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经》《医学问》看高世学术传承之功_第1页
从《内经》《医学问》看高世学术传承之功_第2页
从《内经》《医学问》看高世学术传承之功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内经》《医学问》看高世学术传承之功

高世玉(1638年生),浙江省钱塘(今杭州)人。作为清朝“钱塘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传承了张志聪的衣钵,一方面以其全部身心协助老师撰写《伤寒论集注》,并努力将其完稿而付梓。另一方面从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至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以其年逾花甲的老迈之躯继续主持侣山堂的医学教育事业,其忠义之心、坚毅之志,实属难能可贵。高世栻一生的医学实践,尽管主要是追随张志聪进行医学经典著作的讲学和注释,然而他也有着足以彪炳后人的辉煌建树,如《伤寒集解》、《医学直传》,以及作为校注《黄帝内经》殿军之作的《素问直解》和《灵枢直解》,后书虽佚,然而我们可以从《素问直解》中管窥高世栻学术深湛之功、超拔前贤之处。《素问直解》一书凝聚了高氏对《内经》殚精研穷的十载之功,他汲取了前人注释的成功经验,以简洁通俗的风格迥别于张志聪的义理铺陈。故其在《素问直解·凡例》中说:“隐庵《集注》,义意艰深,其失也晦。余不得已而更注之,颜曰‘直解’。”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在《素问直解》的撰著过程中比张志聪更加重视校勘学的运用。《素问直解·凡例》中说:“然字句文义,有重复而不作衍文者,有倒置而未经改正者,有以讹传讹而弗加详察者。余细为考校,确参订正,庶几上补圣经,下裨后学。”具体来说,首先从数量上,《素问直解》的校语多达75处,而张志聪的《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仅有20余处。其次,其校勘的内容包括了讹字、衍文、脱文、倒文、错简,几乎涵盖了所有文字错乱的现象,比其老师更具广度。举例如下。讹字《通评虚实论》:“刺惊脉五,针手太阴各五,刺足太阳五,刺手少阴经络傍者一,足阳明一,上踝五寸,刺三针。”高校:“足太阳,旧本讹经太阳,今改。”衍文《刺腰痛论》:“腰痛上寒不可以顾,刺足阳明,上热刺足太阴。中热而喘,刺足少阴。大便难,刺足少阴。少腹满,刺足厥阴,如折不可以俛仰,不可举,刺足太阳;引脊内廉,刺足少阴。”高校:“衍文。旧本注云:‘古本并无,王氏所添也。””脱文《气厥论》:“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虑瘕,为沉痔。”高校:“虑,音伏,义同痔字,简脱今补。”倒文《六节藏象论》:“脾者,仓廪之本,荣之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高校:“旧本混入下段,今改正。”错简《平人气象论》:“肝见庚辛,死。心见壬癸,死。脾见甲乙,死。肺见丙丁,死。肾见戊己,死。是谓真藏见者,死。”高校:“旧本在‘臂多青脉’段之下,今改正于此。”高世栻的校勘不仅在数量和内容上冰寒于水,而且在校勘的质量上每多妙论,显示出青胜于蓝的景象。如《玉机真藏论》:“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内消,动作益衰,真脏来见,期一岁死,见其真脏,乃予之期日。”张志聪一仍其“疏不破句”的惯例,随文顺意地指出:“此言脾病而终于一岁也;脾主为胃行其津液;津液者,淖泽注于骨,补益脑髓;脾病而津液不行,故肩髓先内消也。肩髓者,大椎之骨髓,上会于脑,是以项骨倾者,死不治也。脾主四肢,脾病则四肢懈惰,故动作益衰,真脏来见者,如水之流、如乌之喙;脾土王于四时;脾气灌于四脏,故虽有真脏来见,尚期有一岁之久,盖以四时五脏之气,终而后死也。期死之月见其真脏之乍数乍疏,乃与之期日,谓当死。”张氏的此番注释仍然无法解释清楚同样是真藏脉见,为何一个是“期一岁死”,而另一个却“乃予之期”。而高世栻却利用校勘学将其疑难轻易化解。其曰:“未,旧本误来,今改。……真藏未见,期一岁环周则死,若见其真藏,乃予之期日。”《藏气法时论》:“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张志聪顺文铺叙地解释道:“胃欲清饮,故禁温食;饱食伤脾,故禁饱食。脾属阴土而恶湿,故湿地濡衣,咸宜禁之。”此注的问题在于:明明是在讲“脾病”,何谈“胃欲清饮”,又何况脾病何碍于“温食”呢?高世栻的校勘对此作了比较恰当的解释。其曰:“湿食,旧本误温食,今改。湿食,水湿也。濡衣,濡润之衣也。……湿气通于脾,故禁湿食饱食,湿地濡衣。”将“温食”改成“湿食”,就与“脾喜燥恶湿”的特性相吻合,与“脾病”的禁忌相呼应了。高世栻的校勘尽管有许多值得称道的地方,但是也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例如在校勘的方法上就存在十分严重的缺憾。惯用对校,失之粗疏对校的方法就是用同书的祖本或别本相互对照,把不同于底本的地方一一注明,这是校勘学中最基本、最简便、最稳妥的校勘方法。《素问直解》中大量地使用了这一方法,可见高世栻十分注重这一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旧本弦讹钩,钩讹弦,今改正。”“岐伯二字,旧本讹帝,今改正。”“足太阳,旧本讹经太阳,今改。”由此可见,与张志聪完全摈弃对校相比,高世栻在校勘方法上无疑是胜其老师一筹的。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他始终未能明确指出“旧本”究竟是何版本,因而在对校法的运用上是较为粗疏的。活校迳改,多出臆见所谓“活校”,是在对校已经明了底本与别本之异的前提下,对底本进行改动,并加以注明的校勘法。此法必须是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谨慎使用,不到非改不可的地步,就不得擅改原文。然而,高世栻《素问直解》中75个校语一律迳改,无一例外地采用活校法,这就不得不令人感到有欠谨慎。更有甚者,有的地方无须出校,他也一概改动,恐怕就失之盲目了。如《诊要经终论》:“春刺冬分,邪气着藏,令人胀,病不愈,又且欲言语。”高校:“着,旧本讹著,今改。”按:着,附着。此义《黄帝内经》中皆写作“著”。如《诊要经终论》:“刺胸腹者,必以布缴著之,乃从单布上刺。”《宝命全形论》:“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于骨髓,心私虑之。”《百病始生》:“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讹字是偶见的,不可能整部《内经》的同一字都是讹字。可见,高世栻把“著”字当作讹字加以改正是不妥的。而“着”字只是“著”字的俗字而已,把正字改成俗字也是没有必要的。理校识断,迭出险着校勘之难,并非难在寻文句之互异,而是难在定互异之是非。这种识断之法,主要的根据就是近人陈垣的“校书四法”,即“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其中“理校法”是在其他三法无法决断的情况下,运用某一种道理(如医理、文理等)来判断互异之是非的方法。前人将此法看作是校勘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把它看作是最危险的方法,认为稍有不慎,就将误解古人,导致争讼不已。但是,《素问直解》中75处校勘绝大多数都是运用“理校”进行识断。如《风论》:“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舌,其色赤。”高世栻曰:“舌,旧本讹口,今改。心者,火也。风动火炎,故唇舌焦而津绝。风者,木也。木火相生,故善以怒而吓人,火气有余,故面色赤,病甚则舌本强,而言不可快,此心风之形状病能,其诊视之部在舌,其色赤,而并见于舌也。”在此高氏通过对校,发现原文“口”字当作“舌”字,然后根据医理,运用理校,将“口”字改为“舌”字。此处迳改,确有道理。然而理校毕竟属于冒险行为,据此而擅改原文更属草率孟浪之举,而且将不可避免地发生错误而贻误后人。如《逆调论》:“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高世栻曰:“本讹下,今改。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