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山可以让人仰止惟水可以让人清澈_第1页
惟山可以让人仰止惟水可以让人清澈_第2页
惟山可以让人仰止惟水可以让人清澈_第3页
惟山可以让人仰止惟水可以让人清澈_第4页
惟山可以让人仰止惟水可以让人清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惟山可以让人仰止,惟水可以让人清澈今天我是一名学生,坐在台下静心的聆听张伟忠老师的讲座。课堂中,我的手久久停驻在蓝色的记事本上面,思绪就这样被他的每一句话牵引,感受着从张老师身上散发出来的安稳和深邃。整整一堂讲座,我不仅目睹了大师的风采,而且更深刻地感受到了新课标新课堂的魅力。8月8日,在教育部名师领航赵宏国工作室“落实新课标,探究新教学”的主题活动中,我聆听了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张伟忠老师有关《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的讲座。张老师在讲述新课标要从学科逻辑转换为课程逻辑的时候,提出了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灵魂四问”,而这四问也引起了我的思考。第一问:我们期待学生学会什么?在听讲的过程中,我一直理解并消化着新课标,新教材和新课堂三者之间的关系,经过我浅显的梳理,我觉得新课标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师务必依据新课程理念对每一堂课认真思考,用好新教材,精心准备,构建新课堂,要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什么才是“全面发展的人”?爱因斯坦在他的《论教育》中说过:“人们常常简单地认为学校就是把尽可能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工具,而这是错误的认识……学校的目标应是培养能够独立思考、独立行为,又视对社会的奉献为其人生第一要义的个人。”“教育就是忘记了在学校中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以往的教育,我们只关注课程本身以及学生在学校所获得的知识,而忽视了课程教学之外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其中就包括自主学习和发展的能力,以及社会参与的能力和意识,这些正是“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这些并不是课程本身的内容,但它确实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植根于学生的生命并形成一种素质能力,对人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爱因斯坦所强调的“剩下的”东西的价值,而这些就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生应学会和必须学会的东西,也只有注重这些能力的培养,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立体的“人”。这所有的一切都指向于一种更高层次的语文学习,而这些能力的提高与伴随着他们所有的学习活动,又是一种隐性的存在。这就需要语文老师必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所谓文化底蕴,就是一个人对古今中外一切经典文化的积累程度。如果一位老师自己不能成为一片森林,又何谈将小树苗培育成栋梁之才呢。

二问:课程内容需要什么样的素材和活动?如果说传统的课堂教学像暗房里圈定的黑白默片,那么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应是充满色彩和欢声的课堂。传统的课堂教师是威严的统领者,时刻用眼神警告着学生“不许说话”,而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师更像一个听众,要保持一份长久的伫立,侧耳聆听学生带有创意的各种表达。课堂与课堂的不同,是通过老师的素材选择和活动设计来完成的。语文素材的选择是多样的。素材选择的基点是教学目标。如果一个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不深,不明白这堂课你要教什么,教学目标的定位就会不准,那么素材的选择就会出现问题。

例如在设计人教版六下《北京的春节》这一课的导入环节时,教师选择了这样的素材:1.播放歌曲《新年好》2.播放动画《“年”来了》(主要讲述“年”这个怪兽的故事)3.多媒体播放老舍的生平简介和《骆驼祥子》的简介教师运用了音频、视频、文字等素材完成了导入,可谓琳琅满目。可是仔细想想,这样的素材选择合适吗?《北京的春节》一文主要是介绍老北京的春节风俗,花2分钟歌曲引出春节不是时间的浪费吗?再者介绍作者老舍是必要的,介绍《骆驼祥子》就显得多余,因为它与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春节的文化风俗不相符。《骆驼祥子》的介绍完全可以单拿出一节课对它进行整本书的阅读学习。教师在素材选择上的眼光,折射的是他对文本解读的水平。只有明白了这节课我要“教什么”,才会拥有一双雾里看花的慧眼。活动的设计是匠心独运的。张老师在解读新课标的时候重点解读了一个词语——学习任务群,即通过学习任务群的驱动完成教学活动。实质是从学生学习角度呈现的语文课程内容及组织方式。学习任务群的设计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实现学生的“学”。从学习内容的侧重点不同,课新标制定者先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划分成了

6个学习任务群,然后又根据课程内容整合程度上的区别,将

6个学习任务群分成了三个不同的层面。整合程度最低的“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属于基础型,整合程度高一点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属于发展型,整合程度更高的“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属于拓展型。第三问:如何组织素材和活动以教给学生?三层6类学习任务群的共同点是都强调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实现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的发展。“语文实践活动”指什么呢?也就是“课程目标”的“学段要求”中涉及的四个方面,即“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强调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追求的是课程内容、学生生活、语文实践之间的协调和融通,而不是知识点、能力点的简单线性排列,也不是学科知识的逐点解析和学科技能的逐项训练。举个简单的例子,下面是我在学习新课标之余,以“青绿中国”为主线,以探究“青绿文化”为内容,设计的一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以它为例,谈谈我对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粗浅认识。【例】中国人把对青色的喜爱,挥洒在笔墨之间,凝固在瓷器之上,织造在经纬之中。因此学校开展“青绿中国”的文化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活动。【活动一·青绿之旅】

踏青青色,象征一年四时之中的春,古人因此将踏春称为“踏青”。踏青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旧时曾以清明节为踏青节,不过,踏青节的日期因时因地而异,有正月八日的,也有二月二日或三月三日的,后来则以清明出游踏青居多。北方的春天来的晚,一般在端午节的时候踏青。

1.

你班将在本周的周六组织一次踏青活动,班长在班级的微信群里发布了一个“你喜爱的踏青活动”调查表格,作为班级的一员,请你根据班长的提示把你喜欢的踏青活动填写上去。(3分)青绿之旅·活动一

搓草绳比赛青绿之旅·活动二青绿之旅·活动三青绿之旅·活动四

【活动二·青绿山水】

青绿山水在中国传统绘画中,青色发展到极致门类的是“青绿山水”,中国画自此呈现出更为富丽堂皇的局面。画青绿山水大多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画面都离不开一个“青”和“绿”字,有的山清水秀,绿郁葱葱;有的青山叠翠,花木葱茏,有的格局宏伟,堂皇华丽。这类作品往往视觉效果相当好,有的甚至有很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有时也用泥金勾勒,显现金碧辉煌的景象。2.本次“青绿中国”的活动中,学校在六楼的美术展览室展览了古今许多画家的“青绿山水画”,如果你是展厅的一位小小导游,请你选择上面两幅图画的一幅,给大家做简要的介绍,请把你的导游词写下来(不超过80字)。

你选择画______,这幅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三·青花瓷器】

青花瓷在传统工艺品中,青色当以青花瓷最为出名。经考证,青花瓷自唐就有,历久弥新,宋、元、明、清皆发展出了新工艺。3.学校为同学们准备了瓷器的素胎,想要开展制作“青花瓷”活动,如果你打算参与此活动,请根据方文山为周杰伦作词的《青花瓷》,说一说你打算在青花瓷画什么,并说明理由。

青花瓷

方文山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

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

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

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

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

……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

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

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

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

……(1)歌曲里,青花瓷上描绘了(

)(

)(

)等几个图案素材。(2)我想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四·青色服饰】

青色服饰在传统服饰当中,青色的运用也数见不鲜,细分清代青色系服饰,有多种色彩,例如石青、青莲、雪青、元青、苍青……青色给人们带来的柔和朴素、冷静深沉、安详大方的色彩感受,既符合传统心理习惯,又满足当代审美需求,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4.在本次活动即将结束之际,学校将举行一次“青绿中国文化交友活动”,根据上图可以看出服饰的色彩往往是一个人内在性格或情感的表达,如果你将要参加这次活动,你会选择什么颜色的服饰去参加活动呢?(2)我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组学习任务群中,活动一注重情境的设计,让学生在“踏青”之旅的活动中,了解清明节和端午节的传统文化风俗;活动二注重跨学科性,通过语料的分析,让学生一起探究“青绿山水画”的特点;活动三通过阅读歌词,比较、推断出青花瓷的图案素材,进而完成自己的青花瓷图案设计,在欣赏和评价歌词作品中,提高审美品位;活动四注重生活实践,通过色彩与性格情感的内在联系,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在这个学习任务群中,引导了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新课标》刚刚落地,有关课程实践尚属于探索阶段,张老师引用叶圣陶先生的话告诉我们“暗中摸索所费的功力比较多,如果改为明中探讨,就可以节省若干功力去做别的事情。”我想随着我们工作室活动的不断开展,师与师之间不断的交流探索,一定会在课堂实践中总结出更多的方式方法。第四问:学生真的学会了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大的误区是“不舍得让学生自己学”,这是违背语文课堂的教学性质的,也是违背新课标理念的。张老师在阐述这个问题的时候,提出了令人深省的一问:“作为师者,你认为你的学生真的学会了吗?”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不断的对文本解读,教师按部就班的一一介绍文本内容,包括作者作品简介、背景介绍、文章结构、词句理解、主题挖掘等等。可是这些内容,学生通过自学是大部分可以掌握的,这样的教学是站在和学生同一个层面甚至低于学生层面的进行的教学,作为教师是要高于学生层面来教学的。以《行路难》为例,对于李白的生平,诗句的内容,诗句的情感这些内容学生自学的时候就能够基本掌握了,而对于“李白真的姓李吗?”“李白喝酒的时候为什么要拔剑呢?”这些问题,也许才是老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侧重解决的问题。也许“学生真的学会了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