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过关检测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材料一《史记》不是一部死板的记述的历史,而是一部生动的批判的历史。司马迁执
行历史批判有四种形式,一用标题,二用书法,三于叙述中夹以批判,最重要的是各篇之后的
专评,即“太史公曰”。
用标题执行批判的例子,如列项羽于本纪,列孔子、陈涉于世家;范蠡本是越国的大夫,
不列入官吏,而列之于货殖;子贡本是孔子的门徒,不列于儒林,而列之于货殖。用书法者,如
书孔丘则不名,曰:“孔子生鲁昌平乡瞰邑。其先宋人也。”书孟、荀则直称其名,曰:“孟轲,
邹人也”“荀卿,赵人”。《史记》有在叙事中夹以批判者,如《晁错列传》,借用他人言语
在叙事中兼示批判。
“太史公曰”是司马迁负责的批判,也是《史记》的灵魂。司马迁“贬天子,退诸侯,斥
大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执行他对历史人物的批判。司马迁借贾谊评秦始皇日: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司马迁不但对前代帝王有贬辞,对本朝帝王乃至对
他的当今皇帝亦有微词。如《叔孙通列传》中评汉高祖日:“夫高祖起微细,定海内,谋计用
兵,可谓尽之矣。”这就无异说,刘邦“谋计用兵”以外,一无所长。而陈涉在封建统治者看
来是一个叛逆,司马迁把陈涉的起义比之汤武的革命、孔子的作《春秋》。他在《陈涉世家》
中说:“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又说陈涉起义之时,虽圣人之
徒,也去参加他的革命。
从以上的评语可以看出司马迁之所善与所恶,所贤与所贱,所是与所非,《史记》不仅是
为了叙述历史,而且是为了批判历史;司马迁作《史记》不是为了清算古人,而是为了要从古
书中找出一些历史教训I,教育他同时并世的人。他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说:“居今之世,
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这是他作《史记》的用意。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批判,有些不合
于封建的教条,所以班固批评他说:“其是非颇谬于圣人。”而刘向、扬雄等皆称“迁有良史
之才,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摘编自翦伯赞《司马迁和他的历史学》)
材料二《史记》能在历史与文学两方面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这一方面固然取决于司
马迁个人的天才与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先秦时期已经产生了相当卓越的文
学著作,这些著作对司马迁的历史观、文学观、审美观的形成及其具体的艺术操作,起了非常
重要的作用。《左传》《国语》《战国策》的许多章节,其叙事写人的方法,其描述用语及其
人物辞令的巧妙,都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所不同的就在于它们还都不是以人物为中
心,它们的写人仍然是为了叙事。先秦也曾有过名称上类似于传记的著作,如《晏子春秋》,
可惜它目的仍不是写人,而像是一本逸闻趣事的资料汇编,完全没有剪裁。因此,真正以人物
为中心的传记文学的创始人,只能归于司马迁了。
从《史记》出现的西汉时期开始,到清朝被推翻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中国产生了浩
如烟海的传记与传记文学。在历朝正史中,被后人称为“传记文学”的首先是《史记》,其次
是《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和《新五代史》的若干篇章,其他“正史”在中国文学史
上一般很少被人提及。《史记》是历史性与文学性高度结合的完美之作。班固是司马迁的杰
出继承者,也是古史传统的改造者。从班固开始,他在有意识地把“历史”与文学分开。从“史
学”的品格的角度来看,《汉书》无疑更完美、更系统、更周密了;但从文学角度讲,《汉书》
则无疑是在大踏步地倒退。但《汉书》毕竟因袭了《史记》的旧有成果,因此,《汉书》作为
一部“正史”,其文学性在我国古代散文中也是屈指可数的佼佼者。
(摘自韩兆琦《中国古代传记文学略论》)
材料三在传统中国,历史学更源远流长,被誉为“古今之大文”,在世界学术史上占据
着独特地位。梁启超谓:“我国二千年来史学,视他国为独昌。”然而,位置重要并不等于值
得尊重。中国史学凭什么赢得人们的尊重?这恐怕要从学术传统中寻找原因。
讲究实证,是中国史学最鲜明的学科特色,也是它有资格被作为科学对待的重要理由。史
学,讲的是用事实说话。这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记录历史,推崇秉笔直书,所谓“不虚美,
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将历史记录作为千秋之事;二是研究历史,讲究言必有据,不为空谈。
真正严谨的历史研究,强调要尽可能全面、准确地占有历史资料。穷尽资料是不可能的,但这
不能成为轻率结论的借口。
崇尚经世,推动着中国史学在社会变革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史学,其观察方式是面向过
去,但其出发点是服务当下,着眼于未来。作为一门严肃的学问,经世才是它真正的宗旨所系、
要义所在。史学经世的方式,应本着对历史负责、对时代负责、对未来负责的精神,直言无隐,
独抒己见,通过对历代盛衰成败的理性思考,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发掘、整理和分析,鉴往思来,
对解决现实问题提出有价值的建议或方案。
探寻历史规律,是中国史学的基本追求。史学研究的任务,从根本上讲是“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所谓“天人之际”,就是人类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规律;所谓“古
今之变”,就是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与规律;所谓“成一家之言”,就是要有自己的理论追求
与建树。严谨的史学思维,必须满足三个基本要求:一是长时段的观点,对历史的考察,不能局
限于一时一事,要将研究对象置于社会历史的长河中分析其本质,考察其意义;二是整体的观
点,不能用对表面现象的观察代替对内在本质的分析,不能用对局部的考察代替对整体的把
握,更不能轻率地用对个别案例的解剖代替对全局的认识;三是发展的观点,即不能把研究对
象静止化,要从人类社会一直处于变化发展之中这一基本实际出发,研究变迁原因,追寻变迁
规律,把握变迁本质,从对历史演变内在逻辑的分析中认清历史的真谛。只有真正满足了这三
个要求,历史研究才有可能实现科学化。
当代中国学术,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方法层面,都面临着越来越多元化的选择。当
我们执意前行时,有必要不时回过头去,看看我们曾经走过的道路。这里有一点是明确的,中
国源远流长的优秀学术传统,应该成为我们前进的基础和出发点,这是中国学术的优势所在,
也是尊严所系。
(摘编自方为《史学何以值得尊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的《史记》充满着批判精神,他采用标题、书法、在叙述中夹以批判、“太史公曰”
等几种形式执行历史批判。
B.《史记》开创了我国以人物为中心的历朝“正史”的先河,是历史性与文学性高度结合的
完美之作,可谓空前绝后。
C.因为班固把《汉书》发展得更完美、更系统,更具有“史学”品格,所以称他是司马迁的杰
出继承者和古史传统的改造者。
D.中国史学强调用事实说话,记录历史推崇秉笔直书,研究历史则讲究言必有据,尽可能全面、
准确地占有历史资料。
答案:|c
薜而“班固把《汉书》发展得更完美、更系统”只是原因之一。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的历史批判纵横百代,褒贬古今,体现他善恶、贤贱、是非的标准,表明价值取向,
以吸取历史教训I,教育同世之人。
B.司马迁把项羽列入本纪,把陈涉列入世家,肯定了两人的历史功绩;把范蠡、子贡归入货殖
中,也可看出对两人的褒贬态度。
C.司马迁批评秦始皇、秦二世,对汉高祖、汉武帝也有微词,这表明他有胆有识,不但敢贬前
代帝王,对本朝帝王也不回避。
D.材料二将《史记》与《左传》《国语》《战国策》作比较,是为了说明司马迁是以人物为
中心的“史传”文学的创始人。
答案:|D
瓯]是为了说明这些著作对司马迁的历史观、文学观、审美观的形成及其具体的艺术操作,
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阅读材料三,下列不属于“中国史学赢得人们的尊重”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A.在传统中国,历史学源远流长,被誉为“古今之大文”,在世界学术史上占据着独特地位。
B.讲究实证,用事实说话,将历史记录作为千秋之事,有资格被作为一门科学对待。
C.中国史学崇尚经世,面向过去,服务当下,着眼于未来,在社会变革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D.探寻人类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规律,发掘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有自己的理论追求与建树。
售案:k
解析:1“在世界学术史上占据着独特地位”非受尊重的原因。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参考答案:|①采用总分总结构,以并列方式展开,层次清晰。②论证时,先摆观点,再作阐释论
证,说服力强。③适当引用,增加说服力。
5.你认为《史记》体现了我国哪些史学传统?请举例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实事求是。如写汉高祖刘邦一分为二,尊重事实。文中写“如《叔孙通列传》
中评汉高祖曰:'夫高祖起微细,定海内,谋计用兵,可谓尽之矣。'这就无异说,刘邦'谋计
用兵’以外,一无所长”,既肯定刘邦有远大的眼光和处理问题的才干,但又‘谋计用兵'以
外,一无所长”。②崇尚经世。如写李广,文末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来赞扬其能以身作则,强调正人先正己的重要,给后人以启迪。③探寻历史规律。如写陈涉,
把陈涉起义置于社会历史的长河中分析其本质,考察其意义,将其置于“世家”,以肯定其价
值。
(二)现代文阅读II(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一只布袋
刘震云
沁源县有个牛家庄。牛家庄有个卖盐的叫老丁,有个种地的叫老韩。老丁和老韩是好朋
友。
做买卖的人,本该爱说话,但老丁一天说不了十句话。种地的整天和牲口、庄稼打交道,
本该不爱说话,但老韩一天得说几千句话。一个不爱说话,一个爱说话,本不该成为好朋友,
但两人有共同的爱好,爱上山打兔,爱唱上党梆子。为了一个唱戏,两人走到了一起。老丁平
日不爱说话,但一到唱戏,像换了一个人,口舌翻飞,字正腔圆,精神焕发。两人本是朋友,但唱
起戏来,或是夫妻,或是君臣,或是父子。有时唱一个折子,有时连走一本戏,全看二人的兴致。
唱起戏来,往往忘了打兔。
两人是朋友,两家的老小也走得近。老丁的小女儿胭脂和老韩的小女儿嫣红,常在一起割
草。这年八月十五头一天,两人割了一下午草,天快黑了,背着草回家,看见前头路边躺着一个
物件。两人都想捡这物件,嫣红比胭脂大一岁,跑得比胭脂快,早一步跑到物件前。捡到手里,
原来是一只布袋。嫣红便将这只布袋搁到自己草筐里,背回了家。
老韩老婆打开布袋,吃了一惊,原来里面躺着一堆大洋。倒出来数了数,整整六十七块。
晚饭时候,老韩从地里收工回来,看着白花花一堆大洋,也傻了眼。两口子夜里盘算大洋的用
途,或置两亩地,或盖三间房,或添几头牲口。老韩激动起来,话匣子打开了,说了一夜。第二
天一早,老韩老婆将嫣红叫过来:“昨天拾布袋的事,你漏出半点风声,我用绳子勒死你。”把
嫣红吓哭了。
吃早饭的时候,老丁来了:“听说嫣红昨天捡了个布袋?”
老韩说:“回来让她妈打了一顿,布袋里是半袋干粪。”
老丁笑了:“哥,俺胭脂当时摸了摸那布袋,里边好像是钱。”
老韩知道瞒不住了,说:“没敢动,等着人家来认呢。”
老丁:“要是没人认呢?”
老韩有些不高兴了:“没人认,再说没人认的事。”
老丁:①“要是没人认,咱就得有个说法。”
老韩:“啥说法?”
老丁:“布袋是胭脂和嫣红一块捡的。见了面,分一半。”
老韩:“你这不是耍浑吗?”
老丁:②“我不是在乎这个钱,是说这个理。”
老韩:“你要这么说,咱俩没商量.”
老丁:“要是没商量,又得有个说法。”
老韩:“啥说法?”
老丁:“就得经官。”
事情一经官,捡到的东西,明显就得没收。老韩听出来老丁的意思,我好不了,也不让你得
着便宜。两人一块打兔唱戏,好了二十来年,老韩没发现老丁遇到大事,为人这么毒。平时不
爱说话,怎么一到骨节上,话一句比一句跟得上呢?嘴比唱戏还利索呢?可见他说的这些话,来
之前早想好了;可见两人平日的好,都在小处;一遇大事,他就露出了本相。不是说老韩贪财,
舍不得分给他钱,而是这理讲不通。既然己经撕破了脸,就是再分钱给他,两人也算掰了。老
韩也赌上了气:“这布袋是捡的,不是偷的,你想告就告吧。”老丁也不示弱,转身走了。
但事情没等经官,布袋的主人找上门来。布袋的主人,是襄垣县温家庄给东家老温家赶大
车的老曹。八月十五头前,老曹拉了一车黄豆,到霍州去祟。祟完黄豆,又结了霍州粮栈欠老
温家小麦的钱,共六十七块大洋。空着车往回走,身上乏了,在车上半睡半醒,由着牲口往前走。
路过牛家庄村头,一过沟坎,车一颠,装钱的布袋滑落到地上。等车进了襄垣界,才发现布袋丢
了,老曹惊出一身汗。急忙顺着原路回头找,但路上哪里还有布袋的踪影?老曹一个村庄一个
村庄打问,问了百十个村落,口干舌燥,水米没打牙,没有问出布袋。本想没了指望,到了牛家
庄,照例一问,纯粹为了心安,没想到牛家庄大人小孩,都知道老韩家拾了布袋。本来大家不知
道,让老丁一闹,大家全知道了。老曹便寻到老韩家。老韩见瞒哄不住,只好将布袋拿了出来。
老曹一见布袋,一屁股瘫坐到地上,将布袋里的银元倒出来数了数,分文不少。老曹站起身,
向老韩作了个揖:“大哥,没想到能找着布袋。”
又说:“大哥,除了是你,换成我,捡了布袋,也不会拿出来。”
又说:“路上我找了一条绳,找不着布袋,我也就不活了;六十多块大洋,我赔不起东家。”
又说:“赔起赔不起是一回事,回到家里,跟老婆就不好交代;我老婆也得寻死觅活。”
又端详老韩:“大哥,看你是个种地的,却不贪财;一星半点不贪常见,六十多块大洋,没往
心里去,大哥,你不是一般人。”
说得老韩倒有些惶恐。老韩平时嘴挺能说,现在一句话说不出来。老曹又说:“今天不是
小事。如不嫌弃,我跟大哥结个拜把子兄弟。”
老韩又有些猝不及防。两个素不相识的人,这么快就连到了一起?
因为一只布袋,襄垣县温家庄的老曹,和沁源县牛家庄的老韩,成了一辈子的好朋友。
事后老韩说:“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因为一只布袋,我丢了一个朋友,得到一个朋友。”
(节选自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只布袋”是行文线索,从嫣红捡布袋、两家争布袋到老韩还布袋,小说的基本情节都是
围绕这只布袋逐步展开的。
B.老韩失去的朋友老丁不是真朋友,得到的朋友老曹也未必是真朋友,得到朋友和失去朋友
都是阴差阳错,充满了意外和偶然。
C.小说对老曹丢失和寻找布袋的过程作了较详细的描述,解答了前文嫣红为什么会捡到布袋
的疑问,也交代了后文老曹与老韩成为朋友的缘由。
D.小说通过“一只布袋”引发的风波,刻画了几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比如老丁平时做生
意不爱说话,跟老韩争辩时却是口齿伶俐,义正词严,句句在理。
答案:|D
解析:|D项,说老丁“义正词严,句句在理”不合文意。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的叙述语言平实、简洁、洗练,又娓娓道来,展示了浮生百姓的生活状态。
B.小说不仅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了描写,而且在迅速推进的故事情节中通过人物的语言和
行为来塑造人物形象。
C.小说开头“沁源县有个牛家庄。牛家庄有个卖盐的叫老丁……”这类语句明显借鉴了民间
文学的表述方式,叙事也采取了“凡事有原委”的传统模式。
D.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就是指人物自身前后言行的对比,比如“老韩一天得说几千句话”
与面对老曹时“现在一句话说不出来”形成对比。
售案:|D
解析悔了自身言行的对比,还有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比。
8.言为心声,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达了老韩怎样的言外之意?(4分)
弼容莉①逼老韩说出分钱的意见;②为自己分钱找一个合理借口。
9.小说在老曹找到布袋后,在五个段落中连用五个“又”写老曹说话,请分析作者这样处理的
用意。(6分)
参考答案:|①既表达了失而复得的激动与喜悦,突出了老曹真心实意的感激,也从侧面映衬
出老韩的尴尬无语。②“又”重复出现五次,富有气势,能引导读者思考文章的主旨:什么是
真正的朋友。③行文简洁明快,情节推动迅速。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4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
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慢公,公子纠死,管仲囚
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积您。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
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塔,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
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选自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有删节)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
桓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则齐之
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
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
少正卯。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
吾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
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
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紫桓公之手足邪夫齐国不患有三子
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
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邪?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间,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可II仲
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
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选自苏洵《管仲论》,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繁桓公之手足邪/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
夫耳
B.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紫桓公之手足邪/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
匹夫耳
C.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繁桓公之手足邪/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
夫耳
D.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紫桓公之手足邪/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
匹夫耳
答案:卜)
解析:|“可以”为“可以用来”的意思,中间不可断开,据此可排除A、C两项;“有三子”为
“不患”的宾语,“有三子”前不应断开,据此可排除A、B两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桓公,春秋五霸之一。公,古爵位名,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一等,其他四等由高到低排依次为
侯、伯、子、男。
B.权衡,本指秤。权,秤杆;衡,秤锤。“慎权衡”指谨慎地对待得失利弊的选择。
C.山戎,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部落。中国古代对四方少数民族有特定的称呼,如“夷”“狄”“蛮”
等。
D.薨,指古代诸侯或大官去世。古代称帝王死叫“崩”,称大夫死叫“卒”,“卒”后为死亡
的通称。
答案:B
瓯]“权”指秤锤,“衡”指秤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管仲为政善于因势利导,司马迁记叙管仲逸事,赞扬了他的才干和功绩,突出了他的政治策
略。
B.桓公死后,宫廷发生内乱,五位公子争夺君位,祸患蔓延,直至齐简公,齐国动乱不断,国无
宁日。
C.《管仲论》是一篇史论,以管仲死而齐国乱为例,分析了管仲作为宰相的不足之处,立论新
奇。
D.《管仲论》细致分析了齐国内乱实为管仲所致,并批评管仲不知从本源上解决问题。
答案:|B
碎而桓公死于齐国内乱,而非桓公死后,齐国才发生内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2)因桓公之间,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参考答案:|⑴管仲被任用之后,在齐国施政,齐桓公凭借他的辅佐而称霸,多次召集诸侯会
盟,统一了天下,这是管仲的谋划。
⑵趁着齐桓公询问时,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死,齐国也不算是失去了
管仲。
解析:|注意“既”“任政于齐”“以霸”“一”“因”“自代”“齐国未为无仲”等词句的
翻译。
14.后人多质疑苏洵在《管仲论》中对管仲评价有失公允,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3
分)
惨考答案:|①管仲施政能力强,使齐兴盛,不能苛求他把所有后事安排好。②管仲己对桓公用
人提出建议,“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曾告诫桓公远小人。③齐国兴盛或
灭亡,有多重因素,并非系于管仲一人,“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夸大了个体在历史发展
进程中的作用。④荐贤举能的前提是有“贤”,有“能”,齐国当时到底有无人符合管仲的用
人标准,也有待考究。
参考译文:|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时曾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很有才能。
管仲生活贫困,常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对他很好,不因此说他什么。后来鲍叔侍奉齐
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立为齐桓公,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起来了。
鲍叔于是向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之后,在齐国施政,齐桓公凭借他的辅佐而称霸,多次
召集诸侯会盟,统一了天下,这是管仲的谋划。
管仲治理政事,善于转祸为福,把失败变为成功。能分清轻重缓急,谨慎权衡利弊。桓公
实际上是由于怨恨少姬,南下袭击蔡国,但管仲却借这个机会攻打楚国,责备楚国不向周天子
进贡包茅。桓公实际上是北伐山戎,但管仲却借这个机会,命令燕国恢复召公的政令。桓公在
柯地与鲁国会盟,后来又想违背同曹沫的盟约,但管仲借助这个盟约使桓公建立了信义,因此
诸侯都来归附齐国。所以说:“知道用先给予的方法来取得自己想要的,这是为政的法宝。”
管仲做丞相辅佐桓公,称霸于诸侯,排斥打击夷、狄等异族,终其一生,使齐国富强,诸侯
不背叛。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被重用,桓公死于宫廷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
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
功业的完成,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必然由一定的因素而引起;祸乱的发生,不是发作于
作乱之时,也必有其根源和预兆。那么齐国的安定强盛,我不说是由于管仲,而说是由于鲍叔;
至于齐国的祸乱,我不说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说是由于管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
开方三人,他们确实是搞乱国家的人,但重用他们的人,是齐桓公啊。有了舜才知道流放四凶,
有了仲尼然后才知道杀掉少正卯。那桓公是什么人?回头看,使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是管仲啊。
管仲病危时,桓公询问丞相的人选,此时,我想管仲将推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作答,但他的话
不过是说竖刁、易牙、开方三个人,不讲人情,不能亲近罢了。
唉!管仲以为桓公果然能够不用这三个人吗?管仲和桓公相处多年了,也该知道他的为人
了吧?桓公是个音乐不停歇于耳,美色不离开眼的人,如无此三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他开
始不重用他们,只是由于管仲在。一旦管仲没了,这三人就弹冠相庆了。管仲以为自己的遗言
就可以用来束缚桓公吗?齐国不怕有这三人,而是怕没有管仲。有管仲在,这三人只是普通人
罢了。若不是这样,天下难道缺跟这三人一样的人吗?即使桓公侥幸听了管仲的话,杀了这三
个人,但其余的这类人,管仲能一个也不剩地除掉他们吗?唉!管仲是不懂得从根本上着眼的
人。趁着齐桓公询问时,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死,齐国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
这三人又有什么可怕的?就是不提他们也可以啊。国家因一个人而兴盛,一个人而灭亡。贤人
不悲痛自己的死亡,而忧虑国家的衰败,因此必须再推选出贤明的人来,然后才可以放心死去。
那管仲为什么就这样死了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5~16题。
过五原胡儿饮马泉®
李益
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
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
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
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
园①唐代五原县属盐州,今为内蒙古五原。中唐时,这是唐和吐蕃反复争夺的边缘地区。李
益曾为幽州节度使刘济幕府,居边塞十余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句描写色彩明丽,景色美丽。五原的田野上,杨柳拂水,风光绮丽,一派盎然的春意。
B.第二句写了另一番景象,清清的泉流又失而复得,“旧是”二字透露出一种欣慰之情。
C.这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同大多数边塞诗一样,抒写了诗人在春天经过收复的五原时的豪
迈之情。
D.颔联写夜宿五原的见闻,明月当空,空旷的原野上隐隐传来哀婉的胡笳之声,蕴含着一种忧
伤的情调。
答案:|c
瓯]C项中的“豪迈之情”有误,这首诗抒发的是诗人经过五原时的复杂心情,既有爱国热
忱,又有忐忑不安的忧虑和伤感。
16.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颈联,并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从来”和“今日”对比,从前的饮马泉冰冻一片,坎坷难行,今日的饮马泉寒
冰解冻,绿水分流,写出了饮马泉由冬到春的变化,突出了收复后与收复前的不同。②严冬与
阳春之景,艰难与欢畅之情,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征途的顾往瞻来,既有看到充满生机景
象的喜悦,也有希望乘胜追击的担忧。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孟子认为做到“;",天下就可“运于掌”。
(2)欧阳修《醉翁亭记》中“,”两句与《鸿门
宴》中“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两句意思相近。
(3)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认为“,”才是
理想的王道境界。
容耘(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8~20题。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
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
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械的杂木树林;鳗
一幅冬口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
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
客。,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
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
一提到雨,o"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
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
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
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
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
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18.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有()(3分)
A.拟人比喻夸张
B.引用拟人反问
C.对偶设问拟人
D.引用对偶夸张
答案:
瓯]“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等诗句使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
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
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文中没有使用设问、夸张的修辞手法,
故选B项。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这时如果再下一点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配上淡得几乎
看不见的背景,便十分悠闲。”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
分)
经查眼原文把冬日乡村图景当成一幅画,并且想象了作画的过程,新奇有趣;改句表达得
比较直白,缺少了原文的优美意蕴。原文使用了反问句,加强了语气,强化了作者对江南冬景
的喜爱;改句语气平淡,缺少情感的融入。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10个字。(4分)
参考答案:|天垂暮了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连贯得体。(4
分)
①当今智能设备的使用日益普遍,人们希望通过佩戴运动手环来改善健康。②但据最新
的研究表明,在没有得到医生、营养师或培训师指导的情况下,佩戴者单独佩戴运动手环很少
会使健康状况发生重大变化。③没有一项研究显示,佩戴者的胆固醇或血压显著降低。④研
究人员指出,医生、营养师或培训师的指导和反馈很重要,可以根据运动手环的数据,帮助佩
戴者制订个性化方案,⑤因而改善佩戴者的锻炼和饮食习惯。
参考答案:|①在“健康”后加“状况”;②删去“据”或“表明”;④在“可以”前加“他们”;
⑤把“因而”改为“从而”。
瓯]①“改善”与“健康”搭配不当。②“据最新的研究表明”句式杂糅。④成分残缺,
本句缺少主语。⑤“因而”表示因果关系,表示下文是上文的结果,本文语境中,“制订个性
化方案”是方法,“改善佩戴者的锻炼和饮食习惯”是目的,故此处应改为“从而”。
22.阅读下面的材料,用概括性的语言写出以“三百千千”为代表的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羊汤技术培训合同协议
- 村坊毛坯出售合同范本
- 门窗采购合同范本
- 坡屋面维修合同范本
- 定制学校拒马合同范本
- 树木种植合同范本
- 质押担保合同续签补充协议
- 消防被服采购合同协议
- 秸秆机械租赁合同协议
- 消防常服租赁合同协议
- 微笑曲线中文版课件
- 船舶修造行业安全风险监控与应急措施
- GB/T 30595-2024建筑保温用挤塑聚苯板(XPS)系统材料
- 2024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第63讲光的波动性电磁波(练习)(学生版+解析)
- DB11T 065-2022 电气防火检测技术规范
- 标准化服务在博物馆展览策划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智能风控与合规技术在证券领域的应用
- 派遣工的考勤管理制度
- 辽宁省2024年中考英语真题【附真题答案】
- 水运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
- 佛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英语试题(解析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