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发展战略_第1页
第10章发展战略_第2页
第10章发展战略_第3页
第10章发展战略_第4页
第10章发展战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章经济发展中优先顺序的选择

第一节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1一、平衡增长理论(1)平衡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纳克斯和罗森斯坦——罗丹,但他们的论点也不完全相同,所谓平衡增长是指在整个工业或整个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按同一比率或不同比率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摆脱贫困落后状况,实现工业化或经济发展。2一、平衡增长理论(2)(一)罗森斯坦——罗丹理论要点:①发展中国家要根本上解决贫困落后问题,关键在于工业化;②在全面发展工业过程中,为了避免一些工业发展过快,产品过剩,在投资时要按同一投资率对各个工业部门投入资本,各个工业部门协调发展,比例均衡。③经济发展是工业化的同义语,一切投资理论应全部投入工业,农业则是相对不重要的。3一、平衡增长理论(3)(二)纳克斯理论要点是:①提出了“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并提出了摆脱贫困恶性循环的途径即实行平衡增长战略。②强调了市场容量狭小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和大幅度扩大市场对经济迅速增长的决定性作用;③注意平衡增长和国际专业化的关系;④主张同时全面投资和发展一切部门,但不主张各部门都按同一比率发展,而主张按不同的比率来投资和发展各部门的生产。这两个理论都主张实行国家干预,由国家来制定统一的经济发展计划。4一、平衡增长理论(4)平衡增长理论的意义:①强调大推动的重要性和合理配置有限资源的必要性;②强调发展中国家市场机制作用的局限性和实行宏观经济计划的必要性;③“温和”观点和“完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片面发展一切工业部门的倾向,强调了农业的重要作用;④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比较优势理论以及对旧的发达国家为核心的世界经济格局的否定。5一、平衡增长理论(5)平衡增长理论的局限性:①“增长”、“收入”等概念模糊;②平衡增长受到资源不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低下的限制;③过份依赖于计划和国家干预;④经济发展的实践未能为平衡增长理论提供充分的经验证明。6二、不平衡增长理论(1)不平衡增长理论的重点是:发展中国家应当集中有限资源和资本首先发展一部分产业,以此为动力,逐步扩大对其它产业的投资,从而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核心是要说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初期实行不平衡增长的必要性和意义,为发展中国家设计了一条不同于平衡增长的路线。为此,赫尔希曼提出了引致投资最大化原理、投资效应理论等理论7二、不平衡增长理论(2)(一)引致投资最大化原理(1):不平衡增长理论所考虑的中心问题是如何集中投资于某些部门,使投资得到有效利用。当面临一系列投资项目时,需要做出投资选择:即如何选择投资项目,如何使投资效率最高,对经济发展贡献最大?为此赫尔希曼区分了两种投资选择形式:替代选择和延迟选择,前者是指选择A项目还是B项目,后者是指先选择项目A还是先选择项目B,他认为,对于不同项目的选择应遵守“引致决策”最大化原理——通过自身发展“引致”其它项目最快发展的项目应优先选择。8二、不平衡增长理论(3)(一)引致投资最大化原理(2):为了说明这一原理,赫氏引入了社会分摊成本(SC)和直接生产性活动(DPA)概念及其联系。因为发展中国家资源有限,不允许同时使SC和DPA投资平衡增长,这里有一个选择问题。9二、不平衡增长理论(4)(一)引致投资最大化原理(3)。结论是:应当选择DPA优先于SC,其含义是:在投资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当实行不平衡增长战略,即暂时延迟对基础设施(SC)方面的投资,集中资本投资于DPA部门,以其优先增长,应优先选择那些能产生最大引致的DPA部门,那么如何选择引致投资最大化的部门呢?他又提出了“联系效应”理论。10二、不平衡增长理论(5)(二)“联系效应”理论赫氏认为,经济增长取决于使用现有资源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率的能力,经济发展致力于探究经济增长的各种诱导和运行机制上,“联系效应”就是有效机制,产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可以分为:后向联系——一个产业同向它提供投入部门之间的联系;前向联系——一个产业同吸收它的产业的部门之间的联系。他认为,凡是有联系效应的产业,不论是前向还是后向,都能通过这个产业的扩张产生引致投资。11二、不平衡增长理论(6)(三)联系效应与进口替代工业赫氏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工业部门主要缺乏后向联系,同时工业投资的稀缺成为工业化的制约条件,成为主要障碍,因此他主张应优先发展进口替代工业。进口替代工业本身具有较大的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它的发展可以产生较大的引致投资,实现“引致决策”最大化。∴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优先投资和发展进口替代工业都是最佳选择。12二、不平衡增长理论(7)(四)不平衡增长与平衡增长的关系(1)赫尔希曼认为,平衡增长是目标,不平衡增长是手段。斯特里顿认为,平衡增长是一种市场理论,不平衡增长是一种决策理论;辛格则认为,不平衡与平衡主要是时间长短的区分。13二、不平衡增长理论(7)图8-214二、不平衡增长理论(8)(四)不平衡增长与平衡增长的关系(2)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和资本稀缺的条件下,相对平衡增长而言,为什么不平衡增长更有意义?这是因为:①抓住了发展中国家初期各种问题的关键,从而有可能找到经济发展的突破口;②对于处于好计划划与市场的关系,很有现实意义;③提出了“引致投资最大化原理”、“联系效应”理论等;④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一条新思路。15二、不平衡增长理论(9)不平衡增长理论的局限性:低估了产业部门间不平衡增长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过高地估计了发展中国家市场机制的作用;忽高了不平衡增长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的恶性后果,所提出的路线很难操作;它还仅是一个理论层次。16第二节部门优先发展顺序17一、优先发展工业(1)早期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发展中国家实现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根本出路在于工业化,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是同义语,而农业相对不重要。为什么这样认识是因为:有发达国家走过道路的证明;优先发展工业可以提高社会边际生率率;工业发展可以起到带动全局的作用;工业发展可以促进城市化和就业等。18一、优先发展工业(2)(一)优先发展进口替代工业。这一战略思想是由普雷维什、辛格在1949—1950年的“中心——外围”理论中提出的,中心指发达国家,外围指发展中国家。他们认为,外围由于缺少相应的工业基础设施,不宜全面发展工业,尤其不宜强调发展制成品工业及其出口。他们认为,外围国家应当优先发展进口替代工业,有助于消除其贸易条件恶化的趋势。19一、优先发展工业(3)(二)优先发展重工业(1)。优先发展重工业有两个模式:一是前苏联20世纪30年代费尔德曼一斯大林模式;二是印度的马哈兰诺比斯计划模式。第一个模式认为,长期的经济增长与取决于资本积累,故要实现长期的经济增长,必须优先对资本品工业进行连续投资,只有重工业发展取得了一定基础,才能为轻工业、农业等发展提供资本品,实行工业内部的不平衡增长。20一、优先发展工业(4)(二)优先发展重工业(2)。第二个模式强调扩大对钢铁和资本品工业的投资,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来解决资本品缺乏问题,这样农业和其它产业也会从中受益,由于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原因,这一模式很难真正实施,最终不得不放弃。但其经验教训是:①只有国内资本品存在充足需求时,发展重工业才能成为可能;②牺牲当前消费的发展重工业的成功至少需要一代人的时间;③非计划经济国家的计划部门不具权威性,实行这一模式很难获得成功。21一、优先发展工业(5)(三)优先发展主导工业部门。其理论是罗斯托的起飞理论,经济增长的实践证明了主导部门的重要作用。对于起飞,不只有一种主导部门序列,也不是唯一的部门起关键作用,一个增长的府必须考虑四个基本要点:①对于为产出迅速增长打基础的部门生产的产品,必须有扩大的有效需求;②必须把新的生产函数和生产能力的扩大引入这些部门;③社会必须有在关键部门发动起飞最初需要的资本;④主导部门应具有诱导出新的生产函数的潜力22二、优先发展工业思想的转变与工农业协调发展理论的提出这一理论的提出,一方面是二战以后一些国家的工业化战略受到农业的障碍,另一方面是因为人们认识到了农业的主体地位及重要意义:①农业不仅对工业发展提供帮助,而且本也可以提供四大贡献;②人类基本生活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农业;③农业发展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率;④农业的发展有助于改变二元经济结构;⑤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有利于改善工农业的贸易条件;⑥农业发展可以推动农业技术发明与应用。23第三节地区发展优先顺序24一、发展极理论(1)发展极理论是最具代表的地区不平衡发展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1955)提出,其中心思想是:在经济增长中,由于某些先导部门或有创造能力的企业或创业,在一些地区或大城市集聚,形成了一个资本集中、技术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果,自身增长迅速并能对邻近地区产生辅射作用的“发展极”,通过这些具有“发展极”地区的优先发展,可以带动邻近地区的发展。25一、发展极理论(2)(一)发展极理论的思想基础。这一理论是以“支配学说”或“不平等动力学”的基础的。认为,由于种种原因,社会经济内部各部分之间总存在着一种“支配”的关系,产生一种支配作用,如大企业与小企业,城市与农村、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等。因此,经济发展是一个支配单位起主导作用的不平等不平衡的动态过程。26一、发展极理论(3)(二)佩鲁的经济发展理论,按照上述思想,佩鲁提出了他的经济发展理论。认为,一国经济是由各种经济空间构成的,这种经济空间是社会经济中各部分之间(如企业、行业、地区等)的经济关系。认为,一国经济空间或经济关表现为三种形式:①计划内容的经济空间;②势力范围的经济空间;③同质整体的经济空间。27一、发展极理论(4)(三)发展极理论(1)。佩鲁正是从第二种空间形式入手来论述发展极理论的。“发展极”的确切含义是:发展报是由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某些地区或大城市的集聚发展而形成的经济活动中心,这些中心具有生产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交通运输中心、服务中心、决策中心的多种功能,能够产生吸引作用的辐射作用,促进自身发展并推动其它部门和地区的发展。28一、发展极理论(5)(三)发展极理论(2)。发展极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是通过吸引作用而形成“吸引中心”,另一方面通过扩散作用而形成“扩散中心”。它的这两个方面的作用通常表现为:①技术的创新与扩散;②资本的集聚与输出;③产生规模经济效益;④形成“团块经济效果”。发展报的形成至少需要三个条件:①有能力的企业家及其群体;②必须具有规模经济效益;③适当的周围环境。29一、发展极理论(6)(四)“发展极”与“增长点”。外部经济效果的产生是“增长点”形成的根本原因,同时又是“增长点”活动的主要结果。两者概念比较接近,但有两点重要区别:①发展报概念偏重于创新能力的企业的作用,而增长点概念则侧重于外部经济效果的作用。②前者侧重于发展报的形成对所在地区特别是其他地区的促进作用,而后者则强调增长点的自身的经济增长。30二、地理上二元经济结构理论(1)(一)分析的基本观点。缪尔达尔依据结构主义的分析思路,认为新古典主义所采用的传统静态均衡分析方法不能正确观察发展中国家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新古典主义的观点是不符合发展中国家实际的,不能作为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依据,而应当采用动态的非均衡分析方法来研究发展国家地区不平衡问题。31二、地理上二元经济结构理论(2)(二)地理上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产生的原因在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地区之间人均收入和工资水平差距的存在。差距的产生会因累积性因果循环的作用而使发展快的地区发展更快,发展慢的地区更慢,于是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并存,出现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32二、地理上二元经济结构理论(3)(三)地理上二元经济结构的消除与政策建议。缪尔达尔利用扩散效应和回波效应的概念,认为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不仅存在“扩散效应”的有利影响,同时还存在“回波效应”的不利影响,因此他认为不能只强调发展报对落后地区的积极作用。为消除这种二元经济结构,在经济发展初期,应采取不平衡发展战略,优先投资发展潜力大的地区。当一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为根除贫困就需要采取地区平衡发展战略。33第四节收入最大化与就业最大化34经济发展的目标应是:既产现收入最大化,也应实现就业最大化,但同时实现是不可能的,这就存在着两个目标最大化,但同时实现是不可能的,这就存在着两个目标实现的优先顺序安排问题,现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在发展“过渡工业”。与现代工业相比,它的特点是规模一般较小,劳动密集程度大、教育密集程度小。它在一定时期内虽生产率较低,但却可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可以培养出一批有经验的工人和管理人才。35中国六十年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建国60年来,党中央在如何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由非均衡走向和谐这个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和谐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经过四次升华飞跃,目前正走向空间均衡和谐发展的目标。36第一次升华:非均衡到平衡(1949—1978)

为缩小沿海与内地的发展差距,建立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加强国防建设,从旧中国失衡的区域经济格局和资本主义封锁的实际出发,提出走向和谐的平衡战略思想。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投资直接向内地倾斜布局。平衡战略对于扭转旧中国遗留下来失衡的区域经济格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作用。37第二次升华:平衡到非均衡(1979—1992)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创新性地提出了“关于一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一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起来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均衡发展、渐次和谐的战略思想。小平同志非均衡发展的渐次均衡和谐战略思想,是对和平与发展国际局势科学判断、韬光养晦的结果,是非均衡治理失衡的典范。38第三次升华:非均衡到非均衡协调发展(1993—2002)

江泽民的全域协调发展战略思想,是对邓小平非均衡重点协调战略的继承和发展,对于实现全域国民经济跨跃式发展目标、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促进东中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产生了深远影响。39第四次升华:非均衡协调发展到主体功能空间均衡(2003—至今)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了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的区域科学发展思想,把重点转向了欠发展地区“块状崛起”、发达地区“带动发展”和促进社会公平。我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布局:“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40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启示

必须坚持统观全局思想与实事求是;必须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必须坚持共同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必须处理好计划和市场的关系;必须发挥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作用;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突出以人为本;必须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1中国区域发展的趋势趋势之一----未来20年中,地区差距在相当长时期内会继续存在并扩大速度。趋势之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进一步扩大。专家预测,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0%左右。趋势之三----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大城市圈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中国未来有不少城市群可望发展成为大城市圈,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大城市圈等,这些大城市圈将成为中国技术和制度创新的中心以及先进制造业的基地。42趋势之四----企业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