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登高》课件57张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8.2《登高》课件57张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8.2《登高》课件57张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8.2《登高》课件57张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8.2《登高》课件57张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自述。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杜甫诗三首登高767咏怀古迹(其三)766秋兴八首(其一)766诗歌鉴赏学法提示一、抓题目: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情感……二、抓作者:知人论世三、抓诗句: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怎么写?意象/意境、技巧、情感……四、抓注释:①难理解的词语;②传递诗歌当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人物、背景、情感……)。一、知人论世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父亲杜闲曾任奉天令。一生不得志。漫游各地,寓居长安近十年。安禄山兵陷长安,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至左拾遗。后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创作真实而集中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被誉为“诗史”。他被世人尊为“诗圣”。

他推动了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运动。

杜甫草堂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漫游吴越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二、杜甫的创作历程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忧国忧民——确立了现实主义创作方向

天宝五年至十四年,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但均无结果。创作出《兵车行》《丽人行》等诗篇。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组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此时安史之乱最盛。杜甫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

758年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760年春,他住在成都浣花溪畔。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杜甫的四个时期与作品: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望岳》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丽人行》《兵车行》(忧国忧民)(涉世不深)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组诗“三吏”“三别”(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春夜喜雨》《秋兴八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咏怀古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蜀相》《江村》《登岳阳楼》

释义“沉郁顿挫”

杜甫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语言。杜诗中出现的意象,如秋云、猿啸、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老妇、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的语言“沉郁顿挫”。

沉郁:思想内容。“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顿挫:艺术形式。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

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

“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律诗之冠”!中国古代风俗,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饮酒,可以长寿消灾。士大夫又有登高言志、赋诗抒怀之传说,所谓“君子登高必赋”。

该诗是大历二年(767年)在夔州所作。这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藩镇势力又乘隙而起,社会动乱,民不聊生。此时,杜甫只能继续漂泊,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朋友相继去世等许多因素造成了他的郁闷,为了排遣郁闷,他抱病登台,但却是愁上加愁,更增添了新的悲哀,三年之后便病逝了。登高诵读提示:首句要读得高亢激昂,次句要读得回环婉转。风急:要读得凄寒,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但内心孤单渺小;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鸟飞回: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第二联的“无边落木”和“不尽长江”要一气读出,然后作延长音(木、江)。第三联的“万”“常”“多”“独”等字要重读以示沉重。尾联宜慢读,并读出自怜自嘲的况味。《登高》背诵与翻译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秋风急切,天空高远,猿啸悲凉;小洲水清沙白鸟儿飞舞回旋。无边的落叶萧萧地坠下,不尽的长江滚滚地奔来。经常飘泊万里,作客他乡,更添悲秋情绪,晚年多灾多病,今天又独自登临高台。命运艰难,可恨鬓角又像著了繁霜,穷途潦倒心灰冷,因病戒酒不举杯。鉴赏景物意象

诗歌中的形象蕴含诗人的情感和志向。鉴赏景物形象首先分析形象特征,再看形象特征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志向。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了哪些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给人什么感觉?风天猿清渚沙鸟急迅疾的秋风使人感到非常寒冷高高远的天空使人感到渺小孤单哀鸣的猿啼让人听了十分悲伤孤零冷落的小岛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白水落而出的白沙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回低飞的水鸟有家可回,自己无家可归哀啸设身处地,表述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作者的形象诗人站在高天之下,站在急风之中。面对清渚、白沙,耳听猿啸的叫声,内心万分孤独,仿佛自己就是一只孤鸟,凄楚、忧伤、悲哀、绝望。落木长江无边不尽萧萧滚滚生命之短暂时间之永恒下来修辞手法:对比、衬托这两句被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了哪两种物象,引发诗人怎样的情感?用了什么手法?情感: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诗人仰望萧萧而下的落叶,俯视滚滚而来的江水。“无边”状悲之广(范围上)“不尽”言悲之多(数量上)使人感受到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凄凉无奈。这两个意象会让我们联想到哪些古诗词?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论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前赤壁赋》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春江花月夜》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①景色让人感到

。②联系自身则又感到人生

,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③因

而产生惆怅之情。豁达坦荡(胸襟开阔)短暂渺小壮志未酬移情入境颔联的“无边落木(落叶)”、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这样的景物,对于当时55岁(逝世前3年)飘零流落在外,同时又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有阔大胸襟的诗人的杜甫来说,会产生怎样的感慨?万: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常:离家万里,流浪时间之久;多: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独:独自登台,形单影只凄凉。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用哪4个字抒情?试品读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无一字虚设,字字含悲,有丰富的内涵。宋代罗大经认为这两句八重悲哀,试问有哪八重悲哀?一重(悲秋):秋天本是悲哀的;二重(作客):他乡作客是可悲的;三重(常作客):经常作客更可悲;四重(万里):离家万里,又添悲一层;五重:重阳佳节,不能饮酒,实是可悲;六重(多病):多病之身,如何不悲;七重(独登台):独自一人,焉得不悲;八重(百年):年过半百,一事无事无成,悲不胜悲啊!

凡此种种,把登高之悲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这就是杜诗的“深沉蕴藉”。①“苦恨”:很遗憾、极恨。从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②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借酒浇愁/因病戒酒,悲情更难以排遣。③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不愧被称为“诗圣”。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如何理解“苦恨”二字?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

①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②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③艰难苦恨反映的虽是诗人万里作客、衰年多病的个人遭遇,但读者却可从中窥见战乱时代广大人民的苦难。颈联字字含悲,尾联点明缘由:常年做客他乡的羁旅之悲;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悲;战争带来的国难家愁;白发日渐增多而壮志未酬之悲。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具有忧国伤时伟大情操的诗人形象。“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写景首联仰望云天秋风俯视江水渚洲颔联无边落叶不尽江水抒情颈联悲秋作客多病登台尾联苦恨霜鬓新停酒杯悲状悲之广言悲之多哀婉孤独沉郁高昂愁苦沉痛忧愤无奈起承转合此诗给人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①一个满头白发、满脸悲愁、身衰多病的老诗人;②他颤颤地站在深秋的季节;③他的眼里满是忧郁、深恨。诗人形象描画再次背诵《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意象分析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抓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知人论世移情入境比较《秋兴》与《登高》

的异同点秋兴八首(其一)

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秋兴八首》是唐代大诗人766年寓居四川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以忧念国家兴衰的爱国思想为主题,以夔府的秋日萧瑟,诗人的暮年多病、身世飘零,特别是关切祖国安危的沉重心情为基调,其间穿插着轻快欢乐的抒情。每一首都以独特的表现手法,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作者的思想情绪。八首之中,第一首总起,统帅后面七篇。首章总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对秋而伤羁旅,是全组诗的序曲。秋兴八首

写作背景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到了夔州(今重庆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此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这一组诗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艺术性最高的诗。当时安史之乱虽已结束,但李唐王朝仍面临北方重新割据的危险;唐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在这样国家仍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悲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八首》这组诗。“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第一首。白露的寒气使漫山遍野的枫林一片衰败,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条阴森的景象。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理解诗意(背诵和翻译)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小结这是一篇随物兴感、触景生情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诗人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秋兴》被誉为是他七律中的“裘领”,是“一生心神结聚之作”(见《唐宋诗醇》)

共同点①感情基调上:②意象意境:③遣词造句上:两首诗都有很浓的悲秋情结。世事艰辛,家愁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两诗的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秋景图,营造了一个悲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都顺理成章,浑然天成,足见构思之妙。都是律诗的典范之作,对仗工整又极具情势。在两诗的颔颈联里体现得特别明显。不同点:感情基调上:《秋兴》诗

心情太浓,境界不如《登高》壮阔。《秋兴》首联基调

,“凋伤”“气萧森”是其体现;《登高》仅点明“风急”、“天高”、“鸟飞回”。境界上:《秋兴》虽有“

”句,不如《登高》“

”壮阔。感伤低沉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咏怀古迹(其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形容我国古代四大美人容貌倾国倾城。现指女子的容貌美丽。“沉鱼”:春秋战国时越国的西施,在河边浣纱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泳,渐渐地沉到河底。“落雁”:汉元帝为安抚北匈奴,选昭君与单于结成姻缘。大雁看到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从此昭君就得来“落雁”的代称。“闭月”:貂蝉在后花园拜月时,一块浮云将那皎洁的明月遮住。这时正好王允瞧见。王允为宣扬他的女儿长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说,我的女儿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过,赶紧躲在云彩后面。“羞花”:唐朝杨玉环赏花,她刚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缩,绿叶卷起。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这时,被一宫娥看见。宫娥到处说,杨玉环和花比美,花儿都含羞低下了头。

《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密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居、宋玉故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shì)在《杜臆》中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三峡之中,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相依相连,一齐奔向荆门。就在那一带,还保留着生长明妃的山村。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大漠,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单凭画图约略看识,怎能辨出青春美貌的容颜呢?昭君身死匈奴不得归,能够带着环佩在月夜归来的,恐怕只有她的幽魂。千载以来,琵琶弹出的都是胡地之音;昭君虽死,其怨难平,琵琶曲中倾诉的分明是她的满腔怨恨。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颈联“环珮空归夜月魂”的“空”如何理解?①从字面角度上看,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②从昭君角度上看,昭君虽骨留青冢,但其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边,其怀念故国是多么强烈啊!③从作者角度上看,一个“空”字,将诗人的远嫁异域、客死他乡、思念故乡的悲愤之情传达得淋漓尽致。后附“空”5例释义

①空间、天空皆若空游无所依。——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浊浪排空。——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乱石穿空。——宋·苏轼《念奴娇·赤璧怀古》复道行空。——唐·杜牧《阿房宫赋》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而或长烟一空。——宋·范仲淹《岳阳楼记》②徒然、白白地白云千载空悠悠。——唐·崔颢《黄鹤楼》空以身膏草野。——《汉书·李广苏建传》空余泪痕。——清·林觉民《与妻书》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张可久《卖花声·怀古》)③只、仅雪上空留马行处。——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此处空余黄鹤楼。——唐·崔颢《黄鹤楼》④空虚、内无所有,引申为空虚处、空档。夜静春山空。——唐·王维《鸟鸣涧》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登金陵凤凰台》)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⑤岑寂、幽静。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水经注·江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昭君因得罪毛延寿落泪痣,被冷落三年;杜甫因李林甫的“野无遗贤”,流落长安十年。昭君因汉元帝的昏庸、不辨美丑而远嫁他乡而不得归,身死而遗长恨;杜甫因疏救房琯,触怒肃宗而被疏远,最终郁郁辞官,漂泊西南。昭君思念故土;杜甫思念长安。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悲昭君以自悲”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千载之怨)(深沉怨恨)昭君

诗人

主旨

美女遗恨与才士失志本相通联,感明妃遗恨绝域,叹志士失遇无路。美不得宠才不得用,离家去国之思,寂寥千载之恨,种种古人今人之怨恨,都概括在诗中,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身世飘零、怀才不遇的情怀。

诗风含蓄委婉而又慷慨悲歌,极有韵致。

总结

怀古(含咏史)诗词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