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歌专题训练-------竹枝词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竹枝词二首①黄庭坚(一)撑崖拄谷蝮蛇愁,入箐攀天猿掉头。鬼门关外莫言远,五十三驿②是皇州。(二)浮云一百八盘萦,落日四十八渡明。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一家皆弟兄。注:①绍圣元年十二月,黄庭坚以“毁谤先帝”、“修实录不实”的罪名“贬涪州”(今重庆涪陵)、别驾、黔州(今重庆彭州)安置。此二首诗即作于从三峡赴黔州途中。②唐制:三十里设一驿站。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撑崖拄谷蝮蛇愁”写用拐杖撑住登山下谷,连善于攀缘的蝮蛇都为之发愁。B.“入箐攀天猿掉头”欲扬先抑,与李白《蜀道难》“猿揉欲度愁攀缘”有异曲同工之妙。C.“浮云一百八盘萦”中“浮云”象征朝廷中的谗邪奸佞,暗示自己愁肠百结之因。D.“落日四十八渡明”谓落日的余晖照耀着四十八湾渡口都很分明,以写水路蜿蜒之势。E.这二首诗将由峡入黔的山川险阻形容得淋漓尽致,跌宕顿挫,深沉却不生硬。2.请分别结合两首诗的后两句,分析所蕴含的情感有何不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竹枝词(二首)姚少娥①其一卖酒家临烟水滨,酒旗挂出树头春。当垆十五半遮面,一勺清泉能醉人。其二燕晴花暖春色饶,游情欲醉魂欲销。红衣突展绿阴畔,接袖②纷纷度小桥。【注】①姚少娥:明代女诗人。②接袖:指携手。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第一首诗的第一、二句属于环境描写,距离自远而近,视野由大到小,为后面的人物描写做铺垫。B.“当垆十五半遮面”,用特写镜头描写当垆女子,卖酒少女虽然没有正面亮相,但显得羞涩动人。C.“一勺清泉”未必真“能醉人”,水不醉人而饮者自醉。这种拟人化的表达衬托了当垆女子的美好。D.第二首诗的第一、二句写出了春天的景色和春游的感受,“饶”是“多、盛”的意思,“醉、销”写出了春色摇荡性灵的力量。E.第一首诗画面活泼可喜,第二首诗画面明净可爱,各有特色,但都洋溢着对自然对人生的爱悦之情,给人艺术美的享受。4.“红衣突展绿阴畔,接袖纷纷度小桥”两句,在词语运用上或表现手法上有哪些特色?(要求答出三点)每种特色各有什么表达效果?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竹枝词二首刘禹锡其一山桃红花满上头①,蜀江春潮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②愁。其二瞿塘③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④平地起波澜。【注】①上头,山头。②侬,我。③瞿塘,瞿塘峡,三峡之一。④等闲,无端。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一”诗中景物描写清新自然,桃花、春水既是实景,又可以认为有起兴的作用。B.“其二”诗中“嘈嘈”与《琵琶行》的“嘈嘈”都是拟声词,前者拟水声,后者拟琵琶声C.两首诗的语言风格比较接近,文字明快浅近,都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歌特色。D.两首诗使用的艺术手法不同,“其一”使用了比喻手法,“其二”使用了类比的手法。6.两首诗中作者借“水”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具体分析。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竹枝词九首刘禹锡[注](其六)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其七)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注]刘禹锡,参加永贞改革失败后,屡遭小人诬陷,权贵打击,两次被放逐,达二十三年之久,这两首诗写于他任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刺史期间。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六说城西门外江中的滟滪堆。一年又一年,江水掀起的波浪没能将它摧毁。B.“瞿塘嘈嘈十二滩”中,“嘈嘈”写流水下滩发出的声音,“十二滩”犹言险滩之多。C.人间世道即使是“等闲平地”也会横生波澜,令人防不胜防,人心不像瞿塘峡水那样凶险。D.“人心不如石”“人心不如水”可知诗人深感世路维艰,内心苦痛,故有此愤世嫉俗之言。8.《竹枝词》语言特色鲜明,请结合选诗简要说明。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竹枝词(其二)刘禹锡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竹枝词(其九)刘禹锡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①。【注】①畲:指焚烧田地里的草木,用草木灰做肥料的耕作方法,指粗放耕种的田地。9.下列对这两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首诗音节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色彩明朗,格调凄清,含蓄婉转,颇富情韵。B.第一首诗中的一个“满”字表现了山桃之多和花开之盛,一个“拍”字写出了水对山的依恋之情。C.第二首诗的第二句写诗人遥望山顶,看到花木掩映之中升起了炊烟,由此推断出山中有人家。D.第二首诗每句一景,既相对独立成图,又构成了一个艺术整体,给渎者一种审美享受。10.这两首诗应写到了“花”,它在诗中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歌分析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竹枝词九首刘禹锡<其四>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凭寄狂夫书一纸,家住成都万里桥。<其九>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注】①狂夫:古代妇人自称其夫的谦辞。②银钏:银手镯。③烧畲(shē):在春耕时节,把地里的草木烧成灰作肥料,然后播下种子。1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首诗写的都是山水之地、春暖花开时,既有景物描写又有人物事件。B.兰桡即兰桨,同兰舟一样,不一定是兰木所制,只是一种美称;此处运用借代手法,以浆代船。C.“其九”诗中“层层”二字写出了桃李依山而栽、附势而上、花开繁盛的美丽景象。D.两首诗语言典雅,清新活泼,生动流丽,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12.试比较“云间烟火是人家”与杜牧《山行》“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在描写角度、内容意象、意境特点等方面的相同之处。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竹枝词[明]何景明十二峰①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②。青枫江上孤舟客③,不听猿啼亦断肠。【注释】①十二峰:指巫山十二峰。②瞿塘:即瞿塘峡,险峻为三峡之首。③孤舟客:作者自指。13.本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简要概括。14.请从抒情的角度对本诗的写作手法作简要赏析。答案1.BC2.第一首:“莫言句”,似乎表现出诗人不畏险远,坚韧旷达的情怀,而从末句可知,距离京师有五十三处驿站(1590里),实在太遥远了,这里反话正说,抒发了备尝山川险阻的无限抑郁之情。第二首:“莫言句”虽与第一首一样反话正说,但结句却是真正的达观宽慰,表现出诗人对陌生孤独并不介怀,对少数民族也毫不歧视的平等态度的豁达胸怀。【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学生应首先仔细阅读诗歌内容,然后理解诗的意思及主旨,再分析选项,做出答案。本题B项“欲扬先抑”错。该句以猿猴作陪村,猿尚不得通行,则入山之难,自可想见。C项“浮云”形容山高路危,直入云际,巫峡云蒸雾罩,似乎伸手可掏。此句写山高,没有象征义。故选BC。2.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本题第一首:“莫言句”,似乎表现出诗人不畏险远,坚韧旷达的情怀,而从末句可知,距离京师有五十三处驿站(1590里),实在太遥远了,这里反话正说,抒发了备尝山川险阻的无限抑郁之情。第二首:“莫言句”虽与第一首一样反话正说,但结句却是真正的达观宽慰,表现出诗人对陌生孤独并不介怀,对少数民族也毫不歧视的平等态度的豁达胸怀。3.CE4.①选用色彩词语:红衣、绿树互相衬托,大红大绿,色彩鲜艳,富有视觉冲击力;②用准确、贴切的动词表现情态:“突展”,说明眼前景象出现得突然而迅速,给人惊喜的感觉,让人印象深刻;“接袖”,写出携手的独特形态,渲染欢快活泼的气氛,饱含诗情画意,富有动态美。③借代的手法,用“红衣”借指红衣女郎,用“接袖”借指携手,只写衣着,不直接写人,含蓄动人,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C项,没有拟人化的表达;诗中的“一勺清泉”应是指美酒,不是水。E项,顺序颠倒,应是第一首诗画面明净可爱,第二首诗画面活泼可喜。故选CE。4.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给出了赏析的角度,一是词语运用,二是表现手法,要求是从这两方面总共需答出三点。表现手法容易判断,从“红衣”“接袖”等词可以看出运用了借代修辞,效果是表达含蓄,给人以想象的空间。用词方面,看到“红”“绿”,考虑用鲜艳的色彩增强视觉冲击力的效果,看到“突展”“接袖",考虑动词使用的动感。【点睛】古典诗歌写景的七种角度:一、正面与侧面的结合。(所有的烘托写法都是侧面描写,在回答侧面描写时要具体),比如本题中就是采用了正面与侧面的结合的手法来写景。二、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为了创造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一种重要的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三、声与色的结合(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古代写景常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受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四、虚与实的结合“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五、点与面的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他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六、远与近的结合。看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比如本题中运用的是空间角度中的高低结合,山上的树木和山下的泉水,山崖上残雪与山路上出征的骑兵,构成了高低有致,上下错落的画面。七、白描手法。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同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诗歌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写景是诗歌的主要内容,鉴赏诗歌的写景就要从诗人写景方式入手,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景物中所蕴含的诗人情感。5.D6.两首诗借“水”表达的情感不同。(其一)写花红易衰,正像郎君的爱情虽甜,但不久便衰落;而流水滔滔不绝,正好像自己的无尽愁苦。形象地描绘出了这个失恋女子的内心痛苦。(其二)作者从险阻重重的瞿塘峡联想到当时的世态人情。瞿塘峡之所以险,是因为水中有道道险滩,而人间世道无端也会起波澜,令人防不胜防,说明“人心”比瞿塘峡水还要凶险。【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其二’使用了类比的手法”错,“其二”使用的是对比手法,把人心与水进行对比。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其一)“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意思是容易凋零的桃花就像郎君的情意,这源源不断的江水就像我无限的忧愁。这两句是对景抒情,用的是两个比喻:花红易衰,正像郎君的爱情虽甜,但不久便衰落;而流水滔滔不绝,正好像自己的无尽愁苦。这两句形象地描绘出了了这个失恋女子的内心痛苦。比喻贴切、动人,使人读了不禁为这个女子在爱情上的不幸遭遇而深受感动。此诗借“水”形象地描绘出了这个失恋女子的内心痛苦。(其二)诗以瞿唐峡的艰险起兴,引出对世态人情的感慨。诗的第一句用七个字就写出了这三峡之一的瞿塘峡的凶险之势。“十二滩”以具体数字交待了这里险滩之多,这句绘制了惊心动魄的艺术氛围,也为下文做好了铺垫。二句写由此发出的感叹:面对着凶险的瞿塘峡,人们不但感叹旅途之险,也联想到人生道路之难。三四句是诗人自己的体会。以瞿塘之险比喻人生之险。人间世道会“等闲平地”掀起波澜,令人防不胜防,这“人心”比瞿塘峡的水流还要凶险。这是发自诗人内心的感慨之言。7.C8.①全诗语言直白清新,富于生活气息。“年年波浪不能摧”“人言道路古来难”语意直白,富于生活气息。②善于将抽象事物具体化,给人以生动形象之感。以滟滪堆之石与人心对比,化无形为有形。人的心竟不如这石头,“滟滪堆”坚不可摧,而人心一会儿东,一会儿西,摇摆不定;以人心与瞿塘水的凶险对比,瞿塘水再险也比不上人心之险。【解析】7.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语言、表达技巧和评价古诗观点态度的能力。C.“人心不像瞿塘峡水那样凶险”错误,“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意为人心比不上流水,人心比瞿塘峡水还要凶险。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特色的能力。其六用波浪不能摧毁滟滪堆起兴,并以此比喻“人心不如石”。作者把“人心”和“石”这些原本不相关的物象在特殊的语境联系起来,于平常中出新意,使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形象化。诗人把他的人生感悟融进这两个比喻之中,形象而深刻地传达心中的隐痛和感伤。其七中从瞿塘峡的艰险借景起兴,引出对世态人情的感慨。“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瞿塘峡之所以险,是因为水中有道道险滩,而人间世道“等闲平地”也会起波澜,令人防不胜防,真是“人心”比江峡还要凶险。两句之间有转折,也有深入,以瞿塘喻人心之险,在人之言与我之恨之间过渡,命意精警,比喻巧妙,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这组诗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富于生活气息,如“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如“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描写夔州一带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的,语言明快浅近,清新流丽,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是一个词文化的开端,用朴实的语言开始写意中国的文化。9.A10.①第一首诗以红花比兴。第一句以桃花相依山头起兴,引起下文所要表达的情思。第三句以“红花易衰”比喻爱情易老,表达女主人公的担忧。②第二首诗借描写桃李花展现出一派山间色彩绚烂的美景,同时花对人起到了衬托作用,表现了温馨和谐的农家生活情景,也对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进行了赞美。【解析】9.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A项,“色彩明朗,格调凄清”错。这首诗的色彩艳丽热烈,格调明朗、自然。故选A。10.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意象的作用的能力。这道题重点考的是赏析意象“花”的作用,可以从意境和情感等方面着手分析。第一首诗,运用比兴手法表达抒情主人公的情思。首句“山桃红花满上头”写满山桃花红艳艳。以桃花相依山头起兴,引起下句“蜀江春水拍山流”中所要表达女子对那字依恋的情思。第三句“花红易衰似郎意”运用比喻,以“红花易衰”比喻爱情易老,写花红易衰正像郎君的爱情虽甜,但不久便衰落。第三句照应第一句,表达女主人公的担忧。第二首诗,前两句“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的意思是山上开放的桃花、梨花层层叠叠、布满山野,遥望山顶,在花木掩映之中,升起了袅袅的炊烟,那一定是村民聚居之处。首句描写了色彩绚烂、满山飘香的景象,同时花对人起到了衬托作用。诗人遥望山顶,在花木掩映之中,升起了袅袅的炊烟。他推断这一定是村民聚居之处。诗人探寻的目光越过满山的桃李,透过山顶的云雾,终于找到了绣出这满山春色的主人的所在,美是由人创造的。“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两句写山村居民热气腾腾的劳动生活。挎着长刀、戴着短笠的男人们根据传统的办法前去放火烧荒,准备播种;戴着饰物的青年妇女们下山担水,准备做饭。山美、花木美,都来自山村居民的劳动之美。诗中没有直接发出赞美,但是对温馨和谐的农家生活情景的描写,都隐隐透露出诗人欣喜愉快的心情和对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赞叹。11.D12.①描写角度:两句诗都是从远景的角度进行描绘,视野开阔,景象阔大。②内容意象:两句诗都有“白云”“人家”的意象,所写的内容都是自然景物与人文景物的融合。③意境特点:两句诗都具有令人向往的清幽、恬静、闲适的意境。【解析】1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内容和手法的能力。D项,两首诗语言“典雅”错,《竹枝词九首》是刘禹锡仿任职地民歌而作,多用白描手法,语言明快浅近,而非典雅。典雅即高雅不浅俗之意。 故选D。12.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诗歌手法、意象、意境的能力。“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意思是:遥望山顶,在花木掩映之中,升起了袅袅的炊烟,那一定是村民聚居之处。描写山顶的白云、炊烟、人家,是远景。“白云生处有人家”意思是: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互联网行业用户信息保密合同
- 实体店面租赁合同书
- 时间是个魔法师课件
- 土地权益转让及农业生产协作合同书
- 英语语法倒装句:类型与识别技巧教案
- 量子力学原理与应用科学探究教学大纲
- 古诗鉴赏方法与技巧运用设计探讨实践教学方案的建构
- 纪念册课件教学课件
- 纪念九一八课件
- 企业融资借款合作协议
- 铜矿采选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秋季学期学校全面工作计划
- 收费站文明服务培训
- 2024年医师定期考核超声专业试题及答案
- 二手车寄售合同
- 2025中国人寿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完整答案详解
- 充电桩行业知识培训总结课件
- 武汉市纳帕溪谷剩余产品价格策略及3月份销售策略报告
- 2024-2030年钻石行业市场调研及前景趋势预测报告
- 景区植物管理办法
- 市场推广活动场地租赁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