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会计学课件_第1页
成本会计学课件_第2页
成本会计学课件_第3页
成本会计学课件_第4页
成本会计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0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總論*第一章結構框圖總論成本的涵義成本的分類成本的作用及其降低途徑成本的實際內容期間成本的涵義成本的一般涵義按計算產品成本和確定損益為目的的分類以規劃成本和控制成本為目的的分類成本的作用降低成本的意義降低成本的途徑*第一節 成本的涵義

一、成本的涵義二、成本的實際內容三、期間成本的涵義四、成本的一般涵義*第一節 成本的涵義一、成本的涵義產品成本的經濟內涵產品成本的現實內容

*

產品成本的經濟內涵

馬克思有關成本的論述

理論成本*馬克思有關成本的論述產品成本包括產品製造過程中所發生的成本。所以,也稱為製造成本或生產成本。產品生產是物質生產企業的基本經濟活動。產品生產過程,同時也是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的消耗過程。馬克思在分析資本主義商品生產時指出:“按照資本主義方式生產的每一個商品W的價值,用公式來表示是W=c+v+m。如果我們從這個產品價值中減去剩餘價值m,那麼在商品中剩下的,只是一個在生產要素上耗費的資本價值c+v的等價物或補償價值。”①“商品價值的這個部分,即補償所消耗的生產資料價格和所使用的勞動力價格的部分,只是補償商品使資本家自身消耗的東西,所以對資本家來說,這就是商品的成本價格。”

接下頁*

②馬克思這一經典論述,既從耗費角度,指明了成本是由物化勞動和活勞動中必要勞動的價值所組成;同時,又從補償角度指出了成本是補償商品使資本家自身耗費的東西。由此可知,成本是商品價值的最重要組成部分,耗費和補償的統一體,它既是生產中耗費的反映,又是生產補償的尺度。因此,要以資本耗費c+v的價值部分作為成本研究的理論基礎,同時要以成本價格的補償尺度作為成本研究的實際出發點。接上頁*理論成本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與商品經濟相聯系成本,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仍然是作為一個經濟範疇而存在。馬克思的成本價格理論,其基本原理同樣適用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只是“c”和“m”的內涵由於所有制的不同有了新的涵義。社會主義社會的商品價值由以下三部分組成:一是生產經營過程中耗費的物化勞動價值(c),即已耗費的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的價值;二是勞動者為自己勞動所創造的價值(v),即活勞動消耗中的必要勞動部分;三是勞動者為社會勞動創造的價值(m),其中c+v即商品價值中物化勞動轉移價值和活勞動中必要勞動的價值所創造價值的貨幣表現,這就是社會主義制度下的成本經濟內涵,也稱為“理論成本”。*二、成本的現實內容成本開支範圍成本開支範圍包括項不得列入產品成本的專案*成本開支範圍在實際工作中,為了使企業成本計算的口徑一致,防止亂擠亂攤成本,保持成本的可比性,應由國家統一制定產品成本開支範圍,明確規定哪些費用開支允許列入產品成本,哪些費用開支不允許列入產品成本。按這種法定的內容計算出來並登記入帳的成本,稱為財務成本,也叫做核算成本或制度成本。成本開支範圍的規定是財會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涉及企業生產經營的勞動耗費補償和利潤取得的多少。它對於加強成本管理,正確評價企業經濟效益,保證企業生產和再生產的順利進行,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國工業企業成本開支範圍,幾經變化,在實踐中逐漸明確和完善。*成本開支範圍包括以下各項:

①為製造產品而消耗的原材料、輔助材料、外購半成品和燃料的原價和運輸、裝卸、整理等費用。

②為製造產品而耗用的動力費。

③企業生產單位支付給職工的工資、獎金、津貼、補貼和提取的福利費。

④生產用固定資產折舊費、租賃費(不包括融資租賃費)、修理費和低值易耗品的攤銷費用。

⑤企業生產單位因生產原因發生的廢品損失,以及季節性、修理期間的停工損失。

⑥企業生產單位為管理和組織生產而支付的辦公費、取暖費、水電費、差旅費,以及運輸費、保險費、設計製圖費、試驗檢驗費和勞動保護費等。*不得列入產品成本的專案有: ①購置和建造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的支出。這些支出屬於資本性支出,在財務上不能一次列入成本,只能按期逐月攤入。

②對外投資的支出以及分配給投資者的利潤支出。

③被沒收的財物,支付的滯納金、罰款、違約金、賠償金,以及企業贊助、捐贈等支出。

④在公積金、公益金中開支的支出。*第一節 成本的涵義三、期間成本的涵義營業費用管理費用

財務費用*期間成本的涵義期間成本也稱期間費用,又稱為非產品成本或非製造成本,是與產品生產活動沒有直接聯繫的成本。它不計入成本,而是直接歸入當期損益的本期費用。期間成本包括營業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三項。*營業費用營業費用是指企業在銷售商品過程中發生的各項費用。包括為了取得購買單位定單而發生的廣告、促銷費、展覽費和交運產品給購買單位而發生的包裝、運輸、裝卸費等費用,以及專設銷售機構(包括銷售網點、售後服務網點等)的人員工資及福利費、類似工資性質的費用、業務費等經營費用。*管理費用管理費用是指企業為組織和管理整個企業生產經營,使其正常運作所發生的費用,以及技術轉讓費、研究與開發費、無形資產攤銷、房產稅、車船使用稅、土地使用稅、印花稅和職工教育經費等費用。*財務費用財務費用是指企業在籌資、調劑外匯和調整外匯牌價等財務活動中所發生的費用,包括應當作為期間費用的利息支出(減利息收入)、匯兌損失(減匯兌收益)以及相關的手續費等。*四、成本的一般涵義

會計學成本的一般涵義是特定的會計主體為了達到一定的目的而發生的可以用貨幣計量的代價。具體來說包括如下幾層含義:

(1)成本必須發生於某一特定的會計主體,以符合會計主體假設;

(2)成本的發生是為了達到一定的目的。生產是人類有目的的活動,如果成本的發生沒有明確的目的,則只能算是一種浪費;

(3)成本必須是可以用貨幣計量的,否則就無法進行成本的核算。同時,成本會計亦屬於會計,因此應符合會計的貨幣計量假設。第一節 成本的涵義*第二節成本的分類

一、按計算產品成本和確定損益為目的的分類二、以規劃成本和控制成本為目的的分類

*一、按計算產品成本和確定損益為目的的分類按成本的經濟用途或職能分類

按成本同特定產品的關係或分派方式分類第二節成本的分類

*按成本的經濟用途或職能分類按成本的經濟用途或職能劃分分類的分類的內容按成本的經濟用途或職能分類的意義*按成本的經濟用途或職能劃分分類的分類的內容成本按其經濟用途或職能可劃分為製造成本和非製造成本兩大類。製造成本

製造成本是指產品在製造過程中所發生的各項成本,一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製造費用三個專案。非製造成本 非製造成本是指與產品製造過程沒有聯繫的非生產性成本耗費。它包括營業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三類*製造成本包括三個專案①直接材料

直接材料是指加工後直接構成產品實體或主要部分的原料、主要材料與外購半成品,以及有助於產品形成的輔助材料等。②直接人工

直接人工又稱直接工資,是指在生產中對材料進行直接加工製成產品所耗用的人工的工資、獎金和各種津貼,以及按規定比例提取的福利費。③製造費用

製造費用是指在生產過程中所發生的那些除了直接材料及直接人工以外的各種費用。具體指企業各個生產單位(分廠、車間)為組織和管理生產所發生的費用,以及生產單位房屋、建築物、機器設備等的折舊費、設備租賃費(不包括融資租賃費)、修理費、機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攤銷、設計製圖費、試驗檢驗費、勞動保護費,季節性和修理期間的停工損失等費用。*按成本的經濟用途或職能分類的意義成本按經濟用途劃分,是最基本的分類。按照這種分類,可以瞭解製造成本的構成情況,對成本計算和確定損益具有重要意義。*按成本同特定產品的關係或分派方式分類的內容按成本與特定產品關係或分派方式可分為直接成本與間接成本。(1)直接成本

直接成本也稱為可追溯成本,是指與某一特定產品之間具有直接聯繫、能夠經濟而又方便地直接計入該產品成本。例如大部分的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成本。(2)間接成本

間接成本是指與某一特定產品之間沒有直接聯繫或者是雖有聯繫然而不能經濟而又方便地計入各種產品的成本。間接成本需要按適當的標準分配計入各種產品的成本。例如幾種產品所消耗的直接材料和計時直接人工成本以及製造費用,通常是分配計入各有關產品的成本。*區分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應考慮的因素區分直接成本與間接成本,並非單純按成本專案或費用的性質來決定,還應考慮以下幾點:

(1)該項成本占產品成本比重的大小。假若占產品成本比重很微小,即使同特定產品具有直接聯繫,也不值得花費很大精力將其追溯到各產品;

(2)計算技術水準。例如某些費用在手工操作狀態下,很難直接計入特定產品,但是採用電算化技術後可以簡便地作為直接成本處理;

(3)生產設備佈局。如果一組生產設備專門用於生產某一特定產品,那麼該組生產設備的相關費用均可作為直接成本;

接下頁*

(4)生產工人工資制度和原材料利用方式。生產工資可以採用計件工資和計時工資制度,假若是前者則屬於直接成本,如果是後者就屬於間接成本。原材料有一料一用和一料多用兩種利用方式。用於生產某一特定產品的原材料,可以直接追溯計入該產品成本;幾種產品共同耗用的原材料則需採用分配方式計入各產品成本;

(5)企業生產特點。在生產單一產品的企業,產品製造過程中所發生的各項成本都是直接成本;假若企業生產聯產品,則製造過程中全部成本均屬間接成本。接上頁*第二節成本的分類二、以規劃成本和控制成本為目的的分類*按成本習性或可變性分類按成本習性或可變性分類的內容

成本習性或可變性,是指成本總額與業務量(產量或銷量)變化的依存關係。成本按成本習性可分為變動成本、固定成本和混合成本

*變動成本變動成本是指其總額隨著業務量(可用產量,也可用直接人工小時或機器小時表示)的變化而成正比例增減變化的成本。但若就單位產品中的變動成本而言,則是不變的。例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中的計件工資等。可用圖1—2表示。必須指出,變動成本同業務量之間成正比例變動的關係是有一定範圍的,超過一定範圍,變動成本同業務量之間的比例關係可能會改變。*固定成本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期間和一定業務量範圍內,其總額不隨業務量增減變動而變動的成本,至於單位產品中的固定成本則隨著業務量增減變化而成反比例變動。例如,房屋、建築物的租金、保險金、企業管理人員工資、機器設備的折舊費等。固定成本通常又可分為裁決性固定成本(DiscresionaryFixedCosts,也稱為酌量性固定成本)和既定性固定成本(CommittedFixedCosts,也稱為約束性固定成本)。

①裁決性固定成本是指通過管理人員的決策行動可改變其數額的固定成本,如廣告費、人員培訓費等;

②既定性固定成本是指受事前管理決策的影響,管理人員無法在事後改變其數額的固定成本。例如固定資產折舊費、保險費等。*混合成本混合成本是指其總額雖受業務量變動的影響,但其變動幅度並不同業務量的變動保持嚴格的比例。也就是說,混合成本兼有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兩種性質,視其具體情況不同,可進一步分為:

①半變動成本(semivariablecost)

②半固定成本(semifixedcost)

③延期變動成本(DelayedVariableCost)

④曲線變動成本(CurveVariableCost)

*

第三節成本的作用及其降低途徑

一、成本的作用

二、降低成本的意義

三、降低成本的途徑

*一、成本的作用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成本在經濟管理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1.成本是生產耗費的補償尺度2.成本是反映企業工作品質的一個綜合指標3.成本是制定價格的重要經濟依據4.成本是進行經營預測、決策和分析的重要依據

第三節成本的作用及其降低途徑

*成本是生產耗費的補償尺度為保證企業再生產的正常進行,企業生產中的耗費必須從自己的商品銷售收入中得到補償。整個補償數額的多少,是以成本作為衡量尺度的。只有按成本數額得到足額補償,才能保證再生產的正常進行,否則,企業正常生產就會受到威脅。另外,企業除了用收入補償耗費外,還必須有盈餘,這樣才能滿足企業擴大再生產的需要,以及滿足社會的需要。企業盈餘的多少,主要取決於成本的高低。因此,成本作為補償尺度對確定企業經營損益,正確處理企業和國家之間的分配關係,也具有重要的意義。*成本是反映企業工作品質的一個綜合指標由於成本是生產耗費的綜合(貨幣)反映,所以,產品設計的好壞,生產工藝是否合理,企業勞動生產率的高低,固定資產利用的好壞,原材料費用的利用程度、費用開支的節約和浪費,品質的好壞,管理工作和生產組織的水準,以及供產銷環節是否銜接協調等等,最終都會在成本中反映出來。因此,成本是衡量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品質的綜合指標。*成本是制定價格的重要經濟依據產品的價格是產品價值的貨幣表現。產品價格的制定,固然要考慮價格政策和市場供求關係,以制定具有競爭力的價格;但也必須考慮企業實際承受能力,即,產品實際成本水準。因為成本是產品價格制定的最低經濟界限。如果商品的價格低於它的成本出售,企業生產經營費用,就不能全部由商品銷售收入中補償。因此,成本就成為制定產品價格的一個重要依據。*成本是進行經營預測、決策和分析的重要依據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競爭異常激烈。企業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勝,就要面向市場,對生產計畫的安排、工藝方案的選擇、新產品開發等,都採用現代化管理科學的手段進行經營預測,從而作出正確的決策。同時,為了更好地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進行管理和控制,還必須定期與不定期地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進行分析,從而採取有效措施,促使企業完成各項計畫任務。只有及時提供準確的成本資料,才能使預測、決策和分析等活動建立在可靠的基礎之上。所以,成本指標就成為進行經營預測、決策和分析的重要數據資料。*二、降低成本的意義和途徑

企業不斷降低成本,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降低成本可以節約勞動耗費,增加生產2.降低成本可以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增加盈利3.降低成本是降低產品價格的重要條件

第三節成本的作用及其降低途徑

*降低成本可以節約勞動耗費,增加生產成本的降低,意味著物化勞動和活勞動耗費的節約,具體表現為人力、物力、財力的節約,也就是說,可以用較少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生產出更多的符合社會需要的產品。特別是對於一些較為貴重或稀缺的材料,其節約使用不僅是降低成本的問題,而且是對資源的節約,從而有利於防止由於材料的短缺而影響生產的情況發生。*降低成本可以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增加盈利經濟效益通常用投入與產出之比或所得與所費之比來表達,成本作為所得與所費之比的一個方面,它的水準制約企業的經濟效益的大小。在現實生活中,成本是抵減盈利的一個重要因素。當銷量和價格一定時,成本與盈利存在著互相消長的關係,即成本提高,盈利相應減少;反之,成本降低,盈利就相應增加。企業盈利增加,就可以為國家提供更多的積累,加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同時,也可以給企業、投資者帶來較好的收益,使企業有更多的財力去發展生產和改善職工福利,其規模也可以隨之擴大,從而保證自身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降低成本是降低產品價格的重要條件成本是制定產品價格的重要經濟依據。要想不斷降低產品價格,使產品銷售量增加,提高市場競爭能力,就應不斷降低成本。只有成本降低了,降低產品價格才有條件。這樣,就可以為工農業提供較廉價的生產資料,為市場提供便宜的消費品,從而使人們購買力相應提高,也就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水準。*(二)降低成本的途徑

1.提高勞動生產率2.節約材料的消耗3.控制生產損失的發生4.控制製造費用5.採用高新技術6.優化企業價值鏈,實現集團優勢

第三節成本的作用及其降低途徑

*第二章成本會計的發展及其職能和分類

第二章結構框圖成本会计的发展及其职能和分类成本会计的形成和发展早期成本会计阶段近代成本会计阶段现代成本会计阶段当代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

新制造环境对成本会计的冲击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对成本会计的影响成本会计的职能和任务成本会计的职能

成本会计的任务

成本会计的分类

按成本会计制度分类

按成本计算模式分类

按间接费用分配基础分类第一節成本會計的形成和發展

一、早期成本會計階段(1880—1920)

二、近代成本會計階段(1921—1945)

三、現代成本會計階段(1945年以後)

第一節成本會計的形成和發展

一、早期成本會計階段(1880—1920年)成本會計的產生早期成本會計階段取得的主要成果早期成本會計階段對成本會計的定義

成本會計起源於英國,後來傳入美國及其他國家。19世紀30年代末,英國首先完成了產業革命,當時英國是資本主義最發達的國家。隨後,西方其他各國也先後完成了產業革命。產業革命既是生產技術的巨大革命,也是社會生產關係的大變革,它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力的迅速發展。隨著產業革命的完成,用機器勞動代替了手工勞動,用工廠制代替了手工工廠;企業規模逐漸擴大,出現了競爭,生產成本得到企業主的普遍重視。英國會計人員為了滿足企業管理上的需要,對成本會計進行研究,起初是在會計賬簿之外,用統計方法來計算成本。為了提高成本計算的精確性,適應企業外部審計人員的要求,將成本計算同複式簿記結合起來,這樣,利用帳戶對應關係反映材料和人工消耗,及其相對應的價值轉移和增值的全過程,並借助借貸平衡原理,稽核會計業務記錄的正確性,從而形成了成本會計。這個時期是成本會計的初創階段,由於當時的成本會計僅限於對生產過程中的生產消耗進行系統的彙集和計算,用來確定產品生產成本和銷售成本,所以稱之為記錄型成本會計。

成本會計的產生

早期成本會計階段取得的主要成果在這一時期,成本會計取得以下進展:

(1)建立材料核算和管理辦法。如設立材料帳戶和材料卡片,並在卡片上標明“最高存量”和“最低存量”,以確保材料既能保證生產需要,又可以節約使用資金;建立材料管理的“永續盤存制”,採取領料單制度(當時稱領料許可證)控制材料耗用量,按先進先出法計算材料耗用成本。(2)建立工時記錄和人工成本計算方法。主要做法是對工人使用時間卡片,登記工作時間和完成產量;將人工成本先按部門歸集,再分配給各種產品,以便控制和正確計算人工成本。(3)確立了間接製造費用的分配方法。隨著工廠制度的建立,企業生產設備大量增加,間接製造費用增長很快,成本會計改變了過去那種只將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列入成本,卻將間接製造費用作為生產損失的做法,而是將間接製造費用也計入生產成本。於是,對間接製造費用的分配進行了研究,在實踐中先後提出了按實際數進行分配和間接費用正常分配理論。接下頁早期成本會計階段取得的主要成果(4)製造業根據生產特點,採用分批成本計算法或分步成本計算法計算產品成本。1750年,英國J•多德森(J·Dodson)在《會計人員或簿記方法》一書仲介紹了分批成本計算方法。1777年,英國的W·湯姆遜(W·Thompson)以亞麻制襪為例,從亞麻存貨帳戶開始,記錄了不同步驟的消耗,最後算出每雙襪子的成本,可以說是分步成本法的萌芽。(5)在理論研究方面,出版了許多成本會計著作。隨著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成本會計著作紛紛出版。被稱為第一本成本會計著作的是1885年出版的由H·梅特爾夫(H·Metcalfe)著的《製造成本》一書;英國電力工程師E·加克(E·Garcke)和會計師J·M·費爾斯(J·M·Fells)合著的《工廠會計》於1887年問世,該書提出了在總賬中設立“生產”、“產成品”、“營業”等帳戶來結轉產品成本,最後通過“營業”帳戶借貸雙方餘額的結算,確定為營業毛利。成本會計記錄與財務會計記錄的結合,可以從會計上加強對材料和人工的管理。《工廠會計》一書對於成本會計的建立,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在會計發展史上被認為是19世紀最著名、最有影響的成本會計專著。接上頁接下頁早期成本會計階段取得的主要成果(6)建立了成本會計組織。在組織方面,美國於1919年成立了全國成本會計師聯合會;同年,英國成立了成本和管理會計師協會。這些成本會計組織成立後,開展了一系列的成本會計研究,為成本會計的理論和方法基礎的奠定做出了貢獻。

接上頁早期成本會計階段對成本會計的定義早期研究成本會計的專家勞倫斯對成本會計作過如下定義:“成本會計就是應用普通會計的原理、原則,系統地記錄某一工廠生產和銷售成品時所發生的一切費用,並確定各種產品或服務的單位成本和總成本,以供工廠管理當局決定經濟的、有效的和有利的產銷政策時參考。”

第一節成本會計的形成和發展

二、近代成本會計階段(1921—1945年)近代成本會計階段取得的主要成果

近代成本會計階段對成本的定義

近代成本會計階段取得的主要成果

(一)標準成本制度的產生

(二)預算控制的完善

(三)成本會計的應用範圍更加廣泛(四)形成了完全獨立的成本會計學科

標準成本制度的產生

20世紀初,資本主義企業推行泰羅制的科學管理制度。這個制度“一方面是資產階級剝削的最巧妙的殘酷手段,另一方面是一系列最豐富的科學成就”。所以,得到資本家的普遍重視,先在美國廣泛推行,以後又傳播到世界各工業發達國家。泰羅制的科學管理方法,也給成本會計提供了啟示。泰羅的科學管理方法,也給成本會計提供了啟示。19世紀末,英國的E·加克和J·M·費爾斯提出了標準成本的觀念;以後,美國工程師H·埃默森宣導了標準成本的應用,為生產過程成本控制提供了條件。這樣,成本會計的職能擴大了,發展成為管理成本和降低成本的手段,使成本會計的理論和方法有了進一步完善和發展,形成了管理成本會計的雛形,它標誌著成本會計已經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預算控制的完善

西方國家普遍認為控制成本最有效的辦法除了制定標準成本外,還有預算控制它與標準成本制度是成本控制的兩大支柱。1921年,美國國會公佈了《預算和會計法案》,對於民間企業實行預算控制產生了很大影響。1922年,芝加哥大學麥金賽教授出版了預算控制研究的第一部專著《預算控制》一書,對預算控制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1922年,美國全國成本會計師協會第三次會議以“預算編制和使用”為專題展開研究。發展全面預算,即以利潤為目標,把各個單項預算密切聯繫在一起。1928年,美國西屋公司的一些會計師和工程師根據成本與產量的關係,設計了一種彈性預算方法,分別編制彈性預算和固定預算。彈性預算是20世紀30年代成本會計的重大進步,也是節約間接費用的最好方法成本會計應用範圍更加廣泛和深入

在這一時期,成本會計的應用範圍從原來的工業企業擴大到各種行業,並由企業的製造部門深入應用到企業內部的各個主要部門,特別是應用到企業經營的銷售方面成本會計形成了完全獨立學科

在近代成本會計的後期,出版了不少成本會計名著。從而使成本會計具備了完整的理論和方法,形成了完全獨立的學科。如:美國的尼科爾森(J·L·Nicholson)和羅爾巴克(F·D·Rohrback)合著了《成本會計》一書,陀耳(J·L·Dohr)所著的《成本會計原理和實務》等。近代成本會計階段對成本的定義英國會計學家傑

貝蒂在這一時期對成本會計定義:“成本會計是用來詳細地描述企業在預算和控制它的資源(指資產、設備、人員及所耗的各種材料和勞動)利用情況方面的原理、慣例、技術和制度的一種綜合術語。”第一節成本會計的形成和發展

三、現代成本會計階段(1945年以後)現代成本會計階段取得的主要成果開展成本的預測和決策

實行目標成本計算

實施責任成本核算

實行變動成本計算法

推行品質成本核算

開展成本的預測和決策

為了主動控制成本,現代成本會計逐步轉向把成本的預測和決策放在重要地位。運用預測理論和方法,建立起數量化的管理技術,對未來成本發展趨勢作出科學的估計和測算;運用決策理論和方法,依據各種成本數據,按照成本最優化的要求,研究各種方案的可行性,選取最優方案,謀取企業的最佳效益,從而使成本會計向預防性管理方向發展。

實行目標成本計算

美國管理學家德魯克(P.Drucker)在50年代所提出目標管理理論的廣泛應用,使成本會計有了新的發展。在產品設計之前,按照客戶能接受的價格確定產品售價和目標利潤,然後確定目標成本;用目標成本控制產品設計,使產品設計方案達到技術適用、經濟合理的要求。這樣,成本會計擴展到技術領域,從經濟著眼,從技術入手,把技術與經濟結合起來,有效的促使成本降低。

實施責任成本核算

二次大戰後,隨著美國企業規模的日益擴大和管理的日趨複雜,管理由集權制轉為分權制。為了加強對企業內部各級單位的業績考核,1952年,美國會計學家希琴斯(J·A·Higgins)宣導了責任會計,提出了建立成本中心、利潤中心和投資中心相結合的會計制度,將成本目標進一步分解為各級責任單位的責任成本,進行責任成本核算,使成本控制更為有效。實行變動成本計算法

在變動成本計算模式下,只把變動成本計入產品成本,而把當期固定費用從銷售收入中扣除,免去固定成本的分配計算程式。變動成本計算法是在1936年由美國會計師喬納森·N·哈裏斯( Harris)提出。由於這種方法沒有將固定生產費用計入產品成本,不符合公認會計原則,因而沒有得到廣泛認可。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美國會計界對於變動成本法的研究逐漸增多,在實際成本制度和標準成本制度下都可應用這種方法。這種方法既減少了成本計算工作量,還為企業進行預測和決策創造了便利條件,是企業進行經營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推行品質成本核算

隨著工業生產發展,企業對質量管理日益重視。到60年代末,品質成本概念基本形成。所謂品質成本是指為了保證和提高產品品質而支出的一些費用,以及因未達到品質要求而發生的損失成本。品質成本包括預防成本、鑒定成本、內部損失成本和外部損失成本,有些企業還增加外部品質保證成本。品質成本核算按產品形成直到消費的全過程,對發生的各種品質成本進行的貨幣形態計量的核算。它是品質成本管理的基礎,擴大了成本會計的研究領域。

第二節當代成本會計的發展趨勢

一、新製造環境對成本會計的衝擊

二、管理理論與方法的創新對成本會計的影響

第二節當代成本會計的發展趨勢

一、新製造環境對成本會計的衝擊

新製造環境對傳統的成本會計的影響新製造環境對傳統的成本會計的影響所採取的對策新製造環境對傳統的成本會計的影響

產品成本計算結果不正確

在新的製造環境下,機器人和電腦輔助生產系統在某些工作上已經取代了人工,企業人工成本比重從傳統製造環境下的20%~40%下降到現在的5%~10%,同時製造費用的比重大增,而且費用專案多樣化。如果採用傳統的方法按人工小時為標準進行費用分配,就難以正確計算各種產品成本。不能有效發揮成本控制的職能作用

傳統成本會計要將實際發生的成本與標準成本進行對比,以發揮成本控制的職能。在新製造環境下,這一控制職能將產生相反的作用。例如,為獲得有利的差異,可能導致企業片面追求產量增加,從而造成存貨增加;為獲得有利的價格差異,採購部門可能購買品質低的原材料,或進行大宗採購,造成品質問題或形成材料庫存積壓;為獲得有利的原材料數量差異,生產者可能將不良品質的產品轉入下一工序,使廢品損失進一步擴大,等等。新製造環境充分利用了現代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表現為自動化和電腦化兩個特徵,對成本會計產生一下影響新製造環境對傳統的成本會計的影響所採取的對策

作業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Accounting),簡稱ABC法1984年,美國學者魯賓·庫珀(Robin·cooper)和羅伯特·卡普蘭(Robert·kaplan)提出了ABC法。這種理論認為企業產品製造成本都是變動的,有的隨產品產量變動,是短期變動成本,可以運用人工工時等進行分配;而固定成本實際上也是變動的,屬於長期變動成本,它們受活動量即作業量“驅動”,也叫成本動因(Costdrivers),這種費用應按作業量進行分配。作業成本計算把中心移到作業上來,這就使成本控制不僅要對最終產品進行控制,而且要把重點放在對所有作業活動進行有效控制,從而使成本計算更準確,成本控制更為深入和全面

作業基礎管理(Activity-BasedManagement,ABM)簡單來說,ABM就是以ABC法為基礎,利用作業成本資訊,幫助管理人員找出不增值但消耗資源的作業。ABC法所提供的成本資訊也能夠促使管理人員重新設計整個價值鏈上的作業活動以節省企業資源。

第二節當代成本會計的發展趨勢

二、管理理論與方法的創新對成本會計的影響

適時生產制度(JustInTimeSystem,JIT)

全面品質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TQM)

戰略成本管理(StrategicCostManagement)

基準管理(BenchmarkingManagement)和持續改進(ContinuousImprovement)

限制理論(Theory0FConstraints)

適時生產制度(JustInTimeSystem,JIT)

JIT適時生產制度簡稱JIT,是一種由需求帶動生產的制度。這種制度在20世紀70年代試行。其主要特點是:企業生產是以顧客需求(如訂單)為起點,由後向前逐步推移來安排生產任務。上一生產步驟生產什麼產品、生產多少,對產品品質要求和交貨時間等,只能根據下一生產步驟提出的具體要求而定,至於原材料及零部件,只有當某一步驟需要時,採購部門才能購進。適時生產制度的目的是使原材料、零部件、產成品等各類存貨保持在最低水準,盡可能實現“零存貨”(zeroinventory),以降低存貨成本。成本會計的應對在存貨水準很低的情況下,會計人員為簡化存貨計價方法,可以採用倒推成本法(backflushcosting)。所謂倒推成本法,就是當產品完工或銷售時,再倒過來計算在產品、產成品的生產成本的方法。這與傳統成本計算方法正好相反,傳統生產成本的記錄、歸集和分配是隨著材料與產品實體的轉移而轉移,即生產成本的會計記錄和生產成本發生的實物流動是同步的。

全面品質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20世紀50年代後,國外品質管理進入了全面品質管理階段,簡稱TQM隨著國際國內市場環境的變化,TQM已經成為企業競爭的一種戰略武器,一種由顧客期望驅動的、持續改進產品品質的管理哲學。全面品質管理不同於傳統品質管理,它從事後的品質檢驗轉向以事先預防為主;從只管理產品品質轉向管理產品品質賴以形成的工作品質;從專職人員的檢驗轉向廣泛吸收全體職工參加,把管理重點放在操作工人自我品質監控上,自動糾正品質缺陷,不合格品不允許轉移到下一環節,以保證企業整個生產過程實現“零缺陷”,使整個企業處於品質改善環境中,並由顧客最終界定品質。全面品質管理是JIT順利實施的一個必要條件。全面品質管理與會計工作結合,產生了品質會計這一學科由於提高品質所產生的收益難以計量,品質會計發展的重點就放在品質成本會計上。它在以往品質成本核算的基礎上,根據全面品質管理的要求,通過品質成本決策、建立最佳品質成本模型和品質成本控制等方法,進行品質管理,藉以全面降低品質成本,提高產品社會效益、企業效益和用戶效益。另外,在實行全面品質管理的情況下,績效衡量標準包括了產品的可靠度、服務的及時性等促使管理人員努力提高產品品質的非貨幣性指標。戰略成本管理(StrategicCostManagement)20世紀80年代,英國學者西蒙首先提出了戰略成本管理。從90年代開始,實務界和學術界開始致力於戰略成本管理研究,建立成本管理的新理論和新方法,以適應科學技術迅速發展和全球競爭帶來的挑戰。戰略成本管理是為了獲得和保持企業持久競爭優勢而進行的成本分析與管理。

一般認為,戰略成本管理的內容包括價值鏈分析、戰略定位分析、成本動因分析等。

價值鏈分析是通過對從原材料供應到產品消費的全過程的價值活動的成本與價值的比較分析,以實現企業競爭優勢。戰略定位分析是對影響企業戰略的諸多因素進行綜合分析,確定企業應採取的戰略,並建立與企業戰略相適應的成本管理戰略。一般認為企業可以通過成本領先戰略、產品差異化戰略和目標集聚三種競爭戰略來取得競爭優勢地位,成本動因是指導致企業成本發生的任何因素,即成本驅動因素。成本動因一般包括結構性成本動因和執行性成本動因結構性成本動因分析用來解釋成本定位,執行性成本動因分析用來引導成本管理的方向和重點。基準管理和持續改進

(BenchmarkingManagement&ContinuousImprovement)BM&CI管理方法的新趨勢就是基準與持續改進的結合。基準就是以公司外部或內部最優的業績標準來衡量企業自身的生產活動;持續改進意味著管理人員確定基準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個持續不斷改進提高的過程。基準和持續改進被稱為“永無終點的比賽”,管理人員和員工不會滿足於某一特定工作水準,而是謀求不斷提高。採用這一方法的企業發現降低成本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公司總是可以找出辦法使本年度的成本和費用低於去年,以前似乎高不可攀的目標現在竟然達到了。基準管理與持續改進對成本會計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可以促使管理人員和會計師認識到降低成本要向本行業最好的公司學習,以同質產品的最低成本作為基準,瞭解自身與最優者的差距,並分析其原因,從而實行企業再造工程(reengineeringthecorporation),以增強企業競爭力。限制理論(Theory0FConstraints)

限制理論每個公司至少有一個瓶頸制約著它的發展,否則無論公司定下什麼目標都會實現(如利潤最大化)。企業發展的限制因素通常可以分為資源、市場、政策、原材料和後勤五大類。限制理論把企業看成是一系列鏈狀相連的過程,如果薄弱的聯結處得到了加強,那麼整個鏈也就得到了加強,但是如果加強了其他的聯結處,整個鏈就不會得到加強。限制理論對成本會計的影響使管理人員和會計人員認識到在有些情況下不能一味強調降低成本和費用,要有逆向思維,要在企業鏈條中的薄弱環節加大投入量,“為了省錢而花錢”。從總體上看,效益不僅沒有下降反而可能有了增加。這也是“成本效益”原則的另一種詮釋。第三節成本會計的職能與任務一、成本會計的職能

二、成本會計的任務第三節成本會計的職能與任務一、成本會計的職能

成本預測

成本決策

成本計畫

成本控制

成本核算

成本分析

成本考核

成本預測

成本預測,是指依據成本的有關數據及其與各種技術經濟因素之間的依存關係,結合企業發展前景及應採取的各種措施,通過一定程式、方法和模型,對未來成本水準及其變化趨勢做出的科學估計。成本預測是成本決策的前提。企業不僅應該在成本決策之前進行成本預測,為成本決策提供依據,而且還應該在成本計畫執行過程中進行成本預測,以便及時掌握成本變化趨勢,為進行成本事中控制提供幫助,從而保證企業完成成本計畫。進行成本預測有助於企業減少生產經營的盲目性,有利於選擇最優方案,並可以提高企業降低成本的自覺性。成本決策

成本決策,是指在成本預測的基礎上,按照既定目標要求,運用專門方法,對有關生產經營的成本方案進行計算分析,從中選擇最優方案。企業可以根據市場需求和其他方面的要求,通過成本預測,確定生產經營的幾個備選方案。運用專門方法進行認真的分析論證。確定最優方案,制定目標成本。做好成本決策對於企業正確制定成本計畫,促進企業提高經濟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成本計畫

成本計畫,是根據成本決策所確定的方案和目標,具體規定計畫期內各種生產耗費水準和各種產品成本水準,並提出實現規定成本水準所應採取的具體措施。成本計畫執行的過程,也是進行成本控制的過程。成本計畫是建立成本管理責任制的基礎,對於企業進行成本控制、挖掘降低成本的潛力,具有重要作用。會計期末,當企業計算出實際消耗的各種生產費用後,可以與計畫成本進行對比,以分析企業成本計畫的實際完成情況。

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是指預先制定成本標準作為各項費用消耗的限額,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將實際發生的費用嚴格控制在限額標準之內,隨時揭示和及時回饋實際費用與限額標準之間的差異,並要系統分析成本差異原因,以便採取措施,消除生產中的損失和浪費。企業應在規定的成本費用開支範圍內,分別制定有關成本標準,包括原材料、燃料、工資等的費用消耗標準和數量消耗標準,並根據制定的標準控制生產過程中實際發生的各項費用,以保證完成成本目標和成本計畫水準。成本控制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後控制。成本核算

成本核算,是對生產經營過程中所發生的各項費用進行審核,按照一定的程式,採用適當的方法,歸集和分配各成本計算對象所應負擔的成本費用,以計算出各該對象的總成本和單位成本。成本核算是對成本計畫執行結果的反映,也是對成本控制結果的反映。通過成本核算,不僅可以考核和分析成本計畫的執行情況,揭露企業生產經營中存在的問題,還可以為制定產品價格提供依據。成本分析

成本分析,是指利用成本核算資料和其他有關資料,全面分析成本水準與構成的變動情況,系統地研究影響成本變動的因素和原因,挖掘降低成本的潛力。具體進行成本分析時,可以將實際成本核算資料與計畫成本、上年同期實際成本、本企業的歷史先進水準等進行對比分析。通過成本分析,可以正確認識和掌握成本變動的規律,明確影響成本升降的責任,以便採取措施,從而實現降低成本的目標,並為編制成本計畫和制定新的經營決策提供依據,也為成本考核提供依據。成本考核

成本考核,是指將報告期的成本、成本效益的各項實際完成指標同計畫指標、定額指標和預算指標進行對比,評價企業成本管理工作的成績及存在問題的一項工作。在經濟活動完成之後,將成本、成本效益的實際指標同計畫指標進行比較,可以評價企業成本計畫的完成情況,以提高企業的成本管理水準,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需要強調的是,成本考核要與一定的獎懲制度相結合,通過成本考核,用經濟、行政手段進行激勵,可以調動各成本責任單位與全體員工更好地完成成本計畫的積極性。第三節成本會計的職能與任務二、成本會計的任務正確計算產品成本,及時提供成本資訊

開展成本預測,進行成本決策

制定目標成本,加強成本控制

做好成本分析,嚴格成本考核

正確計算產品成本,及時提供成本資訊

進行產品成本計算,是成本會計的基礎。企業只有正確計算產品成本,及時提供成本資訊,才能保證盈虧計算和存貨計價的正確性,有效地考核成本計畫的完成情況,為成本的預測、決策和成本目標的規劃,以及財務報表的編制提供成本資訊。為此,企業要嚴格遵守成本開支範圍規定,依據會計準則、企業會計制度和成本管理規定的有關要求,根據企業生產特點採用相應的成本計算方法,正確、及時地計算產品成本,這也是做好成本會計工作的最基本要求。開展成本預測,進行成本決策

做好成本預測和決策工作,是成本會計適應社會生產發展而承擔的新任務。成本預測和成本決策有著密切聯繫,加強成本預測是優化成本決策的前提,而優化成本決策是加強成本預測的結果。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可為企業挖掘降低成本的潛力、提高經濟效益指明方向。開展成本預測,不僅要在生產過程中進行成本預測,而且要在產品投產前進行預測;要充分佔有資料,並採用科學的計算方法,提高成本預測的準確程度。進行成本決策,要收集有關資訊資料,通過經濟評價,合理判斷,做出正確決策。決策的結果必須是經濟上合理,技術上先進,資源上充足,並有具體行動規劃作保證。制定目標成本,加強成本控制

目標成本是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為保證實現目標利潤而制定的成本控制指標。目標成本制定得正確與否,直接影響著成本控制的有效性。目標成本的制定,必須以可靠的數據為依據,必須切實可行。這樣制定的目標成本才能真正起到成本控制的作用。成本控制是在目標成本分解的基礎上進行的,是目標成本的實施過程。加強成本控制,必須對目標成本的分指標進行歸口分級控制,以產品成本形成的全過程為對象,結合生產經營各階段的特點進行有效控制,從人力、物力和財力的使用效果出發,立足於成本效益的提高。做好成本分析,嚴格成本考核

成本分析是在成本核算的基礎上進行的。將實際成本與計畫成本、上期實際成本、本企業的歷史先進成本水準等進行對比,可以確定差異,分析原因,以便採取措施,消滅不利差異,擴大有利差異,保證成本目標實現。現代企業應建立成本責任制,把成本責任指標分解落實到各部門、各層次和各相關人員,實行責權利相結合,以提高全體職工降低成本的責任心和積極性,從而增強企業活力。成本考核是成本責任制順利進行的保證,通過考核,可以分清責任,正確評價各責任單位工作成績,起到鼓勵先進鞭策落後的作用。只有通過成本考核,把成本管理的好壞,同每個人的切身利益緊密結合起來,才能保證促使企業全員改進工作,努力降低成本,不斷增加效益。第四節成本會計的種類

一、按成本會計制度分類

二、按成本計算模式分類

三、按間接費用分配基礎分類第四節成本會計的種類

一、按成本會計制度分類

按成本会计制度分类,可分为實際成本制度、估計成本制度和標準成本制度。實際成本制度

實際成本制度,是根據企業實際發生的各項支出計算成本的一種成本會計制度。通過實際成本制度獲得的成本資料都是事後的成本資料,也是歷史成本資料,所以,實際成本會計制度也稱為歷史成本會計制度。採用實際成本會計制度進行成本核算時,產品成本是在實際費用的基礎上進行計算的,即強調“實際費用”作為成本計算的基礎。具體進行成本計算時,在數量方面,要求採用實際消耗量;在價格方面,可以採用實際價格,也可以採用預定價格,但要調整預定價格與實際價格的差異,並進行適當處理,以適應這種成本計算制度在“實際費用”基礎上進行成本計算的要求。通過這種方式計算出來的產品實際成本,可為企業正確計算存貨成本及當期損益提供重要資料,適應了存貨估價和計算損益的要求,並可為編制財務會計報表提供資料依據。通過將本期產品實際成本與前期相同產品實際成本的對比,可以分析企業成本變動的情況。估計成本制度

估計成本制度,是在產品生產前預先估算單位產品成本,據以確定售價,然後將計算的實際產量估計成本與帳面實際成本進行比較,據以修改估計成本的一種成本會計制度。在估計成本制度下,估計成本與實際成本的差異,可作為當期的損益專案列示,也可以在在產品、產成品和銷售成本之間分攤。估計成本制度是一種不完整的成本會計制度,採用估計成本會計制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其一,有些企業往往需要在產品生產之前先行確定售價,而要確定售價必須要瞭解並估計可能發生的成本,並以估計成本作為定價的基礎;其二,估計成本會計制度可以減輕會計核算的工作量。標準成本制度

標準成本制度,是以預先制定的產品標準成本為基礎、用實際產量的標準成本同其實際成本相比較並記錄和分析成本差異的一種成本會計。在標準成本制度下,成本差異需分別成本專案計算和分析差異原因,並將成本差異按原因記入特定的成本差異帳戶中。期末,一般是將成本差異全部記入銷售成本或沖減損益帳戶,也有在產成品、在產品和已銷售產品成本之間進行分配的。這種制度在西方國家企業比較普遍,它是控制成本、衡量生產效率高低的一種成本會計。

第四節成本會計的種類

二、按成本計算模式分類

按成本计算模式分类,可分为全額成本計算模式和變動成本計算模式。全額成本計算模式

全額成本計算模式,也稱“吸收成本”計算模式。它是指在計算產品成本時,將包含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在內的所有制造成本都吸收到產品成本中,以此來對存貨進行估價和確定已銷商品成本的一種成本計算模式。採用全額成本計算模式時,所發生的各項固定成本應由庫存產成品、在產品和銷售成本三者分攤,當期收益只負擔銷售成本中的固定成本。在西方企業中,按全額成本計算模式計算的產品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製造費用,不包括銷售費用和一般管理費用。我國過去按這種成本計算模式計算產品成本時,將屬於期間費用的一般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也計入產品成本中。1993年,我國進行會計制度改革時,參照國際慣例,嚴格劃分了“生產成本”與“期間成本”的界限,規定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不再計入產品生產成本,而是作為期間費用,直接列入當期損益。為了同過去的成本計算方式相區別,我們將改革後的成本計算方式稱為製造成本法。變動成本計算模式

變動成本計算模式,是指產品成本只按變動成本計算而不包括固定成本的一種成本計算模式。採用變動成本計算模式計算產品成本時,需將生產過程中發生的生產費用,區分為固定費用和變動費用。在計算產品成本時,只將變動費用列入產品成本中,產品成本只包括變動費用,即包括直接材料、直接工資和變動製造費用,而將本期發生的固定製造費用列入當期損益中。由於變動成本往往都是直接成本,所以,變動成本計算模式也稱為直接成本計算模式。嚴格來講,直接成本並不都是變動成本,有些固定成本也應計入產品成本中。在變動成本計算模式下,由於將固定費用全部列入當期損益,使得當期利潤相應地減少,會影響國家的財政收入,變動成本計算模式不符合公認會計原則要求,不能以此為依據來編制財務會計報表。變動成本計算模式,通常主要用於企業內部生產經營管理,如用於企業內部進行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為成本預測和決策提供資訊。第四節成本會計的種類

三、按間接費用分配基礎分類

按间接费用分配基础分类,成本会计可分为產量基礎成本計算制度和作業基礎成本計算制度。產量基礎成本計算制度

在傳統成本計算制度下,各種間接費用的分配通常以產量為基礎,例如,以產品產量、與產品產量有關的直接人工成本或人工工時等為標準分配間接費用。產量基礎成本計算制度的特點主要是:(1)企業一般只有一個或幾個成本集合,如製造費用、輔助生產費用等,它們所包括的成本專案具有不同的特性(如間接人工、折舊費等);(2)間接成本的分配基礎是產品產量,或與產品產量關聯密切的直接材料成本或直接人工成本等,這就使得成本分配基礎與所分配的費用可能沒有直接關係,從而使成本分配結果不合理。由於產量基礎成本計算制度費用分配計算方法簡單,所以在傳統成本計算制度下應用較多。產量基礎成本計算制度適用於產量是成本的主要驅動因素的傳統加工企業。

作業基礎成本計算制度

作業基礎成本計算制度不同於傳統成本計算制度,其主要特點是:(1)企業可以按照不同成本的性質建立較多的成本集合。這些成本集合具有相同的特性,即具有相同的成本動因。根據不同的成本動因可以分別建立成本集合或稱成本庫,例如,購入材料成本的成本動因是採購單數量,材料移送成本的成本動因是移送次數,插入零件成本的成本動因是零件數量,設備維修成本的成本動因是維修次數,開工準備成本的成本動因是品種或批次,等等。(2)以成本動因作為間接成本的分配基礎。各成本集合的成本具有相同的成本動因,按不同的成本動因分配各項間接費用,可使費用分配更合理。特別是在一些新興的高科技企業,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成本占產品成本的比重很小,而製造費用的比重卻很大,如果採用作業基礎成本計算制度,按成本動因進行間接費用分配,就可保證成本計算的結果比較準確。

思考題

1.早期成本會計階段取得的成果有哪些?

2.近代成本會計階段成本會計取得了哪些進步?

3.新型的著重管理的經營型成本會計有哪些內容?

4.新製造環境對成本會計有哪些衝擊?

5.管理學的創新對成本會計有哪些影響?

6.何謂成本會計“七職能論”?

7.標準成本制度與估計成本制度有何異同?

第三章

成本會計的基礎工作和工作組織

第三章結構框圖成本会计的基础工作和工作组织成本会计的基础工作建立定额管理制度,制定必要的消耗定额加强物资的计量、验收、领发和清查制度建立内部结算制度,制定内部结算价格建立原始记录制度,制定合理的凭证传递流程成本会计工作的组织成本会计的机构成本会计人员成本会计制度第一節 成本會計的基礎工作

一、建立定額管理制度,制定必要的消耗定額二、加強物資的計量、驗收、領發和清查制度三、建立內部結算制度,制定內部結算價格四、建立原始記錄制度,制定合理的憑證傳遞流程一、建立定額管理制度,制定必要的消耗定額制定定額的作用定額的內容定額制定的基本方法

第一節 成本會計的基礎工作

制定定額的作用定額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對人力、物力、財力的消耗所規定的標準。加強定額管理具有重要意義制定定額,是編制成本預算、成本計畫,制定半成品和產成品定額成本的基礎。做好定額的制定和修訂工作,可以使企業成本預算和成本計畫的編制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使成本核算有了可靠的依據,也為開展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提供了客觀標準。定額的內容

與成本有關的定額按其內容可以分為:①勞動定額是指單位產品所限定的勞動時間或單位時間所限定的產品數量標準。如工時定額、產量定額、缺勤率等;②材料、動力、工具消耗定額是指為生產單位產品或完成一定工作量所限定的材料、動力、工具的消耗量標準。如原材料消耗定額、材料利用率、材料損耗率等;③費用定額是指為完成一定工作量所限定的費用開支標準。如製造費用定額、管理費用定額、銷售費用定額等;④品質定額是指對所完成工作量規定的品質標準。如產品合格率、一級品率、廢品率、返修率等;⑤固定資產利用定額是指使用固定資產應達到的效率標準。如設備利用率、設備產量定額、固定資產修理停運時間定額等。

定額制定的基本方法定額制定的基本方法有經驗統計法與技術分析法兩種。經驗統計法是根據經驗和統計資料而制定的定額。這種方法的優點是簡便易行,但對構成定額的各種因素缺乏仔細的分析和計算,容易受主觀因素影響。技術分析法是在研究和分析生產技術條件和生產組織,以及可能採取的技術組織措施基礎上,通過技術計算或者測定而制定的。技術分析法的主要優點是比較準確,但要投入大量的人力進行測定。企業採用什麼方法比較合適,這要從實際出發,根據需要與可能的條件來確定。

第一節 成本會計的基礎工作二、加強物資的計量、驗收、領發和清查制度做好物資的計量、驗收、領發和清查工作,是正確計算成本的必要條件,也是加強企業經營管理的重要前提。企業一切物資的收發都要經過計量、驗收和辦理必要的憑證手續。領發材料、半成品、工具等物資,都要有嚴格的手續和制度。庫存物資應定期進行清查、盤點,做到賬物相符,避免出現差錯和黴爛變質,防止積壓浪費和貪污盜竊,以保護財產物資的安全。作好材料物資的計量、驗收、領發和清查工作,既可以保證企業財產物資的安全,也便於比較準確地計算生產費用和產品成本。第一節 成本會計的基礎工作

三、建立內部結算制度,制定內部結算價格建立內部結算制度,制定內部結算價格的意義

內部結算和內部結算價格的定義

內部結算方式內部結算組織建立內部結算制度,制定內部結算價格的意義

建立內部結算制度,制定內部結算價格,有利於貫徹推行成本責任制,正確考核企業內部各單位的業績;也有助於簡化和減少成本核算工作,並便於成本計畫和成本控制工作的開展。內部結算和內部結算價格的定義

(1)內部結算內部結算是指對企業內部各部門、車間之間的經濟事項,運用貨幣形式進行等價交換結算,以明確經濟責任的一種管理形式。搞好內部結算管理要抓好內部結算價格、內部結算方式和內部結算組織三個方面的工作。(2)內部結算價格內部結算價格是指企業內部各單位之間計價結算的價格。對於原材料、輔助材料、燃料、動力、在產品、半成品和各種勞務等,都要制定合理的內部結算價格。這就要求:制定的內部結算價格要保證企業整體利益與各內部單位利益的一致性;要兼顧內部各單位的利益,使各單位都感到公平合理,可以接受;企業內部價格的制定涉及企業各個方面,應由有關部門共同協作來制定。內部結算價格都應保持相對穩定,但也要根據企業生產經營情況的變動而定期予以調整。內部結算方式

內部結算價格確定後,企業內部各單位之間發生經濟往來時,就可依據一定的價格和結算方式進行結算。內部結算方式主要有:廠內貨幣結算方式廠內支票結算方式廠內托收承付結算方式廠內委託收款結算方式廠內委託付款結算方式。企業應本著既滿足往來結算和資金管理的要求,又簡化結算手續的原則選擇使用內部結算組織無論企業採用哪一種結算方式,都需要一定的內部結算組織或機構。我國目前採用較為廣泛的有兩種內部結算組織形式:一是在企業財會部門設立內部結算中心內部結算中心職能範圍小,主要負責企業內部單位之間的往來結算,一般不具有資金管理的職能,核算工作因而也較簡單。一些規模較小的企業往往採用這種內部結算組織形式。二是在企業內部設立內部銀行廠內銀行的職能範圍較廣,具有結算、信貸、控制和資訊等職能,但它的核算工作也較複雜。因此,對於一些規模大、內部單位多、基礎工作好、管理要求高的企業,通常採取廠內銀行內部結算組織形式。

第一節 成本會計的基礎工作

四、建立原始記錄制度,制定合理的憑證傳遞流程

原始記錄制度

原始記錄的傳遞程式原始記錄制度

原始記錄就是提供成本計算數據的主要方式,它是按照規定的格式,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的具體事實所作的最初的記載。原始記錄的種類與成本有關的原始記錄包括:財產物資方面的原始記錄,如限額領料單、領料單、補料單、退庫單、廢料回收(繳庫)單、自製原材料入庫單;生產方面的原始記錄,包括生產任務通知單,工票,停工通知單,廢品通知單,產品完工通知單,半成品入庫、調撥、報廢及盈虧報告單,在產品轉移交接單,能源耗用記錄單等;產成品方面的原始記錄,如產成品入庫單、報廢單及盈虧報告單;人事工資方面的原始記錄,包括職工錄用通知單、職工調動通知單、考勤記錄表、工資和獎金支付單等;費用支付方面的原始記錄,包括現金支付憑證、報銷單等。原始記錄的傳遞程式

原始記錄往往為幾個部門所需要,因此,按要求填寫的原始記錄,應分別送交有關需用部門。採取一式一份的原始記錄,應按需要部門依次傳遞使用。這種方式缺點是影響及時使用,發生丟失,不易查對。採用一式多份的原始記錄,可以同時送交各需用部門,如有丟失也便於查找。企業應健全原始記錄制度,制定各種原始記錄的傳遞程式,這種憑證傳遞流程最好用流程圖來表示。原始記錄要符合成本管理的要求,有利於班組經濟核算的開展,力求簡明,講求實效,並根據實際使用情況,及時修改,以充分發揮原始記錄的作用。第二節成本會計工作的組織

一、成本會計的機構二、成本會計人員

三、成本會計制度第二節成本會計工作的組織一、成本會計的機構成本工作的領導機構成本會計的職能機構成本歸口管理部門班組經濟核算成本工作的領導機構

成本會計領導機構的形式成本會計領導機構的職責成本會計領導機構的形式根據技術與經濟相結合的原則,一般企業成本工作的領導核心應由廠長或經理、總會計師、總工程師和總經濟師組成。廠長是成本工作組織的領導者,並對本單位的成本負完全責任;總會計師、總工程師、總經濟師應從經濟、技術以及兩者的結合上組織企業成本工作,並採取有效措施降低成本。一長三師應融為一體,分工合作,負責組織全廠的成本工作成本會計領導機構的職責1.制定企業成本會計工作的基本方針和政策,批准成本會計制度;2.建立和健全工廠成本工作的組織機構,協調各部門在成本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和矛盾;3.審定工廠的目標利潤和目標成本,批准工廠成本計畫和費用預算,綜合研究和決定各項重大的降低成本方案;4.組織和領導各項重大的特殊成本調查和分析,進行成本決策;5.動員全廠各部門、各層次和全體職工管理成本。成本會計的職能機構

成本會計職能機構的設置

在大中型企業單設成本處或成本科,也有企業在會計機構中設置成本股或成本組;至於規模小的企業裏,一般是在會計部門中指定一些人專門負責成本會計工作。廠部成本會計職能機構的職責廠部成本職能部門和企業內部各單位之間的會計核算組織形式廠部成本會計職能機構的職責廠部成本會計職能機構是成本會計的綜合部門組織成本的集中統一管理,為企業領導提供各種成本資訊;進行成本預測和決策,編制企業成本計畫,並分解下達給各部門和車間;實行成本控制,監督生產費用支出,準確地核算全廠產品成本;檢查和考核工廠成本計畫執行情況,開展成本綜合分析;組織車間成本核算和管理,加強對班組經濟核算的指導和幫助;制定全廠成本會計制度,不斷總結和推廣成本管理、降低成本方面的先進經驗。廠部成本職能部門和企業內部各單位之間的會計核算組織形式成本會計工作在廠部成本職能部門和企業內部各單位之間,可以採用集中和非集中核算兩種不同的組織形式。集中核算的形式企業一切成本會計業務,都集中在廠部成本職能部門進行。其他職能部門、車間一般只負責提供原始資料。這種核算形式可以使成本核算資料集中在廠部成本部門,減少核算層次,精簡工作人員,但是不便於企業內部其他部門掌握和控制其成本費用支出。

非集中核算的形式車間成本或部門費用支出的計畫、核算和分析等,一般由這些單位的成本員或負責成本工作的人員擔任;廠部成本部門主要負責成本數據的匯總,處理不便於分散到各單位去進行的成本工作,以及對各單位成本會計工作進行業務監督和指導。採用非集中核算組織形式,可以使成本工作更好地與各部門、車間的生產經營管理結合起來,使各部門、車間能及時瞭解本單位的成本水準及其超降情況,更加直接有效地指導生產。但是,這種組織形式增加了成本會計工作層次和工作人員。企業應採用哪一種組織形式,要從有利於更好地完成成本會計任務出發,並根據企業規模的大小和經營管理水準等條件來決定。成本歸口管理部門根據成本責任制,企業的其他職能部門都應對成本承擔一定的責任,具體內容是:

1.生產部門:負責制定生產資金定額和控制外部加工費用,編制和落實生產、作業進度計畫,組織均衡生產,提高工時利用率,保證完成產量、品種等計畫指標,對計畫指標進行分析,力求縮短生產週期,減少在產品、半成品的資金佔用。2.技術工藝部門:負責制定物資消耗定額,從產品設計和工藝技術上保證產品品質優、成本低、適銷對路,減少原材料等各種物資消耗,節約工時,講究經濟效益。接下頁

3.品質檢驗部門:負責全面品質管理,提高優級品率,減少不合格產品和廢品損失,並按期提出品質成本分析報告。4.物資供應、儲運部門負責制定物資儲備定額,控制物資的消耗,合理組織物資的採購、運輸,節約物資的採購和保管費用。5.銷售部門:負責編制產成品銷售計畫,合理組織產成品的銷售,編制並控制銷售費用預算。

接上頁接下頁

6.設備管理部門:負責制定設備利用定額,提高設備完好率和利用率,降低設備修理成本,減少維護保養費用。7.動力部門:負責水、電、汽消耗定額的制定和管理,在保證生產需要的前提下,努力控制能源消耗。8.人力資源部門:負責勞動力的合理組織,制定定員和工時定額,提高工時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控制工資、福利和獎金的支出,合理節約勞動保護費用開支。接上頁接下頁

9.總務行政部門:負責有關管理費用預算的編制、日常控制和定期分析等工作。10.其他部門:負責與其本身責任有關的成本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減少費用開支。在上述職能部門管理和控制的指標中,有的直接與成本相聯系,屬於成本指標;也有些指標不是成本指標,但這些指標完成的好壞,必然引起成本水準的升降。所以,管理和控制成本不應局限於幾個成本指標,而必須同時從技術與經濟、創收與節約等不同方面著手,去抓好成本工作,才能全面提高經濟效益。接上頁班組經濟核算

班組是最基層環節,產品生產過程中的各種消耗,大多是在班組中發生的。所以,班組對成本控制如何,直接影響成本的高低。我國一些企業根據班組的大小,配備專職或由工人兼職班組核算員,把班組成本控制和班組核算結合起來。其內容包括:將消耗指標分解落實到個人;核算和控制班組、個人生產消耗;檢查分析定額和費用指標的執行情況,並採取措施,保證定額和費用指標的實現。開展班組經濟核算是組織工人參加成本管理工作的一種好形式,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責任會計的一種形式,對於降低成本發揮著重要作用。第二節成本會計工作的組織二、成本會計人員成本會計人員的職責在企業配備必要的能勝任成本工作的會計人員,是順利進行成本會計工作,發揮成本會計職能作用的關鍵。成本會計人員要放眼市場,樹立強烈的經營意識、競爭意識、技術進步意識和效益意識,積極參與各項經營活動,在維護全局利益的基礎上把成本降下來,有效地保證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成本會計人職業道德

成本會計人職業道德

1.能力(管理會計師有責任)2.保密(管理會計師有責任)3.廉正(管理會計師有責任)4.客觀性(管理會計人員有責任)第二節成本會計工作的組織三、成本會計制度

成本會計制度是組織和從事成本會計工作必須遵循的規範和具體依據。因此,正確地制定和執行成本會計制度是做好成本會計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成本會計制度的內容,應包括對成本進行預測、決策、計畫、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等作出規定,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關於成本崗位責任制;2.關於成本預測和決策的制度;3.關於目標成本制定、成本計畫編制的制度;4.關於成本控制的制度;5.關於成本核算制度;6.關於成本報表制度;7.關於成本分析制度;8.企業內部價格制定和結算制度;9.成本崗位考核標準;10.其他有關成本會計的規定。

思考題

1.成本會計的基礎工作包括什麼?其主要內容是什麼?

2.與成本有關的定額包括哪些?

3.如何加強物資的計量、驗收、領發和清查制度?

4.如何制定內部結算價格?

5.成本會計機構有哪些?

6.對成本會計人員有哪些要求?

7.企業各職能部門應當承擔的主要成本責任是什麼?

8.班組經濟核算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9.成本會計制度應包括的內容是什麼?傳統成本會計制度存在哪些問題?

第四章產品成本核算概述第四章結構框圖产品成本核算概述产品成本核算的意义和原则成本核算的意义成本核算的原则

成本核算的要求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和费用开支标准正确划分各种产品成本的界限完善成本责任制做好成本核算的各项基础工作选择适当的成本计算方法成本核算的程序成本总分类核算的程序成本明细分类核算的程序第一節產品成本核算的意義和原則

一、產品成本核算的意義二、產品成本核算的原則第一節產品成本核算的意義和原則

一、產品成本核算的意義1.通過產品成本核算,計算出產品實際成本,可以作為生產耗費的補償尺度,也是確定企業盈利的依據;同時,產品實際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