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识得庐山真面目_第1页
如何识得庐山真面目_第2页
如何识得庐山真面目_第3页
如何识得庐山真面目_第4页
如何识得庐山真面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下载后可编辑如何识得庐山真面目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有一篇文章叫《甜甜的泥土》,是台湾作家黄飞写的。

翻开教学参考书,根据文章内容,编者是这样解读文章内容与主旨的:这篇小小说通过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表达了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爱的强烈愿望,也告诉人们人间的至亲至爱应该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

因为教参在解说这篇文章时,说此篇立意如何新颖,选材如何独到,结构如伺严谨,情节如伺曲折,语言如何细腻,结尾如何惊奇,主题如何感人,以至于在全国各地的公开教学中,有些语文老师就经常选取此文进行公开教学,我也有幸多次参加并听了多节《甜甜的泥土》的示范课。

可我听下来始终觉得怪怪的,老师条分缕析文章内容,但最终不能对文章主旨自圆其说。为什么呢?

我认为要想读透一篇小说,应该具备四个基本阅读要素:一查,二读,三品,四悟。

一查,即查基本字词,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尽可能查找到写作的相关背景。唐白居易曾在《与元九书》文章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也就是说写文章都有其目的,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例如曹雪芹在写《红楼梦》巨著时,是以自己和亲戚家庭的败落为创作素材的;又例如蒲松龄在写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时,是由于当时的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人情的淡漠,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地批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因此阅读此类文章,查阅的写作背景也就越发显得重要了。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甜甜的泥土》的写作背景,据相关的资料考证,此篇小小说,是台湾作家黄飞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当时台湾虽然经济发达了,但人情随之淡薄了,由此带来的家庭矛盾也多起来了,其中家庭的离婚率届高不下,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想通过此文以唤醒为人父为人母的良知与责任(但也并不是有些人理解为是在嘲弄所有的后妈)。如果我们读者了解到了这个写作背景,这对于帮助我们解读主旨作用是相当大的,而不会仅仅停留在“孩子渴望得到母爱”的被动愿望上,更不应该主观臆断说“至亲至爱应该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

二读,即通过细读文本,理清写作思路,读懂文意,这样才能有助于把握文章的主旨。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理清思路确实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我们现在就《甜甜的泥土》的相关思路(根据情节)作如下思考:

1母亲送糖时,母亲为什么不能见到亲生儿子?

2小亮分糖时,为什么“老师悄悄背过了身去”?

3小亮回家前,为什么他“摸摸口袋里还剩下的舍不得吃的糖,一股恐惧感袭上心头”?

4小亮回家前,为什么脑海里会浮现出“妈妈扬起细眉在爸爸的耳边嘀咕什么,爸爸抓起一根柴棍,气势汹汹地向他走来。”的情景?

5小亮回家前,为什么他“瞅瞅四周无人,迅速将糖埋入路边的雪堆中,还特地插上一根小棒棒。”而不敢把糖堂而皇之带回家?

6小亮为什么会“梦见过去的妈妈笑着回来了,现在的妈妈垂着头走了,真高兴。”

7为什么要安排小亮“照例先把全家的便盆倒掉、涮净,再淘米、添水、捅火、坐锅,然后才背上书包拿块冷馍悄悄溜出门。”这一情节?

8当“糖浆和雪水混在一起”时,小亮为什么会“眨巴眨巴眼睛,忍不住滚下汩来”呢?

9当小亮“情不自禁地伸出冻裂的小手指,抠起一点泥土放在舌尖上”,他为什么“又笑了”?而且觉得“那泥土会甜丝丝的”?

从上面设置的九个问题中,我们不难看出要表达这么一个主旨:想通过家庭的离异,给“王小亮们”带来的的痛苦遭遇,呼吁我们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父母都应该思考并做好以下工作:社会需要一个和谐的家庭,作为亲生父母,应该对自己的子女担当起一份责任,应该给孩子一份完整的爱。而我们的阅读者决不能草率理解为:人间至爱无处不在!假如这样归纳主旨,就显得离谱了。

如果主旨定位准确,我们在教学中,也就不会在开头设置这样的场景:请听《人生第一次》或看相关的“母爱”图片(注:主要的目的是,创设“母亲把我们带来人间,是母亲给了我们无尽的关怀与温暖,是母亲含辛茹苦哺育我们成长的情景;导出“母爱恩重如山”之意)。这样的误导,真的还不如不导!

如果主旨定位得当,我们在教学中,也就不会分析出最后一句“那泥土,甜丝丝的。”是诗化的语言,从而这样去赏析:那甜甜的泥土包含了母亲对儿子的至爱亲情;那甜甜的泥土包含了学校、老师、同学以及传达室的老大爷对小亮的爱心;那甜甜的泥土是我们这个充满爱心社会的象征……而我们应该通过写作背景及相关材料,这样去解读:面上虽是诗的语言,但它是以美写哀,更具悲彩!以此呼唤天下每一个亲生父母,都要担当起爱的责任!从而起到强化主题的作用。

三品,就是品析在选材、结构、语言等表现手法上的作用。因为恰到好处的表现手法能增加故事的生动性、人物性格的鲜明性、主题的深刻性。

我们先从选材上看,如果我们在阅读中思考这些问题:为什么要写亲生

母亲送糖和“后妈扬起细眉在爸爸的耳边嘀咕什么,爸爸抓起一根柴棍,气势汹汹地向他走来”?为什么两个妈妈对王小亮有截然不同的态度?王小亮埋糖前后的心态为什么不同?……

我们探究一下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呢?我认为这样写的作用是:运用对比反衬手法,强调了生母的爱和后母的凶恶,进而突出了小说的主旨:原来家庭的和睦是多么重要!而绝对不会生发出“人间处处有爱”这一不着边际如同捕风捉影的主题来。

我们还可以从人物描写角度去品析。例如:老师为什么要“悄悄背过了身去”?我们可以这样去探究:老师悄悄背过了身去,抓住了动作描写,极其形象地写出了老师看到小亮因为没有母爱而难过的心理,表达了老师对小亮的同情与无奈,这样写更能表现出主题:缺少母爱的孩子可怜的,希望我们的家庭能和和美美。

四悟,就是学了这篇文章之后有何感想。这可以从作品的内容主旨去感悟,也可以从写作特色去感悟,也可以从人文关怀去感悟,我以为第三点是非常重要的,是不可或缺的。因为语文不仅仅是工具性,它更多的是应该具有人文性。具有人文性的关怀,是我们语文教育的重要载体,这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也就是说人文关怀是我们语文的最大优势,我们常说教书育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此。鉴于此,学了《甜甜的泥土》,对于我们每一个学生(当然包括为人父为人母者)而言,他们肯定会产生联想:假如现实的家庭和和睦睦,他们会倍加珍惜拥有家庭的幸福,他们的幸福指数会更高;假如现实的家庭处于即将离异的边缘,他们会思考如何回去与他们的父母沟通,以维系家庭的完整;假如他们的家庭已经离散,那么这篇文章也会唤起身边有爱心的同学,去关爱离异家庭的同学,让他们感受到还有老师同学的爱在!写到这里,我想到了一篇寓言故事叫《郑人买履》,郑人因为没带尺码,从而错失了买鞋的机会,别人问他为什么不用脚去试一下,郑人说:“宁信度,无自信也。”我们有些老师与此有些同类:宁可相信教参,也不相信自己的阅读力和判断力,从而导致了歪曲的本意。

虽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