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一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教案_第1页
选修一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教案_第2页
选修一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教案_第3页
选修一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教案_第4页
选修一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教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课程标准通过历代变法的内容,了解中华民族政治制度不断与时俱进、求变求新的变革精神学习目标1.了解古代四次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2.了解近代三次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3.了解当代三个历史阶段的改革三学生已经储备的知识本课重要知识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学生未掌握的知识中国古代商鞅变法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P11孝文帝改革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P30王安石变法中外历史纲要上第9课P52张居正改革√中国近代戊戌变法中外历史纲要上18课P102清末新政√民国改革√新中国完成社会主义革命中外历史纲要上26课P160成就曲折中外历史纲要上27课P162-16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十单元三、学习过程(一)知识结构梳理(二)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中国自古就有改革的传统,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能促进社会进步和民族交融。中国古代的变法是如何适应时代潮流或者适应时代需求的。任务1:阅读教材P22和历史史料,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变法时代背景主要内容时代影响商鞅变法(春秋战国)经济:铁犁牛耕,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政治:分封制、宗法制瓦解;新兴地主阶级形成。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推行县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推广小农经济;废除贵族特权;官僚政治形成;加强中央集权。材料一:鞅以……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通典·食货志》 材料二: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材料三:有军功者,各(各自)以率(标准)受上(等级)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归属)籍(公族簿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等级)名(名号)田宅、臣妾。……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材料四:(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县。——《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变法顺应了大变革时代潮流,推动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任务2:阅读教材P22-23和历史史料,分析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变法时代背景主要内容时代影响孝文帝改革(北魏)内迁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北魏重新统一北方实施均田制;采取各种汉化措施遏制了土地兼并,提高农民积极性;加快了北方民族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南北差距,为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材料一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20亩…·田地缺乏地区,允许农民“逐空荒”,迁往他郡。…卖者坐(处罚)如律。——白寿彝总主编;何兹全主编.中国通史7第5卷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上[M].2015材料二(北魏)南迁,革夷从夏(注:即孝文帝改革)。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材料三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极。——《洛阳伽蓝记》 材料四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北魏孝文帝改革适应了民族融合的时代潮流。任务3:阅读教材P22-23,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上P52的知识,和阅读历史史料,分析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变法时代背景主要内容时代影响王安石改革(北宋)三冗导致了政治腐败、财政困难。边境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的手段,通过加强经济管理,实现了富国的目的。兵农合一的做法并未取得强兵的成效。材料一材料二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青苗法: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募役法(又称免役法):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愿服差役的民户则按贫富等级交纳一定数量的钱,称为免役钱。官僚地主也不例外方田均税法:下令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并将土地按土质的好坏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均输法:设立发运使,掌握东南六路生产情况和政府与宫廷的需要情况,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统一收购和运输。保甲法: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十家为一保,民户家有两丁以上抽一丁为保丁,农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任务4:阅读教材P23和阅读历史史料,分析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变法时代背景主要内容时代影响张居正改革(明朝)政治腐败、国库亏空、土地兼并严重整肃吏治、裁剪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财政收入增加;封建统治危机缓和。材料一:明中叶后,皇帝不临朝成为惯例,官衙无视法令,政多纷更,事无统纪,主钱谷的不明出纳,司刑名的不悉法律,管监察的不行纠劾……——刘志琴《张居正评语》材料二:社会经济最棘手的是土地兼并问题,万历前夕法定的征粮地比明初已减少一半……万历新政之前,国家财政每年巨亏300万两白银。隆庆五年,全年财政的总收入只有250万两,而支出达到400多万两……。——刘志琴《张居正评语》王安石和张居正变法都是为了挽救封建国家统治危机的改革,变法触及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以实现社会矛盾的缓和。二者变法的失败反映了变法充满了曲折和艰辛。、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任务5:阅读教材P24和历史材料,分析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的时代背景和时代影响变法时代背景时代影响戊戌变法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加深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转播;增强军事实力清末新政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培养了具有民主共和思想的新式知识分子和清政府的掘墓人;材料一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类别颁布的新法政治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文教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军事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材料二面对救亡图存的时代潮流,戊戌变法选择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通过改良办法走西方民主的道路是行不通的。清末新政未触及封建专制统治,无法使清王朝摆脱困境。任务6:阅读教材P24和历史材料,分析中华民国时期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材料一1934年,国民政府发起“新生活运动”,提倡纪律、品德、秩序、整洁等,教导人们“礼义廉耻”,具备“国民道德”和“国民知识”。1949年,新生活运动“暂停办理”,无疾而终。1934年,国民政府发起“新生活运动”,提倡纪律、品德、秩序、整洁等,教导人们“礼义廉耻”,具备“国民道德”和“国民知识”。1949年,新生活运动“暂停办理”,无疾而终。材料二这是民国不同时期的钱币,民国时期的历次币值改革都以失败告终,无法解决恶性通货膨胀问题,最终国民党统治区经济崩溃这是民国不同时期的钱币,民国时期的历次币值改革都以失败告终,无法解决恶性通货膨胀问题,最终国民党统治区经济崩溃原因:国家始终未能有实质上的统一。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改革-转变制度1.1950-1953,全国新解放区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2.1953-1957,实施“一五”计划,逐步进行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确立社会主义制度3.195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新中国三大民主政治制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曲折探索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成功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八字方针是对探索时期错误的纠正。改革开放时期-完善制度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