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双音心理动词词汇化及其认知_第1页
汉语双音心理动词词汇化及其认知_第2页
汉语双音心理动词词汇化及其认知_第3页
汉语双音心理动词词汇化及其认知_第4页
汉语双音心理动词词汇化及其认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阅读全文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汉语双音心理动词词汇化及其认知:文化机制研究/孙小晶著.—北京:

新华出版社,2020.6

ISBN978-7-5166-5194-0

Ⅰ.①汉…Ⅱ.①孙…Ⅲ.①现代汉语-动词-研究Ⅳ.①H146.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20)第102544号

汉语双音心理动词词汇化及其认知:文化机制研究

作  者:孙小晶

责任编辑:张 程 封面设计:李尘工作室

出版发行:新华出版社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8号邮  编:100040

网址:http://

经销:新华书店

新华出版社天猫旗舰店、京东旗舰店及各大网店

购书热线国新闻书店购书热线/p>

照排:李尘工作室

印刷:北京七彩京通数码快印有限公司

成品尺寸:170mm×240mm

印张:13 字数:180千字

版次:2020年7月第一版印次:2020年7月第一次印刷

书号:ISBN978-7-5166-5194-0

定价:38.00元

版权专有,侵权必究。如有质量问题,请与出版社联系调换/p>

提要

本书主要研究汉语双音心理动词词汇化的特点及规律,并基于此探寻双

音心理动词词汇化的认知机制及文化机制,进而讨论其在TCSL方面的应用价

值。近年来词汇化的研究热度一直有增无减,专著文章层出不穷,这说明越

来越多的学者更倾向于古今融通并带着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双音词衍生这一语

言现象。尽管如此,从实际情况看,个别词的词汇化过程研究较多,基于类

别的量化的词汇化过程研究仍是少数,词汇化认知机制讨论种类较多,各有

理据,多集中于隐喻、组块、重新分析、边界分派、语用推理等等,但欠缺

一个能够解释各类词汇化过程的认知机制,针对双音化词汇化的动因讨论也

需进一步深化。本研究试图从概念整合理论的思维视角对汉语双音节心理动

词的词汇化进行系统、细致的解析,以便发现心理动词、动词乃至整个双音

节词系统词汇化的概念整合过程和规律,并探讨其所彰显的人类思维与民族

精神。

具体来说,本书以十七个汉语双音心理动词为研究对象,首先全面细致

地梳理这十七个词历时的词汇化过程,分析其词汇化过程各阶段的特点;其

次从个体词汇化过程研究转向心理动词类别词汇化特点和规律的探讨;再次

从认知层面,基于概念整合理论深入探析这些词语词汇化过程的认知机制;

然后从语言文化视角揭示双音化词汇化过程的民族思维轨迹及词汇化过程中

所彰显的民族世界观和文化;最后探讨这些研究对于指导和推进TCSL的积极

作用。

1

语双音心理动词词汇化及

汉其认知:文化机制研究

全书一共分为六个部分。

“绪论”以两个问题为导引,一是词汇化本是语言的发展衍变过程,二

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动词尤其是心理动词在教学中面临的理据困境,综合

这些我们的研究对象定位在双音心理动词的词汇化研究,认知机制研究,其

所彰显的人类思维与民族精神研究,及对TCSL的推动作用研究。本书的研究

价值和意义在于首次规模化对汉语双音心理动词的词汇化过程进行微观与宏

观考察;从认知语义学的视角,尤其是基于概念整合理论来深入思考双音心

理动词词汇化过程的认知机制;通过量化分析汉语双音心理动词的词汇化过

程,深化了概念整合理论本身;通过语言文化视角再现汉语双音心理动词词

汇化过程,有利于彰显汉语之为汉民族世界观及文化的凝聚体a;通过共时历

时分析研究汉语双音心理动词的词汇化过程,更有利于指导TCSL词汇教学。

“词汇化过程”章主要集中于进行个体词词汇化过程的历时考察,将

追溯个体词词汇化轨迹,通过大量的古代汉语语料来揭示其词汇化过程的特

点,语用、语义及内部结构关系上的衍变,通过近乎穷尽式的个体考察来观

察整体的衍变规律,探讨双音心理动词词汇化的特性及原因。以时间轴为视

角窥探双音心理动词词汇化过程的特点时有几个发现:十七个双音心理动词

的源线性相连序列产生的年代集中于先秦两汉,这说明先秦两汉时已经出现

了一定数量表达主观意识的词,这些词语成为日后衍生心理动词和形容词的

基础;从不同时期词汇化词语数量角度看,唐代开始词汇化的词语数量有所

增加,至宋、明、清均为递增的趋势,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与语言发展不无

关系,佛经翻译对于词汇化的影响这里也有所体现;个体双音心理动词词汇

化完成的时间也不完全一致,但总体来看民国至现代完成词汇化的词语数量

最多。

“变化对比”章基于第二章十七个双音心理动词词汇化过程的考察来

a “凝聚体”说法源于文章《语言与文化新论》,作者杜道明,发表于《中国文化研究》

2008年第4期。

2

提要

研究这一过程中语用、语义、内部结构关系的变化,通过分类及对比分析揭

示变化的规律。研究发现十七个双音心理动词词汇化过程无一例外地发生了

语用变化,从实际数量来看,双音心理动词词汇化过程中语言运用的变化基

本都会涉及宾语成分的变化,其整体趋势是宾语种类更广泛。绝大部分心理

动词的源形式也是动词性质,这是符合逻辑的,但也会有非动词性形式在运

用过程中激活了人的知识背景而被赋予了动词性,也有动词性的源形式在词

汇化过程中转类到名词性,或者进一步虚化为副词。词汇化过程中基本词汇

意义的变化不是必然。十七个双音心理动词词汇化的源形式结构中,并列关

系数量最多,均为同义并列,这些并列短语多数是在春秋战国及两汉所造,

而完成词汇化基本都在清代民国及现代。产生时间早,词用法成为主流的时

间非常晚,跨度非常大,这类并列短语的产生仅是为了双音化。语用的变化

在某种条件下会促使语义有所调整,语义调整后内部结构关系就要被重新认

定,这种链条式效应就是词汇化的过程。词汇化是在语言运用中发生的,从

有意识的临时运用到无意识的系统规则丰富化,使得众多双音结构词汇化,

双音心理动词也不例外。

“认知机制”章试图探寻一种可以用以一体化解释词汇化过程的认知机

制。词汇化的过程从语言表征上看,是两个线性相邻的词凝固为一个整体,

这两个线性相连的词概念虽彼此分离,但一定有所勾连,才会在历时衍变过

程中凝结为一个整体。两个彼此分离却有关联的概念合成一体概念符合概念

整合理论的本质。概念整合理论是认知语义学的新发展,组合融合,完善融

合,扩展融合,作为融合空间的三个过程也是被认知实验所证实的。这种认

知过程是人脑在获取概念理解概念时普遍存在的。从研究看,在概念整合的

融合空间仅进行组合融合的词非常少,绝大部分词语在融合空间都会进一步

完善和扩展,这是必然趋势。利用概念整合理论来分析研究双音心理动词词

汇化认知机制,清晰全面细致地将词汇化过程中概念融合的运作展现无遗,

同时也说明了概念整合是普遍性的认知过程,概念整合理论不但可以理解、

3

语双音心理动词词汇化及

汉其认知:文化机制研究

解释、研究英语中的语言现象,对汉语中的语言现象如词汇化过程等同样具

有较强的解释力。

“语言文化视角”章以语言与思维、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为着眼点,讲究

语言由人类创造,不同的语言由具有不同民族思维的人群所创造,用于表达

不同的民族思想,承载和传承不同的民族文化。研究语言现象,归根结底,

要以人为本来研究,从文化尤其是传统哲学的视角,更好地研究语言现象背

后的深层动因。本章首先研究双音化词汇化是由思维能力提升推动语言复杂

化的结果。思维能力的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延伸,随之而来的是语言中

句子长度增加,语义表达更为丰富,双音心理动词词汇化研究可见一斑。本

章第三节贯通了双音化词汇化与中国传统哲学与民族文化,认为并列式双音

形式之产生就是为了双音化,本质是适应阴阳之分,尽管双音形式和单音形

式初期可互换而用,但双音形式胜出是必然的。语言运用过程中,其同样会

发生阴阳之交感,最终化为一体。双音化尤其是并列形式的产生为“阴阳之

分”,词汇化则是“统一为一个整体”,双音化走向词汇化既是语言现象,

也是心理现象,同样是民族语言发展的独特所在,其凸显了阴阳交感化成万

物的汉民族传统辩证思维及世界观;本章第四节以“以为”词汇化过程观测

汉民族主体意识觉醒,第五节关注词汇化过程中的转类与汉民族天人合一的

综合性宇宙观,形稳而意有弹性,动不舍静,静即可动,动静一体,天人

合一。

“对TCSL的推动”章认为共时的词语差异有历时的积淀和根源,历时的

发展变化会为共时的差异提供理据,对于差异产生的原因阐释,历时研究更

显示出强大的能力,这对教师和学习者来说,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亦

可促进教学、提高学习效果。这说明将研究对象放入历史长河中观察,把握

住其必然所在,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教学、提高学习兴趣。

《汉语双音心理动词词汇化及其认知·文化机制研究》语料丰富,分

析全面,在大量微观研究基础上科学地揭示了汉语双音心理动词类词汇化的

4

提要

特点和规律;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研究词汇化认知机制是一个新的视角,更是

一个新的挑战,这一理论不仅道出了概念整合的结果,更是关注于概念如何

整合的过程。有助于深化双音心理动词词汇化的过程研究、机制研究、理论

本身的研究;以语言文化的视角观察双音心理动词词汇化,深入思维尤其是

民族思维层面,关注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在双音化词汇化过程中的流射,更

有利于从根本上把握语言现象的人化动因。概念整合与哲学和文化这两个几

乎全新的视角为研究提供了源泉和动力,为研究的深度提供了理论支撑和视

角支撑,并于此进一步拓展,促进实践教学,体现了研究的社会价值和应用

价值。

5

目录

CONTENTS

第一章 绪 论

一、问题的提出………………2

二、研究对象…………………3

三、研究现状…………………7

四、研究思路及研究目标…………………12

五、研究方法与语料库说明………………13

六、研究价值和意义………16

第二章 十七个双音心理动词词汇化过程考察及特点分析

一、“发觉”词汇化过程考察……………21

二、“反对”词汇化过程考察……………27

三、“感觉”词汇化过程考察……………31

四、“估计”词汇化过程考察……………35

五、“惊恐”词汇化过程考察……………40

六、“觉得”词汇化过程考察……………44

七、“恐怕”词汇化过程考察……………48

八、“满意”词汇化过程考察……………52

九、“满足”词汇化过程考察……………58

1

语双音心理动词词汇化及

汉其认知:文化机制研究

十、“明白”词汇化过程考察……………64

十一、“认为”词汇化过程考察…………70

十二、“同情”词汇化过程考察…………74

十三、“同意”词汇化过程考察…………79

十四、“相信”词汇化过程考察…………83

十五、“以为”词汇化过程考察…………87

十六、“知道”词汇化过程考察…………94

十七、“琢磨”词汇化过程考察…………96

十八、以时间轴为视角窥探双音心理动词词汇化过程的特点…………102

第三章 基于双音心理动词词汇化的语用变化、语义变化及内部结 

    构关系变化对比研究

一、基于双音心理动词词汇化的语用变化对比研究……111

二、基于双音心理动词词汇化的语义变化对比研究……118

三、基于双音心理动词词汇化的内部结构关系变化对比研究…………127

四、语义变化、语用变化、内部结构关系变化的交互分析……………131

第四章 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双音心理动词词汇化过程认知机制研究

一、十七个双音心理动词词汇化过程的语义融合研究…139

二、双音心理动词词汇化语言表征与概念融合的互映…150

第五章 语言文化视角下再观双音心理动词词汇化

一、语言文化视角再观双音心理动词词汇化的必然性…156

二、双音化词汇化是由思维能力提升推动语言复杂化的结果…………158

2

目录

三、双音化到词汇化的必然与汉民族传统哲学的映照…161

四、以“以为”词汇化过程看汉民族主体意识觉醒……166

五、词汇化过程中的转类与汉民族的天人合一综合性宇宙观…………169

第六章 双音心理动词词汇化研究对TCSL的推动作用

一、从历时角度为共时的差异探寻理据…………………173

二、TCSL教学建议…………184

参考文献……………186

3

第一章

绪 论

Chapter01

语双音心理动词词汇化及

汉其认知:文化机制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琢磨”一词是从短语“琢磨(雕刻打磨)”词汇化而来,从动作动词

短语到心理动词,它们有相似处,即反复做什么,可理解为结构隐喻。然而

“同意”是从短语“同意(相同的意旨)”词汇化而来,基本义没有太多变

化,也没有不同范畴间的映射,这一词汇化过程非隐喻机制所能解释。“琢

磨”“同意”两个词的确线性相连,也有用“组块”“重新分析”等心理认

知来解释词汇化,但是只要线性相连,就会发生词汇化吗?显然不是,线性

相连只是形式上的条件,语义的相关、概念的可融合性则更为关键。换言

之,在解释词汇化的认知机制时隐喻和组块这类认知理论有一定的局限。词

汇化本是一类语言发展现象,其反映到认知心理层面,也应该是一个统一的

认知过程,这一心理认知过程应该可以解释所有词汇化现象。而目前关于词

汇化的研究几乎没有一个认知理论的解释可以实现这一效果,因此需要进一

步探索和研究。

现代汉语动词是词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的重点之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时常会遇到留学生输出“我很同意你”

这样的偏误句子,学生将基本意义相似但用法相异的“同意”和“agree”等

同使用。这两个词,无论从结构、语义、语用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仅给

出使用规则很难满足学生对于理据的探求,也不利于学生记忆和习得,历时

的词汇化研究或许会解决一定的理据问题。汉语“同意”是心理动词,是动

词的一个小类,涉及人的情感和认知等心理活动和心理反应,带有一定的主

观色彩,使用情况复杂,从认知角度对其进行历时的词汇化研究在一定程度

上能够促进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2

第一章

绪 论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试图从概念整合理论的思维视角对双音节心理动词的词汇化进行

系统、细致的解析,以便发现心理动词、动词乃至整个双音节词系统词汇化

的概念整合过程和规律,并探讨其所彰显的民族思维与民族精神。

(一)以双音心理动词词汇化为对象研究

西方最早的词汇化研究可以追溯到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索绪尔。索绪尔

主张将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进行区分,但索绪尔并未反对历时研究,而是关

注到了许多历时语言演变的现象。这里关于词意义凝固的观察,与目前学者

们主张的词汇化研究有相同之处。关于词汇化有广义和狭义的说法。吴福祥

(2005)认为广义词汇化指的是一个非词汇的语言成分演变成一个独立的词

项的过程。董秀芳(2013)也认为词汇化指的是非词汇性的成分变为词汇性的

成分或者词汇性较低的成分变为词汇性较高的成分。在这样宽泛的定义中,词

汇化的输入端是一个“非词的语言成分”,输出端是“独立的词项”,而这一

变化过程是历时演变的结果。王灿龙(2005)指出,词汇化就是一种句法单位

成词的凝固化。有的学者则认为,词汇化的输入端还应该包括小于词的成分,

吴福祥(2003)谈到语法化的单向性问题时指出,现今多数语言学家所说的词

汇化指的是一个非词汇的语言成分(如音系成分、语义项、句法成分、形态成

分以及语用成分)演变为词汇成分的过程。这里的“音系成分、形态成分”都

属于小于词的单位。沈家煊(2004a,2004b)也认为词汇化应该包括与“实词

虚化”相对而言的由词缀变为词的情况。此外,“语用成分”的词汇化实质是

从动因角度界定词汇化,指的是“语用意义的语义化”或“语用法的固化”。

第二类对词汇化的界定着重强调的是输出端的性质,即从非词成分变为词这

一过程中,变化的实质是意义上的凝固和形式上的不可分割。Brinton&Traugott

3

语双音心理动词词汇化及

汉其认知:文化机制研究

(2005)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构式或构型内部成分进一步丧失并可能变得

更具词汇性,这样的变化称之为词汇化。Leech(1975)指出,所谓词汇化,就

是指将某些语义成分“包合(package)”在一起,使之能在句法上当作一个不

可分割的整体加以使用。张秀松(2011)认为此时意义经过了由虚到实、由抽

象到具体的过程。第三类对词汇化的界定通常被称为共时层面的词汇化,这里

不做探讨。徐时仪(2004)认为汉语中的复合词大多是词汇化凝固而成,词汇

化反映了汉语词汇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的趋势。很多双音词在发展过程中都

经历了一个从非词的分立的句法层面的单位到凝固的单一的词汇单位的词汇语法

化过程,即由短语词或词组演变为词。

动词是各类语言的核心词类之一,现代汉语的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

心理活动或者存在、变化、消失等。a动词的大语义类里又有很多小的语义

类。作为动词的一个重要的语义次范畴,心理动词的研究是学者们非常关心

的问题,因为心理活动涉及了情感、意向、认知、感受等根植于人脑内部的

感情活动,心理动词的确不易把握和研究,因此从历时角度切入辅助共时研

究,不失为更佳的视角。提到历时研究,词汇化研究则是重要的路径之一,

对于双音心理动词的历时研究就是研究其词汇化的过程,这在以往的词汇化

研究中也很少有人涉及,诚然可以作为很好的研究对象。

(二)从概念整合理论视角探讨词汇化

概念整合是人们进行思维活动时的一种普遍的认知操作过程。Fauconnier

在1997年出版的专著《思维与语言中的映射》中,对概念整合理论进行了系

统的阐述,形成了概念整合理论的理论基础。概念整合,也称融合理论,是

a 心理动词最先由马建忠提出。自吕叔湘始,心理动词被单独列为一类,自此心理动词

的地位大为提高,各种汉语语法专书和教材一般都会把心理动词作为动词的一个小类。但是各

家所列的心理动词差异很大,对于各家的定义,可参看王红厂(2004)近十年心理动词研究综

述(《青海师专学报》第三期),本文采用范晓先生的定义,尽量将心理动词的范畴缩小,以

不引起争议。

4

第一章

绪 论

探索意义构建信息整合的理论框架,人们依靠概念整合来理解意义,不断创

新发明,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概念世界。

GillesFauconnier和MarkTurner(1994,1995,2002)两人不断将自己

的理论系统化、完善化。在他们看来,没有稳定的、永恒的概念,是人们运

用思维能力构造、联系和激活相应的空间结构、框架和认知模型,从而形成

概念的概念。映射不只是源空间(source)到目标空间(target)或说输入空

间1(input1)到输入空间2(input2)的双模型,而是多模空间的映射,其

中有类空间(genericspace)和融合空间(blendedspace),四空间映射模型

的结构只是概念整合的基础结构,根据涉及的空间数量及作用空间(working

space)的活跃程度等变量会衍生出很多类型,GillesFauconnier和MarkTurner

(1994)就提出过17种模型并有例子a。

GenericSpace

lnputl1lnputl2

Blend

图1 概念整合四空间关系图

上面图中的圈代表思维空间,在原型的概念整合中,有四个空间:两个

输入空间、类属空间、融合空间。也会有一些背景框架来构建这些空间。上

面是一个微型网络,在其他情况下的概念整合网络中可能存在更多输入空间

a GillesFauconnier,MarkTurner(1994)“ConceptualProjectionandMiddleSpaces”

PP.29-P30.

5

语双音心理动词词汇化及

汉其认知:文化机制研究

或者融合空间。

在概念整合的输入空间之间存在部分的对应联系。图中实线代表对应

关系,对应关系有很多种:角色之间的联系;本身、转变和代表之间的联系

(connectionsofidentityortransformationorrepresentation);比喻性联系等。

随着概念映射的展开,属于两个输入空间的结构形成类属空间,重构的

任何一刻,类属空间都会对应两个输入空间。这会形成跨空间的对应。类属

空间中已获得的属性也会对应到输入空间的相应部分。

融合是来自两个输入空间的结构映射到第三空间,融合空间。类属空间

和融合空间是有关系的:融合包含类属空间中的结构,也包含一些特殊的结

构,也会包含一些输入空间不存在的结构(上图融合空间中的小空圈)。

从输入空间到融合空间的映射是有选择性的。在上图中,不是所有输入

空间的属性都映射到融合空间。在融合空间的建构中有三个过程:组合、完

善和扩展。

组合(Composition):融合把来自输入空间的元素组合起来,提供原有

输入空间不存在的关系。融合空间中输入元素的熔合(Fusion)是组合。被带

到融合空间的对应物或者作为单独存在物或者作为熔合物。

完善(Completion):融合存在一系列的背景概念结构和知识,但是我们

不能主动意识到。通过这种方式,组合的结构和其他结构一起完整化,基本

的非典型被模式完整化,融合里的微小组合被大量的常规模式完整化。

扩展(Elaboration):基于融合原则和推理的想象思维模拟,扩展发展了

融合。这些原则有些已经存在于完善中。在扩展中,不断继续的强有力的完

善会补充一些新的原则和逻辑,新的原则和逻辑也会通过扩展本身产生。我

们可以无限运转融合,融合空间也可以无限扩展。

国内外许多认知语言学从不同的视角对概念整合的心理空间维度、映射

机制、整合程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意义构建的动态性、心智空间

的无限性、概念映射的连通性、意义生成的激活性等作出了合理的解释,展

6

第一章

绪 论

示了概念整合理论对意义生成的认知力和解释力,探索意义构建和信息融合

的概念整合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新发展。

Springer和Murphy(1992)的实验表明人们可以迅速组合词汇信息,这

也充分表明汉语词汇化也是心理原因。我们也将线性序列的短语或跨层结构

作为整体概念,当两个词在一起,人们组合词汇信息从而提炼新属性特征组

合,或者新组合的特征激活人们已有的背景知识而被完善,抑或是融合中出

现了矛盾,借助类属空间及人们的想象来扩展并解决矛盾从而形成新的概

念,可以说,词汇化的过程反映到心理认知层面就是概念整合的过程。

本研究将以双音心理动词为研究对象,从概念整合的角度去探讨双音

心理动词的词汇化问题,原因还基于这个类别相对较封闭,数量有限,比较

稳定;而且这类词往往被认为主观性较强,不易分析,给我们提供了研究空

间,本书将从新角度研究这一问题,以期进一步深化研究。

三、研究现状

(一)词汇化研究现状分析

1.词汇化过程研究

汉语词汇化过程研究基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个别词的词汇化研究,

一类是规模较大的词汇化研究,个别词的词汇化研究指的是一个词或一组

词的词汇化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江蓝生(2004)《跨层非短语结构“的

话”的词汇化》,王灿龙(2005)《词汇化两例——兼谈词汇化和语法化

的关系》,徐时仪(2006)《“一味”的词汇化与语法化考察》,崔希亮

(2009)《说“开心”与“关心”》。近年来也涌现大量此类研究,例如,

张成进《时间副词“一向”的词汇化与语法化考察》,单雪琳《“过分”

的词汇化及其发展》,孙立杰《“表情”词汇化及有关问题探析》,曹晓

7

语双音心理动词词汇化及

汉其认知:文化机制研究

敏、王用源《“无奈”的多元词汇化兼谈“无奈”的词性》,张渊《“反

正”的词汇化过程及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陈全静《未然体副词“将

要”“快要”的词汇化》等等,词汇化的个案研究一般通过对个别词的词汇

化过程的考察,探究该词形成的过程,在实例考察的基础上探讨词汇化的规

律和动因。

规模较大的词汇化研究当推董秀芳(2002;2013)对双音词的衍生和发

展的研究。董秀芳在对部分双音词历时考察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汉语

双音词的主要来源是由短语演变成词,此外句法结构和跨层结构(指的是分

属于不同句法层次但在线性顺序上邻近的两个成分)也可以演变为双音词。

由此,她总结出双音词演变的基本条件:语音条件、线性顺序上贴近、语义

一定有改造、使用频率高。李慧(2007)将《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

版)中的双音词组结合《汉语大词典》确定成词年代,以此检索出在现代汉

语中发生词汇化的双音词93个。在对这93个双音词的结构方式、语义发展条

件及词汇化后语法属性和语音变化情况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现代汉语

双音节词组词汇化的基本特征,是对董秀芳(2002)的研究在历时层面上的

延续。其研究结论与董秀芳(2002)的研究结论相对照,可以发现汉语词汇

化特点从古代到现代发生了一些变化:“在词汇双音节化之初,偏正式词组

发生词汇化的比重最高,而战国以后词汇化的并列式词组增多,偏正式居于

第二位,词汇化数量由多到少大体的顺序是并列式、偏正式、动宾式、述补

式、主谓式。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发生词汇化的偏正式、述补式、主谓

式词组变化不大,发生较大幅度变化的是动宾式词组和并列式词组。动宾式

词组在古代汉语的词汇化中居于第三位,在现代汉语中居于第一位,而并列

式词组由古代汉语中的第一位变成了现代汉语中的第三位。”部分博士论文

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某类双音词的词汇化,例如,刘红妮(2009)探讨了10个

类别、30多个非句法结构词汇化的现象。该文的创新点在于:首次比较系

统、深入地从多个角度探讨了汉语非句法结构词汇化的研究背景、范围、种

8

第一章

绪 论

类、共性与个性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机制、规律和影响因素等,提出了

“多元词汇化”等观点,力图找出特点,揭示一定的规律。张田田(2013)

研究了与代词“并入”相关的双音词的词汇化与语法化,以代词并入的方式

形成的一类双音词为研究对象,主要是指示代词并入后形成的双音词,同时

也涉及虚化的人称代词并入后形成的双音词,从语言事实出发,结合词汇化

与语法化理论,从并入的时间、并入的方式以及并入的结果这三个方面深入

探讨以代词并入方式形成的双音词的演变过程,代词并入后主要形成的是副

词和连词,其也探讨了这些双音副词和连词的演变机制和动因。

综合来看,个别词词汇化研究有针对性、有重点,数量较多,规模化的

词汇化研究数量并不多,而且主要进行古今对比研究,对于演变轨迹研究不

足,对机制与动因分析也较分散。要想实现对整个双音词的词汇化的本质的

规律性的探寻,更多地还是需要大规模的近乎穷尽式的对某类双音词进行细

致具体的研究,站在翔实的历时语料分析基础上,才能从断代的时间节点上

以及纵向的衍变规律上找到共性和差异,解释深层的原因,而这方面的研究

正是当前需要加强的方面。

2.词汇化机制与动因研究

李广瑜(2010)认为关于动因和机制,两者还是有所区别的,一般而

言,“动因”是指语言变化的诱发、促动因素;而“机制”是指语言变化的

运作原理。然而目前词汇化研究基本将机制和动因放在一起讨论。

现有研究成果认为历时层面导致词汇化的动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1)认知原因

所谓的认知原因实际是导致词汇化的心理原因。人类的认知特点导致了

词汇化的产生。比较多被讨论的包括:李健雪(2005)提到的诱导推理,即

从“qifp”到“qifandonlyifp”逻辑推理方式;沈家煊(2001)提到的

视角化,“视角”是人们对客观情状观察的角度,所谓的“视角化”指的是

词汇化是人的主观态度的进入导致的,例如“Let'ssee”由于加入了说话人的

9

语双音心理动词词汇化及

汉其认知:文化机制研究

主观态度,已经相当于一个句首小词。以上多以英语词汇化为例,这些例子

相当于汉语的准固定语。三是组块化,王静(2010)指出,表层相邻的两个

成分在长期的反复使用过程中,由于在线性序列上相连,人们会在意识中慢

慢模糊其间的清晰度。董秀芳(2002)通过对汉语双音词形成过程的历时考

察得出结论:句法单位变为复合词的过程实际上可以看成是一个由心理组块

造成的重新分析过程。

(2)语用原因

所谓语用原因,即由于语言的使用使得词汇化发生。沈家煊(1998)指

出,词汇化的语用动因指的是语用推理和语境吸收,即交际双方从语境或上

下文中推理出的隐含意义逐渐固化成为固有意义取代原来的意义。这一原因

从心理学角度看是认知原因中的“视角化”。此外,语用原因还包括经济原

则、省力原则等因素的作用,导致词汇化发生。

这样的视角重点在看到了人的参与,因为语言的运用是人对语言的运

用,但其关注了语言本身而忽视了民族语言的特点。

(3)语言内部原因

语言内部原因导致词汇化发生。王静(2010)指出,语言内部原因主要

表现为:语音条件、语义变化、表层结构三个方面。语音方面,“韵律”是

十分重要的因素。董秀芳(2002)同意冯胜利(1996)提出的观点,认为语

音简化的同时韵律强度变轻,导致双音节音步产生。

语义变化方面,董秀芳(2002)曾提出双音词的形成需要在意义的关系

上进行改造,通常表现为:部分语义弱化或脱落;发生隐喻引申或是转喻引

申;由转类而引起语义的变化。就表层结构而言,主要指的是双音化产生的

条件之一是顺序相连。

语音的调节及双音音步的产生应该是双音化词汇化的伴随物,很难成为

最深层最根本的动因,基本词汇意义的变化也并非是词汇化的必然,因此需

要进一步深化词汇化动因。

10

第一章

绪 论

(4)语言接触

李健雪(2005)认为语言接触也可以导致词汇化的产生。例如:现代

英语中bus指“公共交通工具”,是拉丁语离格复数从形容词omnibus(“全

部、总”的意思)独立出来并升格为名词性状态而形成的。语言接触导致词

汇化的语例在汉语中也有相当数量,但是就整个词汇化历史而言,语言接触

当然具有相当作用,但是对于词汇化初期,先秦时很难说语言接触是重要原

因了。

从这些研究来看,原因众多,尤其是语言内部的影响因素非常丰富,但

欠缺对词汇化过程认知机制的一体化解释,陆丙甫(1986)认为“组块”是

对词汇化结构固定化的解释,对于语义融合过程没有涉及;而“重新分析”

只是表征了语义存在变化,但是没有衍变过程的解释;隐喻理论的解释力也

显欠缺,概念隐喻理论以投射到不同域的相似性为基础,仅能解释部分词汇

化过程。此外,忽略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影响,从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反映这

个角度来看,词汇化这一语言发展现象与思维的发展也应有所关联。

(二)概念整合理论研究与应用

王德春和张辉(2001)在《认知语言学研究现状》一文中简述了概念整

合理论及其应用,并通过实例重点介绍了如何利用概念整合理论来分析语言

现象,同时指出,概念整合之所以是概念隐喻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主要是因

为前者可解释后者解释不了的现象。胡壮麟(2007)在论及认知科学的隐喻

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的内涵以及其他理论后,指出语言学研究本身也需要跨

学科的研究,以便从不同视角对人类语言有更深入的了解。

从概念整合理论引介入国内到现在,学者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概念整

合其实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心智能力和认知过程。词类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

本概念,也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因此,我国学者重视将概念整合理论应

用于对词类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张跃伟(2005)探讨概念整合如

11

语双音心理动词词汇化及

汉其认知:文化机制研究

何进行动态实时意义构建并反映在语言层面上,从而加深对语言形式和概念

结构之间关系的认识。杨波和张辉(2008)考察了通感形容词多个感官义项

之间的“字面义—隐喻义”区分问题后,对指称语义学的理论做了适当的延

伸。邓瑶(2009)运用概念合成理论的框架尝试分析文学话语意象的强制性

组合。

从对概念整合理论及应用研究来看,其在语言学、文学、艺术等领域都

具有强大的解释能力,这一理论与神经元学、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连结,

是其成为元认知策略的基础和条件,我们也尝试运用这一理论来探讨汉语双

音心理动词的词汇化过程,希望对其认知机制有一个更合理的阐释,并期待

深化理论本身。

四、研究思路及研究目标

本书的研究思路是在双音节心理动词的框架内,历时断点描写与分析

十七个双音心理动词的词汇化过程,进行词汇化过程研究的十七个双音心理

动词的选择主要参考了张积家、陆爱桃(2007)“汉语心理动词的组织和分

类研究”,该研究通过实证对心理动词进行分类研究,其结合词频和专家研

究挑选了词频均大于0.006的80个常用心理动词,并随机选取被试107人(男

50人,女57人),测试结果符合一般人的认知,其将80个心理动词分成了五

类,即认知心理动词、积极情绪心理动词、积极意愿心理动词、消极情绪心

理动词、消极意愿心理动词,由于后两类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可以说只有

三个大类,这80个常用心理动词中有74个双音节心理动词,我们将这74均代

入北京大学CCL古代汉语库,发现其中57个双音心理动词的最早语例已经成

词,17个可追溯其词汇化轨迹,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以此个体词汇化研究

为基础,对比分析这些双音心理动词词汇化过程中语用、语义及内部结构关

系等方面的变化,寻找并探讨其衍变的规律,然后从认知思维的角度用概念

12

第一章

绪 论

整合来解释双音心理动词词汇化过程的认知机制。动因方面的分析集中于非

语言内部的因素阐释,关注双音心理动词词汇化过程的交际与社会土壤,从

语言文化研究视角,语言反映思维、思维解释语言的角度来考察,人类思维

尤其是民族精神之于词汇化的关照。

本书试图回答五个问题:(1)十七个双音节心理动词词汇化发展过程;

(2)十七个双音节心理动词在词汇化前后的语用、语义、内部结构关系变化

及其规律;(3)用概念整合解析它们的词汇化过程的认知机制;(4)语言

文化研究视角下的双音心理动词词汇化动因与过程研究;(5)以历时研究为

基础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的推进作用。

本文的研究目标是:

第一,理清共十七个汉语双音心理动词的词汇化过程及个体词语历时发

展各阶段的特点和规律。

第二,通过对十七个汉语双音心理动词词汇化过程进行语用、语义、结

构关系发展衍变的对比分析来揭示双音心理动词类词汇化历时衍变规律。

第三,基于概念整合理论视角对所研究的双音心理动词的词汇化过程进

行分析研究。

第四,从民族世界观及文化切入,研究与阐释汉语双音心理动词的词汇

化动因及过程。

第五,提升研究本身对理论的深化作用及对TCSL教学的指导作用。

五、研究方法与语料库说明

(一)研究方法

1.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双音心理动词词汇化研究是以一个相对封闭的心理动词类为研究对象,

13

语双音心理动词词汇化及

汉其认知:文化机制研究

对其中进行词汇化的词语逐一进行分析研究,因此其对象即是宏观的类别又

是微观的个体,研究为了揭示整个双音心理动词中词汇化的规律及其认知机

制,及其彰显的民族文化和思维,从微观中观测宏观,从宏观中审视微观。

2.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历时性与共时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成是横向与纵向、静态或动态的。

在不变性和稳定性方面更多体现的是共时性的,存在于一定的时间片段内,

在演变性和发展性方面更多体现的是历时性的,强调时间的过去、现在和将

来的绵延和统一。

对共时状态下的词所做的分析与解释离不开对历时语料的研究,尤其是

研究词汇化现象,必须通过对历时语料的把握才能更全面地解释共时的现象。

本研究搜集历时语料以及探讨句法语义变化都是共时与历时结合的应用。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定量分析可为定性研究的基础,定量的分析也必然走向定性研究,这是

一切研究的终极目标。我们穷尽式地搜索语料库的语料,在大量语料的基础

上来做词汇化过程的描写,进而达到定性分析,通过数据统计来对比分析研

究双音心理动词的词汇过程来揭示类词汇化的规律,力争做到客观并具有科

学性。

4.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对语言现象要有细致、详细、全面的描写才能更好地解释深层的规律,

本研究将能够追溯词汇化轨迹的双音心理动词全部列为研究对象,体现了全

面性,穷尽式地搜索语料库,对词汇化过程进行细致、详细的描写与分析,

以此为基础解释双音心理动词这个词类的词汇化规律,进而研究其认知机制

与文化机制。

5.文化思维认同法

文化思维认同既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一种研究视角。语言与文化思维

的关系是不言而喻的,作为凝结民族思维和文化的个体人、社会人抑或是民

14

第一章

绪 论

族人时时刻刻都与语言关联。语言符号的产生,语言的运用,语言的发展,

都离不开人,语言同样是人化的结果,人化即离不开民族思维与文化。语言

既是文化的重要形式,又是思维的外化形式,语言结构类型上的特点,必然

具有这样的双重性。一方面,它是民族文化思维方式特征的体现,受民族文

化思维方式的制约,另一方面又构成一种思维框架,规范着民族文化思维的

运作和发展。本文在研究语言发展衍变特点与规律的同时深入思考民族思维

与文化与双音化词汇化之间的相互映照,从思维尤其是民族思维与民族文化

切入研究双音化词汇化的动因与过程。

(二)语料库说明

1.古代汉语语料库

本研究主要使用的古代汉语语料库是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的语

料库(CCL)和《国学宝典》语料库(免费版)。其中CCL古代汉语语料库:

共有486个文件,54个文件夹,202305825字节(193MB),约1.01亿字,时

代跨度大,体裁也很广泛。《国学宝典》语料库是全球最大中华传统文化检

索引擎,它的书目包括经、史、子、集、蒙学。在此基础上,还参照了“语

料库在线”,其古籍语料库包含自周至清各朝代的约1亿字语料,含《四库全

书》中的大部分古籍资料。

2.现代汉语语料库

本研究主要使用的现代汉语语料库是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的语

料库(CCL),同时还参照了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语言语料库(MLC)和北京语

言大学的BCC语料库,MLC包括2008年至2013年六年的34039个广播、电视节

目的转写文本,总字符数为241316530个,总汉字数为200071896个。

3.中介语语料库

在探讨历时词汇化研究对TCSL的推动作用时,本文举了汉语作为第二语

言学习者的偏误作为例证,这些偏误例句来源于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

15

语双音心理动词词汇化及

汉其认知:文化机制研究

语料库2.0版。

各种类型语料库包含了丰富的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语料,为双音心理动

词的词汇化研究提供了科学有效的保证,中介语语料库有助于分析学习者实

际偏误,有助于探讨历时词汇化研究推动TCSL的应用价值。

六、研究价值和意义

(一)首次对汉语双音心理动词的词汇化过程进行微观与宏观考察

心理动词是动词的一个小类,这类动词涉及人的情感和认知等心理活动

和心理反应,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心理活动复杂多变,心理动词的表现层

面和特征也不断复杂化。对汉语双音心理动词的词汇化过程进行考察,在这

个近乎封闭的类中提取出通过词汇化而产生的双音心理动词,从微观对词汇

化过程进行细致描写与分析,进而从宏观揭示心理动词类词汇化的规律。

(二)从认知语义学的视角,尤其是基于概念整合理论来深入思考心

理动词词汇化过程的认知机制

认知语义学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其坚信意义的语境动态性和语用灵活

性,认为意义是一种超越词语层面的认知现象,主张意义的理解与视角化密

切相关,这一观点指向了超越词汇层面的语义变化机制,国内学者最早接受

概念隐喻理论的强大解释力,但隐喻是“根据一个事物来看待另一事物”。

意思上没有太多变化,也没有不同范畴间的映射的词汇化,隐喻理论则很难

解释,换言之,在解释词汇化的认知机制时隐喻这一认知理论就有了一定的

局限,此时概念整合的认知理论就显得更有说服力,可以说明词汇化的融合

空间进行了组合,被赋予了新的关系。本书即试图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视角来

研究心理动词词汇化过程的认知机制。

16

第一章

绪 论

(三)通过量化分析汉语双音心理动词的词汇化过程,有利于深化概

念整合理论本身

概念整合理论更早地是源于西方语言学研究,其理论本身更多地是用于

解释西方语言学中的语义现象。尽管语言形式有差异,但是人类思维应具有

一致性,概念整合也应该存在于人类的认知模式中。本书通过量化地描写分

析汉语双音心理动词的词汇化过程并从概念整合的视角进行深入研究,这更

有利于深化理论本身对汉语语义发展的解释能力。

(四)通过语言文化视角再观汉语双音心理动词词汇化过程,有利于

彰显汉语之为汉民族世界观及文化的凝聚体

探讨双音化词汇化的原因时,由语言来看语言研究已然很丰富,但若从

双音化词汇化产生之初这一视角来探寻动因,以往语言与认知的动因似乎都

会存有留白。本研究从一个新视角——思维,尤其是民族世界观及民族文化

来切入,从深层挖掘双音化词汇化的动因,及词汇化过程中所彰显的民族文

化,从而体现了汉语为汉民族世界观及文化的凝聚体之作用。

(五)通过共时历时分析研究汉语双音心理动词的词汇化过程,有利

于指导TCSL词汇教学

现行TCSL词汇教学内容和方法基本从共识层面的形式和结构入手,有

时会面临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也会影响教学效果,例如,“满意”

可广泛用于很多方面,可是“满足”多是自身感受,并与程度与数量相关,

“知道”被认为是动宾结构,其后却可以搭配各类宾语,这些都可以从历时

的词汇化过程研究中得到解释和说明。历时分析研究汉语双音心理动词的词

汇化过程,有利于指导TCSL词汇教学。

17

第二章

十七个双音心理动词词汇化 

过程考察及特点分析

Chapter02

语双音心理动词词汇化及

汉其认知:文化机制研究

研究双音心理动词词汇化首先面临的两个问题就是:确立区分复合词和

短语的标准及确定双音词与其同形形式之间具有衍生关系的标准。对于区分

复合词和短语的标准我们也基本采用董秀芳(2002)的判断标准:(1)语

音上,复合词的重音模式不同于短语。(2)语义上,复合词语义专门化。

(3)语法上,复合词组成部分不可分离,如词的组成部分不能受修饰语修

饰、中间不能插入其他成分、不能单独与其他成分组成并列结构、不能参与

句法层面的操作等。董秀芳(2013)认为能够找到非词形式在时间上早于或

至少不晚于同形的作为双音词的形式的例证,并且非词形式与词形式必须有

足够的相关性。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两个形式是否同形、时间上是否有早晚

之分、是否具有语义相关性及可解释性来确认衍生关系

任何规律性的本质性的研究都需要进行大量的微观的分析,这是深入解

释和探索的基础,为了探寻双音心理动词词汇化的规律,就需要对个体词词

汇化过程逐一进行历时考察,通过大量的古代汉语语料来揭示其词汇化过程

的特点,语用语义结构上的衍变,通过近乎穷尽式的个体考察来窥探整体的

衍变规律,探讨双音心理动词词汇化的特性及原因阐释。前面我们已经提到

这章进行词汇化过程研究的十七个双音心理动词的选择依据,本章将追溯其

词汇化轨迹,由于第三章将进行语用、语义、结构等角度的分析,第七章将

从历时研究分析其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推动作用,因此本章十七个词

的词汇化过程将按音序排列。

20

第二章

十七个双音心理动词词汇化过程考察及特点分析

一、“发觉”词汇化过程考察

“发”,《说文》“射发也”,也可做“显现;显露”,例如《孟

子·告子下》“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宋)欧阳修《秋声赋》“凄

凄切切,呼号奋发”。“觉”,《说文》“觉,悟也”,也做“发觉,发

现”,例如,(唐)柳宗元《三戒》“觉无异能者”,《资治通鉴·唐纪》

“不之觉”。“发觉”连用为并列短语,意思是“(不好的事情)败露觉

察”,如下例(1),也可为“发现觉察”,如下例(2)。将其判断为短语

主要因为“发”和“觉”都可为词,均可单用,如《史记》“浞野侯既至期

而还,左大都尉欲发而觉,单于诛之,发左方兵击浞野”《封神演义》“卿

之所谏,亦似有理;但肘腋之患,发不及觉,岂得以草率之刑治之”,可

见,“发觉”是递进关系,“发觉”连用时,省略顺承连词“而”。明代时

语义虽然变化不大,但已开始词汇化,清代民国“发觉”多以词呈现,现代

汉语里“发觉”为词,在此过程中,“发觉”的语用和语义也发生了变化

(后文详细说明)。

“发觉”词汇化过程各阶段语料示例与分析:

阶段一——短语期

阶段一为短语期,“发觉”连用作为并列短语的最早语料来自西汉,至

宋代语料均为短语用法。

(1)九年,赵相贯高等事[发觉],夷三族。(西汉《史记》)

(2)於是作“沈命法”,曰群盗起不[发觉],[发觉]而捕弗满品

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西汉《史记》)

21

语双音心理动词词汇化及

汉其认知:文化机制研究

(3)子今既已[发觉]此事,而逃亡其书,子代人得罪坐之矣。(东汉

《太平经》)

(4)鼓用牲於社,[发觉]之也。(东汉《论衡》)

(5)恐事[发觉],杀而藏之,有何道哉?(六朝《支谦译经》)

(6)下人谋反,[发觉],对之涕泣,辄原不问。(六朝《三国志裴

注》)

(7)事既[发觉],执送出都,入舡便云。(北宋《太平广记》)

(8)因寓怀赋诗为乡,吏[发觉],李公脱身西走,所在收兵。(北宋

《太平广记》)

西汉到北宋的语料中,“发觉”均为并列短语,例(1)例(4)例(5)

例(7)的基本结构为“(事)发觉”,语义为“(不好的事情)败露觉

察”,例(2)例(3)例(6)例(8)的基本结构为“(人)发觉”,语义

为“(人)发现觉察(不好的事情)”,无法考证“(事)发觉”“(人)

发觉”的先后顺序和语义衍生关系,但至少“发”的多义性可以促成这两种

结构和语义的存在,结构“(人)发觉”、语义“(人)发现觉察(不好的

事情)”应该与现代汉语心理动词“发觉”之间具有语义衍生关系。

阶段二——短语与词并存期

阶段二明朝至民国,这个时期是一个过渡期,特征是短语与词的用法并

存,语例选取如下:

(9)以善战知名,次年镇兵杀抚臣以叛,推拜为主,朝议责周不能先事

[发觉],谪为典史。(明《万历野获编》)

(10)后[发觉],帝大怒,召宪切责曰。(明《东汉秘史》)

(11)虽承娘子美情,万一后边有些风吹草动,被人[发觉],不要说

22

第二章

十七个双音心理动词词汇化过程考察及特点分析

道无颜面见令尊,传将出去,小生如何做得人成?(明《二刻拍案惊奇》)

(12)且顾眼前好事,管甚么[发觉]不[发觉]!(明《二刻拍案惊

奇》)

以上是明代的语例,例(9)“事发觉”与短语期语例用法一致,例

(10)中“后发觉”结合上下文,“后”为“后来”,“发觉”是上文中

“夺主田园过”的罪行“败露(被)察觉”,这两例均为“(不好的事情败

露察觉)”。例(11)中结构与短语期不同,不好的情况在前已经说明,按

照短语期的情况,此处直接说“发觉”即为“事情败露”,然而此处结构为

“被人发觉”,无标志的被动语义变成了有标志“被”动句,与现代汉语

中“被人发现”结构和语义相当。例(12)中“发觉”用在了正反疑问形式

中,根据上下文语义发现,“管甚么[发觉]不[发觉]”是说“不管(坏

事)是否败露或者是否被发现”,通过被动句和正反疑问形式基本可以判断

“发觉”已经开始词汇化,但是语义上与短语期基本一致,与现代心理动词

并不一致。

(13)荣统知道事情[发觉],吓得瑟瑟乱抖,一步一俄延的,到了上

房。(清《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

(14)无奈吏役舞弊欺瞒,尚未[发觉]。(清《七侠五义(上)》)

(15)偏这幕宾是个胆小的,惟恐事要[发觉],第二十日收拾收拾竟

自逃走了。(清《七侠五义(下)》)

(16)世子薨逝不明,若又不立其子,事必[发觉]。(清《东南纪

事》)

(17)一旦被[发觉],可就难以脱身了,两个人这才扑奔西北山下。

(清《彭公案(四)》)

(18)又深恼知州听信开基[发觉]此案,又到代州衙门,也用摄法,

23

语双音心理动词词汇化及

汉其认知:文化机制研究

搜取了二千余两。(清《绿野仙踪(下)》)

(19)吃喝完了,汤英伸手一掏兜囊,[发觉]有百十钱银子丢了。

(清《彭公案》)

(20)见此光景,心下只自惊疑,[发觉]洞里有一位老道人,生得童

颜鹤发,三绺长须,身穿道衣,方巾草履。(清《狄青演义》)

例(13)到例(20)是清代的语例。例(13)“事情发觉”与短语期

用法语义一致,仍可视为短语,但例(14)例(15)例(16)中“事发觉”

的结构中“发觉”前都使用副词,“发觉”语义和短语期一致,但结构上可

理解为词,例(17)“被发觉”和明朝语料相似,出现了被动标志,也可解

释为词,这部分和明朝语料都有共同的特点,虽然“发觉”开始词汇化,但

是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动词。清朝还存在另一部分语料,例(18)“发觉

此案”与短语期“(人)发觉(不好的事情)”类似,可认为是短语,也可

解释为词,但例(19)例(20)中“发觉”后搭配主谓短语,例(19)“发

觉”后搭配的主谓短语的语义是一件坏事,但是例(20)“发觉”后搭配的

主谓短语的语义则是一种事实,无好坏之分,例(19)和例(20)的用法与

现代汉语“发觉”的用法类似,这说明清朝时“发觉”已经开始词汇化为心

理动词。

(21)后来张豪张真张通及尚书段成,昌黎尹留忠等,相继谋叛,依次

[发觉],一并伏诛。(民国《两晋演义》)

(22)后来奸案[发觉],遣还母家,亦迫令自尽。(民国《南北史演

义》)

(23)如有顽固的父母家长欲从中干涉阻挠者,一经[发觉](查

出),严重处罚。(民国《上古秘史》)

(24)丈夫死后,汪氏痛不欲生,多次想殉死,幸亏被人[发觉],才

24

第二章

十七个双音心理动词词汇化过程考察及特点分析

幸免于死。(民国《古今情海》)

(25)婆婆[发觉]后,破门而入,将她解救下来。(民国《古今情

海》)

(26)武宗这才[发觉]上当,却也不能反悔。(民国《武宗逸史》)

(27)李昆[发觉]自己说错了话,赶紧就追,结果司徒朗坐船走了。

(民国《雍正剑侠图(中)》)

(28)不过,刘六来到天坛北边时,他[发觉]有点不对头,老是觉得

四周有无数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