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时空跨越·精神联通——《屈原列传》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屈原列传》是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是《史记》中较为独特的一篇传记。该文将屈原的生平事迹放在楚国日趋衰亡的大背景下展现,既有对史实的粗笔勾勒,又有对细节的工笔描绘;既揭示了屈原个人的身世浮沉与国家存亡的内在联系,展示了天下归于统一背景下其性格和命运的悲剧性,又充分彰显了屈原睿智深刻的政治远见、坚贞不屈的高洁志向、九死未悔的爱国情怀以及与日月争辉的人格魅力。阅读该文,学生要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背景下,理解优秀历史人物的人生选择和精神内涵,感受他们的家国情怀,思考他们的人生态度和文化价值;同时,要学会鉴赏史传文学的叙事艺术。二、素养目标1.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和《史记》的相关知识;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2.理解司马迁在叙事中融入大量议论的用意,鉴赏作者将屈原生平放在楚国日趋衰亡大背景下来展现的叙事艺术,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3.挖掘屈原和司马迁的精神内涵,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育正确的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教学设计(一)导入在长沙岳麓山上的三闾大夫祠中,有一副著名的对联: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史记》中的《屈原贾生列传》,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的文章。今天我们就通过《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一起走近伟人——屈原。任务一:寻幽探微,此“志”云何司马迁为屈原作传,段落之际,词句之间,充满无限的景仰和深厚的同情。屈原到底何许人也?请认真梳理文本,借用文中的相关词句,补充"屈原人物名片”的相关信息。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子孙,我已去世的父亲字伯庸。岁星在寅那年的孟春月,正当庚寅日那天我降生。父亲仔细揣测我的生辰,于是赐给我相应的美名: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同时把我的字叫作灵均。文化素养(博闻强志)政治才干(明于治乱)外交能力(娴于辞令)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形体和容貌都像干枯的树木一样。2.明其志,要回到历史现场,只有设身处地,才能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情感,理解人物的选择。个人遭际总是由人和事推动的。那么,课文中出现了哪些重要人物,他们对屈原的一生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请同学们浏览一下课文,找一找。课文中先后出现的重要人物有楚怀王、上官大夫、张仪、靳尚、郑袖、顷襄王、令尹子兰以及渔父。我们可以把这些人物按他们的身份分为这样几类:楚怀王、顷襄王是国君,上官大夫、靳尚、令尹子兰是臣子,郑袖是宠姬,张仪是代表秦国利益的策士,渔父是隐者。第1段中,楚怀王曾经非常信任屈原。第2段中,怀王发怒疏远屈原。而在第9段中,接任为国君的顷襄王又放逐了屈原。所以我们可以说,国君的好恶直接决定了屈原的政治命运。翻译理解:第二段:王怒而疏屈平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楚怀王让屈原拟定法令,只写了草稿,还没有定稿的时候,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这个“夺”字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是“改变”。就上官大夫想要更改草稿,“屈平不与”,就是不赞成。还有一种解释是“想要抢夺”。“屈平不与”,就是不肯给。咱们课本上采取后一种说法。课文注释:【夺】强取。这个解释有三点不妥:首先,作为与左徒同列的上官大夫,身份不用说是十分尊贵的,看到宪令文稿便上手抢夺,毫无风度;其次,他的“强取”又引来了屈原的“不与”(不给),两个国家级官员为了一张纸发生身体接触,互相撕扯,成何体统;第三,退一步说,即便上面的情况我们都能接受,那么抢夺过去之后呢?销毁吗?还是另有他用?依然令人费解。实际上,“夺”在古文中有一个非常常见的训释,那便是“改变、使之改变”。《论语》“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其中的“夺”均为此意。课文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是,上官大夫看到屈原的宪令草稿感觉不太满意,想要让他改一改,而非冒失、无礼地夺过来。相应地,后面的“屈平不与”也不是屈原把文稿紧紧攥在手里不给上官大夫,而是不赞同他的修改意见。“与”表赞同的用例很多,不必远求,高一必修教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说的“吾与点也”便是很好的例证,老师讲到这里,联系学过的课文,让学生学以致用不亦可乎?这件事成为导火索,使得上官大夫进谗言,说屈原自我夸耀,暗示屈原不把怀王放在眼里,导致怀王发怒,疏远了屈原。楚怀王受张仪欺骗,是贪婪所致。张仪的鬼话,稍有理性的人都能识破,然而楚怀王竟然相信了,撕毁了与齐国的盟约。这就是利令智昏。当张仪说是六里不是六百里时,楚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结果损兵折将,兵败失地。失败后,楚怀王“悉发国中兵”“深入击秦”,遭魏国偷袭,只好撤兵。齐国因怒于楚的失信也不援救,楚国陷入窘境。由此可见,楚怀王易怒,性格暴躁,缺乏理性,所以他才会轻信上官大夫。楚怀王缺少一种自觉——及时反省。我接着问:楚怀王在哪个环节应该反省?学生又一次被激活。他们说:第一,当知道张仪欺骗他之后就应该反省,应认识到与齐国断交是错误的,应立即与齐国修复外交关系,共同对抗秦国。第二,攻秦失败后,应该及时反省,认识到攻秦行为鲁莽,还应该预料到魏国可能会偷袭。撤兵后,应主动向齐国道歉,修复关系。但是楚怀王没有这样做,可见这是一个缺乏反省的国君。第5自然段写秦国割汉中地与楚和好,但是楚怀王“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由此看出,楚怀王意气用事,极不成熟。相反,张仪的做法令人感动,“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二者形成鲜明对比。(张仪的行状可以从《战国策·楚策》《史记·张仪列传》中获得更多了解)我问:张仪之所以敢冒风险进入楚国,勇气来自哪里?学生说:来自对楚怀王及周边小人性格弱点的深入了解。据文献记载,张仪来到楚国,便被楚怀王关入监狱。但是张仪却能够暗中贿赂靳尚,并编造假话迷惑郑袖,让郑袖吹枕边风,使楚怀王放走了他。屈原从齐国回来后,进谏楚怀王:“何不杀张仪?”楚怀王这才醒悟过来,但为时已晚。第7自然段写楚怀王听信子兰的话,盲目入秦,结果被扣,最后死在秦国。由此可见,楚怀王极为昏庸,毫无主见。司马迁在表现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时有两个方面与一般文章不同:一是把屈原的个人遭遇同整个楚国的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说明了屈原的遭遇与祖国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二是把屈原的“眷顾楚国”同“心系怀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因古代君主是国家的象征 ),通过他的“忠君爱国”的思想集中表现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屈原的爱国之心,不因楚国的治乱兴衰而改变,更不随个人的荣辱升沉而动摇。他对待祖国确是一颗丹心,一片赤诚,坚贞不移,至死不悔! 如果说屈原与君主楚怀王、楚顷襄王之间,一者存君,一者疏迁;那么屈原与张仪之间,一者存兴楚之志,一者存灭楚之心;屈原与同列,诸如上官大夫、令尹子兰、靳尚等人,一者方正不阿,一者谗谄邪曲;屈原与渔父,一者矢志不渝,一者与世推移屈原是一个孤独的悲剧英雄形象,他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休戚相关。屈原之”志"是坚贞不屈的人格、存君兴国的理想。全文围绕屈原之"志“展开,以评介《离骚》“推其志"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心系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以其答渔父之问,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任务二凝情铺墨,共解“变调”司马迁为屈原作传,没有像填写履历表般单调地呈现屈原的一生,而是围绕屈原受谗遭贬的不幸遭遇来展开使人于屈原见疏中识其为人之正道直行,于受黜中见其为文之旨大义远。茅坤说此篇是”以议论行叙事体”。的确,太史公在叙述中,时时加入或长或短的议论性语言,并以反复咏叹的手法,借议论而抒怀,为屈原评传。此类变调主要集中在第三段,既有对屈原写作《离骚》背景、原因、目的的介绍性评价,又从文如其人的角度品评了屈原的品格与心志;第八段在叙述楚国战败、怀王客死的经历之后,得出”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的历史教训,以及”此不知人祸也“的深层原因;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也可看作是司马迁对屈原形象的转述性评价,屈原既死,文章又列举宋玉之徒者,比较中评价屈原刚正不阿的崇高气节;末段“太史公曰”向我们传达了司马迁复杂、矛盾的心情,抒情意味浓厚。例:“夫天者,人之始也……盖自怨生也”,此处以“夫”字开头,引发议论,又以整句形式层层深入,分析“怨”从何来。既“信”且“忠”,却见“疑”被“谤”。一个“穷”字极言屈原之人生困境,“能无怨乎”这一灵魂之问,更道出了司马迁对屈原所遭不公的愤慨,足见屈原爱国之忠贞、品格之高洁。任务三寄慨悲歌,“同心”几何司马迁与屈原有着相似的人生遭遇。同样怀才正直,忠君爱国;同样受谗被疏,面临生死抉择。史公正是要借屈原的“穷”来书写自己的“穷”,正是要借屈原的“怨”来抒发自己的“怨”,正是要借屈原的“幽思”来寄托自己的“幽思”。两者有跨越时空的悲悯,有见疑被谤的不平,有矢志不渝的坚贞,有存君兴国的理想。就像杰夫里茨·基德所说的:“伟大的人之所以伟大,并不是由于他做了伟大的事,而是因为他有超越常人的灵魂。他们的内心和思想,在照耀着我们前进的路。”。屈原为了自己“存君兴国”的理想而奋斗,为了自己“志洁行廉”的操守誓死不愿随波逐流。他对志的坚守给了司马迁以无穷的精神力量。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后他不仅身体更饱受精神苦痛,觉得自己有辱先人,有辱士大夫的身份。在精神同样痛苦的情况下,屈原给了他以安慰和信心,让他更坚定了“志”。1.父亲遗愿——活着,是因为心中对父亲的孝意,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2.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活着,是想让绝世才学为后人所识。3.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蜷蚊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活着,是为了生命的尊严和价值。4.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活着,是为了有朝一日一雪前耻,是用生命去践行自己的志向。以上原因表明司马迁并不是怕死而是不愿死。因为他心中有父亲的遗愿,有不甘,有未完成的理想,有想要洗刷耻辱的决心。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死亡是最简单的抉择,但司马迁在当时人们的不解和唾弃中顽强地活下来了。司马迁忍负重,为了身上背负的重任而咬牙坚持。正如他评价屈原的那样:“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他不仅延长了生命的长度,也加深了生命的深度、拓宽了生命的广度。示例1:谈屈原。屈原是一个敢想敢做,不依附,坚持到底,以死抗争的斗士。这就给中国文化带来了一股正能量,没有这种想法和做法,中国社会永远是沉沦,永远是颓废,永远不能进步。正是在屈原等前人精神的影响下,才会有后世那么多的“死而不亡者”。示例2:谈司马迁。屈原为了守住心中的“道”,决绝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重庆市中医院自身抗体临床解读考核
- 中国天然橡胶项目投资计划书
- 中国可溶性聚四氟乙烯项目创业计划书
- 中国氰乙酸正辛酯项目商业计划书
- 运城市人民医院管理决策能力考核
- 鹤岗市中医院复杂颅底肿瘤多学科协作考核
- 廊坊市中医院质量检查组织考核
- 2025年颗粒剂工艺操作流程风险评估方案
- 中国高性能沥青基碳纤维项目投资计划书
- 中国水性环氧漆项目经营分析报告
-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四年级上册数学新人教版《条形统计图》课件
- 盆底级考试题及答案
- 性窒息的预防与应对
- 《会计职业道德》第2版 课件 第六章会计核算的法律规定
- DBJ51T 181-2021 地下工程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应用技术标准
- ALK阳性NSCLC诊断方法更新
- 南京大屠杀:历史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 小学数学教育与未来教育趋势
- 代谢相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解读
- 软件维护与管理操作手册
- 部编高教版2023·职业模块 中职语文 口语交际《讲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