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卷_第1页
2022年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卷_第2页
2022年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卷_第3页
2022年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卷_第4页
2022年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他指出:“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

是靠穷兵薮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

引力。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

遵循历史与现实的逻辑,即使中国成为世界强国,有着“天下观”文

化基因的中国绝不会成为另一个对内文明、对外霸道的“西方”,而

是在震续文化传统、融合“共善”价值又超越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主

张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文明理念的创新思想

资源之一,中华文明素有“天下一家”“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念,这

既是中华文化内蕴的价值观,更是今日人类文明跃升所需要的价值资

源;同时,马克思的“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在当下世界秩序的激烈变

动中愈发闪现出真理的光芒,特别是其中所蕴含的精神生活的共同旨

趣将有效统合差异化的多元文化的发展,为人类文明的跃升指明方

向。可见,“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生发于中华文化中的“天下大同”

理念、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充分践行于文明互鉴,既彰显民族特色

又能深刻观照人类命运的一种现代性文明理念。中华文化的一个核心

观念是“和而不同”以及实践上的整体会通,善于以包容的胸怀看待

历史和世界问题,在破除古今中外文化壁垒中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化实

践的包容性特征。洞察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华文明特点,可以明显感觉

其与新一轮全球化气质的高度吻合,并在全球化运动中不断激发其文

化创新,也生成了中华民族从坚定文化自信迈向文明自信的时代机

缘。

(摘编自范玉刚《从坚定文化自信迈向文明自信一一新时代中国文

化发展的使命担当》)

材料二:

“和”作为儒家文明的人文精神的价值理想,是当时时代精神的

呼唤和时代精神的精华。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诸侯和卿大夫都为自

己之“私利”,相互叛逆;诸侯国之间亦争权夺利,以至战争征伐,

这构成了当时的一个“国际社会”。由于当时诸多政治单位一一诸侯

国的互动和变迁,其结构相当于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国际体系”。按

照此理论架构来审视孔子时代,思想家们对此“国际体系”结构的“礼

坏乐崩”的剧烈变动,应做出如何维系稳定秩序的回应,就成为当时

儒家、道家、墨家等各家所要思考、解答的首要问题。

儒家主张“礼之用,和为贵”。所谓“和”,就是既冲突又融合,

无冲突无所谓融合无融合亦无所谓冲突。以“和”为价值标准,就是

在处理国与国、家与家、人与人的关系时,要遵循“君子和而不同”

的原理、原则,即有“不同”而融合,不因“不同”而结党营私,为

害国、家、人与别国、别家、别人。小人反之,“同而不和”,为一

国、一家、一人之私利,拉拢别国、别家、别人,结党营私,不顾国

家之大局公利,贼害别国、别家别人的利益。这表现了两种不同道德

标准和思维方法。

除儒家外,管子、老子、墨子都主张“和”“和合”或“合和”。

“和”是当时被普遍认同的人文精神,这种共识,来自对现实社会的

忧患和对未来可能世界的理想。怎样才能“和”?“和”的依据与基

础,即“和”之所当然的所以然,便是儒家的“仁者爱人”。道家的

自爱而爱泽人人,墨家的“兼相爱”等的人类之爱的人道精神。

这种“泛爱众”的仁爱精神的原理、原则,犹如孔子的“夫仁者,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己与人永远是

对峙的,已立己达就不希望人立人达因人立人达可能损害己立已达。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提出“西方文明为顾及自身利益对内应加强

团结,放慢裁军速度”“对外应拉拢东欧和拉丁美洲I,跟日本和俄罗

斯合作,限制儒家与伊斯兰国家的军事扩张,并挑拨儒家社会与伊斯

兰社会的歧异,使他们无法联手对付西方”,都是以己立而人勿立、

己达而人勿达的中心概念,把立人达人转换为损人贼人,而使立己达

己与立人达人对立起来,非此即彼。为维护西方文明、既得利益,美

国不惜损害他国、他家、他人的利益。倘若说己欲立而人勿立,己欲

达而人勿达,便是亨氏所说西方文明的话,那么,亦有违西方自由、

平等、博爱的精神。

在文化多元冲突、多元融合的错综复杂的后冷战时期,价值观念

的冲突是导致世界变局和多元冲突的原因之一。因此,不能建构一种

以融合各种文化价值观为基础的文化价值体系,人类便不可能共同面

对自然、社会、人际、心灵和文明的五大冲突的挑战,尤其是不能给

人类提供各种不同文明间的宽容开放、和平共处的“和境”。这就迫

切需要建构一个新的、能融合各种价值观的、能化解五大冲突挑战的

文化价值系统。这就是为什么笔者把“和合学”作为21世纪的文化

战略来建构的原因之所在。

(摘编自张立文《和合学:21世纪文化战略构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天下大同”理念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来源之一,

有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

B.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应如何维系天下秩序成为诸子百家所要

思考、解答的首要问题

C.《文明的冲突》中观点既与中国“和”的思想背道而驰,也有

违西方平等、博爱思想

D.后冷战时期急需构建一个新的文化价值系统,“和合学”从文

化战略高度予以了回应。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则材料都认为,中华传统文化能够为人类文明向前发展提供

所需要的价值资源。

B.“同而不和”,为一己一家一国私利而不顾天下之公利,将导

致己与人之间对立。

C.中国文化传统与中华文明特点有助于在新一轮全球化运动中营

造和平共处的环境。

D.西方文明主张“己欲立而人勿立,己欲达而人勿达”,与儒家

的“泛爱众”对立。

3.根据材料一,中国即使成为世界强国也不会对外霸道的最主要原因

是()(3分)

A.古往今来,中华民族在世界的地位和影响不靠对外扩张。

B.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华文明能够不断生发内在的创新动力。

C.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为人类文明跃升指明方向。

D.中华文明内蕴着“天下一家”“和而不同”的传统观念。

4.联系两则材料,谈谈“和”的思想对当今世界文明发展的意义。(4

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4分)

(二)现代文阅读H(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8分)

背篓情

李复威

出发的傍晚,我们一行人早早来到遵义火车站。站外的小广场上

已排起一条条通往各地的候车“长龙”。我注意到,队伍四周游移着

一些肩负背篓的人。身边的旅客告诉我,那是为挣脚力钱而帮忙送站

的。

也许是发现我们携带的小箱小包较多,一位背篓老人拄着一根光

溜的木棍径直向我们走来。他不停地嚷着:“同志,用不用送站?〃

此刻,我正为携带的小件行李太多而发愁,急忙向老人招手示意:

“老大爷,您管送站,您身子骨行吗?”

“没得问题!”老人见我主动招呼他,显得分外积极。他用劲拍拍

胸脯,又补充一句,“没得问题!”

“送这一趟多少钱?”“便宜得很,5元钱。”

“是一趟5元,还是一件5元?”

“你这位同志真会开玩笑,哪里会一件5元这么贵哟,是一趟。”

老人点了点我们身边横七竖八的小件行李……“同志,你这件数是多

一些,该算一趟半钱。这样喽,我优惠一下,就算7元钱。”我点点

头。

暮色笼罩下的广场灯火已明,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进站似乎还

要等候一阵子。老人在我身旁放下背篓,把它倒扣在地上,坐在了上

面。我乘机打量了一下老人,看上去60岁光景,宽宽的脸膛堆满皱

纹,泛着黝黑的亮光。老人穿着一身洗得发白、打了补丁的军衣裤,

头上缠着黑布带,腰间系着粗蓝布围裙,手上戴着破口的手套。

过了一会儿,老人主动和我搭讪:“同志,听你说的像是……北京

话,你这是去……'"回北京。”

“我的男娃儿也在你们北京。”“打工?”

“不是的,是读书……上的大学。”老人流露出兴奋的神情。我

略感诧异,产生了刨根问底的兴趣,“老人家,您儿子上的哪所大学?〃

“就是你们那里的,叫……北京……大学……'

我一听,惊讶得差点叫出声来。此刻,一种偏见在我头脑中迅速

发酵一我的确很难将眼前的这位背篓老人与全国最高学府的精英学

子联系起来。稍停片刻,我仍向老人竖起了大拇指:“上了这所大学,

你儿子了不起,你这个做父亲的也了不起。〃

他使劲摇头:“跟我扯不上边。我连小学都没有读完就……这都是

他中学老师的功劳。他们一准认定娃儿是块好料,钾足了劲精心打造。

校长支持,县里头也来人关照。娃儿倒也明事理,学习起来跟干农活

抢场似的……”说着,老人从上衣兜里掏出一张孩子和校长.老师们

的合影。我一看孩子长得清癖秀气,连连夸好。我问老人,相片上的

孩子为什么还背个背篓?老人告诉我,那就是娃儿平时上学用的书包。

娃儿也是背着背篓去北京的……他听娃儿说,这是全国顶呱呱的大

学,全省只有七八个学生考取这所学校。乡亲们开玩笑说,这算得上

是个“头名状元”,是他“祖坟上冒了青烟”。村里还打算出些钱让

他去送孩子上学,“我不去,风光一阵子是安逸,那得花费多少盘缠,

都是乡亲们的血汗钱呀!”

我问老人,孩子都这么大了,上了这么好的大学,您为何还要出

来“送站”打工?都这把年纪了,该享享福了,“您老要善待自己”。

“哪样自己?”

“善待自己,就是自己对自己好一些。”

这个话题一开,引起老人连珠炮似的感慨:“同志,你想想,要培

养这么一个‘人物’就算国家给娃儿补助一些,能少得了花钱?听娃儿

说,你们那个城市大,东西贵,花销也多。娃儿想去打点临时工。我

想让他专心读书,送站挣钱补贴他一些。我现在还有一把力气,别攒

着白白浪费掉了。我没告诉他……”

我问老人一天能挣多少?“没得准头,有多有少。我自个儿花销很

少,除了鼓捣自家那块地,有点空就泡在这里。车站这边的人都认识

我。他们都管我叫‘大背篓'。”

“您的老伴?”

“患了气喘病,出不得门。”

“您二老将来怎么办?还是得靠这个有出息的儿子。”

一听这话,老人撇了一下嘴,笑着“驳斥”我:“你这位同志落后

喽。现在对头的说法,将来娃儿是娃儿,我是我,不能完全扯到一个

背篓里。我只是想,让娃儿好好读书长点真本事,去报答国家的大恩。

我哪能去扯娃儿的后腿,惦记去享他的福哟。我在家的后山上种了些

我们贵州独有的水果刺梨,销路可以,多了些收入。虽说当下的日子

过得还

竖巴巴,但一年比一年顺溜有盼头……”老人一脸心满意足的样

子,皱纹都在微微颤抖老人说,最近孩子告诉他们,刚谈了一个对象,

是同班同学,人长得标准,家境也好。“但我可是不大安逸。”

“为什么?”我十分诧异

老人停顿了一会儿,往我身边凑了凑,细声慢语地说:“……唉,

上大学刚开个头头,就紧忙着谈对象,同志,你寻思寻思,这要是不

误读书,鬼才信!要我说,这么多人帮衬,上了这么好的学校,国家

伸长脖子盼着,要长点大本事才行……想婆娘,就得忍着点……'

我被老人的直爽、风趣逗得咯咯地笑出声来。

火车要启动了。我和老人在车厢的窗旁告别。他一直在絮絮叨叨:

“同志,要是在北京遇到我娃儿,一定劝劝他,别太早谈对象,好好

学本事...”

火车渐渐加速了……突然,见老人扔下背篓追赶上来,举着一只

手大声地喊道,“不对头!同志,你给的钱多了,这样不行……”

我把头使劲伸出窗外,扯着嗓门喊道:“老大爷,换……换个……

背篓……”

(《光明日报》2022年06月24日,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人两次说“没得问题”,是强调自己身子骨很好,能胜任帮

忙送站的工作。

B.“是一趟5元,还是一件5元”的送站问价,体现了我对“老

人”的同情心。

C.老人发现钱多后“扔下背篓追赶上来”,并举手大喊,表现老

人的淳朴本性。

D.老人的外貌描写突出了他送站者的职业特点,也表明他常年劳

作,生活简朴。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描写暮色下的广场“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等场景,是为了营

造一个热闹的谈话氛围,从而引出“我”与老人对话。

B.富有生活气息、带有地方色彩的人物语言,以及在语言描写中

大量使用的省略号,刻画出一个鲜明生动的老人形象。

C.老人靠“一把力气”来从事的底层职业和“打了补丁”的穿着,

多次使“我”对他的言谈感到意外,形成有趣的反差。

D.小说在叙述过程中,既有“我”的直接叙述,又有“我”和老

人的直接对话,还有老人的转述,灵活多变,生动活泼。

8.结合小说内容,简析题目“背篓情”中“情”的内涵。(6分)

9.小说在老人与“我”的对话中层层推进,两人的对话是如何不断深

入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亡国非无智士也,非无贤者也,其主无由接①故也。无由接之患,

自以为智,智必不接。今不接而自以为智悖若此则国无以存矣主无以

安矣智无以接而自知弗智则不闻亡国不闻危君。

管仲有疾,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疾病矣,将何以教寡人?”管

仲日:“齐鄙人有谚曰:‘居者无载,行者无埋。'今臣将有远行,胡

可以问?"桓公曰:“愿仲父之无让也。”管仲对曰:“愿君之远易牙、

竖刁、常之巫、卫公子启方。”公曰:“易牙烹其子以愫寡人,犹尚

可疑邪?”管仲对曰:“人之情,非不爱其子也,其子之忍,又将何有

于君?”公又曰:“竖刁自宫以近寡人,犹尚可疑邪?”管仲对日:“人

之情,非不爱其身也,其身之忍,又将何有于君?”公又曰:“常之巫

审于死生,能去苛病,犹尚可疑邪?'管仲对曰:“死生命也,苛病失

也。君不任其命,守其本,而恃常之巫,彼将以此无不为也。”公又

曰:“卫公子启方事寡人十五年矣,其父死而不敢归哭,犹尚可疑邪?”

管仲对日:“人之情,非不爱其父也,其父之忍,又将何有于君?”公

日:“诺。”管仲死,尽逐之,食不甘,宫不治,苛病起,朝不肃。

居三年,公曰:“仲父不亦过乎?孰谓仲父尽之乎?”于是皆复召而反。

明年,公有病,常之巫从中出曰:“公将以某日薨。”易牙、竖刁、

常之巫相与作乱,塞宫门,筑高墙,不通人,矫以公令。有一妇人逾

垣入,至公所。公曰:“我欲食。”妇人曰:“吾无所得。”公又日:

“我欲饮。”妇人曰:“吾无所得。”公曰:“何故?”对曰:“常之巫

从中出曰:‘公将以某日薨。'易牙、竖刁、常之巫相与作乱,塞宫门,

筑高墙,不通人,故无所得。卫公子启方以书社四十下卫。”公慨焉

叹涕出日:“嗟乎!圣人之所见,岂不远哉?若死者有知,我将何面目

以见仲父乎?”蒙衣袂而绝乎寿宫。三月不葬。此不卒听管仲之言也。

(选自《吕氏春秋•知接》,有删改)

【注】①接:达到。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不接而自以为智/悖/若此则国无以存矣/主无以安矣/智无以

接而自知弗智则不闻亡国/不闻危君/

B.今不接而自以为智/悖/若此则国无以存矣/主无以安矣/智无以

接而自知弗智/则不闻亡国/不闻危君/

C今不接而自以为智悖/若此则国无以存矣主无以安矣/智无以接

而自知弗智/则不闻亡国/不闻危君/

D.今不接而自以为智悖/若此则国无以存矣/主无以安矣/智无以

接而自知/弗智则不闻亡国/不闻危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子”是对古代男子的尊称,管仲虽然尊称易牙为“子”,但

认为他烹煮儿子以满足桓公,过于残忍。

B.垣多指矮墙,“有一妇人逾垣入”指妇女爬过矮墙,《氓》中

“乘彼境垣”的“垣”也可解为“矮墙”。

C.文中的“归”指回家,而《红楼梦》“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

的“归”特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D.“书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社,把社内人姓名写在簿册上。

文中指按社登记入册的人口和土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易牙烹子、竖刁自宫、卫启方父死不归,在管仲看来,其行为

虽一时迎合了桓公但都不合人情,他们不可能真正忠于桓公。

B.管仲引用谚语说,居家者不必装载外出时使用的东西,远行者

无需储藏居家时的物品,自己将死没有什么可以再告诉桓公。

C.管仲认为生死疾病都是自身原因导致的,桓公过于倚重常之巫,

必有后患。四年后,常之巫看到桓公将死,果然犯上作乱。

D.管仲死后,桓公听从了他的建议,但是过了三年,桓公改变了

主意,最终招致祸患,临死之时,幡然醒悟,但是为时已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管仲死,尽逐之,食不甘,宫不治,苛病起,朝不肃。(4分)

(2)圣人之所见,岂不远哉?若死者有知,我将何面目以见仲父

乎?(4分)

14.请简要概括桓公不得善终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15-16题。

念奴娇

【宋】张辑

嫩凉生晓,怪得今朝湖上,秋风无迹。古寺桂香山色外,肠断幽

丛金碧。骤雨俄来,苍烟不见,苔径孤吟屐。系船高柳,晚蝉嘶破愁

寂。

且约携酒高歌,与鸥相好,分坐渔矶石。算只藕花知我意,犹把

红芳留客。楼阁空濠,管弦清润,一水盈盈隔。不如休去,月悬良夜

千尺。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晨微寒,湖面平静无风,远处古寺藏在桂香浓郁的树丛中,

殿宇金碧,雨后诗人穿着木屐行吟于铺满苔葬的小径。

B.上阕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来写,有远景,有近景,也有时间

的流逝。写景时多感官描写,有视觉、听觉、嗅觉等。

C.下阕多用拟人手法写游湖之事,鸥鸟与我分坐石上,藕花知我

心意,湖水脉脉含情,音乐清润婉转,都真心留我。

D.全词描绘了诗人从微凉拂晓到月夜的游览景象,他赏湖光山色,

听晚蝉嘶鸣,携酒高歌,留情花鸟,听歌赏月。

16.下阕“与鸥相好”体现的是孤寂之情还是愉悦之感?请结合全词作

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将进

酒》中这两句用圣贤与饮者作对比,抒发了万古寂寞之愁。

(2)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

“,”两句对当时文人士大夫

崇尚虚无的清谈进行了否定。

(3)《念奴娇•过洞庭》中

“,”两句写作者从回忆转到

现实,虽有几分落寞但气概未减,内心从未动摇。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寒门学子”被自身拥有优势资源的“高位者”嘲笑称为“小镇

做题家",那些①的声音,并没有领会“知识改变命

运”这句话的深刻意义。对于出身普通和家境贫寒的学子而言,通过

读书来改变自身命运②。纵观古今仁人志士,无数勤

恳上进的读书人靠自身的努力为实现理想不懈努力。战国时期头悬梁

锥刺股的纵横家苏秦,西汉凿壁偷光的经学家匡衡,牛角挂书的李密,

囊萤映雪的车胤和孙康……他们虽出身贫苦,但都通过自身努力追逐

理想,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③的一笔。

不仅如此,脱贫攻坚计划也把“教育脱贫”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

教育斩断“穷根”。通过“教育脱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习近平总

书记指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

之大计。教育让人增长才干,掌握知识,不仅点亮了贫困家庭子女的

人生梦想,也实现了贫困家庭的命运。

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们每一个人都应争做奋斗者、进取

者、实干者,拒绝成为旁观者、懈怠者、等靠者。“小镇做题家”是

千千万万为了自身理想而不懈奋斗的普通人的缩影,奋斗者值得被尊

崇,不应被嘲讽!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很强的鼓舞激励作用,请简要赏析。(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认为,乡土社会的秩序是靠“礼”来维

持的,只要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礼治社会便不需法律来维

持秩序,无讼是乡土社会的特色。费孝通特别指出,中国正处在乡土

社会的蜕变过程中,要使现代司法制度得以彻底推行,必须“在社会

结构和思想观念上先有一番改革”。他还进一步剖析了乡土社会的权

力结构。①,即社会冲突中发生的横暴权力,社会

合作中发生的同意权力,社会继替中发生的长老权力和社会急剧变迁

中发生的时势权力。

费孝通在分析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和结构的稳定的同时,

②O他认为从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过程体现在三个

方面,即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名与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

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重要区别之一还在于前者的人们是靠欲望行事,

虽然这些欲望由于文化的陶冶而恰好符合人类的生存条件,而在现代

社会,人们已经不是根据经验,,运用知识去计

划社会生活。费孝通认为“从欲望到需要是社会变迁中一个很重要的

里程碑”。

21.下列各句中,与画波浪线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尽管钟扬对生活品质不讲究,但对于“种子”却一点也不将就。

B.我们也仿照八股文的笔法来一个“八股”,以毒攻毒,就叫做

八大罪状吧。

C.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葛苣的菜叶,用盐

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D.今天,要制伏“三害”,要把它们从兰考土地上像送瘟神一样

驱走,必须进行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付出高昂的代价。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

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击壤歌》

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老子》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是谓大同。一《礼记》

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对你有何启发?学校团委准备以“美

好生活”为话题开展一次征文活动。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与体验,写一

篇征文。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

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l.Bo“维系天下秩序”与“回应稳定秩序”,偷换概念;儒道墨不

等同于诸子百家。

2.Do"倘若说己欲立而人勿立,己欲达而人勿达”是假设。

3.D。材料一的主要内容是阐述中华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和而不同”

及其时代意义。

4.①有助于构建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人类文明新形态。②是文明理

念的创新思想资源之一(是今日人类文明跃升所需要的价值资源)。

③有利于建构能融合各种价值观的、能化解冲突挑战的文化价值系

统。

(4分。答到2点即给满分)

5.先交待“和”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1分),接着从正反两方面阐

述“和”思想的具体内涵(2分),最后表明“和”思想的时代意义。

(1分)(4分)

6.Bo不是同情心。

7.Ao不是为了营造热闹的氛围。

8.父子情;家国情;以及“我”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