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古诗词鉴赏一、诗歌鉴赏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上李邕①唐·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②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注】①李邕,唐代书法家,曾任渝州刺史。李白游渝州时谒见李邕,因不拘俗礼,放言高论,使李邕不悦,对李白颇为怠慢。李白临别寄赠《上李邕》,以抒心志。②宣父,唐朝统治者给孔子的封号。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描绘“大鹏”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一个风起而飞,直上九天,风歇而落,震荡沧海的大鹏形象。B.李白充满幻想、非常自信,在诗中以大鹏自比,告诉李邕,你别看我年轻,可我满腹才学,终有一日将大鹏展翅,成就一番伟业。C.后四句转入正题,表面上只是指责世人,措辞较为委婉,实则可以说是对李邕怠慢态度的回答,世人指“世俗之人”,也暗指孔子。D.“殊调”“大言”指李白的那些不凡言论和豪言壮语。意思是说我的宏大抱负不被那些凡夫俗子所理解,还常常遭到耻笑。2.最后两句,李白用孔子“后生可畏”的典故,体现了李白怎样的个性?【答案】1.C2.这两句既是对李邕的揄揶讽刺,也是对李邕轻慢态度的回敬,体现了李白高度自信、傲视权贵的个性。【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C.有误,《上李邕》一诗是作者写给李邕的,表面是指斥“世人”,实则是对李邕轻慢态度的回敬,世人指“世俗之人”,也暗指李邕;故选C。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上李邕》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的诗作。此诗通过对大鹏形象的刻画与颂扬,表达了李白的凌云壮志和强烈的用世之心,对李邕瞧不起年轻人的态度非常不满,表现了李白勇于追求而且自信、自负、不畏流俗的精神。全诗语气直率不谦,充满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这两句意为孔老夫子尚且觉得后生可畏,你李邕难道比圣人还要高明?男子汉大丈夫千万不可轻视年轻人呀!后两句对李邕既是揄揶,又是讽刺,也是对李邕轻慢态度的回敬,态度相当桀骜,显示出少年锐气。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别匡山李白晓峰如画碧参差,藤影风摇拂槛垂。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注]匡山,位于李白故里青莲乡之北五十余里。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错误的是(
)。A.这首诗是他为了实现伟大的理想,决心离开他亲爱的故乡时的抒情言志之作。B.首联描绘了匡山清幽美丽的特点。首句写匡山近景,晨曦初露,翠峰参差,景色秀美。次句写匡山远景,山风和畅,藤影摇曳,轻拂栏槛,环境清幽。C.中间两联写出了诗人安闲舒适的生活状态。诗人“将犬”为伴,“带樵”晚归,听“猿啼”,看“鹤飞”,心旷神怡,安闲舒适。D.尾联则说,匡山虽美,我却无心留恋它,因为我已经决心把自己的文才武艺奉献给大好时代了。2.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案】1.B2.尾联运用了借景抒情和衬托的手法,抒发了作者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分析理解。B.错误。首句“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天色初晓,作者走出门外远望匡山,只看到曙光中美景如画,山色斑斓,不禁心情舒畅,属远景;近处,藤蔓从树上垂下,随风摇曳,枝条轻轻拂过栏杆,令人心旷神怡,属近景。故“首句写匡山近景,晨曦初露,翠峰参差,景色秀美。次句写匡山远景,山风和畅,藤影摇曳,轻拂栏槛,环境清幽”错误。故选B。2.本题考查表现手法。“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意为:不是我不爱这秀丽的美景,只因我已决心将我的文才武艺全都投入到政治清明的时代,以开创一番事业。“清境”,借景抒情,诗人面对如此美景却选择去蜀辞乡,运用衬托的手法,表达对故乡无限依恋,更抒发了他欲为大唐盛世奉献出文才武艺的宏伟抱负。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满江红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折磨。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1)请描绘出“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所展现得画面。(2)“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画面:院落篱下,菊花盛开,一地金黄,北国的秋天,天高气爽,景象如擦拭过一样洁净明丽。(2)表现了作者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抒发了决心投身革命、匡国济世的思想感情。【详解】(1)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意思是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描绘画面时要用生动的语言回答。示例: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这景象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情感的能力。此类题目一般由两部分构成答案:内容+情感。做答时既要理解诗句大意,又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揣摩诗歌情感。“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是秋瑾的自我写照,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上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身不得,男儿列”表明自己是女儿身,“心却比,男儿烈”则直接抒发了诗人渴望投身革命、匡国济世的一腔爱国热忱。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插秧歌[宋]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①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②。唤渠③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④,照管鹅儿与雏鸭。”【注释】①兜鍪:古代战士戴的头盔。②胛:肩胛。③渠:他。④莳未匝:插秧没有完成。1.下列对这首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诗连用“抛”“接”“拔”“插”四个动词,描绘了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B.第三、四句通过环境描写衬托插秧之“忙”,暗示农人对插秧这场“战斗”的厌恶。C.“朝餐”,点出农夫起早出工,直到现在还水米未沾,说明农事已紧张到极点。D.诗歌内容朴实,语言通俗,平白如话,撷取农村生活中的典型场景,自然又逼真。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的妙处。【答案】1.B2.运用比喻,将遮雨的蓑笠比作盔甲,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插秧犹如战斗一样紧张,“从头上湿到胛”写出雨势之大,突出了劳动的艰辛。【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B.第三、四句写出了春雨之密、之急、之大,以至于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此选项中“暗示农人对插秧这场‘战斗’的厌恶”说法错误;故选B。2.本题考查对古诗重点诗句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颔联的意思是:斗笠就像打仗用的头盔,蓑衣就像打仗穿的盔甲,雨下的很大,从头湿到了肩膀。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有一股火药味儿,暗示抢插稻秧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农家儿女正像全副武装的士兵一样在与天地奋斗拼搏。说明插秧就是一场抢天时的战斗,“雨从头上湿到胛”突出了劳动的艰辛。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金陵怀古许浑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①高低六代宫。石燕②拂云晴亦雨,江豚③吹浪夜还风。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注释]①禾黍,《诗经·王风·黍离》小序说,周大夫行役过故宗庙宫室之地,看见到处长着禾黍,感伤王都颠覆,作《黍离》诗。②石燕,《浙中记》:“零陵有石燕,得风雨则飞翔,风雨止还为石。”③江豚,《南越志》:“江豚如猪,居水中,每于浪间跳跃,风辄起。”阅读以上诗歌,回答问题。(1)这首怀古七律,在锤炼字句方面很见功力。请对第三联中“拂”“吹”两个字做简要赏析。(2)许浑的《金陵怀古》与《咸阳城东楼》两首诗的最后一句,所要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结合诗意说说你的理由。【答案】(1)“拂”字是“掠过”之意,写石燕掠过云朵带来晴雨变化;“吹”为“鼓动”之意,写江豚在江面上兴风鼓浪,把江上自然的风云晴雨的变化写作由石燕、江豚带来,用石燕、江豚象征历史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通过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表现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2)示例1:相同。都抒发了时移世迁、物是人非之感。“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当年事已不得而知,如今诗人从东面而来,到咸阳古地一览,所见唯有渭水长流。“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诗人感慨历朝历代繁华易逝,只有眼前的青山依旧。示例2:不同。《咸阳城东楼》更侧重于表现时移世迁、物是人非之感,《金陵怀古》更侧重于昔盛今衰的慨叹,有借古讽今之意。【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炼字的赏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化静为动等;然后展开想象和联想,把该字放入到句子中描述景象;最后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拂”字、“吹”字写得传神,“拂”是“掠过”的意思,“拂云”描写石燕掠雨穿云带来晴雨变化的形象;“吹”是“鼓动”的意思,“吹浪”表现江豚兴风鼓浪的气势。“江豚”和“石燕”,象征历史上叱咤风雨的人物,如尾联所说的英雄。这两句通过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表现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2)本题考查对诗歌蕴含情感的理解。《咸阳城东楼》中“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行人”,过客。泛指古往今来征人游子,也包括作者在内。“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东来”,指诗人(不是渭水)自东边而来。诗人最后感慨道:羁旅过客还是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我这次来故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着,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而已,抒发了时移世迁、物是人非之感;《金陵怀古》中“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英雄”,指曾占据金陵的历代帝王,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惟有青山似洛中”,指今日金陵山川地势与六朝时依然相似,人事却大不一样。江山不改,而人事多变。诗人感慨历朝历代繁华易逝,只有眼前的青山依旧,抒发了时移世迁、物是人非之感。据此分析可知,两首诗所要表达的情感相同;《咸阳城东楼》“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实乃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一个“流”字,则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融铸着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更侧重于时移世迁、物是人非之感;《金陵怀古》尾联照应开头,抒发了诗人对于繁华易逝的感慨。英雄,指曾占据金陵的历代帝王。金陵和洛阳都有群山环绕,地形相似,所以李白《金陵三首》有“山似洛阳多”的诗句。“惟有青山似洛中”,就是说今日的金陵除去山川地势与六朝时依然相似,其余的一切都大不一样了。江山不改,世事多变,令人感慨万千。所以,乙更侧重于繁华易逝的慨叹,借古讽今。据此分析可知,两首诗所要表达的情感不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甲]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对[甲]、[乙]两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乙]词中都运用“对比”的写法,[甲]词“少年”与“而今”、“强说愁”与“识尽愁”形成对比,[乙]词中现实与梦境形成鲜明对照,都抒发了词人复杂的心情。B.[甲]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无病呻吟之闲愁;有指词人忧国忧民之忧愁;也有指词人抑郁、伤感之离愁和词人怀才不遇、报国无路之哀愁。C.[乙]词下片一、二句写马快弦急,战斗激烈,从侧面衬托了人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从气氛上向人们预示着战事的胜利。D.[乙]词结语只有五个字“可怜白发生”,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另一方面感慨自己年事已高,壮志未遂。2.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赋壮词”,请结合[乙]词谈谈你的理解。(可从内容、思想情感、语言风格任选一个角度来回答)【答案】1.B2.①从内容上看,有军营生活、战斗场面的激越雄壮。②从情感上看,词人表达的有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也有壮志难酬的愤慨悲壮。③从语言风格上看,用词壮丽豪放。【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鉴赏。B.[甲]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有指词人无病呻吟之闲愁”有误;故选B。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赋壮词”,从内容上看,有军营生活、战斗场面的激越雄壮,先写沙场点兵的场景,将士们满怀豪情,充满壮志,又表现了军队的威武雄壮;下片继续写战斗激烈的场面,是壮烈的;看宝剑、听号角、八百里分麾下炙、沙场点兵,这些都是雄豪、壮美的行事;从语言风格上看,豪放壮美,壮丽而不纤巧:全词写“壮”,基调豪迈高亢大气磅礴;从情感上看,表达的是杀敌报国、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这是一场反击战。那将军是爱国的,但也是追求功名的。一战获胜,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岂不壮哉!到此为止,那真够得上“壮词”;最后一句回到现实,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白发已生,壮志未酬,看似消沉,其实仍是壮语。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未酬的悲情。变雄壮为悲壮,充满壮志未遂的抑郁、愤慨之情。阅读诗歌,回答问题东栏梨花
苏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1.除了以“雪”比喻梨花,诗还用哪些词来描绘梨花?写“柳深青”有什么目的?2.看着雪白的梨花,诗人为什么会产生“惆怅”的心情?(请用原诗回答),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淡白、清明,是为了衬托梨花的洁白以及繁盛。2.“人生看得几清明”,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绪(愁情)。【解析】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理解。作者在写“梨花”时,除了第三句用“一株雪”来设喻外,还运用“梨花淡白”直接对花的色彩进行描写;运用“清明”一词还描绘成型的梨花所形成的清澈明朗的境界。写“柳深青”运用的是衬托的写法,把梨花与柳叶的色彩对比,更加衬托梨花的洁白以及繁盛。2.本题考查情感分析。“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意思是:我心绪惆怅,恰如东栏那一株白如雪的梨花,居俗世而自清,将这纷杂的世俗人生,看得多么透彻与清明。诗人借用梨花作意象,表达绵绵不尽的情思,寄托人生感悟,表明自己也像梨花一样,看淡世间的一切,从失意中得到暂时的解脱,这是诗人清明人生细腻而真实的写照。所以产生惆怅心情是因为“人生看得几清明”。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行香子秦观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1)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2)请自选角度赏析“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的表达效果。【答案】(1)这首词极富动感地描绘了作者乘兴徜徉所见的质朴、自然、生机勃勃的村野田园风光图。(2)①寓情于景,描绘了“东冈”附近明媚的春光,明快的节奏中,宇里行间贮满盎然的意兴,自然流露出词人愉快的心境。②运用白描手法,“正莺儿啼”三句,描绘了一幅莺啼燕舞、蝴蝶采蜜的画图。抒发了词人内心的愉悦(惬意、舒畅)之情。③运用了排比修辞手法,“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生动表现了春光的生机勃勃。抒发了词人内心的愉悦(惬意、舒畅)之情。④动词准确,“啼”、“舞”、“忙”三字写出了一幅动态景象,展现了春的生命活力、盎然生机,抒发了词人内心的愉悦(惬意、舒畅)之情。也可从句式、动静、视听结合(与上阙结合)角度来赏析。【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画面。诗歌大意:绿树环绕着村庄,春水满池塘,迎着暖暖春风,安闲自在地来回漫步着。小小的院子却收尽春光,桃花正红,李花雪白,菜花金黄。越过围墙远望,隐约可见几间茅草房。溪水的小桥旁,青色的酒幌子在风中飞扬。偶然乘着游兴,走过东面的山冈。只见莺儿鸣啼,燕儿飞舞,蝶儿匆忙,一派大好春光。据此可知,本词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乡村田野风光图。(2)本题考查词句赏析。“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意为:偶然乘着游兴,走过东面的山冈。只见莺儿鸣啼,燕儿飞舞,蝶儿匆忙,一派大好春光。示例一:“啼描绘的是莺儿的声音,表现了它的生命活力;“舞”描写了燕子飞翔姿势的美好,表现在春天中快乐的情态;“忙”表现出蝴蝶在空中疾飞之态。这一番听觉视觉的描写,写出了一派大好春光,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和作者欣赏春天的快乐心情。示例二:句式上,这首词里“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句式对称整齐,富于韵律,节奏感音乐性强,形象地描绘出春天里黄莺、燕子、蝴蝶飞舞、忙碌的状态,表现它们的快乐,也表现了自然界的春意盎然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愉快。示例三:“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描绘了一幅动态图景,与上阕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描绘的静态美景构成呼应,桃红、李花白、菜花黄与莺啼、燕舞、蝶忙,一动一静,动静结合,不仅表达了春天的景美,也展现春天的生机活力,一派忙碌的景象。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定风波①范仲淹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②。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辈无欢绪。[注]①这首词写于范仲淹58岁被贬邓州时期,他营造百花洲,设立书院讲学,因重读陶渊明的诗心生感慨,写下此词。②时数:时运。(1)上片在流传过程中缺了一个字,请你从以下两个字中选出最合适的字,并简述理由。A.残
B.百(2)词中“功名得丧归时数”与《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示例一:选A.此时“春欲暮”,“残”字写出了百花凋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被贬谪后的惆怅。示例二:选B。此行为了“寻芳”,结果是“恍然身入桃源路”,可见百花洲上依然灿烂,“百”字表现百花盛开的美景,同时表达出诗人不计得失的豁达胸襟。(2)相同点:都表达作者淡泊功名的思想。不同点:“功名得丧归时数”指“功名得失是时运注定的”,有消极避世的情绪,表明作者想要离开官场,归隐田园的情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明作者无论成败得失都有淡然的心态和豁达的胸襟,也表现了作者胸怀天下的思想境界,以及对友人的劝勉【详解】(1)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并填字。本题结合诗歌内容及作者情感,言之成理即可。可填“百”。开头是“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是说城里虽然“罗绮满城”花花绿绿,但是春天已近逝去,于是到百花洲上寻找春天的美好景色。百花洲上的景色是怎样的呢?如此空缺处可填“百”,“浦映百花花映浦”,百花洲上此时百花开,花岛相映,与后面“恍然身入桃源路”一致,表达出诗人不计得失的豁达胸襟。也可填“残”。因为诗歌写的毕竟是暮春之景,百花凋零,特别是洲上风盛,花更易残落。“残”字写出了百花凋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被贬谪后的惆怅。(2)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比较两篇作品的思想感情。分析时应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本诗中上片侧重写景,去百花洲上寻找春天尚未消逝的美好景色。下片侧重抒情,诗句“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表明请不要责怪山翁我偶尔寻一点欢乐,功名的“得”和“失”乃是时运注定,认为功名得失有定数,可见其乐观旷达,有及时行乐的思想,被贬后有隐退的想法。相同点:两篇作品都表达了被贬之后的乐观旷达之情。本词作者借百花洲上“寻芳”,“聊逸豫”,认为功名得失有定数,可见其乐观旷达;《岳阳楼记》中,作者借描写岳阳楼的景色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情怀。不同点:《岳阳楼记》表达自己被贬后虽有失落,但仍心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本词借“聊逸豫”“归时数”来抒发自己矛盾的心情,豁达中有及时行乐、渴望退隐的情绪。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①砧声②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注释】①御苑:帝王家的苑囿。②砧声:捣衣声。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唱离歌”意谓魏万动身离京,“微霜”营造了离别时节深秋萧瑟的气氛。B.颔联诗人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魏万作为游子在途中听到雁鸣和看到云山的感受。C.颈联写树色把寒气催来,暗含岁月不待之意,与尾联的“岁月易蹉跎”相呼应。D.本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表达友人离别之时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出两点即可)【答案】1.A2.示例:(1)诗中“微霜”“鸿雁”等意象蕴含诗人深切的离愁别绪。(2)“愁里听”“客中过”表达了诗人对魏万赴京后的担忧。(3)尾联表达了诗人对魏万殷切的勉励和嘱托。【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的理解和分析。A.“魏万动身离京”错,诗歌题目“送魏万之京”意思是送魏万前往京城。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从题目“送魏万之京”和“离歌”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从“昨夜微霜初渡河”可知,这是深秋时节;从“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可知,这里呈现出的景物是萧瑟、凄清的状态;“微霜”“鸿雁”两个意象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渲染了离愁;“愁里听”“客中过”写出他乡游子前路茫茫,黯然神伤的情态;第三联想象赴京途中的所见所闻,摹写友人一路的孤独寂寞,表现作者对友人的深切情谊;最后两句“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向上。阅读下面诗词,完成各题。山花子【南唐】李璟①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②,小楼吹彻玉笙寒③。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注】:①李璟:南唐中主,在位期间南唐国势处于由盛转衰之际。②鸡塞:泛指边塞。③彻:大曲中的最后一遍。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上阕重写景,写出荷花落尽、荷叶凋零,十分贴切地描绘了深秋的景色,使人不忍观之。B.“韶光”句承接前两句,是对美好景物和生命共同憔悴的哀伤总结,于是“不堪看”就有了无限深重的悲慨。C.词中塑造了一位思妇形象,她感叹时光易逝,托梦境诉哀情,吹玉笙传相思,最后两句直抒胸臆,令人潸然泪下。D.全词语虽平淡,却表现了南唐国势日衰的情势,反映了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和统治阶级精神的空虚。2.“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一句中,主人公凭栏传达愁绪。下列诗句表达同样情绪的是(
)A.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B.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李煜《浪淘沙》)C.夜深起凭阑干立,满耳潺湲满面凉。(白居易《香山避暑二绝》)D.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李白《清平调三首》)3.汪莘的诗《湖上早秋偶兴》也写了荷花“坐卧芙蓉花上头,清香长绕饮中浮。金风玉露玻璃月,并作诗人富贵秋。”李词与汪诗的景和情有何不同?请结合诗词简要分析。【答案】1.D2.B3.汪莘的诗《湖上早秋偶兴》描写早秋时节湖上荷花美景,表达了作者愉悦舒畅的心情。李璟《山花子·菡萏香销》借写荷花落尽,香气消散,荷叶凋零来象征南唐的没落,寄托了作者的家国之痛。【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词的理解。D.有误,作者在思妇的对景伤情,感叹青春易逝中,渗透了自己不堪迟暮的感伤心情;而词句意境的众芳芜秽、美人迟暮,又象征着南唐的没落,寄托了作者的家国之痛。“反映了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和统治阶级精神的空虚”理解有误。故选D。2.本题考查对情感的理解。“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一句中,主人公凭栏传达愁绪。为了消除郁闷,走到楼头,独倚阑干,面对着朦胧的雨幕,想起在远方戍边的心上人儿,无限愁恨顿时汇聚心头,热泪象断串的珠儿滚滚而下。作者借“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哀叹,来象征南唐的没落,寄托了作者的家国之痛。A.不同,此句只是描写了武昌的夏天的景色。B.相同,此句写了亡国以后,不可能见到故土的悲哀之感,正是词人不敢凭栏的原因,传达了词人内心无限的痛楚。C.不同,此句写了白居易在香山避暑时半夜靠在栏杆上,凉风铺面的感觉。D.不同,此句主要写了唐玄宗沉迷声色,杨贵妃天姿国色。故选B。3.本题考查对诗词的比较理解阅读。汪莘的诗《湖上早秋偶兴》描写湖上早秋景物,使人耳目一新。起句“坐卧芙蓉花上头”,芙蓉即荷花。不说坐卧湖上,而说坐卧花上,是为了突出湖的特点:那满湖的荷花,竟使诗人有坐卧花上之感,把产生“偶兴”的环境写得很美。他没有描写那亭亭如盖的荷叶,而强调那盛开未衰的荷花,颇具用心,为下面的描写留下了余地。面对秋日的荷塘,秋风乍起之时,诗人的感受是:青香长绕饮中浮。“香”由首句的“花”字而来;惟其花多,香才“长绕”。荷花以清香著称,此处不曰“清香”,而著一“青”字,写出了从翠叶绿波间飘出的那种只有荷花才有的清幽香气,好像花香也带有了荷的青青之“色”,色味相托,极其传神。写花香又衬以酒香,花香“绕”“浮”在酒香之上,更显诗人“醉翁之意不在酒”,为花香所陶醉的感受。李词《山花子》是一首怀人思远的词。上片主要写景,流露出浓厚的感伤情调。“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当秋季来临的时候,荷香销尽,翠叶凋残,一阵西风从绿波间吹过,加浓了恼人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户口注销委托书写作技巧3篇
- 工程水泵安装施工合同书2篇
- 五角度空气质量提升计划3篇
- 律师聘请委托书的写作技巧3篇
- 会议技术服务协议3篇
- 泵的智能故障诊断与预测维护考核试卷
- 桥梁工程的抗震性能评价考核试卷
- 管道工程法律法规更新与培训考核试卷
- 机械设备行业发展趋势预测考核试卷
- 礼仪用品企业市场竞争态势分析考核试卷
- 公务用车分时租赁实施方案
- 全国AEFI监测方案
- DB3301∕T 0451-2024 医学美容机构电子病历系统技术规范
- 《大国浮沉500年:经济和地理背后的世界史》记录
- 水工维护初级工技能鉴定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运维项目进度计划
- 商场中央空调租赁协议模板
- 十八项核心制度
- 浙江省杭州市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期中模拟测试数学试卷(人教版)
- 国家开放大学《Python语言基础》实验4:条件分支结构基本应用参考答案
- OTA代运营协议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