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课件_第1页
产业经济学课件_第2页
产业经济学课件_第3页
产业经济学课件_第4页
产业经济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產業形成與分類1.1產業形成一、社會分工發展的必然產物人類社會發生的三次大規模的社會分工:原始社會畜牧業和農業的分工;原始社會瓦解時期工業和農業的分工;奴隸社會商業活動和生產活動以及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分工對立。工業成為一個獨立的物質生產部門,開始於資本主義時代。二、商品經濟的客觀要求三、科學技術進步的結果1.2產業分類一、兩大部類分類法馬克思的兩大部類理論(產品的經濟用途):生產資料的生產(甲類產業)和消費資料的生產(乙類產業)甲類工業:社會生產資料的生產工業(1)為甲類工業本身生產生產資料的工業(機床製造業、礦山機械製造業、鋼鐵工業等)和為乙類工業生產生產資料的工業(紡織機械製造業、制革工業和人造纖維工業等)

(2)生產固定資產工業和生產流動資產工業乙類工業:社會消費資料的生產工業物質生產:是人們在改造自然界鬥爭中,不斷創造物質財富的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決定其他一切活動的因素。非物質生產:是為了改善人類本身的政治和文化生活,發展智力和體力以及加強社會組織管理的活動,是影響物質生產活動的重要因素。我國的劃分:物質生產領域包括工業、農業、建築業、交通郵電業、商業五大部門;非物質生產領域包括城鄉公用服務業、科學研究、文教衛生、金融業、機關團體等。二、物質生產與非物質生產分類法三、農輕重分類法以馬克思兩大部類原理為依據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輕工業的發展以農業為基礎;重工業的發展要以農業和輕工業為基礎。輕重工業不等於甲乙兩類工業。我國通常把主要生產生產資料的工業部門稱為重工業;把主要生產消費品的工業部門稱為輕工業。農輕重的分類,是實現國民經濟協調發展的需要。

四、三次產業分類法創始人:澳大利亞經濟學家阿·格·費希爾和英國統計學家科林·克拉克。費希爾:《安全與進步的衝突》(1935)農業和畜牧業、製造業、服務業克拉克:《經濟進步的條件》(1940)第一產業:直接從自然界獲取產品的物資生產部門第二產業:加工取自於自然界的物資生產部門第三產業:從第一和第二產業生產活動中衍生出來的非物資生產部門五、標準產業分類法國家標準產業分類法:是指一國(或一地區)政府為了統一該國(或該地區)產業經濟研究的統計和分析口徑,以便科學地制定產業政策和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管理,並根據該國(或該地區)的實際而編制和頒佈的劃分產業的一種國家標準。特徵:

1.具有整體性、廣泛性和權威性。

2.強制性和代表性。

3.明確的目的性。

4.具有特殊性。

5.具有較高的科學性。聯合國的標準產業分類法聯合國和西方各國為了統一世界各國和西方各國自己的產業分類,而制定的一種產業分類方法。1971年《全部經濟活動的國際標準產業分類索引》10大項:①農業、狩獵業、林業和漁業;②礦業和採石業;③製造業;④電力、煤氣、供水業;⑤建築業;⑥批發與零售業、餐館與旅遊業;⑦運輸業、倉儲業和郵電業;⑧金融業、不動產業、保險業及商業性服務業⑨社會團體、社會及個人的服務;⑩不能分類的其他活動。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有各自的國家標準分類法。中國國家標準局《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與代碼》。16個門類,92個大類,300多個中類和更多個大小類。中國-《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與代碼》(GB4754-1994)門類(16個)A.農、林、牧、漁業B.採掘業C.製造業D.電力、煤氣、水大類(92個)A.農、林、牧、漁業01農業;02林業中類(300多個)小類六、產業發展階段分類法產業發展階段分類法:按照產業發展所處的不同階段進行產業分類的一種方法。1.幼小產業:指在開發初期因生產規模過小、成本過高、技術不成熟而不能享受規模經濟的好處並缺乏國際競爭力的產業。2.新興產業:指由於科技的發展和生產力水準的提高,出現的新產業。3.朝陽產業:指新興產業的進一步發展使其進入技術不斷成熟、平均成本不斷下降、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市場需求不斷增加的時期。4.衰退產業:指由於技術逐漸老化、需求逐漸萎縮、平均成本不斷上升引起規模收益逐漸下降、產業規模逐漸縮小的產業。5.夕陽產業:指衰退產業繼續衰退下去,得不到政府的有關支持,也沒有某項技術的重大突破來改革原有的技術條件而即將退出市場的產業或產業群。6.淘汰產業:指產業發展到一定時期,由於技術老化、需求萎縮、成本上升、長期虧損而不能適應市場需要而退出市場的產業。2.產業經濟發展趨勢研究2.1產業經濟的發展趨勢(1)一、產業經濟全球化產業經濟全球化是我國產業經濟發展所面臨的最為重要的國際新形勢。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產業經濟發展既是一場嚴峻挑戰,又是一個歷史性的好機遇。二、產業經濟現代化(以我國為例)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已進入新階段,這是我國產業經濟發展所面臨的最重要的國內形勢。要實現第三步奮鬥目標,必須進行戰略重點轉移。即經濟發展目標要從注重數量為主轉變為以提高經濟品質和國民經濟整體素質為主。“十五”計畫主題是發展,主線是結構調整,動力是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根本出發點是提高人民生活水準。2.1產業經濟的發展趨勢(2)三、產業經濟“入世”化市場環境的變化人才環境的變化融資環境的變化產業結構和產業組織的變化四、產業結構調整與產業轉移並存五、垂直分工與水準分工並存二戰之前產業和經濟分工的基本形式是垂直分工,即發達國家生產和出口工業製成品,發展中國家生產和出口農產品和礦產品。二戰後,出現垂直分工和水準分工並存現象。水準分工是指在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之間和發達國家之間,在生產和出口方面,都有在原材料、初級品和製成品之間的分工。2.1產業經濟的發展趨勢(3)六、軍工產業和民用產業並存民用工業和國防工業是一種對立統一。(1)民用工業是國防工業的基礎,國防工業對民用工業具有一定的依賴性。(2)國防工業的發展又進一步促進了民用工業的發展。(3)兩種工業相互制約,彼此矛盾。國防工業要服從和服務於國民經濟建設。國防工業與民用工業協調發展,是國防現代化面臨的新課題。七、輕重工業並存2.1產業經濟的發展趨勢(4)八、勞動、資源密集型與資本、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產業並存在工業化和現代化初期,各國多從發展資源、勞動密集型的輕紡工業開始,農業和輕紡工業在國民經濟中占主要地位。在工業化和現代化中期,多以發展資本密集型的工業為重點。工業化和現代化後期,多以發展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為重點。九、產業發展國內外合作與不平等和不平衡並存經濟合作是產業經濟和整個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合作過程中存在著不平等和不平衡。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與傳統產業發展並存高新技術產業比重逐步上升。傳統產業是我國經濟增長的源泉。2.1產業經濟的發展趨勢(5)十一、“三、二、一”取代“一、二、三”十二、新中心取代老中心國民經濟增長的內部模式和技術進步決定了產業中心的轉移。產業中心從歐洲向亞洲轉移,中國將是亞洲地區領先的經濟力量。十三、綠色生產力取代灰色生產力十四、工業國取代農業國十五、原料相對有餘取代原料相對不足2.2三次產業發展趨勢一、三次產業關聯趨勢第二產業原材料部門的發展趨勢是:制鐵部門→鋼鐵部門和化學部門→合成、光導纖維的新型原材料部門。第二產業的加工部門的發展趨勢:(生產資料部分)一般機械和運輸機械→電機和電動機→電子電腦和機電一體化。(消費資料部分)農副產品為原料→工業品為原料→耐用消費品第三產業的能源部門:煤→電和油→電→原子能和太陽能第三產業運輸部門:海運、鐵路→鐵路、汽車和飛機第三產業通訊部門:電話→電子通訊

一產(一)(二)(三)(四)

二產甲(一)(二)

三產(一)能源

三產(二)運輸

三產(三)金融

二產乙(一)(二)(三)

三產(三)通訊產業結構關聯圖二、每次產業的各層次與另外兩次產業的各層次之間的相互關聯第一產業(一):以種植業、畜牧業為主的原始農業第一產業(二):指乙類工業發展後,對第一產業原料擴大需求,從而促進大農業的發展。第一產業(三):指在甲類工業發展的基礎上,以機械化、電氣化、化肥化和水利華為技術基礎的現代農業。第一產業(四):指在當代科技發展和第三產業崛起的推動下,以農業生物技術為中心,趨於科學化、資訊化和自動化的全新農業。第二產業甲(一):為農業和輕工業提供技術裝備的重工業。第二產業甲(二):是指在第三產業發展的推動下,為第三產業提供技術裝備的重工業。第二產業乙(一):以農副產品為原料發展的輕工業。第二產業乙(二):以重工業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第二產業乙(三):是指在第三產業發展的推動下發展起來的輕工業。第三產業(一):為人們生活服務的第三產業。第三產業(二):為生產服務的第三產業。第三產業(三):為組織和協調產業之間的關係、為調節國民經濟運行服務的第三產業。圖示(四)(三)(二)(一)(三)(二)(一)(二)(一)(三)(二)(一)一產二產乙二產甲三產表示第一、第二產業對第三產業的刺激作用表示第三產業對第一、第二產業的回饋作用三、相關結構的關聯(一)投資結構與產業結構1.投資結構擴展了現有產業結構的存量結構。2.投資結構改善了現有產業結構的存量結構。3.投資結構受制於現有產業結構的產出構成和存量構成。(二)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1.就業結構反映了產業結構的收益水準。2.就業結構反映了產業結構的要素構成。3.就業結構反映了產業結構的生產效率。(三)技術結構與產業結構1.技術結構與產業結構是相對應的,並且技術結構特徵決定產業結構的特徵。2.技術結構與產業結構演化程度是密切相關的,都是不斷由低級結構向高級結構演化。①⑤③①⑤③全自動化半自動化機械化半機械化手工生產以手工技術為主體的技術結構以機械技術為主體的技術結構以自動化技術為主體的技術結構知識密集型資本知識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勞動資本密集型勞動密集型勞動密集型產業結構資本密集型產業結構知識密集型產業結構(四)貿易結構與產業結構1.貿易結構直接影響著產業結構中開放部門的增長。2.貿易結構直接影響著產業結構的投入產出關係。3.一國產業結構通過貿易結構獲取比較利益。4.一國產業結構通過貿易結構反映競爭能力。四、三次產業發展趨勢“一、二、三”向“三、二、一”的轉變是三次產業發展的基本趨勢。三次產業勞動力比重的變化趨勢(如圖)三次產業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的變化趨勢閱讀書目:H·錢納裏等.《工業化和經濟增長的比較研究》,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五、影響三次產業發展趨勢的客觀因素科技的進步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人們收入水準的提高與消費結構的變化社會分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水準表格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1960年1960年1960年1980年1980年1980年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水準類型低收入國家或地區下中等收入國家或地區

中等收入國家或地區

上中等收入國家或地區

發達國家或地區

7771624918131623313514182331441529344058725543297911152038各類經濟發展水準相對應的三次產業勞動力結構(1960——1980年)2.3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與傳統產業改造一、兩類產業的區別與聯繫兩種產業的劃分和主要特徵1.高新技術產業特徵:①開始建立時產值比重不大,但生產增長率高;②多數是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科研經費高、職工的科技水準高;③產品的附加值高;④對工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具有較強的推進和帶動作用。2.高新技術的發展領域①資訊技術;②生物工程技術;③新材料技術;④新能源技術;⑤杭天技術;⑥海洋技術3.標誌性高新技術①微電子科學和電子資訊技術;②空間科學和航空技術;③光電子科學和光機電一體化技術;④生命科學和生物工程技術;⑤材料科學和新材料技術;⑥能源科學和新能源與高效節能技術;⑦生命科學和環境保護技術;⑧地球科學和海洋工程技術;⑨基本物質科學和輻射技術;⑩醫藥科學和生物醫學工程。4.傳統產業的特徵①經過長期發展,規模大,產值比重大,但生產增長率不如新興工業高;②絕大多數是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業;③產品附加值不如新興工業高;但應是國民經濟的主體和支柱。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的聯繫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趨勢高新技術產業比重逐步上升傳統產業仍然是我國經濟增長的源泉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戰略與策略1.發展現狀“863計畫”“火炬計畫”“八五”科技攻關計畫2.發展戰略與對策2.發展戰略與對策確定高新技術及其產業的重點發展領域通過制定和實施各層次的現實計畫大力推進高新技術開發區和開發帶的建設完善“產學研聯合開發工程”,發揮綜合優勢強化技術引進的消化吸收工作,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積極推進各項配套改革政策對實施和完善重視和發揮軍民結合的技術轉移機制和聯合發展機制三、傳統產業改造模式1.高新技術產業對傳統產業的巨大衝擊2.改造傳統產業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任務提高傳統產業的技術水準和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增強產品競爭能力,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首要目標開拓國內市場,滲透國際市場是當今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首要市場戰略。3.高新技術產業對我國傳統產業的改造模式1)傳統產業改造的重點選擇2)傳統產業改造的運作機制選擇(1)以政策推進高新技術與傳統產業的“嫁接”機制。(2)發展高新技術企業集團,吸引周邊企業並通過產業關聯效應,帶動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3)利用外資和技術引進改造傳統產業,強化技術引進的消化及創新機制。(4)通過建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方式,積極發揮高新技術的帶動作用。(5)充分利用國防科技的高新技術優勢,實現“軍轉民”的戰略擴散,適時地提高民用工業的整體技術水準。(6)建立健全風險的支撐體系,為企業技術創新給予一定的風險補償。3)走集約經營的傳統產業現代化模式3)走集約經營的傳統產業現代化模式(1)我國傳統產業的現狀(2)傳統產業現代化實質(3)我國傳統產業的現代化①傳統產業資訊化②傳統產業技術改造a.完善企業背依於市場的技術創新和技術吸收機制。b.增強科技體制中的“消化、吸收”功能,通過嫁接的方式引進和消化技術,高起點地推進企業的技術改造步伐。c.採用高新技術推進傳統產業的高級化發展。d.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e.提高鄉鎮企業的技術結構及技術發展水準。3.產業結構理論3.1產業結構內容一、產業結構的基本含義1.“產業發展形態理論”觀點:產業結構是研究分佈在國民經濟各產業中經濟資源之間的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相互提升資源配置效率的運動關係。2.“產業聯繫理論”觀點:產業結構是研究產業間技術經濟的數量比例關係,即產業間的“投入”和“產出”的數量比例關係。二、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1.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產業結構的演進會促進經濟總量的增長,而經濟總量的增長也會加速產業結構的演進。2.產業結構效益與經濟增長3.產業資源配置效果與經濟增長4.產業結構轉換能力與經濟增長產業結構轉換能力:是指產業結構適應技術進步、社會資源供給狀況和市場需求狀況的變化能力。3.2產業結構理論一、產業結構理論的產生二、馬克思主義的結構理論主要內容1.兩大部類理論2.簡單再生產實現條件:

Ⅰ(v+m)=ⅡcⅠ(c+v+m)=Ⅰc+ⅡcⅡ(c+v+m)=Ⅰ(v+m)+Ⅱ(v+m)3.擴大再生產的實現條件:Ⅰ(c+v+m)=Ⅰ(c+Δc)+Ⅱ(c

+Δc)Ⅱ(c+v+m)=Ⅰ(v+Δv+m/x)+Ⅱ(v+Δv+m/x)評價三、西方的產業結構理論(一)結構演變理論1.配第—克拉克定理《政治算術》(1672)《經濟進步的條件》(1957)

(1)製造業比農業,進而商業比製造業能夠得到更多的收入。這種不同產業間收入的相對差異,促進了勞動力向能夠獲得更高收入的部門移動(2)隨著人均Y水準的↑→勞動力首先由第一次產業向第二次產業轉移;當人均Y水準進一步↑→勞動力便向第三次產業轉移Why?①需求因素;②效率因素2.庫茲涅茨(“GNP之父”)的人均收入影響論3.霍夫曼定理(1)霍夫曼比例(係數):消費資料工業的淨產值和資本資料工業的淨產值之比。(2)霍夫曼定理:在工業化進程中,霍夫曼比例(係數)是不斷下降的。(3)工業化四個發展階段:(3)工業化四個發展階段工業化第一階段:消費品工業的生產在製造業中占主導地位,而資本品工業的生產在製造業中是不發達的。工業化第二階段:資本品工業的增長快於消費品工業的增長,但消費品工業的生產規模仍然要比資本品工業的生產規模大得多。工業化第三階段:資本品工業的生產繼續增長,規模迅速擴大,與消費品工業的生產處於平衡狀態。工業化第四階段:資本品工業的生產占主導地位,其規模大於消費品生產規模,基本實現了工業化。表格:霍夫曼工業化階段係數4~61.5~3.50.5~1.51以下工業化的第一階段工業化的第二階段工業化的第三階段工業化的第四階段霍夫曼比例=工業化的不同階段資本資料工業的淨產值消費資料工業的淨產值霍夫曼工業化階段係數(4)霍夫曼定理的缺陷(5)我國重、輕工業統計口徑與國際口徑的不同。4.錢納裏等的“標準產業結構”理論閱讀書目:H·錢納裏,M·塞爾昆:《發展型式:1950—1970》,經濟科學出版社1988運用130個變數的2萬個觀察值,分析比較了1950—1970年期間101個國家或地區關於經濟結構轉變的全過程。結論:①當越過人均Y300美元的臨界點之後→製造業的附加價值份額才會超過初級產業(圖示P.48)②當人均Y水準超過800美元之後→工業中就業份額才開始超過初級產業中的就業份額(圖示P.64)(二)結構調整理論1.劉易斯的二元結構轉變理論2.羅斯托的主導產業理論(1)羅斯托提出了“主導產業擴散理論”和“經濟成長階段理論”。(2)根據技術標準把經濟成長階段劃分為6個階段,每個階段都存在起主導作用的產業部門,經濟階段的演進就是以主導產業交替為特徵的。(3)六個階段:①傳統社會階段;②起飛前提階段;③起飛階段;④成熟挺進階段;⑤高額民眾消費階段;⑥追求生活品質階段。3.結構演進模式(1)赤松要的“雁行形態理論”數量

時間進口國內生產出口赤松要的雁形形態模式(2)產品迴圈發展模式

該理論由美國跨國企業問題專家弗農(Vernon)提出.

工業先行國的產業結構演變模式要與國際市場的發展變化緊密結合,並通過參與國際分工來實現本國產業結構升級,從而實現產業結構的國際一體化,這種產品迴圈順序是“新產品開發→國內市場形成→出口→資本和技術出口→進口→更新的產品開發…”產品經過這一順序不斷迴圈,帶動了工業結構由勞動、資源密集型向資金、技術密集型演進,實現產業結構升級。

數量時間進口產品迴圈發展模式進口出口消費曲線生產曲線加快工業化進程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研究開發新產品,逐漸佔領國內市場。第二階段:開拓國際市場,增加出口。第三階段:資本和技術輸出,跨國生產和銷售。第四階段:在國外生產的產品返銷國內,促進新產品的開發。(3)同時開發發展模式數量

時間進口同時開發發展模式出口生產3.3產業序列產業序列:指一國產業機構中,基礎產業——主導產業——高新技術產業所形成的序列。一、基礎產業:在國民經濟產業鏈中處於上游地位、為其他產業部門的生產、運營提供必需的投入或服務,生產基本生產資料的產業部門。1.基本特徵(1)從社會再生產過程看,基礎產業是處在“上游”的生產部門;(2)基礎產業生產能力形成週期長;(3)資產流動性差、產出率低,但基礎產業的基礎設施具有明顯的外部性。2.瓶頸制約二、主導產業指在經濟發展的某一階段對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起著較強的帶動作用和廣泛的直接、間接影響的產業部門。1.基本特徵(1)是在地區分工的基礎上形成的地區專門化生產部門;(2)具有較高的生產增長率、較大的生產規模和較好的經濟效益;(3)為國民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技術條件;(4)與其他部門有較強的經濟聯繫,其發展具有連續性,能帶動一大批產業的形成和發展。2.經濟增長效應(1)向後關聯效應:主導產業在其高速增長階段會對生產要素產生新的投入要求,從而帶動為其提供投入品的產業部門發展。(2)向前關聯效應:主導部門的發展誘發出新的經濟活力或產生出新的經濟部門。(3)旁側關聯效應:主導產業部門的興起會引起它周圍直接相關和間接相關產業部門的發展,以期對地區經濟所產生的影響。3.主導產業的轉換

發達國家工業化進程中主導產業的更替順序:紡織工業→食品工業→重化工工業→汽車工業→家用電器工業→電腦→生物工程→航太工業等高新技術產業。內在邏輯:非耐用消費品→原材料產業→耐用消費品產業需求結構變化:維持基本生存型需求→中間型需求→滿足享受性發展型需求生產要素投入結構:資源依賴型→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階段主導產業部門主導產業群體或綜合體第一階段棉紡工業紡織工業、冶煉工業、採煤工業、早期製造業和交通運輸業第二階段鋼鐵工業、鐵路修建業鋼鐵、採煤、造船、紡織、機器製造、鐵路運輸、輪船運輸等第三階段電力、汽車、化工和鋼鐵工業電力、電器、機械製造、化工、汽車等第四階段汽車、石油、鋼鐵和耐用消費品耐用消費品、宇航工業、電腦工業、原子能、合成材料等第五階段資訊產業新材料工業、新能源工業、生物工程、宇航工業等主導產業發展的五個歷史階段三、高新技術產業

高新技術:是指處於突破性地位、影響和波及範圍廣、能單獨形成新產品的技術,具有知識與技術的高密集性、高跨越度、強帶動性的前沿技術,是對經濟、技術、社會發展有著重要影響的先進技術。4.產業結構政策4.1政策目標一、產業結構政策1.產業結構政策——是政府按照產業結構的發展規律和一定時期內的變化趨勢,制定的有關產業部門之間資源配置方式、產業間及產業部門間比例關係協調手段,以促進產業結構向協調化和高度化方向發展的經濟政策總和。2.特徵:(1)產業結構政策的核心是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2)生產要素在產業間合理流動是產業結構政策實施的關鍵(3)產業結構政策是具有戰略性的政策3.作用(1)協調產業發展的功能(2)促進產業結構轉換的功能(3)推動產業技術水準提高的功能二、產業結構政策目標在一定時期內,根據本國的地理環境、自然資源條件、經濟發展階段、科技水準、人口規模以及國際經濟政治條件,通過對產業結構的動態調整,所要達到的產業結構協調化和高度化程度。三、產業結構政策目標的設置原則1.一般化原則(1)推動產業結構按其演變的一般規律演進和發展;(2)資源在三次產業間的優化配置;(3)實現三次產業結構的動態平衡;(4)提升產業高度和促進產業結構的協調發展。2.具體原則

(1)體現經濟發展戰略意圖的原則(2)產業結構高度化原則(3)產業結構合理化調整原則(4)產業結構合理轉換原則(5)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原則(6)立足現狀、堅持創新原則(7)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四、產業結構政策目標的制定方法1.產業發展順序規劃法(1)資本係數法和綜合資本係數法(2)要素集中優勢法(3)效益指標測定法2.數學模型法4.2產業結構政策內容一、幼小產業的扶植政策1.政策產生背景2.幼小產業的扶植和保護政策內容(1)貿易保護(2)外匯管制二、戰略產業的扶植政策1.戰略產業的選擇(1)技術性和擴張性(2)經濟效益的長期性(3)關聯性和滲透性2.戰略產業的政策(1)貿易保護措施(2)經濟、法律、行政措施(3)戰略產業調整措施三、主導產業的選擇和鼓勵政策1.主導產業選擇基準(1)產業關聯效應基準(2)收入彈性基準(3)生產率上升基準(4)市場需求基準(5)增長後勁基準(6)短缺替代彈性基準(7)瓶頸效應基準2.主導產業的政策(1)產業環境政策(2)產業扶植和保護政策(3)優先發展基礎產業政策(4)技術引導政策四、衰退產業的調整政策1.衰退產業產生的原因(1)技術的衰退(2)需求的變化(3)資源的供給(4)效率方面的原因(5)國際競爭的原因(6)體制方面的原因參考書目:陸國慶,《衰退產業論》,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2.衰退產業的調整政策1)從法律和法規方面確定調整政策(1)規定衰退產業設備的報廢時間、數量,加速固定資產折舊(2)減少生產規模或停產(3)通過提供轉產貸款、減免稅和發放轉產補貼,促進衰退產業的資本轉移2)從消除就業者退出障礙方面確定調整政策(1)建立健全勞動力市場(2)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2)從消除就業者退出障礙方面確定調整政策(1)建立健全勞動力市場(2)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3)提供就業資訊(4)進行轉產培訓和技能指導(5)對錄用衰退企業人員的企業發放補貼3)從減輕對資本要素轉移的矛盾方面確定調整政策(1)通過政府訂貨、價格補貼等方式緩和衰退產業生產量和利潤的急劇下降。(2)採取進口保護,為衰退產業的調整提供保護措施,並贏得調整時間。(3)通過發放生產補貼來保護和援助衰退產業中尚存競爭力的生產專案和生產能力。4)從減輕勞動力要素轉移的矛盾確定調整政策(1)維持衰退產業工人的工資補貼和有關的補貼(2)延長對衰退產業員工的失業救濟和就業保險的發放4.3產業結構調整政策的實施一、政策實施主要考慮兩方面內容:1.考慮如何合理地淘汰和調整落後和多餘的供給能力2.考慮如何改造和提高能夠有效推動結構升級和轉換的供給能力二、產業結構政策的實施手段1.間接誘導手段(1)財政支出手段(2)財政稅收手段(3)金融手段(4)外貿手段(5)價格手段(6)政府訂購手段2.直接控制手段(1)配額手段(2)許可制(3)對工資和價格的直接管制3.資訊指導手段(1)發佈指示性計畫,傳播國民經濟發展趨勢資訊,引導產業調整。(2)通過勸告、誘導等方式向經濟主體傳播資訊,減少其經濟行為的盲目性。(3)提供交換資訊場所,傳遞市場資訊,減少市場不確定性。(4)引導外資投入。4.制度變革手段(1)有關流通、分配領域的體制變革。(2)有關所有制及產業組織形式的變革(3)有關勞動力方面制度的變革三、我國產業結構政策的實施類別1.傾斜性的扶植政策2.保護性的扶植政策3.鼓勵性的保護政策4.競爭性的保護政策5.限制性的調整政策5.產業佈局與產業集群5.1產業佈局概述一、產業佈局的含義

1.產業佈局——是指企業組織、生產要素和生產能力在地域空間上的集中和分散情況。

2.狹義和廣義的產業佈局

3.產業佈局是一種具有全面性、長遠性和戰略性的經濟佈局。

4.產業佈局合理化二、產業佈局的制約因素

1.自然因素

①自然環境——是影響人類生產、生活的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土壤岩石圈等自然條件各個要素間相互聯繫、相互制約形成的自然綜合體。

②自然資源——是在一定時空和一定條件下能產生經濟效益,以提高人類當前和將來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條件。①普遍性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②區域性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

③局限性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自然因素對產業佈局的影響:①人類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自然因素對產業佈局有不同的影響;②自然因素對不同產業佈局的影響;③自然條件各要素對產業佈局的影響;④自然因素對區域性分工和生產發展的影響。2.經濟因素對產業佈局的影響:1)區域分工對產業佈局的決定性作用(1)產業佈局受區域分工的支配,區域分工決定著產業佈局以及區際產業聯繫的性質和規模,產業佈局體現了區域分工的發展和變化。(2)區域分工又稱地域分工,它是技術分工和社會分工在地域空間的表現形式。(3)區域分工的必要前提是生產產品的區際交換和貿易。(4)區域分工可分為:垂直型分工、水準型分工和混合型分工垂直型分工:是在產業梯度之間存在一定差距的區域間的一種分工。水準型分工:是在基本上不存在產業梯度的區域間的一種分工,即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高度處在同一水準上的分工。混合型分工:是指在一個區域的區域分工中,既有垂直型的分工成分,又有水準型分工的內容。2)經濟發展水準高低不同對產業佈局的影響很大3)生產要素的稟賦不同對產業佈局有不同的影響(1)勞動力因素;(2)能源因素;(3)資本充足度4)市場對產業佈局的重要影響5)基礎條件對產業佈局的影響6)集聚產業佈局的影響產業集聚(IndustrialCluster):又稱產業集群,是指大量相關企業按照一定的經濟關聯高度集中在特定的地域範圍,形成一個類似生物有機體的產業群落。3.技術因素對產業佈局的影響技術決定著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深度和廣度技術影響著產業結構技術影響著交通運輸4.社會因素對產業佈局的影響人口對產業佈局的影響政治對產業佈局的影響產業主體的行為對產業佈局的影響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和法制環境對某些產業集中於特定地區喲較大影響。歷史傳統因素對產業佈局的影響5.地理位置因素經濟區位對產業佈局的影響特殊地理環境對產業佈局的影響三、產業佈局的一般規律1.生產力發展水準決定產業佈局的規律

2.勞動地域分工影響產業佈局規律

3.資源稟賦制約產業佈局的規律

4.產業分佈呈現“分散——集中——適度分散”變化的規律

5.地區生產專門化與多樣化並存的規律

6.產業佈局地區差異性規律四、產業佈局的基本原則

1.經濟效益優先原則

2.全局性、長遠性和預見性原則

3.分工協作原則

4.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原則

5.發揮地區比較優勢原則

6.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原則五、產業佈局的機制

1.市場機制

2.計畫機制5.2產業佈局調整一、產業佈局調整的必要性產業佈局調整的原因1.地區經濟發展的需要2.國民經濟協調發展的要求二、產業佈局調整的主要原則1.以市場調節為基礎、國家干預為補充2.以經濟手段為主,行政手段為輔3.政府必須實行適當的傾斜政策4.適時調整5.3產業佈局的理論基礎一、區域分工理論(一)古典經濟學派的分工與貿易理論

1.亞當•斯密的絕對成本理論

2.大衛•李嘉圖的比較成本理論(二)現代經濟學派的區域分工與貿易理論

1.赫克歇爾——俄林的資源稟賦理論

2.現代區域分工與貿易理論的發展技術差距理論產品生命週期理論第一階段:創新產品階段,產品是技術密集型的;第二階段:定型產品生產階段,產品由技術密集型轉為資本密集型;第三階段:定型產品發展階段,產品由資本密集型轉向勞動密集型;第四階段:標準化產品階段。

3.”中心——週邊”理論二、產業佈局的區位理論(一)產業佈局區位理論的形成

1.杜能的農業區為理論(孤立國農業圈層理論)(1)中心思想:(2)“孤立國”模式的基本假定:第一、孤立國位於中緯度大平原上第二、孤立國的唯一城市位於地理中心第三、孤立國沒有任何可通航河流,沒有水運、只有陸運。第四、農業經營者的能力相同,技術條件一致第五、農作物的經營以謀取最大利潤為目的第六、孤立國市場的農產品價格、農業勞動者工資、資本利息都是均等的,而交通費用於市場遠近成比例關係。

(3)主要內容——”杜能圈”模型第一、通過農業合理佈局可以節約運輸費用,最大限度地增加農業利潤。第二、純粹的“杜能圈”第三、改進的“杜能圈”2.韋伯的工業區為理論理論核心:區位因數分析,即區位因數決定工業生產區位,應將工業生產吸引到生產費用最小的地點。主要內容:(1)分析工業區為的假定條件第一、分析對象為一個孤立國和特定的地區,對工業區為只探討其經濟因素;第二、孤立國或特定地區的氣候、地址、地形、民族、工人技能都相同;第三、已知的主要生產條件不變;第四、分析生產條件和交換時均就同一產品進行討論;第五、運輸費用是重量和距離的函數(2)分析影響工業區位的因數。第一、根據區位因數作用範圍:一般因數和特殊因數第二、根據區位因數作用方式:地方因數和集聚因數第三、根據區位因數屬性:自然技術因數和社會文化因數(3)確定合理的工業區位(二)產業佈局理論的發展1.市場區位學派(1)理論核心內容:產業佈局必須從份考慮市場因數,並儘量將企業安排在利潤最大的市場區位。(2)理論奠基人:奧古斯特•廖施《經濟的空間分析》(1939)提出了“市場區位理論”(3)市場區位理論的主要內容:第一、設計了一系列區位平衡方程;第二、提出了單個企業產品市場區位概念,認為市場需求和銷售價格存在著反比遞減的需求曲線。第三、推導了多個市場區相互作用形成六邊形市場網的最有效形態;第四、進一步推導出一個以大城市為中心,市場區和生產點競爭配置的區域空間經濟網路。2.地理區位學派(1)代表人物:克裏斯塔勒,《德國南部的中心地》(1933)(2)“中心區位”理論內容:第一、中心地模式假定條件:第二、中心地不同等級劃分的依據及其排列規律第三、中心地模式體現了六邊形銷售服務區的經濟合理性。第四、中心地體系不同形成機制下的結構形態。(三)產業佈局區位理論的多樣化發展1)現代區位理論的特徵:(1)在研究方法上,從靜態的空間區位選擇分析轉變為對區域各發展階段空間經濟分佈和結構變化及其過程的動態研究。(2)在研究對象方面,主要從第二、第三產業的分析轉變為對城市和區域的研究。(3)在研究內容方面,從對區位生產、價格和貿易的孤立研究轉變為對整個區位生產、交換、價格、貿易的統一協調研究。2)現代區位理論的學派(1)成本——市場學派(2)地理學派第一、提高了克裏斯塔勒中心地理論在城市系統研究中的應用價值第二、提出了週期性中心理論第三、對中心腹地的非均質方面進行了標準化處理第四、提出了中心地腹地與中心地的可分離模式(3)發展經濟學派佩魯的發展極理論

“發展極(DevelopmentPoles)”概念和理論是法國經濟學家弗朗索瓦•佩魯於1955年在《略論“發展極”的概念》一文中提出來的。其理論核心:在經濟增長過程中,由於某些主導部門或有創新能力的企業或行業在某些特定地區或城市聚集,形成一種資本與技術高度集中,具有規模經濟效益、自身增長迅速並能對鄰近地區產生強大輻射作用的“發展極”,具有“發展極”的地區經濟優先增長,可以帶動相鄰地區共同發展。繆爾達爾的地理性二元經濟結構理論三、產業佈局模式1.“增長極”佈局模式2.點軸佈局模式3.網路或塊狀佈局模式4.地域生產綜合體開發模式5.區域梯度開發模式5.產業佈局5.1產業佈局概述一、產業佈局的含義

1.產業佈局——是指企業組織、生產要素和生產能力在地域空間上的集中和分散情況。

2.狹義和廣義的產業佈局

3.產業佈局是一種具有全面性、長遠性和戰略性的經濟佈局。

4.產業佈局合理化二、產業佈局的制約因素

1.自然因素

①自然環境——是影響人類生產、生活的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土壤岩石圈等自然條件各個要素間相互聯繫、相互制約形成的自然綜合體。

②自然資源——是在一定時空和一定條件下能產生經濟效益,以提高人類當前和將來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條件。①普遍性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②區域性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

③局限性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自然因素對產業佈局的影響:①人類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自然因素對產業佈局有不同的影響;②自然因素對不同產業佈局的影響;③自然條件各要素對產業佈局的影響;④自然因素對區域性分工和生產發展的影響。2.經濟因素對產業佈局的影響:1)區域分工對產業佈局的決定性作用(1)產業佈局受區域分工的支配,區域分工決定著產業佈局以及區際產業聯繫的性質和規模,產業佈局體現了區域分工的發展和變化。(2)區域分工又稱地域分工,它是技術分工和社會分工在地域空間的表現形式。(3)區域分工的必要前提是生產產品的區際交換和貿易。(4)區域分工可分為:垂直型分工、水準型分工和混合型分工垂直型分工:是在產業梯度之間存在一定差距的區域間的一種分工。水準型分工:是在基本上不存在產業梯度的區域間的一種分工,即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高度處在同一水準上的分工。混合型分工:是指在一個區域的區域分工中,既有垂直型的分工成分,又有水準型分工的內容。2)經濟發展水準高低不同對產業佈局的影響很大3)生產要素的稟賦不同對產業佈局有不同的影響(1)勞動力因素;(2)能源因素;(3)資本充足度4)市場對產業佈局的重要影響5)基礎條件對產業佈局的影響6)集聚產業佈局的影響產業集聚(IndustrialCluster):又稱產業集群,是指大量相關企業按照一定的經濟關聯高度集中在特定的地域範圍,形成一個類似生物有機體的產業群落。3.技術因素對產業佈局的影響技術決定著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深度和廣度技術影響著產業結構技術影響著交通運輸4.社會因素對產業佈局的影響人口對產業佈局的影響政治對產業佈局的影響產業主體的行為對產業佈局的影響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和法制環境對某些產業集中於特定地區喲較大影響。歷史傳統因素對產業佈局的影響5.地理位置因素經濟區位對產業佈局的影響特殊地理環境對產業佈局的影響三、產業佈局的一般規律1.生產力發展水準決定產業佈局的規律

2.勞動地域分工影響產業佈局規律

3.資源稟賦制約產業佈局的規律

4.產業分佈呈現“分散——集中——適度分散”變化的規律

5.地區生產專門化與多樣化並存的規律

6.產業佈局地區差異性規律四、產業佈局的基本原則

1.經濟效益優先原則

2.全局性、長遠性和預見性原則

3.分工協作原則

4.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原則

5.發揮地區比較優勢原則

6.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原則五、產業佈局的機制

1.市場機制

2.計畫機制5.2產業佈局調整一、產業佈局調整的必要性產業佈局調整的原因1.地區經濟發展的需要2.國民經濟協調發展的要求二、產業佈局調整的主要原則1.以市場調節為基礎、國家干預為補充2.以經濟手段為主,行政手段為輔3.政府必須實行適當的傾斜政策4.適時調整5.3產業佈局的理論基礎一、區域分工理論(一)古典經濟學派的分工與貿易理論

1.亞當•斯密的絕對成本理論

2.大衛•李嘉圖的比較成本理論(二)現代經濟學派的區域分工與貿易理論

1.赫克歇爾——俄林的資源稟賦理論

2.現代區域分工與貿易理論的發展技術差距理論產品生命週期理論第一階段:創新產品階段,產品是技術密集型的;第二階段:定型產品生產階段,產品由技術密集型轉為資本密集型;第三階段:定型產品發展階段,產品由資本密集型轉向勞動密集型;第四階段:標準化產品階段。

3.”中心——週邊”理論二、產業佈局的區位理論(一)產業佈局區位理論的形成

1.杜能的農業區為理論(孤立國農業圈層理論)(1)中心思想:(2)“孤立國”模式的基本假定:第一、孤立國位於中緯度大平原上第二、孤立國的唯一城市位於地理中心第三、孤立國沒有任何可通航河流,沒有水運、只有陸運。第四、農業經營者的能力相同,技術條件一致第五、農作物的經營以謀取最大利潤為目的第六、孤立國市場的農產品價格、農業勞動者工資、資本利息都是均等的,而交通費用於市場遠近成比例關係。

(3)主要內容——”杜能圈”模型第一、通過農業合理佈局可以節約運輸費用,最大限度地增加農業利潤。第二、純粹的“杜能圈”第三、改進的“杜能圈”2.韋伯的工業區為理論理論核心:區位因數分析,即區位因數決定工業生產區位,應將工業生產吸引到生產費用最小的地點。主要內容:(1)分析工業區為的假定條件第一、分析對象為一個孤立國和特定的地區,對工業區為只探討其經濟因素;第二、孤立國或特定地區的氣候、地址、地形、民族、工人技能都相同;第三、已知的主要生產條件不變;第四、分析生產條件和交換時均就同一產品進行討論;第五、運輸費用是重量和距離的函數(2)分析影響工業區位的因數。第一、根據區位因數作用範圍:一般因數和特殊因數第二、根據區位因數作用方式:地方因數和集聚因數第三、根據區位因數屬性:自然技術因數和社會文化因數(3)確定合理的工業區位(二)產業佈局理論的發展1.市場區位學派(1)理論核心內容:產業佈局必須從份考慮市場因數,並儘量將企業安排在利潤最大的市場區位。(2)理論奠基人:奧古斯特•廖施《經濟的空間分析》(1939)提出了“市場區位理論”(3)市場區位理論的主要內容:第一、設計了一系列區位平衡方程;第二、提出了單個企業產品市場區位概念,認為市場需求和銷售價格存在著反比遞減的需求曲線。第三、推導了多個市場區相互作用形成六邊形市場網的最有效形態;第四、進一步推導出一個以大城市為中心,市場區和生產點競爭配置的區域空間經濟網路。2.地理區位學派(1)代表人物:克裏斯塔勒,《德國南部的中心地》(1933)(2)“中心區位”理論內容:第一、中心地模式假定條件:第二、中心地不同等級劃分的依據及其排列規律第三、中心地模式體現了六邊形銷售服務區的經濟合理性。第四、中心地體系不同形成機制下的結構形態。(三)產業佈局區位理論的多樣化發展1)現代區位理論的特徵:(1)在研究方法上,從靜態的空間區位選擇分析轉變為對區域各發展階段空間經濟分佈和結構變化及其過程的動態研究。(2)在研究對象方面,主要從第二、第三產業的分析轉變為對城市和區域的研究。(3)在研究內容方面,從對區位生產、價格和貿易的孤立研究轉變為對整個區位生產、交換、價格、貿易的統一協調研究。2)現代區位理論的學派(1)成本——市場學派(2)地理學派第一、提高了克裏斯塔勒中心地理論在城市系統研究中的應用價值第二、提出了週期性中心理論第三、對中心腹地的非均質方面進行了標準化處理第四、提出了中心地腹地與中心地的可分離模式(3)發展經濟學派佩魯的發展極理論

“發展極(DevelopmentPoles)”概念和理論是法國經濟學家弗朗索瓦•佩魯於1955年在《略論“發展極”的概念》一文中提出來的。其理論核心:在經濟增長過程中,由於某些主導部門或有創新能力的企業或行業在某些特定地區或城市聚集,形成一種資本與技術高度集中,具有規模經濟效益、自身增長迅速並能對鄰近地區產生強大輻射作用的“發展極”,具有“發展極”的地區經濟優先增長,可以帶動相鄰地區共同發展。繆爾達爾的地理性二元經濟結構理論三、產業佈局模式1.“增長極”佈局模式2.點軸佈局模式3.網路或塊狀佈局模式4.地域生產綜合體開發模式5.區域梯度開發模式6.產業發展6.1產業發展概述一、產業發展內容二、單個具體產業發展的生命週期1.產業生命週期的內容2.產業生命週期的特點(1)不是所有的產業都有生命週期(2)產業生命週期存在縮短的趨勢(3)許多產業可能衰而不亡(4)衰退產業可能起死回生3.產業生命週期中產業地位和性質的變化三、產業發展的機制和途徑1.機制2.途徑四、產業選擇1.產業選擇的內容和必要性四、產業選擇1.產業選擇的內容和必要性(1)產業選擇的內容(2)產業選擇的必要性2.產業選擇的原則和方法(1)必須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2)以正確的產業經濟學理論為指導(3)產業選擇必須進行國際比較五、產業調整1.產業調整的內容2.產業調整的必要性3.產業調整的機制和作用4.產業調整措施六、產業轉移1.產業轉移的內容、必要性2.產業轉移的原則和方法(1)產業轉移必須從本國或本地區的資源和要素的狀況出發(2)產業轉移必須隨資源和要素狀況的變化而變化(3)產業轉移並不是只發展優勢產業(4)產業轉移主要通過投資增減、投資方向和地區改變、生產要素流動來實現6.2產業革命一、產業革命概述1.產業革命——是指產業及其各方面的根本性變革,即舊產業的衰退、新產業的形成,產業結構、產業關聯、產業佈局、產業組織和產業技術基礎的根本性變革。2.產業革命發生的條件(1)科學技術必須取得突破性進展(2)必須積累相當數量的資本(3)市場經濟必須有一定程度的發展(4)至少初步形成自主企業制度和企業家隊伍二、產業革命的歷程(一)第一次產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19世紀40年代)1.第一次產業革命發生的背景和條件第一次產業革命又稱工業革命,是工廠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輕工業取代農業成為主導產業的根本性變革,是18世紀中葉首先在英國發生的人類社會由農業經濟時代向工業經濟時代轉變的產業革命。(1)地理大發現和世界市場的擴大(2)工廠手工業的長期發展(3)資產階級革命和“圈地運動”(4)資本的原始積累完成(5)科學研究的巨大進展2.第一次產業革命的過程和內容(1)18世紀棉紡織業的激烈競爭,迫切需要技術革新(2)1733年英國鐘錶匠約翰•開伊發明了飛梭(3)1764年工匠哈格利夫斯發明了新型的珍妮紡紗機(4)瓦特發明了蒸汽機——“紡織機和蒸汽機”是“機器時代”的象徵(5)亨利•莫茲利和約瑟夫•布拉默發明了車床——標誌著機器製造業的誕生(6)煉焦法的發明擴大了鑄鐵的大量生產(7)蒸汽機的改進和推廣,是輪船和鐵路業得到了大發展——1807年英國發明家羅伯特•弗爾頓製造了第一艘成功航行的輪船,標誌著蒸汽機動力船取代帆船的新時代的開始。(8)1814年英國發明家史蒂芬遜造成了第一輛實用的蒸汽機車(9)1825年英國建成世界上第一條公共交通鐵路(10)各行各業如火如荼得到了大發展3.第一次產業革命的特點(1)是實現蒸汽化和機械化的產業革命(2)是以英國為中心的產業革命(3)是由紡織業開始逐漸向重工業推進的產業革命(4)是人類社會由農業經濟社會進入工業經濟社會的產業革命(5)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的革命(二)第二次產業革命(19世紀40年代——20世紀50年代)1.第二次產業革命發生的背景和條件第二次產業革命是重工業取代輕工業成為主導產業的根本性變革,是19世紀40年代——20世紀50年代主要發生在美、德、英、法等國的產業革命。(1)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動(2)工業革命深化的客觀要求(3)國家干預的影響2.第二次產業革命的內容(1)電力的發明和應用於電力產業和電器製造業的興起1799年義大利物理學家伏特發明“伏特電池”2.第二次產業革命的內容(1)電力的發明和應用於電力產業和電器製造業的興起1799年義大利物理學家伏特發明“伏特電池”1821年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製作出直流電動機模型1832年法國皮克西兄弟製作成世界上第一臺手搖交流發電機1834年英國儀器製造商克拉克職稱的一台商用直流發電機1880年英國開始修建中心發電站1890年水力發電站出現(2)內燃機的發明和應用與機器製造業變革1872年德國工程師斯托茲第一個製造出具有現代特徵的燃氣輪機1876年德國工程師奧托研製成功第一臺四衝程往復活賽式內燃機1883年德國工程師戴姆勒製成第一臺汽油機1892年德國機械工程師狄塞爾發明柴油機(3)石油提煉與石油工業的形成1859年8月世界第一口用鑽井打的油井在美國賓西法尼亞州的“石油溪”噴油(4)新的煉鋼法與鋼鐵工業的發展1856年英國工程師首創轉爐煉鋼新技術1864年德國西門子和法國的馬丁發明平爐煉鋼法(5)電話和無線電通信與通信業的革命1876年美國的貝爾和華生製成了最早的實用電話1896年義大利發明家馬科尼在英國進行了第一次無線電收發報表演1900-1901年俄國科學家波伯父和雷波金創造了無線電話接收機3.第二次產業革命的特點(1)是實現電氣化、石油化和鋼鐵化的產業革命(2)是在幾個工業化程度最高的國家同時發生的產業革命(3)是以重工業為中心的產業革命,也是以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密集型產業的演進(三)第三次產業革命(20世紀50年代至今)1.第三次產業革命發生的背景和條件第三次產業革命是以資訊產業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產業取代種工業成為主導產業的根本性革命,是20世紀50年代開始並且仍在繼續的主要在發達國家首先發生的、人類社會由工業經濟時代向知識經濟時代或資訊經濟時代演進的革命(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2)第二次產業革命的基礎和不足(3)國際競爭的強烈影響(4)國家干預的作用和軍備競賽的刺激2.第三次產業革命的內容(1)原子能等新能源的開發利用與原子能工業等新能源產業1942年12月美國芝加哥大學在物理學家費米領導下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反應爐——標誌原子能時代的開始20世紀50年代前蘇聯、美國、英國、法國紛紛先後建立核電站、核潛艇,核動力航空母艦也先後下水(2)電子電腦和資訊技術與資訊產業(3)空間技術與宇航技術1957年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在前蘇聯上天1961年4月12日前蘇聯太空船上天1969年7月20日美國實現“阿波羅登月計畫”,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1971年前蘇聯的空間站送入航空軌道1981年美國太空梭首次試飛成功(4)各種新材料、新技術的出現與各種新產業的形成和發展(5)第三次產業的快速發展3.第三次產業革命的特點(1)是實現資訊化、網路化、電子化、自動化的產業革命(2)第三次產業是廣度、深度空前的產業革命(3)是引起產業結構再次優化升級的革命(4)是主要在發達國家興起並且還未完成的產業革命三、產業革命的規律1.科技革命導致產業革命2.產業革命在部分國家首先發生3.產業革命具有擴散、輻射、示範和加速效應4.產業革命首先在部分領域實現突破5.產業革命是多方面並存的革命6.產業革命是市場起主導作用,政府起推動作用的革命6.3產業發展戰略一、產業發展戰略的含義和內容1.產業發展戰略——是產業發展具有全局性、決定性、長期性和階段性特徵的總體謀劃和大政方針2.內容:戰略目標、戰略方針、戰略措施、戰略重點和戰略步驟戰略目標:是一個較長時期內產業結構、產業佈局、產業組織、產業發展的速度和規模所要達到的總目標和階段目標。戰略方針:是產業發展的基本原則。戰略措施:是實現戰略目標所採取的各種對策、方法。戰略重點:是重點發展的產業戰略步驟:是分階段逐步實現戰略目標的程式安排二、產業發展戰略的制定原則1.必須從國情出發,全面、準確估量影響產業發展的各方面因素2.必須遵循產業發展的客觀規律3.必須注意發揮市場機制的的基礎性作用三、產業發展戰略模式輕工業發展戰略:是指以實現工業化為戰略目標、發展輕工業為戰略重點的產業發展戰略。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是指以實現工業化為戰略目標、發展重工業為戰略重點的產業發展戰略。產業平衡發展戰略:是指在整個國民經濟的各產業部門、各地區同時進行大規模的投資,從而實現產業總體和國民經濟全面、協調、快速發展的產業發展戰略。產業不平衡發展戰略:是指對部分產業和重點地區投資、優先發展,再帶動產業總體和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產業發展戰略。初級產品出口戰略:是指以農產品的生產和出口為主體的外向型產業發展戰略。進口替代戰略:是指以發展國內製造業替代成品進口的內向型產業發展戰略。出口導向戰略:是指通過發展出口加工工業,引導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一種外向型產業發展戰略。進口替代與出口導向相結合戰略:是指進口替代與出口導向產業界和並重、協調發展的內外向結合型產業發展戰略。四、產業總體的可持續發展產業總體可持續發展——是指產業總體狀況與人口、資源、環境相互協調的、兼顧當代人和子孫後代利益,並且能夠長期持續不斷地發展下去。產業總體可持續發展的途徑1.產業發展必須與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相協調,大力發展保護環境、節能降耗的技術和產業。2.根據產業發展的狀況和消費結構的變化,及時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實現產業資源的優化配置3.積極發展科學技術,努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4.合理調整產業佈局,更好地發揮各地區的比較優勢,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實現地區間產業和經濟的協調發展6.產業集群理論6.1西方產業集群理論及其發展波特(Porter,1998)認為產業集群是“指在特定領域中,同時具有競爭與合作關係,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關聯性的企業、專業化供應商、服務供應商、相關產業的廠商以及相關的機構(如制定標準化的機構,產業公會)”。它不同於科層組織或垂直一體化組織,它是對有組織價值鏈的一種替代。一、西方產業集群理論溯源(一)古典理論1.馬歇爾(A·Marshall)。《經濟學原理》(1890)上卷第四篇第十章“工業組織(續前)2.韋伯(A·Weber)。工業區位理論的創立者。《工業區位論》(1909)3.研究差異:(二)增長極理論(growthpoletheory)1.法國經濟學家費朗索瓦·佩魯(F·Perroux)2.理論內核:二、當代西方產業集群理論的研究進展(一)產業集群形成機理研究1.斯科特(Scott,1988,1992)主張將交易成本經濟學和空間分工整合起來研究“地方靈活的專業化”。指出:在西方經濟體中,新集聚區形成的主要驅動力是市場的不確定性增加和技術變化對於資本主義生產的福特製方式的衝擊。這就引致了所謂的“靈活的專業化”的新分工,大量的地方企業在相聯系的部門中集群、合作與競爭。2.皮奧勒和薩貝爾(Piore&Sabel,1984)1)指出:以電腦控制、利用小型多用途機器為基礎的柔性(flexible)專業化,在市場不穩定以及不斷變化的市場中的適應能力很強。以柔性專業化為基礎的產業集群的特點是:①柔性加專業化。柔性:通過生產要素的再配置不斷改變生產過程;專業化:這種資源的再配置是在有限範圍內進行的。②限制進入。一旦形成產業集群區,則區外的生產者無法享受區內的各種資源以及制度性供給。③鼓勵創新性競爭。④限制過度競爭,嚴禁阻礙技術進步的惡性競爭,如工資等工作條件方面的競爭。2)以柔性專業化為基礎的產業集群一般包括三種類型:一是以義大利為典型的區域性產業集群;二是以日本為典型的家庭式企業聯合體;三是以美國和德國為代表的由核心企業以及受其支配的獨立工廠組成的產業集群。3.克魯格曼(Krugman,1991,1995)的新經濟地理理論並沒有將新產業集群區產生的動因追溯到預先存在的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的危機。產業地理集中可能是由當地歷史中的“偶然事件”引致的,重要的是繼起的累積因果關係,其理論基礎是規模收益遞增。4.波特(M·Porter,1990).產業集群與國家競爭優勢企業戰略、結構與同業競爭相關與支持性產業需求條件生產要素機遇政府(二)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增長1.馬丁(Matin,2001)和奧塔維諾(Ottaviano,2001)綜合了克魯格曼的新經濟地理理論和羅默(Romer)的內生經濟增長理論,建構了經濟增長和經濟活動的空間集聚自我強化的理論模型,證明由於區域經濟活動的空間集聚降低了創新成本,從而刺激了經濟增長;反之,由於“向心力”作用使然使新企業傾向於選址於該區域,經濟的增長進一步驅動了空間的集聚,從而進一步驗證了繆爾達爾(Myrdal,1957)的迴圈累積因果原理。2.克拉夫特(Craft,2001)和維納伯勒斯(Venables,2001)利用新經濟地理學理論分析了地理集聚對國民經濟績效、規模和區位的重要作用,從地理角度回顧了歐洲的衰落和美國的興起以及未來亞洲的復興,指出儘管缺乏高質量的制度是落後的重要原因,但不能忽視產業地理集群對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3.諾曼(Norman,2001)和維納伯勒斯(Venables,2001)分析了基於規模收益遞增的世界範圍內產業集群的規模和數量,探討了國家產業集群政策與世界經濟均衡發展關係,產業集群與世界經濟福利最大化的關係後,指出在經濟均衡發展的條件下,世界產業集群數量太多但規模太小。

(三)產業集群與區域創新網路1.研究熱點的轉換及其原因2.梅爾拉特(Maillat,1986,1991)提出了“創新環境”概念,並以為創新環境就是“孕育企業過程的區域組織”。其特性是:①是一種本地化的網路結構,它有有形資源與無形資源組成,它可以降低企業常常面臨的不確定性,並使得各行為主體之間在功能和資訊方面結成密切而穩定的關係。②是企業內部創新與從外部學習相結合,並以此來制定經營和創新戰略的組織體集合。通過企業之間的這種相互作用與學習的過程,企業就具有了根據地方制度環境的變化不斷調整自己行為的能力。這就既保證了創新的傳播、擴散、交流,又促進技術的不斷更新,更重要的是創新環境(網路)本身也得了持續的更新。

3.弗裏曼(Freeman,1991)、內爾遜(Nelson,1993)和倫德瓦爾(Lundvall,1992)提出了“國家創新體系(nationalinnovationsystem)”的概念。4.薩克森寧(Saxenian,199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