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课件_第1页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课件_第2页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课件_第3页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课件_第4页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页第二页,共46页。第一节认知发展与教育

认知能力就是指接受、加工、存储、应用信息的能力。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而注意是伴随心理过程的始终的。第二页第三页,共46页。一、感知觉与教育(一)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感觉是知觉的组成部分,是知觉产生的前提和基础。(二)感觉特性及其变化规律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觉阈限是用于测量感觉系统感受性大小的指标,用刚能引起感觉的刺激量来表示。第三页第四页,共46页。绝对感受性绝对阈限刚刚能察觉出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差别感受性差别阈限区别出同种刺激最小差异量的能力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反比反比第四页第五页,共46页。(三)知觉特性人所处的环境复杂多样。在某一瞬间,人不可能对众多事物进行感知,而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与此同时把其他事物作为知觉背景,这就是选择性。虽然事物有多种属性,由不同部分构成,但是人们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的、孤立的几个部分,而倾向于把它们组合为一个整体。知觉的理解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人用过去所获得的有关知识经验,对感知对象进行加工理解,并以概念的形式标示出来。

当知觉条件发生变化时,知觉的印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形状恒常、亮度恒常、颜色恒常性。第五页第六页,共46页。(四)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直观教学

1、知识直观的类型

三种直观方式: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2、提高直观效果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运用感知规律(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第六页第七页,共46页。三、记忆与记忆力的培养(一)概念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二)种类分类依据种类根据记忆特点的不同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根据编码方式和在头脑中停留时间的长短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根据提取记忆信息有无意识参与外显记忆内隐记忆第七页第八页,共46页。(二)记忆过程第八页第九页,共46页。1、识记(1)概念:识记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和记住客观事物的过程。是记忆过程的开端。(2)种类根据事先有无明确目的根据识记的材料有无意义联系和学习者是否了解其内容无意识记有意识记机械识记意义识记第九页第十页,共46页。2、保持与遗忘(1)保持保持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得到保留和巩固的过程,就是信息的进一步编码和储存的过程。(2)遗忘及其规律①概念:个体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和再现或者是错误

地再认和再现。遗忘并非全是坏事。②种类:暂时性遗忘永久性遗忘③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对遗忘的进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第十页第十一页,共46页。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第十一页第十二页,共46页。(3)遗忘的理论解释

第十二页第十三页,共46页。3、再认与重现这是记忆过程的最后一个关键环节(1)再认:个体对经历过的事物在重新出现是能够把它识别出来,就是再认。(2)重现(回忆):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能够在头脑中重现呈现并加以确认的过程。第十三页第十四页,共46页。(三)良好记忆力的培养1、增强记忆的目的性;2、掌握良好的识记方法;3、根据遗忘规律,减少遗忘;4、培养良好的记忆品质;首要条件联想记忆法口诀记忆法列表记忆法谐音记忆法复习时防止遗忘的基本方法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第十四页第十五页,共46页。(四)记忆中的一些特殊现象又称“光环效应”、“光晕效应”、“月晕效应”,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根据整体印象,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最早由桑代克提出。(凯利的实验)对各类人持有的一套固定的看法,并以此作为判断评价其人格的依据,称为社会刻板印象。第十五页第十六页,共46页。三、思维及其品质的培养(一)概念与特征1、概念: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和动作实现的,

是对客观事物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

级形式。2、特征:间接性、概括性(二)种类分类依据分类根据思维的任务、性质、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语词逻辑思维根据思维过程的依据经验思维理论思维根据思维结论的过程直觉思维分析思维根据思维方式辐合思维发散思维第十六页第十七页,共46页。(三)思维的品质及培养第十七页第十八页,共46页。四、想象和想象力的培养(一)概念

想象是人脑对原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以表象为内容的特殊形式的高级认知活动。(二)功能第十八页第十九页,共46页。(三)种类有无目的性再造想象创造性想象幻想第十九页第二十页,共46页。第二十页第二十一页,共46页。五、注意与教育(一)含义注意是心理活动的一种伴随状态,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特性:指向性和集中性

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第二十一页第二十二页,共46页。(二)注意的分类第二十二页第二十三页,共46页。(三)注意的品质在单位时间内注意到的对象和数量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时,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长时间地保持在感受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上。相反品质:注意的分散根据新的任务,主动的转换注意对象第二十三页第二十四页,共46页。(四)注意规律在教育中的应用1、要善于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2、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3、要善于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1)尽量减少刺激物对学生的影响;(2)在学生内部状态上下功夫;(1)明确目的、任务和意义,以引起有意注意;(2)给予信号,适时提醒;(3)提出问题,强制注意;(4)提出批评,给予警示;第二十四页第二十五页,共46页。第二节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与教育发展的实质: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认知的本质:适应图式、同化、顺应、平衡认知发展四阶段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发生认识论:研究人类的认识。生物学、逻辑学和心理学是其理论基础第二十五页第二十六页,共46页。儿童认知发展的四阶段理论物体恒存

感知运动阶段

感觉和动作的分化,(0—2岁)思维开始萌芽认

主体与客体的分化,因果关系初步形成出现表象和形象图式知

前运算阶段思维具有不可逆性(2—7岁)泛灵论自我中心(三山实验)发抽象概念,思维可逆

具体运算阶段守恒(7—12岁)去自我中心展具体逻辑思维摆脱了具体可感知事物对思维的束缚

形式运算阶段抽象逻辑思维(11、12岁以上)假设—演绎推理命题之间的关系第二十六页第二十七页,共46页。二、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教学与发展的三个问题

创立“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提出“文化—历史发展观”两种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分析了智力形成的过程,提出了“内化”学说;支架式教学维果茨基学习最佳期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最近发展区”思想第二十七页第二十八页,共46页。第三节情感、意志发展与教育一、情绪、情感与教育(一)概念

情绪与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态度体验。

需要是情绪和情感产生的基础。(二)功能第二十八页第二十九页,共46页。(三)情绪与情感的类型1、情绪状态强烈、短暂、爆发性的持久、微弱、平静出乎意料、急速、高度紧张第二十九页第三十页,共46页。2、情感的种类第三十页第三十一页,共46页。(四)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1)要形成正当、合理的需要;(2)培养正确的人生观;(3)锻炼身体;(4)培养幽默感;(5)培养消除不良情绪的能力自我暗示宣泄自我转移适应第三十一页第三十二页,共46页。(五)教师感染了及其在教育中的作用1、概念:教师感染力就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教育学生所表现出的情绪和情感力量。2、作用(1)教师感染力是吸引学生主动接受教育的重要条件;(2)教师良好的心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3)教师稳定的情绪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4)教师的感染力有利于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与挫折。第三十二页第三十三页,共46页。二、意志与意志品质培养(一)概念意志是指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据此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内外部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二)意志行动的过程由意志支配的行动称为意志行动,它表现为人有目的、有计划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心理特征。第三十三页第三十四页,共46页。意志行动过程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第三十四页第三十五页,共46页。(三)良好意志品质及其培养盲目性、盲从性优柔寡断迟疑不决意气用事不能律己动摇刚愎、执拗见异思迁虎头蛇尾第三十五页第三十六页,共46页。第三十六页第三十七页,共46页。第四节社会化发展与教育

一、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人格特质理论(theoryofpersonalitytrait)起源于40年代的美国。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卡特尔(RaymondBernardCattell)。特质理论认为,特质(trait)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所常用的基本单位。第三十七页第三十八页,共46页。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阶段时间发展任务基本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0—1.5岁信任感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自主性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主动性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勤奋感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自我同一性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亲密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繁殖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自我整合感第三十八页第三十九页,共46页。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科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第三十九页第四十页,共46页。三、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一)家庭教养方式学生的态度与品德特征与家庭教养方式有密切关系一般父母的教养方式有两个维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