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银行卡犯罪案件特点与犯罪防控难点和防治对策研究11000字(论文)】_第1页
【涉银行卡犯罪案件特点与犯罪防控难点和防治对策研究11000字(论文)】_第2页
【涉银行卡犯罪案件特点与犯罪防控难点和防治对策研究11000字(论文)】_第3页
【涉银行卡犯罪案件特点与犯罪防控难点和防治对策研究11000字(论文)】_第4页
【涉银行卡犯罪案件特点与犯罪防控难点和防治对策研究11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选题背景及意义选题背景银行卡成立之初,就旨在为方便我们日常生活,为生活增添便捷与信誉,也因此在经过几十年发展,愈演愈烈,逐渐成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以信用支付为口碑的支付手段,随着互联网与数字化时代不断转变,现如今银行卡网络支付也随之越来越多。但凡事终有两面,银行卡在不断为我们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之余,还伴随着诸多与诈骗相关的法律风险。特别在近年来,随着人们法律意识不断提高,加之网络科技不断发展,这就使得在银行卡日常申请与使用过程中,由银行卡盗刷、信用卡透支、罚金收取等原因所引起的银行卡纠纷事件也随之日益增多,法院关于银行卡问题所受理的案件也随之呈现显著提升,渐渐的,银行卡问题现如今已发展成为当下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要课题。以当前银行卡犯罪问题而言,除了引起受害者财产损失之余,也在不断干涉银行卡在用户心中的信誉地位,甚至会引发极其恶劣的社会事件,对社会正常运转而言有着极其重大的威胁,严重侵犯着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甚至是引发危及生命的事件。近三年来,我国来银行卡诈骗案数量和涉案金额每年增长率均在20%至30%之间,银行卡犯罪给人民带来的经济损失达到222亿余元,被骗金额已达年均增长率达到70%以上。严重威胁到了市场经济秩序,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是无法估量的,影响了社会稳定。另一方面,我国虽然在多种法律上都涉及到银行卡管控要求,但是在银行卡犯罪立法方面还缺乏针对性,没有相对完善的规定,使得司法机关针对银行卡犯罪打击时,严重缺乏必要的法律手段。就目前而言,随着银行卡惠民政策的普及,及其网上支付功能,与其他各类APP联名开放的各种功能,极大地方便改善了我们日常生活,现如今在日常购物消费;或是转账、发放工资;商业结算等诸多领域,均能看见银行卡的身影。特别是在近些年与金融服务和产品相关的技术创新,在人们使用银行卡日益频繁的同时,银行卡案例也随之明显增加,其呈现问题多样性,相关的实际问题更急需尽快研究与完善。一些不法分子也正是感到有空可钻便采用多种伎俩实施犯罪。因此对银行卡犯罪防控及解决对策展开研究,具有非常迫切的现实意义。研究意义通过分析我国涉银行卡犯罪类型及其形势,归纳总结我国涉银行卡犯罪案件特点与犯罪防控难点,有利于经侦部门在侦查打击此类犯罪过程中能做到深挖彻查、打准打狠,也有利于提升公安机关对此类犯罪的预警能力;同时,针对我国涉银行卡犯罪案件特点提出有效防治对策,从源头把关控制,过程中加强管理建设,到及时追赃减损,做到“全环节、全要素、全链条”精准防控打击,有利于提高人们对于银行卡犯罪的警惕性,维护人们财产安全和市场经济秩序,进而营造良好社会信用环境。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研究现状随着银行卡在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日益明显,加上网络支付的推广与普及,银行卡犯罪也给不法分子来去了更多“商机”,涉银行卡犯罪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国内学者对涉银行卡犯罪的研究已经开展,但查阅资料后发现针对相关问题研究的焦点多集中在法条理解适用以及犯罪构成的研究上,如刘宪权先生著作的《涉信用卡犯罪刑法修正案及立法解释解析》在关于信用卡犯罪事件立法及犯罪对象惩治制度设立等,均从客观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有关信用卡立法,惩治的研究虽很多,但却少有学者注重研究银行卡犯罪的行为和对象所侵害的权益,也少有学者兼顾研究涉银行卡犯罪现实社会环境下的现状和治理对策。扬州大学的赵勇先生研究了涉信用卡犯罪立法,归纳出立法专门化、扩张化与精细化的演变特征,认为涉信用卡犯罪应针对侵害权益的不同,采取“同事不同罚”的原则进行罪名认定。学者李樱杕,潘惠敏,张玉海则以社会信用环境为落脚点,认为广东信用卡犯罪高发态势与社会信用环境相关,通过分析发现广东社会信用环境水平及状态与信用违约与欺诈、信用卡犯罪高发态势形成偶合与相关,提出优化社会信用环境才是遏制信用卡犯罪的本源之策

李樱杕,潘惠敏,张玉海.广东信用卡犯罪高发态势与社会信用环境相关性分析[J].湖南警察学院学报,2018,30(06):41-47.笔者认为,只有诊断好涉银行卡犯罪在现实社会环境下的现状,才能采取使用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根治问题;也唯有对犯罪行为有过明确的概念界定,设定出完善的惩治规则,才能完善与实施对该违法犯罪行为的有效规制。国外研究现状国外涉银行卡犯罪管理地发展比较早,其中国外信用卡犯罪地立法和管理很成熟,有很多方面值得我学习。武汉市公安局十处学者杨家庆在《日本信用卡犯罪及安全防范》一文中提到日本采取了普及“信用卡信用查询系统”即CAT系统以期降低信用卡犯罪率,但要从根本上提高信用卡业界安全防范能力需要从伪卡的对策问题和用卡人是否为本人两方面入手。董国红在2001年第2期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中《信用卡犯罪的国外法律借鉴》给予我们启示,要根据自身的社会现状、发展水平,分析涉银行卡犯罪的防控难点,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解决对策。常州日报2017年5月22日发表的《美国:信用卡犯罪打击策略》中曾引用美国特勤局的一句话,即要想彻底打击信用卡犯罪问题,就必须做好对应的情报管理工作。为此,特勤局探员采取长期“潜伏”信用卡交易论坛、网站或利用有效控制的论坛、网站实施“钓鱼”行动等手段多方收集情报,并通过对情报信息的汇总研判、经营调查,对信用卡犯罪实施深入打击《美国:信用卡犯罪打击策略》常州日报《美国:信用卡犯罪打击策略》常州日报2017年5月22日这也为我国的学习、借鉴提出了挑战。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政策下,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形式呈现“指数式”提升,有关电子商务、互联网支付等新式交易方法也在日益普及与广泛应用,随之的,信用卡犯罪事件也随之呈现飞速增长。而在打击信用卡犯罪活动中,我们也可以借鉴一些国外的先进经验,但要切实与我国实际情况相联系,从而加强对信用卡犯罪的预防管理,实现对信用卡犯罪势头的有效抑制。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通过查找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当前国内外相关学者对银行卡犯罪问题的研究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概括,得出对本次研究有用的相关知识,为本次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就是在结合相关案例的基础上展开研究论述,在借助具体的案例事件下,能够使得本次分析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同时在具体案例研究下,也能让本次的研究结果更有操作性与说服力。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相互比较,来得出具体研究结果的优势与劣势,相互借鉴,最终得出综合性的研究结果,为本次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而本文所使用的比较分析,就是在针对国外立法与国内研究情况进行区别分析,甄别出两者间的优劣势,最终探究出适合当前新形势下,我国关于预防银行卡犯罪的最合理解决方式。涉银行卡犯罪及其形势涉银行卡犯罪及其类型银行卡自其被研发创建以来,被沿用至今,且未曾呈现任何消减趋势。综合来看,银行卡本身是绝对安全与便捷的,所以会受到人们一直以来的追捧。但是由于银行卡的存在,这就使得在便捷人们财产管理之余,也导致一旦出现银行卡丢失或被盗窃事件,就会使得人们面临不可挽回的损失。综合来看,银行卡犯罪自银行业务出现以来,两者就在不断争锋交战中迎来各自的发展与变化。例如,针对银行卡被盗窃问题,银行推出了网上服务,人脸识别以及指纹支付等多种方式。但随之,银行卡犯罪也开始通过网上转账等服务,更容易窃取银行卡金额且不留下任何犯罪痕迹。从业务发展角度来看,银行卡犯罪在随着进入信息数字化社会之后,并未出现消减反而愈加普遍。谈及犯罪手段,也是罄竹难书。从最初传统类型发展成为现如今多样化形式。例如从最初的盗窃使用持卡人信用卡、伪造和篡改持卡人签名或使用欺诈手段获取信用卡等传统犯罪手段,转变为在依仗现代化科技,以及入侵银行数据库等措施,实施更不易捕捉的犯罪行为。例如,入侵银行系统直接获取用户重要信息(卡号、密码、持卡人的其他资料),或是篡改发卡机构的网络系统、伪造银行卡、信息记录、持卡账户馀额等行为。作为刑法中规定的一类罪名,银行卡犯罪本身具有社会危害性,根据此类犯罪的特点,银行卡类犯罪直接危害着我国的金融秩序和金融安全,是我国支付结算体系和个人信用领域的最大威胁。同时,由于银行卡类犯罪的直接目的是银行卡内的资金,也就对持卡人和发卡行的资金安全构成了危害,造成了损失。银行卡类犯罪的不断增多,对社会用户继续使用银行卡支付也带来了极大地心理负担,严重影响了银行卡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同时,在银行卡类犯罪的高发地,对外来工人、游客的银行卡犯罪案件不断增多,也会是这部分人群提高警惕,逐渐远离此地,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也带来了非常坏的影响。我国涉银行卡犯罪现状分析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网络通信行业的高速发展,各种银行卡犯罪案件不断发生,犯罪方式多样,涉案金额高,社会危害性大,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形势十分严峻。图12015年至2016年两年间全国信用卡诈骗犯罪案件诈骗方式(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网站)以信用卡诈骗犯罪为例,据笔者调查数据显示,在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两年间,我国信用卡诈骗刑事虽仍呈现增长趋势,却要缓慢许多,同比仅上升了3.8%,但从2016年至2018年这三年来看,每年涉及银行卡犯罪事件增长率已经达到20%至30%之间。表1近年来我国银行卡诈骗案数量和涉案金额时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发案数量(万起)1017305059.9同比增长率68%70%76.5%66.6%32.5%涉案金额(亿元)89100103107222(数据来源:公安部网站)2016至2018年这三年里,就我国银行卡犯罪情况来看,分别从2016年10万件上升至2017年的17万件,再到2018年的30万件,公众总计被诈骗金额多达100多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超过了70%。这一事件到了2019年,更是达到了可怕的50多万案件数量,引发的亏损超过了107亿元,比前三年加起来还多。这个势头到了2020年仍未曾消减,据2021年统计报道,2020年共发生了59.9万起事件,同比增长32.5%,但是在经济损失方面却直接超过了220亿元。通过调查笔者了解到,从2016年发展至今,全国银行卡欺诈案超千万金额的有94起,超百万元的案件有2085件,造成的影响极其恶劣,对社会秩序正常运转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从涉银行卡犯罪地域分布来看,东南沿海地区较为突出。以广东为例,仅在2020年上半年,广东公安局就调查侦破了340多起信用卡欺诈案件,逮捕了1100多名涉嫌犯罪者。上半年5月13日,由中山、韶关市公安局专门针对“飓风85号”大型银行卡犯罪事件的秘密调研活动顺利开展收网工作,最终共逮捕了77名犯罪嫌疑人,该犯罪事件曾在国内引发不小轰动,此次案件性质及其恶劣,共涉及超银行卡用户磁条信息及密码一万多条,涉案银行卡2000余张(套)和POS机、写卡器、电脑等作案工具一大批,涉案金额500多万人民币。犯罪方式之多样,涉案金额之高,社会危害之恶劣,可见我国涉银行卡犯罪形势之严峻。涉银行卡犯罪案件特点与犯罪防控难点涉银行卡犯罪案件特点新型犯罪方式层出不穷,呈现智能化、技术化趋势网络犯罪需要依仗互联网展开相关诈骗步骤,所以呈现出明显的高科技和智能化趋势。犯罪人员在实施银行卡犯罪时,通常会利用网络技术来攻击网络程序存在的漏洞与风险,从而实现信息入侵,来盗取目标存储的用户信息,并据此来破解得到对方的银行卡账号及密码,从而非法牟利。如在广州市南沙区曾经就有出现过犯罪人员通过攻击银行卡闪付功能程序,使之形成漏洞,通过人与人之间贴靠,“靠一靠,钱就到手”进行银行卡盗刷。甚至在网络技术的帮助下,一些犯罪嫌疑人仅通过伪造的音乐或图片软件,就能通过下载软件等形式,来以此传播网络病毒,一旦用户使用或联通网络,这类软件就可以自动寻找用户数据中心中曾存储的个人情况、账号密码等类私密信息,并可以通过定向地址发送形式,将此类信息传送给软件制作者或犯罪嫌疑人。活动方式隐蔽,异地境外犯罪突出银行服务或客户个人计算机终端虽有预防功能,但终究“防君子不防小人”,在自主防护下,自然比不上针对性破译,最终还使得计算机与互联网为嫌疑人提供了隐藏与摧毁犯罪过程的机会。很多时候,由在线信用卡欺诈犯罪引发的事件,即使造成在怎么严重的损失,公安机构也很追踪到结果。在现代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下,更是为罪犯提供了更广阔的犯罪机会,在互联网的帮助下,只需借助网络,任何人均有可能遭到犯罪的侵害,而且犯罪嫌疑人团队作案的特点,还决定这一次行动中能同时危害许多银行卡用户。如今,涉及银行卡犯罪的“黑色产业链”还呈现分工化、合作化的新型特点。犯罪人员往往有明确的分工合作,通过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来提升作案效率。特别是随着大部分犯罪团伙都采取境外作业,导致侦破难度愈加困难,更别说大部分犯罪分子使用的是虚拟网络,用的是别人身份信息的银行账户、电话卡等,他们有层层负责制,前端一旦出现被打击的威胁,马上销声匿迹。共同犯罪突出,组织严密成员复杂伴随着当前信息数字化时代的逐步发展,极大地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同时也打破了时间与空间地点的界限,这就为罪犯提供了更多犯罪与逃脱的可乘之机。当一个案件在发生以后,罪犯可以快速的实现空间的转移,此外在技术手段方面,也为罪犯提供了更多可以避免法律追责与制裁的方式。团伙作案加大了银行卡犯罪处理的难度,可以在更短的时间里实施更多犯罪。此外,由于团队间主要采取移动电话联系,当某人落网时,其他人选择关机甚至是直接抛弃。这样分工犯罪计划将银行卡犯罪的每一个阶段都分开,即使某一环节的嫌疑人被捕,也很难抓捕整个团伙。也有一些罪犯通过互联网窃取银行卡资料,直接在网上购物与转账,在全国范围进行销赃,这也会使得调查人员难以从销赃渠道去控制抓捕罪犯。涉银行卡犯罪防控难点银行卡防伪措施安全系数低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日常生活中发生了各种新型社银行卡犯罪形式,而法律法规的缺陷也使得犯罪分子可以随意逍遥法外,且其中的利益也容易让其他思想滑坡的人员加入其中,造成其团队势力日益张狂的现状。例如,我国经常会有利用法律漏洞的"放债公司"进行任意且大规模的恶意套现,实际上是破坏金融体系和经济秩序的银行卡欺诈行为,但法律上又没有合理的规定。对于这种实质性的社会危害,却在形式上并非违法行为,就导致银行与司法部门"鼓励"这些行为,让公众失去对社会和银行的信心,还因此助长了犯罪分子的气焰。此外,因为发卡机构存在的管理和监督失误,最终造成的损失也不在少数。例如,由于内部控制疏忽,一些为追求业绩在发放卡时没有按照规定彻底审查申请人的材料,这就为使用假材料申请信用卡的犯罪分子提供了“钻空子”的机会,最终出现恶意透支且不好追责的事件。再者,因为当前各大银行都看好未来信用卡的发展市场,并通过竞争发卡来放宽持卡人的门槛,尽管银行能有效核查办卡人的资料,但这也为许多人制造了钻漏洞的机会。有些人在银行办理多张卡,然后进行恶意套现,导致银行大量资金存在无息借贷,破坏了我国的金融体系。持卡人安全意识不足持卡人意识不够也是引发银行卡犯罪的主要因素。在网上银行背景下,正常情况应该是银行卡犯罪逐渐消失不见,却不曾出现反向增长切不可控制的形式。究其原因就是用户安全意识不够,甚至还有的用户为方便,随意将密码改成自己生日或是电话号码,甚至是一些吉利的数字。这就为犯罪分子窃取信用卡信息提供了一定便利;还有的用户在网上容易轻信他人,导致一经诱导,就容易因利益因素主动向不明身份的陌生用户告知个人卡号,在失卡时还不知,不能不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最终致使信用卡被冒用。这些行为均为罪犯提供了不同程度的便利。甚至有些行为究其根本就是另类犯罪,就比如在我国随之借给他人银行卡就属于犯罪行为。公安机关侦查难(1)虚假身份防范难。前文提及由于银行卡间的竞争加剧,导致银行卡的办理门槛过低。目前银行卡犯罪大多借助网络载体,而网络上的信息大多是可以伪造的,也就导致公安机关即使是追踪到了蛛丝马迹,但等到实际执行后才发现调查结果与事实大相径庭。即使是与身份挂钩的银行卡账户,也会因为罪犯借助他人银行卡而导致调查难以开展。也就是说,在整个银行卡犯罪过程中,罪犯几乎都不需要使用任何与自己相关的信息。也就导致没有实体犯罪现场,更无证据可言,这种极其强大的隐匿性,也是导致银行卡案件难以侦破的主要因素。(2)团伙作案抓捕难。许多案件之所以无法探查,均表明了,目前与银行卡有关的犯罪问题已从单一作战模式转变为集体战略模式,包括伪造银行卡、盗窃或消费,在某些情况下,还包括犯罪后的分赃,有组织有纪律成了这些犯罪行为的代名词,层层相扣,有条不紊。这样的组织架构使得犯罪团伙直接联系变得相对随意,且单独环节互不干涉,甚至一个团伙为减少联系避免嫌疑而分布在多个城市,上下家之间往往采取单线联系模式,而且有跨国跨境化发展趋势,组织头目与下级人员还有可能身居国外,即使某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其他的各环节仍然能不受影响,使得公安机关在对犯罪分子进行抓获时往往是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只抓获了下游作案人员,真正的主犯却依旧逍遥法外。(3)流窜作案打击难。由于银行卡犯罪可以全程在线操作,方便犯罪分子在短时间内完成作案。得手后,不法分子还可以通过网上银行将赃款快速转入多个预先安排好的账户,同时根据ATM每日最大提款金额进行转账并通知,快速提取同伙的现金。虽然很多当事人可能被骗后立即悔改,但是在查讯被骗账户之后,却发现在很短时间内,账户存款已从几十家不同地区分行被取走。这种流窜分散式作案,且加之较为迅速的作案速度,也一定程度导致公安机关对案件的侦破打击较难实施,无法迅速掌控事件走向。同时犯罪分子在进行犯罪的过程中,一般是很少使用真实身份和固定电话,有些即使是使用了真实手机号码,也大多是通过非正常途径获得,而有些手机号码往往是开号即用,用完话费就扔,给公安机关在案件侦破工作中确认作案人员身份带来较大困难。该类诈骗分子往往在A地开卡,B地诈骗,然后由同伙在C地取款,在不同区域频繁流动,想尽办法躲避公安机关的打击,公安机关对其进行抓获较难。(4)网络犯罪取证难。根据前文分析,犯罪分子在进行银行卡犯罪时,并不会与受害人进行面对面交流,而且在涉及金额上也都是通过汇款转账或者其他支付行为进行支付,因此公安机关在案件调查过程中所获取的主要信息都是根据受害人提供的语言描述、电话号码和钱款转到的银行卡号。而犯罪分子在使用的银行卡、手机号等信息都是通过购买伪造的身份信息进行银行账户和手机卡开立,或者通过其他非法手段开设账户,而且是多个账户交替循环使用,直接导致证据的调查获取十分艰难。公安机关在办案过程中抓获了犯罪嫌疑人,但是由于受害人无法确认犯罪分子的身份信息,也无法进行指正,从而使犯罪嫌疑人在被抓获后的调查工作较难。即使公安机关抓获到的是犯罪分子,但是由于获取的都是间接证据,直接证据较少,难以对证据进行锁链式整理,使案件难以揭示全局。此外,由于银行卡犯罪是通过网络、电话和短信进行,因此在调查方面,公安机构所搜寻的证据往往是通话记录、短信、或是转账信息等电子证据。而前面提到过,银行卡犯罪之所以立案困难,就是因为这些证件可以伪造,且能轻易被毁灭,这就凭空增加了公安机关的调查取证的难度。部分银行卡诈骗犯罪还有跨国跨境特点,犯罪分子将诈骗窝点设立在国外,而由于各个国家在网络科学技术、政府对信息监管以及公安机关的办案能力上参差不齐,再加上合作水平的差异,使我国公安机关进行调查取证工作困难重重。涉银行卡犯罪的防治对策源头把关控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了确保银行卡业务能得到有序开展,就必须创造对应的法律环境,使银行卡业务能得以安全发展,并通过健全银行卡犯罪立法及增设各种规则体系来以此增加罪犯的犯罪成本。现在银行卡犯罪之所以气焰张狂,主要原因还是抓捕困难,而一套有效保护银行卡权益的制度,能起到警示作用,可以有效减少银行卡犯罪事件发生。尽管近年来我国金融立法环境在不断建设的基础上有了长足进展,但依旧尚未建立一个全面的法律制度,随着银行的发展和新技术涌现,与银行卡有关的案件越来越多且具有多样化和普遍性,甚至存在无法避免遏制的情况。因此,我国必须在适当时候发展出统一、权威、全面预防,能够惩治针对各种新出现的犯罪方法的银行卡犯罪法律规则。唯有如才银行卡管理才能步入正轨,以确保银行卡市场的稳定与健康成长。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持卡人安全意识一定程度,是关系着银行卡犯罪发生的源头,因此持卡人必须随时随地保持警惕以确保其利益得到保护。首先,持卡人先要将银行卡存放在安全地方,以免丢失或被盗取,且要遵守我国法律规定,不得将银行卡随意交给他人手中。其次在密码设定方面,无论是手机支付还是线下取款支付,条件允许下,一定要设置不规则数字,而不是简单易猜到的数字;此外,更不能轻易或透露给他人银行卡密码,更要有效避免电信诈骗,在处理相关事务时要提前与银行联系。再者,持卡人应尽可能避免夜间去自动存取机取钱,也不要在存取机以外的键盘上输入密码。最后,在进行消费、存钱或取钱之后,一定要保留好相关交易凭证,即使是要丢弃也要提前做好摧毁。如果以上事件都做到了还会遇见银行卡丢弃或被骗取事件,应尽快办理挂失手续而不是怕麻烦先是寻找,以确保损失被降低到最小。营造良好信用环境非法接触和隐瞒犯罪活动是组织银行卡犯罪最困难且成本最低的工作。要想遏制银行卡犯罪就必须整治当前市场环境,结合预防和作战措施,营造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从当前银行卡罪犯的常用伎俩可以看出,银行卡罪犯之所以如此猖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受害者预防意识不够。纵观引发银行卡犯罪的原因,贪婪利润、假冒国家工作人员,伪造亲戚朋友获得信任等诸如此类。从原因来看,这些技巧并不高端,实际上大多数都容易避免。对此要想彻底根除银行卡犯罪,最主要原因还是要从对银行卡犯罪的防范宣传工作开始。同时银行也要因此建立起良好的信用环境体系,优化现有的银行借贷服务。例如在自动存取款机上增加身份认证功能,而并非是密码验证,其次是要对银行卡使用人员进行严格要求,杜绝借办等行为,塑造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加强管理建设1.健全落实管理制度就目前情况来看,银行卡犯罪事件仅靠警察付出是远远不够的。无论是在预防工作中,还是在随后的检查和收集证据的过程中,都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奔赴,一同努力,建立统一的管理制度,对犯罪事件进行统一管理和指挥,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业务经验并形成预警管理犯罪的常规流程。各部门之间更深入的沟通确保了后续调查和证据收集的充分性,并解决了先前困境调查中的僵局。坚持以流程为中心的工作原则。法院和检察官在最初的公共安全调查中进行早期干预,以指导公共安全进行针对性的调查和证据收集。银行和其他部门会及时向罪犯提供线索,以帮助警察追踪罪犯。2.强化网上资金查控要做好资金查控,首先就要严格落实手机号码实名制。银行卡必须杜绝对缺少关键文件的用户提供办卡业务,不能因盲目追求利益,而放弃行业责任,社会责任。在落实好个人身份认证之后,银行应当建设相应的资金监督及管理制度,企业也应当成立自己的内部制度,以实现对资金的有效监督。同时必须要严格审查用户账户中的银行卡,以防止欺诈性地使用他人账户,并要全面禁止缺少及时更新或有效的银行卡账户。如有必要,可以记录帐户持有人的清晰图像。在今后发展中,增加指纹输入之余。对资金流动不确定的问题,也应当纳入面部识别功能,以切实改善以往办案盲目被动的态势。3.着力提升科技能力银行卡犯罪因植入网络科技技术所以难以追踪调查,因此公安机构也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做好防护工作。例如,去年由公安部刑事调查局推出的防欺诈应用软件,能够有效预防电信诈骗、银行卡犯罪,并能帮助用户及时上报欺诈内容。在软件中还拥有较为丰富的防欺诈知识宝库,通过浏览学习能增加用户的防欺诈能力。用户有效运用软件举报线索、风险查询、受骗预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