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道德经》道篇解读(1)道,可道也,非恆道也。
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无,名萬物之始也。
有,名萬物之母也。
故恆无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
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有玄,眾眇之門。【解】:“道”本是大道之意,以“道”形而上化,表示宇宙的根本法则。能用语言描述的,并不是永恒的道。道之“名”,超越人的感知范畴,一切精神存在、自然存在都由道衍化而来。原始的人类,以为名和实是合一,因此把握了名,就把握了实,所以名其实就是实。因此说,道之名,就是道之实体。一切能够命名的事物,都为概念所束缚,因此说,非恒名也。道开始分化,有一种先天,不可名状的状态,被称之为“无”(道)。他如同少女一般,混混沌沌,却纯朴自然。接着道化生为“有”(德),他就如同母亲一样,哺育万物。而那个“无”指的是人类的原始蒙昧时期。那个“有”指的是人类文明化的状态。因此,以“无欲”的状态(指欲望蒙昧状态),就可以明白“道”的玄妙高远。以“有欲”(指人类文明化以后贪欲万丈的状态),就只能有限度地观察到“道”。虽然两者不同,但是是同一“道”的不同衍化状态。所以只是名称不同。因此,如此玄妙,而不见其形,这是一切万物的玄理之门啊。注:这里要注意的是什么是名?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对于名和实的关系是模糊、混沌的。他们认为,名称本身就是实在。因此他们十分守护事物的名称。老子借用名,实际上是想要说明实。因此,这一章的第一个名,指的是实在本身。第二个名,是指命名的意义。实际上,这里面有一个衍化的含义,指的是从名---命名(道---可道)的状态。也就是从蒙昧向文明衍化。而无指的是无形状,无相貌的状态。而有,指的是有形状,有样貌的状态。这里的无,指的是一种平衡状态。而有指的是非平衡状态,形成辩证运动。比如说,原始人对待苹果,苹果的维生素就相对而言为“无”。这种无,无法描述,但是确实存在。当“无”中,有一方势力增大,就会打破平衡,把无显现出来,就是“有“所以无应该有两种说法,其一、指的是有之前的平衡状态,为无。其二、指的是不平衡而辩证运动,比如月满则亏,这种有无变化的状态。但是此时的无,应该天下皆知美爲美,惡已;皆知善,訾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
是以聖人居无爲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而弗始也,爲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惟弗居,是以弗去。【解】:“道”分化为二,故天下有其相对性。天下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则知美就产生了丑。知道有善存在,知善产生了不善所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互相依赖而存在,高下因为对方而有高下,声音因为长短而和谐组合。先后是因为时间相互依存而存在。故相对性是恒存的。所以,圣人(氏族部落的族长)知道,当A存在,就必然有非A存在,所以既没有失去,也没有得到,故他们会行无为(没有文明社会的作为)之事,不去制定政令的教化。万物自然兴起,自然灭亡,而没有有所作为,不加文明的作为,不失去文明的作为,因此有了成就去不自持。注:当非文明化的时候,辩证应该是混沌,而不为人所知。当文明化以后,形成概念,才会明知辩证运动,但是此时就会去趋利避害,而非无为了。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恆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爲而已,則无不治矣。【解】:不去崇尚钱财,则民众不去争夺。不以难得之货为贵,则民众不去偷窃。没有引起欲望之事,民众就不会混乱。所以只有去除掉这些,社会就能回到混混沌沌、返璞归真的状态,而民众没有文明的知识,没有欲望的显现,则民众如同动物一样,能够切合自然而自化。所以,圣人(指氏族部落的族长),他们让民众不去思考文明的知识(如哲学、宗教等等),让民众吃粗砺之食,得以饱餐。削弱他们的情感欲望,让他们的筋骨强壮。这就能够社会回到了朴素(指没有文明的雕琢)的状态。于是让一些先知先觉者不敢有所作为。则如此清净自化,而无为而治。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潚呵!始萬物之宗。
銼其兌,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湛呵!似或存。
吾不知誰子也,象帝之先。【解】:道,空虚而丰满,他不外溢,所以他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道如同深渊一样啊,其深渊莫测,好像万物的之尊祖啊。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道啊,他好像沉入水中,却有其形,因此隐约恍惚,似无而实存。我不知道他是谁之子,但是他应该在产生于上帝之前吧。注:此章,阐述道的属性,老子用了一系列比喻,表示道是隐于无形而实存,虽然无形,却发挥它的作用。并且他特别指出,道在上帝存在之先就已经存在。而这个上帝的概念,是殷商时期的概念,上帝主宰世界和商王的活动。但是道很明显已经超越这个概念。因此,老子的思想承传于殷商,而吸收了周朝的天命思想。这里的銼其兌,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指的是去除掉他的光辉,回归到朴素的状态。还是指人类社会抛弃光怪陆离的文明作为,而回归氏族的朴素。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與!虛而不淈,蹱而俞出。
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解】:天地对万物是无爱无恨,无知无觉,就如同对于刍狗(指的是古代祭祀所用,用完就扔的东西)一样。就好象,春天万物复苏,冬日万物凋零,而不会因为爱恨有所区别。古时的氏族族长,他们统治民众的时候,也是民众得其时则贵,失时则贱。而圣人不加干预。天地之间,大气充满空间却无所见,就如同橐龠(用来鼓风之物)能鼓风,空虚却无所穷尽,就如同道生育万物却无法看见,但是作用却是无穷的。故多闻者(指文明时候那些圣人,如周公),他们违背了天道,故而“数穷”。只有损之又损才能接近无为,只有远离一切文明化的作为,才能见素抱朴。因此,不如无为而治啊。浴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
綿綿呵若存,用之不堇。【解】山谷之间,有流水流过,故以此比喻为生养之神。而水处阴性,如明月一般皎洁。月满则亏,而女性也如同月亮一样而有交替(指月经),所以不死,只是循环罢了。他就是玄牝啊,所谓玄牝指的是母牛的生殖器。故万物就是这样从道(代指玄牝)派生出来的。道也是如此,好像流水一般私有似无,却无所干涸。注:这一章,老子用生殖崇拜来比喻道。可见老子思想之古远程度。这里的谷神,是主管生殖的神灵。而原始人类对于生殖崇拜有这么几类1、月亮。因为月亮的阴晴圆缺和女性的月经是有密切的联系的。而月亮代表太阴,主管生殖,故有拜月求子一说。月亮会被比喻为蟾蜍。又因为月亮阴晴圆缺和生命的交替是一样的,所以通过崇拜月亮也是人类开始彰显自我意识的开端。如图所示,其中的图案就是月亮之神,表示生殖能力。2、蛇。因为蛇的生殖能力很高,所以远古人类通过崇拜蛇,来达到生殖崇拜的目的。如伏羲女娲交尾图。而蛇和月亮也有不解之缘,如这个图案,其中就是月亮和伏羲、女娲的图案,表达先民的生殖崇拜。3、生殖器崇拜。如先民会把女性的乳房画的极大,表示哺乳(如老子说孔德之容)。会把男性阴茎画得极大,表示生殖。比如甲骨文的祖字,就是一个硕大的阴茎的图案。而在春秋时期,这个生殖崇拜肯定已经没有远古时期兴盛,但是老子竟然用生殖崇拜去表示道,可见老子思想的古远程度。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芮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不以其无私與?故能成其私。【解】: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如此长久,是因为他们不以自身的存在而运行,因此能够长久。原始时代的族长们,他们并没有特权,甚至分配财物的时候,还要少一点,但是他反而能够成为族长。当时,部落和个人没有区别,保存部落的安危就是保存自我的安危,因此战争的时候,不会不尽力,伤害个人就是伤害氏族。这就是把自己置之度外,却能保存自身的意思啊。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才使得他们能够成就自身吗?注:这一章阐明原始氏族社会的安宁景象。在原始社会,部落和个人没有对立起来,因此部落之事就是个人之事,个人之事也就是部落之事。故而,保护氏族就是保护个人,保护个人也就是保护氏族。所以作为部落的成员,如果你想要保护自身,就必须将自己置之度外。这就是外其身而身存的含义。因为部落时期,首领是原始民主推选出来,所以他们没有特权,甚至在分配的时候,还要退让一步,这就是后其身而身先的含义。但是由于春秋时期,大家已经不明白这种观念,所以老子最后反问说,不正是因为无私而成其私吗?实际上他想说的是,无私就是私。因为那个时代是混沌蒙昧的时代,没有个人之私和公的区别所在啊。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之所惡,故幾於道矣。
居善地,心善潚。予善信,正善治,事善能,蹱善時。
夫唯不爭,故无尢。【解】:最高明的善如同水一样,善于利益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所厌恶的地方,却接近于道(指谦下)。拥有水一样品德的人,他们如善于找寻合适之地,心如同深渊一样高深莫测。出言好像水一样,真诚无私。从政如同水一样,公正无伪。做事如同水一样善于发挥其能力。行动的时候如同水一样善于挑选时机。因为他们不去争夺,反而没有过失。注:指圣人能够遵循道的运行,同道一样,无所不在,作用无穷,善利其物,如同水一样高深和清澈。这里的“有静”,等同于“有争”。这里的“有争”,主要要理解“有”,在老子思想之中,有和无是相互依赖的。这个有无的概念,和西方哲学不同,是通过月的阴晴圆缺发现的。因为月由有而无,由无而有。故而有无相随,此处的有争,就是无争。指出这一点,和最后的夫唯不爭,故无尢的逻辑是一致的。持而盈之,不若其已。
揣而抁之,不可常葆之。
金玉盈室,莫之守也。
貴富而驕,自遺咎也。
功述身芮,天之道也。【解】:守住事物的满盈状态,不如及早停止。因为月满则亏,这是天之道也。春秋时期,天子权威一落千丈,诸侯夺取了天子的权威,大夫夺取了诸侯的权威,于是天下混乱。故而劝告他们,这些权力不可常保啊。贵族的金玉青铜即使堆满最隐秘的房间,也不能守住。持势而骄奢,会自取过失。功成身退,是天之道啊。注:这一章所阐明的是,老子对春秋时期的人的谆谆教导。老子认为,月满则亏,天下之道莫不如是。功成身退才能使得事物发展,这个思想并不是独立的。他是从氏族社会发现的。在氏族部落时期,当首领老去,氏族的人有权利杀死首领,来让年轻人称王。这个举动也不是人类独有,而是动物社会就如此。在蜜蜂社会之中,原来的蜂王一旦老去,工蜂就会立刻把蜂王赶走,绝对不可能尽所谓孝道。而人类文明化以后,人类搞出种种仁、爱、礼却无论如何维护不了这个社会系统。因为此时已经有特权和私有制,每一个人都想要获得更多的权力。到了春秋时期,社会更为动荡,大夫、诸侯莫不尽力搜刮权力、财富,但是没有永恒的事物,所以必然会失去。揣而抁之,不可常葆之。这句话需要善加理解,这句话最主要理解“揣”字和“抁”字。前者的意思是锤击,后者的意思是摇动。这句话的意思是,摇消掉捎仁义礼乐,暴行越智於天下,以招号名声於世。指的是就是春秋时期追名逐利的状态。戴營抱一,能毋離乎?摶氣至柔,能嬰兒乎?
脩除玄藍,能毋疵乎?愛民栝國,能毋以知乎?
天門啓闔,能爲雌乎?明白四達,能毋以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謂玄德。【解】:如果肉体和精神合二为一,能够不分离吗?聚气于内,柔和无欲,达到柔弱的状态,能像是婴儿吗?洗涤内心的镜子,能做到没有瑕疵吗?热爱民众,安定国家,能做到以无知来治国吗?万物之本源“有无”一开一合而变(指辩证运动),能够保持柔弱吗?制定运行政教礼乐制度,能够无知而治国吗?所以生成与养育之道,创造而不占为己有,付出而不自恃有功,统管而不任意宰制,这就是玄德。注:1、戴營,指的是营魄,营指的是物质,魄指的是精神2、摶氣,指的是聚气而少欲3、玄藍,鉴,就是镜子。所以说资治通鉴。而玄鉴,指的是圣人无为而恬静,这就是心灵的镜子4、栝國,指的是以恬静治国。引申为长养民众和国家。5、天门,指的是万物的本源,指的是有无。6、四达,指的是礼乐刑政的礼乐制度,代指文明化的种种作为这里的问题,后面没有答案。是因为后面的答案都是否定,表示老子对于春秋时期动荡的失望。而所谓“玄德”就是无为,无为指的是亡为,就是灭亡一切作为。在老子思想中,指的是消除文明化的作为,比如政令、法律、道德等等,退回氏族的蒙昧社会。如同动物和植物一样,顺天道而行。《道德经》道篇解读(2)卅輻同一轂,當其无,有車之用也。
埴爲器,當其无,有埴器之用也。
鑿戶牖,當其无,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爲利,无之以爲用。【解】: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只是一种利益,而“无”才能成为作用。注:这里阐明的是“道”的空虚性,所有有形状态,能够表述是为“有”,包括物质世界、精神世界、社会结构等等。而“无”是隐于其中,并且支配这些有形能够运转。这就是“道”,道能够统摄自然、精神、社会。五色令人目明;馳騁田臘,使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聾。是以聖人之治也,爲腹而不爲目,故去疲取此。【解】:五色(青、黄、赤、白、黑)使人目盲(通假明)。在田野纵马驰骋,使人心发狂。财货容易引起贪欲,使人控制不住自己而犯罪。五味(酸、苦、甘、辛、咸)使人味觉迟钝,成为祸害。五音(宫、商、角、徵、羽)使人耳聋。所以圣人之治,只是让民众吃得饱饱,做好物质生活,而不去让他们去思考。注:法家思想运用这个理论,大行愚民政策。所以后世归罪老子的愚民思想。实际上,老子根本没有什么愚民思想。老子想要表达的是,因为文明化的作为使得人的欲望膨胀,最终导致社会动荡。比如说,在原始氏族社会,没有货币经济,还是以物易物,所以就不会有过多欲望。由于人人平等,就没有特权概念。因此,老子的思想不是愚民。区别是不是愚民,就看这个国家有没有特权阶级。法家的思想,是独尊帝王,帝王就是特权阶级,所以这是愚民政策。人,寵辱若驚;貴大梡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之爲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梡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爲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
故貴爲身於爲天下,若可以天下矣;愛以身爲天下,安可以寄天下【解】:人,荣辱都感到好像受到惊恐,好像巨大的灾难降临到我身上(因此把大忧患看得如同生命一样重要)。什么是宠辱若惊呢?就是荣耀是卑下的,故而得荣耀感到惊恐,失去荣耀也感到惊恐。这就是宠辱若惊。什么是貴大梡若身?是因为我有我这个身体,如果没有身体,有什么祸患呢?所以爱护自身去为天下献身的人,则可以寄托天下给他。注:这一章仍然遵循老子的核心思想。所谓荣耀和耻辱,都是文明化以后的产物。老子前面讲得很清楚,道的运行,不失去什么,也不得到什么。所谓在氏族社会时期,没有自身利益可言,所以也没有可失去的。所以当我得知,荣耀和耻辱的时候,才会如此惊恐。所以得之,失之,都意味着我们背离了氏族的安宁社会,也就是违背了天道。所以最后老子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一个好的社会,就是氏族社会。那个社会,没有个人和社会的区别,个人和社会处于蒙昧的状态,所以个人就是社会。故而爱社会就是爱自身,在氏族部落社会,没有私利,只有公义。而这里的无身,就是阐明自身和社会是融为一体,无知无欲,蒙昧混沌的状态。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搏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計,故而爲一。
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尋尋呵!不可名也,復歸於无物。
是謂无狀之狀,无物之象,是謂忽望。隨而不見其後,迎而不見其首。
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解】:微小,所以看却看不见。无声,所以听却听不见。平坦,所以摸却摸不到。三者不可以想象,所以浑然为道。道,他没有上下,所以其上不攸,其下不忽。不停地探求,不可以命名。上下悠远无形,超越我们的感知,最终归结于无。所以,没有形状,没有物的属性,若隐若现,似存似亡。他没有前面和后面,没有空间属性。我们可以通过现在去探寻“道”,然后去驾驭现在的形势。最终明白整个道的衍化,这就是道的纲领。注:这一章描述了道的样貌,他的样貌就是没有样貌,他是超验的,他是无所不在。要深刻理解道的纲领,能够有头绪地了解道,就要知道古代和现代的差异,然后由现在开始逆着往前追溯,最终明白道的运行。指的是道的分化,是一的衍化,所以任何一个事物的存在,都是一的衍化。了解了他的衍化,也就了解了一,也就了解了道(指的是知雄守雌,和老子的整体思想不违背)。古之善爲道者,微眇玄達,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強爲之容,曰:
與呵!其若冬涉水;猶呵!其若畏四鄰;儼呵!其若客;渙呵!其若淩澤;沌呵!其若樸;湷呵!其若濁;湛呵!其若浴。
濁而情之余清?女以重之余生。
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解】:古代顺道而行的圣人们,精妙深奥,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小心啊,好像冬天行涉水上。犹豫啊,就好象害怕四邻。严肃啊,就如同客人肃整的容貌。流散啊,就好象冰消融一般。混沌啊,就好象原始朴素一样。水深啊,好像浑浊不清。开阔啊,如同山谷一样。浑浊的状态慢慢变清澈,慢慢地变清,安静然后才能活动。所以只有保此道,不会想要满盈,因为不会满盈,所以能够坏而重新为大成。注:这一章阐明为道之人的状态。1、有着深邃的志向而无法让人明白。2、好像行走在冰川之上,能够慎之又慎。3、能够保有朴素的状态4、能够保有肃整的状态5、能够保持润泽万物的心态而不自持,如同冰消融一般。6、能够谦让守柔夫物盛而衰,乐极则悲;日中而移,月盈而亏。是故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多闻博辩,守之以陋;武力毅勇,守之以畏;富贵广大,守之以俭;德施天下,守之以让。此五者,先王所以守天下而弗失也。反此五者,未尝不危也。这一章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以简御繁。在老子看来,氏族社会最为简单,也最为稳定。而简单也蕴含着深刻。而事物也是从简单向复杂运行,如果沉溺于复杂中,就会被复制的外表所遮蔽,而不知道简单的道纪。西方哲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叫做奥卡姆剃刀原理,或许有深刻之处。Numquamponendaestpluralitassinenecessitate.(避重趋轻)
Pluralitasnonestponendasinenecessitate.(避繁逐简)
Frustrafitperpluraquodpotestfieriperpauciora.(以简御繁)
Entianonsuntmultiplicandapraeternecessitatem.(避虚就实)复杂容易使人迷失,而简单能够一下子抓住本质。至虛,極也;守情,表也。萬物旁作,吾以觀其復也。
天物雲雲,各復歸於其根曰靜,靜是謂復命。復命常也,知常明也。
不知常,作兇。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沕身不。【解】:做到清静无为,敦厚而返璞归真。万物生长繁衍,我以此观察往复的道理。自然万物生长运动,各自返回他们的根本守住天命所给予的位置(道德)。万物都有天命所给予的位置(道德),这是天道所运行的规律,认识了其规律就可以说智慧了。不知道其规律,则暗昧不知。知道其规律,才能明白合理的位置,位处于合理的位置,才能公正无私。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注:这一章阐明了社会应该复归其根,也就是回到他自身应该存在的位置。因为在老子看来,人类社会的种种毛病,是因为人类违背天道而运行,所以抛弃了天道给予的位置。只有回到其根本位置,才能解决人类社会的问题。这个思想是承传于周朝的天命观。而人类应该存在的位置,就是最最原始的氏族部落社会。大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下母之。
信不足,案有不信?猶呵!其貴言也。
成功遂事,而百省謂我自祭。【解】:上古时期,民众不知道他们还有领导,因为人人平等(对应氏族社会)。等到人类违背天道,逐渐文明化以后,阶层分化,大家开始明白原来在他之上有领导(初入文明)。但是由于这些领导能够治理好民众,所以人们去爱戴他。等到文明化程度加深,社会开始进入动荡的状态,人们远离了纯朴的社会,所以领导制礼作乐,制定刑狱,所以人们畏惧他(文明程度加深)。等到特权阶级进入末期,他们挥霍无度,骄奢淫逸,人们侮辱他(对应王朝的末期)。当文明化的程度越深,失德越重,其信越薄,人们越来越不相信君王。治国的政令啊,应该贵言慎行,言而有信。这样,民众才能对政府有公信力啊。当事情成功而必成,而百姓说这是自然而然的。注:从整个春秋战国历史来看,早期社会相对稳定,所以还能出现宋襄公其人。等到中期,大夫架空君主,封建制度加速解体。因此,越是早期历史,其思想的厚重程度越深。比如老子,还悠远之处深达宇宙观,主张退回氏族社会。到了孔子所处的时代,已经出现家臣架空大夫的事件出现,所以他的学说就开始变得极其浅薄,但是他还主张向后退,退到周代的礼制社会。等到战国时期,战争规模一下子扩大,社会各阶层变动迅速,社会更为动荡。于是法家走到历史前面。在此时,儒家出现孟子,善且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类可以自发调整社会的动荡。但是到了荀子,就已经主张性恶论,他也抛弃了儒家的德治主张,而主张礼制和法制相互交融的手段。但是这种主张仍然无法维护社会的稳定,于是韩非子集法家之大成,以严刑峻法走到历史前面,企图用如此爆裂的手段维护社会稳定。中国也结束了春秋战国时代。这段历史的描述,正是说明老子哲学的深远之处。故大道廢,案有仁義?
知快出,案有大僞?
六親不和,案有畜慈?
邦家亂,案有貞臣?【解】:失去道,而有仁义出。人类文明化以后,才有智慧出,但是也失去了纯朴的一面,而出现欺诈作伪之事。六亲(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亚)不和,才有孝慈。邦有乱,才有忠贞的大臣。注:理解这一章,要从两方面来说。其一、为什么老子反对仁义?因为,老子认为,美丑、有无、善恶都是相对出现的,当仁义出现,必然出现不仁义,所以主张仁义,就是主张不仁义。其二、反过来看因果关系一般人认为仁义是良善的状态。但是老子认为,仁义只是因为你远离了蒙昧混沌的纯朴社会,导致社会开始出现大伪,欺诈事情,所以你才宣扬仁义,来维护社会稳定。就如同,一定是先有犯罪,才有法律。而不是先有法律,再有犯罪。但是当法律出现的时候,智者就知道,社会开始动荡了。原来你用礼制就可以维护社会,但是等到春秋时期,礼制崩溃,你不得不用法制去维护社会,这就是战国时代的来临。而原来蒙昧混沌的社会是纯朴的,当这种混沌就能维护社会稳定,可见社会稳定程度本身就非常高,而智慧出,意味着文明化的进程出现了,人类也就失去了纯朴一面。而智者看到,人们尊奉智慧,就知道他远离了道的运行。就如同,一个人生病,所以吃药。而吃药反应了他有病。所以,仁义、孝道、法制全是药。重要不是药如何,而是你吃药,说明你生病了。这一点才是老子要指出的,越是文明化,其弊病越深。絕聖棄智,民利百負;
絕仁棄義,民復畜慈;
絕巧棄利,盜賊无有。
此三言也,以爲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屬:
見素抱樸,少私而寡欲,絕學无憂。【解】:抛弃智慧和所谓的多闻者,抛弃到仁义,抛弃掉巧利。这样就能回归到纯朴蒙昧社会,人们就不会过多在乎欲望,如此社会就能稳定。这三点作为道理还不完备,所以还需要强调一点:即,抛弃文明化的雕琢,去拥抱朴素和蒙昧,去除私欲,抛弃掉学问则可以无忧。《道德经》道篇解读(3)唯與訶,其相去幾何?美與惡,其相去何若?
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
望呵!其未央哉!
眾人巸巸,若鄉於大牢,而春登臺。
我泊焉未兆,若嬰兒未咳。纍呵!似无所歸。
眾人皆有餘,我獨遺,我愚人之心也。湷湷呵!鬻人昭昭,我獨呵!鬻人蔡蔡,我獨呵!
忽呵!其若海;望呵!其若无所止?。
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以悝?。吾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解】:恭敬和呵斥有多少距离?美和丑,有多少相像?人所畏惧者,也必须畏惧。望啊,茫茫然,看不到尽头啊。众人熙熙攘攘,好像去享用大牢(祭祀时候最隆重的礼节),就如同春天登台游玩热闹一样。但我恬静无为,好像婴儿还未命名的时候一样(婴儿初生,父亲咳嗽而取名)丧然啊,好像没有所归之处一样。众人好像都有所剩余,但是我却丧然若失,我这个愚人的心啊,混乱不安。俗人显出得意的样子,我却思虑混乱。俗人显出明白的样子,我却思虑迷茫。不分明啊,像大海一样。望啊,好像在大海之上漂流无尽。众人都聪明,我却昏庸顽鄙。我独和别人不同,因为我守住了根本(因为乳母是一个人的生命的开端,此处比喻为自然、社会的根本,即道德)注:这一章,老子实际上是以自嘲的方式,去阐明道。当人类以为文明化是如此美好之时,老子指出,这就好像人人熙熙攘攘去游玩一样热闹。而实际上,真正的“道”是恬静无为,就如原始氏族社会的纯朴一样。而老子惯用“婴儿”来比喻人类社会的原初状态。父執子之右手,咳而名之。(《礼记》)这个婴儿的状态是无知无欲的,是混沌纯朴。而婴儿离不开乳母,就如同人类离不开道。当人类离开乳母,也就代表人类长大了,而人类长大了,也就远离了原初无知无欲的状态。而相对的辩证法在老子认为是宇宙运行的道理。而在辩证法之中,一对相对概念是互相转化,互相依赖,所以没有概念的赋予。但是一旦人类文明化以后,就开始限定了概念,这就产生了美丑的分别。于是大家贪恋美而去避免丑,贪恋有,而避免无。而圣人,知道两者是互相依赖的,所以行无为之事。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物,唯望唯忽。
忽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忽呵!中有物呵!呵!鳴呵!中有請吔!其請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順眾父。
吾何以知眾父之祭?以此。【解】:德的运行如同孩子去吸吮乳房一样,看似乳房没有孔洞,却绵绵不绝。德是道之作用啊。道,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实物。道的样子,隐隐约约,似有似无,飘忽不定,无从捉摸。道,他深远,而不可见。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啊,其中却有精;这精是最真实的,这精是可以信验的。从今到古,它的名字永远不能废除,遵循万物的初始。我怎么才能知道万事万物开始的情况呢?是从“精”认识的。注:这一段阐明,德是道的衍化,而道是恍恍惚惚的,而道中有“精”。这个“精”是道内部的一种微细存在,他能够促使道去衍化。我们能够通过认识道的“精”而认识道的存在。炊者不立,自視不彰。
自見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曰食贅行。
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解】:自我吹嘘的人,不会有什么成就。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声名远扬。自我显露的人,不显得高明。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取得功业。骄傲自满的人,不能作为领导人。上述为道而不取,道视之为唾弃之物。而有欲的人却讨厌这个说法,所以他违背道的运行,而不居于道的存在。注:这一段,前半部分,去阐述道所唾弃的行为。后半段阐述,处于文明化的人类,却独独喜爱贪欲,喜爱自夸,故他们不愿意处于道。而这一段在春秋时期,是去劝告当时的人。曲則金,枉則定。
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執一以爲天下牧。
不自視故明,不自見故彰,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長。
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金者,幾語才!誠金歸之。弯曲而后求全,受辱而后伸张,低洼才可盈满,陈旧才可更新,稀少终会拥有,繁多终会迷惑。所以圣人守住“道”成为天下之长。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长久。故而,不争(指不自視、不自見、不自伐)却莫能与他争。古代所说的委屈求全,正是这个道理的经验之谈。圣人所执,不过就是“一”罢了。注:老子哲学由四部分构成,分别是辩证法、柔弱--道,无为--德,反动。其中,辩证法是佐证,人类可以复归其根(反动)。道德去佐证人类社会的混乱(失道、失德、失仁、失义,逐步递失的过程),是因为人类违背天道而进入文明化,而解决方法就是抛弃一切文明化的作为(无为),而回归其本(反动)。而辩证法的运用是老子很鲜明的一点,他是承传《周易》的思想。他们通过动物的行为,比如蛇的游动,月亮的运行,很容易能够发现辩证运行的思想。但是老子的辩证法,确实不是让人去争,而是用辩证法去佐证无为。因为辩证法运行,天地就能随着道去运行,天地就能有其规律运行。但是人类文明化以后,就违背了辩证法的运行,去贪恋好,而轻视坏,贪恋美,而轻视丑。去贪恋刚强,而轻视柔弱。但是,后世解释《老子》往往运用辩证法去争夺,这并非老子的原意。辩证法的运用,在《周易》一书中,是非常鲜明的。他们认为阴晴圆缺、循环往复、阴阳消长。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物极必反、盛极而衰、否极泰来所以老子说,将欲取之,必先予之,都是这个道理的延伸。希言自然。
飄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
孰爲此?天地而弗能久,又況於人乎?
故從事而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解】:无声的言教政令是自然而然的。无常之风不终朝,倾盆暴雨不终日。谁为此?天地。天地善且不能长久,何况是人呢?故从事于道而同于道,从事于德而同于德。从事于失,而同于失。同于德,道也加以恩惠。同于失,道也失去。注:暴雨、飘风指的是有形的法令、政令,能够疾风劲雨的奏效,但是并不长久。而道和德是同一,德从道来,故而得德而得道。这里的德,指的是人类氏族社会,混沌的状态。而道,指的是万物无为而存在的状态。因此人类要把握道,必须首先把握德。而人类文明化以后,社会越进步,其法令越多,越严苛。这就是失道和失德的状态。有物昆成,先天地生。
繡呵!繆呵!獨立而不亥,可以爲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爲之名曰大。
大曰筮,筮曰遠,遠曰反。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國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解】:有物在混沌之中生长,在天地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冷寂啊,空虚啊,它运行万物,自身却不加改变。可以成为天地之母。我不知道他的名称,只能强行字曰道。我强名为大。它广博(大)而流变不息(逝),流变而伸展遥远(远),遥远得无边无际,最终复归于根(反),道未尝离开万物包括人自身。道分化出天地,天地分化出人。故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天下四大,而人居其一。人以无为而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是自然的体现,所以他的存在是自然而然的。注:这一章,描述了道的存在。道通过辩证运动,开始分化,最终复归于道。道的存在,是遍布万物,而最终人是衍化的对象之一,本来也是符合道。这个道逐步分化,是原始人的多神信仰为开端。因为他们相信,万事万物都是神灵。最后当理性彰显,这种多神信仰最终归结为道,而道遍布万物。道自身是独立而不改的,所以自身自然而然存在。而这里有一个区别,就是名和字的区别。在古代,名是父母所给,而字是后天所取。所以老子在此处,是通过先天的名和后天的字加以区别。所以他不说名之曰道,而说字之曰道的原因所在。其次,在原始时代,名和实的关系,原始人是无法分清的。所以如果一个人把握了名,在他们看来,就是把握了实。所以此处不能说名,而说为字。《道德经》道篇解读(4)重爲巠根,清爲趮君。
是以君子眾日行,不離其甾重。
虽有環官,燕處則昭。
若何萬乘之王,而以身巠於天下?
巠則失本,趮則失君。【解】:厚重是轻浮的根本,清净是躁动的君主。所以君子巡狩,必须携带作为根基的辎重。君王虽然有环卫的军队,处于悠闲的状态并且彰明炫耀的话。作为万乘之君,如果沉溺于逸乐,就是以轻浮的状态面对天下。轻浮则会失去根本,躁动则会失去主宰的地位。注:这一章,实际上还是阐明文明化的种种状态。但是也可以认为老子的军事理论。要全面理解老子,就必须理解老子对于文明化的批判。老子处于文明化的早期,此时文明化处于幼芽时期,所以当时的思想家可以整体看待文明。但是随着文明化的不断纵深,文明就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所以此时的人类就只能看到文明的枝杈,反而迷失于文明之中。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思想家已经发现了,随着文明化的纵深,实际上社会是不断恶化的。具体体现是1、社会动荡增加2、礼制、法律等条文逐渐复杂且增多,意味着社会恶化程度增加,如同重病下猛药。3、道德逐渐恶化4、特权开始出现,欲望逐渐增加。韩非子说:上古竟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而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是处于各自的位置去展现他们的学说。这里的轻浮、躁动全是描述文明化的社会。这两个词是以贬义去阐明社会。如果换成褒义词,就是社会活力增强。比如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壮大,各个阶层开始活动。只不过老子认为,这是违背道的运行,所以说这是躁动和轻浮。而厚重和清净,指的是原始氏族社会。而文明化社会,欲望逐渐增加。因为越是文明,物质产品生产就越多,就会越发刺激人的欲望。人的欲望又推动社会运转,形成恶性循环。而为了获取利益,整个社会又处于逐步竞争的状态,所以老子又苦心孤诣说,使民不争。当然这一章也可以认为是为人处世,行军打仗,必须保持沉静。但是如果这么解读,整个老子书就好象没有重点,似乎无所不谈,实际上老子是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所有的文本都是围绕这个中心去展开的。善行者无迹,善言者无瑕適,善數者不用檮策;
善閉者无关籥,而不可啓也,善結者无纆約而不可解也。
是以聖人恆善人,而无棄人,物无棄財,是謂明。
故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齎也。
不貴其師,不愛其齎;唯知乎大眯,是謂眇要。【解】:善于行走的人没有痕迹(指马蹄印痕),善于言说的人没有错话。善于数数的人,不用运算工具。善于关闭的人不用门锁,而他人不会打开。善于打结的人不用绳子,而他人无法解开。所以圣人一直善于救人,而没有抛弃人。万物也没有抛弃所拥有的,这就是极其睿智啊。所以善人,以善人为师。不善人,是善人所借鉴的依据。不尊重其师,不爱其借鉴,只是自以为聪明,实际上是执迷不悟。这就是微妙的道理。注:这一章阐明两种思想其一、万物看似千差万别,但是深入本质却都是道的衍生,所以并不没有本质的差别。其二、圣人必须以无为作为立身处世,治国理政的根基,在这种无为之中,似乎什么都没有做过,但是却全部做到了。这里的不争、无为,都是要求回到氏族社会。但是狭义地理解,可以认为,通过辩证法去达到事物发展的一张一弛。因为氏族部落的族长,看似什么都没有做,实际上都把事情做好了。因为那个是一个公天下,氏族的成员能够以最大的积极性进行活动。知其雄,守其雌,爲天下谿;爲天下谿,恆德不離;恆德不離,復歸嬰兒。
知其白,守其辱,爲天下浴;爲天下浴,恆德乃足;德乃足,復歸於朴。
知其白,守其黑,爲天下式;爲天下式,恆德不贰;德不贰,復歸於无極。
朴散則爲器,聖人用,則爲官長。夫大制无割。【解】:知道其雄(强),守住其雌(柔),可以成为天下的奴仆。只有守住这个应有的道理,才能成为天下的奴仆,才能复归于婴儿(人类社会的原初的状态)。知道其白,守住其辱,可以成为天下之浴神。而天下的浴神滋养万物而不被察觉,就能达到德行富足的状态。德行富足则能够归于淳朴的状态。知道其白(相对于雄,阳),守住其辱(相对于雌,阴),可以成为天下的楷模,能使人谦让守柔。德行不去亏损而有差池,则可以复归于无极(道德)的状态。自然状态被人为破坏,才有器物存在(比如树木必须被人为制造才有木车),本来人类生存在自然淳朴的状态,因为圣人制定政令,才出现官长。所以像道一样的利器,反而感觉不到他的刀锋。注:这一段是用道的淳朴,去论证德(道之用)的淳朴,最终指向的是人类的淳朴、混沌的氏族社会。而这里所说的就是,人类的氏族社会,无政令、无阶级、无财货,如同动物一样,却能够顺道而行,社会极其稳定。所以,老子在这一章说明,我们应当理解现今和古代,最终看出人类违背天道,能够回到自然淳朴的状态。这一章也启迪了墨家思想。將欲取天下而爲之,吾見其弗得已。
天下神器也,非可爲者也。
爲者敗之,執者失之。
物或行或隨,或吹或炅,或強或矬,或坯或橢。
是以聖人去甚,去大,去楮。【解】:想要取天下而治之,我看他是做不到啊。天下的政权,不可以用这种方式谋取。有为之人必然失败,占有的人就会失去政权。万物或者行于前,或者跟随于后。或者热或者寒。或者强大,或者脆弱。或者造就,或者毁坏。所以圣人去安乐,去隆重,去奢侈。注:这一章有三个含义1、盛极而衰、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故圣人善守其柔,善守其弱。2、就是氏族社会,不会去取天下以为私产,不会执有天下而占有,却不会失去。3、万物可能具有两者不一样的属性。指的是,万物都具备阴和阳的属性。他既可以热,也可以寒,视乎阴阳转化,阴阳盛衰罢了。比如风既可以造就天地万物,也可以毁灭天地万物。所以圣人懂得,天下的阴阳转化,所以必须善守其阴,而不会盛极而衰。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於天下,其事好還。
師之所居,楚棘生之。
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強焉。
果而毋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毋得。
已居,是謂果而不強。
物壯而老,是謂之不道,不道蚤已。【解】:用道辅佐人主,不以兵力之强大去欺凌天下。征伐是害人的工具,却必然为其所害。军队所处之地,而生荆棘密布,生灵涂炭。做的好的,只是得到战果而已,不敢取强。若是取强,反而使得我方受害。得到战果就不要骄傲自满,不要炫耀自夸,不要争名夺利。不要太过分。用兵只是不得已的行为,这就是所谓取得战果而非逞强的道理所在。万物盛极而衰,物壮则老,如果穷兵黩武,这就是所谓不符合道,不符合道则早日衰亡。注:很明显把老子视同阴谋家,完全是后来法家曲解老子思想的结果。包括《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也在此犯错,把老子和韩非编为一个列传。老子认为,军队的强大,并不能说明什么,甚至越强大越早亡。比如,晋国曾经的平丘之会,倾全国之力,欲定威于诸侯,却没能挽救他衰亡的状态。实际上,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一个国家战争实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本国政治清明程度。应该这么说,一个国家穷兵黩武,实际上本国的政治一定是一团糟。正如,老子所说,暴风暴雨来得猛烈却不能长久。比如吴越争霸,吴国能够深入中原,希望成为另一个霸主,但是随后就被越国打败,到战国时期就土崩瓦解,逃散于各地,而臣服于楚国。《道德经》道篇解读(5)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銛龐爲上。
勿美也,若美之,是樂殺人也。
夫樂殺人,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
是以吉事尚左,喪事尚右。
是以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居之也。
殺人眾,以悲依立之;戰勝,以喪禮處之。【解】:刑罚,是不详之器。所以大家都厌恶他,所以有贪欲之人,易患刑罚,故要避免刑罚(就是寡欲)。君子在平日的生活之中,应该贵左,使用刑罚必须袒右(是以士丧礼及大射礼,皆袒左,惟有受刑袒右)。所以君子远离贪欲故而远离刑罚。征伐,是不详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兵器应该越锋利越好。但是不要褒扬兵器的锋利。如果褒扬他,是乐于杀人。乐于杀人,不可能得志于天下。所以吉事(如婚姻)崇尚左,丧事崇尚右。所以偏将军居于左,而上将军居于右(专于杀戮),这就是以丧事的态度面对战争。杀人众多,以悲哀之心靠立一起默哀。战胜,要以丧礼对待,而不是炫耀。注:这一章,其中有两层逻辑。出现了两次,兵者。但是这两个兵,并非同一个意思。兵,可以解释为刑罚,也可以解释为战争。其次,是左右问题。在人类生存的时候,人们依靠日月而生存。而太阳一定是从右东升起,转向左西。并且,中国的大江大河,一定是从西流向东方。所以,中国人认为,天道以右为尊,地道以左为尊。所以战争,是需要依靠天而行事,故尊右。而平时的吉事,要依靠地,所以尊左。又因为拱手的时候,一般的时候是左手压右手,在丧事相反,是右手压左手。所以丧事尊右,而一般的时候尊左。而在战争中,也有一个标准。因为左手持盾,右手持兵器。所以杀人之事,就尊右。而防御,就尊左。但是在老子这里,左右还有一层隐藏含义。因为一般而言,惯用右手,而少用左手。因此尊左,意为柔弱之意。而左手意为刚强之意。所以君子尊左,指的是守柔(无为)之意。最后是默哀和丧事问题,对于原始人而言,他们害怕灵魂。所以往往在杀人之后,会专门悼念敌人,这就是老子最后说默哀的原因。所以老子的思想,就是氏族部落时期的思想。道恆,无名。
樸唯小,而天下弗敢臣。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俞甘洛,民莫之令而自均焉。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俾道之在天下也,猶小浴之與江海也。【解】:道永恒存在,他没有名字。保持自然和原始朴素的状态,虽然小,但是天下不敢主宰他。侯王如果能够守道,万物则能够自动归顺。天地相合(指雨雪等现象),则能够化育万物,则能够产生甘美的露水。庶民不需要法令,就能自动平均分配财物。开始进入文明社会,确立了侯王的名分,名分既然存在,必须适可而止,适可而止则可以没有危险。人类应该顺从于道,就犹如江河流入大海之中一样。注:这里的平均,指的是原始氏族社会的平均分配的情况。而后面的说法,都是对文明社会的劝告。老子有两种劝告,一种是回归氏族社会,一种是减少文明发展程度。这里的无名,是阐述道的语言。所谓名,指的是命名。但是如果只是这么理解,还不够。我们还是从,第一章说起。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要四层理解。1、名是一种实体。在原始蒙昧状态,人们还没有意识到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所以他们会把肉体和精神视为一体,所以他们会把“名称”视作一种实体。然后把它保存起来,不受他人伤害。所以这种遗存,整个中国历史都有明显体现,就是名和字的分别。一般“名”,他人是不允许称呼的。只能称呼字。2、名,是先天父母所给。字,是后天自己所取。所以老子用“名”实际上是阐述道的先天性。3、可名,指的是人类进入文明化以后,人类已经认识精神是一种独立存在的事物。所以文明的开端是在于,人类自我意识的发展。而自我意识的发展,就必须形成灵魂概念,把精神实体独立出去。4、非常名,指的是人类文明化以后,懂得了可名,那么文明化以后,老子认为这是远离道的状态。所以,可名,只能是客观性描述道德的运行,不能主观性生活在氏族社会,所以并非一个完全的认识,而只是有限度的认识。因此,道无名,实际上是用道的先天,去展示氏族社会的先天性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
知足者,富也;強行者,有志也。
不失其所者,久也;死不忘者,壽也。【解】:知道他人,是睿智的。自己了解自己,是明察的。胜过他人,是有力气的。自己战胜自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供氧装置维修合同范本
- 出口瓷砖采购合同范本
- 纳米颗粒收集装置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项目商业计划书
- 农业经营框架合同范本
- 农业铸件采购合同范本
- 维生素B群能量补充剂行业跨境出海项目商业计划书
- 代理隧道协议合同范本
- 佛山购房网签合同范本
- 全面肥料销售合同范本
- 儿童衣柜采购合同范本
- 体态管理培训课件
- 2025至2030中国现金支付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
- 《近似数》课件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 初中校长工作手册范本
- 2025年川教版(2024)小学信息科技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及反思(附目录P118)
- 工厂行政部管理制度
- QGDW10212-2019电力系统无功补偿技术导则
- 员工运营合同协议书
- 手机维修学徒合同协议书
- T/CEPPEA 5020-2023城市电力电缆隧道规划技术导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