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实验版选修13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佛理禅趣《坛经》两则 全国获奖_第1页
人教课标实验版选修13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佛理禅趣《坛经》两则 全国获奖_第2页
人教课标实验版选修13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佛理禅趣《坛经》两则 全国获奖_第3页
人教课标实验版选修13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佛理禅趣《坛经》两则 全国获奖_第4页
人教课标实验版选修13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佛理禅趣《坛经》两则 全国获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佛教有四大名山,是四大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代表中国佛教的特质。普陀山观世音菩萨代表佛教的慈悲(爱心),九华山地藏菩萨代表大愿(孝道),五台山文殊菩萨代表大智(理性),峨嵋山普贤菩萨代表大行(落实),所以这四位菩萨在中国佛界的地位非常崇高,纵然不是在这四大名山,一般比较大的道场也都会供奉这四大菩萨。1.大慈大悲观音菩萨2.解救苦难地藏菩萨3.般若智慧文殊菩萨4.德行圆满普贤菩萨诗人与禅宗从宋朝之后,苏东坡的许多诗词,被许多禅师视为悟后境界的作品,例如有名的庐山三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认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未消;

到得还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东坡一生波澜起伏,在历经人生的沧桑之后,他的心性有了很大的转变,他在《自题金山画像》一诗中曾自我表明心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首诗在表达自己的“心”已不受任何外物的牵动,而自“身”的飘荡更是能随遇而安。而被常人视为是受苦的贬谪之地——黄州、惠州、儋州,却是他一生过得最丰富且快意的一段日子。苏东坡毕竟是慧根深植,在充满浮沉不定的一生中,他始终能潇洒面对,也正因为如此的性格,使得他的诗词文中,总具有明朗空灵的自然之气,这或许是东坡再一次乘愿下世渡众的另一段因缘吧!

有一天,苏东坡到佛印禅师处与佛印禅师聊天,两人均盘腿而坐。

聊到高兴时,苏东坡问佛印禅师:“你看我现在像什么?”

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尊佛。”

苏东坡笑着对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堆牛屎。”

佛印禅师笑笑,没有说什么。

苏东坡以为他胜利了,回家后沾沾自喜地和他妹妹苏小妹谈起了这件事。

他妹妹说:“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是佛一样的境界,所以看你像一尊佛;而你的心态像一堆牛屎一样,看禅师当然也就像一堆牛屎了。”

苏东坡听后顿时面红耳赤。

一位禅师在旅途中,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连续好几天,那人用尽各种方法污蔑他。

最后,禅师转身问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那么这份礼物属于谁呢?”

那人回答:“属于原本送礼的那个人。”

禅师笑着说:“没错。若我不接受你的谩骂,那你就是在骂自己。”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就是佛让人们止恶扬善、自净其意的教法。儒释道成为影响中国的三大宗教。关于禅宗

禅宗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流派,它既不是延续印度佛教已有的某个宗派,也不完全信奉某部已有的经典,而是建立了自己的宗经,标榜自己独特的修持方式。它是完全中国化的佛教,它公开宣称以六祖慧能的言教为经,并以开坛立宗的形式命之为《坛经》。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创作的、被公开而持久地称为“经”的佛教著作。禅”是梵语的音译,指的是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在彻底寂静中呈现的神秘思维状态。这是一种修行的方式,禅宗即得名于此,由此可见禅宗对于禅修实践的高度重视。与其他宗派将重点放在经典、理论的解释和研讨不同,禅宗重视体悟而轻视理论,在理论的建树上没有多少新的东西,对于禅修却有着重大的发展。大致而言,禅宗的思想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禅宗的思想佛性本有无住生心顿悟法门慧能与禅宗

慧能(公元638-713年),俗姓卢,新州人,为禅宗南宗的始祖。也作惠能。禅宗以菩提达摩为中国始祖,故又称达摩宗;也因自称得佛心印,又称为佛心宗。达摩于北魏末活动于洛阳,倡二入四行之修禅原则,以《楞伽经》授徒。弟子有慧可,僧璨为再传。璨弟子为道信。信弟子弘忍立东山法门,为禅宗五祖。门下分赴两京弘法,名重一时。其中有神秀、惠能二人分立为北宗渐门与南宗顿门。神秀住荆州玉泉寺,晚年入京,为三帝国师,弟子有嵩山普寂、终南山义福;惠能居韶州曹溪宝林寺,门下甚众,以惠能为六祖。后为禅宗正宗。

六祖慧能是禅宗的真正创立者,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慧能以后,禅宗广为流传,于唐末五代时达于极盛。禅宗使中国佛教发展到了顶峰,对中国古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慧能创立的禅宗,不仅与印度佛教以及中国其他佛教宗派不同,而且与旧有的各派禅学不同,它是佛教内部的一次革新。禅宗的根本特点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心传心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神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坛经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慧能受法》翻译

五祖弘忍和尚在夜里到了三更天的时候,把慧能召唤到佛堂里,为他解说《金刚经》。慧能一经传授,顿时就领悟了佛法。当天夜里接受训导,别人都不知道。于是弘忍和尚就把顿悟的法门和本门的信物袈裟传给了慧能:“你就是六代祖师了,这件袈裟就是信物,要代代传下去;本门修行要‘以心传心’,应当引导弟子自己领悟。”弘忍又说:“慧能!自古传授法器,都是很危险的事情,就像生命悬在发丝上一样!如果你在这里停留,有人就会害你,你应该即刻就离开这里。”

这段文字说的是慧能受衣法时的情景和弘忍的教诲。慧能所作的偈,显示出他对于佛理的精湛领悟,由此得到了弘忍大师的欣赏。弘忍大师想把衣钵传授给慧能,又怕别人害他,所以选择在三更时分,把慧能唤到佛堂中,秘授《金刚经》。慧能天资聪颖,再加上名师的教诲,他顿时就领悟了。于是,弘忍把衣法传给了慧能,并作了训诲。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传法给慧能,宣布他为自己的传人,以自己的袈裟作为信物,将佛法一代一代发扬光大,二是传授本门的“独门秘笈”,即“以心传心”,不依赖文字的传道方式和通过引导使学禅者自己顿悟的修行方法。法传完以后,弘忍说,自古以来,传授衣法常常引起禅门内部的倾轧,受衣法的人,往往气如悬丝。并告诫他不要在此久留,要速速离开此地。这表现了他的谨慎。南能北秀

翻译世人都流传着“南能北秀”的说法,却未能知道根本的缘由。神秀禅师,在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担任住持修行;慧能大师,在邵州城东三十五里的曹溪山修行。佛法均属一个宗派,因为传人居住一南一北,所以就有南北流派。为什么又有渐悟和顿悟的区别?佛法只有一种,人领悟佛法有慢有快,领悟慢的,就采用渐悟的方法,领悟快的,就采用顿悟的方法。佛法本身没有顿和渐的区别,但是因为人的根器有迟钝和敏捷的区别,所以才有了渐、顿之称。理解:

弘忍定居于黄梅双峰山中,门下人才很多。慧能继承了他的衣钵,先在南方隐居,后到曹溪的宝林寺弘法;神秀虽然没能继承衣法,但也在佛法上有相当的造诣,弘忍死后,为武则天所召,传教于北方的当阳县玉泉寺。由此形成南北二宗,称为“南能北秀”。这种划分的依据,一是地域上的不同,二是悟道方式的不同。慧能一系信奉《金刚经》而强调顿悟,认为应该单刀直入,“直指人心”;而神秀一系则信奉《楞严经》,强调渐悟,认为要达到觉悟,必须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像扫除灰尘一样,慢慢地扫除心灵上的种种障碍。

课文对这种认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1.指出虽然南北地域不同,实际上他们的师承是一致的,都是弘忍所传的禅法;2.在对于人的心性的认识上,他们是一致的,即都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变的真性,而众生因迷妄颠倒不能觉悟。3.从悟道方式上看,虽然侧重点不同,却是互为补充的。课文说,“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这“法即一种”所说的“法”,就是众生本具有的自性清净心。因为众生的清静佛性一向为迷妄所覆盖,只有消除妄念,真性才能显露出来。但是由于人的领悟能力有迟有疾,领悟力差的可以通过渐修使其慢慢领悟,而领悟力强的则可以引导其瞬间领悟,也就说要因材施法。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