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吧,美好的午》的荒诞与荒诞_第1页
《吧,美好的午》的荒诞与荒诞_第2页
《吧,美好的午》的荒诞与荒诞_第3页
《吧,美好的午》的荒诞与荒诞_第4页
《吧,美好的午》的荒诞与荒诞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吧,美好的午》的荒诞与荒诞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方世界进入了一个新台阶,人们对世界、宗教和自身的看法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被认为是混乱一片、上帝的存在受到怀疑、人的存在则被认为是荒诞可笑的。自20世纪40年代起,以萨特和加缪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开始认为人是孤立无援的,他们所处的世界之中不存在任何的真实、价值和意义。(P1)既然人的处境是荒诞的,那么只有相应的带有荒诞性的作品才能够正确地反映荒诞的现实世界。在诸多著名的荒诞派作家中,诺贝尔奖获得者塞缪尔·贝克特被认为是最杰出、最富影响的作家。国内学者对他的《等待戈多》和诸多小说都已经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而他的戏剧作品《啊,美好的日子》(以下简称《美》)还未受到国内学术界应有的重视。贝克特(1906-1989)出生于爱尔兰,是英国意识流大师詹姆斯·乔伊斯亲密的挚友,1945年开始用法语写作,并不断地把自己的作品翻译成英文。他的作品颇丰,包括戏剧、小说、评论、电影独白和其它作品。《美》剧创作于1961年,并以“最佳外语剧”荣获1961-62届的奥比奖(ObieAward)。(P123)该剧是贝克特第一次“用英文创作的有一定长度的作品”,(P6)并采取了以人物的独白作为戏剧主要部分的写作技巧。剧作由两幕组成,情节很简单。帷幕一拉开,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年约五旬的妇人维妮在熟睡中,下身被埋到土丘,旁边放着一个黑色大提包和阳伞。一阵刺耳的铃声将她从睡梦中惊醒,于是她开始了新一天的生活:祈祷、刷牙、对丈夫维利(或自己)喋喋不休、照镜子、检查牙齿、辨认牙刷柄上的字迹、诵读诗句、戴眼镜、吃药、涂口红、梳理头发、戴帽子、摆弄手枪、撑阳伞、砸碎镜子、听音乐、修剪指甲、讲故事等一系列活动,其间夹杂着年约六旬的丈夫的应和、朗读报纸、看猥亵的明信片等举动,最后该剧在维妮和威利两人长时间对视中降下了帷幕。首次阅读该剧剧本,读者必定会感到其枯燥乏味,很难猜想作者到底有怎样的写作目的,因为剧中既没有明确的时间、地点,也没有巧妙的剧情转折,显而易见的只是人物荒诞的语言和行为。维妮所做的多数举动是我们每天要做的日常行为,也许因为这些生活细节过于微小,以至于它们时常会逃离我们的注意力。这正好反映了贝克特的伟大之处。贝克特正是以他敏锐的洞察力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完成了《美》剧,并从多个角度引发我们对世界和自己的生存状况加以深层次思考。一、维婆traft维妮认为维利的存在是荒诞的,“对什么都毫无兴趣……毫无目的地……打发日子……只好睡觉”。(P82)尽管如此,她又因此而十分羡慕维利,希望她也能够有同样的“天分”。在剧中,维利几乎一直躲在土丘的后面,讲话少而简短,但他的存在无时无刻不影响着维妮:啊,是的,我要是不怕孤独就好了,或者是说不怕没人听我絮叨。(顿)不是我想入非非,而是你懂得不多,维利,但愿你不要这样。(顿)有时候,你也许一无所知。(顿)但是有时候,你还能答上几句。(顿)这样嘛,我还是不停地自言自语,即使你不回答我,也许一点都不听我的,那也没关系。维妮,有时候,人家听到你讲话,你不尽是自言自语,就是说,不是没人听。我从来不能忍受这种事——不能长期地忍受下去。(顿)当然喽,这是使我不断讲话的原因。可是,如果你万一死了——(微笑)——老套子!——(收敛笑容)——或者说,你扔下我走了,那么,一天到晚,从起床铃响到睡觉铃响,我做什么,我做什么好呢?(P84)维妮整日喋喋不休。但是,她始终想着在土丘的后面还有一个忠实的听众。所以,她总是设法扭头向后看看丈夫是否在那里。即使维利只是做以简短的答复,维妮也会高唱,“噢,今天他要和我说话了,噢,好日子又要来了!……又是一个美好的日子。”(P85)到了第二幕,维妮被土丘埋到脖颈,不能再扭身回顾的时候,她仍然想象着维利的存在。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维利实际上是维妮存在的一个重要依靠。维妮并不在意维利向她说了些什么,只要是他有所回应,就是可喜的事情。贝克特对维利在剧中的作用并未给出明确的交代。在第二幕中,我们看到身穿礼服,手戴白手套的维利从土丘背后爬近维妮,而就在要靠近她的时候却又跌落到土丘下面。由此,我们可以因此而想起希腊神话中将整个身心致力于无效果事业的西西弗斯和加缪的哲学随笔《西西弗斯的神话》,而维妮想到的却是他们往日一起亲密的往事,并说,“维利,你要的是我呢,还是别的什么东西?……你想跟我接吻呢,还是要别的什么?”(P96)C.J.阿克利(Ackerley)认为他是在试图抓取手枪,并由此提出“观众第一次看到维利挣扎着结束自己或维妮的生命”。(P245)的确如此吗?贝克特没有做出任何暗示,我们只好猜测。我们能够确定的是,看似荒诞的维利作为主人公维妮听众的同时,自始至终地影响着她的心中感受和独白的内容。二、样品,从作为生存手段的角度谈专业“维婆”的存对于维妮来说,丈夫维利的存在是荒诞的,但在观众和读者看来,妻子维妮的存在同样充满了荒谬和可笑之处。她的荒诞之处极其明显地体现在她所处的境遇和她每日以高唱“又是一个美好的日子”来打发时光的强烈反差上。她与她的故事中受到老鼠惊吓的米尔德莱德(Mildred)都无法摆脱自己所遭到的限制。概括起来,维妮的存在至少受到两种限制,一个是自始至终不断吞噬她的身体的土丘,一种肉体上的拘束;另一个是每天清晨呼唤她醒来并按时催促她睡眠的刺耳的铃声,一种精神上的禁锢。与此同时,维妮又有两盏“灯”(lamps)来对抗这些限制:一个是那个黑色的大手提包;另一个便是她的喋喋不休。她不断地在手提包中翻找物品,口中也是始终唠叨个没完,借以打发每天枯燥的时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两种举动都可以视为她谋求生存的重要手段。值得注意的是,贝克特似乎从一开始就在反复提醒我们翻找提包中的物品和喋喋不休这两种打法日子的手段都不奏效。提包中的牙膏和口红快用完了,她的视力在减退,已经辨认不清牙刷柄上的字迹了,所剩的一点点药剂被一饮而尽,阳伞的手柄又长得惊人,不仅举在空中“手臂怪累的”,而且最后慢慢地烧光了,镜子也被砸碎到石块上。尽管她声称,“明天,小阳伞又会重新回到小土丘上,回到我身边,帮助我打发日子……明天,镜子又会完好无缺地回到提包里,帮助我打发日子”,(P89)但是,它们的损坏毕竟给观众和读者留下了强烈的印象。除此之外,她意识到她的另一个重要的生存手段也有失去作用的时候:而现在呢?(顿)你竟说不出话来了,有时候,你甚至连话都说不出来。(向维利稍微转过身子)不是真的吗,维利?(顿。又转过一点身子,大声地)有时候,你甚至连话都说不出来,是吧?(顿。身子转向正面)那么,等到你能说话之前,做些什么好呢?(P85)在第二幕维利不做声的情况下,维妮开始讲述小姑娘米尔德莱德给腊娃娃脱衣服和一对中年的过路人窃窃私语地评判她的故事,但是这些都不能供她没完没了地说下去。无论怎样,她都无法阻止土丘不断上涨,她所能做的只能是想象土丘何时埋到她的手臂,何时埋到她的胸脯。同样,她也不能阻止清晨和夜晚“刀片一样”铃声的鸣响,尽管她努力去不管它,鼓励自己“睡了醒,醒了睡……高兴怎么办就怎么办”,可她无法做到。她无法挣脱捆绑她身体和精神的束缚。然而,维妮还是不断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她开始背诵经典作家如莎士比亚、赫里克、米尔顿、托马斯·格雷、济慈和罗伯特·布朗宁优美的诗句来打发时光,(P96-8)尽管她所引用的诗行大都是以表现时间飞逝为主题的——“噢,瞬息即逝的欢乐……啦啦,永无休止的痛苦”。(P83)她似乎无法改变生之尴尬,并时而认为自己“永远不会改变,在这一秒钟和下一秒钟之间永远不会有所不同”。(P95)对于她来说,重要的是如何度过一个个即将到来的日子,如何以相应的态度来面对她在身体和精神上所经受的各种限制。尽管她反复地高唱着“又一个好日子”或“多么幸福的好日子”,但是这些高喊似乎并没能使她真正战胜她所面临的困难。她声称她“有两盏灯,当其中一盏暗下来时,另一盏就燃得更明亮”,(P89)但是,对于观众和读者来说,她愈是努力地追求有生命的意义,她的存在就愈是显得荒谬可笑。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剧本中很容易解读出来的。然而,《美》剧的深刻含义到底在哪里呢?的确,维妮的举动在整篇作品中都看上去很琐碎并且毫无意义的,我们可以从贝克特原文中看到对她行为举动所做的一番描绘。这些举动都是再微小不过了,甚至微小得不值一提。但我们完全可以换一个角度思考该剧的深意,我们每天的生活难道不是以同样微小的行为汇成的吗?如果这些微小的举动被分散到了剧本的不同段落,它们的荒诞之处又怎能给我们留下如此强烈的印象?如果贝克特将维妮刻画成一个整日哀号痛哭的女性形象,那么该剧是否仍会具有现有的艺术魅力?以高度凝缩并深富节奏感的质朴语言唤起观众和读者对人类的生存这一永恒哲学问题进行思考,这足以说明贝克特的过人之处。保罗·洛利(PaulLawley)在评论《美》剧时,曾提出维妮的可笑之处在于她在逐渐被泥土“吞噬、吸下”(swallowed,suckeddown),“陷入土丘”(sinkingintohermound)(P94)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着狂喜的神情。这是不准确的。因为,从贝克特与该剧的导演艾伦·施奈德(AlanSchneider)通信中为该剧绘画的草图来看,维妮是站在土丘的正中,双脚踩着地面的(P86-8)。我们不能认为维妮是在泥土中越陷越深,事实上是不断上涨的土丘不断地吞埋着她。前后的理解的差异在于所强调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同。土丘和铃声都象征着世人必须面对,却又难以抵御的对抗力量。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看似荒诞可笑的维妮并未失去理智。她以高颂“又一个美好的日子”的方式来应对生活中的忧虑并非完全出于无奈,也出于一种深思熟虑的自我选择。在第二幕中,维妮曾郑重地告诉我们“我的理智不会丧失……要是丧失了理智,那可永远是寒冷”。(P93)在观众和读者看来,维妮不过是一个木偶般荒诞可笑的小人物,但对于维妮来说,她所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我们不能因为她看似可笑而断定她已经失去了心智,也不能武断地认为她的生活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维妮明确地知道自己的生活“没啥变化”,并反复告诫自己“维妮,不要吹嘘你的手提包……不要鼠目寸光,维妮,看得远一点,想想你将来找不到话说的时候……不要把一天中要说的话全糟蹋了”。(P87-90)她积极地看待生活,认为只要肯努力,“几乎没有一天,知识不在增长”。她对自己的处境十分了解:唉,对啦,可以说的话是那么少,可以做的事业那么少。有些日子,还免不了忧心忡忡,唯恐自己……山穷水尽。就寝钟敲响之前那段漫长的时间,已经没有话好说,也没有事可干。日子过去了,不少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没有或者几乎没有什么话可说,没有或者几乎没有什么事可做。(把伞举起)这就是危险,(转正身体)可得防备防备。(P88)她清楚地知道依靠在提包中翻找物品和不断地讲话来打发日子的局限性。这正是《美》剧能够震撼观众和读者的心灵之处。如果说每一个体都有其自己的价值和生活,那么,我们在反复阅读《美》剧中就会发现维妮在剧中的言行并不可笑,至少对于她来说是这样的。我们之所以觉得她可笑,是因为她为摆脱自己肉体和灵魂上的桎梏而做的一切有意识努力可能最终都不会取得任何实际意义上的效果,象征死亡的土丘不停地上涨,而她对此无能为力。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对于维妮来说,这些努力的付出具有其独特的意义。在现代西方世界的大都市里,采用吸毒、酗酒、欺诈、性爱、工作、交际、娱乐等方式来麻痹心智,以使自己忘却孤独与忧虑的人又何其少呢?从这个角度来看,维妮实际上又是现代西方世界中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三、认识世界和自我存在的一个新视角在谈到《美》剧时,贝克特曾说,“我在一个月之内很快写完了《等待戈多》,可是,这部剧用了我一年半的时间。”(P97)由此可见,该剧一定并非像看上去那样简单。的确如此,《美》剧的写作目的不在于为了要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和居于其中的人们是“荒诞”的,换得我们哄堂大笑一番,而在于为我们提供一种认识世界和自我存在的一个新的视角,以便促使我们实现更美好的生活。我们不难把握《美》剧中颓废的思想内涵,但是,我们同时也要了解,生活本身是美好而充满希望的。所谓的“颓废”和“美好”只是我们把人看作主体,并由此而产生的主观感受而已。设想处于半身被埋于土丘中的维妮尚且能够感受到世界的“美好”,我们生活在较她而言物质生活如此丰富的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