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古诗鉴赏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学生需要在理解古诗语言的基础上能对古诗的内容、表现手法等进行鉴赏和评价。古诗不同于古代散文的地方在于它独特的形象性,学生在阅读和欣赏古诗时,需要通过直觉、联想、想象等手段理解古诗。《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也对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提出了要求,提出: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把握古诗形象化的特点,借助一定的古诗形象来感知古诗,体会古诗的意趣,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提升学生的古诗审美鉴赏能力。一、通过层递意境,搭建形象思维支架通过意象构建意境是体悟古诗的重要途径。古诗的艺术形象不是抽象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描摹意象,构建意境来感知古诗。古诗的意境是情境交融所层递出现的艺术形象。因此,学生在进行古诗鉴赏时应明确意象的基本特征,学会抓取意象,通过主客的情境互动分析描绘意境,最终掌握意境分析的基本思路。意象在古诗中是以个别形象出现的,是单一、具体、鲜明的形态,而意境则趋向综合形象,呈现出复杂、浑融的群体形象。意象与意境都是主客交融的产物,因此从单一意象构建意境需要借助主体的情感体验,通过沉浸式的联想和想象,利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重感官构建意境。在为了让学生能通过意象层递意境,本节课通过复习杜甫的《登高》,归纳意境层递的基本思路。首先来看这首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我们在赏析古诗意境时,要能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重感官把握意象,并在此基础上层递意境、分析情感。这首诗有“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等意象,学生在梳理意象时很容易把意象简单理解为景物,在分析意象特征时也往往从视觉层面入手,缺少“境”的意识,还有部分学生存在以个别意象来替代体整体画面的问题。学生在描绘古诗意境时甚至直接把意境等同于情感,在进行意境分析时能关注到景中的情感,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境”的描摹不能等同于情感分析,意境的分析仍需要从多种层面层递出来。很明显,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情感明显是在后四句中抒发,前四句的景起到的是一种渲染、烘托。学生关注到古诗的情感这是必需的,但是不能先入为主。古诗的阅读是有逻辑的,借景抒情是在鉴赏古诗时需要了解的一种基本逻辑。学生在分析意境时实际上就是描绘一幅由意象构成的带有诗人的情感或意趣的画面,这个画面是由意象传递出来的。下面,来看《登高》这首古诗是如何传递的。首先,诗人登高望远,感受到的是环境,“风”的凛冽,“天”的高远,这种环境带来的是一种凉意,这是第一层视觉渲染。诗人然后听到“猿哀鸣”的凄厉又渲染出“悲”的氛围,这是听觉层面。其次,诗人放眼望去,“渚清沙白”又突出了环境的凄清,“鸟飞回”用鸟的徘徊来一种挥之不去、不断缠绕的愁绪。因此,诗人起笔就是带着情感而来的。当诗人再展望两岸时,“萧萧”二字写出树木都在凋零,古人往往伤春悲秋,从万物的凋零中感慨人的生命,“无边”二字更是写出了生命的衰败是望不到边界的,这更增加了诗人的悲凉情绪,这又是一层情感渲染。诗人面对浩浩荡荡的长江,长江的滚滚而来又实在带来了对生命无尽思考,这时古诗的意境又变得浑厚。因而杜诗的前四句就是在这样的环境、情绪、思考中传递出一种凄清、悲凉的意境。我们在传递古诗的意境时不仅是在对古诗进行构图,还要考虑环境、动静、色彩,甚至还有时空,也就是虚实,还要关注诗人的情感。所以古诗的意境看似是一幅画面,但又不仅是二维空间的画面,还是多重意象渲染出的意境综合体。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构建意境时,学生可以将古诗语言散文化或借助想象画面等手段把自己代入诗人的情境中,这是一种身临其境,是基于直观、感性的体验,然后在此基础上静思、体味、涵泳,进而把握古诗意境的多重意味。学生在掌握分析意境的基本思路后,在输出层面还存在一定的障碍,即无法有效表达出他所感受到的意境。学生无法表达出意境一方面是上文提到的形象感知层面不足,无法做到身临其境整体感知画面;另一方面主要是学生的审美积累不够,词汇的匮乏不足以支撑表达感受,因此学生即使能有一种画面意识,也会出现词不达意的问题。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训练,一是关注意境分析的多角度,强化古诗境的意识;二是在日常的古诗阅读中有意识积累意境的表达术语;三是可以借助已往的古诗进行审美体验的迁移。首先,对意象进行传递,构建意境。意境是一个综合体,在分析古诗整体意境时应关注意境中的时间、季节(时令),环境的色调、场面的空间(宏观/微观),意象的生命状态,形体、色彩、声音、味道,意象的动态感、形象感以及意境中的物与人的关系等,从而从整体上把握氛围特点。以《长安秋望》举例,如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这首诗前四句通过“拂曙”提示了诗人是在秋天的破晓时分,“云雾”流动写出了拂晓动态的美,营造了拂晓时分天空的凄清氛围,“汉家宫阙动高秋”写出了秋天的明朗、天空的高远,这些都是视觉层面的。“雁”这个意象本来就有思归之情,再加上笛子悠长的声音,这种悠长、落寞、哀伤之情便涌上心头。视觉层面加上听觉层面的叠加营造了古诗的凄清、幽美的氛围。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又加入了对人的描写,“人”在这样凄清、幽静的环境下倚楼而望,人的落寞与孤寂便“画”了出来,人与景如此和谐相融。其次,积累相关意境特点的表达术语。意境的表达术语像“雄浑壮阔”“宁静恬淡”“凄清冷寂”“清幽明净”“清新明丽”等往往是四字词语,学生在积累时应准确把握词语的内涵,如“明丽”指明净美丽,形容事物的色调亮,颜色鲜艳、亮丽,多形容湖水、山川等自然风光。如“苍茫”是辽阔遥远而望不到边,强调空旷、迷茫,没有边际,多形容暮色、大海、草原、沙漠等。这些意境的词语不仅要理解词义,而且要建立“境”的立体意识,从时间、空间、色彩、动静的角度理解并积累词义。学生在积累相关意境词语时与学生进行意境分析时其规律是一致的,输入和输出都需要有“境”的意识。最后,可以借助审美体验的迁移。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写出了秋后环境的清新幽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写出了沙漠落日时分的雄浑壮丽。这些古诗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经典古诗,学生在遇到相似的古诗意境时,可以将已有的审美体验进行迁移,从而辅助学生进行古诗意境的构建。二、通过追踪训练,增强表达的逻辑性古诗经过感悟最终还是要落在表达上,尤其是对高三生来说,学生的鉴赏分析需要准确、完整、富有逻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学生的形象化思维固化下来。教师在课堂上及时进行追踪训练是一种非常高效的查找学生问题的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师生共同修改答案的方式进行思维纠偏,思维重构,切实帮助学生提升古诗鉴赏能力。本教学设计第二个环节连接高考,限时8分钟完成《晓行巴峡》(2017北京高考)的主观题。这首古诗的主观题属于比较古诗阅读,学生需要分析《晓行巴峡》(王维)、《水经注》(郦道元)和《秋兴八首》(杜甫)三首古诗的意象及情感。我们来看这首古诗: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王维《晓行巴峡》)学生在分析时出现了这样的答案:王维古诗通过“际晓”“馀春”“鸡鸣”“小舟”“树”等意象,写出了巴峡的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对巴峡的喜爱。我们对该生答案进行分析。首先,学生不能区分叙事、写景和抒情。很明显,“际晓”“馀春”这两句不是在描写景,而是在叙述出行的时间,这两句点明了诗人出行的季节和时间。古诗的写景的诗句是从“晴江一女浣”到“莺为故国声”。其次,学生对“境”的构图意境较差,存在意象找不全、找不准的问题,学生的分析是主观、随意的,从看到“鸡鸣”就得出生机勃勃,思维就停止了。王维的这几句诗意象复杂、多样,有自然景观,像“水国”“山桥”“万井出”“二流明”写出了巴峡山水的秀丽,也有人文景观,像“浣女”“舟中市”写出了水乡生活的和谐。因此,学生在分析这首诗歌的意境时需要从自然和人文两个层面进行整体意境的层递。学生在描绘意境时需要有整体的绘图意识。自然风景中的时间、季节、自然风光。人文之景中人的形态,尤其是当人出现在画面中时,需要关注人与景的关系。学生在分析诗句时比较粗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要细致,提高绘图意识,再通过分析、修改,学生就能对境的把握比较全面,也就能写出一个比较理想的分析了。古诗意境的分析必须描摹意境,这种形象化思维很多学生存在畏难情绪,因此需要加强学生日常古诗鉴赏的形象化训练。除此之外,学生这种从意象直接导向意境的思维定式很顽固,缺少过程和分析,导致意象到意境的逻辑不通。学生对意境分析的逻辑不是东拼西凑式进行赏析,需要跟着诗人的行文逻辑,逐层构建。三、通过变式训练,提升鉴赏迁移能力在古诗鉴赏中,教师需要给学生必要的思维支架,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规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的往往都是结构良好的问题,像古诗的意境、形象、炼字等经典题型。但高考往往打破常规,当遇到结构不良的问题时,学生的迁移能力就会表现的比较弱,甚至不知道从何下手。新课标中指出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以情境任务作为试题主要载体,让学生在个人体验、社会生活和学科认知等特定情境中完成不同学习任务,以呈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多样化表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给予学生良性结构的问题训练,更需要关注不良结构,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问题让学生能“以不变应万变”,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因此,本教学设计在学生掌握了意境分析的基本思路后,给学生设计了环节三,通过古诗意境的变式考查提高学生的审答能力和迁移能力。环节三选择了2021年海淀期中的古诗鉴赏,其主观题是:李白的《游泰山》(其六)与姚鼐的《登泰山记》(选段)都描写了奇幻的色彩,简析两位作家笔下色彩描写的不同。这道主观题考查“色彩”,同时进行了课内外的勾连。学生在审题上出现了偏差,答成了对古诗内容和情感的分析,而“色彩”实际上就是分析意境的一个角度。因此,考点还是意境分析,只不过是重点强调画面色调。因此这道题不是典型的“这首古诗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画面?”或“这首古诗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问题,没有出现“画面”“意象”“意境”这些标志词,而是用“色彩”一词给学生一个陌生化的情境,考查学生是否真正具有鉴赏古诗画面美的能力,有没有形成这样的审美经验。这样的变式是学生在备考复习中需要多加练习的。意境的考查往往会出现在古诗鉴赏中,但是意境又不仅仅出现在古诗中,在散文、写作中也会出现。比如,2021年朝阳期中散文阅读《深巷里的老墙》的一道选择题的选项“第⑥⑦段写读一面老墙的经历,与前文读墙的感悟进行对比,彰显了老墙明丽的美”。这个选项实际上考查的就是老墙的整体意境。如2021年朝阳期中的一道微写作题目:“请以‘雨后景如画’为主题,写一段文字,描绘你所见到的景致。要求:特点突出,描写生动。150字左右。”我们在分析这道题时,“景如画”要求学生在描写时有画面感,形象生动,意象之间排列得当、联系合理,形成完整、饱满的构图。因此,意境的考查不仅是鉴赏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学前教育中的幼儿园教育环境建设与管理考核试卷
- 海洋气候对海岸侵蚀影响考核试卷
- 自行车骑行健康风险评估考核试卷
- 石膏在石膏装饰品设计中的创意应用考核试卷
- 纸制品行业品牌营销策略与市场推广考核试卷
- 服务机器人的社交礼仪训练考核试卷
- 稻谷加工技术创新与产业竞争力提升考核试卷
- 智能家居广告媒体资源采购与市场推广协议
- 抖音火花支付实名认证及安全使用协议
- 气凝胶保温管道施工与建筑节能效果评价及认证合同
- (市质检)莆田市2025届高中毕业班第四次教学质量检测试卷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 瓷砖空鼓装修合同协议
- 中职生职业生涯课件
- 烟台2025年烟台市蓬莱区“蓬选”考选90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浙江省生态环境厅所属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备考题库
- 入团考试测试题及答案
- 【语文试卷+答案 】上海市崇明区2025届高三第二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崇明二模)
- 化妆品公司生产部奖惩管理制度
- 家长近视防控课件
- 2025年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重点知识点梳理与归纳
- 劳务公司与公司合作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