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教科书分析本课的四个子目涉及人类文化传承的四种主要载体:学校、书刊、图书馆和博物馆。通过对“学习聚焦”栏目内容的梳理可以看出,本课内容的核心认识为: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印刷书的诞生极大推进了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图书馆和博物馆是保存、传播人类文化遗产以人类文化成果服务公众的重要载体。人类分享和传递文化成果的方式最早是口头传说、结绳记事等,在有了文字之后,先用书籍的雏形和早期书籍记载、传播、传承文明成果,然后才有学校和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传承的载体。所以,在进行教科书分析和教学设计时,可以按照“从书籍雏形到印刷书的诞生”“学校教育的发展”“图书馆的成长”“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的顺序进行。调整后本课的第一个子目为“从书籍雏形到印刷书的诞生”,可分为三部分展开教学:书籍的雏形和早期的书籍;中国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中国造纸术、印刷术的外传与德意志印刷书的出现。埃及出现的纸草书卷,一般被认为是书籍的雏形。简策和帛书盛行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中国。简策是用竹片或木板作书写材料,帛书用缣帛作书写材料。东汉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又提出推广造纸的奏议,得到朝廷的支持。两汉时期,中国处于纸、简牍、缣帛并用的阶段。晋以后,中国匠人造出大量洁白平滑而方正的纸,统治者明令凡朝廷奏议一律用纸,不得用简牍。由此,纸在中国成为起支配作用的书写材料。中国东晋以来用纸抄书之风盛行,书籍为卷轴装,有固定书写格式,每纸400-500字,黏连成长卷,由轴卷起,可屈可伸,方便使用。纸本书的猛增大大促进了社会文化、教育和科技的发展。雕版印刷或木版印刷,是印刷术最早的发展形式,在它的基础上又发展出活字印刷。中国在唐朝时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宋朝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北宋工匠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宋代出版中心分布各地,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头号造纸和印刷大国。由于印刷技术的普及和进步,宋朝在装订方面也有新的突破,结束了卷轴装,转向适合印刷术特点的装订形式。元、明、清三朝基本上是沿着宋代的模式发展印刷的。如果说在古代中国,宋以后数量巨大的经由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印出来的书大大推动了文化的大众化,那么,德意志人谷登堡在15世纪中叶的发明则大大推动了西欧乃至全世界的社会进步。他将印刷机、铸字机、铅活字、油墨等技术组合起来使用,创造出金属活字印刷(机铅活印系统)。这一印刷方法很快在西欧各地传播开来,到1500年,西欧各地共用活字印制了近600万册书。这一技术还推动了报纸、杂志的普及。天文历法等知惧的书籍译成汉语传到中国,也把中国的优秀文化典霜介绍到西方,也统了中需文化的交流。本课的第二个子目为“学校教育的发展”,可分为四部分展开教学: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世界古代与近代学校教育;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留学教育。广义的教育,几乎与人类同时产生如长者的行为示范就是教育,幼者的数法锁仿就是学习。狭义的教育就是学校教育。中国早在奴隶社会时期就出现了“学校”这种专门的教育场所。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兴由择师。这种私人办学的形式,在中国一直流传了2000多年,在教育教学方面积累的宝贵经验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教育遗产。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得儒家重视教育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推动中国形成了重视教育的优秀传统。汉武帝在中央设太学,在地方设各级学校,学校育才、朝廷取士都以儒家经学为重要标准和基本内容。汉代以后,从中央到地方新办的各级官学,都是士子研习儒家经典学术的教育中心。隋朝科举制产生,其后,科举制成为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考试制度和选官制度。科举制把读书、应考、做官三者联系在一起,对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它激发了中国文人学习文化知识的热情,提高了官员乃至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另一方面,无数中国社会精英为登科取士而皓首穷经,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尤其是明清两朝,科举制僵化,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只为科举考试服务,严重束缚了读书人心思才力的发展。宋代书院尤盛,创办书院者有私人也有官府。一般选山林名胜之地为院址,不少著名学者讲学其间,采用个别钻研、相互问答、集中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研习儒家经典为主,间或议论时政。至1733年清廷提倡官办书院后,书院逐渐成为官学的附庸,主要任务只是应付科举考试。不过总体说来,中国古代的学校,既是文化的汇聚和凝练之地,又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要场域:学校储备人才与创新文化,形成传承中华文化的长效机制;学校培育人才与整理文献,使中华文化得以保存和传播;学校开展经学教育,促成社会主流文化的形成与确立。西方高等教育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古希腊学园即是西方高等教育的最初形式。希腊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阿卡德米学园的课程设置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高等知识的学科范畴,它是一个自由思想的园地,学园里学术讨论和争辩自由而热烈。西方的中世纪一直被视为黑暗的时期,但是正是在这个时期产生了大学。贺国庆等在《外国高等教育史》一书中指出,中世纪大学是世界文化史的宝贵遗产,其特征异常鲜明,主要表现在宗教性和国际性、民主性和平等性、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职业性和实用性。欧洲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是世界高等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西欧社会的进步,推动西欧社会走向科技和文化的繁荣。大学不但为文艺复兴注入了活力,而且极大地鼓舞与促进了中等教育、国民教育与幼儿教育的发展,促成了欧洲教育体系的完整。近代以后,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法、德、美等国对大学的发展各有贡献。鸦片战争后,中国教育逐渐转型,近代高等教育出现并发展。近代化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有着重要的标志性事件。1898年,在戊戌变法中,建立了京师大学堂,这成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确立的重要标志。关于中国近代大学,本课教科书介绍了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教科书第78页的“学思之窗”栏目指明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追求“为求学而来”,这与民国初年民国政府教育部公布的原则-“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一致。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是文化与人类文明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教科书第78页“历史纵横”栏目提到了古代的留学教育,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主要介绍近代中国的留学教育。1872年清政府采纳容闳的倡议,向美国派出留学生,揭开了近代中国留学教育的第一页。它冲破了几千年来中国封建教育的格局,促进了中国新式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清末民初直至当今,留学教育已成为中国100多年来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为中国培养了大量人才,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开辟并不断探索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构建起基本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在中国教育史和人类文明史上谱写了辉煌篇章。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迅速完成了对旧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造,向工农敞开教育之门,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党的八大以后,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转变为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新中国开始走上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道路。纵观70多年来不平凡的历程,我国已构建起基本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基本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本课的第三个子目为“图书馆的成长”,可分为古代藏书机构与近现代图书馆的出现与发展两部分进行教学。文字的出现,使得人类的信息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而得以存在、进行传递。图书使文字的作用得到最充分的发挥,非常复杂的事件也能借助图书记载保存,以无限广阔、无限久远地流传。为收集、整理、保存图书而产生的图书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的信息交流、传承和社会进步。公元前7世纪,亚述一跃成为强国,领土扩大到西亚和北非文明发达地区。巴尼拔国王在首都尼尼微建造了一所图书馆,收藏了大约25000块泥版文书,每块大小为24cmx16cm。1845-1854年间,由英国考古学家雷亚德(AustenHenryLayard,1817-1894)等人发掘出土,其中20720块泥版文书现保存在不列颠博物馆。经研究,亚述巴尼拔国王图书馆泥版文书,内容涉及广泛,包括各种宗教铭文、文学作品、天文观测记录、医学原典、数学、化学、植物学及其他科学著作,还有历史文献、条约、法律、书信、命令以及王室的经济报表、房屋和沟渠建筑报告等,并收藏了文法书、辞典参考书和百科全书等,堪称真正意义的古代图书馆。中国古代典籍提到殷商有册书、有典籍,现代考古成果也证明商朝时中国已有专门的藏书机构。官府藏书、私家藏书、寺院藏书和书院藏书构成了中国古代的藏书系统,它们共同为中华文化的延绵不断、灿烂辉煌作出了贡献。在西方,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为保护典籍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学和大学图书馆打破了教会对知识的封锁和垄断,为近代欧洲的文明开辟了道路。15世纪谷登堡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出现和推广,大大推动了西欧图书馆的发展。廉价的印刷书籍大量出版,藏书十几万册、几十万册书的图书馆纷纷出现。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家出现了具有近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近代中国也出现了面向公众的公共图书馆。1862年,在恭亲王奕诉的督办下,北京建立了具有现代图书馆特征的同文馆书阁,光绪年间北京出现了“共读楼”。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倡导广建学堂、开放书楼。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后其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新中国成立后,京师图书馆改名为“北京图书馆”,1998年改名为“国家图书馆”。从古代到现代,社会的发展推动图书馆不断发展,而图书馆作为一种文化机构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本课的第四个子目为“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其下涉及博物馆从古代到近现代职能的变化。博物馆是人类收藏历史记忆和熔铸新文化的殿堂,是传播文化、传承文明、启发民智的重要载体。博物馆在适应社会发展的漫长历程中,职能不断发展变化。博物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起源于对珍品的收藏,起源于个人对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私人占有。公元前3世纪初,托勒密王朝在亚历山大城的宫殿里建立缪斯宫存放亚里士多德学园里选存的珍品,并不断扩大收藏。这个收藏珍品的场所-缪斯宫就成了现在人们所说的最原始的博物馆。西方在启蒙运动时期,伴随着思想的变革,出现了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在社会开放、知识普及的浪潮中,博物馆的殿门逐渐向公众开放。法国大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的统治,收藏在皇宫中的大量欧洲艺术珍品转为国家所有,政府下令在卢浮宫建立中央艺术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继卢浮宫开放之后,欧洲各国纷纷建立了国家博物馆。中国远在商周时代就有了收藏珍品的场所,此后收藏之风历代不衰。两宋以来,对藏品研究有很大发展,目录学、金石学有重大成就。近代以来,在洋务运动、维新运动中,中国有识之士不断提倡引进西方类型的现代博物馆,作为“开民智”的重要措施。20世纪30年代,中国出第六单元283现了博物馆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大型博物馆如国立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央博物院、自然博物院相继筹建,各省也纷纷建馆。但日本侵华战争中断了这一进程,使中国博物馆遭到严重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博物馆建设获得长足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博物馆在场馆建设、文物保护、藏品研究、陈列展览、教育传播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日益成为世界博物馆发展的中心和热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在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时,谨记历史的挫折和教训,以少走弯路、更好前进。”(《二O一五年春节前夕赴陕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时的讲话》)博物馆成为进行国民教育、塑造集体记忆、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场所。教学目标知道书刊、学校、图书馆与博物馆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了解历史上书刊出版、学校教育、图书馆和博物馆的发展历程。使用史料研习法、讨论法等学习方法,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史料,理解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类型的文化载体发挥作用的不同方式,以及它们促进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共同作用。通过对文化传承和保护载体与途径的学习,认识到只有唤醒历史的记忆,才能汲取人类的智慧、进行文化的创新、推动社会的进步,培养和坚定在传承创新、互鉴共荣中传承中华文化薪火,推动人类进步发展的观念。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提起书,出现在你脑海中的词汇、短语或句子是什么呢?出示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话(其简化版是“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材料一每一本书就像阶梯的一小级,每攀登一级,我就愈脱离动物走向人-走到更美好的生活的理想,到达对于这种生活的渴望。-转引自孙琴安《名人教你读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设问:你同意高尔基在上述材料中的观点吗?为什么?在学生分享后,出示著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的话:材料二人和猴子的最大区别是,猴子的每一代只能通过细胞来遗传,它们的个体每一代都得从头学起。而人类则可以用文字记载前人的知识,一代一代地积累起来,汇集成书。读书就是掌握前人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转引自孙琴安《名人教你读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师生共同总结:人与动物不同。动物基本依靠遗传机制传递进化信息;个体的人可通过读书等方式习得文化成果,获得个人发展;人类社会则凭借书刊、学校、图书馆、博物馆等载体,分享历代积累的文化成果,推动整个社会不断进步。二、新课教学教师讲述:在没有文字之前,人们用口耳相传等方式记录和传播信息,在有了文字以后,人类思想文化的成果被记载下来。从书籍雏形到印刷书的诞生,见证了人类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环节一:从书籍雏形到印刷书的诞生教师提问:同学们知不知道,在古代,世界各地的人们曾使用过哪些资料作为书写记录的载体,将文化财富保存下来?这些材料又各有哪些局限性?学生回答:材料有甲骨、金石、木板、黏土砖、树叶、树皮、莎草片、缣帛、羊皮、树皮毡等。这些材料中,甲骨、金石、简牍、黏土砖等笨重不便携带,所占体积大不便贮存;金属材料造价高、制造难;树叶、树皮、莎草片等来自植物界的载体,脆而不耐折,不能舒卷,也难以随意用笔书写;缣帛、羊皮等造价高。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述: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纸”基本克服了上述局限。纸是由植物纤维制成的薄片。西汉时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东汉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晋以后纸在中国成为起支配作用的书写资料。纸的发明和改进,使记录、传播知识的载体出现了革命性的变革。设问:纸本读物最初靠手写而成,但书的种类越来越多,篇幅越来越大,抄书的工作越来越繁重。是什么发明把人们从繁重的抄书中解放出来的呢?教师出示材料,请学生说说中国印刷术问世对于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材料三印刷术的出现,是继造纸术之后,人类制造精神文化产品过程中的又一次划时代的革命。它大大缩短了生产一部书所花费的必要劳动时间,还降低了书的价格,使社会上书籍的供应量爆炸性地猛增。-摘编自潘吉星《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源流、外传及世界影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师生共同总结:人类的进步得益于知识的积累、传播、传承与创新。中国古代造纸术与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推动了书籍的大规模复制,为中国的文化繁荣、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还传到许多国家和地区,推动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发展。教师出示材料:材料四在欧洲图书史上,印刷书是手抄本之后的一种新型出版物。中世纪前期的700年里,“手抄本”主要由修道院里的修士们制作。·······手抄本多以兽皮为书写资料。纸张在14世纪欧洲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印刷书的诞生。自印刷书诞生后,图书出版业在西方形成了独立的产业,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在16、17世纪,每20秒钟即可印完一整张纸。-黄敏兰《印刷书“革命”是如何发生的?》,载《中华读书报》2007年3月14日材料五在1445年到1450年间,这些探索就算还未成功,也已经处于即将成功的阶段了,之后的十五年,就是印刷史上具有决定性的阶段:印刷工艺将最终完善,以工业方式实践,并开始在欧洲广泛传播。1450年之后,人们看到,在美因茨有多个印刷坊同时在运营,它们以工业方式生产了大量书籍:用于教授拉丁语入门知识的《简明多纳语法》、通俗语日历······-[法]吕西安·费弗尔、[法]亨利-让·马丁著,和灿欣译《书籍的历史:从手抄本到印刷书》,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9年版学生阅读材料四、五及教科书第79页最后一段和第80页第一段,回答教科书“思考点”提出的问题-“印刷书为什么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并说说自己对教科书第79页“学习聚焦”栏目“印刷术的诞生,极大地推进了文化的传承与传播”的理解。师生总结:“新一代的书籍-印刷书”主要是对西欧而言,是造纸术和印刷术传入欧洲后,西欧人受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启发,创造出的一套新的活字印刷系统。它推动了书籍的大量生产,促进了西欧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的发展,推动了欧洲现代化的进程。教师讲述:中国发明的印刷技术在“留洋升级”后,于清中叶后开始反哺出版母国-中国。出版载体和出版技术在世界各国的交流互动中,持续创新发展、不断改造升级,共同推动了人类文化生产和文明的跃进。过渡:书籍推动了人类文化成果的传承;学校则将师生聚集在一起,习得文化成果,促进师生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环节二:学校教育的发展教师讲述:中国商周时期就有学校,有“学在官府”的说法。出示图片:“学”字的甲骨文字形“学”字的金文字形请同学们观察字形,说说对该字所表达意义的猜测。教师讲述:甲骨文X(x指交叠的算筹)+n(n是“庐”,意为房屋),表示练算习字的房屋。有的甲骨文在算筹“X”两边加(爪、手),突出“手把手”教练的含义。金文“學”在房屋(门)下面加“子”(),表明教的对象。可见,“学”的本意是教孩子算数、习字的校舍。教师提问:商周时期“学在官府”是什么意思?教师出示材料:材料六商、周时期的中国“学在官府”,不仅“惟官有书,而民无书”,且“惟官有器而民无其器”,只有官府才有学习礼、乐、舞、射诸科所需要的教具。这一时期,学校教育是宫廷教育与贵族教育,平民无法参与。-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第1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教师提问:不知道同学们现在每天想到去学校上学时会是怎样的情感?是否能意识到上学这种权利曾长期只有贵族享有?中国古代“学在官府”的局面是在什么时期被改变的呢?你听到“有教无类”会想起春秋时期哪位思想家、教育家?学生回答: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兴起使学校从官府中解放出来,学生可以不受出身、地位的限制,自由择师。孔子大大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讲述:下面,我们来看看古代到近代西方学校教育的发展。人类文化生产和文明的跃进。过渡:书籍推动了人类文化成果的传承;学校则将师生聚集在一起,习得文化成果,促进师生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环节二:学校教育的发展教师讲述:中国商周时期就有学校,有“学在官府”的说法。出示图片:请同学们观察字形,说说对该字所表达意义的猜测。教师讲述:甲骨文x指交叠的算筹)+(n是“庐”,意为房屋),表示练算习字的房屋。有的甲骨文在算筹“X”两边加(爪、手),突出“手把手”教练的含义。金文“”在房屋()下面加“子”(子),表明教的对象。可见,“学”的本意是教孩子算数、习字的校舍。教师提问:商周时期“学在官府”是什么意思?教师出示材料:材料六商、周时期的中国“学在官府”,不仅“惟官有书,而民无书”,且“惟官有器而民无其器”,只有官府才有学习礼、乐、舞、射诸科所需要的教具。这一时期,学校教育是宫廷教育与贵族教育,平民无法参与。-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第1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教师提问:不知道同学们现在每天想到去学校上学时会是怎样的情感?是否能意识到上学这种权利曾长期只有贵族享有?中国古代“学在官府”的局面是在什么时期被改变的呢?你听到“有教无类”会想起春秋时期哪位思想家、教育家?学生回答: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兴起使学校从官府中解放出来,学生可以不受出身、地位的限制,自由择师。孔子大大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讲述:下面,我们来看看古代到近代西方学校教育的发展。教科书简要介绍了中西方教育发展的历程,教师可出示知识导图,请学生根据教科书内容填空:官学私学中央:汉朝开始设立西晋开始设立地方:汉朝开始设立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奠定了存、传播、发展到北京大学到清华学校到法国德国美国教师讲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并持续不断地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出示材料,请学生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教育目标的特点。材料七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016年北京高考文综试题第37题材料二材料八在2018年9月10日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党中央明确指出我国的教育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摘自2018年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发言学生回答:新中国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全面发展的人。过渡:以上,我们了解了古今中外的学校教育。学校一直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正是学校不间断地储备人才与创新文化,形成传承文化的长效机制,才使人类的文化成果,从自在的经验分享变为自觉的文化共享、传承,大大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同学们跟随老师在学校里读书学习,从书籍和师长、同伴处获得成长的营养,而各个时代的书籍能流传至今天,是因为有护书、藏书的人与机构。环节三:图书馆的成长教师出示中央电视台《典籍里的中国》(第一集)的截屏图片,并简述“古代护书人伏生”及其家人以命护书的故事,请学生根据故事并结合常识,说说不利于甚至威胁书籍传承的因素有哪些。师生共同总结出:人为损毁、鼠啮蠹(虫)蚀、战火茶毒、自然灾害等都威胁着书籍的保存。人类数千年的文化典籍能流传至今,要感谢护书人、藏书人,感谢图书馆。此外,中国历代政府都重视文献的保存。学生根据教科书内容填空:中国古代政府设立的藏书之所有:“”“”“”“”等。除官藏外,私藏图书也有所发展,以两代尤其突出。明朝建造的是古代中国私家藏书的代表;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_图书馆,1998年该馆改称为。西方图书馆发展历程的相关知识: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公元前7世纪的 。在西方,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对保存文化遗产起了重要作用。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出现了近代“”。请学生依据材料九,指出14、15世纪欧洲新兴的世俗图书馆使图书馆的功能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及影响。材料九欧洲封建的修道院图书馆是封闭的、保守的、以收藏为主要目的的······一般不向世俗人开放,有的修道院图书馆甚至只限于本修道院僧侣使用;而14、15世纪欧洲新兴的世俗图书馆打破了千百年来图书馆收藏图书的主要功能,使之成为广大民众交流思想、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延续文化的新的社会文化机构。-摘编自吴会艺《图书馆和近代欧洲文明》,载《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学生指出图书馆的功能由以收藏为主,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主要原因是文艺复兴在西欧的兴起等。过渡:数千年来,图书馆一直为延续人类的精神血脉作贡献,近代以来图书馆又日益成为普通民众获得知识、交流思想、发展能力的重要机构。所以,阿根廷学者博尔赫斯不由感叹:“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其实在很多人眼里,博物馆也是“天堂的模样”。为什么这样说呢?请看下列材料。环节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教师出示材料:材料十博物馆不单纯是保存展示文物的场所,更是人们通过文物与历史隔空对话、感受历史的源远流长、追寻文化根基、引发深入思考和想象的精神空间。博物馆就像一本永远写不完的百科全书,不仅叙述着过去,展示着现在,也预示着未来。-姚安《博物馆12讲》,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请学生结合自己参观博物馆的观感,说说自己对于材料十观点的理解。教师提问:博物馆自其诞生之日就是公众的“百科全书”吗?出示材料:材料十一现代公认英语等语言中的博物馆“Museum”一词在词源上的词根来源于希腊语的“Mouseion”。缪斯神庙,原指祭祀掌管历史、科学与艺术九位缪斯女神的神庙,其所收藏的藏品包罗万象,但不对外开放。当时(注:公元前3世纪初)类似缪斯神庙等收藏机构不止一处,这些收藏神庙“以保存和研究古典文化为己任”“开创了人类文化保存中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机制”。-姚安《博物馆12讲》,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材料十二博物馆从贵族、社会名流、研究人员等少数人的古物陈列所、学术据点,到成为人们的“精神的家园”“文化的绿洲”“知识的殿堂”“城市的客厅”“文明的窗口”,经历了深刻的文化演变。-单霁翔《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关于广义博物馆的思考》,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引导学生根据材料,结合教科书第82页最后一段,认识到博物馆自诞生以来,其服务对象、主要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然后指导学生读教科书,进行填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是;大英博物馆(不列颠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建于世纪。教师提问:17、18世纪是博物馆的服务对象和主要功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智能水疗仪情绪疗愈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盐酸美司坦制剂企业县域市场拓展与下沉战略研究报告
- 稀土金属矿选矿生产调度与信息化管理考核试卷
- 企业安全生产会考样题以及答案
- 物流运输安全协议书
- 个人与个人之间借贷合同
- 汽车工程电气系统设计与维修知识要点解析
- 企业安全生产考查笔试内容和答案
- 企业安全生产温习题卷与答案
- 2025车间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含答案【满分必刷】
- 免疫组库测序技术介绍
- 换质位推理与三段论推理+课件【核心知识精讲精研 】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 浙江省第二批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
- 561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大单元整体教案设计(课件配套)
- 语言文化探索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华东理工大学
- 通信机房气体灭火系统解决方案(机房消防工程)
-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课程讲稿课件61
- 高中语文高考名篇名句默写专项练习(九年高考真题)(附参考答案答题技巧)
- 文艺心理学课件
- 建构主义理论课件
- 危大工程验收记录表(脚手架工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