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6课篇目(一)《老子》四章一、人物简介人物生平
老子,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做过周朝的守藏史(管理藏书的史官),晚年辞官隐居,孔子曾向他问礼主要作品《老子》(又称《道德经》,传世本共八十一章。其书是否为老子所著,历来有争议,一般认为书中所述基本反映了他的思想)人物评价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二、写作背景老子生于春秋末期,当时周朝式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了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王朝的兴衰成败、百姓的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老子〉四章》一课即节选自该书。三、文学常识闪烁辩证光芒的哲理经典——《老子》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老子五千文》,即《老子》,也叫《道德经》,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经典。它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原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合称《道德经》。《道经》主要为宇宙论和本体论,《德经》主要为人生论和政治论。《老子》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政治思想上,主张“无为”,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老子企图通过无为缓和尖锐社会矛盾的思想。五、名人轶事做石头还是砖头传说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在函谷府衙为府尹留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经》时,一年逾百岁、鹤发童颜的老翁招招摇摇到府衙找他。老子在府衙前遇见老翁。老翁对老子略略施了个礼说:“听说先生博学多才,老朽愿向您讨教个明白。”老翁得意地说:“我今年已经一百零六岁了。说实在话,我从年少时直到现在,一直是游手好闲地轻松度日。与我同龄的人都纷纷作古,他们开垦百亩沃田却没有一席之地,修了万里长城而未享辚辚华盖,建了四舍屋宇却落身于荒野郊外的孤坟。而我呢,虽一生不稼不穑,却还吃着五谷;虽没置过片砖只瓦,却仍然居住在避风挡雨的房舍中。先生,是不是我现在可以嘲笑他们忙忙碌碌劳作一生,只是给自己换来一个早逝呢?”老子听了,微然一笑,吩咐府尹说:“请找一块砖头和一块石头来。”老子将砖头和石头放在老翁面前说:“如果只能择其一,仙翁您是要砖头还是愿取石头?”老翁得意地将砖头取来放在自己的面前说:“我当然择取砖头。”老子抚须笑着问老翁:“为什么呢?”老翁指着石头说:“这石头没棱没角,取它何用?而砖头却用得着呢。”老子又招呼围观的众人问:“大家要石头还是要砖头?”众人都纷纷说要砖而不取石。老子又回过头来问老翁:“是石头寿命长呢,还是砖头寿命长?”老翁说:“当然是石头了。”老子释然而笑说:“石头寿命长,人们却不择它;砖头寿命短,人们却择它,不过是有用和没用罢了。天地万物莫不如此。寿虽短,于人于天有益,天人皆择之,皆念之,短亦不短;寿虽长,于人于天无用,天人皆摒弃,倏忽忘之,长亦是短啊。”老翁顿然大惭。一、读准字音(请给下面加点字注音)gǔyǒuzhuìchǔléishānzhíjīnwùpànjī二、辨清通假(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曰余食赘行
“___”同“____”2.其脆易泮
“___”同“____”,______3.起于累土
“___”同“____”,______三、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1.跨者不行古义:
今义:不可以。2.民之从事古义:今义:做,投身到(事业中去)。行形泮判分离。累蔂土筐。行走不稳。行事,做事。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1.是以圣人欲不欲 _____________________2.常于几成而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实词虚词(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意动用法,以……为欲。使动用法,使……失败。六、文言句式(请根据提示翻译下面句子)1.宾语前置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宾语“自”前置,正常语序为“知自者明”)翻译:2.状语后置句。(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状语“于毫末”后置,正常语序为“于毫末生”)翻译:(2)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状语“于未有”“于未乱”后置,正常语序为“于未有为之”“于未乱治之”)翻译: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张开两臂才能抱得过来的大树,是从极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做事情,要)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治国理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之前就早做准备。一、整体把握知主旨1.文脉架构。阅读全文,依据提示补充空缺内容。参考答案:①无之以为用②有道者不处③自知者明2.主旨归纳。《〈老子〉四章》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有道之人不彰显自我的道理,强调了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的观点,并告诉人们依照自然规律,从小事做起,“无为而治”。这四章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子的观点。二、逐层解读细探究1.下列对《老子》第十一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车子是由辐和毂等部件构成的,这些部件是“有”,毂中空虚的部分是“无”,没有“无”车子就无法行驶,当然也就无法载人运货,其“有”的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了。B.房屋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采光、流通空气,人就无法居住,可见是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C.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实有”。为此,老子阐释“有”与“无”的相互关系以警世人。D.作者举例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有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觉察。解析:
“有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错误,文中论述的是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觉察。答案:D2.经典语句翻译。(1)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屋,房屋的功用正是产生于门窗的“无”。(2)因此“有”(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3.下列对《老子》第二十四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本章里,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自见”“自我”“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不可取的。B.轻浮、急躁的举动是反自然的,短暂而不能持久。急躁冒进,自我夸耀,反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C.本章不仅说明雷厉风行的政举将不被人们所普遍接受,也喻示着急躁冒进、自我夸耀的行为不可恃。D.本章所阐述的问题包含辩证法观点,即“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这是老子思想中极富精义的部分。解析:C项,本章不仅说明急躁冒进、自我夸耀的行为不可恃,也喻示着雷厉风行的政举将不被人们所普遍接受。答案:C4.经典语句翻译。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就好像)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自我夸耀(功劳)的没有功绩,自我夸耀的不能长久。5.下列对《老子》第三十三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章讲个人修养与自我设计的问题,提出人们有关自我调整的一系列观点。B.在老子看来,“自知”“自胜”十分重要,但是“知人”“胜人”更加重要。C.“自知者明”,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这才是最聪明的,最难能可贵的。D.老子认为,一个人倘若能审视自己,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神风貌。解析:结合文意理解,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答案:B6.经典语句翻译。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战胜别人的人有劲儿,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有的,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7.下列与荀子《劝学》中所写的“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相同哲理的一项是
(
)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②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③九层之台,起于累土④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⑤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A.①③④
B.②④⑥C.①②⑤
D.①③⑥解析:题干中列举的《劝学》中的句子和①③⑥都说明了积累的重要性。②阐述事物安稳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④阐述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散,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⑤阐述在最后关头要像一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出现失败的事情。答案:D8.下列对《老子》第六十四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章谈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由小的东西发展起来的。B.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自身生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人们应该了解这个过程,对于在这个过程中事物有可能发生祸患的环节给予特别注意,杜绝它的出现。C.老子阐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物,都是以“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D.老子依据他对人生的体验和对万物的洞察,指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许多人做事粗心大意,总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解析:D项,“许多人做事粗心大意”理解不当,应是“许多人不能慎终如始”导致“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答案:D9.经典语句翻译。(1)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2)因此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三、价值追求知情感老子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排比句式来强调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也曾强调积累的重要性,两者的思想是否相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观点一:相同。“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强调只有从小处开始积累,才能完成大事。荀子《劝学》中“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也强调从小处积累的重要性。从这个角度来看,两者的思想是相同的。观点二:不相同。两者的思想有某种继承关系(荀子吸取了老子的部分观点)。但荀子与老子的结论是不同的,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主张;而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强调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树立信心,坚定意志,耐心地、一点一滴地去完成某件事情。[应用片段1]随和,是一种素质,一种文化,一种心态。随和是淡泊名利时的超然,是曾经沧海后的井然,是狂风暴雨中的坦然。人要善于随和。即便原则问题,也要平等地和人家交换意见,不闹意气,不存成见,切莫居高临下,采取杀气腾腾地压制人家的态度,那是自己水平不高的表现,很难达到目的,还损害自身形象。《道德经》云:“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身处高峰,想当然会有种唯我独尊的霸气,这种霸气,也是一种自我蒙蔽。要随和,就得克服“以我为中心”的思想。如果你的见识主张和能力比别人强,人际关系好,人家就可能会尊重你。如果自己不具备这些条件,又要搞“以我为中心”,那么这样下去,既不能满足你的欲望,又有可能毁掉你自己。因此,要让人家尊重你,关键是自己要尊重人家。[迁移应用]语段论述的核心是随和,强调随和是一种素质,一种文化,一种心态。接着指出在人际交往中切莫居高临下、杀气腾腾地压制人家。然后以老子的“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进一步指出唯我独尊的霸气是一种自我蒙蔽。最后指明解决办法:克服“以我为中心”的思想,学会尊重别人。
[应用片段2]中国有一句话,叫“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自知者明”,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这才是最聪明的,最难能可贵的。人生在世,我们总是在不断地成长,不断地改变,总在与下一个不同的自己相识。要想找到适合自己的天地,我们需要不断地找准方向,认清自己。有人问一位登山者:“如果一个人来到半山腰,突然下起大雨,你会怎么做?”登山者回答说:“我会往山上走。”问的人疑惑的表情自然迎来登山者的解释,“山顶风雨可能会更大些,但不足以威胁我的生命;而山脚可能会遇到山洪,反而更加危险”。这个故事又告诫我们:你需要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环境,才会多出生存的机会。登山者告诫我们要认清自我,找准方向,才适合自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世界在改变,我们也在改变,我们总是在与下一个不同的自己相识。认识自我,是对自我的肯定和挖掘。[迁移应用]语段先由中国古语“人贵有自知之明”引出老子的“自知者明”,点明论述中心。然后列举登山者半山腰遇雨的事例,生动形象地论述了“认清自我,找准方向,才适合自己”的道理。最后,再以老子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作结,强调认识自我就是对自我的肯定和挖掘的观点。写给老子的一封信尊敬的老子:您好!我是二十一世纪的一名学生,爱好读古书,诸子中又犹以您为最爱。“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我知道您是一名圣人,您就如同孔夫子所说,如天上蛟龙,深不可测,遥不可及。作为您的一名读者,我对您的著作尚有诸多不解之处,在此,特以弟子之礼向您发问。您说过,道如水也,“水利万物而不争”,又说过“道之为物,惟恍惟惚”,乃不知其所在。您将“道”说得如此具体,又将“道”说得如此缥缈,我想问,何为“道”?“道”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您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这么说,连您也不知那“道”的本质吗?您曾阐述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似懂非懂之下,聆听您那天地间的至理,又想对您发问,您闻道后,洗耳忘情,那您闻的是何道?忘的是何情?难道您真的隔绝众缘了吗?可您不是也说过“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吗?既然您认为万物都出于一源,缘起缘灭正如那花开花落,众生之间皆有那斩不断的细丝互为联系,那您真的已经隔绝众缘,洗耳忘情,独自一人成圣了吗?您真的超脱于世间,任那众生在苦海中沉浮,不得解脱吗?您真的独上高楼,君临万物,观那世间历尽沧桑吗?不!您没有!我知道昔日您为了平息诸国之间的纷争,如夫子一样游列诸国,可您所说的太超然了,居然要诸侯弃尽一切,无为而治,回归自然——您依旧是黯然离归,重回您那茅屋之中。昔日您传尹喜《道德经》,让他弘扬光大,渡化众生,您一人骑牛西去,不知所踪,您放不下,您不愿那生灵涂炭,您知道自己也属于那众生之中,无论走得多远,依旧也需回归,那您究竟忘的是何情?闻的是何道?真可谓“道可道,非常道”,一阵云雾又浮在我的眼角。写于此时,稍顿了顿笔,不禁回想起楚狂接舆的昔日高歌:“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楚狂接舆是用凤来比孔子,他说,凤啊!凤啊!你运气不好,怎么那么倒霉,到这个衰世来。他还哀叹:“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而您,也站在那最高的山头之上,曾曰:“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此。”您的痕迹像一条长不可及的绸带,一端系在我的脚下,然而真正去寻觅之时,却又一无所踪。您如同两极之至,缥缈无踪,却又无所不在,蓦然回首间,你站在那灯火之中,那双极具洞察力的目光一扫而过,殊不知您站于我的身侧,我愿与您一同西去,感悟生之行休。尊敬的老子,我真的想请教您:“您闻的是何道?忘的是何情?”以弟子之礼向您再拜!您的读者
×××二〇二〇年十月二十一日[微言大义]本文构思奇巧,以给老子写信的方式表达了对圣人的仰慕之情。文章前半部分引用老子的相关言论阐述“道”的玄妙缥缈,并对老子超脱于世间的行为进行质疑。之后话锋陡转,以“不!您没有!”转而赞美其忧国忧民、普度众生的家国情怀,进而点出老子光辉的思想、敏锐的洞察力将辉耀千古,永无止息。不争而胜在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都四处向诸侯国推销自己的一套治国理论。这个时代涌现出无数优秀的演说家:执逻辑利器,咄咄逼人的孟子;在宫廷里,舌战群臣的商鞅;持六国相印,纵横捭阖的苏秦……但只有老子,抱着一套“不争”的理论隐于山林,显得与时代格格不入。然而,“不争”二者所蕴含的智慧绝非洋洋洒洒的百家学说可比。在自然界中,梅花是不争理论的化身。“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梅的清雅古绝假如被置于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背景之下,恐怕又会变得寂寞冷清。所以,梅花退出群芳斗艳的舞台,选择“万径人踪灭”的寒冬,选择远离繁华的山涧,临水而栖。因此,在众芳摇落的季节里,它能以不食人间烟火的独特气质占尽风情。不争,并不是消极地逃避放弃,而是认识清楚自己的本质,扬长避短,找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梅花依旧开放,远离争斗使它开放得更灿烂。不争还是一种大器,一种圆润成熟的光泽。钻石靠雕琢切割出棱角切面来折射刺眼的光,而玉石则温润得毫不刺眼,线条柔美而不扎人肌肤。在金陵十二钗中,薛宝钗就是这样一块美玉。这位“山中高士”才貌双全,却有着与她年龄毫不吻合的成熟大度。面对林黛玉的误解和嘲讽,她始终忍让,从不还击。在诗社之中,她诗作虽不多,却篇篇佳作。论理她的才情不在颦儿之下,应当能为自己辩护。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盐泥资源的加工与利用考核试卷
- 糖果生产技术创新与发展考核试卷
- 自然遗迹保护与山地户外运动规划考核试卷
- 竹子种植与加工技术发展趋势考核试卷
- 三明市重点中学2025年初三年级第二学期期初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
- 曲阜师范大学《风险管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科创职业技术学院《中级朝鲜语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邮电大学《结构模型设计制作》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四川现代职业学院《眼科护理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潍坊职业学院《美术基础(Ⅰ)》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铁投集团招聘招聘笔试真题2024
- 共有人房屋贷款协议
- 江西卷-2025届高考历史4月模拟预测卷(解析版)
- bim安全教育试题及答案
- 交通枢纽的安全管理事故预防与应急处理策略
- 运输公司机务管理制度
- 妇科管理制度
- 《浙江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 2015年版
- 新晋管理者培训
- 2025-2030中国二氯乙烷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供电公司故障抢修服务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