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贵州省遵义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贵州省遵义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贵州省遵义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贵州省遵义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贵州省遵义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满分:100分,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考试开始前,请用黑色签字笔将答题卡上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清楚,并在相应位置粘贴条形码,2.选择题答题时,请用2B铅笔答题,若需改动,请用橡皮轻轻擦拭干净后再选涂其它选项;非选择题答题时,请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答题;在规定区域以外的答题不给分;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Ⅰ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管仲在《管子》中提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到“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人富而仁义附焉。”二者都()A.认为应重视发展社会生产 B.明确农业是国家的根本C.主张维护西周的礼乐制度 D.强调国君要有好的品德【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和西汉(中国)。据材料“仓廪实而知礼节”“礼生于有而废于无”等可知,二者都认为礼义廉耻观念是建立在经济富足的基础上,故两者都主张应发展社会生产,A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农业是国家的根本,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西周的礼乐制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国君要有好的品德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2.据考证《尚书·禹贡》是战国士人托名大禹的著作。《尚书·禹贡》认为天下分九州,禹治水后九州得以统一,四方得以安居,四海得以朝贡,五服得以同心,这反映作者()A.对禹建立大一统王朝的肯定 B.对国家安定统…的期许C.希望恢复禹时期的政治制度 D.主张维护周天子的统治【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据材料“战国士人托名大禹”,认为大禹治水使得九州得以统一,九州统一后社会安定祥和,结合战国背景可以得出作者对当时诸侯纷争、社会动荡局面表达不满,渴望国家安定统一,B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大禹没有建立大一统王朝,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统一的向往,并非夏朝的政治制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维护周天子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3.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士的竹简,大部分是秦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解释。其中有关于官营手工业管理的《工律》、工阮劳动定额的《工人程》、工匠劳动调度的《均工律》、考核工匠的《佚名律》,“工有不当,必行其罪,必究其情”。这些法律法规()A.反映了秦暴政延伸到手工业部门 B.提高了工匠们生产活动的积极性C.表明秦创立了科学完备的法律体系 D.规范了生产经营活动和组织管理【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其中有关于官营手工业管理的《工律》、工阮劳动定额的《工人程》、工匠劳动调度的《均工律》、考核工匠的《佚名律》,‘工有不当,必行其罪,必究其情’”可知,秦简中有关手工业生产经营活动和组织管理方面的法律,通过法律法规规范了手工业生产经营活动和组织管理,D项正确。材料未反映了秦的暴政,排除A项;工匠的生产积极性不能因此得到提高,排除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完备的法律体系,排除C项。故选D项。4.汉初在丧葬上推崇薄葬,汉文帝的霸陵多以瓦器陪葬,“不以金、银、铜、锡为饰”。汉武帝后盛行厚葬,“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瘗臧之”。汉代丧葬习俗的变化反映了()A.社会经济的持续繁荣 B.社会习俗受主流思想影响C.奢靡铺张风气的流行 D.伦理道德规范的逐渐弱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汉初经济凋敝,受黄老学说影响,所以薄葬习俗盛行。汉武帝时期一方面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另一方面受董仲舒新儒学影响,强化了孝道和三纲五常的等级观念,所以厚葬习俗盛行,B项正确;经济持续繁荣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思想的影响,非奢靡铺张风气的流行,排除C项;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伦理道德规范逐渐强化,排除D项。故选B项。5.魏晋南北朝时期土地国有制形式大行其道,比如曹魏的大规模屯田,但这是战时体制的产物。在社会相对安定后,西晋占田制的推行逐渐回归到土地私有。北魏推行的均田制,也不得不加入一些土地私有的内容。由此可知这一时期土地私有()A.加速了土地兼并的蔓延 B.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更符合当时的社会需求 D.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在社会相对安定后,西晋占田制的推行逐渐回归到土地私有。北魏推行的均田制,也不得不加入一些土地私有的内容。”可知,土地私有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已成为当时不可抗拒的潮流,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兼并,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土地私有制的必然发展趋势,没有体现其调动了生产积极性,排除B项;C项过于绝对,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和战乱,人口大量死亡或逃亡,大多数农民根本无法再组织生产,土地国有制在当时的存在有其合理性,所以私有制更符合社会需求就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6.孝文帝在位期间曾先后多次祭孔,祭孔的规格不断提高。公元492年,孝文帝诏令“改谥宜尼曰文圣尼父,告谥孔庙”,此举标志着孔庙祭祀被正式纳入北魏的国家祭祀体系。该举措旨在()A.将祭祀制度规范化 B.强化北魏政权的正统性C.有效控制士人阶层 D.扫除冯太后的政治余威【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庙祭祀被正式纳入北魏的国家祭祀体系。”目的是表明北魏政权继承刘汉政权后的合法正统性,完成北魏政权合法正统性的论证,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维护北魏政权的正统性,非将祭祀制度规范化、有效控制士人阶层及扫除冯太后的政治余威,排除ACD项。故选B项。7.唐代出身贫寒的科举官员,由于“来自田间,多由寒峻,其见识迂陋”,也不会逢迎阿谀,故对上司“作奸犯科,类不当行”之事,往往引经据典,加以阻拦;若由其经办处理,也能坚持律条,加以严惩。材料反映科举制()A.客观上有利于政治清明 B.提高了官员的道德品质C.拓宽了政治参与途径 D.加强对官员的思想控制【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材料“往往引经据典,加以阻拦;若由其经办处理,也能坚持律条,加以严惩。”反映这些官员往往比较清高,不肯随波逐流,这对于维护国家法纪,澄清吏治,自然具有重要作用,A项正确;材料与提高官员道德品质无关,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未涉及对政治途径的拓宽,排除C项;材料与加强对官员的思想控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8.印度原始佛教追求涅槃,主张修行实践,不拜偶像。魏晋至隋唐期间,佛教杂糅了宗法观念和儒家思想的轮回学说变成了天理轮回、报应不爽的理论。对涅槃超脱的追求变成了对来世幸福的追求,修行实践变成了布施求福。这种变化说明()A.封建礼教观念受到冲击 B.隋唐统治者重视佛教C.佛教呈现出本土化趋势 D.佛教遭受毁灭性打击【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材料“佛教杂糅了宗法观念和儒家思想的轮回学说”反映佛教传入中国后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并逐渐融合吸收,渐趋本土化,C项正确;材料与封建礼教受到冲击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统治者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佛教得到传播,非佛教遭受毁灭性打击,排除D项。故选C项。9.下表为元和二年(807年)秋,唐朝潜镇剑南东川治理下的部分州府的税负情况(参考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据材料可知,该税法()州名元和二年秋税数(贯)元和年间当州户数(户)平均税率(贯)陵州24606198512.21合州346228921.57绵州3809371486.2A.减轻了纳税农民负担 B.进一步简化了纳税程序C.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 D.在制度设计上存在缺陷【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从该表数据看,剑南东川治下的各州府之间税负轻重不均,差别很大,会发生大量的纳税户逃亡现象,不利于统治,这反映两税法在制度设计上没有颁布同一的税额标准,存在明显缺陷,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纳税农民负担的加重,排除A项;材料与简化纳税程序无关,排除B项;两税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农民的控制,排除C项。故选D项。10.宋太祖在位时把武将宋催之女立为皇后,为其子赵德昭迎娶武将陈思让之女,将自己的妹妹嫁给武将高怀德,而自己的两个女儿也分别嫁给武将石守信之子石保吉、王审琦之子王承衍。宋太祖此举()A.意在缓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 B.解决了武将专权的历史问题C.旨在笼络武将参与国家治理 D.保障了文官集团的政治权力【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宋太祖时期,通过一系列措施压制武将的地位,为了避免武将面对地位变化而产生心理落差,太祖则通过联姻的方式加强与武将阶层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减少抑武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缓和矛盾,A项正确;B项太过绝对,排除B项;笼络武将正确,但笼络的目的是为了缓和矛盾,实行抑武政策,排除C项;文官集团与材料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11.柳诒徵先生在《中国文化史》中有言:“盖宋之政治,士大夫政治也。政治之纯出于士大夫之手者,惟宋为然。故惟宋无女主、外戚、宗室强藩之祸。宦寺虽为祸而亦不多。”据此可知,宋朝士大夫政治()A.有抑制非理性政治因素的作用 B.凸显了儒学的价值取向C.有利于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D.是重文轻武政策的产物【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盖宋之政治,士大夫政治也。政治之纯出于士大夫之手者,惟宋为然。故惟宋无女主、外戚、宗室强藩之祸。宦寺虽为祸而亦不多”可知,宋代由于士大夫政治的形成,女主、外戚、宗室、宦寺等非理性因素对政治的影响小了,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宋代的政治制度,没有涉及儒学的价值取向,排除B项;材料除涉及中央集权外,还涉及君主专制等方面,C项不能全面概括材料,排除C项;重文轻武是士大夫政治的表现,并非重文轻武政策的产物,排除D项。故选A项。12.《东京梦华录》记载:“如宣德门,元夜点照,门下亦置露台……都下卖鹌鹑馉蚀儿、圆子、䭔拍、白肠……龙眼、荔枝诸般市合,团团密摆,准备御前索唤。”这说明宋朝()A.市民阶层物质生活的充裕 B.长途贩运贸易高度发达C.经济发展丰富了饮食文化 D.政府放松对商业的监管【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中信息:“都下卖鹌鹑馉饳儿、圆子、䭔拍、白肠……龙眼、荔枝诸般市合”可知,宋代市场上有丰富的食物可以选择,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市场的繁荣不等同于市民阶层物质生活的充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长途贩运贸易发达主要发生在明清时期,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3.公元988年,辽圣宗在辽朝全境推行科举制,但严格禁北契丹族士子参加科举考试,只允许汉族以及汉化程度比较深的渤海族士子参加科举考试。辽统治者此举旨在()A.推动中原文化的传播 B.加强契汉之间的民族交融C.保持契丹的民族特性 D.实行蕃汉分治的民族政策【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中国)。根据材料关键信息:“禁止契丹族士子参加科举考试,只允许汉族以及汉化程度比较深的渤海族士子参加科举考试”可知,辽朝统治者因担心让契丹族士子参加科举考试,会影响契丹族历来强调的尚武骑射精神,从而削弱契丹族子弟的战斗力,故从设立科举之初就严格禁止契丹族士子参加科举考试,C项正确;A与材料信息相悖,排除A项;民族交融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项;蕃汉分治是政策,不是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14.崇祯九年四月,武生李班上疏,请搜括江南富户以资国用,阁臣钱士升分到此票,票拟旨意为“下刑部提问”。崇祯帝否定了票拟意见,命重新“改票”。钱士升与首辅温体仁商议再次拟票,改拟为“姑不究”。材料反映()A.内阁决策权的合法化 B.国家权力结构混乱无序C.内阁逐渐丧失票拟权 D.中枢决策缺乏理性调节【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中“改票”的频繁及其更改标准的模糊性,使得崇祯朝政治运行中充满皇帝的个人意志与主观色彩,阁臣的逢迎与将顺,使得中枢决策缺乏理性调节,D项正确;内阁不掌握决策权,排除A项;材料未完整体现国家权力结构,排除B项;C与材料皇帝否定票拟意见,命重新“改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5.明朝万历时期,欧洲陷入经济萧条,大西洋贸易衰退,以转贩中国商品为主的太平洋贸易发展为世界市场中最活跃的部分。中国商品大量进入世界市场,嗜好中国精美商品刺激和影响了欧洲工业生产技艺的革新。材料表明这一时期中国()A.在太平洋贸易中居于主导 B.商品促进欧洲经济发展C.重农抑商政策进一步松动 D.政府鼓励民间海外贸易【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材料“中国商品大量进入世界市场,嗜好中国精美商品刺激和影响了欧洲工业生产技艺的革新。”可知,明朝时期,中国商品大量进入世界市场,刺激和影响了欧洲工业生产技艺的革新,这在客观上有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B项正确;“这一时期中国在太平洋贸易中居于主导”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变化的相关信息,与题干及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明王朝鼓励民间海外贸易的相关信息,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6.下图是康熙命人在宋代《耕织图》的基础上绘成的《御制耕织图》。图以江南农村生产为题材,系统地描绘了粮食生产从浸种到入仓、蚕桑生产从浴蚕到剪帛的具体操作过程,册页前有康熙亲题序一篇。《御制耕织图》的创作反映了()A.文化专制渗透到艺术领域 B.统治者对农本思想的传承C.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D.古代现实主义绘画受推崇【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康熙命人在宋代《耕织图》的基础上绘成《御制耕织图》,“系统地描绘了粮食生产从浸种到入仓、蚕桑生产从浴蚕到剪帛的具体操作过程”,体现了统治者对农耕经济的重视,是对农本思想的传承,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对农业的重视,没有涉及文化专制,排除A项;精耕细作的特点与统治者名人制作《耕织图》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对《耕织图》的重视,没有体现出现实主义绘画受到推崇,排除D项。故选B项。第Ⅱ卷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17小题24分,18小题16分,19小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3年2月27日,2022年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北京揭晓,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河南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等成功入选。材料一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大松山考古出土的文物极其丰富,从2192座墓葬中出土各类文物4000余件(套)。这些出土物几乎涵盖了黔中地区1400年的生活、商贸、信仰到丧葬等方方面面,集中展现出这一时期贵州生产、生活的社会变迁与历史的进步。在此之前,历史学界认为贵州有一段模糊的“中世纪”,秦汉以后的文献,记载或从侧面记载贵州高原的文献,主要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以及晋人常琼编写的《华阳国志·南中志》,而之后关于贵州的记述,多为只言片语,极为简略,甚至语焉不详。如今能见到的最早一部记载贵州历史的志书是《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而那已经是15世纪中叶了。随着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展开,贵州古代的历史面貌一定会走出“模糊”,变得越来越清晰。——摘编自范同寿《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证明通道贵州的存在》材料二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是大运河通济梁开封段的重要文化遗产。汴河是流经开封的一条古老水系,古称派水。战国时期魏忠王利用派水开凿鸿沟,水行大梁。汉晋南北朝时期,改派为汴,汴河由此而来。隋大业元年开凿大运河,利用汴河改建通济渠,连通黄河淮河水系。《宋史·志·卷四十六》记载北宋时期都城开封“唯汴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汴河成为保障东京城物资供应的重要通道,堪称京师生命线。州桥是跨越汴河的一座重要桥梁,始建于唐建中年间,初以汴州桥命名,俗称州桥。其建筑也最为精美华丽气势宏大,《东京梦华录》记载“其柱皆青石为之……近桥两岸皆石壁,雕锵海马水兽飞云之状”。州桥明月是闻名遐迩的汴京八景之一。汴京州桥不仅是运河与御街中轴线上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东京城最繁华最具烟火气的商业中心,甚至演变成为北宋东京城的文化标识。明初洪武年间重修后的州桥,桥高水深。此后一百余年,由于运河淤塞,州桥亦渐荒废。明末崇祯十五年,州桥与开封城一同被洪水淤埋于地下。——摘编自中国文物报《2022十大考古新发现推介:河南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的史料类型,并说明其历史价值。(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汴河发展历史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作用。(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你对考古新发现的认识。【答案】(1)类型:实物史料(一手史料、考古史料)均可。历史价值:研究贵州历史一手史料;与史籍相互印证;补充史籍记载的空缺;有助于完善对贵州古代历史的研究。(2)特点:历史悠久,时间跨度大;发展受政治因素影响;政府重视;受经济发展影响;成为文化符号。历史作用: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向京城供应财货;巩固边防;沟通南北;带动沿线城市发展;展现了古代中国先进的水利工程技术与管理水平;留下丰富历史文化遗产。(3)认识:提高历史文化自信、历史研究、填补历史空白,刷新历史认知、宣传考古活动、扩宽历史的深度厚度广度,丰富历史细节、汲取古人智慧,应用于当今社会的发展、进一步揭示历史发展的进程、推动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等。【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贵州。第一问类型,由材料“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大松山考古出土的文物极其丰富,从2192座墓葬中出土各类文物4000余件(套)。”及所学可得出实物史料(或者一手史料、考古史料)。第二问历史价值,由材料“这些出土物几乎涵盖了黔中地区1400年的生活、商贸、信仰到丧葬等方方面面,集中展现出这一时期贵州生产、生活的社会变迁与历史的进步。”可得出研究贵州历史的一手史料;由材料“在此之前,历史学界认为贵州有一段模糊的‘中世纪’,秦汉以后的文献,记载或从侧面记载贵州高原的文献,主要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以及晋人常琼编写的《华阳国志·南中志》,而之后关于贵州的记述,多为只言片语,极为简略,甚至语焉不详。”可得出与史籍相互印证,补充史籍记载的空缺;由材料“如今能见到的最早一部记载贵州历史的志书是《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而那已经是15世纪中叶了。随着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展开,贵州古代的历史面貌一定会走出‘模糊’,变得越来越清晰。”可得出有助于完善对贵州古代历史的研究。【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汴河。第一问特点,由材料“汴河是流经开封的一条古老水系,古称派水。战国时期魏忠王利用派水开凿鸿沟,水行大梁。汉晋南北朝时期,改派为汴,汴河由此而来。隋大业元年开凿大运河,利用汴河改建通济渠,连通黄河淮河水系。……汴河成为保障东京城物资供应的重要通道,堪称京师生命线。……明末崇祯十五年,州桥与开封城一同被洪水淤埋于地下。”可得出历史悠久,时间跨度大;由材料“汴河成为保障东京城物资供应的重要通道,堪称京师生命线。州桥是跨越汴河的一座重要桥梁,始建于唐建中年间,初以汴州桥命名,俗称州桥。”“明初洪武年间重修后的州桥,桥高水深。”及所学可得出发展受政治因素影响,政府重视;由材料“唯汴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汴河成为保障东京城物资供应的重要通道,堪称京师生命线。”“汴京州桥不仅是运河与御街中轴线上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东京城最繁华最具烟火气的商业中心,甚至演变成为北宋东京城的文化标识。”可得出受经济发展影响,成为文化符号。第二问历史作用,由材料“隋大业元年开凿大运河,利用汴河改建通济渠,连通黄河淮河水系。”及所学可得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边防;沟通南北;由材料“汴河成为保障东京城物资供应的重要通道,堪称京师生命线。”可得出有利于向京城供应财货;由材料“汴京州桥不仅是运河与御街中轴线上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东京城最繁华最具烟火气的商业中心,甚至演变成为北宋东京城的文化标识。”可得出带动沿线城市发展;由材料“州桥是跨越汴河的一座重要桥梁,始建于唐建中年间,初以汴州桥命名,俗称州桥。其建筑也最为精美华丽气势宏大”及所学可得出展现了古代中国先进的水利工程技术与管理水平;留下丰富历史文化遗产。【小问3详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由材料“这些出土物几乎涵盖了黔中地区1400年的生活、商贸、信仰到丧葬等方方面面,集中展现出这一时期贵州生产、生活的社会变迁与历史的进步。”及所学可得出提高历史文化自信、历史研究、填补历史空白,刷新历史认知、宣传考古活动、扩宽历史的深度厚度广度,丰富历史细节;由材料“汉晋南北朝时期,改派为汴,汴河由此而来。隋大业元年开凿大运河,利用汴河改建通济渠,连通黄河淮河水系。”“州桥是跨越汴河的一座重要桥梁,始建于唐建中年间,初以汴州桥命名,俗称州桥。其建筑也最为精美华丽气势宏大”“其柱皆青石为之……近桥两岸皆石壁,雕锵海马水兽飞云之状”及所学可得出汲取古人智慧,应用于当今社会的发展、进一步揭示历史发展的进程、推动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等。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中国古代早期,就出现了对某些特定的产品采取专门售卖的方式来获取一定财政收入的政策,齐国是最早开始采取这种专卖制度的国家。在汉武帝时期,酒类也纳入了专卖对象的范畴。三国至南北朝期间,基本的政策都是承继汉朝。唐中后期,禁榷制度又发生了改变,其中比较突出的便是通过禁榷制度解决了军费短缺的问题。到了宋代,禁榷制度更加完善且特点尤为突出,专卖的品种数量增加。在此之后的朝代几乎都采用禁榷之法来增加财政收入。——摘编自郭越《宋代禁榷制度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古代禁榷制度演变的主要因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禁榷制度影响。【答案】(1)主要因素:商品经济发展;统治者政策调整;控制市场和增加财政收入;集权统治的不断加强;受传统重农抑商观念的影响;时代的发展与变迁。(评分标准:4点满分,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可酌情给分)(2)影响:积极: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缓解军费短缺等问题;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消极: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私商对国家的不满,引发社会矛盾。(评分标准:积极方面;消极方面,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可酌情给分)【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商品经济发展;据材料“唐中后期,禁榷制度又发生了改变”和“到了宋代,禁榷制度更加完善且特点尤为突出”可知,统治者政策调整和时代的发展与变迁;据材料“代几乎都采用禁榷之法来增加财政收入”可知,控制市场和增加财政收入;据所学知识可知,禁榷制度还受到集权统治的不断加强0、传统重农抑商观念的影响。【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积极方面,据材料“朝代几乎都采用禁榷之法来增加财政收入”可知,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据材料“通过禁榷制度解决了军费短缺的问题”可知,缓解军费短缺等问题;据材料“取这种专卖制度”及所学知识可知,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统治。消极方面可以从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私商对国家的不满,引发社会矛盾等角度进行说明。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文史互证”是源于传统的训诂考据学方法,而参以宋代以来的史学方法以及近代西方史学、语言学、论释学理论精华的一种既打通汉、宋,又融合中西的史学研究方法。对于这一史学研究方法,梁启超认为诗古文辞、小说都是极为重要的史料,善于治史的人往往能通过这些文学作品“于非事实中见出事实”;陈寅恪也曾提出:“小说等虽然有很多疏漏错误的地方,但是具有通性之真实。”——摘编自景蜀慧《“文史互证”方法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等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任选一篇或多篇你熟悉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采用“文史互证”的史学研究方法从历史层面对其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文章篇目,史论结合,阐释清晰)【答案】示例文章篇目:《红楼梦》阐述:长篇小说《红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