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2祝福课件80张_第1页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2祝福课件80张_第2页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2祝福课件80张_第3页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2祝福课件80张_第4页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2祝福课件80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12祝福1.学习本单元,要注意知人论世,在人物与社会环境共生的互动关系中认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关注作品的社会批判性。2.了解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实现创作意图,品味小说在形象、情节、语言等方面的独特魅力,欣赏不同小说的不同风格类型。3.学习用读书提要或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借鉴小说技法进行创作。本单元所选五篇小说,通过虚构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反映社会生活,描摹人情世态,表达对人生的思索。阅读这些小说,可以丰富人生体验,提升对社会现实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激发想象,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祝福》叙写一个离开故乡的知识分子“我”在旧历年底回到故乡后寄寓在本家四叔(鲁四老爷)家里准备过“祝福”时,见证了四叔家先前的女工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以陆虞候等人设计陷害林冲为线索,表现林冲由逆来顺受到奋起反抗的思想发展过程。《装在套子里的人》塑造了一个性格孤僻、胆小怕事、恐惧变革、只想做一个纯粹的现行制度的“守法良民”别里科夫的形象。《促织》讲述了老童生成名因被迫交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遭遇。表明封建官僚的升迁发迹是建立在百姓苦难之上的,在此抒发了作者愤懑不平之情。《变形记(节选)》以主人公变为甲虫这一荒诞故事反映了世人唯利是图、对金钱顶礼膜拜、对真情人性不屑一顾,最终被社会挤压变形的现实,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真实的社会生活。1.了解小说的表达手法,感悟其手法的作用及蕴含的深刻含义。2.体会在特定的情境中,立体且丰满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3.概括各篇小说中社会环境的特点,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12祝福1.注意从性格和心理特点角度感受和分析祥林嫂这一形象,思考造成她不幸命运的社会根源。2.体会鲁迅小说简练而深邃的语言,善于运用勾勒式的白描,感受其中丰富的内涵与深厚的韵味。1.分析、理解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2.要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爱憎之情。预习|语言构建与运用作者简介民族之魂——鲁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2年留学日本,后弃医从文。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并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21年写成中篇小说《阿Q正传》,成功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1923年写成小说集《呐喊》,为现实主义的新小说奠定了基础。小说集有《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有《故事新编》。散文集有《朝花夕拾》。散文诗集有《野草》。杂文集有《华盖集》《热风》《坟》《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而已集》《二心集》等。写作背景《祝福》发表于1924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农民问题是鲁迅这一时期一直在探索的问题。而辛亥革命后,旧中国农村的黑暗是空前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赶跑了皇帝,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她们更是受尽了剥削和压迫,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重压。五四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打倒封建礼教”的口号,妇女解放问题也成了这个时期鲁迅探索的主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的小说《祝福》应运而生了。xuān

字音识记tà

sǒnɡ

ɡēnɡ

zhēnɡ

qi

shàn

zhènɡ

niù

páoluòyǎo

xīn

lǐ惴

词语积累百无聊赖:精神无所依托,感到非常无聊。沸反盈天:形容极度喧闹,乱成一片。宽洪大量:形容人度量大。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无处投奔,比喻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形容处境极端困难。沸反盈天【选词填空】(1)并非所有人从一开始就相信“上海姑娘”的真实存在。________的争论里,早就有人循着蛛丝马迹质疑女主角的真实性。(2)《水形物语》以1944年二战期间的西班牙为背景,讲述12岁的奥菲丽娅在________之际,意外打开了另一扇魔幻之门,并要完成三个考验的故事。(3)日本发生洪水灾害时,台湾同胞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孤立无援,甚至________,伸出援手对于我们来说责无旁贷。(4)花钱消费买服务的顾客,如果能得饶人处且饶人,________,原谅店家,选择折中的意见,也许店家会心怀感激而积极补偿。百无聊赖走投无路宽洪大量一律词语辨析(1)一律·一概①中国始终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________平等,反对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反对唯我独尊的霸权思维和强权政治。②在政治上有理有据地取得主动权,周恩来对蒋介石的缓撤手令、顾祝同设定的北撤路线、蒋介石绝不为难的许诺,________不信。辨析都有“表示适用于全体,没有例外”的意思。“一律”指一个样子,相同;适用于全体,无例外。“一概”表示适用于全体,没有例外。“一律”蕴含的否定语气要比“一概”强很多,而且正式程度强过“一概”。一概简捷(2)简洁·简捷①互联网时代,网上政务服务既要通,又要统;既要功能丰富,又要________实用;既要有技术支撑,更要有服务的内涵。②演出当日气温突破零下,但在广场上演出的乌兰牧骑队员们个个精神饱满,凭借其清新质朴、________流畅的演出风格,吸引着当地民众驻足观赏。辨析都有“简明”的意思。“简洁”指(说话、行文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简捷”指直截了当;简便快捷。“简洁”侧重指“干净整洁、不啰唆、不拖泥带水”,“简捷”侧重指“快捷”。简洁中止(3)中止·终止①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载人版“龙”飞船13日完成一系列发动机静态点火测试,接下来还将进行发射________测试。②国家文物局获悉马首铜像即将在香港苏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的消息,第一时间表达了________公开拍卖的坚定立场和促成文物回归的良好意愿。辨析都有“停止”的意思。“中止”指(做事)中途停止;使中途停止。“终止”指结束;停止。“中止”指事情还没有完成,由于某种原因被迫停止,有可能继续下去,也有可能不继续下去;“终止”是最终的结果,最终停止,不再发展、进行下去了,事情到此为止。终止

探究|思维发展与提升结构图解主旨探微《祝福》通过描写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及其周围的人物和环境,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及宗法制度对广大群众,尤其是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文本特色1.倒叙手法激人兴趣《祝福》采用倒叙的手法,把祥林嫂在“祝福”中死去的悲剧结局提到前文来写,然后再以“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这句话引出对祥林嫂的故事的记叙。这样的安排,设置了一系列悬念,也使“祝福”的热闹与祥林嫂的凄苦之死形成鲜明对照,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悲剧性。2.外貌描写富有特色小说在刻画祥林嫂的形象时,综合运用了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等手法,其中肖像描写尤为突出。小说描写了祥林嫂初到鲁镇、再到鲁镇、临死之前三个时期的外貌,集中反映了人物的性格和精神状况,展示了她每况愈下的苦难历程,从而有力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3.语言描写富有个性小说中的语言描写非常精彩。例如,祥林嫂再进鲁家当佣人时,她去分配酒杯筷子、取烛台,四婶慌忙说:“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捐完门槛的祥林嫂坦然地去拿祭祀用的酒杯和筷子,四婶慌忙大声说:“你放着罢,祥林嫂!”几处语言都是告诉祥林嫂不要动祭品,但语气却大不一样。前两句是较温和的劝告式,而后者则是很强硬的命令式。【任务一】从性格和心理特点的角度感受和分析人物形象。活动1

鲁迅先生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小说中一共几次写到祥林嫂的眼睛?鲁迅先生每次写她的眼睛时,都侧重表现了祥林嫂怎样的特征?[提示]鲁迅先生很善于通过描写眼睛来刻画人物,文中曾9次写到祥林嫂的眼睛:(1)刚来鲁家时“顺着眼”,写出了她本分老实的性格特点。(2)重回鲁家时依旧是“顺着眼”,但“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此时的祥林嫂已经饱受摧残,经历了致命的生活打击。(3)此后在讲到儿子阿毛被狼叼去时,是“直着眼睛看他们”,显然失子已给她精神以重创。(4)面对其他人的嘲弄,“她单是一瞥他们,并不回答一句话”,这一瞥写尽了祥林嫂的冰冷和孤寂。(5)在听了两个丈夫会在阴间抢夺她,将她锯为两半后,她“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足见她精神上备受摧残,被阴间的恐怖深深折磨。(6)当别人谈论她的伤疤时,她“总是瞪着眼睛”,用瞪眼为自己做无力的辩护。(7)她用自己全部的积蓄捐了门槛,希望在精神上获得宁静,希望能取得与别人相等的生活上的权利,她满以为这回是大功告成了,所以“眼光也分外有神”。(8)然而祥林嫂所做的一切努力全都失败了,四婶依然将她当作另类人看待,这时她“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作者正是通过对祥林嫂眼睛精心的刻画和描摹,将她所受到精神的折磨越来越深重的现实写了出来。(9)临死前的眼睛是“那眼珠间或一轮”,这表明她在遭受了一系列的打击和摧残之后,已经完全麻木了。活动2

文章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以及一次与祥林嫂的近距离接触生成并展开的。在一定程度上,“我”也参与了祥林嫂的命运进程。请分析“我”的心理。【答案】(1)隔膜与焦虑。“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这句话在文章中前后一共出现了两次,如果说第一个“决计”只表明“我”的排拒心态的话,那么第二个“决计”已经充分暴露了“我”的焦虑感。从文本的叙述倾向看,这种焦虑感不仅来自“我”与鲁镇的观念冲突,更来自祥林嫂的问题给“我”造成的精神压力。(2)惶恐与负疚。祥林嫂问了“我”三个问题:人死之后有没有魂灵,有没有地狱,死掉的一家人会不会再见面。“我”的心理反应:“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我很吃惊,只得支梧着”;“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3)安然与忧愤。“我”的舒畅与鲁镇的祥和是设置在祥林嫂的死亡阴影中的,因此,即使不借助所谓的隐含作者的视角,也能够在这个鲜明的对比中发觉“我”的安然背后的忧愤。【任务二】感受小说的语言简练而深邃的特点。活动1

《祝福》的语言简洁凝练而且深刻,请结合文本分析。[提示]祥林嫂的第一次外貌描写“头上扎着白头绳”,第二次外貌描写“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同是扎着白头绳,祥林嫂却是为祥林和贺老六两个男人服丧。寡妇再嫁又“克死”了第二个丈夫,从此,祥林嫂不但背上了“失节”的罪名,而且成了“伤风败俗”的“谬种”,失去了做奴隶的资格,并最终演出了那悲惨的一幕。看起来毫无变化,实际上概括了祥林嫂丧夫、改嫁、再丧夫、失子、被逐等种种不幸,并预示着更不幸的命运。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镇,虽然已经改嫁贺老六,但“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看似简简单单、平平凡凡的一句话,“仍然”二字,道出了人们的称呼未变,说明人们的观念未变。活动2

标点符号虽没有语音形式和语义内涵,却能配合文字准确记录说话者的语气、语态和停顿等。请结合文本分析。【答案】鲁四老爷对这种事先不打招呼,直接抢走他家女佣的行径是愤愤然的。因为这毕竟有碍他的尊严,有伤他的面子,因而“可恶”二字便脱口而出。一个“!”使得鲁四老爷的愤懑之情呼之欲出。但这个封建卫道士转念一想,祥林嫂出逃做工,违背“家法”,“有伤风俗”,婆家抢回完全合乎“礼义”,无可厚非。那句不完整的话后面的“。”把他的这种想法充分暗示出来了。可是他并没有把心中所想的明说出来,说到“然而”便戛然而止了,“内部言语”没有完全变成“外部言语”。鲁四老爷的默许、赞同都包含在“然而”后面的“……”中。从“!”到“……”,生动、传神地表现出鲁四老爷由不满、气愤到默许、赞同的心理变化过程。“然而”后面的“……”把这个“讲理学的老监生”故作心气平和的虚伪本性和维护封建礼教的反动实质表现得细致入微,毫发毕现。【答案】C

【解析】A.“监生”的“监”应读jiàn。B.“更事”的“更”应读ɡēnɡ。D.“讪讪”的“讪”应读shàn。A.①②⑤

B.①③④C.②④⑥

D.③⑤⑥【答案】A

【解析】①沸反盈天:形容极度喧闹,乱成一片。用在此处和主语“同学们”搭配不当。②百无聊赖:指精神上无所寄托,感到非常无聊。此处望文生义。③精明强干:机警聪明,办事能力强。用在此处符合语境。④宽宏大量:形容人度量大。用在此处符合语境。⑤日暮途穷:天黑下去了,路走到了尽头,比喻到了末日。这里应改为“走投无路”。⑥逍遥自在:无拘无束,安闲自得。用在此处符合语境。【答案】B

【解析】A.第一分句的主语是“鲁迅先生”,第二分句的主语自然应是“鲁迅先生”,但“鲁迅先生是丰碑”在句中从逻辑上看理由不充足。C.成分赘余,应删去“是”。D.“围绕……为主题”句式杂糅。4.对小说《祝福》题目用意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祥林嫂死在祝福声中,题为“祝福”,突出祥林嫂之死的悲剧性时刻。B.祥林嫂死于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祝福”正是毒害人民的封建习俗。C.以“祝福”为题,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声”鲜明地摆在读者面前,形成鲜明的对比。D.鲁迅深深同情祥林嫂的命运,婉转祝福祥林嫂的亡灵。【答案】D

【解析】“婉转祝福”分析过于牵强。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鲁迅先生曾于1927年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道:“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这一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拆屋效应”,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如何理解“拆屋效应”?请用平实的语言表述,不超过35个字。【答案】“拆屋效应”是指先提出很高的要求,再不断降低要求以被他人接受的现象。扩展|审美鉴赏与创造课内素材冷漠是一把利剑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使国民在精神上、思想上受到极大的毒害,造成国民的愚昧、无知、冷酷。那个时代的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祥林嫂悲剧命运的产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周围人们的冷漠、无情,甚至残忍。祥林嫂在鲁镇女人们的“鄙薄”“烦厌”的神色中,在四婶“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的慌忙语调中,在短工“简捷”“淡然”的回答中,在“我”的应付中,在当时整个社会民众的“看客”心理活动中,一步一步走向了死亡。这种死亡在保守、自私、顽固、麻木、毫无温情的世界里是必然的。【适用话题】“社会的冷漠”“让世界充满爱”“伸出温暖的手”等。课外素材常州城管给小贩写信“求交流”此前,一封城管队员在网络上写给小贩的信意外走红,信的开头这样写道:“每次和你们见面都免不了争吵、冲突和追逐,争得面红耳赤的大家好像从未心平气和地聊上两句。”网友纷纷为城管小哥点赞。写信者叫钱立,是常州市天宁区城管大队的一名普通队员。他想写信“吐槽吐槽”工作的不易,“吐槽”信满满温暖,讲述城管与小贩那点事。信中诚恳地告诉小贩,城管也厌倦了每天追追赶赶的生活。他在信的结尾写道,小时候老师曾布置过一道作文题目:未来的城市什么样?如果我现在来写,希望笔下的每个人都成为城市的建设者和享受者,少一些争执与对抗,多一些微笑和理解。【适用话题】“关爱”“交流”“理解”“责任”等。导读:鲁迅怀抱真心,从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好恶,活得真实、自然、痛快;他一腔正义,怼天怼地,坚守着内心的底线,不越界一分一毫;他勇敢无畏,不在意旁人的嬉笑怒骂,我行我素,但求无愧于心;他满怀深情,同情民众的不幸与不争,用一杆犀利之笔,点醒愚昧。我们知道他横眉冷对的模样,却忽略了他也会笑、会哭、会顽皮的真性情的一面;很多人只看其刀剑匕首的杂文,而不知其笔下更有如百草园、看社戏这样的童年美好。鲁迅先生记萧红鲁迅先生家里的花瓶,好像画上所见的西洋女子用以取水的瓶子,灰蓝色,有点从瓷釉而自然堆起的纹痕,瓶口的两边,还有两个瓶耳,瓶里种的是几棵万年青。我第一次看到这花的时候,我就问过:“这叫什么名字?屋里不生火炉,也不冻死?”第一次,走进鲁迅家里去,那是近黄昏的时节,而且是个冬天,所以那楼下室稍微有一点暗,同时鲁迅先生的纸烟,当它离开嘴边而停在桌角的地方,那烟纹的卷痕一直升腾到他有一些白丝的发梢那么高,而且再升腾就看不见了。“这花,叫‘万年青’,永久这样!”他在花瓶旁边的烟灰盒中,抖掉了纸烟上的灰烬,那红的烟火,就越红了,好像一朵小红花似的和他的袖口相距离着。“这花不怕冻?”以后,我又问过,记不得是在什么时候了。许先生说:“不怕的,最耐久!”而且她还拿着瓶口给我摇着。我还看到了那花瓶的底边是一些圆石子,以后,因为熟识了的缘故,我就自己动手看过一两次,又加上这花瓶是常常摆在客厅的黑色长桌上;又加上自己是来自寒带的北方,对于这在四季里都不凋零的植物,总带着一点惊奇。而现在这“万年青”依旧活着,每次到许先生家去,看到那花,有时仍站在那黑色的长桌子上,有时站在鲁迅先生照片的前面。花瓶是换了,用一个玻璃瓶装着,看得到淡黄色的须根,站在瓶底。有时候许先生一面和我们谈论着,一面检查着房中所有的花草。看一看叶子是不是黄了,该剪掉的剪掉,该洒水的洒水,因为不停地动作是她的习惯。有时候就检查着这“万年青”,有时候就谈鲁迅先生,就在他的照片前面谈着,但那感觉,却像谈着古人那么悠远了。至于那花瓶呢?站在墓地的青草上面去了,而且瓶底已经丢失,虽然丢失了,也就让它空空地站在墓边。我所看到的是从春天一直站到秋天;它一直站到邻旁墓头的石榴树开了花而后结成了石榴。从开炮以后,只有许先生绕道去过一次,别人就没有去过。当然那墓草是长得很高了,而且荒了,还说什么花瓶,恐怕鲁迅先生的瓷半身像也要被荒了的草埋没到他的胸口。我们在这边,只能写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而谁去努力剪齐墓上的荒草?我们是越去越远了,但无论多么远,那荒草是总要记在心上的。【赏析】文章通过忆写鲁迅生活的零星片段,展示了鲁迅的言谈笑貌、品性气质和人格精神,寄托了作者对鲁迅的浓浓思念之情。作者以小显大,紧扣常人不注意的“花瓶”和“万年青”展开内容,通过自己与鲁迅、许广平的简单对话,寥寥数语便使鲁迅的形象跃然纸上。文章巧用象征、拟人手法,以“万年青”象征鲁迅的精神,生动而形象。文章着笔随意,娓娓叙来,亲切自然,悠悠思念之情充溢字里行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生活中的鲁迅先生王吴军鲁迅先生写的文章像匕首、像投枪,充满了风暴一般的战斗气息,但生活中的鲁迅其实是一个很有情趣的人,也很懂得享受生活的清福。只是鲁迅先生享受的清福不是奢靡的感官刺激,而是心灵的愉悦和生活的乐趣。鲁迅喜欢喝茶。年轻时,喝茶是绍兴老家的喝法:先在一把大锡壶里盛满开水,然后在茶杯里用茶叶泡出浓浓的茶汁,可以随时兑开水喝。在日本留学时,鲁迅饮用的茶叶大多是中等的绿茶。定居上海后,鲁迅喝茶就比较讲究情调了,不再用大锡茶壶,而是用小壶泡茶。如果茶水中的茶香不够,而当时又不那么忙,他就会另换一壶新茶。鲁迅在《喝茶》这篇文章中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鲁迅是很乐意享受喝茶这种清福的,只是平时勤于写作,享受这种清福的时间并不多。鲁迅喜欢吃故乡的菜蔬和瓜果。在《朝花夕拾》的小引中,鲁迅这样写道:“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故乡的菜蔬和瓜果是鲁迅小时候的美味,离家在异乡生活之后,这些东西成了鲁迅心中的乡愁。这种乡愁说来并不那么阳春白雪,却通俗得清新美好。在生活这方面,鲁迅是既雅且俗的。许广平曾经说,在生命的晚期,鲁迅吃的东西很随便,不过隔夜的菜他是不大喜欢吃的,只有火腿这种食物他还爱吃,预备出来的火腿不一定一餐吃完,那么,连用几次也是可以的。鲁迅懒得吃鱼,因为鱼的细刺多,吃的时候浪费时间,鲁迅觉得把时间用在这上面是很可惜的。鲁迅在享受生活清福的时候又不愿意浪费时间,表现出了极其珍惜时间的勤奋作风。鲁迅喜欢抽烟,而且烟瘾很大,这一点是众所周知的。鲁迅还喜欢喝酒,他喝的酒并非高档酒,喝酒的时候也十分节制,对于酒的质量,他却异常讲究。有一次,有人见许广平亲自为鲁迅用玫瑰花浸泡一种酒。还有一次,鲁迅留一位朋友吃饭,朋友喝了鲁迅家的几杯酒,感到酒味非常醇厚。用玫瑰花泡酒喝,这是非常雅致的,可见鲁迅先生的生活情趣。鲁迅喜欢吃零食,尤喜欢吃糖和小花生。日常生活中,鲁迅也常常拿糖和小花生这些小东西来招待客人。许广平说鲁迅“糖也喜欢吃,但是总爱买三四角钱一磅的廉价糖”。鲁迅买廉价糖的做法的确耐人寻味。其实,他买得起那些贵一点的高档糖,但是,他要自己完全像一个普通人那样融入生活,而不是远离生活。对于鲁迅来说,这也是一种清福。鲁迅书斋里总是井然有序、一尘不染。喜欢享受清福而充满生活情趣的鲁迅,是远离邋遢、凌乱和颓废的。现代散文作家、编辑孙伏园在《哭鲁迅先生》一文中这样写道:“他(鲁迅)虽然做官十几年,教书十几年,对于一般人往往无法避免的无聊游戏,如赌博,如旧戏,如妓院,他从未沾染丝毫。”这恰恰说明他真正懂得什么是清福。鲁迅晚年很爱看电影,常常花最多的钱买最好座位的电影票。这同样是一种清福。鲁迅觉得,看电影就是要高高兴兴的,坐在最好的座位上看,才能带来最好的享受。鲁迅去看电影是为了让自己真正放松,所以他和许广平去看电影时,不坐电车和黄包车,而要坐当时很时髦而且价钱不低的小汽车。晚上,小孩子睡静了,家里也没有客人,工作也比较放得下的时候,鲁迅就像突击似的,叫一辆车子,和许广平很快溜到影院坐下来,开心地看一场电影。许广平说,看电影到了高兴处,鲁迅“高兴得好像吃到了称心的糖果的小孩子一样”。看完电影,鲁迅还会意犹未尽地给朋友写信,鼓动说电影“不可不看”。喜欢享受生活的鲁迅,让人们看到了他身上的天然质朴,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真实、生动又令人惊喜的文化大家。【赏析】提起“新文化”旗手的鲁迅先生,家喻户晓,均知他的道德文章是我们青年人的师表。殊不知鲁迅平民化的日常生活也是我们的楷模,诸如吃菜蔬和瓜果、喝茶、书斋等,也体现出质朴的品性。鲁迅先生生活平民化的高尚品质和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推荐阅读:《我的偶像鲁迅》任静《鲁迅是一种力量》郑欣淼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考点链接《祝福》中的两处情节描写,它们是相对独立的:一是“鲁镇的新年祝福”,二是“一个妇女的不幸遭遇”。前者约占全文篇幅的三分之一。从“我”回到故乡即腊月二十三写起,直到除夕之夜的“祝福”为止,比较完整地记叙了“祝福”习俗的全过程,反映了辛亥革命时期,民众仍处在封建思想文化桎梏中的社会现实,塑造了顽固保守的封建思想文化的代表人物,表现了“我”与鲁四老爷在思想观念上的矛盾冲突。“新年祝福”这一故事情节紧扣标题,是全文的母体情节。鉴赏小说的情节题几乎是高考小说阅读中的必考题,而其中的情节作用题也是常考的内容。一般可从情节安排与人物刻画的关系、情节安排与推动情节发展的关系、情节安排与主题思想表达的关系等方面来分析。典题在线(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天嚣赵长天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极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遨游。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从的地位。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他喊起来。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真真切切,有人敲门。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门别开得太大!”“找根棍子撑住!”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他朝后看看。“开啦!”撤掉顶门棍,他慢慢移动门闩。门闩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当门闩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