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课件46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1页
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课件46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2页
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课件46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3页
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课件46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4页
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课件46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燕歌行并序高适学习目标一:掌握诵读本诗的要领,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能力。二:体悟诗歌复杂的情感意蕴,体会高适古体诗的格律化风格。(重点)三:理解边塞成卒生活的艰辛苦楚,激发对和平稳定生活的热爱之情。(难点)知人论世壹高适(约704年-约765年),字达夫、仲武,汉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初读探究贰燕国摐金征戍

旌旆

逶迤碣石塞草腓玉箸蓟北功勋yānshùwēiyíféijìchuāngjīngpèijiézhùxūn解题:燕歌行

燕,古国名。古燕国所在地,位于我国东北部。此地最早称为“幽州”。蓟,在历史上是与燕并存的诸侯国,且蓟、燕两地相邻。后“蓟微燕盛”,蓟为燕吞并,称为燕国的都城,蓟也成为燕的代称。《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内容多写燕赵边塞之事。

歌,为产生于先秦时期歌谣的统称,“燕歌”即燕地的歌谣,因为燕地在春秋至两汉千年以来战争频发,征戍不断,战争积淀在“幽、蓟”之地的民谣中,成为记忆着征战、别离、相思等内容的“燕歌”。

这里的“行”和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行”一样,只是表示古诗的一种体裁,均属“歌行体”。

此诗为和人之作,但绝非无聊应酬,而是“感征戍之事”而作,饱和着血泪的感慨;“事”,亦非道听途说之辞,而是作者身临其境,亲眼所睹。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此诗是有感而发。其所感之事,则与张公有关。张公者,张守珪也,当时担任着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的要职,主持北边对契丹军事;史载他曾隐匿所部将领的败状,而向朝廷妄奏有克获之功。高适对此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感征戍之事”的三方面:

1、所“感”唐家声威。

2、所“感”思乡盼归之情。

3、所“感”军中苦乐不均。析小序

明背景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事?哪些人?哪些景?事:人:景:战争将帅士卒(征人)思妇塞外秋景思考:按照什么顺序写战事的?战事发展的顺序:出师——战败——被围——死斗初读研习第一层八句写出师,着力烘托气氛;

第二层八句写战败,揭示其原因;

第三层八句写被围,刻画相思之苦;

第四层四句写死斗,突出壮志豪情。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边烽突起慷慨出师力尽关山轻敌战败被围不归两地相思死斗心愿怀念李广燕歌行“征戍之事”包括哪几个阶段?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汉家:汉朝,唐人诗中经常借汉说唐。烟尘:烽烟和尘土,指战乱。【句译】:唐朝东北边境战事又起,将军离家前去征讨贼寇。“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此一句交代了什么?交代了战争的性质,即卫国战争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横行:任意驰走,无所阻挡。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非常赐颜色:超过平常的厚赐礼遇。【句译】:将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天子又破格赐予他们特别的荣耀。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摐:撞击。金:指钲一类铜制打击乐器。伐:敲击。榆关:山海关,通往东北的要隘。旌旆:旌是竿头饰羽的旗。旆是末端状如燕尾的旗。这里都是泛指各种旗帜。逶迤:蜿蜒不绝的样子。碣石:山名。单于:匈奴首领称号,也泛指北方少数民族的首领。【句译】:鸣金击鼓军容威整大军同出榆关,一路旌旗招展曲折行进在碣石间。传送羽檄的校尉紧急飞奔于沙海,匈奴单于狩猎所举之火已照到我狼山。顺序是由近到远,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把气氛从宽缓推入紧张。“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方连缀,这中间有个什么顺序,写了什么,起了什么作用?出师1.这次战役师出有名还是师出无名?第一句交代了战争的性质,即卫国战争。2.天子派了什么部队去作战?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第二、三句可以看出来是精锐部队,非常有信心,天子非常重视。3.这支军队有没有赢?所以你认为“横行”解释为“纵横驰骋”还是“轻敌”比较好?这里有“轻敌”之意,但解释成“纵横驰骋”更好,这样衬托出将军具有的横行天下的豪迈气概,与皇帝的喜悦与张扬相呼应。似褒实贬,为下文的失败埋下了伏笔。①炼字形象传神。一个“飞”字写出了军情危急。“照”,战火把山都照红了,说明战斗的激烈和规模很大。②“飞”、“照”使用夸张手法,充分展现了战争的紧迫激越。4.为什么没有赢?从第四句哪里可以看出来?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极:穷、尽,知道了最远的边界。凭陵:逼压。杂风雨:形容敌人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半死生:意思是半生半死,伤亡惨重。【句译】: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战士在前线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将军们依然逍遥自在的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①“萧条”自然条件恶劣;②“凭陵”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③“杂风雨”天气恶劣。④将帅不恤士兵渲染了战势的危急与战斗条件的恶劣。这两句可以看出战士们怎样作战的条件?1.运用鲜明的对比。2.写战士们浴血奋战,伤亡惨重。而主将骄惰轻敌,只顾自己纵情享乐,却完全不顾恤士兵们的流血牺牲。3.作者的爱憎情感更鲜明:一方面表达对战士拼死苦战的同情和敬佩,一方面是对恣意享乐的将领的讽刺和批判。“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运用了什么手法?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腓(一作衰):指枯萎。斗兵稀:作战的士兵越打越少了。【句译】:深秋季节,塞外沙漠上草木枯萎;日落时分,边城孤危,士兵越打越少。营造了荒芜、萧瑟、衰败的意境,烘托出士兵心境的凄凉“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烘托出了士兵们的心境怎样?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身当恩遇:指主将受朝廷的恩宠厚遇。【句译】:主将身受朝廷的恩宠厚遇常常轻敌,战士筋疲力尽仍难解关山之围。身当恩遇常轻敌”句,正面点出损兵被围的原因,是诗的主旨。环境条件恶劣,敌人凶猛善战,将领与战士的矛盾。其中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将领的寻欢作乐,不爱惜士兵是失败的主要原因。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战败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铁衣:借代,指戍边的将士。玉箸:白色的筷子(玉筷),比喻思妇的泪水如注。城南:京城长安的住宅区在城南。蓟北:今天津市以北一带,此处当泛指唐朝东北边地。【句译】:身披铁甲的征夫,不知道守卫边疆多少年了,那家中的思妇自丈夫被征走后,应该一直在悲痛啼哭吧。思妇独守故乡悲苦地牵肠挂肚,征夫在边疆遥望家园空自回头。

足见战争之残酷,士兵之痛苦。①“久”是“长久”的意思。②“久”字说明了穿着铁衣的戍边战士,驻守边疆之久,辛苦劳累之痛,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传达出思念亲人之悲。③相思之怨并不在于出征,而在于久戍不归,强烈讽刺了边将的无能、边策者失当。表达了强烈的抨击和批判,深化了主题。试赏析“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一句中“久”字的妙处。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边庭飘飖:形容边塞战场动荡不安。度:越过相隔的路程,回归。刁斗:军中夜里巡更敲击报时、煮饭用的铜器。阵云:战场上象征杀气的云,即战云。【句译】:边塞战场动荡不安让人怎能度过,遥远边陲满目苍茫更是荒无人烟。早午晚杀气腾腾战云密布,整夜里只听到巡更的刁斗声声悲伤。①征人思乡、思妇断肠的分离之苦;②边疆荒凉、战争惨烈的戍边之苦。这八句交代了什么内容?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死节:指为国捐躯。节,气节。岂顾勋:难道还顾及自己的功勋。李将军:指汉朝李广,他能捍御强敌,爱抚士卒,匈奴称他为汉之飞将军。【句译】:战士们互相观看,雪亮的战刀上染满了斑斑血迹;坚守节操,为国捐躯,岂是为了个人的名利功勋?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为什么要提历史上的名将李将军呢?通过用典和对比1.以李将军为楷模,为军人的气节而死2.与带军打仗的将军形成对比,李将军有勇有谋且体恤士兵,零食并死得其所3.讽刺当时将军将领的无能和不恤士兵的艰苦。4.间接地表达了自己想成为李将军的志向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诗的最后四句暗含哪两层对比?这四句的作用如何?暗含两层对比:一是奋不顾身在前线冲杀的战士与沉迷歌舞寻欢作乐的将帅的对比;二是古代有勇有谋、关爱士兵的李广与今日无德无才的将帅的对比。作用:最后四句总束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悲壮啊!升华了全诗的主旨。情感主旨这首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感主旨?①赞颂表扬——士卒的英雄气概和牺牲精神。②悲悯同情——士卒离家远戍、久战不归、相思之苦③谴责抨击——将帅的骄纵荒淫、腐败无能、不恤士兵。④揭露批判——军中官兵对立,苦乐不均的现象。⑤相思之苦——征人思乡思亲,思妇思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边事增加,战争频繁。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概括总结边塞诗代表:高适、岑参、王昌龄等。内容:1、描写边塞奇丽壮阔的风光、异域风情。2、抒发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3、表达征人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情。4、表达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5、表达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战士的同情。艺术特点: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

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边塞诗常见的意象自然景物:秋月、雪山、塞草、大漠、孤城、落日、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碎石征战事物:铁骑、将军、征人、金鼓、旌旗、羽书、烽火、戈矛、剑戟、斧钺、鹰雁、飞箭、流矢人名地名:胡、羌羯夷(指少数民族)、轮台、夜郎、金山、天山、阴山、长城、玉门关、瀚海、雪海、蓟北、边城、沙场、关山、萧关、凉州、楼兰、居延、单于常见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号角、战鼓再读探究叁本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苦具体如何表现?环境之苦战争之苦相思之苦文本探究1、请找出体现“环境之苦?的诗句,思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山川萧条极边土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特点:辽远、开阔、荒凉作用:选取塞草、孤城、落日等意象,写出了边塞秋末衰败、凄凉的自然景色。渲染了肃杀、凄凉、伤感的气氛,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文本探究2、战争之苦具体体现在哪些诗句?写了什么?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孤城落日斗兵稀

力尽关山未解围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战争的残酷、无休止、写出了征战沙场士兵的伤亡惨重。

文本探究3、相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