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一据语境、理句法、准断句——读文2步骤,做题2方法,精准做选择第一节第二
节第一节[2023·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材料一襄子围于晋阳中①,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①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②,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③,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④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节选自《韩非子·难一》)材料二陈人有武臣,谓子鲋②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⑤也。予每探其意而校⑥其事,持久历远,遏⑦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⑧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⑨者,必言经以自辅,援⑩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⑪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⑫无怍⑬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⑭寸指以测渊,矇⑮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⑯非所望也。”(节选自《孔丛子·答问》)教考结合,注重积累(一)词语释义①殆:
.②侵职:
.③泽:
.④失:
.⑤纷如:
.⑥校:
.⑦遏:
.危亡超越职权恩泽失掉众多,杂乱比较阻止,遏制⑧得:
.⑨穿凿:
.⑩援:
.⑪乃者:
.⑫曾:
.⑬怍:
.⑭植:
.⑮矇:
.⑯殆:
.【注】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②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合适,合理非常牵强地解释,牵强附会引述先前,从前竟然惭愧竖起暗昧不明表示肯定,相当于“当然”“必定”(二)特殊句式①是襄子失罚也。
.②何以明其然。
.③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
.判断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三)语句翻译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译文:
.所以我因此对韩非这样的小道沉默不言,对诸子的学说堵住耳朵不听已经很久了。真题演练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答案:CEG解析:主观型文言断句。解答此题,可结合语意和固定结构进行断句。从语意上看,“韩非书云”的意思是韩非的书里记载说,其后应跟说的内容,结合材料一《韩非子·难一》中的“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可知,“夫子善之”是韩非书里记载的内容,应作“云”的宾语,“韩非书云夫子善之”语意完整,其后应断开。材料一中韩非先引用孔子的观点,然后加以批驳,这就是“引以张本”,“然后难之”,故“引以张本”后应断开。从固定结构上看,“岂……哉”为反问句式,其前应断开。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答案:B解析: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B项“与……中的‘劝’词义不相同”错误,“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是“鼓励、劝勉”的意思,和文中的“劝”词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们履职行事,有了功劳就能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B.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一定就不对,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人。C.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D.子鲋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怀疑圣人,子鲋对此深感失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答案:C解析:理解文意。“世人”“常通过引经据典……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错误,根据材料二中的“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可知,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争取民众信任的是“好事而穿凿者”,而非“世人”,选项扩大范围。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译文:
.(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译文:
.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骄侮”(高傲轻慢)、“唯”(只有)、“是以”(因此,所以)]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一隅”(一小部分,一个方面)、“审”(仔细考察)、“信”(真实)]【参考译文】材料一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城中,突围后,奖赏有功的五个人,高赫是受赏者中功劳第一的。张孟谈说:“晋阳城突围的事,高赫没有大功劳,现在却在受赏者中功劳排第一,为什么?”赵襄子说:“晋阳城被围一事上,我的国家形势危急,社稷危亡啊。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善于奖赏啊,赵襄子!奖赏一个人后天下做臣子的都不敢失礼了。”有人说:孔子不懂得什么叫善于奖赏。善于赏罚的,(使)百官不敢超越自己的职权,群臣不敢失掉君臣的礼节。主上设置了有关法令,而臣子没有奸诈的想法。像这样,就可以叫作善于赏罚了。赵襄子有君臣相亲的恩泽,执行着有令即行、有禁即止的法令,如果还有高傲轻慢的臣子,这是赵襄子失去了处罚的原则。做臣子的,参议政事并且有功劳的就奖赏。现在高赫仅仅因为不高傲轻慢,赵襄子就奖赏他,这就奖赏错了。所以说:孔子不懂得什么叫善于奖赏。材料二陈郡有个叫武臣的,对孔鲋说:“韩非确立法度,他和孔子不同的言论太多了。我常常探究他们言论的内涵并比较他们所做的事,发现它们历久不变、长久流传,在遏制奸邪、劝勉行善方面,韩非未必是错误的,孔子未必是全部合适的。像韩非那样的人,也是当代的圣人了。”孔鲋说:“如今世人说到高的一定要说达到了天的顶点,说低的必然要说深渊。那些喜欢多事而且喜欢穿凿附会的人,定会引述经书中的话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援引圣人的话来显示自己贤明,他们想以此取得愚昧民众的信任从而使自己的学说有所依托。就像诸子的书,里边的道理都是这样。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武臣说:“好。”孔鲋说:“从前赵、韩一起吞并知氏,赵襄子进行奖赏,首先奖赏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然后才奖赏有功劳的臣子。韩非的书里记载说‘孔子认为赵襄子奖赏得好’,引用孔子的话来为自己的观点张本,然后非难孔子的说法。(韩非书里说的和孔子的意思)怎么会有不同呢?然而实际上是欺诈之言。用什么来证明我说的是对的呢?我的祖先孔子在春秋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去世,到哀公二十七年荀瑶和韩、赵、魏三家讨伐郑国,遇到陈恒(率齐国军队救郑)而返,那时孔子去世已经十一年了,而晋国四卿都还在世。再往后到鲁悼公十四年,知氏才灭亡。这两件事情前后相隔很远,而韩非(在书里)公然将两件事情合为一件来说,竟然没有惭愧之意。由此可见世上有这么多好事之徒,都是韩非的罪过。所以我因此对韩非这样的小道沉默不言,对诸子的学说堵住耳朵不听已经很久了。但是你立起很短的表来计量天的高度,竖起寸长的手指来测量深渊,在大道上蒙昧而不能醒悟,相信胡说妄言而怀疑圣人,这当然不是我所希望的。”第二节为了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考查应体现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的要求,今年的文言断句侧重考查考生能否读懂文言文,改变了以往断句选择题利用“排除法”等不能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题型,变成了考查素养的主观题。突破一读文2步骤,抓好5标志文言文的断句关键在于“两要”:一要注重积累实词词义、虚词语法以及古代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把文意弄通;二要多读古书,多掌握材料,并进行适当的句读练习。具体来讲,应该分两步走:步骤一通文意,由易到难,凭语感断句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句末虚词,先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3.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4.通读全文,进行检查,对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断。步骤二抓标志,理语脉,据理而断具体来说,可以抓住以下五种标志:标志一名(代)词在文言文中,可以借助名词或代词通常所在的固定位置来给文言文断句。名词常做主语、宾语等,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如果做主语,那么其前面就可以断句;如果做宾语,那么其后面就可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典例1
画波浪线的部分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答案:BCDEG标志二对话、引文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虽然在高考卷中这种例子并不多,但在关键时候还是能起到帮助作用的。典例2
画波浪线的部分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答案:ABCDEFGHJKL标志三虚词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在文言文中,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为此我们借助虚词断句时,要注意以下几类虚词:虚词类别常见典型虚词及断句方法句首发语词——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句首时间词——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句末语气词——其后一般断开陈述句末尾——也、矣、焉、耳疑问句末尾——与(欤)、邪(耶)、乎感叹句末尾——哉、夫疑问语气词——其后一般构成疑问句,其前一般断开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复句关联词语——其前一般断开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于是、岂、岂非复音虚词——复音虚词需保持完整,不能点断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何以、然则典例3
画波浪线的部分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答案:ACEG标志四特殊句式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反问句、被动句、固定句式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判断句,如“……者,……也”等;反问句,如“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等;被动句,如“为……所……”“受……于……”等;固定句式,如“如……何”“况……乎”“何……为”等。但是,文言文中还常常会遇到省略的情况,断句时必须根据语境补出省略部分,方能正确断句。典例4
画波浪线的部分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答案:BDFGHI标志五对称结构古人写文章讲究句子的整齐对称,或者两句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断句。典例5
画波浪线的部分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答案:BCDEFGI突破二避开易误点,精准做选择【考情分析】该类试题一般在语意和句法结构上设错,主要类型有:①混淆句子成分,特别是名词性成分,混淆上句的宾语和下句的主语;
②误解词语意思(重要的实词或代词理解错误,导致语意不明,从而断错);③误拆连动成分;
④错拆修饰限定语和中心词;⑤忽略倒装句。易误点1不善于根据语句推断整句话的意思典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苏烈,字定方,以字行,冀州武邑人……会都曼先镇诸胡,劫所部及疏勒、朱俱波、喝槃陀三国复叛,诏定方还为安抚大使。率兵至叶叶水而贼堞【注】马头川定方选精卒万骑三千袭之昼夜驰三百里至其所都曼惊战无素遂大败走马保城师进攻之,都曼计穷,遂面缚降。俘献于乾阳殿,有司请论如法。定方顿首请曰:“臣向谕陛下意,许以不死,愿丐其命。”帝曰:“朕为卿全信。”乃宥之。葱岭以西遂定。(节选自《新唐书·苏烈传》)【注】堞:城上如齿状的矮墙,又名女墙。画波浪线的部分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答案:ACDFHJKLM解析:容易产生的断句有两处:①“率兵至叶叶水/而贼堞马头川”;②“昼夜驰三百里/至其所/都曼惊/战无素”。①句的意思是(苏烈)率领军队到达叶叶水,而贼兵在马头川筑造城墙据守;②句的意思是(苏烈的军队)一昼夜急驰三百里,到达贼寇的军营。都曼十分惊慌,作战没有准备。由①句中的“率兵”和②句中的“至其所”可知,“定方选精卒万骑三千袭之”应该说的是关于苏烈率兵进攻都曼的内容。“选”即挑选,“袭之”即攻打他(都曼),“精卒万骑三千”是“选”的对象。考虑到古代汉语中“名词+数词”的特殊结构,这里的“精卒万骑三千”,可以断为“精卒万”“骑三千”,两者之间为并列结构,共同做“选”的宾语。由②句中“都曼惊/战无素”以及后文的关键词“大败”“走”可知,后文讲的是都曼败了,逃向了某地。“走”的意思是逃跑,故“走马保城”前应断开。【技法点拨】1.明确断点语句的意思。考生可以先明确断点语句的意思,从而推断断句的整体意思。比如【典例】中,可以先明确“率兵至叶叶水/而贼堞马头川”“昼夜驰三百里/至其所/都曼惊/战无素”的意思,再推断断点不相同的语句的意思。2.分析不同断点语句的具体意思。考生要正确断句,不仅要比较完整地把握断句的整体意思,还要把握句中每个字的具体意思。考生可以从已确定的句法成分的意义入手分析,再进一步确认。比如【典例】中的“定方选精卒万骑三千袭之”从动词“选”分析,宾语可能是“精卒万骑三千”,也可能是“精卒万骑”。但如果在“精卒万骑”之后断开,“三千袭之”中的主语“三千”就解释不通了。易误点2不会根据句法结构断句典例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魏掞之字子实,建州建阳人,初字元履。自幼有大志。师胡宪,与朱嘉游。两以乡举试礼部不第。尝客衢守章杰所。赵鼎以谪死其子汾将丧过衢杰雅憾鼎又希秦桧意遣尉翁蒙之领卒掩取鼎平时与故旧来往简牍蒙之先遣人告汾焚之逮至一无所得。杰怒,治蒙之,拘汾于兵家所,且以告桧。掞之以书责杰,长揖径归。(节选自《宋史·魏掞之传》)画波浪线的部分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答案:ACDEGI解析:容易混淆的有两处:①“杰雅憾鼎又希秦桧意”;②“遣尉翁蒙之领卒掩取鼎平时与故旧来往简牍”。①处,断句的关键是确定“鼎”是“憾”的宾语还是“又希秦桧意”的主语。“憾”,动词,遗憾,不满意,其后要跟宾语。且“又”表示动作的继续,所以“又”前要断开。②处,判断的关键是确定“平时与故旧来往简牍”在句子中的成分,这是一个偏正结构的名词性短语,意思是“平时同故交往来的书信”,作“取”的宾语,故②处不断开。典例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何鉴,字世光,浙江新昌人……鉴前抚江南,尝按千户张文冕罪文冕亡去至是构于刘瑾而瑾亦嗛鉴不与通遂坐以事连罚米贫不能偿奏诉获免。(节选自《明史·何鉴传》)画波浪线的部分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答案:BCDFHI解析:从句子看,“按”是动词,意思是“追究,查办”,宾语可以是“张文冕”,也可以是“张文冕罪”,但后面的“文冕亡去至”中主语是“文冕”,应在“罪”后断开,且“至”的意思是到,后缺宾语,句子结构不完整,应在“去”后断开;由“瑾亦嗛鉴不与通”可知,“遂坐以事连罚米”的主语应该是“刘瑾”,意思是“刘瑾也恨何鉴不与他通好,于是因事判何鉴罪被罚米”,而后面“贫不能偿”的主语应该是“何鉴”,意思是“(何鉴)因为家中贫困无力抵偿”,所以应该在“罚米”后断开。典例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画波浪线的部分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答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割草与草原生产力考核试卷
- 股权激励计划设计考核试卷
- 港口及航道工程的船舶操纵模拟考核试卷
- 2025年中国陶瓷盅数据监测报告
- 地质勘探中的地震勘探设备在极地地区应用考核试卷
- 糖果企业市场营销策略与实施效果考核试卷
- 组织变革与创新管理实践成效评价方法考核试卷
- 水电工程运行维护规程与操作技能考核试卷
- 幼师直播考试试题及答案
- 菏泽教编考试试题及答案
- 上海上海闵行职业技术学院招聘60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教学评一体化】第五单元 观世间万物悟人生哲思【大单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新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名师备课
- 广西中药深加工项目投资计划书
- 私家侦探合同协议
- 第18课《井冈翠竹》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 公立医院成本核算指导手册
- 第七章-生物医学工程的伦理问题
- MOOC 中医与辨证-暨南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年产10吨功能益生菌冻干粉的工厂设计改
- 《焦虑症基础知识》PPT课件.ppt
- 基于钻石模型的南通纺织产业竞争力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