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社会化_第1页
社会心理学-社会化_第2页
社会心理学-社会化_第3页
社会心理学-社会化_第4页
社会心理学-社会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化现象背后的问题

个体是如何获得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与能力的?本讲内容社会化的基本含义社会化的主要理论社会化的主要内容社会化的影响因素社会化的发展历程一、社会化的基本含义心理学取向:社会化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代表人物:弗洛伊德,他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超我是道德的化身,社会化的过程就是超我形成的过程。文化人类学取向:社会化就是文化延续和传承的过程,社会化的实质就是文化的内化。因此,社会化又称濡化。例子:米德对霍尔观点的挑战一、社会化的基本含义社会学取向:社会化就是学习社会规范和社会角色的过程。代表人物:帕森斯:个人逐渐了解自己在群体和其他社会组织中的地位,并遵从社会对这一角色的具体要求。这种角色学习的过程就是社会化。弗洛姆:社会化是“诱导社会的成员去做那些想使社会正常延续就必须做的事”,是“使社会和文化得以延续的手段”。一、社会化的基本含义社会化的两方面重要内容:社会为发力方,让个体知道社会或群体对他有哪些约束、期待和规范。个体为主导方,逐步地学习社会的规则、约束和期待,自觉地以社会的规范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一个定义:社会化是指个人在成长的过程汇总,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了解社会规则和约束,学习和内化社会规范和文化,逐步完成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二、社会化的理论精神分析学说的观点认知发展论的观点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符号互动论的观点地位过渡论的观点1.精神分析说的观点(1)弗洛伊德(S.Freud):奥地利心理学家,享有盛誉却又富有争议核心观点: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的整体。社会化过程就是这三部分的交互作用决定的。本我:唯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道德原则背后假设:婴幼儿期的生活经验构成了个人人格的主要因素,它是社会化的重要阶段。童年期的社会化奠定了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1.精神分析说的观点(2)从弗洛伊德到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论,又称8阶段论。在弗洛伊德理论的基础上,埃里克森的理论主要有如下发展:人格的发展持续于人的一生,而不是弗洛伊德所认为的童年期的经验就决定了人的一生。注意了主体的自我作用与社会文化的影响。对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提出了一个具体的心理社会问题,对学校教育中人格培养、对精神病的预防与治疗都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论2.认知发展理论(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从认知的发展研究社会化。认知的方式:同化与顺应同化:将环境因素过滤和改变纳入现有的认知结构顺应:改变或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吸收、掌握新经验儿童的道德发展:随着认知结构的变化提高感知运动阶段(0-2岁):动作思维前操作阶段(2-7岁):表象思维具体操作阶段(7-11、12岁):逻辑和群集思维形式操作阶段(11、12岁后):假设-演绎,抽象思维前两个阶段和后两个阶段有不同的道德判断标准:后果VS意图例子:帮母亲做事打破15只杯子VS.偷吃果汁打破1只杯子2.认知发展理论(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三水平六阶段两难故事与道德判断:海因的妻子患癌病危,但握有特效药的医生索价太高,海因家境贫寒无力支付,为救妻窃取了特效药。问题:是否该偷药?为什么?研究方式:根据支持回答的推理来区分道德阶段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三水平:前习俗、习俗、后习俗六级段:1.前习俗:对是非的判断取决于行动的后果或服从权威的意见。A.服从与惩罚定向:根据有形结果判断行为好坏,支配行为的是奖惩。B.工具性的目的和交换:符合利益时才遵守规定和原则,满足需要。2.习俗:判断是非能注意家庭和社会的期望。C.好孩子定向:按照善良人形象行事,注重别人的评价,希望是个”好孩子“。D.维持社会秩序与权威的定向:强调尊重法律和维护社会秩序。3.后习俗:考虑超越社会法律及其对秩序的需要的权利与原则E.社会制度和良心的定向:认为法律应使人们和谐相处,如果法律不符合他们的需要,可以通过民主程序来改变。F.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个人有某种抽象的、超越法律的普遍原则。3.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儿童学会的许多行为模式是通过观察-模仿学会的。观察学习有四个过程:注意过程:某一形式只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时,人们才会去效仿。保持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模仿学习,人们必须采用符号的形式记住动作的某些方面。行为再现过程:必须具有一定的运动技能,才能重复再现模仿的动作。强化和动机过程人们能够通过观察获得新知识,但不一定对这些模式进行操作,操作是由强化——奖励和惩罚控制的。同时,对模仿的操作还受到个体的自我调整的控制,即人们为了达到目的,还有一种内在的自我激励机制。4.乔治·米德的符号互动论核心观点:社会化是学习角色扮演的过程。重要概念:“主我”和“客我”主我:行动的自我,给予人格动力性和主动性客我:社会的自我,依赖角色扮演,反映社会经验自我的发展与社会化:玩耍阶段:开始想象和扮演角色,如装大人游戏阶段:与其他人互动,和他人共同扮演角色类化他人角色阶段(GeneralizedOthers)

:获得对于社会角色的一般知识5.玛格丽特·米德的地位过渡论核心观点:社会化是文化传递的过程。关注的内容:某一确定文化影响生命过渡的性质和成果的方式。主要研究:《萨摩亚人的成年》重要发现:世界其他地方的青少年在青春期过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到的那种痛苦和问题,在萨摩亚的青年人身上却未观察到。理论解释:文化差异。社会对他们赋予了不同类型和程度的预期。世界其他地方的青少年在青少年的过渡过程中体验到的焦虑、痛苦和不适并非他们自身的特征,而是社会在青少年的过渡期的期望文本里早就具备了焦虑、痛苦和种种不适,个体所做的只不过是将其内化为自身的情绪特征而已。三、社会化的主要内容社会化的内容包罗万象,因为任何社会的生活世界都是丰富多彩的。在包罗万象的社会化中,存在一些共同的内容。1.一般内容这是从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基本需求角度提出来的。主要包括:学习基本的生存常识:与特定文化模式相联系学习社会的行为规范:特定社会的外在约束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需要2.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人逐渐接受被现在的政治制度所肯定和实行的政治信念和规范,形成特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过程。内容:主流认可的政治理念和规范、民族和国家主权意识、种族观念、国家荣誉感和自豪感必要性:政治社会化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及其政治制度的稳定,以及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的高低。通过政治社会化为国家与社会的存在提供合法化基石,赢得成员对自身的认同和拥护。型塑个体整体价值观和道德伦理的重要方式,为个体提供作为民族和国家一份子的身份认同。国家意识与的培养国家意识或爱国情操的培养是公民政治态度与政治意识发展的重要部分。郝斯与托尼(Hess&Torney):儿童国家意识的发展阶段国家象征期:早期儿童以国歌、国旗或国家领袖为具体的国家象征。升国旗、唱国歌与悬挂领袖肖像是培养儿童国家意识的途径。抽象国家阶段:中期儿童以有关国家、政治群体的抽象观念作为爱国的依据。儿童通过自己或家庭所享有的公民权利、履行的社会责任、参加的各种活动来培养国家意识。国际组织系统阶段:随着年龄增长,儿童逐渐知道世界由许多国家组成,自己的国家是国家关系中的一员。对国家的忠诚就是对自己的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的角色的忠诚。青少年政治社会化仪式:

前苏联儿童在列宁象前宣誓(左图)

美国儿童向国旗宣誓(右图)3.道德社会化道德,是特定文化背景下个体之间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与行为规范的综合。道德社会化,就是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加以内化,形成合乎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的过程。郝什(Hesles,1995)

:人的道德性不是由抽象的道德原则体现的,它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关心他人,愿意帮助并保护他人:自觉和自愿进行道德判断:在道德准则中做出选择行为:采取行动回顾: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论4.性别角色社会化性别角色是由于人们的性别不同而产生的符合于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包括男女两性所持的不同态度、人格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文化背景不同,性别角色期望也存在差别。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学习自己所属文化规定的性别角色规范的过程。性别角色的发展是人们依据自己的“性”特征获得特定文化中的性别角色特征的过程,它构成了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并延续终生的内容。性别角色的例子:米德的发现20世纪30年代,新几内亚阿拉佩什部落:男女都性格温和,待人热情,强烈反对侵犯、竞争和占有欲,男女都照看孩子。蒙杜古莫部落:男女都凶暴,富有攻击性;女人很少表现出母亲的特征,害怕怀孕,不喜欢带孩子。昌布部落:女人专横跋扈,不带饰物,精力旺盛,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支柱;男人喜爱艺术,喜欢饶舌,富于感情,照顾孩子。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研究性别角色是由社会模塑的。社会心理机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和科尔伯格的认知发展理论父母及社会对男女儿童的差别对待和儿童本身对符合自己的性别角色模式的认同,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关键所在。差别对待:受赞许、奖励的行为保留,受惩罚和阻挠的行为消失,由此形成社会学习。性别认同:性别自认阶段:对自己性别的认同,即是男是女。始于2岁左右儿童掌握语言之时。性别恒常阶段:意识到自己的性别不会因名字、服饰或行为的变化而变化。开始于四4-5岁之时,完成于7岁左右。四、社会化的因素关于天性与教养之争:“我们的个性和社会行为究竟是遗传的产物还是学习的产物?”

19世纪—20世纪初:天性论占主要地位。这一观点的理论基础就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对社会科学领域的渗透,发展成为社会达尔文主义。由于遗传的作用,不同的阶级、国家或种族也有优劣之分。20世纪:教养论的观点占主导地位。以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行为和个性完全可以改变,可以朝任何一个方向熏陶和训练。“给我12名身体健康的婴儿,并让他们在我指定的环境成长,我保证能把其中任意挑选出来的婴儿培养成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领袖,甚至培养成乞丐和强盗,而不管他的天资、能力、才能,以及他的祖先的种族情况如何。”(Watson,1930)关于天性与教养之争的结论如今,人们一致认为天性与教养之争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它将两个密不可分的因素完全对立起来,我们并不是单纯的遗传或学习的产物,而是这两者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产物。生物学上的因素提供了一种可能,而实现这种可能性要靠后天的学习和生活环境。1.遗传因素遗传指父母的生理、心理特征通过生育过程而传递给子女的一种生理变化过程。遗传因素是个体社会化的潜在基础和自然前提。遗传的决定性:性别、肤色、血型遗传的影响性:智力、气质、性情“双子法”研究:同卵双生儿之间的智商差异很小特殊才能的家族聚集性:音乐、绘画的遗传倾向更明显巴赫家族:16世纪中叶~19世纪末,八代136人共出现52位音乐家莫扎特家族,好几代都产生过卓越的音乐家2.家庭(1)童年期儿童主要在家庭中度过,儿童期是人一生中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儿童在童年期对家庭的生理和心理依赖最强。家庭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占据独特地位。家庭是人最早建立的社会关系。从儿童一出生家庭就赋予他包括种族、阶级、宗教、经济状况、地区在内的多种社会特征,都将对他日后的社会化发生有力的影响。2.家庭(2)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家庭氛围影响个体社会化。家长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人格、行为发展的影响宠爱型: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长大后在人格上多表现为依赖性强,遇事退缩,缺乏同情,情绪不稳定,自制能力和自信心差,易受别人意见的左右。放任型:采取这种方式不能使子女养成是非观念,子女缺乏教养,因而以后很难适应集体生活。专制型:这类家庭出身的儿童在性格上多表现为诚实、礼貌、细心、负责任,但在其他方面却表现羞怯、自卑、敏感、对人屈从的性格。民主型:这类家庭出身的孩子表现为自立、自信,能主动解决自己的困难,情绪稳定,易理解他人。3.学校学校长期的系统教育对儿童的行为模塑在现代社会中无以替代。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成员系统传授价值观念、规范、生活技能、科学知识的制度化机构。学校还是社会的雏形。儿童在这里进入了社会结构,扮演学生、同学朋友等社会角色,并在课堂和其它公共空间进行各种形式的社会互动。4.同辈群体同辈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同辈群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辈群体认同感很强。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和亚文化。同辈群体的社会化的社会化是非强制的,在对其成员给予安全、尊严、优越感的满足中自然而然地实现。5.职业群体职业背景是成人社会化的重要因素人们在工作条件、工作经验和他们所持的价值观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工作环境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6.大众传媒电视电视的两面性:增强社会化,了解社会和分享经验,增长知识,接受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过分重视经济效益,常迎合一些低级的需要,制作和发行低级、庸俗的作品。网络

应接不暇,集中注意时间太短。用看的方式来认识世界,减少了“想”的时间,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发展不平衡。五、社会化的历程社会化是人的终生课题人在社会生活中不断接受社会的塑造、适应社会的变化,反过来也在不断地影响和改造社会。社会化的历程,是个人与社会不断互动、共同影响、相互适应的动态过程。社会化的终生性基于两个方面个人发展的终生性:在生命不同时期,人有不同的欲求,因此必须不断地掌握不同的满足自身欲求的社会行为模式。社会发展的连续性:社会在发展、变化,生活于其中的个人不仅要适应这种变化,而且其本身又在促成这种变化。整个社会的变化就是生活于其中的无数个体社会化的总和。1.生命不同时期的社会化你还记得吗?埃里克森的生命历程理论2.继续社会化与再社会化(1)继续社会化指成年人经过基本社会化之后,为了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继续学习社会知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过程。继续社会化的内容:进一步接受社会的文化传统和生活经验。在再生产社会经验、创造新文化的过程中,接受新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模式。2.继续社会化与再社会化(2)再社会化是指改变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建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确立新的生活目标的过程两种不同性质和形式的再社会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