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期末复习讲义_第1页
《预防医学》期末复习讲义_第2页
《预防医学》期末复习讲义_第3页
《预防医学》期末复习讲义_第4页
《预防医学》期末复习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

绪论

(-)预防医学概念

1.预防医学的定义

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目的是保护、促进和维

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早逝。其工作模式是“健康生态学环境”,它以人群健康为目的,

强调环境与人群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和协调发展。

2.预防医学的内容

包括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环境医学、社会医学、行为科学与健康促进、卫生管理学(包

括卫生系统功能、卫生决策和资源配置、筹集资金和健康措施评价等),以及在临床医学中运

用三级预防措施。要求所有医生应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学会如何了解健康和疾病问题在人群

的分布情况,分析物质、社会环境和人的行为及生物遗传因素对人群健康和疾病作用的规律,

找出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的主要致病因素,以制定防制对策;并通过临床预防服务和社区预防服

务,达到促进个体和群体健康、预防疾病、防制伤残和早逝的目的。

3.特点

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区别在于:①预防医学的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及确定的群体,主要着

眼于健康人和无症状患者;②研究方法上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但更侧重于影响健康的因素

与人群健康的关系;③采取的对策更具积极的预防作用,具有较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

同样,尽管预防医学在目的和许多方面与公共卫生有重叠,但它也不等同于公共卫生。公共卫

生主要是通过组织社会的力量来保护和促进人群的健康。其对象是全社会整个人群,实施的措

施更为宏观和宽泛。

(-)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1.当代健康观

受传统观念和世俗文化的影响,长期以来传统的健康观,把健康单纯地理解为“无病、无

残、无伤”。当代的健康观,是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诠释。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

康的定义:“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幸福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从三

个维度定义了健康的组成。

1986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渥太华宪章》中对健康的定义进一步延伸,强调了健康的作

用,指出:“健康是日常生活的资源,而不是生活的目标。健康是一个积极的概念.它不仅是

个人身体素质的体现,也是社会和个人的资源”;“为达到身心健康和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

每一个人都必须有能力去认识和实现这些愿望,努力满足需求和改善环境”。

2.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

影响健康的因素归纳为4大类:社会经济环境、物质环境、个体因素,以及卫生服务的可

得性。

(1)社会经济环境:包括个人收入和社会地位;文化背景和社会支持网络;受教育程度;

就业等。

(2)物质环境:物质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分类:

①按有害物的性质分为生物因素、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

②按物质的来源分为来自自然环境中的各类物质、来自工业生产的有害物质,及在农业耕

种等条件下产生的各种有害因素,以及生活环境的各种有害因素;

③按所存在的载体分为空气、水、土壤和食物中的各类有害物质;

④按接触的地点分为家庭、学校、工作场所和社区;

⑤按接触的途径分为呼吸道吸入、消化道消化吸收、皮肤渗入和被咬伤等。

(3)个体因素:包括健康的婴幼儿发育状态、个人的生活行为方式和习惯、个人的能力

和技能,以及人类生物学特征和遗传因素。

(4)卫生服务:包括拥有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治疗和康复等服务健全的卫生机构,完

备和质量保证的服务网络,一定的经济投入和公平合理的卫生资源配置,以及保证服务的可及

性。

3.健康决定因素的生态学模型

健康生态学模型强调个体和人群健康是个体因素、卫生服务,以及物质和社会环境因素相

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且这些因素间也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以多层面上交互作用来影响

着个体和群体的健康。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是总结和指导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实践的重要理

论模型。

(三)三级预防策略

1.疾病自然史与预防机会

(1)疾病自然史:疾病从发生到结局(死亡或痊愈等)的全过程,其中有几个明确的阶

段:①病理发生期;②症状发生前期;③临床期;④结局。

(2)健康疾病连续带(HDC):从健康一疾病一健康(或死亡)的一个连续过程。

(3)预防的机会窗:根据疾病自然史的几个阶段以及健康疾病连续带的理论,危险因素

作用于机体到疾病临床症状的出现有一个过程,从而为预防疾病所留出的时间。

2.三级预防策略根据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健康决定因素的特点,把预防策略按等级分

类,称为三级预防策略。

(1)第一级预防:是针对病因所采取的预防措施。它既包括针对健康个体的措施也包括

针对整个公众的社会措施。在第一级预防中,如果在疾病的因子还没有进入环境之前就采取预

防性措施,则称为根本性预防。

(2)第二级预防: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

防工作,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恶化。对于传染病,除了“三早”,尚需做到疫情早报告及患者

早隔离,即“五早”。

(3)第三级预防:对已患某些病者,采取及时的、有效的治疗和康复措施,使患者尽量

恢复生活和劳动能力,能参加社会活动并延长寿命。

三级预防措施的落实,可根据干预对象是群体或个体,分为社区预防服务和临床预防服务。

社区预防服务是以社区为范围,以群体为对象开展的预防工作。

临床预防服务是在临床场所,以个体为对象实施个体的预防干预措施。也可根据干预对象

可能发生病伤的危险度而采取不同的干预强度,分为高危人群策略和全人群策略。

【例题】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

A.环境因素

B.有害行为、不良生活方式

C.卫生服务

D.遗传因素

E.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E

【例题】以下哪项既属于第一级预防,也属于第二级预防

A.控烟

B.体力活动促进

C.高血压管理

D.环境有害因素的整治

E.脑卒中病人的功能锻炼

「正确答案』C

【例题】预防疾病最有效的措施是

A.针对致病因素所采取的预防措施

B.改善环境措施

C.增进人体健康的措施

D.预防接种,提高人群免疫水平

E.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正确答案』A

【例题】预防医学的特点不包括

A.着重于疾病预防

B.研究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

C.着重于个体治疗

D.以环境、人群为研究重点

E.研究方法上注重微观和宏观结合

r正确答案』C

【例题】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工作属于

A.第一级预防

B.第二级预防

C.第三级预防

D.第四级预防

E.综合预防

「正确答案』C

【例题】预防医学以下列哪一项为主线

A.环境-人类

B.环境-生物

C.环境-健康

D.环境-生物-健康

E.环境-人群-健康

「正确答案』E

医学统计学方法

一、基本概念和基本步骤

(一)基本概念

1.总体与样本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某种变量值的集合。总体的指标

用希腊字母表示。样本是根据随机化的原则从总体中抽出的有代表性的观察单位组成的子集,

样本的指标用拉丁字母表示。

2.同质与变异

严格地讲,除了实验因素外,影响被研究指标的非实验因素相同被称为同质。但在人群健

康的研究中有些非实验因素是难以控制或未知的,如遗传、营养、心理等。因此,在实际研究

工作中,对被观测指标有影响的、主要的、可控制的非实验因素达到相同或基本相同就可以认

为是同质。

变异是在同质的基础上被观察个体之问的差异。如同性别、同年龄、同地区、同体重儿童

的肺活量有大有小,我们称之为肺活量的变异。

3.变量的类型观察对象的特征或指标(如身高)称为变量。测量的结果被称为变量值(如

身高值)。变量分为定量数据、定性数据和有序数据。

(1)定性数据:亦称分类变量、计数资料,其观察值是定性的,为互不相容的类别或属

性。

(2)定量数据:包括离散型变量和连续型变量。离散型变量只取整数值,如一个月中的

手术患者数;连续型变量可以取实数轴上的任何数值,如血压、身高的数值。

(3)有序数据:也成半定量数据或等级资料。变量的观测值是定性的,但各类别(属性)

之间有程度或顺序上的差别。如药物治疗效果按照显效、有效、好转、无效分类等。

4.参数和统计量总体的统计指标称为参数,如通过普查得到中国25岁以上的成年人高

血压患病率为参数。样本的统计指标称为统计量。如用随机的方法抽出一部分地区25岁以上

的人进行体检,计算的高血压患病率则为统计量。

5.误差观察值与实际值的差别为误差。误差包括非抽样误差和抽样误差,非抽样误差包

括:过失误差(观察过程中由于错误地判断、记录或录入计算机所致的观察值与实际值之差导

致的);系统误差(纳入观察对象的方法、标准不正确导致的选择偏倚;仪器若未经校准,或

者观察者的主观因素导致的观察值的偏差;由于混杂因素的存在使研究因素与效应之间的联系

被掩盖或歪曲所产生的混杂偏倚)。抽样误差是由于偶然的因素,由于随机抽样所造成的某变

量值的统计量和总体参数之间存在差异。

6.概率描述随机事件(如发病)发生可能性大小的度量为概率,常用P表示。P值的范

围在0〜1之间,必然发生的事件概率为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大,P越接近1。习惯上把P

W0.05的随机事件称作小概率事件。

(二)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医学统计工作基本步骤有四:统计设计、数据整理、统计描

述和统计推断。这四个步骤是相互联系的。

1.统计设计医院研究主要包括实验性研究和观察性研究。研究设计有专业设计和统计学

设计。专业设计包括选题、确定研究对象、处理因素、实验或观察方法、实验材料和设备、实

验效应或观察指标等;统计设计包括实验分组或抽样方法、样本含量估计、数据处理与质量控

制、拟使用的统计分析方法要求等。

2.数据整理是指对数据质量进行的检查,考虑数据分布及变量转换,检查异常值和数据

是否符合特定的统计分析方法要求等。

3.统计描述用来描述及总结一组数据的重要特征,其目的是使实验或观察得到的数据表

达清楚并便于分析。

4.统计推断指由样本数据的特征推断总体特征的方法,包括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参数

估计分为点估计和区间估计。假设检验则是比较参数的大小,各种假设检验得到的P值是得出

结论的主要依据。

二、定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一)集中趋势指标集中趋势指标是用于描述一组同质观察值的平均水平或集中位置的

指标。平均数是描述数值变量资料集中趋势的一类应用最广泛的指标体系。常用的平均数包括:

算术均数、几何均数与中位数和百分位数。

1.算术均数简称均数,它是一组变量值之和除以变量值个数所得的商。用表示样本均数,

U表示总体均数。适用于呈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大多数正常生物的生理、生化指

标都宜用均数表达其集中趋势。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有直接法和加权法。

(1)直接法:当样本观察值个数少时,采用直接法计算:

_星1+耳+/\+4

«%公式(2.1)

£为求和的符号,X,为各变量值,n为样本例数;若为总体资料,例数n用N代替,均数

用口代替。

(2)加权法:当样本观察值个数多时,可以在编制频数表的基础上计算均数的近似值:

._Z『禹_4与+力占+八+七况

工工工+4+八+九

将数据编制成频数表,得出每组的频数计算各组的组中值X”即第i组段的下限与相

邻较大组段的下限之和除以2。式中频数。(又称作权数)与组中值无之乘积,近似地等于

该组变量值之和;各组中值与权数之乘积的总和,视为所有变量值的总和;总和除以总频数的

商,作为全部观察值的均数。

例2-1某年某地区120名18~35岁健康男性居民血清铁含量(umol/L)见下表。用频

数表法近似的计算该数据的算数均数。

某年某地区120min18〜35岁健康男性居民血清铁含量的算数平均数计算

组段组中值Xi频数fif-X,

6〜717

8〜9327

10〜11666

12~138104

14~1512180

16~1720340

18〜1927513

20〜2118378

22~2312276

24〜258200

26~274108

28〜3029129

合计—1202228

将表中的£fX=2228页Ef;=120代入公式(2.2),得

元==18.57("。〃Z)

2.几何均数几何均数用G表示,适用于某些呈非正态分布,但数据经过对数变换后呈正

态分布的资料,也可用于观察值之间呈倍数或近似倍数变化(等比关系)的资料,如抗体的平

均滴度、药物的平均效价等。计算几何均数时观察值中不能有0;一组观察值中不能同时有正、

负值。

3.中位数是一组由小到大按顺序排列的观察值中位次居中的数值,用M表示。在全部观

察值中,小于和大于中位数的观察值个数相等。可用于描述任何分布,特别是偏态分布资料以

及频数分布的一端或两端无确切数据资料的中心位置。例如,某些传染病或食物中毒的潜伏期、

人体的某些特殊测定指标(如发汞、尿铅等),其集中趋势多用中位数来表示。

(二)离散趋势指标离散趋势指标是反映一组同质观察值的变异程度。常用的描述变异

程度的统计指标包括极差、四分位数间距、方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1.极差也叫全距,用R表示,是一组资料的最大与最小值之差。全距越大,说明资料的

离散程度越大。全距仅考虑两端数值之间的差异,未考虑其他数据的变异情况,且不稳定,易

受极端值大小的影响。

2.标准差为了全面考虑观察值的变异情况,克服全距和四分位数间距的缺点,需计算总

体中每个观察值X与总体均数口的差值(X-u),称为离均差。同时还应考虑观察值个数N

的影响,用其平方,即总体方差,用。,表示:

N

实际工作中,用样本均数作为总体均数的估计值,用样本例数n代替N:

.一二因2

因方差的度量单位是原度量单位的平方,故将方差开方,得到标准差。标准差大,表示观

察值变异度大;反之,标准差小,表示观察值的变异度小。其公式为:

_______I(X-)2

S—[Ed*产一^^

标准差的用途较广,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

①反映一组观察值的离散程度,标准差小,离散程度小,均数的代表性好;

②用于计算变异系数;

③计算标准误;

④结合均值与正态分布的规律估计医学参考值的范围。

3.四分位数间距用Q表示,若将一组资料分为四等份,上四分位数Qi(P75)和下四分位

数QL(PQ之差就是Q。Q值越大,说明资料的离散程度越大。通常用于描述偏态分布资料的

离散程度。

4.变异系数用CV表示,用于比较度量单位不同或均数相差悬殊的两组(或多组)资料的

变异程度。

三、分类资料的统计描述

常用相对数包括三类:率、构成比、相对比。

1.率亦称频率指标表示某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2.构成比又称构成指标,说明某一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或分布,常用百分数

表示。在构成比应用中,某一事物各组成部分构成比的总和一定等于1或100机

3.相对比是两个有关的指标之比,常用来说明两者相互对比的水平,常用倍数或百分数

表示。所对比的两指标,可以是同质指标,也可以是不同性质指标。

四、统计表和统计图

(-)统计表的基本结构和要求统计表是将统计分析的事物及其指标的内容用表格形式

来表达。它可代替冗长的文字叙述,便于计算、分析和对比。可分为简单表和复合表。

统计表的基本原则,一是重点突出,简单明了,即一张表包括一个中心内容;二是主谓分

明,层次清楚,即标目安排合理。

1.表号及标题每张统计表应有一个表号,如有多个表,则表号按顺序标出;表号后加空

格,然后是标题,标题需高度概括表的中心内容,用词要确切、简练,必要时加时间和地点,

置于表的上端。

2.标目有横标目和纵标目,横标目又称主辞,是研究事物的对象,通常置于表的左侧,

一般按其发生频率的大小顺序来排列,使其重点突出和对比鲜明,或按事物的自然顺序排列。

纵标目是研究事物的指标,又称宾辞,列在表的上方,其表达结果与主辞呼应。当主辞的标志

不止一个时,可将部分主辞与宾辞复合。标目的正确安排可使读者自左向右顺利阅读。

两种疗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

组别有效无效合计有效率(%)

对照组20(25.8)a24(18.2)b4445.45

试验组21(15.2)c5(10.8)d2680.77

合计41297058.57

3.线条力求简洁,一般除表的顶线、底线,纵标目下的合计行上的横线外,其他线条一

般应略去。统计表两侧的封口线和表中的斜线一律不用。

4.数字用阿拉伯数字,同栏数值的位数及小数点位置上下对齐,小数点后所取位数也应

上下一致。若某格无数字可用“一”表示:数字暂缺或未记录用“…”来表示。

5.备注不是统计表的必备部分,一般不列入表内,必要时可用“*”号或其他符号标注在

某数字或指标的右上方,在表的下方解释。

(二)统计图形的类型及选择统计图是用点、线、面或立体图形将事物的数量大小、分

布情况、发展变化趋势等特征表达出来,使读者使于比较、理解和记忆,留下明晰和深刻的印

象。

1.常见的统计图有直方图、累计频率分布图、箱式图、直条图、百分条图、圆图、线图、

半对数线图、散点图和统计地图等。

2.图形选择应根据资料的性质和分析的目的选择合适的图形。

(1)资料是连续性的,目的是用线段升降表达事物的动态变化趋势,选择普通线图,若

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悬殊,可考虑选用半对数线图。

(2)资料是连续性的,但分析的目的是用线段升降表达事物动态变化的速度,选择半对

数线图。

(3)数值变量的频数表资料,其分析目的是用直方的面积表达各组段的频数或频率分布

情况,宜选择直方图。

(4)资料是相互独立的,目的是用直条的长短比较数值的大小,选用直条图。

(5)事物内部各部分的百分构成比资料,目的是用面积大小表达各部分所占的比重大小,

则应选择圆图或百分条图。

(6)双变量连续性资料,目的是用点的密集程度和趋势表达两个变量的相互关系,选用

散点图。

(7)地区性资料,目的是用不同的颜色或纹线表示某事物在地域上的分布情况,选择统

计地图。

线图

某地区1950年至1966年伤寒与结核病死亡率普通线图

直条图

■1952年

■1992年

某地1952年与1992年3种死因的死亡率比较

某地某军2湎病毒性脑炎患者的年龄分布

年龄(岁)患者人数每岁患者人数

②③

0〜33

1~33

2-99

3~1111

4〜2323

5~2222

6~1111

7-1414

8~88

9〜66

10~363.6

20~131.3

30~111.1

40〜40.4

50~6010.1

合计175—

某地某年异性病毒性脑炎患者的年龄分布

圆图

,恶性肿病

■循环系统

■呼吸系统

・消化系统

,传染病

某医院1998年住院病人5种疾病构成比(%)

百分比条图

流动人口22.9116.2020.1140.78

□裕

□康

□饱

0贫

本地人口41.2527.502625

GIM20%3«40%50%90%7(A80%90%100%

某年某地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的经济状况构成

散点图

(

L

)

10名女中学生肺活量与体重关系

【例题】

某幼儿园大班11名6岁儿童接受百白破疫苗注射后,其抗体滴度分别是1:20,1:20,1:20,

1:40,1:40,1:80,1:80,1:160,1:160,1:320,1:640,描述其抗体滴度的集中趋势的指标

应选用:

A.标准差

B.极差

C.算术平均数

D.几何均数

E.四分位间距

[正确答案』D

【例题】

两组呈正态分布的数值变量资料,但均数相差悬殊。若比较离散趋势,最好选用的指标为

A.全距

B.四分位数间距

C.方差

D.标准差

E.变异系数

「正确答案JE

【例题】

A.几何均数

B.四分位数间距

C.中位数

D.算术均数

E.标准差

1.反映一组观察值离散程度最好的指标是

2.若偏态分布资料一端或两端无确切的数值,描述其离散程度的指标是

『正确答案』

1.E

2.B

【例题】

A.直方图

B.直条图

C.线图

D.圆形图

E.散点图

1.表示某地1990~1994年肝炎病例的年龄分布,宜采用

2.表示某地1995年5种不同类型病毒性肝炎发病人数占病毒性肝炎发病总人数的比重,

宜采用

3.进行甲乙两地1995年5种类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率的比较,宜采用

「正确答案」

1.A

2.D

3.B

r答案解析』

1.分布用直方图。

2.构成比用圆图或百分条图。

3.直条图:资料相互独立,用直条长短比较数值大小。

直条图:适用于比较、分析独立的或离散变量的多个组或多个类别的统计指标。

90

80

70

60

50■甲地

40

■乙地

30

20

10

0

图:甲乙两地五种类型肝炎发病率的比较,ABCDE分别表示甲乙丙丁戊型肝炎。

【例题】欲用统计图比较1994〜2003年城市和农村3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的变化趋势,

选用何种统计图最为合适

A.条图

B.线图

C.圆图

D.直方图

E.散点图

F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表示趋势用线图。

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

一、流行病学概论

(-)流行病学的定义、原理、及主要方法

1.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

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概括起来有以下四方面:

①研究对象是人群;

②关注的事件包括疾病与健康状况;

③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评价效果;

④目的是防治疾病、促进健康。

2.流行病学基本原理

(1)疾病分布论:分析疾病或健康状况在人群中的分布。

(2)病因论:探讨人群中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各种原因。

(3)健康-疾病连续带理论:机体由健康到疾病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多种

因素的影响。

(4)疾病的预防控制理论:根据疾病发生、发展和健康状况的变化规律,疾病预防控制

可以采取三级预防措施。

(5)疾病流行数理模型: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发生、发展及分布变化,受到环境、

社会和机体多种因素的影响,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函数关系,可以用数学模型来描述疾病或健

康状况分布的变化规律。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预测它们未来的变化趋势。

3.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描述流行病学与分析流行病学)、实验法、数理法(理

论流行病学)。

(1)描述流行病学:主要是揭示人群中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现象。

(2)分析流行病学:主要是找出影响分布的决定因素。

(3)实验流行病学:主要是研究并评价疾病防治和健康促进中的预防干预措施及其效果。

(4)理论流行病学:是通过对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与影响因素之间内在关系的深入研

究,建立数学模型以描述疾病流行规律、预测疾病流行趋势、检验疾病防治效果。

(二)流行病学的用途

1.描述疾病及健康状况的分布;

2.探讨疾病的病因;

3.研究疾病自然史,提高诊断治疗水平和预后评估;

4.疾病的预防控制及其效果评价;

5.为医学研究提供科学方法。

二、流行病学资料的来源与疾病分布

(一)健康相关资料的来源

根据信息的来源可将数据分为三类:

1.常规收集的数据资料

例如医院门诊病历、住院病案资料、健康检查记录、病理检查、各种物理学检查及医学检

验记录、有关科室的工作记录等、户籍与人口资料、医疗保险资料等。各种统计报表如人口出

生报告,居民的疾病、损伤、传染病的分月、季度与年报资料、非传染病报告卡(如恶性肿瘤

发病报告卡、地方病报告卡、职业病报告卡等)、死亡报告等。

2.专题科学研究工作所获得的现场调查资料或实验研究资料

现场调查研究是对特定对象群体进行调查,影响被调查者的因素是客观存在的,研究者只

能被动地观察和如实记录;

实验研究是以动物或标本为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可以主动地加以干预措施。如

疾病的病因学研究、干预措施的效果评价、临床疗效分析、儿童生长发育调查等。

(二)疾病分布的常用测量指标

1.发病率

指在一定期间内(一般为1年)、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分子是一定期间内

的某病新发生的病例数,分母是暴露人口,指有可能发生该病的人群,对那些不可能患该病的

人,如传染病的非易感者(曾患某病的人)、有效接种疫苗者,不能算作暴露人口。

2.罹患率

与发病率一样,也是测量人群新病例发生频率的指标。与发病率相比,罹患率适用于小范

围、短时间内疾病频率的测量。

3.患病率

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现患某病者(包括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患病率的分子包

括调查期间被观察人群中所有的病例,分母为被观察人群的总人口数或该人群的平均人口数。

4.续发率

又称二代发病率,指某传染病易感接触者中,在最短潜伏期与最长潜伏期之间发病的人数

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

5.感染率

指在某个时间内被检查的人群中,某病现有感染者人数所占的比例。

6.病残率

指在一定的期间内,某人群中实际存在病残人数的比例。

7.死亡率

指在一定期间(通常为1年)内,某人群中死于某病(或死于所有原因)的频率。其分子

为死亡人数,分母为可能发生死亡事件的总人口数(通常为年中人口数)。

8.病死率

表示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患者中因该病死亡者所占的比例。

9.存活率

又称生存率,指随访期终止时仍存活的病例数与随访期满的全部病例数之比。

(三)疾病流行强度

疾病的流行强度是指某疾病在某地区、某人群中,一定时期内发病数量的变化及各病例间

联系的程度。

1.散发

某病发病率维持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无明显的时、空联系和相互传播关系,表现为

散在发生,数量不多,这样的流行强度称为散发。

2.流行

指某病在某地区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散发)的发病率水平。疾病流行时,各病例间有

明显的时、空联系,发病率高于当地散发发病水平的3〜10倍。

3.大流行

当疾病迅速蔓延,涉及地域广,短时间内可跨越省界、国界或洲界,发病率超过该地一定

历史条件下的流行水平,称为大流行。

4.暴发

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大量相同患者的现象。

(四)疾病三间分布

1.地区分布

无论哪种疾病的发生都或多或少存在地域上的差异,疾病这种地区分布的差异反映不同地

区致病因子分布的差别,与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有关。一般可根据资料的性质

按照国家间、国家内不同地区以及城乡等地理区域分布特征来分析。

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使一些疾病无需从外地输入,只存在于某一地区,或在

某一地区的发病率水平总是较高,这种现象称为疾病的地方性。

疾病地方性的种类有自然疫源性,自然地方性,统计地方性。

判断疾病地方性的依据是:①该病在当地居住的各人群组中发病率均高,并随年龄增长而

上升;②在其他地区居住的相似的人群组中,该病的发病率均低,甚至不发病;③外来的健康

人,到达当地一定时间后发病,其发病率逐渐与当地居民接近;④迁出该地区的居民,该病的

发病率下降,患者症状减轻或呈自愈趋向;⑤当地对该病易感的动物也可能发生类似的疾病。

2.时间分布

疾病分布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变化,这种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同时间疾病分布的不同,

不仅反映了致病因素的动态变化,也反映人群特征的变化。疾病的时间分布特征有:

(1)短期波动:指在一个地区或一个集体的人群中,短时间内某病的发病数明显增多的

现象。

(2)季节性:即疾病每年在一定的季节内出现发病率升高的现象。

(3)周期性:即疾病依照规律性的时间间隔发生流行,疾病呈现周期性常见的原因有:

①足够数量的易感人群,尤其新生儿积累使易感者数量增加;②该病的传播机制容易实现;③

病后可以获得稳固的免疫力;④病原体变异。

周期性间隔时间的长短取决于:①易感者积累的速度;②病原体变异的速度;③病后免疫

持续时间的长短。

(4)长期变异: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通常为几年或几十年),疾病的分布状态、感

染类型、临床表现等逐渐发生显著的趋势性变化,这种现象称为长期变异。

长期变异的原因有:①病因或致病因素发生了变化;②抗原型别变异,病原体毒力、致病

力的变化和机体免疫状况的改变;③诊疗技术的进步、防制措施的改善;④社会人口学资料的

变化及疾病的诊断、报告标准的改变等。

3.人群分布

人群分布的特征有年龄、性别、职业、家庭、民族、行为、收入等,有些是固有的生物性

的,有些是社会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有时可能成为疾病的危险因素。研究疾病人群分布有助于

确定危险人群和探索致病因素。

在实际工作中疾病的描述往往是三间综合进行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多获得病因线索和流

行因素的信息,有利于提出病因假设。

移民流行病学是利用移民人群综合描述疾病的三间分布,从而找出病因的一种研究方法。

通过观察某种疾病在移民人群、移居地当地人群及原居住地人群中疾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差

别,区分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从而发现病因线索。

三、常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见“口腔预防医学”。

四、疾病监测

1.疾病监测的概念

疾病监测是指连续地、系统地收集疾病的资料,经过分析、解释后及时将信息反馈给所有

应该知道的人,并且利用监测信息的过程。

2.疾病监测的目的

①确定主要的健康问题,掌握其分布和趋势;②查明原因,采取干预措施;③评价干预措

施效果;④预测疾病流行;⑤制订公共卫生策略和措施。

3.疾病监测的种类

①传染病监测:我国规定报告的传染病有39种,其中甲类2种、乙类26种、丙类11种;

②非传染病监测:如对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出生缺陷、伤害等非传染病的监测。

4.我国疾病监测体系

(1)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主要对法定报告的39种传染病进行监测。甲类传染病

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脊髓灰质炎患者、

病原携带者或疑似患者,应于2小时内上报给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同时通过网络直报。

其他的应在24小时内通过国家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报告。

(2)重点传染病监测系统:全国建立了国家级监测点782个,省级监测点1693个,对

20种传染病进行重点监测。监测内容包括:①常规病例报告及暴发调查;②相关因素监测。

(3)症状监测系统:是长期系统地连续收集并分析包括临床症状群在内的各种健康相关

数据,常以非特异性的症状或现象为基础,提高对疾病或卫生事件反应的及时性。

(4)死因监测系统:在31个省市160个监测点,对7300万监测人口(总人口6%)开展

居民死亡原因监测、健康相关因素监测/调查、其他基本公共卫生数据监测。

(5)病媒生物监测系统:在全国17个省份40个监测点,对老鼠、蚊子、苍蝇、蜂螂和

钉螺的密度进行动态监测,并观察这些病媒生物的带毒、带菌情况。

(6)健康相关危险因素监测系统:包括营养与食品安全监测和环境与健康监测。前者通

过监测,评估营养与食品安全的危险性;后者是对水质、环境污染及其健康危害和健康相关产

品进行监测、评价和预警。

【例题】衡量人群中在短时间内新发病例的频率,采用的指标为

A.罹患率

B.发病率

C.患病率

D.感染率

E.发病比

「正确答案』A

【例题】我国发生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很快波及到许多省市,这种发病情况

称为

A.暴发

B.大流行

C.季节性升高

D.周期性流行

E.长期变异

r正确答案』B

【例题】对慢性疾病进行现况调查,最适宜计算的指标为

A.罹患率

B.发病率

C.患病率

D.感染率

E.发病比

「正确答案』C

临床预防服务

一、临床预防服务概述

(一)临床预防服务的概念

临床预防服务定义:临床预防服务是指医务人员在临床场所对“健康者”和无症状“患者”

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评价,实施个性化的预防干预措施来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

临床预防服务的提供者是临床医务人员;

服务的地点是在临床场所;服务对象是健康和无症状“患者”个体;

服务的内容强调第一级和第二级预防的结合,以及预防性治疗,且是临床与预防一体化的

卫生服务。

其服务对象中的无症状“患者”,并不是说来看病的人没有症状,而是相对于将来危及他

本人生命的疾病而言,他现在还没有出现症状。

在具体实施上,尤其注重不良行为、生活方式等危险因素的收集和纠正,强调医患双方以

相互尊重的方式进行健康咨询并共同决策,以及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推行临床与预防

一体化的、连续性的卫生保健服务。

临床预防服务的内容包括:求医者的健康咨询、健康筛检、免疫接种、化学预防、预防性

治疗。

(-)健康危险因素评估

1.健康危险因素评估的概念

健康危险因素评估是一种用于描述和评估个体的健康危险因素所导致的某一特定疾病或

因为某种特定疾病而死亡可能性方法或工具。

具体的做法是,根据所收集的个体健康信息,对个人的健康状况及未来患病或死亡的危险

性用数学模型进行量化评估。

这种分析过程的目的在于估计特定时间发生某种疾病的可能性,而不在于作出明确的诊

断。

2.健康危险因素收集

收集个人健康信息是临床预防服务的第一步。健康危险因素是在机体内外环境中存在的与

疾病发生(尤其是慢性病)、发展和死亡有关的诱发因素。这类因素有很多,概括起来有环境

危险因素、行为危险因素、生物遗传因素和医疗服务的危险因素。

健康信息一般通过问卷调查、健康体检和筛查等获得,也可通过门诊、住院病历的查阅获

得,不论通过何种途径取得,其准确性都是首先需要保证的。

临床预防服务中,一般通过门诊询问获得就医者的健康信息。

3.危险度评估方法

疾病危险性评价一般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是建立在单一危险因素与发病的基础上,将这些单一因素与发病率的关系以相对危

险性来表示强度,得出个相关因素的加权分数即为患病危险性。

第二种是建立在多因素数理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统计学概率理论的方法得出患病危险性与

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模型。

(三)健康维护计划的制订与实施

1.健康维护计划

是指在明确个人健康危险因素分布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订将来一段时间内个体化的维

护健康的方案,并以此来实施个性化的健康指导。

与一般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不同的是,临床预防服务中的健康干预是个性化的,即根据个

体的健康危险因素,由医护人员等进行个体指导,设定个体目标,并动态追踪效果。

2.健康维护计划制订的原则:①健康为导向的原则;②个性化的原则;③综合性利用的原

则;④动态性原则;⑤个人积极参与的原则。

3.健康维护计划的实施

首先是建立健康维护流程表,在此基础上,为了有效地纠正某些高危人群的行为危险因素,

还需与患者共同制订另外一份某项健康危险因素干预行动计划。在实施的过程中还要为患者提

供健康教育资料。

二、健康相关行为干预

(一)临床场所行为干预的基本模式

1.健康咨询

是一个有健康需求的个体(通常是患者)与一个能提供支持和鼓励的个体(通常是医师)

接触,通过讨论使有需求的个体获得自信并找到解决健康问题办法的过程,它是临床场所尤其

是初级卫生保健场所帮助个体及家庭改变不良行为最常用的一种健康教育方式。

2.健康咨询的基本模式(“5A模式”)是由医务人员在临床场所为患者提供健康咨询的

五个基本的步骤:

①评估(Ask/Assess,以病情、知识、技能、自信心为主);

②劝告(Advise,指提供有关健康危害的相关信息,行为改变的益处等);

③达成共识(Agree,指根据患者的兴趣、能力共同设定一个改善健康/行为的目标);

④协助(Assist,为患者找出行动可能遇到的障碍,帮助确定正确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技

巧及获得社会支持);

⑤安排随访(Arrange,指明确随访的时间、方式与行动计划),最终通过患者自己的行

动计划,达到既定的目标。

3.健康咨询的原则:①建立友好关系;②鉴定需求;③移情;④调动参与;⑤保守秘密;

⑥尽量提供信息和资源。

4.帮助患者建立健康行为的要点:①提高认识;②分析决定因素;③制订可行的目标;④

自我激励。

(三)烟草使用的行为干预

1.烟草使用与二手烟的概念及危害

(1)烟草使用与二手烟的概念:烟草使用主要包括两大类型,有烟烟草和无烟烟草。有

烟烟草使用是指通过点燃产生烟气的烟草植物干叶或烟熏叶子。其中,机制卷烟是在全球烟草

制品中占据最大份额。无烟烟草则是不用点燃而直接用口或鼻子吸用的烟草产品。

无烟烟草产品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为鼻烟和咀嚼烟草。

不存在无害的烟草制品,所有形式的烟草制品都会危害健康。

“二手烟”又称“环境烟草烟雾暴露”,是指不吸烟者吸入吸烟者呼出的主流烟雾及卷烟

燃烧产生的侧流烟雾。

(2)烟草使用危害:已经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吸烟可以导致肺癌、口腔癌、鼻咽部恶性

肿瘤、喉癌、食管癌、胃癌、肝癌、胰腺癌、肾癌、膀胱癌和宫颈癌。还有证据提示吸烟可以

导致结肠直肠癌、乳腺癌和急性白血病。吸烟对于呼吸道免疫功能、肺功能均会产生不良影响,

引起多种呼吸系统疾病。

有充分证据证明吸烟可以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病和青少年哮喘,增加肺结核和其他呼吸道感

染的发病风险。而戒烟后可以明显降低上述疾病的风险,并改善预后。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功

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使动脉血管腔变窄、动脉血流受阻,引发多种心脑血管疾病。

有充分的证据说明吸烟可以导致冠心病、脑卒中和外周动脉疾病,戒烟可以显出降低这些

疾病的发病和死亡风险。烟草烟雾中含有多种可以影响人体生殖和发育功能的有害物质。

吸烟会损伤遗传物质,对内分泌系统、输卵管功能、胎盘功能、免疫功能、孕妇及胎儿心

血管系统及胎儿组织器官发育造成不良影响。有充分的证据说明女性吸烟可以降低受孕几率,

导致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儿生长受限、新生儿低出生体重以及婴儿猝死综合征。

止匕外,有证据提示吸烟还可以导致异位妊娠和自然流产。吸烟还可以导致男性勃起功能障

碍。

吸烟还可以导致髅部骨折、牙周炎、白内障、手术伤口愈合不良以及手术后呼吸系统并发

症,皮肤老化。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可以导致消化道溃疡。

有充分证据说明吸烟可以导致牙周炎和核性白内障。此外,有证据提示,吸烟可以导致2

型糖尿病,并且可以增加糖尿病患者发生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影响疾病预后。

二手烟暴露能使非吸烟者的冠心病风险增加25%〜30%,肺癌风险提高20%〜30%。

由于二手烟雾包含多种能够迅速刺激和伤害呼吸道内膜的化合物,因此即使短暂的暴露,

也会导致上呼吸道损伤,激发哮喘频繁发作,增加血液黏稠度,伤害血管内膜,引起冠状动脉

供血不足,增加心脏病发作的危险等。

二手烟可以导致新生儿猝死综合征,中耳炎,低出生体重等。

2.烟草依赖疾病的概念

使用烟草一定时间后,就可以成瘾,即所谓的烟草依赖疾病。它是一种慢性高复发性疾病,

其本质是尼古丁依赖。

3.临床戒烟指导

临床干预可以使用5A方案进行简短干预,即5A戒烟法。5A戒烟法是由5种活动所组成,

每一个都由字母“A”开始,即:

Ask询问所有患者关于吸烟的问题;

Advise建议吸烟者戒烟;

Assess评估吸烟者的戒烟意愿;

Assist提供戒烟药物或者行为咨询治疗等;

Arrange安排随访。

对于目前还不愿意戒烟的人而言,干预的目的是帮助他们提高戒烟的动机。临床场所提高

不愿戒烟者戒烟动机的快速干预策略及措施可归纳为五个“R"(“5R'S”)。5R的理论基

础是前面提及的健康信念模式。

提高戒烟动机的干预措施(5R法)

相芟使患者认识到戒烟与他们密切相关,越个体化越好。如患者目前的健康状态或

性发生某种疾病的危险性、家庭或周围环境、年龄、性别等___________________

应该使患者认夜到吸烟的潜在健康危害,应该建议患者戒烟并强调那改后他们

危险最密切相关的健康危害。强调使用低焦油/低尼古丁含量的卷烟或其他形式的

性烟草(无烟烟草、雪茄、烟斗)不会降低烟草对身体的危害,戒烟是避免吸烟

造成危害的最有效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医生应该使患者认识到在戒烟过程中可能会通蓟的障碍以及可以为他们提供

的治疗手段(如咨询和药物)。典型的障碍包括:戒断症状;对戒烟失败的恐

益处

惧;体重增加;缺少支持;抑郁;吸烟冲动;周围吸烟者的影响;缺乏有效的

戒烟治疗知识

障碍医生应该使患者认识到在戒烟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障碍以及司面为他初提供

的治疗手段(如咨询和药物)。典型的障碍包括:戒断症状;对戒烟失败的恐

惧;体重增加;缺少支持;抑郁;吸烟冲动;周围吸烟者的影响;缺乏有效的

戒烟治疗知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利用每次与患者接触或者沟通的而公,反复加强戒烟丽I的菽,不断赢吸

反复烟者积极尝试戒烟。每次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对于那些尝试过戒烟却失败的

吸烟者,应该告诉他们大多数人在戒烟成功之前都曾有过反复多次的戒烟尝试

【例题】临床上预防服务内容不包括

A.健康咨询

B.健康筛查

C.免疫接种

D.疾病监测

E.化学预防

「正确答案』D

【例题】下列不属于临床预防服务内容的是

A.慢性病的自我管理

B.健康筛查

C.化学预防

D.健康教育

E.免疫接种

「正确答案』A

【例题】某男,43岁,吸烟10年,每天一包,不想戒烟。他说:我从不生病,即使吸

烟也不会得肺癌。针对该患者的想法,应首先向他指出的是:

A.吸烟相关疾病的易感性

B.行为改变的有效性

C.行为改变的障碍

D.吸烟相关疾病的严重性

E.自我效能的重要性

r正确答案』D

社区公共卫生

一、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一)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病是指由特异病原体(或它们的毒性产物)所引起的一类

疾病;这种病原体及其毒性产物可以通过感染的人、动物或储存宿主直接或间接方式(经由中

介的动物宿主、昆虫、植物宿主或其他环境因素)传染给易感宿主。

1.传染病发生的条件

(1)病原体(pathogen):指能够引起宿主致病的各种生物体,包括:病毒、细菌、真

菌和寄生虫等。

(2)宿主(host):指在自然条件下被病原体寄生的人或动物。宿主针对某种病原体或

其毒素产生的特异性抵抗力称为免疫力,常伴有特异活性的抗体或细胞的参与。宿主对病原体

的免疫反应包括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反应。

(3)感染过程及感染谱:

①感染过程指病原体进入机体后,病原体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②感染谱指一种传染病导致宿主不同的感染表现形式:以隐性感染为主;显性感染为主;

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比例接近;大部分以严重病例或死亡为结局。

2.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1)传染源: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感染者排出病

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

(2)传播途径: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

全部过程。

常见的传播途径有:

①经空气传播;

②经水传播;

③经食物传播;

④接触传播;

⑤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⑥经土壤传播;

⑦医源性传播;

⑧围产期传播。

(3)易感人群:指有可能发生传染病感染的人群。

3.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

①气候变化;

②人口迁移;

③抗生素和杀虫剂的滥用使病原体和传播媒介耐药性日益增强;

④城市化和人口爆炸;

⑤战争、动乱、难民潮;

⑥全球旅游业的急剧发展;

⑦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

(二)传染病预防控制的策略与措施

1.传染病预防控制策略

(1)预防为主:传染病的预防就是在疫情尚未出现,针对可能暴露于病原体并发生传染

病的易感人群或传播途径采取措施。包括:

①加强人群免疫;

②改善卫生条件;

③加强健康教育。

(2)加强传染病监测。

(3)建立传染病预警制度。

(4)加强传染病预防控制管理。

包括:

①制订严格的标准和管理规范;

②加强血液及血液制品、生物制品、病原生物有关的生物标本等的管理;

③加强对从事传染病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

(5)传染病的全球化控制。

2.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传染病报告和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

感人群的多种预防措施。

(1)传染病报告:任何人发现传染病患者或者疑似传染病患者时,都应当及时向附近的

医疗保健机构或者卫生防疫机构报告。

(2)针对传染源的措施:

①患者:针对患者的措施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②病原携带者:对病原携带者应做好登记、管理和随访至其病原体检查2〜3次阴性后。

③接触者:凡与传染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