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101中学2020届高三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本大题共6小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①传统的中国画是一种精神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技能,是一种人文关怀,而不是视
觉盛宴。实现人文关怀的首要方式,是作者亲身投入经邦治国的大业,是立德、立功、立
言。立德,是完善道德修养、塑造完善人格。绘画也是实现人文关怀的方式,但又有两个
途径,一个途径是针对广大观者的“教化人伦”,表现一种有助于社会和谐的群体意识,
可以叫“载道”。另一个途径是个人的“怡悦情性”,表现人与自然或人与自我和谐,人
在超越现实局限中获得的精神自由,可以“畅神”。
②“畅神”(甲)属个体的审美超越.(乙)具有人文关怀的传统中
国画家,并不满足于此,而是把“天人合一”纳入伦理范畴,在提升人品情操的前提下,
以有道德修养的人品砥砺画品,用拟人化的手法,托物言志,赋予自然对象以高格调的精
神境界,在实现个体畅神的同时,以高尚的道德观念影响观者,使畅神与载道统一起来,
实现(丙)。
③无论“载道”,还是“畅神”,都是表现中国文化的和谐精神。中国文化的和谐精
神,素称“天人合一”。当代东方学者季羡林把中国的文化精神概括为三个和谐:人类与
自然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自我内心的和谐。他认为三个和谐的实现,全赖人类与
大自然为友。香港学者饶宗颐对老友季羡林“天人合一”观的阐发是天人互益,即一切的
事业,要从益人而不损人的原则出发,并以此为归宿。他说当今时代,人的学问比物的学
问更关键,也更费思量。
④传统中国画的“天人合一”,还表现为绘画过程中天工与人巧的结合。传统中国画
使用的宣纸、水墨和毛笔,都非常敏感,这些工具可以极尽精微地表现宇宙万象和内心波
澜,达到自然而极尽良工苦心,人巧而仿佛天然。
⑤传统中国画在不断演进中保持传统基因并吸取异质文化的因素形成了完整的写意美
学体系,这一体系筑基于中国的哲学,得益于中国汉字反映的思维方式,基本特点是不以
模拟再现客观世界为根本追求,而是以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和谐的精神境
界,表现高尚人格以实现个体的精神超越和群体精神的有序和谐为终极关怀。其独具特色
的笔墨语言,是不脱离客观又拉开与客观距离的,是以宇宙中对立因素的统一为着眼点
的,是立足视觉又超越视觉的,是讲求绘画性又更重视文化性的。
⑥实际上,仅以文化批判的方式去创作艺术,并不能解决感知者的精神归宿问题。重
精神完善、富有写意精神的传统中国画,作为当今世界艺术的一个重要品种,在物欲高
涨、精神失衡的后工业社会,对于实现艺术对人类的人文关怀,具有大可以发扬的超前价
值。在这一方面画家们,只要摆脱20世纪以来全盘西化论的遮蔽,重视文脉传承,善于以
视觉形式发扬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无论是传统出新型的,融合中西型的,还是实验水墨
型的,都可以大有作为,都可以做出惠及人类的贡献。
材料二
①传统中国画的一个特点是文化性。南宋美术史家邓椿有云:“画者,文之极也。”
中国画讲究历史文化的积淀,既有与时俱进、笔墨当随时代的一面,又有丰厚积累的一
面。鉴赏齐白石的几幅“趣作”,便可从中了解中国画蕴含的这种独特的艺术之美。
②齐白石有三绝----画虾、画蟹、画鸡,他画其他的画,也画得很好。《自称》是一幅
非常有趣的画,在这幅画里可以看到画家在观察大自然时,没有把物理当成画理、把自然
规律当成艺术规律。“奥理冥造”是宋代沈括的说法。沈括既是文人学者,又是自然科学
家,他非常懂画,“奥理冥造”是他对中国画家想象的一种概括。在这幅画中,齐白石画
的小老鼠跳到秤钩上去了,想要掂掂自己的分量,旁边写着“自称”。老鼠不可能跳到秤
上称自己的重量,这是齐白石的一种想象,很有创意,而且创意里带着幽默和讽刺,好像
在说你这个小耗子,你偷油吃、偷粮食吃,别以为自己了不起,你上秤看看自己有多大分
量?非常有趣。
③画既有好坏高下,也有真假之分。我在台湾就看到过这幅画的震品图版,但真假还
是有明显区别的。中国画讲笔墨,笔墨有两种功能,第一要造型,塑造形象。齐白石画老
鼠,肌肉是紧的,外边的皮也是紧的,尾巴是有弹力的。而在这幅假画里,老鼠仿佛就剩
皮了,没有骨头,这个尾巴,笔不从心,仿佛快要断开一样。笔墨的另一种功能是用于审
美的,要善于操纵中锋的线。秤坨有重量,拴秤坨的绳必然抻得很直,齐白石画秤驼的线
就抻得很直,秤杆也能一笔画下。假画中的线,画得不直,那么沉的秤坨,系秤驼的绳还
能弯弯曲曲吗?更糟糕的是,造假者怕小老鼠在秤钩上掉下,给杆杆的另一头挂了一条线。
挂线之后,杆坨便不能挪动,分量也就称不出了。秤杆上的准星是标记分量的,系秤坨的
绳,靠着移动中的平衡,才能根据准星知道分量。造假者没有见过秆,没有生活经验,完
全凭自己的想象。这样画,老鼠是掉不下,但也不用“自称”了,画得非常笨、非常蠢,
造假造得破绽百出。这权当是题外话。
④齐白石还曾在他87岁的时候画过一幅画,是给三儿子齐子如的媳妇王紫佩画的,题
跋为“鸣不仅能鸣”。汉代《韩诗外传》中记载,鸡有文、武、勇、仁、信五德。齐白石
画里有自民间的生动活泼的气息,他画公鸡,将其作为“德禽”歌颂。
⑤而在另一幅作品中,齐白石画小鸡夺蚯蚓,小鸡旁边写着“他日相呼”,明明是两
只小鸡在抢蚯蚓,为什么是“他日相呼”呢?原如上所述鸡有五德,其中一德——仁德,就
是见食相呼,意思是鸡有团队精神,不吃独食,然而,齐白石看到的小鸡,不具备这种美
德,它们在抢蚯蚓,比较自私。齐白石在生活中看到的小鸡是这样,书上写的鸡是有美德
的,那么美德是怎么得的呢?是教育的结果,是历练的结果。齐白石画画的高明之处,不仅
在于简练的笔墨和生动的《自称》形象,最重要的是,他有深刻的思想,有自生活的哲理
性思考。他对那些古代的典故作了全新的解释,是自实践的解读。
⑥还有一幅很有意思的作品——《盘蜂》。齐白石在题画中说:“能喜此帧者,他日不
能无名。”意思是不管你现在是不是一个名人,只要你能懂得这张画,将就一定能成为一
个名人。这幅画的玄机在哪里呢?是工写结合、题跋简练,还是构图不一般?齐白石的好朋
友陈师曾在其著作《中国绘画史》中提到,“固然画存形者也”,但是不能满足于形。就
像钱锋书说的,要利用通感,通过视觉形象,表现声音、表现嗅味。其中“踏花归去马蹄
香”的故事,记载宋徽宗时画院进行考试,以诗题考画家,出题“踏花归去马蹄香”,让
画家画,这个很难画,怎么画出香味呢?有一个画家很高明,他画一只蝴蝶在追逐马蹄,马
蹄踏了芳草鲜花有香味,于是这个人就得了冠军,受到奖励。齐白石这幅画告诉人们,这
个老先生不是一般人啊,他是继承了中国画最优秀的传统,又用农民的思想感情画生活里
的感受、画时代的精神、画人与自然的和谐。《盘蜂》这幅画中的蜜蜂在盘中爬啊爬,显然
盘里放过东西,也许留有花香,也许有桃子的果汁,也许放过鱼,引人无限遐想。做到
“意在象外”,不是画你看到的,而是画你没有看到的,让你去想象,这就需要人们细心
地去欣赏中国画里的无穷韵味了。
(取材于薛永年《画者之极——谈齐白石的几幅“趣作”》)
《自称》《盘蜂》
《他日相呼》
i.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虽但寓教于乐
B.即使也寓教于乐
U即使也教学相长
P.虽但教学相长
2.“达到自然而极尽良工苦心,人巧而仿佛天然”一句可用成语替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中国文人以立德、立功、立言来实现人文关怀,即亲身投入经邦治国的大业,从而
实现针对广大观者“教化人伦”“怡悦情性”的作用。
B.传统中国画作为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品种,在不断演进中需要保持传统基因,当然,吸
取异质文化的因素也是非常必要的。
C.季羡林以“天人合一”思想来解释人与自然、社会、内心的和谐,这就是说,人类必须
同大自然为友,否则将无法避免灾难。
D画家们只有吸取西方文化因素,重视文脉传承,才能以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济西方思
想之穷,做出惠及人类的贡献。
4.下列推论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自称》是非常有趣的画,其画趣在于小老鼠的分量太轻,不能与秤泥形成力的平衡。
B.第④段介绍齐白石给儿媳题跋为“鸡不仅能鸣”的画,在全文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
作用。
C.第⑥段以“踏花归去马蹄香”作类比,说明《盘蜂》继承了中国话“意在象外”的传
统。
P.全文多处引述中国画论和诗文,论析齐白石书画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绘画特征。
5.下列没有体现“画者,文之极也”的画作是()
A.《虾》
B.《自称》
C.“鸡不仅能鸣”
D.《盘蜂》
6.结合材料一及材料二,谈谈传统中国绘画的特征。
二、本大题共8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答崔立之书1,1
斯立足下:仆见险不能止,动不得时,至于颠顿狼狈,失其所操持,困不知变,以至
辱于再三,君子小人之所悯笑,天下之所背而驰者也。
仆始年十六七时,未知人事,读圣人之书,以为人之仕者,皆为人耳,非有利乎己
也。及年二十时,苦家贫,衣食不足,谋,所亲,然后知仕之不唯为人耳。及来京师,见
有举进士者,人多隽之。仆诚乐之,就求其术。或出礼部所试赋、诗、策等以相示,仆以
为可无学而能,因诣州县求举。有司者好恶出于其心,四举而后有成,亦未即得仕。闻吏
部有以博学宏辞选者,人尤谓多才,且得美仕。就求其术,或出所试文章,亦礼部之类。
私怪其故,然犹乐其名,因又诣州府求举。凡二试于吏部,一既得之,而又釉于中书。虽
不得仕,人或谓之能焉。退取所试读之,乃类于俳优者之辞,颜忸怩而心不宁者数月。既
已为之,则欲有所成就。因复求举,亦无幸焉。
夫所谓博学者,岂今之所谓者乎?夫所谓宏辞者,岂今之所谓者乎?诚使古之豪杰之士
若屈原、孟轲、司马迁、相如、扬雄之徒,进于是选,必知其怀惭,乃不自进而已耳。设
使与夫今之善进取者竟于蒙昧之中,仆必知其辱焉。然彼五子者,且使生于今之世,其道
虽不显于天下,其自负何如哉!肯与夫斗筲小人决得失于一夫之目,而为之忧乐哉!故凡仆
之汲汲于进者,其小得,盖欲以具裘葛,养穷孤;其大得,盖欲以同吾之所乐于人耳。其
他可否,自计已熟,诚不待人而后知。
今足下乃复比之献玉者,以为必俟工人之剖,然后见知于天下,虽两刖足不为病。诚
足下相勉之意厚也,然仕进者岂舍此而无门哉?足下谓我必待是而后进者,尤非相君之辞
也。仆之玉固未尝献,而足固未尝刖,足下无为为我戚戚也。
方今天下风俗尚有未及于古者,边境尚有被甲执兵者,主上不得怛,而宰相以为忧。
仆虽不贤,亦且潜究其得失,致之乎吾相,荐之乎吾君,上希卿大夫之位,下犹取一障而
乘之。若都不可得,犹将耕于宽闲之野,钓于寂寞之滨,求国家之遗事,考贤人哲士之终
始,作唐之一经,垂之于无穷,诛奸谀于既死,发潜德之幽光,二者将必有一可。士固信
于知己,微足下无以发吾之狂言。愈再拜。
(取材于韩愈《答崔立之书》)
注释:[1]本文写于贞元十一年夏,韩愈三次上书宰相不遇,离京东归时。崔立之,
字斯立。
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氐卿的一项是()
A.见有举进士者,人多裳之贵:看重
B.而又期于中书黜:降职
C.尤非相否之辞也悉:了解
D.主上不得怕怡:快乐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解说正确的一项是(分)
①衣食不足,谋于所亲③人尤谓之才
②然后见知于天下④以为必俟工人之剖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得含义意的一项是()
A.困不知变,以至辱于再三
身处困厄而不懂变通,以至于多次参加考试均失败受辱
B.有司者好恶出于其心
主持考试的官员重在考查应考者人品的好坏
C.肯与夫斗筲小人决得失于一夫之目
怎么肯和才识短浅的小人在庸夫俗子面前一争高低
D.足下无为为我戚戚也
您不必为我过于忧伤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令文意的一项是()
A.韩愈在十六七岁时,认为做官就是为他人谋福利,到二十岁之后,认为做官不仅仅是为
他人,这与他颠沛流离的人生经历有关。
B.韩愈两次参加博学宏辞科的选拔求官都失败后,心中郁闷不平,认为博学宏辞科考试中
的应试文章就像歌舞滑稽戏艺人的语言。
C.崔立之在来信中将韩愈比作献玉者,认为他的璞玉必须经过加工磨砺,才能扬名天下,
即使过程中多次遭遇挫折也应毫不动摇。
D.韩愈自信,潜心研究总结自己人生经验中的得失,就能被当权者举荐任用,上可以得到
卿大夫的职位,下也可以做个地方官员。
11.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然后知仕之不唯为人耳
②乃不自进而己耳
12.孟子提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韩愈
在《答崔立之书》中也多次表达了类似的想法,请选取其中的一处简要概括和评价。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7》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为政8》
13.请根据这两则的内容概括孔子关于“孝”的主要观点。
14.请联系实际谈谈孔子孝道的现代价值。
三、本大题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题目。
木兰花慢•彭城怀古
〔元〕萨都剌
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想铁甲重瞳,乌驰汗血,王帐连空。楚歌八千兵散,
料梦魂,应不到江东。空有黄河如带,乱山起伏如龙。
汉家陵阙动秋风,禾黍满关中。更戏马台⑴荒,画眉人远,燕子楼空。人生百年如
寄,且开怀,一饮尽千钟。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
注释:【1】戏马台:项羽观看士卒操练兵马的地方。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州即彭城,本词首句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
人物”一句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
B.“想铁甲重瞳”一句,以“想”字领起,描写了当年铁甲重瞳的项羽,骑着乌雅汗血宝
马,军帐连空,盛极一时的气势。
C.“画眉人远,燕子楼空”一句,用西汉张敞为妻画眉和唐代张情与关盼盼的爱情故事两
个典故,暗示历史风流已为陈迹。
D.“人生百年如寄”抒发了人生如匆匆过客般短暂的感慨,“且开怀,一饮尽千钟”表达
了词人积极向上豪迈旷达的情怀。
16.“禾黍”词出《诗经》:“周大夫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下面诗句与本词“汉家
陵阙动秋风,禾黍满关中”中“禾黍”寓意相同的两项是
A.禾黍日已熟,杯酒聊开颜。(宋•欧阳修《初冬归襄城弊居》)
B.空余此余基,千秋泣禾黍。(宋•汪元量《阿房宫故基》)
C.沛然时雨来,苴苴禾黍起。(明•吴兆《喜雨》)
D.禾黍秋风周洛邑,山河残照汉咸阳•(明•宋讷《壬子秋过故宫(十九首)》)
E.桑边禾黍水重围,时有秋虫上客衣。(清•朱彝尊《鸳鸯湖棹歌(八十七)》)
17.请简要赏析词的结尾句“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
18.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①萨都剌在《彭城怀古》中感叹项羽的失败,根据《鸿门宴》的记载,项羽曾经有机会行
刺对手刘邦,可惜功败垂成:“项庄拔剑起舞。,庄不得击。”
②曾皙借”,咏而归”寄寓了儒家的政治理想;陶渊明在《桃花
源记》中借”寄寓了对田园生活之乐的向往。
③花草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蜀相》中,杜甫用草表现武侯祠春意盎然的景色
\";《琵琶行》中,白居易借花烘托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
四、本大题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这一代的清风明月
①电影《黄金时代》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萧军、萧红受邀到上海见鲁迅先生的那一
幕:两人站在虹口内山书店的门外,隔着玻璃窗望见坐在书店里的鲁迅。演萧红的演员虽
没有太剧烈的肢体语言,却让我清楚地读到萧红当时的兴奋与激动。我当年第一次见董桥
先生,表情虽不自知,却亦大约如是。
②初读董先生文章,始自《乡愁的理念》一书。之后因公务来往香港渐频,于是一本
本补买,补读,补功课。董先生年轻时写时评,发议论,奇思妙构,引经据典,笔下常埋
珠肌。过了耳顺之年多谈旧物、旧人、旧事,往往睹物思人,因人念事,旧南洋、旧台
湾、旧香港、旧英伦,一幕幕好像是铁皮饼干盒里翻出来的老明信片,四边泛黄,往事仿
佛都镶了楠木镜框,等你挂它上墙。
③老派文人都爱字画古董,都读明代高派的《遵生八笺》,董先生尤是。2003年出版
的《小风景》,书里用董先生的藏品照片为文章配图,从此甲(一发不可收拾/一发
不可收),字画、成扇、竹木、牙角、铜炉、砚台、嵌宝、雕漆、吉金、古玉、印章、葫
芦、藏书票,还有手工装帧的西洋典籍。董先生一边收藏,一边考据,一边落笔成文,集
结付梓,活脱脱十几部白话版的《前尘梦影录》(清代徐康所撰写的文物考古的专著),也
成了我开始接触字画文玩的参考书。无奈“一入侯门深似海”,从此闲财碎银,都付于那
僻摊、冷肆、拍卖行,落得个家有长物,身无余资,倒也不算凄凉。多年后我请董先生为
拙作《玉成墨影》题写书名,趁机打趣,说这都是他教我,也是他“害”我,更是他
“救”我了。
④“玉成墨影”四个字写得真好,半隶半楷,五分何绍基,三分倪元璐,两分台静
农,…触在矍黑,,变成,自口老先生做事认真,裁了瘦长条的洒金粉笺,用铅笔打了淡淡的
格子再写,看了让晚辈感动。写字实难,临古人先贤临到七分相似是本事,是用功;临了
几十年,终于在漆黑的墨汁里琢磨出自己的一点风骨,是天资,是造化。北京中华书局最
近选编沈从文先生以“古代文化”为主题的文章,出版了一本《古人的文化》,书里有一篇
谈写字,沈先生说得中肯:“必明白字的艺术,应有的限度,折中古人,综合其长处,方
能给人一点新的惊讶,新的启示……这种专家当然不多。另一种专家,就是有继往开来的
野心,却无继往开来的能力,终日地乱涂抹,自得其乐……这种专家一多,结果促成一种
风气,便是以庸俗恶劣代替美丽的风气。”古人没有书法“专”家,读书人个个都要练
字,字写得俊的,也大都学问好,文采佳。王羲之写的《兰亭集序》,书法好,文章更好。
⑤董先生退休,闲来无事,天天在家读书练字,朵云轩仿古木板水印花笺上写蝇头行
楷,有时默几行唐诗宋词,有时录满页笔记旧谈,写完正文更题跋文。跋文要比正文还好
看,跋文里你能知道董先生年少时读过什么书,临过谁的字,背过多少诗,能知道董先生
与前辈结交的前尘往事,能知道香岛半山,南窗灯下,董先生读书写字,竟到天明。我最
喜欢董先生录杜少陵《佳人》后题的那一段:
予小学读杜甫《佳人》,至今不忘,老师谓天宝乱后当是实有其人其事,杜工部状难写
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合当千古绝唱。甲午年深秋录此旧爱,追念往事不
无感慨,古今佳人无数,予有缘相识二三而已,今垂垂老矣,再诵此诗追忆似水年华耳。
香岛半山书斋南窗下。
⑥好一个“似水年华”,好一个“不无感慨”!
⑦董先生水印花笺写了几十张,朋友林道群先生看惯了他的墨迹,说他的字近来越写
越好,董先生称之为“养字”,我说看这字能养心。
⑧旧字画、旧文玩就好像旧时代的清风明月,董先生总爱这样比喻,常说他这辈人是
有幸乙(如沐春风/沐得清风)、照见明月的最后一代。也是,旧年月文人只要笔头
勤快大都小康,运气好,冷摊上能换一两件小文玩。那时候的冷摊真冷,冷得只剩清风明
月。丙(斗转星移/白驹过隙),这几年拍卖兴旺,富翁豪客一掷亿金,清风明月身
价陡涨,东西一贵,鹰品也多,读书人想要一件前辈文人像样的手迹比登天还难。我求董
先生匀我些写好的花笺,让我替他办一个精致的文人墨趣展,多少是盼着清风又来,明月
再度。
⑨每一代有每一代的清风明月,每一代的清风明月不尽相同,但都相似。这一代的
人,还是要找回这一代的清风明月才好。
(取材于潘敦同名散文)
19.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发不可收拾如沐春风斗转星移
B.一发不可收如沐春风白驹过隙
C.一发不可收沐得清风斗转星移
D.一发不可收拾沐得清风白驹过隙
20.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氐理的一项是()
A.董桥先生酷爱字画古董,藏品丰富,且有深入研究,著作颇丰,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B.文章画线句中的“融”字,含有模仿、借鉴、吸纳、融合等意思,言简意丰,堪称妙
笔。
C沈从文的话,表达了对有继往开来野心而无能力的专家的讥讽之意和对董桥先生的欣赏
之情。
D.作者在第⑧段表达了对当今社会难得“清风明月”遗憾以及对“清风又来,明月再
度”的期许。
21.第③段作者与董先生“打趣”说,“这都是他教我,也是他‘害'我,更是他‘救’
我了。”根据文章内容,简析作者话中之意趣。
22.文中的“清风明月”喻意丰富,请根据全文内容加以解说。
五、本大题共2小题。
23.微写作
《论语•季氏》中陈述了择友的三个标准:“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同正直的
人,诚信的人,见闻广博的人交友,便有益了。根据此观点,在《红楼梦》《边城》《平凡
的世界》这三部作品中,你认为哪一个人物最适合做朋友?为什么?写一段话阐述你的理
由。要求:三个标准择其一即可,理由恰当充分,150字左右。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字的文章。
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大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破解生命
科学之谜作出重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
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之路。小刘,
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捕捉世间美景,他的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你带我们品味大千世
界”“你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J
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
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北京101中学2020届高三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一、本大题共6小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①传统的中国画是一种精神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技能,是一种人文关怀,而不是视
觉盛宴。实现人文关怀的首要方式,是作者亲身投入经邦治国的大业,是立德、立功、立
言。立德,是完善道德修养、塑造完善人格。绘画也是实现人文关怀的方式,但又有两个
途径,一个途径是针对广大观者的“教化人伦”,表现一种有助于社会和谐的群体意识,
可以叫“载道”。另一个途径是个人的“怡悦情性”,表现人与自然或人与自我和谐,人
在超越现实局限中获得的精神自由,可以“畅神”。
②“畅神”(甲)属个体的审美超越.(乙)具有人文关怀的传统中
国画家,并不满足于此,而是把“天人合一”纳入伦理范畴,在提升人品情操的前提下,
以有道德修养的人品砥砺画品,用拟人化的手法,托物言志,赋予自然对象以高格调的精
神境界,在实现个体畅神的同时,以高尚的道德观念影响观者,使畅神与载道统一起来,
实现(丙)。
③无论“载道”,还是“畅神”,都是表现中国文化的和谐精神。中国文化的和谐精
神,素称“天人合一”。当代东方学者季羡林把中国的文化精神概括为三个和谐:人类与
自然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自我内心的和谐。他认为三个和谐的实现,全赖人类与
大自然为友。香港学者饶宗颐对老友季羡林“天人合一”观的阐发是天人互益,即一切的
事业,要从益人而不损人的原则出发,并以此为归宿。他说当今时代,人的学问比物的学
问更关键,也更费思量。
④传统中国画的“天人合一”,还表现为绘画过程中天工与人巧的结合。传统中国画
使用的宣纸、水墨和毛笔,都非常敏感,这些工具可以极尽精微地表现宇宙万象和内心波
澜,达到自然而极尽良工苦心,人巧而仿佛天然。
⑤传统中国画在不断演进中保持传统基因并吸取异质文化的因素形成了完整的写意美
学体系,这一体系筑基于中国的哲学,得益于中国汉字反映的思维方式,基本特点是不以
模拟再现客观世界为根本追求,而是以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和谐的精神境
界,表现高尚人格以实现个体的精神超越和群体精神的有序和谐为终极关怀。其独具特色
的笔墨语言,是不脱离客观又拉开与客观距离的,是以宇宙中对立因素的统一为着眼点
的,是立足视觉又超越视觉的,是讲求绘画性又更重视文化性的。
⑥实际上,仅以文化批判的方式去创作艺术,并不能解决感知者的精神归宿问题。重
精神完善、富有写意精神的传统中国画,作为当今世界艺术的一个重要品种,在物欲高
涨、精神失衡的后工业社会,对于实现艺术对人类的人文关怀,具有大可以发扬的超前价
值。在这一方面画家们,只要摆脱20世纪以来全盘西化论的遮蔽,重视文脉传承,善于以
视觉形式发扬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无论是传统出新型的,融合中西型的,还是实验水墨
型的,都可以大有作为,都可以做出惠及人类的贡献。
材料二
①传统中国画的一个特点是文化性。南宋美术史家邓椿有云:“画者,文之极也。”
中国画讲究历史文化的积淀,既有与时俱进、笔墨当随时代的一面,又有丰厚积累的一
面。鉴赏齐白石的几幅“趣作”,便可从中了解中国画蕴含的这种独特的艺术之美。
②齐白石有三绝----画虾、画蟹、画鸡,他画其他的画,也画得很好。《自称》是一幅
非常有趣的画,在这幅画里可以看到画家在观察大自然时,没有把物理当成画理、把自然
规律当成艺术规律。“奥理冥造”是宋代沈括的说法。沈括既是文人学者,又是自然科学
家,他非常懂画,“奥理冥造”是他对中国画家想象的一种概括。在这幅画中,齐白石画
的小老鼠跳到秤钩上去了,想要掂掂自己的分量,旁边写着“自称”。老鼠不可能跳到秤
上称自己的重量,这是齐白石的一种想象,很有创意,而且创意里带着幽默和讽刺,好像
在说你这个小耗子,你偷油吃、偷粮食吃,别以为自己了不起,你上秤看看自己有多大分
量?非常有趣。
③画既有好坏高下,也有真假之分。我在台湾就看到过这幅画的震品图版,但真假还
是有明显区别的。中国画讲笔墨,笔墨有两种功能,第一要造型,塑造形象。齐白石画老
鼠,肌肉是紧的,外边的皮也是紧的,尾巴是有弹力的。而在这幅假画里,老鼠仿佛就剩
皮了,没有骨头,这个尾巴,笔不从心,仿佛快要断开一样。笔墨的另一种功能是用于审
美的,要善于操纵中锋的线。秤坨有重量,拴秤坨的绳必然抻得很直,齐白石画秤驼的线
就抻得很直,秤杆也能一笔画下。假画中的线,画得不直,那么沉的秤坨,系秤驼的绳还
能弯弯曲曲吗?更糟糕的是,造假者怕小老鼠在秤钩上掉下,给杆杆的另一头挂了一条线。
挂线之后,杆坨便不能挪动,分量也就称不出了。秤杆上的准星是标记分量的,系秤坨的
绳,靠着移动中的平衡,才能根据准星知道分量。造假者没有见过秆,没有生活经验,完
全凭自己的想象。这样画,老鼠是掉不下,但也不用“自称”了,画得非常笨、非常蠢,
造假造得破绽百出。这权当是题外话。
④齐白石还曾在他87岁的时候画过一幅画,是给三儿子齐子如的媳妇王紫佩画的,题
跋为“鸣不仅能鸣”。汉代《韩诗外传》中记载,鸡有文、武、勇、仁、信五德。齐白石
画里有自民间的生动活泼的气息,他画公鸡,将其作为“德禽”歌颂。
⑤而在另一幅作品中,齐白石画小鸡夺蚯蚓,小鸡旁边写着“他日相呼”,明明是两
只小鸡在抢蚯蚓,为什么是“他日相呼”呢?原如上所述鸡有五德,其中一德——仁德,就
是见食相呼,意思是鸡有团队精神,不吃独食,然而,齐白石看到的小鸡,不具备这种美
德,它们在抢蚯蚓,比较自私。齐白石在生活中看到的小鸡是这样,书上写的鸡是有美德
的,那么美德是怎么得的呢?是教育的结果,是历练的结果。齐白石画画的高明之处,不仅
在于简练的笔墨和生动的《自称》形象,最重要的是,他有深刻的思想,有自生活的哲理
性思考。他对那些古代的典故作了全新的解释,是自实践的解读。
⑥还有一幅很有意思的作品——《盘蜂》。齐白石在题画中说:“能喜此帧者,他日不
能无名。”意思是不管你现在是不是一个名人,只要你能懂得这张画,将就一定能成为一
个名人。这幅画的玄机在哪里呢?是工写结合、题跋简练,还是构图不一般?齐白石的好朋
友陈师曾在其著作《中国绘画史》中提到,“固然画存形者也”,但是不能满足于形。就
像钱锋书说的,要利用通感,通过视觉形象,表现声音、表现嗅味。其中“踏花归去马蹄
香”的故事,记载宋徽宗时画院进行考试,以诗题考画家,出题“踏花归去马蹄香”,让
画家画,这个很难画,怎么画出香味呢?有一个画家很高明,他画一只蝴蝶在追逐马蹄,马
蹄踏了芳草鲜花有香味,于是这个人就得了冠军,受到奖励。齐白石这幅画告诉人们,这
个老先生不是一般人啊,他是继承了中国画最优秀的传统,又用农民的思想感情画生活里
的感受、画时代的精神、画人与自然的和谐。《盘蜂》这幅画中的蜜蜂在盘中爬啊爬,显然
盘里放过东西,也许留有花香,也许有桃子的果汁,也许放过鱼,引人无限遐想。做到
“意在象外”,不是画你看到的,而是画你没有看到的,让你去想象,这就需要人们细心
地去欣赏中国画里的无穷韵味了。
(取材于薛永年《画者之极——谈齐白石的几幅“趣作”》)
《自称》《盘蜂》
《他日相呼》
i.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虽但寓教于乐
B.即使也寓教于乐
U即使也教学相长
P.虽但教学相长
2.“达到自然而极尽良工苦心,人巧而仿佛天然”一句可用成语替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一项是()
A.传统中国文人以立德、立功、立言来实现人文关怀,即亲身投入经邦治国的大业,从而
实现针对广大观者“教化人伦”“怡悦情性”的作用。
B.传统中国画作为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品种,在不断演进中需要保持传统基因,当然,吸
取异质文化的因素也是非常必要的。
C.季羡林以“天人合一”思想来解释人与自然、社会、内心的和谐,这就是说,人类必须
同大自然为友,否则将无法避免灾难。
D画家们只有吸取西方文化的因素,重视文脉传承,才能以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济西方思
想之穷,做出惠及人类的贡献。
4.下列推论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自称》是非常有趣的画,其画趣在于小老鼠的分量太轻,不能与秤泥形成力的平衡。
8.第④段介绍齐白石给儿媳题跋为“鸡不仅能鸣”的画,在全文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
作用。
C.第⑥段以“踏花归去马蹄香”作类比,说明《盘蜂》继承了中国话“意在象外”的传
统。
P.全文多处引述中国画论和诗文,论析齐白石书画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绘画特征。
5.下列没有体现“画者,文之极也”的画作是()
A.《虾》
B.《自称》
C.“鸡不仅能鸣”
D.《盘蜂》
6.结合材料一及材料二,谈谈传统中国绘画的特征。
【答案】1.A2.巧夺天工3.84.C5.A
6.①传统中国画是一种精神生活方式,重精神完善,富有写意精神(或形成了完整的写意
美学体系);
②具有人文关怀,体现出和谐精神(“天人合一”的特质);
③富有文化性(既有与时俱进的一面,又讲究历史文化积淀)。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关联词语和成语的使用。解答此类题目,一是要知道关联词语表示的句子关系,要
明确成语的意思;二是要结合语境来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以及句子的意思,从而选择合适的
词语。
“属个体的审美超越”“具有人文关怀的传统中国画家,并不满足于此”之间是转折关
系,应选“虽……但”;“寓教于乐”,把教育跟娱乐融合为一体,使人在娱乐中受到教
育;“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结合语境“用拟
人化的手法,托物言志,赋予自然对象以高格调的精神境界”,可知应选“寓教于乐”。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选用成语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知道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具体语
境判断适合的成语。题目是“达到自然而极尽良工苦心,人巧而仿佛天然”一句可用什么
成语替换。结合“极尽良工苦心”“人巧”“天然”这些词,可知可以用“巧夺天工”替
换。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
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
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选正确的一项。
A项,“以立德、立功、立言来实现人文关怀”错,原文是“实现人文关怀的首要方式,
是作者亲身投入经邦治国的大业,是立德、立功、立言”,是“首要方式”,不是唯一的
方式;另外“教化人伦”“怡悦情性”是“绘画”实现人文关怀的方式。
C项,“人类必须同大自然为友,否则将无法避免灾难”推断过于绝对。原文是“他认为
三个和谐的实现,全赖人类与大自然为友”。
D项,“只有……才”错。原文说“画家们只要摆脱20世纪以来全盘西化论的遮蔽,重视
文脉传承,善于以视觉形式发扬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无论是传统出新型的,融合中西型
的,还是实验水墨型的,都可以大有作为,都可以做出惠及人类的贡献”。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本考生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针对题干内容筛选文
中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断,推断要立足文本,不可随意生发。
A项,”《自称》其画趣在于小老鼠的分量太轻,不能与秤蛇形成力的平衡”错。原文是
“这是齐白石的一种想象,很有创意,而且创意里带着幽默和讽刺,好像在说你这个小耗
子,你偷油吃、偷粮食吃,别以为自己了不起,你上秤看看自己有多大分量?”,《自称》
创意里带着幽默和讽刺,是说小耗子别以为自己了不起,你上秤看看自己有多大分量。
B项,“在全文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错。上文是写造假者画“自称”这幅画画
得很蠢,与“鸡不仅能鸣”之间没有关联;而“他画公鸡,将其作为'德禽”歌
颂'”“而在另一幅作品中,齐白石画小鸡夺蚯蚓”二者有关联,可见只是引起下文。
D项,“诗中有画”错。文中列举齐白石的几幅画是论述“书画同源、画中有诗”的绘画
特征。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合语境分析句子
含义,其次找到原文相关的段落,分析文本的内容,从而判断答案。首先分析“画者,文
之极也”的含义,结合“传统中国画的一个特点是文化性”“中国画讲究历史文化的积
淀,既有与时俱进、笔墨当随时代的一面,又有丰厚积累的一面”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
绘画,是中国文化的极高表现。分析文本,第一段为总领句,然后分别举出《自称》《鸡不
仅能鸣》《盘蜂》的例子来证明第一段的观点句“画者,文之极也”。可见BCD都能体现
观点。而文中并没有写《虾》。
故选Ao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
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题目是,结
合材料一及材料二,谈谈传统中国绘画的特征。
结合材料一“传统的中国画是一种精神生活方式”“重精神完善、富有写意精神的传统中
国画,作为当今世界艺术的一个重要品种……”可概括出“传统中国画是一种精神生活方
式,重精神完善,富有写意精神”;
结合材料一“具有人文关怀的传统中国画家,并不满足于此,而是把‘天人合一'纳入伦
理范畴”“中国文化的和谐精神,素称‘天人合一'”可概括出“具有人文关怀,体现出
和谐精神”;
结合材料二“中国画讲究历史文化的积淀,既有与时俱进、笔墨当随时代的一面,又有丰
厚积累的一面”可概括出“既有与时俱进的一面,又讲究历史文化积淀”。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
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
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
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
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
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
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
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确定答案。
二、本大题共8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答崔立之书1,1
斯立足下:仆见险不能止,动不得时,至于颠顿狼狈,失其所操持,困不知变,以至
辱于再三,君子小人之所悯笑,天下之所背而驰者也。
仆始年十六七时,未知人事,读圣人之书,以为人之仕者,皆为人耳,非有利乎己
也。及年二十时,苦家贫,衣食不足,谋手所亲,然后知仕之不唯为人耳。及来京师,见
有举进士者,人多营之。仆诚乐之,就求其术。或出礼部所试赋、诗、策等以相示,仆以
为可无学而能,因诣州县求举。有司者好恶出于其心,四举而后有成,亦未即得仕。闻吏
部有以博学宏辞选者,人尤谓本才,且得美仕。就求其术,或出所试文章,亦礼部之类。
私怪其故,然犹乐其名,因又诣州府求举。凡二试于吏部,一既得之,而又举于中书。虽
不得仕,人或谓之能焉。退取所试读之,乃类于俳优者之辞,颜忸怩而心不宁者数月。既
已为之,则欲有所成就。因复求举,亦无幸焉。
夫所谓博学者,岂今之所谓者乎?夫所谓宏辞者,岂今之所谓者乎?诚使古之豪杰之士
若屈原、孟轲、司马迁、相如、扬雄之徒,进于是选,必知其怀惭,乃不自进而已耳。设
使与夫今之善进取者竞于蒙昧之中,仆必知其辱焉。然彼五子者,且使生于今之世,其道
虽不显于天下,其自负何如哉!肯与夫斗筲小人决得失于一夫之目,而为之忧乐哉!故凡仆
之汲汲于进者,其小得,盖欲以具裘葛,养穷孤;其大得,盖欲以同吾之所乐于人耳。其
他可否,自计已熟,诚不待人而后知。
今足下乃复比之献玉者,以为必俟工人与剖,然后见知于天下,虽两刖足不为病。诚
足下相勉之意厚也,然仕进者岂舍此而无门哉?足下谓我必待是而后进者,尤非相,多之辞
也。仆之玉固未尝献,而足固未尝刖,足下无为为我威戚也。
方今天下风俗尚有未及于古者,边境尚有被甲执兵者,主上不得修,而宰相以为忧。
仆虽不贤,亦且潜究其得失,致之乎吾相,荐之乎吾君,上希卿大夫之位,下犹取一障而
乘之。若都不可得,犹将耕于宽闲之野,钓于寂寞之滨,求国家之遗事,考贤人哲士之终
始,作唐之一经,垂之于无穷,诛奸谀于既死,发潜德之幽光,二者将必有一可。士固信
于知己,微足下无以发吾之狂言。愈再拜。
(取材于韩愈《答崔立之书》)
注释:[1]本文写于贞元十一年夏,韩愈三次上书宰相不遇,离京东归时。崔立之,
字斯立。
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有举进士者,人多觉之贵:看重
B.而又期于中书黜:降职
C.尤非相卷之辞也悉:了解
D.主上不得怕怡:快乐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解说正确的一项是(分)
①衣食不足,谋于所亲③人尤谓之才
②然后见知于天下④以为必俟工人之剖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得合义意的一项是()
A.困不知变,以至辱于再三
身处困厄而不懂变通,以至于多次参加考试均失败受辱
B.有司者好恶出于其心
主持考试的官员重在考查应考者人品的好坏
C.肯与夫斗筲小人决得失于一夫之目
怎么肯和才识短浅的小人在庸夫俗子面前一争高低
D.足下无为为我戚戚也
您不必为我过于忧伤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得令文意的一项是()
A.韩愈在十六七岁时,认为做官就是为他人谋福利,到二十岁之后,认为做官不仅仅是为
他人,这与他颠沛流离的人生经历有关。
B.韩愈两次参加博学宏辞科的选拔求官都失败后,心中郁闷不平,认为博学宏辞科考试中
的应试文章就像歌舞滑稽戏艺人的语言。
C.崔立之在来信中将韩愈比作献玉者,认为他的璞玉必须经过加工磨砺,才能扬名天下,
即使过程中多次遭遇挫折也应毫不动摇。
D.韩愈自信,潜心研究总结自己人生经验中的得失,就能被当权者举荐任用,上可以得到
卿大夫的职位,下也可以做个地方官员。
11.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然后知仕之不唯为人耳
②乃不自进而己耳
12.孟子提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韩愈
在《答崔立之书》中也多次表达了类似的想法,请选取其中的一处简要概括和评价。
【答案】7.88.P9.BD
①这才知道做官不仅仅是为了他人
②就会退出考试罢了(于是不会再参加考试了)
12.原文主要体现在第五段中的“得志与不得志”。在原文体现达:潜究其得失,致之乎
吾相,荐之乎吾君。穷:耕于宽闲之野,钓于寂寞之滨,求国家之遗事,考贤人哲士之终
始,作唐之一经,垂之于无穷,诛奸谀于既死。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
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针对文言实
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因为四个选项
只有一个不对,可以使用代入法逐一进行排除。
B项,而又黜于中书,意思是“却又被中书省除名”。黜:除名。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
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
析。
①介词,向;
②介词,被;
③代词,他;
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故选D。
【q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
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
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
赋分点的落实。
B项,“好恶”不是“应考者人品的好坏”,而是主考官员“个人好恶”。翻译应是:主
持考试的官员评定应考者完全出于个人好恶。
故选B,
【工。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
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
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
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
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
D项,“潜心研究总结自己人生经验中的得失”应为“潜心研究社会利弊”。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
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
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
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有:(1)然,代词,这样;仕,做官;唯,只是、仅仅是;为
人,为了他人。(2)乃,就;不自进,宾语前置句,自己退出考试而已,罢了。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主要信息并进行评价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根据题干提示回到
原文筛选出主要信息;评价-一般褒贬都可,但要说出自己的道理。题目是孟子提出的“穷
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韩愈在《答崔立之书》中
也多次表达了类似的想法,请选取其中的一处简要概括和评价。孟子说的“穷”是指处境
困窘、不得志;“达”是处境顺利、得志。首先找出韩愈在文中体现“达”的做法的句子
是“潜究其得失,致之乎吾相,荐之乎吾君”,意思是入朝为官,治国大略得到采纳与实
施,拯救天下,造福社会。体现“穷”的做法的句子是“耕于宽闲之野,钓于寂寞之滨,
求国家之遗事,考贤人哲士之终始,作唐之一经,垂之于无穷,诛奸谀于既死”,意思是
不得为官,耕作田野,搜寻考证国家历史贤士思想,著书立说,名垂青史。评价应当从正
面说,这与孟子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追求一致,从中表现出的韩愈
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是古代知识分子济世之心与修身之道的体现,这种高尚的情怀令人
敬佩。比如可以这样写:最后一段韩愈写到自己的经验与所学,荐报于相、君:①若能得
赏识,那便入朝为仕,将自己所学来改变天下,造福百姓,可谓“达则兼济天下”。②若
不得入仕,那自己便退居田园,潜心完善自我对形势与贤士的认识与思考,可谓“穷则独
善其身”。③我认为这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追求是知识分子心怀天
下,胸怀博大的体现,值得我们尊敬与推崇。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
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
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
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
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斯立先生:我这个人遇险不知停止,行事不识时务,以至于颠沛流离、狼狈不堪、颜
面丢尽,(却仍然)身处困厄而不懂变通,以至于多次参加考试均失败受辱,成了被君子和
小人耻笑、全天下都背离抛弃的人。
我年纪在十六七岁时,不谙世事,读了圣贤之书,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徽农业大学《机电产品市场营销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商学院《影视项目管理与品牌营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安阳学院《MATAB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宣化科技职业学院《新闻学概论与实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桂林旅游学院《试验设计方法》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西安邮电大学《供配电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幼儿园环创》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DB13(J)-T 8390-2020 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标准
- 均值不等式及其应用探究
- 新生儿红斑护理课件
- 2025年第六届(中小学组)国家版图知识竞赛测试题库及答案
- JBT 9229-2024 剪叉式升降工作平台(正式版)
- 学生英语读写情况调查分析报告(二)
- 液压缸常见故障类型及维修或排除方法
- 河北工业大学本科生体育课程考核管理办法-河北工业大学本科生院
- 数控车床四刀位免抬刀塔装调工艺卡
- 病房发生火灾应急预案
- 中山合金软磁粉项目投资分析报告(范文参考)
- 热学李椿__电子
- 适配器安装、使用、调试说明
- 全国百所名校中考自主招生考试物理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