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材梳理一教学设计【教学参考】
必修五第1单元复习(中外小说)
一单元提示:
这个单元学习小说。
小说是人生的“百科全书”,阅读小说,可以开阔视野,陶
冶情操,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把握主题,
一是要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感情,了解作者的意图,而是要从人物、
情节、坏境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人物性格的刻画往往直接提示
主题,情节的发展、矛盾的解决常常表现主题,环境描写对主题
一般起烘托、强化的作用。分析情节,要注意情节是怎样展开、
发展、直至结局的,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止匕外,还要注意细节
描写,体会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特色。
二单元篇目: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
夫);《边城》(沈从文)
三课文总结:
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表现了林冲由逆来顺受发展到报仇雪
恨进而参加农民起义的全过程。其中课文部分反映的是林冲思想
性格发生质的飞跃的阶段。整个故事情节以林冲思想性格的变化
为主要线索,有力地突出了“逼上梁山”这个主题,透辟地说明
了“官逼民反”的深刻道理。
2《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
本文主人公别里科夫是一个典型的“套中人”的形象。他已
经成为那些害怕新事物、保护旧事物,反对变革,阻碍社会发展
的代名词。作者用夸张变形的漫画手法和强烈的对比手法,造成
幽默讽刺的效果,有力地鞭挞了反动势力的可厌可憎,无情地嘲
笑了他们的极端软弱,揭示了沙皇严酷统治所造成的僵死、腐朽、
可悲的社会现实,反映了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表达了消
灭沙俄专制制度,创建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3《边城》(沈从文)
《边城》描绘了一幅民风淳朴的风情画,塑造了生活在那里
的“一群未被都市文明污染”的“善良的人”。作者以大量的篇
幅对湘西人性美进行热情的描绘和讴歌,从而体现作者对“理想
的人生形式”,对生命自由的追求。节选部分主要写了边城民众
端午节和中秋节的热闹欢乐的场景,展现了边城的风土人情,表
现了翠翠和祖父的至爱亲情,写出了翠翠和傩送的相识以及翠翠
由此产生的朦胧纯真的情愫,展现了边城人民的淳朴、善良和热
情。
四考点链接:
1小说三要素之环境
(1)自然环境:一般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
以及景物等。
社会环境:指的是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
写。它所描写的范围可大可小,大至整个社会、整个时代,小至
一个家庭、一处住所。描写的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
人情和时代气氛等。
(2)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交代生活环境,暗示社会背景/
渲染环境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烘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
④揭示或深化主题。
(3)答题示例:试分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对风雪描写
的作用?
2.小说三要素之人物
(1)人物形象的答题模板
第一种:①这是一个……的…形象。②原句分析。③作用或情
感。
第二种:①特征一+分析。②特征二+分析。③特征三+分析。
(2)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正面描写: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
侧面描写:对比(反衬,烘托)
(3)答题示例:《装在套子里的人》用什么手法为我们塑造了一
个怎样的人物?
3.小说三要素之情节
(1)小说情节的作用
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照应前文或为下文情节发展做
铺垫。/线索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烘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
④揭示或深化主题。
(2)答题示例:试找出《边城》的情节线索,并分析这样安排的
好处?
4.小说的主旨
必修五第2单元复习(古代抒情散文)
一单元提示:
这个单元学习古代抒情散文。所选课文时代不同,文体不一,
所书法的感情也各有不同:有回归田园的乐趣,有才士不遇的悲
伤,有人世沧桑的感慨,有不懈追求的壮志,也有友情与亲情的
抒发。语言或典雅华丽,气韵灵动;或沉郁顿挫,令人荡气回肠;
或娓娓道来,质朴自然,所有这些,都是古人真情实感的自然流
露,至今读来仍能感人肺腑。
阅读这些作品,要悉心体会,注意领略其中不同的文体风格
和语言韵味。最好能熟读成诵,这样就能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所
抒发的真挚情感。
二单元篇目: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滕王阁序》(王勃);《逍遥游》
(庄周);《陈情表》(李密)
三课文总结:
4《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本文写于作者辞官归家之初,是一篇述志的作品。文章着重
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和
劳动生活,也显示了归隐的决心,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安适喜悦
之情。
5《滕王阁序》(王勃)
本文是一篇赠序文,作者铺叙滕王阁一带的的形势景色,表
现了自然变化之趣;借登高之会感怀时事,慨叹身世,抒发了“无
路请缨”的感慨,展示了抑扬升沉的情感发展轨迹,表露了交织
于内心的失望与希望、痛苦与追求、奋进与失意的复杂情感。
6《逍遥游》(庄周)
本文主要叙述了庄子所幻想的绝对自由的人生观。课文通过
鳏、鹏待风而起,蜩、学鸠识短志小,阐明世间诸物虽强弱、大
小悬殊,智愚、寿天迥异,却都受制于外力,牵累于内欲。只有
完全摆脱了这两方面限制的至人、神人和圣人,才能遨游于天地
之间,达到绝对的精神自由。
7《陈情表》(李密)
作者详尽叙述了家庭情况的困顿多舛以及与祖母相依为命
的艰难处境,恳切地表达了为祖母尽孝的拳拳衷情和对皇帝的感
激之情,委婉地申诉了不能奉诏赴命的理由,以达到感动皇帝答
应请求的目的。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四考点链接:
1如何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见《归去来兮辞》知识点梳理)
2如何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见《滕王阁序》知识点梳
理)
3如何断句?(见《逍遥游》知识点梳理)
4如何翻译句子?(见《陈情表》知识点梳理)
五课堂练习:(见知识点梳理)
4《归去来兮辞》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1乃瞻衡宇(衡,通“横”)
二古今异义词
1幼稚盈室,瓶无储粟(幼稚,古义:小孩。今义:指不
成熟的做法)
2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
(风波,古义:指战乱。今义:风浪,常用来比喻纠纷或
乱子。)
3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人事,古义:指做官。今义:常用
义,人的离合,
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
奖罚等工作。)
4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慷慨,古义:感慨。今义:
指大方的行为。)
5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亲戚,古义:内外亲戚,包
括父母和兄弟。
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
员。)
6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有事,古义:指耕种之事。今义:指发生某事。)
7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窈窕,古义:幽深曲折的样子。今义:形容女子文静而
美好。)
三词类活用
1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傲,形容词用作名词,傲然自
得的情怀)
2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3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悦、乐,意动用法,把……当
成高兴、快乐的
事;琴、书,名词用作动词,弹琴、读书)
4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棹,名词用作动词,用桨划)
四文言句式
1遂见用于小邑(被动句。见,被)
2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为,被)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介宾短语后置句。“于武昌丧”)
4将有事于西畴(介宾短语后置句。“于西畴将有事”)
5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介宾短语后置句。“以前路问
征夫”)
6农人告余以春及(介宾短语后置句。“以春及告余”)
7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句。“求焉",追求什么)
8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语前置句。“之何”,到哪里去)
9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句,“疑奚”)
考点总结:如何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1.形体推断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汉字的形体构造常常与这个汉字初始
所表示的词义有或近或远的关系。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
其义符也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汉
字的形体结构特别是义符来探求、解说实词词义。如:
(先轸)免胄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不,面如生。(《左传•僖
公三十三年》)
“元”字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儿”指人,上部“二”
指明字义所指部位在人体顶部。故“元”是表示“人头”的意思。
再如:“冠”,字形由“寸(手如、"一(帽)”、“元”组成,表
示手拿帽子戴在人头上。“寇”由(房屋)”、“支(手持棍棒)”
“元”组成,表示手持武器入屋击人头部,因而“寇”指“盗贼”。
“冠”、“寇”中的“元”都表示人头。
2.语境推断法
文言实词尽管义项丰富,但一旦进入具体语境,它的意义则
变为单一。因此,判别其义项,要在明了其基本义项的基础上,
依据其上下文作出选择,也就是说要遵循“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的解题原则。例如: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
可乎?”
这句话中的“亡”与“举大计”并举,而其结果都是“死”,
可见它绝不会是“死亡”的意思,而只能是“逃亡”的意思。句
中的“等”字,也不是“等待”的意思,它是承上句的两个“亦
死”而来,意思是“同样”。
3.联想迁移法
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
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
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因此考生拿到
考题时要运用联想,充分调动大脑中的储存信息,进行灵活迁移。
如:
庭除甚芜,堂尻甚残。
句中的“除”,我们可以联系《苏武传》:“扶辇下除,触柱
折辕。”可知“除”是“台阶”的意思。由此来推断,“除”也是
“台阶”之意。
由于不少成语中保留了古文言句法及一词多义现象,因此解
题时将联想的触角指向自己熟悉的成语典故,也是解答文言实词
题的方法之一。如:
韩轨遂填城遁走。
句中“投”是否作“投奔”解呢?联想到成语“投笔从戎”,
可知此处“投”应为“扔掉,舍弃”。
4.语法推断法
根据词语在文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而推知它
的实词词义。而语法依据就是:句子一般结构是“主语+谓语+
宾语”,主语、宾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形容词、
动词充当,定语由名词、代词、形容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
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
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例如:同样一个“微”字,在不同
的句法结构中意义和用法就会不同。
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
作谓语,而且带有宾语,释为“藏匿”。
微行入古寺。
作状语,修饰“行”,释为“暗暗地、隐蔽地”。
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作定语,修饰“风”,释为“微小、微弱”。
5.结构对举法
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
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这种特殊的互文对举现象在古
汉语中非常普遍。有时同一句中相对应之处的字词也具有这种性
质,用结构对举法可帮助你快速判断实词的含义。如:据嵯函之
凰,拥雍州之城。
“固”的词义,我们从该句的对仗特点来看,“据”与“拥”
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
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再如:翥生率死
无憾,王道之始也。
这是“动宾+动宾”式的并列短语,“生”“死”是形容词
活用为名词,而“丧”对应动词“养”,据此判断,应为动词性
词语,是形容词的为动用法,意为“为……办理丧事”。
6.通假代入法
通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现象。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
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
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
感。
年关,毋内诸侯。
“距”在这是读音相同的通假字,应为“拒”字,把守之意。
7.常识识记法
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
近几年试卷中时有涉及,如“乞骸骨”(告老还乡)、“用事”(专
指掌权)、“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
衡下隼,治威严。
“下车”即是需要掌握的古代文化常识,意指官员刚到任。
以上几种方法不是孤立的,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应该在拥有
扎实的课内知识的基础上,结合上下语境,综合考虑,灵活运用。
五背诵全文
七文化常识
1文体:辞
辞,是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战国时期的
楚国,故称楚辞,汉代常把辞与赋合称为辞赋,但实际上这两者
是有区别的,辞重言情赋重铺陈。
辞的主要特点: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体以四句为一小
节,兼有长短句,好用语气词“兮,
2古代抒情散文
5《滕王阁序》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1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销通“消”,消散)
二古今异义词
1千里逢迎,高朋满座(逢迎,古义:迎接;今义:迎合)
2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学士,古义:掌管文学撰述的官;今义:常用来指学位)
3俨修麟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上路,古义:大路;今义:
走上路程,动身)
4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猖狂,古义:狂放,不拘礼法;
今义:肆无忌惮)
三词类活用
1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带,意动用法,以……为襟,以……为
带)
2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名作状,像雾一样、像流星一
样)
3宾主尽东南之美(美,形作名,才俊)
4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目,名作动,看,望)
6屈贾谊于长沙(屈,使动用法,使……受委屈)
7窜梁鸿于海曲(窜,使动用法,使……出走)
四文言句式
1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判断句)
2纤歌凝而白云遏(被动句)
3怀帝阍而不见(被动句)
4俨骏跳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介宾短语后置句)
5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介宾短语后置句)
6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介宾短语后置句)
7都督颜公之雅望;宇文新州之懿范(定语后置句)
8童子何知(宾语前置句)
9奏流水以何惭(宾语前置句)
考点总结:如何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18个常见文言虚词,包括“而、何、乎、乃、其、且、若、
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看具体语境
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
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例如:
①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
②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①中“以”是连词,是表明“不果行”的原因,释为“因为”;
而②中“以”与其后的“之”组成介宾短语,作动词“兴”的状
语,因此作介词,释为“凭借”。
2.看语法结构
虚词在不同的语法结构中,用法也是不同的。
①先妣抚之甚厚。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④辍耕之垄上。.
①“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
代“妪”,可译为“她,②“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
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二③“师道之
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
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④”之
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垄上”
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
3.看对应位置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对文,其对应位置上词语的
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通过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
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例如:
①舟遥遥以轻随,风飘飘而吹衣。
②用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①“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
那么“以”也应当是连词的用法。②“因”和“乘”处于对应位
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
的意思。
4.看特殊标志
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由一些虚词
充当标志性词语。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抒感叹、表
关联等。根据标志性词语,可推断其用法。例如:
①至干颠覆,理固宜然。
②哮本!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①“至于”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示另外再说一层意思,用
法与现代汉语相同。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至”“至若”“至如”
等。②“嗟夫”用在段首抒发感叹,可译为“唉二这种用法的
虚词还有“噫”“呜呼”等。
5.看语气表达
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根据语句所表达的语气来推断。
以下四例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但所表达的语气各不相同,
因而用法也不同。
①耳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②基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③吾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④尔基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①“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②“其”表反诘语气,可
译为“难道”③“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④“其”表
命令语气,可译为“一定二
6.看句式特点
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借助句式来推断。
①于是余有叹帚。(《游褒禅山记》)
②食其禄,净避其难?(《三国志》)
①是陈述句,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②是
疑问句,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
五背诵全文
七文化常识
1骈文
骈文,是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
时骈文的全盛时期。骈文多以四六句为主,兼以杂言,所以后来
也称骈文为“四六文”。骈文讲究排比、对偶,注重藻饰和用典,
讲究运用平仄,声韵要求严格。一般来说,骈文多注重形式技巧,
往往束缚内容,自无可取,但如果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
术性。
2序
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序的作用在于介绍某人著作
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
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的去理解。(自序,他序,书序,
赠序,宴集序等)
6《逍遥游》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1北冥有鱼(冥通溟)
2三餐而反(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
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6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二古今异义词
1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海运,古义:海动;今义:海上运输)
2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野马,古义:春天云泽间的雾气;今义:野生动物的一种)
3三餐而反,腹犹果然(果然,古义:饱的样子;今义:与事实
相符)
4朝菌不知晦朔,蠕蛀不知春秋(春秋,古义:一年四季;今
义:春天和秋天)
5众人匹之,不亦悲乎(众人,古义:普通人;今义:大家,许
多人)
三词类活用
1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用如动词,向南飞)
2《齐谐》者,志怪者也(怪,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
3彼于致福者(致,使动用法,使……到来)
四文言句式
1而莫之夭阕者(宾语前置句。“而莫天阕之")
2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句。“又知何”)
3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句。“以奚”)
4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句。“适奚”)
5彼且恶(何)乎待哉(宾语前置句)
考点总结:如何断句?
文言文断句是文言文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较翻译句子要容
易一些。文言文断句有以下方法。
1.找名代,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
语,因此断句时要先找出名词、代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
代名、官职名等,然后再考虑什么人,为什么,采用什么方式,
取得什么效果。以此为突破口,断句就比较容易了。需要注意的
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
提名不提姓了。如《赤壁之战》中先用全称:“初,鲁肃闻刘表
卒。”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例题1]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句中共有三个名词:湖阳公主、帝、朝臣。意思是湖阳公主
刚死了丈夫,帝要为她物色一个丈夫,想要了解她本人的意思。
断句: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2.抓动词,定句读。
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分,
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
从而断开句子。如:
【例题2]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
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断句: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
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
矣
3.找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
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
方。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中说过:“夫惟盖故者,发端之
首唱,……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确实如此。文言文中,
“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
现在句首;而“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
句尾;而“以、于、为、而、贝V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根据
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例如:
【例题3]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
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
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我们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
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贝I)、则、
而、而、故"。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
就有10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
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
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
【例题4]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
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断句: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
/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4.察对话,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谓”为标志,
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
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例题5]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
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
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这段话能直接用"曰”断开的有六处,其余的可根据其它标
志断开。
断句: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
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
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
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5依总分,定句读。
卷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
进行断句。例如:
[例题6]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
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
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
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
6.找对称,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非常注重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中常用字数相同
的结构。如:
[例题7]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
身不顾廉耻
断句: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
/不顾廉耻
7.辨句式,定句读。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
句。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不亦……乎”
“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是反问
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是
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是
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例题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
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句子中的“不亦……乎”这一句式显而易见能帮我们做好这
一题。
[例题9]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这个句子中的“其……邪”句式很清楚地为我们解答问题提
供了帮助。
8.据修辞,定句读。
借助修辞手法断句。文言文中经常使用对偶、排比、顶真等
修辞手法,掌握这一特点,对句读也有帮助。如:
【例题10]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使用对偶手法。断句: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
堂。
【例题11】黄帝之贵而死尧舜之贤而死孟贲之勇而死人
固皆死
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断句:黄帝之贵而死/尧舜之贤而死/
孟贲之勇而死/人固皆死。
【例题12】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
如鲁
使用顶真的修辞手法。断句: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诛封/封
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
当然,这些所谓的断句方法并不能孤立运用,而应该是多管
齐下,综合运用,才能奏效。
五背诵并默写全文
七文化常识
1《庄子》
《庄子》也称《南华经》《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
内篇7外篇15杂篇11。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
长用寓言故事,生动的比喻来说明道理。
7《陈情表》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1夙遭闵凶(闵通“悯”,怜悯)
2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3常在床霹(葬通“褥”草席)
4四十有四(有通“又”)
二古今异义词
1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不行,古义:不能走路;今义:不
可以)
2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成立,古义:成人自立;今义:创立)
3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告诉,古义:申诉;今义:让别人
知道)
4臣之辛苦,(辛苦,古义:辛酸苦楚;今义:身心劳苦)
三词类活用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闵凶,形作名,忧患凶丧这事)
2猥以微贱,当侍东宫(微贱,形作名,卑微低贱的身份)
3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日,名作状,一天天地)
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远,形作动,远行)
5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犬马,名作状,像犬马一样地;闻,使动用法,使……知道)
四文言句式
1而刘刘夙婴疾病(被动句)
2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介宾短语后置句)
考点总结:如何翻译句子?
(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所谓直译,就是直接将原文中的
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
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
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以意译为辅助手段。因此,翻译过程中,
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
则,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
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
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
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辅助,使句意尽量完美。
(二)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
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
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
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三)文言文翻译方法
文言文翻译,既能考查学生对实词、虚词、不同的句式、句
子间语意关系的领会,又能考查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要做好文
言翻译题,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
1.专有的名词要保留
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一律照抄,
不必翻译。
【例题1]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这里“上官大夫”“屈原”“顷襄王”都要保留。
【例题2】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这里除了“复造(又制造)”之外,也要保留。
2.通假的词语看本字
对于通假字,要用本字代替。例:
【例题3】浩浩乎如日虚御风。
“冯”通“凭”,乘。
【例题4】张良出,事项伯。
“要”通“邀”,邀请。
3.多义的词语看语境
遇到多义词,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辨析。特别要注意
一词中几个相近而又易混的义项。如“爱”字的义项中,“爱护”
“爱怜,,“爱惜”较难区分;“坐”字的义项“犯罪”与“判罪”
易混。不管多么易混,只要到了语境中,就只有一个义项是最恰
当的。
【例题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理,常在于险远。
“观”有观看、景观、景象等多种含义,结合语境,取“景
象”之义。
【例题6]公忿忿面寥之曰:"汝食朝廷禄,所主何事,
忍季赤子饿虎口耶?”
这里的“数”“委”在文言文中均是多义词,在此段中,结
合语境,不难确定它们的义项。这段话翻译为:王公生气地当面
斥责他说:“你吃着朝廷的俸禄,管的什么事,忍心将百姓丢弃
到饿虎的口中吗?”
4.古今异义词取古义
有些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也使用,但词义已发
生变化,有的扩大缩小了,有的已发生了转移,翻译的时候就要
按照古义进行翻译。例如:
【例题7】率考于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在这里就要拆分成“妻子儿女”。
文言文中有少数词语兼有两个词,即“兼词”,如“焉”(于
此,于彼)“诸”(之乎,之于)“盍”(何不)“叵”(不可)等,
也要拆分为两个词语。
【例题8】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章往依之?
“盍”兼“何”与“不”两个词。全句译作:现在安庆太守
谭敬先,不是允恭的朋友吗?你何不前往依附他?
5.活用的词语要活译
【例题9】天下百集则应,赢粮而量从。
“云”、“响”、“景”都是比喻用法,要译为“像云一样地”
“像回声一样地”“像影子一样地二
【例题10】世凯忱之,欲结以恩遇。
“悦”为意动用法,翻译为“以……为悦”或“喜欢”,全
句译作:世凯很喜欢他,想用恩厚的待遇结交他。
6.省略的成分要补充
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要将原文省略句中省
略的成分增补出来,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译。例如:
【例题1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第一次击鼓士气振作,第二次(击鼓)士气低落,第三
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
【例题1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两个句子结构相同,第一个句子里的动词是“择”,后一
句中就没有出现,很明显将动词“择”省略了,即“择其善者而
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7.无意义虚词需删略
指删去那些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或某些表
敬称或谦称的词。例:
【例题13】战于长勺,公将鼓本。
句中的“之”是个音节助词,可不译出来。
【例题14】去将者,国之辅电。
“夫”经常放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起引出下文的作用。也
叫发语词,不必翻译出来,“也”表判断语气,也不必翻译。
8.固定的格式要准确
在翻译时要注意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这样有利于准确地对
文言文进行翻译。例如:
【例题15】览物之情,彳号不异乎?
“得无……乎”为固定结构,译为“恐怕……吧”或“能……
吗”。译文:他们观赏景物时的心情,能没有不同吗?
【例题16]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不乃不可乎?
“无乃……乎”为固定结构,应译作“恐怕……吧?”全句
译作: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
9.倒装的句序要调整
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的位置与现代汉语有一些不同之处,常构
成倒装句,应调整成合乎现代汉语规范的句序后再翻译。例:
【例题17]魏坯,赵人也,以勇气闻名于诸侯。
“以勇气闻名于诸侯”即“以勇气于诸侯闻名”。全句可译
成:魏坯,是赵国人,凭着勇气在诸侯中闻名。
【例题18】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厂里职工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含答案下载
- 2025年公司安全管理员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完整版】
- 专题 J-16【简语法-单选题专练】主谓一致 2025年中考英语讲解+练习题汇编(全国)
- 2025商业综合体建设施工合同
- 2025建筑外墙保温合同
- 2025《压缩设备采购合同》
- 2025版大学生校外实践培训服务合同
- 2025商业店铺装修合同范本 商业店铺装修合同
- 2025年度山林地承包合同模板
- 2025年高性能钴粉项目合作计划书
- 《蜘蛛开店》评课
- 智慧建筑评价标准
- 《老年护理》-课程思政课程标准
- FANUC机器人培训教程
- 架空绝缘配电线路设计规范
- 塑料制品的质量标准与检测方法
- JJG(交通) 164-2020 塑料波纹管韧性试验装置检定规程
- 诊断学-临床血液学检测-血液一般检测
- 冠心病的中医护理查房课件
- 第7课《珍视亲情+学会感恩》第1框《浓浓亲情+相伴一生》【中职专用】《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 2023浆体长距离管道输送工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