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目录TOC\o"13"\p""\h\z\u12考点一法治教化与基层治理3核心提炼·真题研析3知识点1法治与教化3知识点2户籍制度6知识点3赋役制度7知识点4基层组织8题型特训·命题预测10考点二政治制度的嬗变14核心提炼·真题研析14知识点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14知识点2选官制度的变迁17知识点3官员监察考核制度20题型特训·命题预测21考点三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25核心提炼·真题研析25知识点1民族政策25知识点2对外交往27题型特训·命题预测28考点要求考题统计(2021—2023)备考建议法治教化与基层治理法治与教化3年7考(选择题5次,非选择题2次)3年考查基本平衡,把握户籍和赋役特点命题,尤其关注法治与教化内容,属于新增加的知识点。复习时关注史料,结合实际进行问题的拓展延伸。中国古代赋役3年7考(选择题3次,非选择题4次)历代户籍制度演变3年1考(选择题1次)历代基层治理3年2考(选择题1次,非选择题1次)政治制度的嬗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3年13考(选择题11次,非选择题2次)选官制度和官员的考核监察融合到专制主义内容里进行复习,关注中央机构的构成和发展演变。古代官员选拔管理3年7考(选择题5次,非选择题2次)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3年3考(选择题2次,非选择题1次)近三年有所涉及,但也属于重点,备考中从实际出发,联系时事政治内容,注重地图的把握,提高知识运用能力。考点一法治教化与基层治理知识点1法治与教化核心提炼1.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德治与法治的思想渊源:德治与法治的思想渊源:法治:《左传》记载2,夏有《禹刑》、商有《汤刑》、周有《九刑》,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德治:西周统治者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表现1:表现1:法治:郑国子产“铸刑书”,把刑法浇铸在金属器皿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德治:叔向写信给子产,反对他刊布法律,理由是刑罚适用于乱世,公布刑书会使老百姓更注重争端而不顾道德礼仪。德法之争的表现:表现2:思想界体现为儒家与法家之争派别儒家法家治国手段德治法治代表人物孔子: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孟子: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民贵君轻,仁者无敌商鞅:颁布法律,保护地主阶级权益韩非:法、术、势驭下;赏罚分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人性论人性善人性恶影响有积极意义,但不适合战国时期,无助于君主实现强国抱负,难以落实既能带来实现富国强兵,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秦国富强,统一,建立第一个集权封建国家核心提炼2.秦汉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秦朝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此后,历朝法典多以“律”命名。云梦睡虎地秦简,发布法律文告,称“令”两汉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张家山汉墓《二年律令》。法律文告,称“令”。以经注律魏晋法律律令儒家化:原因:儒家成为主流思想之后,以经注律;魏明帝置律博士,专用儒家思想解释律令。影响: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目的是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教化重视家训唐朝法律律在唐初经过多次删繁就简。唐高宗时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颁布《永徽律》。后来,又对律文进行逐条解释,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历代王朝创制法律的蓝本;礼法结合的典范.教化《大唐开元礼》:提倡礼治的背景。732年颁行,内容有吉、宾、军、嘉、凶五礼。特点是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地位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社会层面: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宋朝法律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举例)教化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南宋后期,程朱理学逐步确立统治地位,控制教育和科举,并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中;朱熹的《家礼》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吕大均和《吕氏乡约》元朝法律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明朝法律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重修《问刑条例》,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教化明后期,乡约改为宣讲“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儒学士人常引《大明律》来解释六谕,不遵乡约的百姓要受到处罚,甚至送官府治罪。清朝法律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教化宣讲内容为“圣谕十六条”和《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引用《大清律例》【真题研析】1.(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人物政治主张孔子“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子“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韩非“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圣人之治也,审于法禁”——引自《论语》《老子》韩非子》材料二“贞观之治”成绩的取得,是以人为本、以德治国这一政治路线的成功。以往谈及贞观之治,只是一味强调唐太宗、魏征等人的自觉,常常忽略中国制度的重要背景。魏征从贞观七年开始担任门下省的长官,直至贞观十七年去世,都是门下省的负责人。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与三省制关系密切,而三省制的运行机制,更值得重视。唐朝也被称为“律令国家”,因为它把中国自汉魏以来的传统律法、律令做了一番非常完善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律令制度……《唐律疏议》对古代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等的立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摘编自荣新江等《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材料三回顾人类文明史,编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法治建设工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民法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它规范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而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规范已经滞后,难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编纂民法典,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摘编自王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老子、韩非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指出秦汉时期治国主导思想的演变。(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三省制运行机制的角度说明“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并概括《唐律疏议》在中外法制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新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运用唯物史观,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的必要性。【答案】(1)主张:孔子主张德治;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韩非:法治。演变:秦朝:法家思想。汉初:黄老无为思想。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2)关系:唐太宗授命中书省草拟诏令;魏征作为门下省长官进行审核并驳回不妥的诏令。原因: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一部封建法典;礼法结合的典范;唐以后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作为蓝本创制法律;古代亚洲一些国家的立法以此为鉴。(3)地位:基础性。必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矛盾已经转化;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地方已经滞后;依法治国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需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详解】(1)主张:根据材料“‘为政以德’”可知,孔子主张德治;根据材料“‘无为而民自化’”可知,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根据材料“‘故以法治国’”可知,韩非主张法治。演变:结合所学从秦朝以法家思想立国、汉初以黄老无为思想为指导到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后确立儒家思想为主流地位。(2)关系:根据材料二“魏征从贞观七年开始担任门下省的长官”及所学可知,魏征作为门下省长官进行审核并驳回不妥的诏令;结合所学可知,中书省草拟诏令;原因:根据材料二“中国自汉魏以来的传统律法、律令做了一番非常完善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律令制度”可知,《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一部封建法典;根据材料二“《唐律疏议》对古代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等的立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可知,古代亚洲一些国家的立法以此为鉴;结合所学从《唐律疏议》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唐以后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作为蓝本创制法律来说明。(3)地位:根据材料三“民法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是基础性地位。必要性:根据材料三“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矛盾已经转化;根据材料三“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规范已经滞后,难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可知,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地方已经滞后;根据材料三“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可知,依法治国的需要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需要;根据材料三“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可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2.(2022·海南·统考高考真题)《汉书》记载“开国承家,有法有制”,认为国家应关注礼制和法律。唐代有士人说:“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到了明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这些治理方式旨在A.推诚辅君,效功百姓 B.灭私徇公,坚守直道C.守道与德,思退刑罚 D.威制天下,以案刑狱【答案】A【详解】据材料“开国承家,有法有制”“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到了明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可知,这些治理方式都是礼法规范和乡约教化来顺从君王统治,同时通过乡约教化将儒家伦理道德与百姓日常生活及法律相结合,达到教化百姓、以维护统治的目的,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灭私徇公”,主要强调的是“礼、法、乡约教化”的相辅相成,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强调国家治理方式是强调“礼、法、教化”,而不是废除“刑罚”,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强调国家治理方式是强调“礼、法、教化”,而不是“法治威严”,排除D项。故选A项。3.(2022·北京·统考高考真题)北宋中期,各地知州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甚至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政务。欧阳修《丰乐亭记》载:“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范仲淹曾在名胜“严子陵钓台”边修建先贤祠堂以“咏其风”,认为这样“有大功于名教”。上述材料佐证了北宋A.注重推行社会教化 B.放松了对经济的控制C.鼓励文学艺术创作 D.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答案】A【详解】北宋中期地方官员注重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根据材料“夫宣上恩德”“有大功于名教”,这说明当时地方官员修建亭台馆榭的目的是通过这些公共建筑来推行社会教化,A项正确;材料内容与经济控制无关,排除B项;上述举措与文学创作无关,排除C项;通过修建亭台馆榭无法看出崇文以抑武的方针,排除D项。故选A项。知识点2户籍制度时期户籍制度目的特点战国户籍相伍掌握人口变动,以便征发赋役地域性等级性世袭性社会治安职能秦朝分类登记汉朝编户齐民魏晋南北朝黄籍白籍隋朝大索貌阅唐朝大索貌阅宋朝主户客户元朝诸色户计明朝户帖黄册清朝管理松弛到永停编审(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延载元年(694)八月敕:“诸户口计年将入丁、老、疾、应免课役及给侍者,皆县亲貌形状,以为定簿。一定以后,不得更貌。疑有奸欺者,听随事貌定,以付手实。”这种户籍管理办法是A.黄籍登记 B.白籍土断 C.貌阅之法 D.诸色户计【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延载元年(694)”、“诸户口计年将入丁、老、疾、应免课役及给侍者,皆县亲貌形状,以为定簿”可知,唐朝实行貌阅之法,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C项正确;黄籍登记是西晋,排除A项;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实行白籍土断,排除B项;元朝实行诸色户计,排除D项。故选C项。知识点3赋役制度朝代赋役制度内容标准形式演变趋势秦汉租赋制田赋:秦朝税率极高,汉初税率大大降低。人头税:口赋极重,汉朝分口赋、算赋,商人、奴婢还要加倍。汉朝还征财产税。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人丁实物为主货币人头税逐渐向资产税转化;力役逐渐由现役向代役、雇役转化,最终赋役合一;征税方式由最初的劳役税向实物税转化,最终转化为货币税。唐朝租庸调制21—59岁的丁男为征收对象,役可用“庸”代替人丁实物两税法量出以制入;按田亩征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人丁资产实物货币宋朝两税法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除征收代役金外,还常派发各种徭役;王安石变法推行募役法人丁资产实物货币元朝租庸调制两税法北方征丁税、地税,南方征夏税、秋粮;外加科差人丁资产实物货币明朝一条鞭法初夏税、秋粮;正统间“金花银”;明后期行“一条鞭法”,赋役合并,一概折银资产货币清朝摊丁入亩康熙时“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实行“摊丁入亩”资产货币【真题研析】1.(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明万历九年(1581),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这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下列各项中,对张居正推广一条鞭法前所处的经济状况,表述正确的是A.白银已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B.通过清丈全国土地,土地兼并现象已经得到根本遏制C.美洲等地白银的大量流入,解决了明朝府库空虚问题D.商品经济已超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优势地位【答案】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81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时,白银确已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A项正确;清丈全国土地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土地兼并现象,排除B项;白银的大量流入并未解决当时因逃税、走私等引发的明朝府库空虚问题,排除C项;明代商品经济并未超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优势地位依然是自然经济,排除D项。故选A项。2.(2023·湖南·统考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敦煌户籍残卷所见唐代均田户受田情况表户籍年代均田户数受足户数平均每户应受田亩数平均每户未受田亩数高宗时期10101.069.0武则天时期40143.5102.0玄宗时期322148.7106.6代宗时期112149.389.8注:唐代上柱国按规定受勋田3000亩,表中是排除了上柱国户后的数据。——改编自王仲荦《隋唐五代史》材料二白居易的《赠友》描述了两税征钱导致钱重物轻而伤农的现象,“胡(何)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弹”;表达了对租庸调法的认同,“庸必算丁口,租必计桑田。不求土所无,不强人所难。量入以为出,上足下亦安”,主张“复彼租庸法,令如贞观年”。柳宗元的《答元饶州论政理书》指出,两税法实行按户等征税,富人贿赂官吏求居下等以逃税,导致“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横侈泰而无所忌”。他认为要避免上述现象的出现,只有“舍其产而唯丁田之间”,即恢复以身丁为本的租庸调法。——改编自付志宇《唐人诗文所见两税法变革补证》(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均田制推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白居易、柳宗元对唐代税制改革的看法。【参考答案】(1)问题:均田户数较少,受足户数比例更低,实际应受田远远没有达到国家规定要求。原因:国家政局和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的愈演愈烈;私人田产的存在;政府掌控土地的减少。(2)白居易:批评两税法不合理的征税方式,两税法导致钱重物轻的社会现象,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加重人民负担,主张恢复租庸调制。柳宗元:两税法导致贫富差距更大,社会问题更大,主张恢复租庸调制。【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敦煌户简残卷所见唐代均田户受田情况表”,得出均田户数较少,受足户数比例更低,实际应受田远远没有达到国家规定要求。原因:从玄宗时期,均田户数较多,结合国力分析,得出国家政局和经济的发展;从土地兼并的角度分析,得出土地兼并的愈演愈烈;据材料“唐代上柱国按规定受助田3000亩”,得出私人田产的存在;从国家掌控的土地分析,得出政府掌控土地的减少。(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白居易的《赠友》描述了两税征钱导致钱重物轻而伤农的现象……”得出批评两税法不合理的征税方式,两税法导致钱重物轻的社会现象,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加重人民负担,主张恢复租庸调制。柳宗元:据材料“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横侈泰而无所忌”,得出两税法导致贫富差距更大,社会问题更大,主张恢复租庸调制。知识点4基层组织核心提炼1.中国古代基层管理组织时期基层组织内容秦汉乡里制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掌教化;设啬夫,掌狱讼、赋税;设游徼,掌捕盗。里设里正。乡、里之外有亭,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唐朝乡里制、村坊制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明朝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清朝里甲制保甲制初里甲制,后保甲制:从城市到乡村,以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少数民族三长制百姓五家为邻,设邻长;五邻为里,设里长;五里为党,设党长。职责包括检查和审定户口、征发赋役,办理一般民事诉讼猛安谋克制女真民户,每三百户编为一谋克,十谋克编为一猛安。他们平时耕作,战时出征。猛安,意为千、千夫长,是部落单位;谋克,意为百、百夫长,为氏族单位。后发展为军政合一的地方基层组织核心提炼2.中国古代社会救济和优抚举措社会救济原因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每逢自然灾害发生时,人民生活缺少保障主体政府,民间组织(宗族、慈善组织)特点政府是主体,重点在救灾,核心是保证粮食供应;民间组织辅助,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救济表现①汉朝的常平仓②隋唐既重视官方储备,也提倡民间积储③宋以后,宗族内部的救济活动逐渐兴起,置义田、义学、义宅等④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善堂、善会优抚①秦汉时期,皇帝赐鸠杖;②明初优抚高年平民;③唐朝开始,设专门机构作用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有利于维护统治【真题研析】1.(2023·广东卷)王夫之在《宋论》中评论历史上某一基层制度时,认为聚乡村之民成兵达不到御敌的目的,贼寇一旦来袭,乡民便携家散去,“非什保之所能制”。这一基层制度是(
)A.邻保制度 B.保甲制度 C.十家牌法 D.里甲制度【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宋论》”可知,题干涉及时间是宋朝,据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时期实行保甲制度,B项正确;邻保制度是唐朝的,排除A项;十家牌法是明朝的,排除C项;里甲制度是清朝的,排除D项。故选B项。2.(2023·山东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程元通控告棚民案乾隆朝后期及嘉庆朝,大批异籍农民涌入安徽等地,就山搭棚,垦荒为生,被称为棚民。乾隆五十九年,安徽徽州休宁程氏的一些族人私下将山场租给棚民种苞谷。随着开种山场规模扩大,部分族人与棚民发生纠纷并持续多年,遂于嘉庆十二年以族长程元通名义派程怡仁到都察院控告棚民。程氏状词“我们住居地方,环抱皆山,祸遭流匪方会中等向无业地棍程金谷等盗租山场,搭棚纠集多人,私行开垦,种植苞谷,以致山倾石泄,涨塞河道,山上坟茔尽行挖掘,山下田庐皆受其害。该棚匪千百成群,实为地方之患”嘉庆上谕“或设立禁约,责令逐渐迁移,或勘定界址,就地妥为安插,不致无籍之徒愈聚愈多,日久为害地方,亦不至驱逐过骤,激成事端。……以期永杜争端,辑宁民业为要。”地方处理意见酌断山主退还部分租价银,“方会中等遵即拆棚领银,挈属回籍”。其他棚民,或“酌定章程,分年饬令退山”,或“呈明入籍,照旧编甲"。程怡仁“照虚捏情节混供……杖九十,徒二年半。据供母老丁单,斥县查明照例办理”。其他人等,按律处理。嗣后,禁“山场混召异籍之人搭棚开垦”,“严定专条,有犯从重科罪”,令各族长、祠长“勒石公祠中,俾共知警惕”。——摘编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嘉庆朝安徵浙江棚民史料》(1)该案主要是由哪些矛盾引发的?(2)案件的处理体现了当时社会治理的哪些特点?【答案】(1)【参考答案】棚民聚集过多与当地基层社会治安不稳定的矛盾;棚民租种程氏族人山场与当地族人生活环境被破坏的矛盾。(2)【参考答案】从中央到地方重视;法律与教化的结合;宗族治理的色彩。【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清代。据材料“安徽徽州休宁程氏的一些族人私下将山场租给棚民种苞谷。随着开种山场规模扩大,部分族人与棚民发生纠纷并持续多年”可知,棚民聚集过多与当地基层社会治安不稳定的矛盾;据材料“我们住居地方,环抱皆山,祸遭流匪方会中等向无业地棍程金谷等盗租山场,搭棚纠集多人,私行开垦,种植苞谷,以致山倾石泄,涨塞河道,山上坟茔尽行挖掘,山下田庐皆受其害”可知,棚民租种程氏族人山场与当地族人生活环境被破坏的矛盾;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清代。据材料“嘉庆上谕”“地方处理意见”可知,从皇帝到地方的重视;据材料“程怡仁‘照虚捏情节混供……杖九十,徒二年半。据供母老丁单,斥县查明照例办理’”可知,法律与教化的结合;据材料“令各族长、祠长‘勒石公祠中,俾共知警惕’”可知,宗族治理的色彩。1.西汉时期引经注律的风气盛行,律学由此产生,著名的作品如“大杜律”和“小杜律”。律学实际上成为经学的一个分支。到了东汉,许多经学大师又是著名的律学家,如东汉郑玄著有“郑氏章句”。这反映了汉代A.法律体系日益发展完善 B.“大一统”影响治国思想C.法家逐渐成为儒学分支 D.法律的儒家化发展趋势【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引经注律”即用儒家经典解释律典,使律典中的条文合乎儒家的经义,律学成为经学的一个分支,表明汉代法律发展呈现儒家化趋势,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律学,不能得出法律体系的发展情况,排除A项;材料主要讲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与“大一统”无关,排除B项;材料本意是“律学成为经学分支”,而非“法家成为儒学分支”,排除C项。故选D项。2.洪武十二年诏令规定:“致仕官居乡里,惟于宗族序尊卑,如(依照)家人礼。若筵宴则设别席,不许坐于无官者下。如与同致仕者会,则序爵,爵同序齿。其与异姓无官者相见,不必答礼。庶民则以官礼谒见,敢有凌侮者论律。”这体现了A.“四等人制”带来民族分化 B.官庶的等级冲垮了家族伦理C.明朝政府对封建等级的维护 D.乡绅在基层治理中影响巨大【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明朝政府规范筵宴礼制,严格官民的封建等级秩序,注意维护封建等级的秩序,C项正确;据所学,“四等人制”施行于元朝政府,排除A项;官庶的等级冲垮了家族伦理与“致仕官居乡里,惟于宗族序尊卑,如家人礼”等不符,排除B项;材料仅有政府对宗族序尊卑的规范,没有体现“乡绅在基层治理中影响巨大”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3.唐至五代时期,纳税人还没有官方统一颁发的田赋完税凭证。北宋时期,纳税人缴纳田赋后,获得官方颁发的纸质凭证,称为“户钞”。这一变化反映了A.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 B.实物税到货币税的转变C.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D.国家赋税管理逐步规范【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这一变化”指的是纳税人“从没有官方统一颁发的田赋完税凭证”到“获得官方颁发的纸质凭证”,这反映了国家赋税管理逐步规范,D项正确;“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与田赋征收是否给凭证无关,排除A项;实物税到货币税的转变是赋税征收手段和方式的变化,与是否给凭证无关,排除B项;官方给予纳税人凭证无法体现“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排除C项。故选D项。4.西汉赋税缴纳的政策中有一项是这样规定的:“人顷刍(饲草)藁(禾秆),顷入刍三石;上郡地恶,顷入二石,藁皆二石。……收入刍藁,县各度一岁用刍藁,足其县用,其余令顷人五十五钱以当刍藁。”这表明西汉A.赋税缴纳具有灵活性B.政府尊重农时C.军事实力得到了提升 D.农业精耕细作【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西汉时期。根据材料“顷入刍三石;上郡地恶,顷入二石”“足其县用”“五十五钱”可知,上郡土地贫瘠政府下调了具体的征收数额,同时在保证县仓储稳定的情况下,允许缴税者折钱币交税,这表明西汉在实际征收刍藁税时有一定的灵活性,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赋税征收,与尊重农时无关,排除B项;仅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军事实力的变化,排除C项;古代农业精耕细作表现在不断改造生产工具,提高土地利用率等方面,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5.虽然汉代三老(古代掌管教化的乡官)没有行政权力,无法掌握实权,也不是行政吏员,但三老的设立却需要得到政府的承认或任命A.体现了政府权力向基层渗透 B.确立了完备的教化系统C.突破了官僚政治的统治秩序 D.维护了县乡秩序的稳定【答案】A【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汉代(中国)。材料中的“无法掌握实权,没有禄秩,但三老的设立却需要得到政府的承认或任命,现在的政府权力正在向基层渗透,A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了教化系统,但是“完备”一词太过绝对,排除B项;封建社会都是属于官僚政治,所以没有突破官僚政治的统治秩序,排除C项;材料中更多体现的是教化的功能,排除D项。故选A项。6.唐朝对户口进行登记和调查都是有规律的,《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记载,“每一岁一造计帐,三年一造户籍……凡天下人户,量其资产,定为九等”。也就是说国家每隔三年就要编一次户口,每隔一年就要编造一次账簿。唐朝政府重视户籍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A.解决人口流动频繁无法控制问题 B.为赋役制度的推行提供依据C.将租庸调制转变为两税法 D.强化基层治理和控制人口【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唐朝对户口进行登记和调查都是有规律的,……国家每隔三年就要编一次户口,每隔一年就要编造一次账簿。”及所学可知,唐朝统治者建立了完善的户籍制度并且形成了编制户籍的基本规律,这主要是为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劳役提供依据,B项正确;人口流动频繁无法控制主要是在唐中期尤其是“安史之乱”以后,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将租庸调制转变为两税法”强调的是赋税制度的变革,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重视户籍制度有利于加强基层治理,但不符合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7.明太祖在位时下诏民间仿照古制举行乡饮酒礼,每季一次,以百家为一会,高年者居于上席,余者以年龄顺序坐;清代康熙、乾隆更是在乾清宫举办“千叟宴”,与会者千余人,多为耄耋长者,每人还赐鸠杖一柄。这反映了明清清代·郎世宁等绘《万树园赐宴图》A.统治者重视道德教化 B.社会商品经济空前繁荣C.儒家伦理已深入人心 D.借助教化重建社会秩序【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明太祖在位时下诏民间仿照古制举行乡饮酒礼”“清代康熙、乾隆更是在乾清宫举办‘千叟宴’,与会者千余人,多为耄耋长者,每人还赐鸠杖一柄。”可知,明清皇帝举行宴会旨在树立敬老尊亲的形象,以亲身示范来宣扬儒家伦理道德,达到教化天下之目的,A项正确;材料旨在表明统治者对道德教化的重视,而非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统治者”的重视,而不是“深入人心”的结果,排除C项;道德教化有助于稳定社会秩序,但不是“重建”,康乾时期社会秩序较为稳定不需要去重建,排除D项。故选A项。8.国家治理法治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韩非认为给“小过者”施以重刑,就会使人小过不犯,重罪更可以避免,最终达到“无罪而乱不生”的境界。他又说:“然则去微奸之奈何?其务令之相规其情者也。则使相窥奈何?曰:盖里相坐而已。”他坚持“必罚明威”的杀无赦观点,“吾能治矣!使吾法之无赦,犹入涧之必死也,则人莫之敢犯也,何为不治?”——摘编自谷方《韩非与中国文化》材料二《唐律疏议》规定,贵族犯罪,分别得以议、请、减、赎和官当;如犯谋反大逆罪,则因家庭关系,按亲疏分别“缘坐”;如家属或亲属间一般犯罪,可“同居相为隐”;如夫“殴伤妻者,减凡人二等”,而妻殴夫,要徒一年;如“主人殴部曲至死者,徒一年”,而部曲、奴婢过失杀主,处绞刑;等等。——据冯红《唐代刑法原则考论——以<唐律疏议>为中心》等整理材料三民法典是一部非常接地气的法典。从未出生胎儿的权利到不同年龄段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从公民乘车出行到房屋出租买卖,从结婚离婚到家庭关系和遗产继承,它涵盖各个方面。民法典的许多内容体现出对社会发展新需要、人民权利发展新需求的积极回应。它摈弃了历史上资产阶级民法典重物不重人或者见物不见人的缺点,把对公民享有的人格尊严的权利,全面纳入民法典的调整和保护范围。——据刘丹《民法典:充分彰显中国特色与时代精神》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概述韩非重刑的思想,结合所学分析其提出上述思想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唐律疏议》的立法特色及其历史地位,分析其立法特色形成的原因。(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评析“民法典”的特色。【答案】(1)思想:轻罪以重刑;实行连坐;滥用死刑。历史背景:战国时代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古代重视刑罚的传统及商鞅思想的影响;韩非希望达到天下大治的愿望。(2)立法特色:依据身份不同,同罪不同罚。历史地位: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原因: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汉代以来法律儒家化历程的影响。(3)特色: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的保护;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中国。思想:由“给‘小过者’施以重刑”,可得出轻罪以重刑;由“盖里相坐而已”,可得出实行连坐;由“杀无赦观点”“使吾法之无赦”,可得出滥用死刑。历史背景:联系所学可知,韩非所处时代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结合所学可知,古代就有诸多刑罚,商鞅就提出了连坐思想,故可知,古代重视刑罚的传统及商鞅思想的影响;由“何为不治”“乱不生”,可得出韩非希望达到天下大治的愿望。(2)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立法特色:由“贵族犯罪,分别得以议、请、减、赎和官当”“如家属或亲属间一般犯罪,可‘同居相为隐’”等,可得出依据身份不同,同罪不同罚。历史地位:结合所学可知,其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原因:结合所学,从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受到了汉代以来法律儒家化历程的影响方面作答。(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特点:由“它涵盖各个方面”并联系所学,可得出,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由“摈弃了历史上资产阶级民法典重物不重人或者见物不见人的缺点”“体现出对社会发展新需要、人民权利发展新需求的积极回应”并联系所学,可得出,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由“把对公民享有的人格尊严的权利,全面纳入民法典的调整和保护范围”并联系所学,可得出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的保护。考点二政治制度的嬗变知识点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核心提炼1.专制主义中枢机构的演变朝代政治制度内容特点夏朝确立了世袭制;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夏部族生活的地区进行直接统治,其他地区进行间接统治。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国一体商朝国家机构更完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其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实行内外服制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或贵族等级分封制)春秋战国春秋时等级分封制逐渐瓦解;战国时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以皇帝为中心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位不世袭,实行俸禄制度,由皇帝任免;官职有明确分工,既互相配合,又相互牵制。汉朝①汉承秦制,中央行政制度仍为三公九卿制。②汉武帝设立中朝,丞相权力受到削弱。③西汉晚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④东汉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①宰相之位的非世袭性;②宰相之权的非独占性,且逐渐被分散、削弱直至被废除;③宰相机构和名称的非固定性;④宰相参决,以辅佐天子为己任。魏晋南北朝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隋唐隋文帝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宰相共同议政的地方叫政事堂宋朝最高行政长官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之职。设枢密院掌管军政,三司掌握财政大权,参知政事为副相,台谏掌监察元朝由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明朝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立内阁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注意】秦制的意义: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初步)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易错提醒】分封制与郡县制比较分封制郡县制实行条件与宗法制相连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地方官权力可以世袭;拥有封地和爵位;在封地内有行政权和对土地的管理权官吏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只有俸禄,无封地;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与中央关系诸侯是周王的臣属,服从周王的命令,但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中央历史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也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的统一共性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易错提醒】明代的内阁就是宰相制度?丞相制度内阁制度权力较大,有议政权、监督百官执行权、选用官吏、主管考课等充当顾问,参与政务,票拟批答(一部分议政权)地位法定正式的,丞相府属官、百官之长兼差,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不能统帅六部百司,不置僚属职级品级很高品级较低,后逐渐提高【易错提醒】清朝的内阁和军机处的关系军机处官员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日夜轮流值班,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内阁只负责处理一般文书。军机处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军机处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核心提炼2.中央集权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朝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特点行政区划原则汉朝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景帝、武帝后,诸侯国的权力被不断削弱,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东汉晚期,形成州、郡、县三级制①三级制为主;②沿袭变革;③下稳上动;④由高降低;⑤由虚入实;⑥中央集权①山川形便:以天然山川作为行政区划的边界,使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区划相一致。②犬牙交错:指交界线很曲折,象狗牙那样参差不齐,相互交错。魏晋南北朝主要是州、郡、县三级制隋朝州、县二级制唐朝初为州、县二级制。继而为道、州、县三级制。中期以后,部分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宋朝路、州、县三级制元朝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明朝省、府、县三级制;后派巡抚、巡按,总揽一省之权清朝省、府、县三级制【难点突破】政治体制演变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关系①秦灭六国,统一中国,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②汉武帝顺应时代需要,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③唐朝前期统治者励精图治,改革创新,出现了盛世局面,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④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元朝的行省制,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也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⑤明清两朝,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真题研析】1.(2023·广东卷)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朝代高门士族占比宗室、外戚占比寒人占比西晋48%19.1%32.9%东晋78.4%7.4%14.2%上表的变化反映了(
)A.江南士族擅权日甚 B.豪强势力的膨胀C.九品中正制的衰微 D.专制皇权的弱化【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晋时期(中国)。据表格数据可知,东晋时期与西晋时期相比,参与决策的中央官员中“宗室、外戚”、“寒人”的比例大幅减少,而“高门士族”的比例却大增,反映出士族对中央决策的影响力增强,专制皇权的相对弱化(本质),D项正确;据材料“高门士族占比”,无法体现特指江南士族,且结合时代背景,两晋时期一直是北方士族掌权,如西晋时期的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等,甚至东晋晋室南迁后,相继掌权的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等也是南渡的北方士族,因此排除A项;从社会阶层的角度看,高门士族与豪强并不完全等同,通过土地兼并等其他手段获得大量土地、拥有私人武装、控制人口的群体为豪强,门阀士族则是通过掌握文化而世代居官的名门望族,排除B项;C项说法相反,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高门士族维护自身特权的工具,材料恰恰反映了九品中正制盛行,排除C项。故选D项。2.(2023·浙江卷)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A.分封制度的终结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C.宗法制度的湮灭D.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战国至秦朝(中国)。据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动荡,秦统一六国,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B项正确;分封制度在之后的朝代中,仍有实行,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模式的基本形成,并不是突出宗法制度的湮灭,排除C项;秦朝并不属于早期国家形态,排除D项。故选B项。3.(2023·山东卷)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这表明张载主张A.扩大地方权力 B.恢复郡国并行制度C.健全中央机构 D.简化官员选任程序【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可知,张载认为,若一切都由中央朝廷来管,必有许多事情管理不好,所以,要实行“封建”,扩大地方的权力,这与北宋时期地方的边防无力有一定的联系,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中央权力过大,而非主张恢复郡国并行制度,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分配,没有体现中央机构的健全以及官员选拔制度,排除C项和D项。故选A项。4.(2023·全国卷)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答案】B【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汉武帝时期至东汉后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刘焉上书认为天下无法安定,原因在于刺史权力太轻,朝廷于是改部分资深刺史为州牧,至此刺史(州牧)开始成为一州的军政长官,正式跃升为长吏、太守的上级,“州”开始正式作为行政区出现。东汉后期由于中央朝廷的持续衰弱,原本的“十三州”监察区开始正式成为行政区划,而其行政长官虽名义上仍由皇帝任免,但实际上已经脱离朝廷掌控,州刺史和州牧权力大增,对郡、县两级管理拥有绝对的管辖权。所以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B项正确;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排除A项;东汉后期各州刺史、州牧开始正式划地自治,全面掌握辖区内军政财大权,而朝廷对此已经无能为力,不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排除C项;材料此举增强了地方州长官的权力,弱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排除D项。故选B项。知识点2选官制度的变迁核心提炼1.先秦至明清时期的选官制时间选官制度标准西周至春秋世官制贵族血统、爵位高低春秋战国时期荐举制、军功爵制、客卿制才能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对律条的熟悉汉朝察举制、积功劳为官、征辟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初:家世、道德、才能西晋:主要看重家世隋唐至明清科举制考试、才能核心提炼2.科举制的发展演变原因①随着士族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②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创立①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②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发展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考试地位。分常举和制举,还有吏部铨选试。宋朝:进一步发展完善,“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选官的主要途径元朝:1313年,颁科举诏,宣布次年开考,恢复了科举制,但仍时断时续明清:三级考试制度;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四书五经中命题;明朝的南北卷制度特点分科考试,面向社会,公平竞争,择优录取,选拔人才影响①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②扩大了用人范围和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③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历代封建国家政权的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④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⑤有利于社会形成良好的读书风气;⑥对日、韩及欧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难点突破】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规律①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向才学转变;②选拔方式从推荐到考试,选拔程序渐趋严密、科学;③选官制度化并趋向公开、公平、客观。【真题研析】1.(2023·浙江卷)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寒门等级森严,“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唐初,三品以上高官“欲共衰代旧门为亲,纵多输钱帛,犹被偃仰(随俗应付)”,唐太宗特地下诏“禁卖婚”,以打击旧士族。南宋史家郑樵云:“自五季(五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上述材料表明,魏晋之后A.科举取士制度趋于完善 B.妇女社会地位日益上升C.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 D.社会成员实现身份平等【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魏晋之后(中国)。据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寒门等级森严,选官的依据是门第,唐朝出台政策打击旧士族的权益,说明魏晋之后,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门阀士族的衰落,无法得出科举取士的逐渐完善,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实现”,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2.(2023·湖北卷)科举及第人数是衡量区域社会流动、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等程度的重要指标。下图为明代湖北进士及湖北籍人物著作分布情况。由此可见A.人文环境与人才选拔相互影响 B.交通条件制约人才分布的格局C.政区等级与文教水平保持一致 D.文化成就与人口升降密切相关【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明代湖北进士分布示意图”,可知武昌府与黄州府是进士人数最多的两个地区,据“明代湖北籍人物著作府域分布图”,可知府域最多的地区依旧为黄州府和武昌府,进士人数多能够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而良好的人文环境有利于提升人才选拔率,A项正确;交通条件不是制约人才分布格局的核心因素,排除B项;荆州府的政区等级高于黄州府,但文教水平低于黄州府,排除C项;“明代湖北籍人物著作府域分布”与“明代湖北地区人口分布”是两个概念,排除D项。故选A项。3.(2023·湖北卷)[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材料一中国古代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随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西周“六艺”重视射、御。唐代设立武举,测试骑射、负重等。两宋至明代都延续武举,并设置武学。就武举而言,两宋“以策(论)为去留,弓马为高下”,“凡武举,始试义、策于秘阁,武艺则试于殿前司,及殿试,则又试骑射及策”。由于统治者重文轻武,宋代士人有能力应进士举者,不屑于应武举。明弘治六年(1493)规定,武举“六岁一行,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许骑射”。然而明代武职多荫袭,武举只是补充形式。就武学而论,宋代武学“设教授以文武臣熟知兵事者充任……视看人材、试验弓马,合格者始许入学”。其教学内容除弓马武艺外,尤其重视“习诸家兵法,教授纂次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明代武学则增加了《论语》《孟子》等作为主要教材。——据《宋史》《明史》等材料二“以弧矢定天下”的清王朝,武举渐以骑射、技勇为重。嘉庆年间改策论为默写武经百余字即合格。而武官选任则以行伍出身为正途,武举出身次之。就军事教育而言,清廷不再专设武学,而是在官学设立武学教习教授生员。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先后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湖北武备学堂等新式学堂。其课程主要教授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新式炮台和营垒的构筑方法等工程技术。编练的新军按才学品行优劣、训练勤惰、考核成绩高低决定赏罚,排以上的军官须由军事学堂出身者担任。——摘编自《中国大通史》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明武举的共同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述从宋明到清代军事人才培养与选任的变化及原因。【答案】(1)[参考答案]特点:延续武举考试;以军事理论考试为主,重视骑射方面的考核;(2)[参考答案]变化:选任方式:从武举选拔到行伍出身为主与武举结合再到晚清新式军事学堂出身担任;培养机构:从专设武学培养到改为官学设立武学培养再到晚清新式学堂培养;培养内容:从军事理论、骑射、儒家伦理到晚清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和工程技术。原因:伴随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国内阶级矛盾激化,清政府内忧外患;洋务运动的推动;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西方军事科技的先进,以此挽救统治危机;近代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宋明时期。据材料一“两宋至明代都延续武举”可知,延续武举考试;据材料一“两宋‘以策(论)为去留,弓马为高下’”“明弘治六年规定,武举‘六岁一行,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许骑射’”可知,以军事理论考试为主,重视骑射方面的考核。(2)本题是比较类、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从宋明到晚清。第一小问是变化,选任方式:据材料一“两宋至明代都延续武举”与材料二“武官选任则从行伍出身为正途,武举出身次之”“排以上的军官须由军事学堂出身者担任”可知,从武举选拔到行伍出身为主与武举结合再到晚清新式军事学堂出身担任;培养机构:据材料一“宋代武学‘设教授以文武臣熟知兵事者充任’”“明代武学”与材料二“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先后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湖北武备学堂等新式学堂”可知,从专设武学培养到改为官学设立武学培养再到晚清新式学堂培养;培养内容:据材料一“其教学内容除弓马武艺外,尤其重视‘习诸家兵法,教授篡次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明代武学则增加了《论语》《孟子》等作为主要教材”到材料二“其课程主要教授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新式炮台和营垒的构筑方法等工程技术”可知,从军事理论、骑射、儒家伦理到晚清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和工程技术。第二小问是原因,据材料二“鸦片战争之后”伴随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国内阶级矛盾激化,清政府内忧外患;据材料二“清政府先后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湖北武备学堂等新式学堂”可知,洋务运动的推动,以此挽救统治危机;结合所学从有识之士逐渐认识西方先进科技、西方先进思想的传播。知识点3官员监察考核制度时间官员考核监察制度秦汉上计制: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御史参与审核,防止造假,考核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①内容全面,既考察显性的经济和社会指标,也注重道德才能的评判;②考核对象逐步合理分类;③考核机构专业化④考核过程注重公开公正建立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汉武帝时建刺史制度,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①御史是皇权的御用工具;②监察机构独立,自上而下垂直监察;③监察官秩卑、位尊、权重、赏厚;④监察活动法律化;⑤监察方式多样化;⑥允许风闻言事;⑦监察权与行政职权混淆魏晋南北朝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法规,但大都流于形式隋唐考核归尚书省吏部负责;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都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员向中央报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县巡行考察。唐朝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官员,分为九等。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长官为御史大夫。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巡回监察。宋制定了严格的考核标准设御史台,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台谏合一明考满是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有初考、再考、通考,结果分称职、平常、不称职,作为官员升、降、调的依据。考察分朝觐考察和京察,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张居正改革时推行考成法。都察院和六科行使监察权。都察院监察御史负责纠察内外百官和巡按各省。六科给事中负责制敕、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清考课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但都察院仍作为皇帝“耳目风纪之司”监察百官(2022·山东卷)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 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朝廷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同时要求地方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的相关情况,说明朝廷加强对监察御史的管理,目的是保证监察规范有效,A项正确;材料是加强管理不是限制权力,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是加强对御史的管理,没有涉及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排除D项。故选A项。1.西周司法模式的核心特征在于授权,即通过审判权的个别授予方式,而不是建立专门的司法官员体系来实现王朝的司法职能。被授权者以王朝代言人的身份处理争端、消除纠纷、团结力量、控制权贵。这一做法A.表明依法治国观念受到推崇 B.一定程度上侵蚀了国家权力C.强化了周天子对基层的治理 D.促进了统治疆域的不断扩大【答案】B【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西周把审判权“分封”了出去,这就会使得世族控制司法权,继而侵蚀国家权力,B项正确;材料主要讲的是西周的司法模式,从中无法看出人们对依法治国观念的态度,排除A项;分封制下,周天子通过诸侯管理地方,其并不能直接对基层治理,而西周将审判权“分封”出去,也不利于周天子对基层的治理,排除C项;司法模式与统治疆域扩大与否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2.下表内容是秦汉至魏晋时期三公的设置及其主要职能的演变。这反映出朝代秦西汉东汉至魏晋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司徒、司空、太尉职能丞相掌行政、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大司徒掌政务、大司马掌军事、大司空掌水土工事都是名义上的最高官职,无实际权力A.中央行政效率降低 B.三公的职能趋同C.三公职级不断下降 D.中枢权力的异化【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至魏晋时期(中国)。表格反映了秦汉到魏晋三公职能的演变过程,通过分析可知,三公的权力由实权转为虚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以来中枢权力逐渐由以丞相为首的外朝转移到尚书令等中朝大臣手中,尚书令的作用逐渐加强,D项正确;中朝设立后,中枢决策权力转移至中朝和皇帝手中,外朝负责具体行政,反而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A项;依据材料可知,三公职能不同,排除B项;表格反映的是三公权力大小的变化,不是职级的转变,因为职级包括职位职能和品级,三公的品级并没有发生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3.自汉至隋,以他官居宰相职的现象很少见,然而到了唐朝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君主可以用各种名号使其他官员具有宰相的资格,如参掌机务、参知政事、同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这种名号较为随意,并不统一和固定。这表明当时A.地方官员升迁渠道拓展 B.中央行政制度日趋完善C.皇帝试图强化君主专制 D.政府决策效率不断提高【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体现了唐朝时期以他官居宰相职的现象屡见不鲜,这样能有效地限制相权,起到了加强君权的目的,C项正确;材料所述是强调君权的加强,且宰相为中央官员,与地方官员升迁渠道是否拓展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宰相一职,无法体现整个中央行政制度的完善,排除B项;材料强调唐朝以他官居宰相职的现象,其目的是分化、制约相权,强化君权,材料并没有涉及政府决策的步骤、过程以及结果,无法体现决策效率是否提高,排除D项。故选C项。4.在汉代,每个官吏一入仕途就有记录功劳、考课、籍贯等各项情况的“伐阅簿”。官吏任职期间,只要不犯赃罪,即使与孝廉、茂才等察举升迁方式无缘,依然可依功劳等次累升至郡国长官一级。若自动去职或免职后,仍可按累积的功劳,再次被征用。据此可知,汉代A.察举制以功劳为升迁依据 B.官僚队伍内部流动规范化C.官吏的考核大都流于形式 D.郡国长官控制地方选人权【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每个官吏一入仕途就有记录功劳、考课、籍贯等各项情况的‘伐阅簿’”可知,汉代政府对官员功劳等皆有记载,且官吏选拔、升迁和重新任用都有具体规定,体现了当时官僚队伍内部流动的规范化,B项正确;察举制的标准是品行,材料内容涉及官员内部管理,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管理考核,仅说明官吏升迁以功劳为参考,并未流于形式,排除C项;官吏可升至郡国一级,不代表郡国长官控制选人权,实际上当时选官由中央进行,排除D项。故选B项。5.“致仕”又叫引退、乞骸骨、乞归等,即我国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度。至西汉时,始成定制。西汉的致仕制度相当完备,它对官吏退休的年龄、身体条件、以及退休后的待遇等都有详尽的规定。西汉致仕制度的发展A.进一步减轻了国家财政赋税负担 B.奠定了后世官吏退休制度的基础C.深受农耕社会传统乡土观念影响 D.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官僚体系活力【答案】D【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西汉的致仕制度相当完备,它对官吏退休的年龄、身体条件、以及退休后的待遇等都有详尽的规定。”可知,西汉的致仕制度相当完备,它对官吏退休的年龄、身体条件、以及退休后的待遇等都有详尽的规定,使官员在一定程度上免除了后顾之忧,有利于激发官僚体系活力,推动行政效率的提高,D项正确;对官员退休后的待遇的详细规定,将会增加国家的财政负担,而非减轻,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描述西汉致仕制度对后世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农耕社会传统乡土观念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6.西晋时,“举秀才必五策皆通”,又设立国子学,与太学相并立。南朝时期,国子学中经策试而入仕的学生,“见于史传者数十人之多”。国学的“明经”科地位上升,超过了孝廉,形成了“州举秀才试文、国学明经试经”的格局。这反映出A.九品中正制名存实亡 B.考试选官逐渐受到重视C.门阀士族影响为巨大 D.人才选拔制度发展成熟【答案】B【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设问词“反映”说明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西晋中国。材料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秀才和国子学明经都需经过考察,结合史实可知,考试日益受到重视,B项正确;这一时期九品中正制刚刚形成不久,排除A项;材料没有指出选官被门阀士族控制,排除C项;科举制是古代选官制度成熟的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7.汉惠帝三年,在各郡重设监御史,规定其“十月奏事,十二月还监”“二岁更之”;制定《监御史九条》,九条监督要点涵盖了诉讼、治安、行政、财经、吏治等方面。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这些举措旨在A.完善监察机关的内部制约 B.规范监察权的运行C.实现中央监察机构多元化 D.提高监察机构地位【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据材料“十月奏事,十二月还监”“二岁更之”,“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可以看出西汉政府在地方各郡设监察御史,对地方的治安、行政等方面进行监督,同时又对监察御史作出了规范,这些措施都在规范监察权的运动,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规范监察权运行,并不是内部制约,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地方郡的监察,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监察机构的地位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8.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有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大一统”的情怀成为维系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材料三隋唐时重新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并且使之更为完善,接下来100年间的和平与繁荣使唐时国力大大超过了汉朝,同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这一进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国家的全面发展。——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材料四中国边疆最早确立于秦汉之际……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周平、李大龙《中国的边疆治理:挑战与创新》(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是哪一制度?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在制度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表现有哪些?并分析取得这些“突破性进展”的原因。(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元朝和清朝前期为例,说明“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有哪些?【答案】(1)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维持多民族国家统一的重要原因。(2)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制度: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原因:国家统一、国力增强。(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设宣政院管辖西藏政教事务,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等。清朝:册封班禅和额尔德尼,设置驻藏大臣管理西藏,设置伊犁将军管辖今新疆地区,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史(中国)。据材料一“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可知,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统一全国后,秦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制,并为后世所沿用,因此材料中所指的是秦朝开始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观点:据材料一“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可知,作者认为中央集权制度是维持多民族国家统一的重要原因。(2)本题是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据材料二“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结合汉武帝的大一统可知,政治上,为解决汉初出现的王国问题,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实现了地理空间上的整合与凝聚;从思想文化分析,得出采取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实现了文化上的统一。(3)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据材料三“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结合所学唐朝史实可知,唐朝时期沿用隋朝的选官制度科举制,促进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中枢机构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发展完善,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因此隋唐在制度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表现有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原因:据材料三“隋唐时重新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并且使之更为完善,接下来100年间的和平与繁荣使唐时国力大大超过了汉朝”,“而这一进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国家的全面发展”,可从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国力增强以及统治者的支持等角度进行分析,得出国家统一、国力增强。(4)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朝和清朝前期(中国)。据材料四“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可知,元朝时,在边疆管理上结合行省制度,把全国划分为十个行省,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同时设宣政院管辖西藏政教事务,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在边疆管理上,册封班禅和额尔德尼,班禅原是对佛学知识渊博的高僧的尊称,班禅额尔德尼是清政府所授予的封号,以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清朝时期设置驻藏大臣管理西藏;设置伊犁将军管辖今新疆地区,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等,以此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考点三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知识点1民族政策核心提炼1.秦朝和西汉的民族政策疆域民族政策秦朝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北击匈奴,筑长城;南征越族,开灵渠;在西南夷设官管理,修五尺道;置郡县西汉东至海暨朝鲜,西跨葱岭,南至南海,北到长城沿线初,与匈奴和亲;武帝时三击匈奴,大胜;置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护乌桓校尉;推屯戍政策核心提炼2.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主要表现:少数民族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少数民族开始筑屋定居、经营土地,弃牧转农;学习汉族的风俗习惯,服饰、语言、饮食、姓氏等;少数民族的畜牧生产经验及风俗也影响了汉族人们。交融的途径:民族迁徙;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通婚杂居;三国东晋南朝的经济开发;友好往来;战争及斗争等核心提炼3.隋唐时期的民族政策唐朝的民族政策:羁縻政策;和亲;会盟;册封民族交融的意义:①边疆、内地各民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交融局面②有利于祖国边疆的开发与管理③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核心提炼4.元朝时期的民族交融①建立起疆域空前广阔的帝国(特别是西藏和台湾),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②创立了行省制度,不仅有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也深远地影响了后世。③对漠北、东北、云南、吐蕃等边远地区因地制宜实施了有效的行政管理。④修筑驿道,设立驿站、急递铺,疏浚大运河,开通南北海运航线,加强信息传递和经济文化交流。⑤民族交融有了新发展,回回形成及蒙古文字的创制。⑥接受了中原的思想文化,恢复了科举制,有利于政权的巩固。核心提炼5.明朝的民族政策区域举措蒙古修建长城,设九边重镇;战争(土木堡之变);开设马市,进行贸易;设赤斤蒙古、哈密等卫;同鞑靼议和;西藏敕封僧俗首领,建立都司等机构;贡赐、茶马贸易等经济交流东北女真族设奴儿干都司,对女真首领封授官号,建立卫、所,进行管理;设马市进行贸易西南地区设土司、卫、所,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属,进贡土物,接受征调东南沿海倭寇戚继光、俞大猷等抗倭核心提炼6.清朝的民族政策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表现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平定噶尔丹叛乱、大小和卓叛乱;蒙古地区的盟旗制度,任用蒙古王、公;满蒙联姻;欢迎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册封达赖和班禅制度;1727年派驻藏大臣;乾隆年间颁发金瓶,1793年颁《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设西宁办事大臣;在西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模拟考试高能含答案详解(巩固)
- 航空航天器数字孪生材料老化模拟与评估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乳品标准化生产推广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内蒙古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有限公司校园招聘50人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有答案详解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题库检测试题打印含答案详解(轻巧夺冠)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综合提升试卷及参考答案详解(轻巧夺冠)
- 2025内蒙古呼伦贝尔农垦谢尔塔拉农牧场有限公司招聘45人笔试备考及答案详解(夺冠)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强化训练题型汇编附答案详解【a卷】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考前冲刺测试卷附有答案详解附完整答案详解(易错题)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通关题库含答案详解【能力提升】
- 4D厨房区域区间管理责任卡
- 导学案:化学合成材料
- 竣工结算审计服务投标方案
- 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课件
- 高三数学模拟试题分类汇编:概率统计(学生版)
- 第七章-大学生爱情心理
- GB/T 990-1991带式输送机托辊基本参数与尺寸
- 猪动物福利及其我国对策课件
- 沟槽坍塌应急演练方案
- DBJ50∕T-352-2020 工程建设工法编制标准
- 金融风险管理完整ppt课件(PPT 188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