他们看到的真正硬币大,贫困家庭的孩子所画的硬币圆形则更大。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

社会认知是个体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判断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来推测、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过程,社会认知具有如下几个特性:选择性、互动性、防御性和认知的完形特征。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三、社会认知的图式

图式是有关某一概念或刺激的一组有组织、有结构的认知。它包括对某一概念或刺激的认知、相关的各种认知的关系及具体的例子。泰勒和克劳克区分了四种图式,即人的图式、自我图式、角色图式和社会事件图式。图式在社会认知中的作用:图式能帮助记忆、帮助自动化推论、增加信息、图式包含情感、图式在社会认知中具有启动效应。第二节社会认知的基本范畴社会认知基本上包括了如下几个方面:

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认知:对表情和仪表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际关系的认知第三节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一、认知者因素:包括认知者的原有经验、价值观念、情感状态、认知偏差(光环作用、相似假定作用、类化原则、积极偏见、隐含人格理论、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二、认知对象因素:包括认知对象的魅力、知名度和自我表演。三、认知情境因素:包括交往双方的空间距离和所处的背景参考。社会认知的偏差(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二)积极性偏差(三)晕轮效应(四)证实偏差(预言自动实现效应)(五)后视偏差(六)虚假一致偏差(七)自我中心偏差(八)自我服务偏差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一个人永远不会有第二次机会给人以第一印象。”-DeLucchi首因效应(PrimaryEffect):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他内向还是外向?(Luchins,1957)材料1:吉姆友好、外向、乐于交往、快乐材料2:吉姆呆板、害羞、内向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材料呈现顺序外向(被试判断%)内向(被试判断%)单独外向953单独内向386先外后内7811先内后外1863a.最初接触陌生人,注意力投入完全充分,此时形成的印象鲜明强烈,对后继信息,注意力游离,信息影响作用下降。

b.按照先入为主的最初印象的轨道来解释后继信息。(eg:先看外向材料,后看内向材料,认为吉姆今天心情不好,才会表现出内向的行为)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RecencyEffect):在总的印象形成上,最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没有首因效应普遍、明显)前提:a不断有足够引人注意的新信息提供;

b原来的印象已经随时间推移而淡忘。积极性偏差

人们在评级他人时,往往更多地对他人作出积极的、肯定的评价,即评价他人时总有一种特别宽大的倾向,这就是积极性偏差(positivitybias),也称宽大效应(leniencyeffect)。表现在人知觉和物知觉上有差异晕轮效应(HaloEffect):对一个人形成了某种印象后,这种印象会影响对其他特质的判断,人们会习惯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评估其所有的特点。

评定特征高吸引者一般吸引者无吸引力者受欢迎性65.3962.4256.31婚姻能力1.700.710.37职业地位2.252.021.70戴恩(Dion)等1972年做过一个实验,用科学数据证明了晕轮效应。他们让被研究者分别看高吸引力、无吸引力和吸引力一般的三类人的照片,然后让他们对照片上这些人的某些特征进行评定,结果如下表:晕轮效应证实效应(预言自动实现效应)人们既有的观念或期望会影响他的社会知觉和行为。总是有选择地去解释并记忆某些能够证实自己既存的信念或图式的信息,此为认知证实偏向(cognitiveconfirmatorybias).预言自我实现效应(Self-fulfillingProphecy):对一种情境的最初错误解释,会引起某种预料的行为,使错误的观念成为现实。罗森塔尔效应试验:学年初,告诉小学老师根据可靠测验预测,他们班级里有一些孩子将会有优异、惊人的成绩。实际上没有这个测验,是随机指定学生的。无论一二年级,实验组的孩子智商提高数多于控制组证实效应(预言自动实现效应)人们对某人的社会行为总有一定的图式,这种既有的因式会使该人交往时作出符合因式的行为,也就是说其行为表现符合他人对其行为的期望,这就是行为证实偏差。它实质上就是"自我实现的预言"斯奈德等人(M.Snyder,E.D.Tankel977)让一些男性被试在电话中与他们不相识的女人交谈,事先告知一些被试,与他们谈话的女人相貌很漂亮,告诉另一些被试与他谈话的女人相貌不好。研究者分析了被试对电话中女人谈话的评论,发现那些被告知很漂亮的女人的谈话被认为比那些不漂亮的女人的谈话热情得多、可爱得多。原因在于,男性被试与"漂亮"女性谈话时更热情也更可爱,对方便作出了相应的反应。其实,与他们谈话的女性未必真的漂亮,但男性被试关于漂亮女性行为的图式引导了她们作出与之相吻合的行为。后视偏差人们在回忆自己的判断时,倾向于认为自己的判断比实际上更为精确。这种现象称为后视偏差(hindsightbias)。事前事后判断不一致记忆歪曲虚假一致偏差人们常常夸大或高估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这种倾向称为虚假一致偏差(falseconsensusbias)。它是人们坚信自己信念、判断正确性的一种方式。人们在认知他人时总好把自己的特性赋予他人身上。虚假一致偏差人们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这种倾向称为虚假一致偏差,它是人们坚信自己信念、判断正确性的一种方式。当遇到与此相冲突的信息时,这种偏差使人坚持自己的社会知觉。人们在认知他人时总好把自己的特性赋予他人身上,假定自己与他人是相同的,例如自己疑心重重,也认为他人疑心重重;自己好交际也认为别人好交际。罗斯等人在一项经典研究中,问大学生是否愿意在身上戴一块写有字的大广告牌子在校园里漫步30分钟,有些人同意,而有些人则拒绝了。可是两类人都认为大学生中有2/3的人同意他们的选择(同意或拒绝)。显然,他们的估计都不是正确的。这种偏差存在于许多人身上,正是由于认为有很多人的信念、价值观与行为同自己的一致,所以人们才坚信自己的判断及行为的正确性。吸烟的中学生普遍认为大多数中学生也同他一样吸烟。在西方的社会调查中,常常发现持有一定政见的人认为大多数其他人的观点同自己一致。自我中心偏差人们常常夸大自己在某种事物中的作用的倾向,称为自我中心偏差(egocentricbias)。自我中心偏差人们常常夸大自己在某种事物中的作用的倾向,称为自我中心偏差。夫妻两个人各自都认为自己在家务中作的事情更多,大学集体宿舍的同学都认为某次宿舍获得"文明卫生奖"的大部分功劳应归于自己,篮球队员总认为自己在比赛中的地位很重要等,这些都是自我中心偏差。有时人们通过言语或行为表达出这种偏差,而有时虽不公开表露,心里却认为自己在合作中的地位更重要,因此对本来是公平的分配很不满意,认为没有"按劳分酬"。汤普森和凯利研究发现夫妻双方中的每一方总认为自己在一些活动中承担的责任大于1/2,这些活动包括当两人单独时谁会主动与对方聊天以消除寂寞、解决冲突及对对方需要的敏感性等。自我服务偏差人们常常有对自己的良好行为采取居功的态度,而为自己的不良行为进行开脱的倾向,被称为自我服务偏差(self-servingbias),也叫自我提升偏差(self-promotionbias)。认知启发与社会知觉误差认知启发(cognitiveheuristics):人在社会认知中喜欢走捷径,并不对关于他人所有信息进行感知,而是倾向于抄近路,感知那些最明显、对形成判断最必要的信息的现象。它是人们经常快速、简便进行推理,得出结论的决策法则,很容易出现偏差。面对不确定事件的判断,人们常采用三种启发(Tversky&Kahneman,1973)a.表征性启发(representativenessheuristic)b.可用性启发(availabilityheuristic)c.调整性启发(adjustmentheuristic)或称锚定启发(anchoringheuristic)印象与印象形成印象(impression)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自己以旧有经验为基础的理解,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所形成起来的对有关人或事物的概念,是社会知觉过程的结果。

印象形成(impressionformation)对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对于我们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第四节印象的形成

一、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则

一致性评价的中心性中心特性作用二、印象形成的基本模式平均模式增加模式对上述两种模式分析1.平均法则安德森(Anderson,1978)研究发现,有些人在总印象形成上,并不是简单地将人们各个特征的评价分值进行累加,而是通过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来形成对一个人的总体印象。2.叠加法则人们的总印象形成,首先遵循加法模式。一个人在肯定评价上的特征越多,强度越大,则给人的总体印象也越好,越易为人所接纳。相反,一个人在消极评价上的特征愈多,强度愈大,那么他留给人的总体印象就越差,也越难为人们接纳(Fishbein

,1964)。3.加权平均法则对人的总体印象不是依据简单的平均结果,而是首先按在总体评价中的重要性,确定出每一个特征的权数,然后再将权数与每一个特征自身的明显度相乘。最后进行平均计算的结果,正是权数与明显度相乘的积。印象形成中信息整合的法则特征A特征B真诚+3(3)理解+3(1)热情+3(2)自信+1(3)聪慧+2(4)多嘴0(3)多嘴-3(3)注:括号中为权重a.加法模式(特征多少)A:3+3+2+(-3)=+5B:3+1=+4A>Bb.平均模式(特征强度)

A:+5÷4=1.25B:+4÷2=2A<Bc.加权平均模式(特征重要性)

A:(3*3+3*2+2*4-3*3)÷4=3.5B:(3*1+1*3)÷2=3A>Bd.中心品质理论多嘴B>A第五节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所谓归因(attribution)是指人们从可能导致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归因理论是关于人们是如何解释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以及这种解释如何影响他们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理论。它为说明、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类的心理与行为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理论视角。第五节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一、海德的素朴心理学海德区分了导致行为发生的两种因素:一是行为者的内在因素,包括能力、动机、努力程度等;二是来自外界的因素,如环境、他人和任务的难易程度等。二、维纳的归因理论维纳研究了人们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他同意海德提出的尺度,即把原因分为内在的和外在的两种。但他还提出了另一种尺度,把原因区分为暂时的和稳定的两个方面。维纳的归因模型归因尺度内在的外在的稳定的暂时的能力努力任务难度机遇第五节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三、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说

●相应推论的定义★“对应推论”是人们对行为进行归因的一种方式,当人们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与其持有的内在属性(动机、品质、态度、能力)相一致时,就是进行对应推论。

琼斯和戴维斯还提出几种可能影响对应推论的因素。第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行为的社会合意程度。另一个因素是行为的自由选择性。

(一)非共同效果●定义(二)社会赞许性●定义●折扣原则★第五节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四、凯利的归因理论

凯利(H.Kelly)的理论通常被叫作三度理论。他指出人们在试图解释某人的行为时可能用到三种形式:归因于行为者,归因于客观刺激物(行为者对之作出反应的事件或他人),归因于行为者所处的情境或关系(时间或形态)。三个归因维度■实体的特异性■一致性反应■一贯性序号提供的信息资料归因一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