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_第1页
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_第2页
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_第3页
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_第4页
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在评价历史人物时,需将历史人物置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运用唯物史观的态度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高考对“中外历史人物”的考查,所考的“人物”大多是教材外的,但人物所处的社会大背景是考生所熟悉的。所以,在解答“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类题目时,常采用“分析材料具体内容,提炼相关要点+回扣教材时代大背景,总结规律性认识”的答题模式。为做到高效、简洁备考,本模块的编写不再一一重复教材内容,而是从解构满分答案、掌握答题规律这一方面着手,教学生如何依据材料找要点,如何回归教材用术语(规律认知)。因各领域的杰出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精神物质不尽相同,为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答题规律和规范用语,故将中外历史人物依其主要贡献和成就,按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革命家进行讲解。一、政治家1.(2021·全国甲卷)材料1978年3月18日,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讲道:“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拿中国来说,五十年代在技术方面与日本差距也不是那么大。但是我们封闭了二十年,没有把国际市场竞争摆在议事日程上,而日本却在这个期间变成了经济大国。”1988年10月24日,邓小平在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时指出:“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据《邓小平文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1978年相比,邓小平在1988年对科学技术的论述有何新内容,并说明其时代背景。(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邓小平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6分)[尝试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解构]

(1)新内容:突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视高科技。背景:已实行改革开放;科技水平与西方仍有较大差距;科技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巨大。(来源于材料)(2)贡献:领导科技领域中的拨乱反正,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振兴和发展,推进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强调科技的地位和作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于材料)2.(2021·全国乙卷)材料一冯道(882—954),“少纯厚,好学能文”。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时,皆居高官显爵,自号“长乐老”。其自诩:“在孝于家,在忠于国。口无不道之言,门无不义之货。所愿者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非人之谋,是天之祐。六合之内有幸者,百岁之后有归所。”——据《长乐老自叙》等材料二史臣曰:(冯)道之履行,郁有古人之风;(冯)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体。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为忠乎!——《旧五代史》材料三予读冯道《长乐老叙》,见其自述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者矣,则天下国家可从而知也。予于五代得全节之士三,死事之臣十有五……然使忠义之节,独出于武夫战卒,岂于儒者果无其人哉?——《新五代史》(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三对冯道的评价。(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人物评价的因素。(6分)[尝试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解构]

(1)材料一,高度肯定,为官不贪,为人真诚,忠孝两全。材料二,辩证看待,为人淳朴大度,但为臣不忠。材料三,全面否定,不忠不义,寡廉鲜耻。(来源于材料)(2)评价的角度;评价者所持的标准;时代变化;史料考订与发现。(既来源于材料,又有普遍规律)3.(2020·全国卷Ⅰ)材料苏绰(498—546),武功(今陕西扶风)人。他“博览群书,尤善算术”,深受西魏执政者宇文泰信任,委以政事。西魏立国之初,疆域狭小,民族关系复杂,经济文化落后。为强国富民,苏绰建议减官员、置屯田,并创“朱出墨入,及计帐、户籍之法”,为后世财政、会计领域长期沿用。他又制定“六条诏书”,包括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等内容,宇文泰“甚重之,常置诸座右,又令百司习诵之。其牧守令长,非通六条及计帐者,不得居官”。通过“六条诏书”等改革,西魏成功凝聚起民心,由弱变强,为后来北周统一北方乃至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苏绰“性俭素,不治产业……常以天下为己任,博求贤俊,共弘治道,凡所荐达,皆至大官”。在“积思劳倦”十余年后,苏绰因病去世,宇文泰“痛惜之,哀动左右”。——据《周书》(1)根据材料,简析苏绰被宇文泰倚重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六条诏书”的历史意义。(7分)[尝试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解构]

(1)才能超群,尤善理财;政绩卓著;克己奉公;推荐人才。(来源于材料)(2)为官员建立了行为规范;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统一;凝聚起民心,促进和推动了民族交融。(既来源于材料,又有普遍规律)4.(2020·全国卷Ⅲ)材料张九龄(678—740),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七岁能文,进士及第后步入仕途,开元年间官至宰相,成为秦至唐在统一王朝任官级别最高的岭南人。张九龄为政注重民生疾苦,轻刑罚,薄赋敛,扶持农桑。其为人忠诚耿介,敢于进谏,亦终因此罢相,后有人认为这是唐朝由治到乱的分水岭。张九龄有《曲江集》传世,其诗清新自然,其文高雅严整。岭南多被时人视为蛮荒之地,而在张九龄的笔下,却是山明水秀、风光无限。他曾主持开大庾岭新路,便利了岭南与中原的交通,至今用之。张九龄“耿直温雅,风仪甚整”,人们以其家乡之名称之为“曲江风度”。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称赞他:“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据《新唐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九龄成为盛唐名相的历史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张九龄的历史贡献。(9分)[尝试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解构]

(1)科举制的推行和崇尚诗文的社会风气;开明纯正的政治氛围;南方的开发和中原文化在岭南的传播。(既来源于材料,又具有普遍规律)(2)为开元年间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树立了贤相的典范;文学作品影响深远;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岭南的认知。(来源于材料)在评价政治人物时,应结合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所推行的政治措施进行分析,评价时应从人类社会进步的大局去客观看待,对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物要区别看待。中国古代政治人物,一般可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归纳其主张和措施,并逐条分析其影响。分析影响时,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考察。中国近现代政治人物,主要看其主张、措施和行动,对反侵略、反专制、挽救民族危亡有何作用(政治),对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有何作用(经济),对西学的传播有何作用(思想),对维护国家主权独立、探索强国富国之路有何作用(外交)。世界史中的政治人物,主要看其政治主张、对外政策和行动,对本国家、本民族历史发展进步有何作用(政治、经济、文化等),对本国人民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人民交往有何作用,对人类社会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步有何作用。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西汉宣帝时,黄霸任颍州太守,一方面选择良吏分往辖区内宣布皇帝体恤百姓的诏令,另一方面下令属下的邮亭、乡官等各级机构都畜养鸡豚,以赡养鳏寡贫困者。制定各种规章条令,明确规定父老师帅伍长等基层人员的职责,颁布到民间并劝民“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去食谷马”。而且亲自到民间做调查,严防各级官员阳奉阴违,大打折扣。同时还派稳重可靠的廉吏到各地督查,告诫他们不可张扬,直接与百姓接触。他还实行“先教化而后诛罚”的方针,对各级属官加以爱护,不轻易调动和伤害他们。黄霸任太守期间,颍州社会安定,户口岁增。——摘编自纪宝成《中国古代治国要论》(1)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概括黄霸治理颍州的措施。(2)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分析太守黄霸的优秀品质。答案:(1)措施:深入贯彻中央的旨意;照顾最贫困人群;明确基层官员的职责;劝民努力生产,节约用度;深入调查,监督实施;爱护和稳定各级属官。(2)品质:忠于职守;周密细致;关注民生;亲力亲为;明察秋毫;宽厚待人。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的侵略企图材料驻藏大臣制度是雍乾时期清政府适应西藏地方政治局势发展的需要,为强化主权而施行的一种管理制度。清初,册封达赖、班禅为藏族地区政宗教领袖。雍正六年,清朝正式派遣驻藏办事大臣。乾隆年间,规定驻藏大臣的地位与达赖、班禅平等,监督办理西藏事务。雍正八年,新疆准噶尔部觊觎西藏,屡次派兵侵扰藏准边境,清中央政府命令驻藏大臣统兵驻防,阻遏了准噶尔部。乾隆元年,西藏部分地区旱灾歉收。驻藏大臣那苏泰奏请中央政府赏恤灾民,并要求西藏地方政府调拨粮食赈济灾荒。驻藏大臣任上大都致力于废除苛捐杂税,体恤底层民众。乾隆十二年,地方贵族叛乱,驻藏大臣傅清、拉布敦为保护达赖喇嘛壮烈牺牲,七世达赖和西藏地方民众悲痛不已。——摘编自郝景磊《清代雍乾时期驻藏大臣群体人物研究》(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雍乾时期设置驻藏大臣的背景。(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雍乾时期驻藏大臣的历史贡献。答案:(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适应西藏地方政治局势发展;清政府力图加强对西藏的管理。(2)维护了西藏地区稳定,巩固国家统一;强化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理;增强了西藏民众对中央政府的归属感和国家认同,加强民族团结;促进西藏生产力的发展以及民生改善。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魏征(580—643年),唐朝名相,以敢于犯颜直谏而闻名,提出许多治国良策,为贞观盛世局面的开创作出杰出贡献。魏征以隋亡为鉴,强调治国不可失其道,统治者只有与百姓“神化潜通,无为而治”,并“常念居之者逸,作之者劳”,天下方可归于纯朴。贞观六年,魏征说:“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理忘乱,所以不能长久。”认为统治者只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才能使国家绵延长久。贞观十年,他上疏说:“臣闻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诚信立则天下无二心,德礼行则远人斯格。”继而向唐太宗进言:“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魏征十分重视官吏的选拔和任用,认为“太平之时,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贞观十二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摘编自孙中信《魏征以德治国之道》(1)根据材料,概括魏征以德治国的具体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征治国之道对“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影响。答案:(1)内容:治国不可失其道;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强调积聚民心才能安稳国家;选拔德才兼备的官员。(2)影响:敢于犯颜直谏,一定程度上纠正了统治者治国理政之失;倡导以德治国,并提出许多治国良策,为“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作出了杰出贡献;德才兼备,关注民生,为唐代官员树立了典范。二、思想家1.(2017·全国卷Ⅰ)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晋等中原诸国。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歌诗,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作出准确的研判。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季札出使途经徐国,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赠。季札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随从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季札说,我当初知道徐君喜爱我这把剑,“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其父吴王寿梦认为诸子中季札年龄最小却有贤能,指定他继承王位。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弃其室而耕”,最终王位由其长兄继承。季札被历代儒者尊崇为“贤人”。——据《史记》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8分)[尝试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解构]

(1)原因:对儒者所崇尚的礼乐与经典有精深的理解;挂剑于墓,与儒者重“信”契合;拒绝继承王位,符合儒家礼义观念。(来源于材料)(2)意义:显示出中原文化传播到江南,有利于改变中原诸国对江南的认识;有利于黄河与长江流域的文化认同。(来源于材料)2.(2017·全国卷Ⅱ)颜回,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依然淡泊达观。颜回天资聪颖,能很快领悟老师的教诲,子贡称赞他“闻一知十”。每次谈到他的求学精神,孔子总是不吝赞赏。颜回尊敬老师,曾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他践行孔子的学说,认为如果自己的才能智慧能够为世所用,就行其道;不为世所用,则独善其身。颜回英年早逝。孔子非常悲痛:“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给予颜回很高的评价。《魏书》云:“建国纬民,立教为本;尊师崇道,兹典自昔……释奠孔颜,乃其时也。”颜回自唐代起配享孔庙,与孔子并称“孔颜”,元代被封为“复圣”,对后世影响深远。——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颜回成为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的原因。(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颜回在后世受到尊崇的原因。(6分)[尝试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解构]

(1)原因:道德品行高尚;天资聪颖,领悟力强;深谙孔子学说,尊师重道;用儒学思想塑造自己的精神;践行儒家学说不遗余力。(来源于材料)(2)原因:孔子对颜回的高度肯定;儒学成为统治思想;统治者的推崇;弘扬儒家道德的现实需要。(既来源于材料又有普遍规律)3.(2016·全国卷Ⅲ)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期间,发现德国大学校长和各科学长都是每年更迭一次,由教授会公选。1916年底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此前的北大,校长独揽大权,一切校务都由校长与学监主任、庶务主任等少数几个人办理,连各科学长也无权与闻其事。蔡元培接任校长后,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凡大学“立法”均须评议会通过;同时,它又是全校最高权力机构,凡重要事项经评议会审核通过才能付诸执行。评议会由评议员组成,校长是当然的议长,评议员包括各科学长、主任教员和各科教授。此后,蔡元培又组织选举产生各学科教授会,规划各学科的教学工作。他聘请教员不拘一格,不问思想流派,只问学问能力。1919年3月,《东方杂志》载文称蔡元培“使数年来无声无臭生机殆尽之北京大学挺然特出,褒然独立……学风丕振,声誉日隆”。——据周天度《蔡元培传》(1)根据材料,指出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推行校务改革的原因。(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京大学校务改革的特点,并评价蔡元培的贡献。(11分)[尝试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解构]

(1)原因:北大原有管理体制存在严重弊端;蔡元培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善于借鉴国外教育管理经验。(来源于材料)(2)特点:成立相应管理机构,权力下移;教授治校;兼容并包。(来源于材料)贡献:力倡并推行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使北大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推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既来源于材料,又有普遍规律)思想家对其所处时代和未来有其独到的认识和独创的见解,他们的思想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文明的影响深远。因此,在评价思想人物时,应准确归纳其思想主张,结合历史时代背景,对其思想主张进行一分为二(进步性和局限性)的客观评价;另外,在分析影响时,既要分析对当时的影响,也要分析对后世的影响。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戴震(1724—1777年),清代哲学家、思想家。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被召为《四库全书》纂修官。乾隆四十年(1775年),因学术成就显著,特命参加殿试,赐同进士出身。18世纪的中国社会尚未受到西方入侵而处于自在自为的发展状态,作为其有机成分的儒学亦处于立足自身发展逻辑的自然进程中,哲学是时代精神的反映,从18世纪的社会史出发考察戴震哲学的思想史意义是更为合理的路径。18世纪中国商贸的发展造就了有史以来最为强大的市民社会,催生了一个世俗化浪潮。戴震哲学是这一浪潮的代表,表达了市民阶层的诉求和心声。戴震哲学因而可以被视为一种市民儒学,是对以往的政治儒学和精英儒学自下而上的反动。戴震哲学的思想史意义也就在于其第一次使儒学获得了一种“民间”身份,这在儒学发展史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摘编自石磊《戴震哲学的思想史意义再评价——从18世纪社会史出发的考察》(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戴震思想与传统儒学的不同。(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戴震思想产生的背景。答案:(1)不同:传统儒学是政治儒学和精英;戴震儒学是市民儒学。(2)背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市民阶层队伍壮大;理学日益僵化。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轴心时代”的命题(认为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是“世界史的轴心时代”)。在这个时代,东西方早期的哲学都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中国古代哲学和古希腊哲学的代表人物孔子和柏拉图,这两位伟大的哲学家……都在同一时期提出了对人的关怀的哲学思想,都试图通过自己的国家学说,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和人的幸福的安排,使人的生命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得以安顿下来。他们都不断游历和试图说服统治者实现自己的政治和社会理想,但都失败了……退而办学,锲而不舍的以求继续宣扬和传播其社会理想,使他们所推崇的道德和正义在未来普照社会和先民。——摘编自刘成林《从孔子与柏拉图的比较研究中看轴心时代的哲学精神》(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与柏拉图所生活的时代有何基本特征。(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与柏拉图“对人的关怀”的表现。答案:(1)战乱、政治动荡时期。(2)第一,主张变革社会制度与治理方式。孔子主张“仁”“礼”,以德治国、“大同社会”;柏拉图主张“贤人政治”,拥有智慧和知识的哲学王治理的“理想国”。第二,周游列国或游历,宣扬各自的政治社会理想或追求人类的幸福。第三,兴办教育,传播道德和知识。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刘知几(661—721年),字子玄,徐州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唐朝大臣、史学家。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进士及第,官至左散骑常侍等职,兼修国史。一生著述颇丰,特别是《史通》对唐朝前期的政治制度记述比较详细精准。他认为历史学者的个体素养对历史书写有着深刻的影响。他在《史通》中提出史学家应具备“史才、史学与史识”的“史学三长论”。他认为“史才”是作为一个历史学者必须具备的文字功底,最好是文字简洁、明晰、准确;“史学”是历史学者具备的博通古今的史实功底;“史识”是史学见识,即用正确的历史观作指导,才能写好历史论著。“三长”中以“史识”为最难,代表了史学家的见识水平。“史学三长论”后被清代历史学家章学诚发扬光大,并提出强调史学家应具备“尽其天而不益以人”,产生了很大影响。——摘编自《中国史学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知几对中国古代历史学所作的贡献。(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历史学者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养?答案:(1)贡献:撰写《史通》等多部历史著作;开创典章体史书先河;保存大量唐代历史研究的史料;探讨历史书写的素养,对中国历史理论研究有很深影响。(2)素养:求真求实、秉笔直书(尊重客观)的优秀史德;准确、精炼的文笔素养;丰富广博的历史知识储备;科学的历史观念;投身历史学的热情;考核史料的能力;社会责任意识。三、科学家1.(2019·全国卷Ⅰ)刘源张(1925—2014),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中国质量管理之父”。20世纪50年代,留学美国的刘源张冲破美国政府阻挠回到祖国。回国后,他投入到工业化建设中,将所学的质量管理理论方法运用到生产实践,影响很大,被称为“工厂大夫”。1976年后,他倡导并积极推动建立严格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在第二汽车制造厂等企业所取得的经验,经国务院采纳在全国企业推广,产生重大影响。1989年起他主持了“中国工业生产率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项目,提出工业企业定额制定准则,在企业应用中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他提出的有关质量管理的理论曾获奖。他参与了2012年国务院颁布的《质量发展纲要》的起草和定稿工作,该《纲要》明确规定:“推动建设质量强国。”——摘编自方莉等《少壮常怀强国志华巅犹抱济时心》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源张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贡献。(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源张、李四光等先进人物体现的时代精神。(7分)[尝试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解构]

(1)贡献:将西方先进质量管理科学引进中国;倡导并推动建立严格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丰富了中国质量管理理论,将质量管理运用到生产实践,产生良好经济效益;在国家质量发展规划等制订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来源于材料)(2)时代精神:热爱、报效祖国;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奋发图强的精神;理论与实践结合。(普遍规律)2.(2020·全国卷Ⅱ)材料竺可桢(1890—1974),中国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1918年,他怀抱“科学救国”理想从美国回到中国。1920年,他与柳诒徵共同主持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学部,培养了胡焕庸等一批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1927年,筹建中央气象研究所,后出任所长。抗战前夕,中央气象研究所在各省设置40多个气象站和100多个雨量站,出版了中国气象资料,为我国的气象学奠定了基础。他认为“学理之研究重于物质之享受”,于艰难环境中苦心创业。新中国成立后,竺可桢亲自主持和筹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领导或指导了我国地理的综合考察、自然区划、历次地理学规划等工作。根据国家需要,他又组织了西北沙漠、西南南水北调地区以及黑龙江等省、区的考察,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参考数据。——据《竺可桢全集》等(1)根据材料,概括竺可桢对中国科学发展的贡献。(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竺可桢取得成就的原因。(7分)[尝试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解构]

(1)培养科学人才;推动中国气象学、地理学的发展;筹建和主持多个科研机构和科学研究项目;将科学成就应用于国家建设。(来源于材料)(2)献身于科学的精神,爱国精神;治学严谨,强调科学实践;国家的支持和建设的需要。(普遍规律)评价科学家时,应了解其科学成果,理解其成果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对本地区及对世界的影响;还应从个人品格、社会环境、内外交流、爱国思想等角度分析其取得成功的原因。科学家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求实、严谨、持之以恒和为事业英勇献身的精神是其独有的特质,这都为培养考生的综合素质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评价科学家时,这也是重要的一环。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祖冲之(429—500)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在前人的基础上,求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准确数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人。祖冲之“亲量圭尺,躬察仪漏”,证实了岁差的存在,并把它应用到他私人制定的《大明历》中。根据计算,《大明历》规定一年为365.24281481天,与近代科学测量的日数相差不到50秒。祖冲之创造了以机械发动的日行百里的“千里船”,还改造了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创造了一架“不因风水,施机自运,不劳人力”的运输机械,并在前人基础上创造了水转连碓磨。——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中国古代史·上册》(1)根据材料,概括祖冲之的主要成就。(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祖冲之成就取得的因素。解析:第(1)问,根据句号分层,归纳每层层意即可。第(2)问,据材料“根据计算,《大明历》规定一年为365.24281481天,与近代科学测量的日数相差不到50秒”得出科学技术的发展;据材料“并在前人基础上创造了水转连碓磨”得出对前人经验的借鉴;据材料“祖冲之‘亲量圭尺,躬察仪漏’”得出个人的亲身实践。答案:(1)成就:对圆周率进行准确推算;证实了岁差的存在;编制《大明历》;发明并改进了许多机械。(2)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前人经验的借鉴;个人的亲身实践。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8人“共和国勋章”。其中一位就是30年未回家的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20世纪50年代,美国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下水试航。1958年,作为国家最高机密的中国核潜艇工程正式立项。当时34岁的黄旭华成为“核潜艇总体设计组”重要成员,科研人员没有见过核潜艇长什么样,中国的核潜艇事业从零开始。他们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艘鱼雷攻击核潜艇“401”艇神秘下水。1974年八一建军节这天,“401”艇正式交付海军,编入人民海军的战斗序列。这是世界核潜艇史上罕见的速度:上马三年后开工,开工两年后下水,下水四年后正式入列。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1988年初,64岁的黄旭华亲自参加核潜艇极限深潜航试验,他是全世界第一位参与深潜试验的核潜艇总设计师。最终,“404”艇抵达水下极限深度,成功完成预定的深潜试验。2013年,黄旭华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核潜艇研制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旭华在2013年成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原因。答案:(1)原因:冷战;朝鲜战争结束;美国遏制中国;中苏关系紧张,中国国防科技建设的需要,中国经济、技术落后。(2)原因: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推动国防事业的发展;黄旭华无怨无悔的奉献爱国精神、以身作则的担当精神、潜心钻研的专注精神等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吴有性(1582—1652),字又可,号淡斋,江苏吴县人,明末医学家,瘟病学奠基人。据史书记载,崇祯十五年,全国瘟疫横行,十户九死,江南一带“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者”。当时医者误用伤寒法治疗,毫无效果,甚至死亡率更高,使许多患者“不死于病,乃死于医”。吴有性积极协助官府设局诊视,却深感当时医学的不足——“守古法不合新病”。在大疫面前,吴有性在不断的临床诊疗中摸索最有效的处方,提出主治瘟疫或疟疾的“达原饮”处方。许多人经过他的新方法诊治都得以痊愈,吴有性因此声名远播。2003年,我国曾以“达原饮”来治疗非典。吴有性倡言“守古法不合今病”,创立“疠气”病因学说。他认为疫病是感染“异气”所致,病由口鼻而入,与伤寒之症虽症状相似,其实不同。吴有性著成《温疫论》,创立瘟疫学说。《温疫论》一书在康熙年间传至日本,备受推崇。《温疫论》是中国医学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著述,已被列为百部《江苏传世名著》之一。——摘编自陈其弟《吴有性与〈温疫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吴有性创立瘟疫学说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吴有性医学成就的意义。解析:第(1)问,据材料“崇祯十五年,全国瘟疫横行,十户九死”可知明末疫病流行,对社会危害巨大;据材料“当时医者误用伤寒法治疗,毫无效果,甚至死亡率更高”可知传统方法治疗效果有限,甚至适得其反;据材料“吴有性倡言‘守古法不合今病’,创立‘疠气’病因学说”可知吴有性常年从医,积累了丰富的医学治疗经验;不同于常规,积极探究和敢于突破;据材料“吴有性积极协助官府设局诊视”可知他医德高尚,是吴有性取得巨大医学成就的前提和保障。第(2)问,据材料“许多人经过他的新方法诊治都得以痊愈”可知治病救人,为更多病患解除了疫病困扰;据材料“倡言‘守古法不合今病’”可知不拘泥于传统,勇于革新,为后人树立了榜样;据材料“2003年,我国曾以‘达原饮’来治疗非典”可知疫病治疗方法和医学思想对后世乃至在当今社会仍具有借鉴意义;据材料“吴有性著成《温疫论》,创立瘟疫学说……已被列为百部《江苏传世名著》之一”可知对世界医学产生重大影响,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答案:(1)背景:明末疫病流行,对社会危害巨大;传统方法治疗效果有限,甚至适得其反;吴有性常年从医,积累了丰富的医学治疗经验;他不同于常规,积极探究和敢于突破;医德高尚,是吴有性取得巨大医学成就的前提和保障。(2)意义:治病救人,为更多病患解除了疫病困扰;不拘泥于传统,勇于革新,为后人树立了榜样;疫病治疗方法和医学思想对后世乃至在当今社会仍具有借鉴意义;对世界医学产生重大影响,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四、革命家1.(2018·江苏高考)材料从1921年起,列宁对商品货币关系的观点发生了重大改变。列宁指出,在农村还没有实行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之前,决不能过早地提出向农村推行共产主义目标。共产主义与商业并非“风马牛不相及”。在大机器工业还没有充分发展的条件下,商业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是无产阶级先头部队同农民结合的唯一可能的环节”。国营企业要进行严格的经济核算,改变不讲核算、不要利润的情况。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期间,要健全货币,整顿货币流通,恢复财政信贷制度,使货币为过渡时期的经济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要掌握市场规律,以此制定经济措施,来调节市场和货币流通。——摘编自季正矩《列宁传》(1)据材料概括列宁关于商品货币关系的观点。(5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列宁关于商品货币关系的观点。(5分)[尝试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解构]

(1)观点:农村不应过早取消商品货币(共产主义不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商业是沟通工业和农业的渠道;国营企业要实行商业化准则;健全货币财政体系为社会主义服务;要尊重市场规律。(来源于材料)(2)简评:总结了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的经验教训;探讨了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对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积极作用(但未能在苏联后来的建设中得以坚持);为其他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借鉴。(既来源于材料,又有普遍规律)2.(2017·全国卷Ⅲ)材料全国解放后,部分城市通货膨胀严重,少数商人投机,哄抬物价。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很快将上海局势稳定下来,进而稳定了全国经济形势。面对工业化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陈云提出对粮食等主要农副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统购统销,被中央采纳实施。他在中共八大上系统地提出了改进经济体制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补充一定的个体经营;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为主补充一定的自由生产;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为主补充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1979年春,陈云指出:“六十年来,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他提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摘编自金冲及等主编《陈云传》等(1)根据材料,概括陈云的主要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陈云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贡献。(7分)[尝试答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解构]

(1)思想: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也有市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来源于材料)背景:苏联的经验教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普遍规律)(2)贡献:为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突破了苏联经济模式的限制,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重要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改革开放作出了重要贡献。(既来源于材料,又有普遍规律)(1)评价革命家时,要把革命家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分析评价。判断革命家的历史功绩,不是根据革命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2)对革命家的评价,不能只看一时一事,不能以某一方面代替整体;不能只看其优点、贡献就肯定一切,或者只看其缺点、错误而否定一切,而是要看其一生的全部活动和表现,把握主流,对其功过是非做出恰如其分的、全面的评价。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粟裕(1907—198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著名军事家。在国共十年对峙和抗日战争时期崭露头角。内战爆发后,他体察军事政治形势的发展,建议在苏中内线歼敌,七战七捷,鼓舞了解放区军民敢打必胜的信心。1947年,他指挥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中歼灭国民党王牌整编第74师,粉碎了国民党军对山东的重点进攻。粟裕指挥大兵团作战用兵灵活,不拘一格。1948年4月,他提出暂缓分兵渡过长江南下,集中兵力将敌军主力歼灭在长江以北的建议,得到中共中央认可。9月,粟裕指挥济南战役。11月起,参与指挥淮海战役,毛主席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1949年4月,参与指挥渡江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等职务,他致力于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加强人民解放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1955年授衔,粟裕为十大大将之首。——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粟裕对中国革命和国防建设的贡献。(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粟裕在解放战争时期常战常胜的主要原因。答案:(1)贡献:参与土地革命与抗日战争,在解放战争中屡立战功,加速战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