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四 生物的进化-2024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模块精练【旧教材通用版】_第1页
专题十四 生物的进化-2024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模块精练【旧教材通用版】_第2页
专题十四 生物的进化-2024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模块精练【旧教材通用版】_第3页
专题十四 生物的进化-2024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模块精练【旧教材通用版】_第4页
专题十四 生物的进化-2024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模块精练【旧教材通用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十四生物的进化——2024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模块精练【旧教材通用版】1.下列有关生物的变异和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用显微镜观察基因突变的位置,最好选择有丝分裂后期B.某褐毛鼠的背部出现一块黑毛,这最可能是生殖细胞突变引起的C.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表现型而引起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D.某猕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很大改变,说明新物种已经诞生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抗生素的滥用诱导细菌产生了抗药性变异B.若环境条件保持稳定,则种群的基因频率一定不会发生改变C.共同进化是生物与环境之间不断地进化和发展D.新物种的形成一定发生了进化,但进化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3.在科学分类中,大熊猫属于哺乳动物纲、食肉动物目。大熊猫的祖先是名副其实的肉食动物,经过进化,目前其99%的食物都来源于竹子。某大熊猫种群数量较大,雌雄数量相等,可自由交配,若该种群中B的基因频率为80%,b的基因频率为2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由“以肉为食”进化为“以竹子为食”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B.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b的基因频率在雌、雄群体中不同C.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显性个体中纯合子约占64%D.若某个体在发育过程中B基因突变成B1基因,该基因不一定遗传给后代4.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治疗重症感染的一类药物,下表为2005~2008年该类抗生素在某医院住院患者中的人均使用房及某种细菌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率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年份2005200620072008人均使用量/g0.0740.120.140.19耐药率/%2.66.1110.925.5A.2005~2008年该类抗生素人均使用量逐渐增加,由此判断重症病人逐年增加B.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实质是发生了染色体变异C.抗生素使用量的增加对细菌耐药性的增强有促进作用D.2005~2008年该细菌种群的基因库没有发生变化5.深海中生存着一种通体透明的超深渊狮子鱼,它与栖息于海岸岩礁的狮子鱼相比,色素、视觉相关基因大量丢失,与细胞膜稳定有关的基因也发生了变化,增强了该鱼的抗压能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超深渊狮子鱼视觉退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B.超深渊狮子鱼种群与栖息于海岸岩礁的狮子鱼种群的基因库不同C..超深渊狮子鱼个体间在争夺食物和栖息空间中相互选择,协同进化D.深海环境的定向选择提高了与超深渊狮子鱼细胞膜稳定有关基因的频率6.某研究机构经对实验室敏感伊蚊品系(L-S)持续施用杀虫剂,获得了一批抗药性伊蚊品系(L-R),将L-R系与L-S系进行正反交,发现后代杂合子也表现出高抗药性。经研究发现抗药性与伊蚊常染色体上杀虫剂靶向受体合成基因(VGSC)突变有关、且VGSC基因在L-S系幼虫表达量比成虫较低。以下相关推断错误的是()A.抗药性是VGSC基因发生显性突变的结果 B.L-S系伊蚊幼虫期比成虫期对杀虫剂更加敏感C.杀虫剂决定了伊蚊种群往抗药方向进化D.L-R系杀虫剂靶向受体较L-S系更多7.种群通常以三种形式适应胁迫环境:迁移至适宜的生境,利用表型可塑性缓冲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适应新环境的基因频率增加。表型可塑性是指在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个体在不同的环境中产生不同的表型。通过基因频率的变化恢复种群增长,摆脱灭绝的命运,这一现象称为进化拯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地理障碍会限制活动范围小的生物迁移至适宜的生境B.表型可塑性依赖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细菌产生耐药性属于医学领域进化拯救的案例D.种群迁移和表型可塑性都不会造成种群的进化8.印度洋中有多个丽鱼物种,这些丽鱼原本由同一种丽鱼进化而来。起初同一种丽鱼之间存在不同的颜色,同种颜色的雌雄丽鱼会优先相互选择作为交配对象,不同丽鱼族群的生态位存在一定的差异,最终进化成不同的物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不同丽鱼族群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可能有差异B.丽鱼种群的进化历程说明没有地理隔离也可以形成新物种C.在丽鱼种群的进化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一定发生了改变D.不同颜色丽鱼变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重组9.达尔文发现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生活着13种地雀,这些地雀的喙差别很大。DNA分析证实,约一百万年前,这些地雀的共同祖先从南美大陆迁徙至此,形成了不同岛上的初始种群。根据以上资料,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进化是生物个体表型的改变B.地雀喙的形态与结构的改变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C.由于拥有共同的祖先,故不同岛屿上不同地雀初始种群的基因频率相同D.由于不同岛屿上食物种类不同,导致地雀喙的外形朝特定方向发生变异10.下列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认识,正确的是()A.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B.共同进化的过程也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过程C.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11.大马哈鱼生于淡水,长于海水。秋季来临,成熟大马哈鱼成群结队地由海洄游入江,到原来的繁殖地产卵,产卵后不久即死去。来年春季,卵孵化后形成的幼体主要捕食水生昆虫,夏季入海,主要捕食小型肉食性鱼类,经三到五年长成成体后,进入生殖期再洄游入江。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海洋中大马哈鱼种群年龄组成呈现季节性变化B.大马哈鱼特殊的生命历程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C.海洋中的大马哈鱼主要处于食物链的第三营养级D.研究大马哈鱼的洄游规律,有利于制定相关繁殖保护条例12.我国科学家通过基因组的测序和功能分析,发现兰花有474个特有基因家族,兰花的多样性源于历史上这些基因家族的改变;拟兰的花没有唇瓣和完整的蕊柱,是由于B-AP3等基因丢失造成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不同兰花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B.B-AP3等基因丢失属于基因突变C.拟兰的花没有唇瓣和完整的蕊柱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不同地域的兰花种群间存在明显差异,使得其更好地适应环境13.东北虎和华南虎是我国野生虎的两个亚种,自然条件下,两种虎之间很难进行基因交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东北虎和华南虎很难进行基因交流的原因是存在生殖隔离B.长白山地区所有东北虎的全部基因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C.东北虎等大型肉食动物的存在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增加D.与华南虎相比,东北虎更能适应寒冷环境是定向变异的结果14.松毛虫是我国最主要的森林害虫,研究人员采集了马尾松毛虫、油松毛虫、赤松毛虫和落叶松毛虫,进行了如下杂交实验:①将不同松毛虫进行单个配对,分别进行正、反交实验,观察配对交配情况;②对F1进行室内饲养;③将F1自交,观察其卵能否正常孵化并产生F2;④同种松毛虫进行单个配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杂交组合F1F2赤松毛虫♀/♂×马尾松毛虫♂/♀生长发育正常能产生F2赤松毛虫♀/♂×油松毛虫♂/♀生长发育正常能产生F2赤松毛虫♀/♂×落叶松毛虫♂/♀产生少量F1不能产生F2落叶松毛虫♀/♂×马尾松毛虫♂/♀产生少量F1不能产生F2落叶松毛虫♀/♂×油松毛虫♂/♀产生少量F1不能产生F2马尾松毛虫♀/♂×油松毛虫♂/♀生长发育正常能产生F2A.④的处理起到对照作用B.赤松毛虫、油松毛虫、马尾松毛虫属于同一物种C.赤松毛虫与落叶松毛虫杂交可产生后代,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D.松毛虫的形态结构有一定差异,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15.请根据生物变异、育种及进化有关知识分析回答问题(一)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植株杂交(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取F1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再用秋水仙素处理,使其长成植株。(1)这样培养出来的植株与杂交育种后代不同的是,它们都是__________,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二)将基因型为AA和aa的两个植株杂交,得到F1,将F1再作进一步处理,据图分析并回答:(2)丙植株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种,基因型和比例是__________。(3)丙植株的体细胞中含有__________个染色体组,由此可推断形成丙植株的甲和乙植株__________(“是”或“不是”)同一物种,原因是__________。(三)某植物种群,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则:(4)该种群的植物个体自交,后代中A的基因频率是__________。(5)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这种植物在两年中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A、基因突变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A错误;B、某褐毛鼠的背部出现一块黑毛,是由于体细胞突变引起,B错误;C、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可通过作用于表现型而引起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C正确;D、某猕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很大改变,说明已经进化,但不能说明新物种已经诞生,D错误。2.答案:D解析:A、细菌群体中本身就存在抗药性变异。抗生素的滥用只是起了选择作用,将抗药性变异的个体选择并保留下来,A错误;B、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等也会导致基因频率改变,因此若环境条件保持稳定,则种群的基因频率也可能发生改变,B错误;C、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不断地进化和发展,C错误;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新物种的形成一定发生了进化,但进化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D正确。故选D。3.答案:D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b的基因频率在雌、雄群体中相同,均为20%,B错误;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显性个体中出现纯合子概率约为64%÷(64%+32%)=2/3,C错误;若某大熊猫在个体发育过程中B基因突变成B1基因,该基因突变若发生在体细胞中则不遗传给后代,若发生在生殖细胞中则有可能遗传给后代,D正确。4.答案:C解析:2005~2008年,该类抗生素的人均使用量逐渐增加,因无使用总量,故无法判断重症感染病人的人数,A错误;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实质是发生了基因突变,细菌没有染色体,B错误;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使用作为选择因素使该种细菌的耐药基因频率增加,即抗生素使用量的增加对细菌耐药性的增强有促进作用,C正确;2005~2008年该细菌种群的耐药基因频率增加,说明基因库发生了变化,D错误。5.答案:C解析:A、超深渊狮子鱼视觉退化属于自然选择下的进化,而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A正确;B、因自然选择,超深渊狮子鱼基因组中与色素、视觉相关的基因发生了大量丢失,使得超深渊狮子鱼种群与温带靠海岸狮子鱼种群的基因库不同,两者可能存在生殖隔离,B正确;C、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现象,而超深渊狮子鱼是一个物种,C错误;D、与细胞膜稳定有关的基因增强了该鱼的抗压能力,使个体有更强的生存能力,在自然选择下该基因频率提高,即深海环境的定向选择提高了与超深渊狮子鱼细胞膜稳定有关基因的频率,D正确。故选C。6.答案:B解析:A、由题干可知,L-R系与L-S系进行正反交,发现后代杂合子也表现出高抗药性,则抗药性是VGSC基因发生显性突变的结果,A正确;B、由题干信息无法推出L-S系伊蚊幼虫期比成虫期对杀虫剂更加敏感,B错误;C、杀虫剂作用相当于自然选择,决定了伊蚊种群往抗药方向进化,C正确;D、L-R系比L-S系抗药性强,L-R系杀虫剂靶向受体较L-S系更多,D正确。故选B。7.答案:D解析:A、地理障碍会限制活动范围小的生物迁移至适宜的生境,阻碍其发生进化拯救的产生,A正确;B、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会导致不同蛋白质的产生,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表型可塑性是指在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个体在不同的环境中产生不同的表型,该过程可能依赖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正确;C、由于在医学上抗生素等的使用,是细菌的耐药性个体被选择并加以保留,耐药性的基因频率增加,故细菌产生耐药性属于医学领域进化拯救的案例,C正确;D、种群迁移和表型可塑性都可通过基因频率的变化恢复种群增长,而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故种群迁移和表型可塑性都会造成种群的进化,D错误。故选:D。8.答案:D解析:A、不同丽鱼族群的生态位存在一定的差异、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等都属于生态位的范畴,A正确;B、从题干信息可知,出现“同种颜色的雌雄丽鱼会优先相互选择作为交配对象”,最终出现生殖隔离,B正确;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在丽鱼种群的进化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一定发生了改变,C正确;D、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基因突变,D错误。故选D。9.答案:A解析:A、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进化是生物个体表型的改变,现代进化理论认为,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正确;B、生殖隔离的产生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错误;C、不同岛屿上初始种群数量以及各种表现型的比例不同,不同岛屿上不同地雀初始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一定相同,C错误;D、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随机的,环境条件只是对生物的变异进行选择,D错误。故选A。10.答案:B解析:A、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生物进化,生殖隔离的形成标志着新物种的诞生,A错误;B、共同进化的过程也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过程,B正确;C、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的后代是三倍体,三倍体不育,因此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之间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错误。故选B。11.答案:C解析:A、大马哈鱼春季度过幼体时期,夏季入海,即夏季有很多幼龄的个体增加,结合题干可知,大马哈鱼在秋季进入生殖期,此海水中大马哈鱼的年龄组成呈现季节性变化,A正确;B、大马哈鱼特殊的生命历程,保证了物种的繁衍,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C、大马哈幼体捕食水生昆虫,属于第三营养级,夏季入海主要捕食小型肉食性鱼类,属于第四营养级,C错误;D、研究大马哈鱼的洄游规律,有利于制定相关繁殖保护条例,保护生物多样性,D正确。故选C。12.答案:B解析:A、不同种类的兰花不一定属于同一物种,不同物种之间有生殖隔离,A正确;B、B-AP3等相关基因丢失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B错误;C、拟兰的花没有唇瓣和蕊柱能够生存下来,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D、不同地域的兰花种群间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使得种群内的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故兰花的多样性是其能够适应不同环境的原因,D正确。故选:B。13.答案:B解析:东北虎和华南虎由于存在地理隔离,很难进行基因交流,但仍属于同一物种,不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这个种群的基因库B正确。14.答案:C解析:A、由于实验组是将不同松毛虫进行单个配对,所以对照组的处理应为将同种松毛虫进行单个配对,A正确;B、根据表中结果可以判断出赤松毛虫、马尾松毛虫和油松毛虫两两之间相互交配可产生可育后代,不存在生殖隔离,所以它们是同一物种,B正确;C、赤松毛虫与落叶松毛虫杂交可产生后代,但是后代不可育,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D、由于松毛虫的主要生活环境不完全相同,存在自然选择,所以松毛虫的形态特征有一定差异。D正确。故选C。15.答案:(1)纯种(2)4;AAA:AAa:Aaa:aaa=1:5:5:1(3)3;不是;甲与乙杂交产生的丙植株不可育(4)55%(5)否解析:(1)用亲本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