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史第四章_第1页
当代史第四章_第2页
当代史第四章_第3页
当代史第四章_第4页
当代史第四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资本主义国家战后不平衡发展思考题:1、概述二战后美国经济特点。2、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与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有何主要区别?这些区别与法国政局有何关系?3、英国“三环外交”及其变化。4、联邦德国经济崛起有哪些主要原因?5、战后日本民主化改革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6、试评朝鲜战争对日本经济的影响。7、旧金山体制的内容及其实质。8、战后英国经济衰退的原因?9、分析越南战争对美国的影响。10、英国工党的政策及其评价。参考书目:《美国经济史新论》《法国通史》《德国史》(1918--2008)《日本崛起的历史考察》《战后日本史》井上清《日本近现社会史》《战后日本政治与外交》《日本史》

一、美国:

(一)战后初期美国经济状况

1、战后初期美国经济的特点:(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高速发展:

概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的资本主义。

原因:一是战后经济恢复的需要。二是科技革命的需要。方式:国家运用财政和金融力量对再生产过程进行干预。其主要特点就是不断地依靠增加国家预算中的财政支出,依靠军事定货和对垄断组织实行优惠税率来刺激生产,增加社会固定资本投资。(2)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和经济重心的南移1)、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50----6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一段高速增长时期,这一时期首先是从美国开始的。主要原因: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加强了干预;为应付冷战而加强的国民经济军事化极大地刺激了经济的增长;

战后技术革命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利用战后的经济优势地位,扩大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充分利用国外的廉价资源,其中特别是石油资源,从而极大地获取高额利润;战后美国的国内政治局面相当稳定。

——1969年国民生产总值为7270亿美元。2)经济重心的南移:东北“多雪地带”向西南“阳光地带”转移。主要财团:战前:东部洛克菲勒财团(战后居第一)

摩根集团(从第一降为第二)。战后:西部加里福尼亚财团(美洲银行财团)南部的得克萨斯财团。

——约克逊、尼克松(3)混合联合型企业的兴起:美国企业兼并有3次高潮:19世纪80---90年代第一次合并浪潮发生于19世纪八九十年代,到20世纪初达到高潮,特点是同一产业部门的大企业吞并小企业。

第二次吞并浪潮是本世纪20年代初,特点是从控制生产开始,直到控制原材料和各级市场。第三次是本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特点是混合合并。出现一批混合公司和跨国公司。(4)战后美国的经济危机:

1948年8月美国又发生了战后第一次经济危机。战后危机新特点:(1)危机频繁、周期短;(2)工业生产下降幅度不大,工人失业不高;(3)危机期间物价不下跌,而是上涨。

——实行凯恩斯主义2、联邦政府的经济政策:(1)杜鲁门的“公平施政”:背景:国内:为实现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转变;国外:战后美国为称霸世界,需要一个稳定的国内局面。过程:概括起来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始于1945.9,

1946年的《就业法》,法令责令联邦政府负责维持“最大限度的就业、生产和购买力”。

第二阶段:始于1949.1,计划包括:扩大社会保险范围;提高工人的养老金和工资的最低额;继续冻结物价和保险;保护和开发自然资源等。评价:所谓“公平施政”,即为每个美国人都会获得“公平的一份”;实质是罗斯福“新政”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继续和扩大;目的在于利用国家干预手段,通过改良措施,缓和阶级矛盾,防止社会革命,同时延缓经济衰退,服务其冷战政策和全球霸权主义。(2)艾林豪威尔的“中间道路”:

——现代共和党主义或能动的保守主义

1953.1,共和党艾森豪威尔执政,执行了一条介乎于新政式的国家干预和传统的自由放任之间的“中间道路”。主要成就:

1954---1956年,修订社会保障法;

1957年,通过《民权法》,禁止种族歧视;

1958年,通过《国防教育法》,对大学生提供长期低息贷款。(3)肯尼迪的新边疆:背景:1961年民主党肯尼迪执政。国内:当时经济增长缓慢;黄金外流;失业严重。国际:苏联在空间技术领先于美国;西欧和日本经济实力增强。实质:

“新边疆”的口号,即“开拓新的领域”,“迎接新的挑战”,实质是肯尼迪试图利用美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解决美60年代所面临的问题,为美在全球争霸乃至宇宙空间扩张奠定基础。内容:减税、增加失业津贴和社会保险金;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对房屋建筑和清除贫民窟提供经费;联邦政府援助教育和农场主;消除种族歧视;抑制经济衰退;发展空间技术。结果:由于1963.11肯尼迪遇刺,新边疆成就不太,但为约翰逊伟大社会奠定基础。(4)约翰逊的伟大社会:文教领域:

1965年通过“中小学教育法”,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对中小学实行普遍援助的法案;同年通过“高等教育法”,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向贫困大学生提供联邦奖学金和低息贷款的法案。医疗卫生领域:

1965年通过医疗照顾法,给符合条件的老人以医疗保险,对低收入家庭提供医疗补助等。保障黑人平等权利方面:

1964年民权法禁止在公共场所实行种族隔离;

1965年民权法又称选举法;

1968年民权法又称开放住房法。结果:约翰逊435项立法基本实现了伟大社会的目标,由于政府的减税措施刺激了生产,1965—1970年国民生产总值由6850亿美元增至9770亿美元,生活在官方编制的“贫困线”以下的人数由1964年的3610万人下降到2410万人。(二)美国社会的政治状况:1、大财团对国家政治干预加强:表现为垄断资本集团直接参与政府机构,特别是国防行政机构。2、忠诚调查和麦卡锡主义:背景:战后美为了称霸世界,力图把那些反对其对外政策的民主进步力量压制下去,以保证自己在夺取世界霸主过程中有巩固的后方。忠诚调查:起因是1946年加拿大发生一起“苏联间谍案”。

1947.3.22杜鲁门签署“忠诚调查令”,命令对所有250万机关职员,学校教员和研究人员等进行忠诚检验,并逐渐发展到对所有左派政治家、中派政治家和科学家的迫害。麦卡锡主义:(1950.2---1954.12)

———历史上极端反共反民主的潮流。麦卡锡简介:1908年生于威斯康星州;1939年,麦卡锡虚报年龄参加威斯康星州第七区巡回法庭法官的竞选,成为该区历史上“最年轻的法官”;

1946年,麦卡锡参加参议员的竞选,当选威斯康星州共和党参议员,由于行为不检点和进行大豆期货投机交易、赌博和酗酒,他的声望一落千丈;

1949年秋天,麦卡锡居然为屠杀美国士兵的纳粹党徒辩护,引起舆论哗然。因此,在这一年的民意测验中,麦卡锡被评为当年“最糟糕的参议员”。麦卡锡主义:1950年2月,麦卡锡发表演说,宣称有205名共产党隐藏在美国务院,由此开始了毫无根据的指控和诬陷,麦卡锡主义开始盛行;1952年他当上政府工作委员会主席和永久调查委员会主席,受他指控的人遍布各行业,受麦卡锡委员会传讯就意味着被列入黑名单;1953年其权势达到高峰,把矛头指向陆军部及艾森豪威尔政府,终于被当局所不容;1954年,参议院通过了谴责麦卡锡的议案;1957年病逝,终年48岁。在“麦卡锡主义”最猖獗的时期:美国国务院、国防部、重要的国防工厂、美国之音、美国政府印刷局等要害部门都未能逃脱麦卡锡非美活动调查小组委员会的清查;美国的左翼力量受到空前的打击,仅1953年一年,麦卡锡的委员会就举行了大小600多次“调查”活动,170个以上的进步团体遭破坏,150个城镇实施“共产党登记法”,据此迫害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指责美国耶稣教会牧师中“受到了共产党的严重渗透”。主要人物:卓别林奥本海默史沫特莱爱因斯坦斯诺钱学森

实质:

是美国打压共产党及进步势力的产物,是冷战在美国内的反映,麦卡锡主义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成为政治迫害的同义词,3、工人运动:(1)40年代美工人运动受到当局的压制;

1947年《塔夫脱---哈特莱法》:主要内容:

禁止全国性的同业工人的具体谈判;

司法部有权制止罢工;

禁止联邦政府官员举行罢工,否则将被开除并禁止在三年内担任国家公职;

禁止共产党员担任工会的职务等。

1948年联邦政府依据1940年的《史密斯法》判处12名共产党领袖有罪,连辩护人也判有罪,并判定《史密斯法》符合宪法,从而剥夺了美共作为一个政党应该享有的宪法权利;

1950年《国内安全法》,授权总统可在非常时期通过司法部把共产主义组织成员无限期的关押。

(2)50年代工人运动相对沉寂:原因:由于当局和麦卡锡主义造成的高压恐怖;当政者利用科技成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工人工会组织控制在机会主义者手中。4、黑人运动:50年代中期以后逐步掀起斗争高潮。原因:国内,战后生活没有任何改变,种族歧视依然严重;国外,战后亚非拉美民族解放运动兴起,特别是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成就鼓舞了他们。过程:领袖:马丁·路德·金。斗争方式:非暴力。成就:1957年,民权法,成立民权委员会,调查各种阻挠黑人投票的诉讼;1964年,民权法,禁止公共场所实行种族隔离;1965年,民权法,(选举法),禁止选民登记时采取种族歧视措施;1968年,民权法,又称开放住宅法。补充5、侵越战争对美国的影响

越南战争:1961--1973年间,美国直接派往越南的军队人数最多时达54.34万人,死亡5万多人,损失飞机8600多架,石油等其它战略物资不计其数,全国工业企业单位的1/3在不同程度上参加了军工生产,军费开支达3000多亿美元。影响:

第一:对经济的影响

带来经济的虚假繁荣,造成美国经济发展更依赖于

战争的特点;

增加人民负担,加速通货膨胀;

加速地区结构的变化。

——经济重心从东北向西南转移。第二:社会政局动荡

“民主”面貌的真暴露;

犯罪和暴力事件增多;

希望和信心动摇。

第三:带来统治集团内权力和权势的调整

首先表现在总统和国会权力关系的调整上:

1973年国会通过“战争权力法案”:

规定只有在国会已宣战成立授权政府情况下,总统才能够使用美国的武装力量。如在紧急情况下需要动用武装力量,总统必须在48小时内通知国会,如果国会不宣战,派出的军队必须在60天内撤回。

1974年,国会通过“预算和扣押法案”,限制总统财权。

规定国会设立国会预算办公室,预算提案不再是总统的专利;总统若想取消某项财政支出,必须在45天内取得参众两院的批准。

其次是表现在权势的转移上:从东北向西南转移,两院中南方势力增加,南方政治代表约翰逊和尼克松先后执政。

第四:世界霸主地位的丧失。

越南战争证明美国无论是军事、财政和经济能力都是有限的,美不是一个绝对强大的国家;美国忙于越战时,苏联加紧发展自己的实力,开始与美的竞争。二、英国:(一)、战后国内经济发展概况1、英国工党的施政纲领。1)战后第一届工党政府(1945.7----1951.10)工党胜的原因:第一,战前保守党推行绥靖政策,失去民心;第二,战后保守党依然执行传统政策;第三,工党提出“民主社会主义”的政治纲领。2)主要政策:第一、政治上主张扩大资产阶级民主,为此颁令废除了1927年的反工会法,恢复工人罢工权力,通过限制上院权力的法案;第二、经济方面主张重要银行和主要工业企业国有化。

1945年底,英议会通过大英银行国有化法案,建立了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银行;工党执政期间共实施8个国有化法案:包括银行、煤炭运输、电力和钢铁等行业。

第三、实行福利国家政策:

1946.8

通过国民保险法;

1946.11通过国民医疗保健制度;

1948.5

颁布国民援助法。第四、向高收入者和资本家征收重税以维持公共服务业;第五、利用国家财政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等。

1948年,完成经济恢复,工业产量占资本主义社会总产量的10%,仅次于美国。2、保守党执政:工党:军备竞赛,财政赤字;保守党:吸收新党员,修改调整党纲。

1951.10,组成邱吉尔(后为艾登)为首相的保守党政府,继续推行福利政策,减少国有化规模。到1955年,保守党再次组阁时,英国民生产总值居资本主义国家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补充:3、英国经济实力下降:原因:第一:英国丧失了工业科技的优势;

第二:没有及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第三:英国经济对外依赖程度高;第四,教育落后给英国经济带来致命打击;

第五,企业家精神的丧失;第六,战后殖民体系的瓦解

。体现:五十年代英工业生产平均每年仅增长2.8%,而同期的美国为5.3%、法国为6.1%、西德为11.1%、日本为16.1%,60年代虽有增长,但仍低于其它国家,被称为“欧洲病夫”。3、两党的“三环外交”时间:1948.10,邱吉尔提出。第一环,英联邦和英帝国及所包括的一切;第二环,英、加拿大和其它英联邦自治领及美国等说英语的国家;第三环,联合起来的欧洲。目的:法德和解,振兴西欧,与美国保持“特殊关系”,借助美国力量抗衡苏联,以继续控制英联邦统治下的殖民地。调整:调整原因:首先英殖民体系瓦解,三环中一环不复存在;其次美英特殊关系结束,英要求进入欧共体。调整结果:

1973年,英国加入欧共体。三、法国(一)、戴高乐临时政府1、临时政府建立:

1944.8,法国组成戴高乐为首的临时政府,包括了国内外各派力量的代表:戴高乐派,共产党、社会党和人民共和党。2、戴高乐辞职,临时政府结束戴高乐:总统制政府,政府对总统负责。三党代表:议会制政府,政府对议会负责。(二)、法兰西第四共和国1、宪法产生和政府组成:宪法产生:

1946.10制宪会议通过第四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任期7年,不掌实权;总理是执掌实权的行政首脑;议会由两院(国民议会和参议院)组成,实权在国民议会。政府组成:

1946.11,依据宪法进行国民议会选举,组成了以社会党勃鲁姆为首的第一届政府。2、第四共和国的经济政策国有化:1946年颁布国有化法令。福利国家政策:3、第四共和国解体:

殖民战争:印支战争、阿尔及利亚战争、苏伊士运河战争。

多党制:共产党、社会党和人民共和党。

政府危机:1958年盖伊内阁倒台,开始了延续28天的内阁危机。3、法兰西第五共和国:1、宪法产生和政府组成:宪法产生:

1958.9.

新宪法产生。特点:加强了总统的权力;削弱议会的权力;降低总理的作用。政府组成:

1958.12,戴高乐当选总统,标志着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建立。2、主要经济政策及其成就:第一,通过国有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辅之以资本主义的计划性,确定发展目标,努力促进经济增长;第二,摆脱法国经济对美国及其马歇尔计划的依赖,面向欧洲市场,扩大贸易出口,建立独立的民族经济;第三,鼓励和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和全民教育事业,加大教育科研投资力度;

第四,重视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发展,工农业并举,互相促进;第五,结束殖民地战争,用法兰西共同体取代法兰西联邦。成就:工业:60年代法工业年增长率为6.9%,不仅高于英国和美国,且超过联邦德国。农业:60年代初完成机械化,60年代末,法由农产品进口国转变为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四、联邦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一)、联邦德国成为主权国家

1949、5、联邦宪法(基本法)批准生效。联邦德国正式成立。

1955年巴黎和约生效,联邦德国成为主权国家战后左右政局三大党:基民盟、社民党、自由民主党(二)、联邦德国的内政:1、民主化改革和福利政策:民主化改革:政治领域:各占领区实行非纳粹化。经济领域:

1951年的《共同决定法》:由资方和职工各选出5名代表组成监事会。董事会由监事会选举产生,内设劳工经理,由工会代表担任。

1952年的《平均负担法》:通过征税办法,援助在大战中损失严重的普通德国居民。福利政策:战后德国形成一套复杂的社会保险体系:失业的工人得到补助;工人及其家属可免费医疗;还有多子女补助和养老金等。到70年代,社会福利开支高达3000亿马克(1250亿美元),几乎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是所有资义国家中最高的。2、经济恢复(1)经济恢复情况:

1972年工农业总产值为1446亿美元,比1950年增长近7倍,被成为“经济奇迹”。(2)经济恢复快的原因一是稳定的政局和良好的经济基础;二是马歇尔计划援助使德经济稳定;三是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投资和稳定的对外贸易;四是非军事化的战后立国政策;五是经济部长艾哈德的“社会市场经济”。艾哈德:“社会市场经济”理论:按市场经济规律行事,并辅以社会保障的经济制度。

主要改革措施:

实行货币改革;取消配给制,放开价格;减税,刺激投资;降低关税、企业面对国际市场。3、联邦德国的外交:(哈尔斯坦主义)(1)联邦德国是德唯一合法代表,不承认民德。凡是同民德建交的国家,联邦德国即与之断交(2)不承认战后东部边界,即民主德国同波兰之间的奥得---尼斯河界。(3)此原则不适用于苏联,理由是苏联是四个战胜国之一,对德国统一负有责任。五、日本:(一)、战后日本概况:1、政治:

1945.8.30,麦克阿瑟率美第八军占领日本,并宣布美对日占领的最终目标为:第一,保证日本不再成为美的威胁,不再成为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威胁;第二,最终建立一个和平负责的政府,尊重他国权利,支持联合国宪章的理想与原则中所显示的美国的目标。战后不久,苏联出兵占领日本北方四岛。2、经济:战争使日本人口损失268万,伤残600余万。物质损失总额达1057亿日元,损失率达36%工矿业生产指数为战前8.7%,陷于停产状态农业生产指数下降58%。

1945年秋,日本直接被工厂解雇的失业者达413万人,海外撤回人员约600万,本土复员军人约300万,这使得失业大军空前庞大。由于美军的轰炸,日本境内有119个城市被毁(二)、民主化改革:1、政治领域(1)非军事化:日军解除武装;军事机构解散;废除兵役法等法令及相关条例;

远东军事法庭对战犯进行审判;取缔各种法西斯团体。(2)五大改革:

第一;赋予妇女参政权,首次实行年满20岁以上男女普选权;第二、保障工人团结权,八小时工作制,颁布《劳动组合法》,日本工人首次获得组建工会和团结战斗的权力;第三、教育制度自由主义化,取消军国主义和军训等内容;第四、废除专制政治;第五、促进经济民主化。(3)制定新宪法:日方方案:1946年1月提出“松本方案”。企图保留“天皇主权”原则及日本拥有军队等权利。美方方案:三原则:天皇为国家元首、放弃战争权、废除封建制度。

1947、5、3通过《日本国宪法》,这是一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宪法。宪法改战前的天皇集权制为议会内阁制,标志着日本成为资产阶级议会制国家。2、经济民主化改革(1)解散财阀,禁止垄断:

1945.10,美占领当局下令解散财阀,禁止垄断,将各财阀交出的证券和凭证强行拍卖,使股权分散,形成共同持股的竞争机制。

1947.4,颁布“禁止垄断法”。

1947.12,通过“集排法”(“排除经济力量过度集中法”)。这些改革打破了财阀家族垄断的半封建经济格局,为战后日本经济民主化铺平道路。(2)农地改革:

1946.10,颁布农地改革法,除给地主留下一小部分外全部征购,卖给农民。意义:农地改革是一次不流血的资产阶级的和平土地革命,完成了自明治推新以来尚未完成的资产阶级土地革命,日本农村开始了以自耕农为主的新土地所有制时期,为资义发展在原材料、市场等方面提供条件。(三)朝鲜战争与日本经济恢复:

——朝鲜战争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首先:朝鲜战争给日带来大量“特需订货”。直接向战场美军提供13亿美元。向驻日美军及辅助人员提供23亿美元其次:朝鲜战争极大刺激日本的出口贸易,外汇储备迅速增加,这有力地推动了岛国经济的恢复发展。

再次:“特需订货”和出口增加使日本商业迅速摆脱积压滞销的艰难局面,很多滞销产品被抢购一空。最后:朝鲜战争使日本企业界获得巨额利润,不仅摆脱了经济危机,且促进了垄断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

1951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达到战前水平。(四)、旧金山体制的建立1、背景:东西方“冷战”开始;中共政权建立,美对华政策破产;

1949年10月,印度尼赫鲁拒绝与美国合作。2、会议召开:

1951年9月4—8日,在旧金山召开包括日本在内的52个国家参加的会议。3、内容:《对日和约》1951年:(1)日本放弃对台湾、澎湖列岛、南库页岛、千岛群岛的一切权利;(2)日本承认朝鲜独立;(3)日本同意将琉球群岛和小笠原岛等交美国“托管”;(4)各盟国承认日本是一个主权国家;盟国占领军应尽早撤出日本,但外国武装部队可依照同日本缔结的双边或多边协定,在日本领土上驻扎或驻留。《日美安全条约》1951年:规定美军有权在日本领土及周围驻留。《日美行政协定》1952年:日本应向美国提供海、陆、空军基地;向驻日美军提供航空管理、铁路、通讯、电话、气象等业务所必要的设施;分担驻日美军的军事费用;驻日美军成员、文职人员及其家属享有治外法权。4、实质:

1952年4月28日三条约同时生效。宣告美国对日公开占领结束,日本取得主权国家地位,开始了美对日半占领状态的“旧金山体制”时期。日美安全保障条约1951年9月日本与美国在旧金山签订的军事同盟条约,日本首相吉田茂和美国代表艾奇逊签署。正式名称为《日本国和美利坚合众国之间的安全保障条约》。条约由前言和5条正文组成。其要点是:美国有权在日本国内及其周围驻扎陆海空军;根据日本政府的请求美军可以镇压日本发生的暴动和骚乱;美军驻扎条件由两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