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26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26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26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26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导学笔记高中历史中外纲要(上)导学笔记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课题】第26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习目标】1.以时间为主要线索,结合空间位置,梳理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史实。2.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曲折,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尝试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3.通过这一时期国家发展和建设的史实,感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基于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4.通过背景剖析、前后对比等分析方法,理解这一时期各方面成就的伟大性、奠基性、开创性,感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重点难点】重难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成功的探索及曲折导学内容与过程【情境导入】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相遇》的片段以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为背景,讲述国防科技战线上无名英雄刻骨铭心的故事,他们隐姓埋名,远离至亲至爱之人,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祖国。正是这种不畏艰辛,为了祖国,舍弃小我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导中国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一路风雨总向前,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今天就让我们重走那段激情燃烧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感受那股浓浓的爱国主义时代精神。【学习新知】(知识探究)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年)1.成功的探索(1)政策指导——中共八大(良好开端)背景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已经建立起来内容①指出主要矛盾:人民对于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②制定主要任务: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意义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2)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1957年)提出1957年春,毛泽东提出内容把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影响这个论述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接着,全党开展了整风运动和全国斗争2.两大失误(1)错误指导: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2)具体表现:“”和运动。(3)评价①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的。②1959至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3.政策调整(1)目的:克服困难。(2)过程1960年冬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的方针1962年召开,比较深入地总结了经验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的伟大目标【跟进训练】1.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中央关于“三农”问题文件的关键词有:土地改革、合作化、人民公社。这三个关键词都表明()A.农村生产关系不断调整B.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复杂性C.农业工作处于中心地位D.土地所有制发生根本变革(知识探究)二、“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1.背景(1)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的现实危险。(2)毛泽东强调“”,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2.过程3.性质: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跟进训练】2.有一首歌词写道:“我是牛鬼蛇神,我是牛鬼蛇神,我有罪!我有罪!我对人民有罪,人民对我专政,我要低头认罪。只许老老实实,不许乱说乱动,我要是乱说乱动,把我砸烂,砸碎,把我砸烂,砸碎!”这首歌应该流行于()A.解放战争时期 B.新中国成立初期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知识探究)三、伟大的建设成就(1949—1976年)1.表现(1)工业①从“一五”时期起到“四五”时期,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②大规模的增强了国防力量,改善了工业布局。(2)科技:我国成功地爆炸了、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3)农业:我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4)教育、卫生:取得长足进步、蓬勃发展。(5)劳动者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6)社会风貌: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形成了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劳模精神。(7)外交新突破①建交热潮:20世纪70年代,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世界各国建交的又一次高潮。②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③中美、中日关系: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式建交。2.影响:在新中国历史上都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跟进训练】3.下表是1975年江苏省上半年工业生产情况的报告,表格中工业生产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三月份四月份五月份六月份原油100万吨160万吨180万吨210万吨发电量8.7亿千瓦15.3亿千瓦17.5亿千瓦20.8亿千瓦铁路货运量250万吨410万吨474万吨481万吨A.大办工业、农业运动的开展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实施C.邓小平全面整顿政策的推行D.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政策的落实【达标测试】1.下表所列活动()时间活动名主要获奖或展演(展出)作品1956年8月第一届全国音乐周《广陵散》《阳关三叠》《嘉陵江号子》《祖国颂》《长征大合唱》等1957年1月第一次群众性电影评奖《董存瑞》《家》《为了和平》《平原游击队》《祝福》1957年12月第一届全国摄影艺术展292位作者的321幅作品,有的反映人民群众现实生活,有的反映祖国江山秀丽、欣欣向荣,还有的以人像、静物、花卉及鸟、兽、鱼、虫等为题材A.凸显新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B.推动了“双百”方针的提出C.表明文艺领域出现“左”的倾向D.反映我国传统文化仍占主流2.1957年创办于广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在新中国外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周恩来指出:“一年两次的广交会是在我们被封锁的情况下不得已搞的,我们只好请人家进来看。”由此可知,广交会的创办()A.扩展了与外部世界的交流渠道B.强化了与苏联的经贸联系C.突破了计划经济对外贸的束缚D.加速了不结盟运动的进程3.1957年,国家统计局《工人阶级队伍情况的调查报告》中有1950年及其后参加工作的职工社会出身情况,如下表所示。职工社会出身情况表(%)工人劳动农民转业军人个体劳动者及一般市民学生资本家上海35.5212.952.6918.7516.085.94天津39.1314.273.2712.2919.443.70陕西26.2627.998.328.6722.950.52新疆16.1625.4723.1918.1819.050.23据上表可知()A.内地与沿海原有工业基础差距大B.西部地区工商业改造不彻底C.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D.沿海地区工业发展更为迅速4.1957年,外国专家沙博理参观西安时,获悉城市人口从解放初不足50万增加到150万。在访问已建成的六家国营纺织厂中的一家时,他得知“该厂使用的每一件机器都是中国自造的”。他由此感到这座古城“重新兴盛起来了”。这说明()A.“一五”计划初步改变社会面貌B.西安成为内地省会开放城市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全建立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5.1954年4月15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办,历时三个月的鞍钢技术革新展览会在北京举行。展览会展示了鞍钢技术革新和基本建设的成就,会上劳模张明山、王崇伦等7人还建议在全国开展技术革新运动,各地纷纷赴京参观学习,由此推动了全国性生产热潮。这表明当时我国()A.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B.学习苏联经验开展技术革新运动C.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D.工业化建设激发劳动者生产热情【学习小结】【课后拓展】(必备知识)1.中国共产党在某次会议上宣布: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据此可知,该会议指的是()A.中共七大 B.中共八大C.中共九大 D.中共十大2.1957年,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区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毛泽东做出这一论断主要是为了()A.加快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B.坚持建设社会主义统一战线C.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D.完善社会主义各项民主制度3.“你是英雄咱好汉,高炉旁边比比看,你能炼一吨,咱炼一吨半;天上繁星点点,地上红光闪闪,王母惊呼玉帝打颤,感叹天上不如人间。”材料中反映的运动()A.提高广大人民生产积极性B.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片面强调了公有化的程度D.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4.下表反映了我国1961—1962年生产指标变化情况,这说明当时()年份钢产量煤产量基本投资积累率1961年750万吨2.5亿吨59.5亿元19.2%1962年600万吨2.39亿吨46亿元10.4%A.全国工业产量急剧下滑B.政治斗争抑制了经济发展C.国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D.中央对“左”倾错误进行了纠正5.20世纪60、70年代,我国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农村的生产关系中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C.经济建设的速度超越了客观规律D.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关键能力)6.有人戏称,“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的文学艺术局面是“八亿人民八个样板戏,浩然走在金光大道上”。这客观上反映出()A.文艺创作应遵循固定的模式B.“文化大革命”使文学艺术凋零C.看戏是最受民众欢迎的娱乐D.艺术发展受经济制约7.1971年前10个月,尼日利亚、科威特、喀麦隆、圣马力诺、奥地利、比利时、伊朗等9国先后与中国建交。该局面的出现()A.得益于中美关系正常化B.说明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C.取决于中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D.有助于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8.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中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特征是()A.国民经济的曲折发展B.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C.国民经济停滞D.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学科素养、核心价值)9.1958年,国家出台了《户口登记条例》,严格限制农村户口人员迁往城市。不久,禁止从农村招工的政策又突然发生了变化,国家决定放宽对招收新工人的审批权,大批农村人口得以迁入城市。这一变化()A.导致农业集体化运动严重受阻B.适应“大跃进”的需要C.利于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推行D.导致城乡差别缩小10.观察新中国城市化发展曲线,其中出现阶段“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B.支持农业合作化运动C.实施国民经济调整 D.为增强国有企业活力11.1964—1978年,国家在川、贵、云、陕、甘、宁、青等中西部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设施建设,沿海一些工业企业也搬迁到西部和西北地区,这就是“三线建设”。“三线建设”旨在()A.改变工业布局不够合理的状况B.发展内地经济以推动均衡发展C.加强备战应对严峻的国际局势D.拉动内需以促进国民经济恢复12.1969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就职演说时说:“我们寻求一个开放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国家无论大小,它们的人民都不生活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之中。”尼克松发表这番言论的背景是()A.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B.中国社会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C.美国对华孤立封锁政策已经破产D.中美两国共同受到苏联的威胁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面是某同学在探究学习新中国经济建设内容时,根据相关资料编写的提纲。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发展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二、国民经济发展的受挫和经济政策的调整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第一次探索2.人民公社化和经济的困境3.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恢复三、“文化大革命”和国民经济最严重的挫折1.“文化大革命”初期的社会经济2.国民经济发展的两次转折和受挫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提纲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须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反思感悟】第26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跟进训练】1.A【解析】1950-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变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53-1956年底,合作化从组织互助合作开始,逐步把个体所有制的小农经济改造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人民公社是在高级农业生产社的基础上联合起来组成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经济组织,表明农村生产关系在不断调整。2.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是牛鬼蛇神”“人民对我专政”“把我砸烂,砸碎”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歌词,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许多知识分子、民主人士和干部遭到批斗,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故选D项。3.C【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975年上半年工业生产情况好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进行全面整顿,使我国经济出现了复苏的势头,C项正确;A项是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期间的事实,排除;B项是1960年为纠正“大跃进”“左”倾错误提出的,排除;D项发生在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排除。【达标测试】1.A【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经济与艺术成就。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1956—1957年,我国在音乐、电影和摄影方面发展得欣欣向荣,体现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取得一定成果,故A项符合题意:双百"方针是在1956年4月提出的,故排除B项:左的倾向是指政治思想上超越客观实际,脱离社会现实条件,陷入空想、盲动和冒险的倾向,这些艺术作品的内容并没有体现这一倾向,故排除C项;这些作品多是对祖国的赞颂,无法说明传统文化占据主流,故排除D项。2.A【解析】在冷战的时代背景下,为了打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发展对外贸易、换取国家建设急需的外汇,我国在临近港澳、有着悠久对外贸易历史的广州创办广交会,这一举动扩展了我国与外部世界交流的渠道,故选A项。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苏关系出现裂痕,且材料对象不仅仅是苏联,排除B项。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突破了计划经济对外贸的束缚,中国对外贸易进入了新的实践探索阶段,排除C项。不结盟运动成立于1961年,而材料时间是1957年,故排除D项。3.A【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工业化建设。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与陕西、新疆为代表的内陆地区相比,以上海、天津为代表的沿海地区参加工作的职工中,出身于工人、个体劳动者及一般市民和资本家的比例更高,说明上海、天津等沿海地区从事工商业的人口更多,工业基础更好,由此可知内地与沿海原有工业基础差距较大,故选A项;根据职工的社会出身情况无法判断西部地区的工商业改造是否彻底,也无法看出沿海地区工业发展速度的快慢,故排除BD两项截至1957年,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只是奠定了初步基础,还远远没有实现,故排除C项。4.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57年,西安城市人口从解放初不足50万增加到150万,且国营纺织厂中使用的每一件机器都是中国自造的,这得益于“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实行,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广大农村和各行各业大力支援工业建设,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重型机器制造业等重要工业部门建立起来,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这与材料主旨相符,A项正确;改革开放后,西安成为内地省会开放城市,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排除C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排除D项。5.D【解析】依据材料时间可知,当时处于一五计划时期。依据材料“展览会展示了鞍钢技术革新和基本建设的成就,会上劳模张明山、王崇伦等7人还建议在全国开展技术革新运动,各地纷纷赴京参观学习,由此推动了全国性生产热潮”可知,一五计划的开展推动了全国性生产热潮,这表明工业化建设激发劳动者生产热情,故D项正确;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是在1965年,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学习苏联经验,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一五计划时期劳动者生产热情高涨,不能说明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而且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是在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后,故C项错误。故选:D。【课后拓展】1.B【解析】由材料中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分析可知,这次会议应是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故B项正确。2.C【解析】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已经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故A项错误;三大改造完成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开始,1956年中共八大规定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即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因此毛泽东提出这一论断主要是为了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统一战线及民主制度,故B、D两项错误。3.B【解析】根据“高炉”“你能炼一吨,咱炼一吨半”可以看出是“大跃进”运动中的大炼钢铁,大炼钢铁(过度注重重工业)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故选B项;“大跃进”是“左”倾错误指导下大办工业、大办农业的运动,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A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强调公有化的程度,与题意不符,C项错误;“大跃进”是一次严重挫折,不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D项错误。4.D【解析】经过1960年开始的国民经济“八字方针”的调整,我国经济出现缓和机会,表格显示我国1961—1962年生产指标变化逐渐呈下降趋势,旨在纠正“左”倾错误,D项正确;A项“急剧下滑”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政治斗争抑制经济发展材料并未体现,B项错误;C项中“国民经济结构优化”材料未体现,排除。5.A【解析】材料信息反映出20世纪60、70年代,一些农村地区的农民劳动生产积极性不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农村的生产关系中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故选A项。6.B【解析】“八亿人民八个样板戏”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思想专制的体现,由于思想严格控制,文学艺术走向凋零,B项正确;“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学发展受到政治影响,A项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