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保障概论_第1页
现代社会保障概论_第2页
现代社会保障概论_第3页
现代社会保障概论_第4页
现代社会保障概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社会保障概论上海政法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主讲教师:吴鹏森第一章

述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近代工业化城市化以来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产物,也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最重要标志之一。当今世界各国虽然社会经济制度不同,发展道路迥异,但都普遍建立了程度不等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不仅为社会成员提供了可靠的“安全网”,而且为整个社会的平稳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稳定器”和“减震器”。第一节社会保障的性质与特点第二节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与体系第三节社会保障制度的类型第四节社会保障功能第五节社会保障理论社

述1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性质与特点一、社会保障的科学内涵二、现代社会保障的基本特点一、社会保障的科学内涵1935年,美国制定了历史上著名的《社会保障法》,首先使用了“社会保障”(SocialSecurity)一词。后来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也相继使用了“社会保障”概念。60多年来,“社会保障”已由少数发达国家才考虑的问题逐步演变成一种世界性的社会制度。“社会保障”这个概念也被人们广泛使用。但是,对于什么是“社会保障”历来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综合发达的观点,大体上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

强调社会保障是一种社会安全制度,目的是通过这种制度确保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预防各种可能危及社会秩序的社会问题的发生。另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保障是一种社会福利制度,目的是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改善社会成员的福利水平。正因为人们对社会保障的看法有一定的差异,因此,直到今天,仍没有一个被普遍认可的统一概念。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内容也有很大差别。这是因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必须要考虑多种社会经济发展和历史文化因素,它还包含着各国不同的价值观念。因此,各个国家不可能按照某种概念要求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只能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建立起符合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给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加以改革与完善。尽管人们对社会保障的的观点不尽相同,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障实践也有很大的差异,但在以下几个方面却有广泛的共识:1、社会保障是由国家承担主体责任的社会制度2、社会保障是体现国家责任与公民权利相统一的

社会制度。3、社会保障制度的目的是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

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4、社会保障是依据国家立法或行政规定实施并受

法律严格保护的社会制度1、社会保障是由国家承担主体责任的社会制度这是社会保障制度与传统的家族保障和商业保险明显不同之处。在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实践中,国家或政府都是责任主体,这是有道理的:第一,国家是对社会进行管理的最高权力机关,政府是具体执行国家权力的行政机构,惟有政府才有资格和能力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全体社会成员实行基本生活保障。第二,政府承担社会保障职能,能够实现社会保障规模的最大化,从而达到最大的规模效益,降低种种分散化的保障制度过高的管理成本和管理风险。第三,由国家或政府作为责任主体最能体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总之,由国家作为主体可以保证这一制度能够覆盖全社会,让

全体社会成员普遍受益。虽然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运行过程中,必须要借助全社会的力量,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责任主体只能由国家来承担。2、社会保障是体现国家责任与公民权利相统一的社会制度。国家举办社会保障事业,既是国家对全体社会成员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是全体公民根据宪法而应该享受的基本权利之一。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都是基于对全体劳动者或公民的社会责任而使其获得基本生活保障的社会制度。传统的社会保障仅仅局限于济贫的范围,其对象主要是贫困人群。现代社会保障的对象不断扩大,已经覆盖到全体社会成员。当然,在任何社会保障体系中,弱势群体必然得到更多的社会关怀,这也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所包含的公平与正义价值的体现。3、社会保障制度的目的是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社会保障的根本目的是调整社会关系,缓解社会矛盾,从而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的持续、协调、健康地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调整社会利益关系。一般而言,国民收入都有分配与再分配的过程。社会保障基金属于国民收入第二次分配或再分配中社会消费基金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保障体系越来越严密,社会保障基金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在西方发达国家,福利开支已经成为国家最大的财政支出项目和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可以说,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成为社会财富转移支付的一种最重要的手段,它不仅保证了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而且有效地调节了社会的贫富关系,维护了社会公正。4、社会保障是依据国家立法或行政规定实施并受法律严格保护的社会制度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健全、完备的法律体系为基础的。各国政府都必须以法律形式制定社会保障制度,规范企业、职工个人等各社会保障行为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依

法制定或调整各项社会保障税费缴纳比例及保障津贴给付标准;社会保障职能机构的设置、编制、职能、责任与工作程序,各种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与投资运营等,都必须严格依据国家法律和制度进行,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超越法律的权限违规操作,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社会保障制度运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如果我们把上述这些属性概括起来,就可以对社会保障的性质作一个概括:现代社会保障是国家或政府为了承担对公民的社会责任,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不断提高社会成员的福利水平,以立法的途径和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方式,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提供安全保障的一种社会制度。二、现代社会保障的基本特点社会保障的特点是多方面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概括,理论界在各种教科书和个人著作中也曾经提出过种种不同的特点。但如果从综合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各国的社会保障实践来分析,主要有以下三大特点:1、强制性2、福利性3、互济性1、强

性强制性是与商业保险相比较而言的。社会保障是国家指按统一的标准和原则,依法对全体公民的年老、疾病、丧失劳动能力或意外灾害等风险及其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由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国家出面组织,并严格依据法律进行实施的社会制度,因此,强制性是社会保障的最基本的特征。社会保障的强制性集中表现在:第一,强制参加。第二,强制缴费。第三,强制执行。2、福

性所谓福利性,就是指这种制度能够必然地增进人们的物质利益与精神幸福,能够有效地化解人们的人生风险,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使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能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具体说,福利性有两层意义:第一,从过程来看,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非营利性社会制度。第二,从结果来看,它是国家通过国家政权来强制实行的较大规模的社会再分配,具有“劫富济贫”的性质。3、互

性所谓互济性,就是这种社会制度能够体现社会成员之间的以丰补歉、以有补无、以强补弱、同舟共济的特点,是一种“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社会制度。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群体性生活特点,这种现象应该说是自古即有。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把这种人类文明变成一种强制性的社会制度。通过互助共济的方式,使少数在社会生活中碰到困难和风险的成员能够有正式的途径获得各种物质帮助和其他服务,使其基本生活需要能够得到满足和保证。互济性与商业保险的单纯自济性形成鲜明的对照。第二节

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与体系一、社会保障制度的一般内容二、当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及其具体项目一、社会保障制度的一般内容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是由一系列具体的项目所构成的,这些具体项目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具体内容,都是根据各自的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确定的。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历史时期,其社会保障内容会有很大的差别。因此,社会保障内容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1952年6月4日,国际劳工局理事会在日内瓦举行第35届会议,讨论了关于建立社会保障最低标准的建议,并于6月28日通过了《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这个公约通常被认为是解释社会保障的权威性文件,它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在这个公约中,国际劳工组织对“社会保障”提出了如下的定义:“社会通过采取一系列公共措施来向其成员提供保护,以便与由于疾病、生育、工伤、失业、伤残、年老和死亡等原因造成停薪或大幅度减少工资而引起的经济和社会贫困进行斗争,并提供医疗和对有子女的家庭实行补贴法。”因此,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大会通过的《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的规定,现代社会保障主要包括九项内容:医疗津贴、疾病津贴、失业津贴、老龄津贴、工伤津贴、家庭津贴、生育津贴、残疾津贴和遗属津贴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失业津贴、工伤津贴、老龄津贴、残疾津贴和遗属津贴。公约还规定,一个国家只要实行了三种津贴(其中至少包括一种最主要津贴),就可以被认为是已经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从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是不断增加的,保障的对象是不断扩大的。从社会保障的范围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对那些无以为生的穷人、乞讨人员、流浪人员提供一定的救济√第二阶段,主要对能从事生产的劳动者(包括潜在的劳动者)的保障√第三阶段,对全体国民进行保障。从保障的内容看,开始主要以病、残、老、死及生育为主要内容,以后逐步扩大到对失业者的生活保障,再到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的社会性福利等社会救助:社会救助制度是一种帮助最困难群体的社会制度,目的在于维持他们的最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其最主要的政策目标就是克服贫困,是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因此,社会救助制度可以说是一种“雪中送炭”的社会制度,在人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提供必要的帮助。社会保险:社会保险制度是一种旨在帮助全体劳动者及其家属化解风险的社会制度,目的在于确保人们在年老、疾病、失业、工伤等等重大的人生风险时,能够得到及时的帮助,使他们的生活能够

“化险为夷”,不受这种风险的影响。社会福利:社会福利制度是一种旨在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保证社会成员能够及时共享社会发展的物质成果的社会制度。但由于对社会福利的理解还有各种不同,因此,其所涵盖的内容也有不同的理解。案例(地区社保制度体系及项目内容

):

、香

、台

湾从当代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实践来看,主要包括三大方面的内容:公共项目转移补偿项目社会保险、税收转移补偿、公共援助健康转移补偿、住房转移补偿食品转移补偿社会服务项目公共援助中的社会服务;儿童福利邻里服务中心;职业补习社会卫生服务;雇员服务地区重建;邻里青年俱乐部人力发展和训练;工作俱乐部特别团体保障退休军人、军人、农民、印第安人私人项目保险、慈善转移支付、私人社会服务其他链接:香

、台

湾表-1

美国社会保障体系其他链接:美

、台

湾社会救助综合社会保障援助、特殊社会保障援助;失业津贴与长期服务金社会福利儿童福利、家庭福利、残疾人福利、老人服务青少年服务、医疗服务、住房福利、教育福利公务员保障包括公务员津贴制度;公务员福利待遇;退休抚恤制度等雇主责任制强制性的雇主责任保险,包括遗嘱保险金;伤残保险金和工伤补助强积金制度强迫性公积金制度(养老保障)表-2

香港社会保障体系其他链接:美

、香

港表-3

台湾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劳工保险、军人保险、公务员保险、私立学校教职员保险社会助生活扶助;灾害救助;医疗补助;急难救助;救助设施等社会福利儿童福利、老人福利、残障福利、劳工福利、公务员福利、其他福利√

我国宪法规定:“劳动者在年老、生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逐步发展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公费医疗和合作医疗等事业,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国家关怀和保障革命残疾军人、革命烈士家属的生活”。这是从宪法高度对我国社会保障内容的基本规定。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将我国当前社会保障的内容规定为以下六个部分:社会保险、社会救济、

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保障。二、当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及其具体项目1、社会保险所谓社会保险,就是国家对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虽有劳动能力而无工作亦即丧失生活来源的情况下,通过立法手段,运用社会力量,给这些劳动者以一定程度的收入损失补偿,使之能继续享有基本生活水平,从而保证劳动力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正常运行。是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由于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不同,所设社会保险项目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社会保险应当包括以下项目:(1)老年保险,(2)疾病保险,(3)失业保险,(4)工伤保险,(5)生育保险,等。2、社会救济亦称社会救助,是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救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它是保障社会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是每一个公民应享受的基本权利。是国家和社会在公民不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时,向其提供的各种形式的援助。处于社会保障的最低层次。3、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社会福利是解决最困难人群的最困难问题√广义的社会福利是为了满足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合理

需要。这里所说的主要是广义上的。这种社会福利,又称为普遍保障或人头补助(Universal

or“demagrant”system),意即按统一的标准,发给

居民现金补贴。在我国,社会福利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社会全体成员的基本生活,而提供的福利性物质帮助、福利设施和社会服务。4、优抚安置优抚安置是对军人的一种社会保障。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通过立法,对现役军人、为国为公牺牲的烈士和他们的亲属给予优待和抚恤。我国明确提出,社会优抚是社会保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和社会对复员退伍军人,以优待、抚恤和优惠安置的方式,为他们提供的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为目的,并带有褒扬性质的物质帮助和服务。主要包括向烈属、军属、复员退伍军人、残废军人提供抚恤金、优待金,为他们兴办的荣誉军人疗养院、光荣院、复退军人的技术培训设施、军地两用人才的服务机构、军队离退休干部的安置、服务和兴办的活动中心等。社会优抚按内容和性质来说,兼有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的多重性质,是一种综合性的面向特殊人群的社会保障制度。5、社会互助社会互助是指出于共同的对基本生活的需求,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社会成员之间表现出来的积极互助关系所构成的社会支持网络。它与前四项保障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无须政府或社会参与,只要社会成员间有共同意向即可形成,而不作为政府、社会或社会成员的一种责任。如我国农村建立的互助储金会就是一例。城镇由工会组织进行的大病保险、职工困难补助等。6、个人储蓄积累保障个人储蓄积累保障是指由职工个人根据自身收入情况自愿地将收入中的一部分用于储蓄,用来保障今后自身遭受年老、伤残、疾病、失业、贫困等风险时的最低或基本生活需求。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我保护”。目前主要发生在个体户、农民、进城民工以及没有正式工作的城镇居民身上。商业保险也可以归属此类。以上几个方面构成了当前我国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内容因对社会保障的认

识不一致而尚未纳入社会保障内容。例如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区服务、老年人优待、高校助学金和

学生贷款、住房公积金等等。另外,根据权威人士的分析和预测,我国未来的新型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以下类别及项目:√1.社会保险√2.社会救助√3.社会福利√4.医疗保障√5.军人社会保障√6.补充性社会保障1、社会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包括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公务员养老保险、农民养老保险、自由职业者养老保险、其他职业者养老保险等。失业保险:包括失业津贴、失业困难补助、失业医疗补助、转业训练补助、失业妇女生育补助、失业死亡待遇等。基本医疗保险:包括疾病津贴、医疗费用补助、家属补助等。工伤保险:包括工伤和职业病医疗待遇、暂时丧失劳动能力津贴、永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津贴、永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津贴、供养亲属待遇等;生育保险:包括生育津贴、孕产医疗补助、产假、提供医疗服务、哺乳补助等。2、社会救助灾害救助:包括生活救助、医疗救助、以工代赈、救灾保险、其他救助等。贫困救助:包括定期救助、临时救助、其他救助等。

(3)扶贫计划:包括教育脱贫、技术脱贫等。失业救助。特殊救助:包括孤老救助、孤儿救助、残疾人救助、难民救助、其他救助等。。3、社会福利残疾人福利:包括就业保障、康复服务、特殊教育、其他福利等。老年人福利:包括老人收养、生活服务、老人保健、其他福利等。儿童福利:包括托幼事

业、孤儿收养、儿童保健、独生子女补贴、其他福利

等。妇女福利:包括孕产福利、保健计划等。职工福利:包括生活福利津贴、集体福利设施、其他福利等。住宅福利:包括公积金补贴、房租补贴等。教育福利:包括义务教育津贴、高校助、奖、

贷学金、职业培训补贴、其他教育补贴等。社区服务。4、医疗保障全民保健计划:包括儿童免疫计划、妇幼保健计划、传染病防治、地方病防治、其他保健计划等。医疗社会保险计划。合作医疗保险:包括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镇合作医疗保险等。特殊医疗保障:包括职业病防治、贫困家庭医疗补贴、艾滋病人救助等。其他医疗保障:包括疗休养事业、护理事业等。5、军人社会保障助军人社会保险:包括退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其他社会保险等。军人抚恤:包括死亡抚恤、伤残抚恤等。军人社会福利:包括生活福利津贴、职业福利、康复事业、收养事业、疗休养事业等。军人社区援助:包括现金补助、劳务服务、其他援助等。退役军人就业保障:包括退役军官安置、退役士兵安置、军人转业培训等。6、补充性社会保障企业年金。社会互助保障:包括职工互助保险、其他互助保障等。个人储蓄积累保障:包括个人储蓄积累养老保险、个人储蓄积累医疗保险、其他储蓄积累保险等。政策性保障:其他多种政策性保障等。第三节

社会保障制度的类型一、“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二、“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三、“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四、“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制度目前世界各国社会保障的制度模式有四种基本类型:社会保险型、福利国家型、国家保障型和强制储蓄的自我保障型。这是由于各国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社会经济状况各异,秉承的理论基础不同,因而形成了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同特色。这四种类型各不相同,各有特色:1、从历史形成过程来考察2、从国家、雇主和个人三方所承担权利义务关系考察从历史形成过程来看,社会风险型首先在德国诞生,美国日本等跟进;苏联革命成功后逐步建国

家统包型,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相继模仿;二战后,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欧国家建立起福利国家型社保制

度,后瑞典等北欧国家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发展中

国家,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没有条件学习发

达国家的社会保障模式,长期以来只能实施救济型

社会保障制度,对灾民和特殊困难群体进行一些临

时的和有限的救济。后来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一些发

展中国家逐步形成了以自我储蓄积累为特征的新型

社会保障模式。从国家、雇主和个人三方所承担权利与义务关系来看,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完全由国家承担义务,企业或单位与个人不直接承担任何义务,只享受权利;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制度,主要由国家承担义务,雇主与个人承担较少的义务,主要享受权利;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强调雇主与个人承担的义务与权利的联系,国家只承担资助的义务;自我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是通过强制劳动者个人进行自我储蓄积累以达到社会保障的目的,国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组织管理上。一、“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

1、“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及其特点

2、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优点与局限1、“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及其特点这种保障制度是最早出现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被称为“传统型”社会保障。它是应用保险技术应对劳动者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的一项社会制度。该制度为德国首相俾斯麦首倡,后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所效仿。包括美国、德国、日本在内的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采用这种模式。1、“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及其特点“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是:(1)以劳动者为核心建立社会保险制度强调劳动者个人在社会保险方面的责任,个人和雇主投保,国家资助;劳动者享受社会保险的权利与社会保险缴费的义务相联系,享有的社会保险待遇水平与社会保险缴费多少和个人收人情况相联系;充分体现互助互济、共担风险的原则;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以现收现付为主。社会保险制度中的长期项目以代际转移方式运行。2、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优点与局限最大优点:既能适应和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又能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统一,重视社会保险中权利与义务的密切联系,强化自我保障意识;以社会保险为主体,社会保险基金在成员间统筹使用,符合大数法则原理,也体现了保险互助共济的宗旨。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第一,由于实行现收现付制,使社会保障基金无法应付日益突出的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第二,由于社会保障费用持续上升,使劳动力成本提高,产品价格上涨,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下降,并最终影响主要依赖国际市场的国民经济。第三,项目齐全、内容繁多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提供人们基本生活保障的同时,也使部分成员失去了工作的主动性,形成对保障制度的依赖心理,产生“惰性”。二、“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1、“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及特点√2、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积极功能及其存在的问题2、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积极功能及其存在的问题战后半个世纪以来,福利国家一直是西欧各国政府奉行的基本国策,它作为“社会安全阀”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它保证了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增强了广大劳动者的体质,从而为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创造了较好外部环境。2、起到了一种鼓励消费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市场需求,刺激了经济增长。3、福利政策的推行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改善并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结构。4、福利制度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和发展提供了公平竞争的良好前提条件,对市场经济建设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有效防范和化解。2、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积极功能及其存在的问题但是,全面福利制度在给人们提供社会安全保障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首先,福利支出居高不下,政府财政负担过重。其次,来自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使社会福利支出日益庞大。第三,失业率居高不下,既减少了政府的税收来源,又增加了失业救济的负担。第四,办事机构臃肿,经济效率低下。福利国家庞大的社保体制运转耗费了国家巨额的财政开支。三、“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1、“国家保障”型制度的形成及特点2、国家保障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1、“国家保障”型制度的形成及特点这种保障制度始于俄国十月革命和苏维埃政权时期,在1977年10月前苏联的新宪法中得到重申:苏联公民在年老、患病、全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以及失去抚养者的情况下,有享受物质保障的权利。并把这种权利确定为劳动者、职工、集体农庄庄员的社会保险。这种国家保险制度具有如下特点:受保人不缴纳任何保险费;社会保险待遇偏高,如退休金一般在原工资的

70%以上;保险待遇不与缴费多少相关联,而与劳动贡献挂钩;各级工会组织代表国家政权机构管理社会保险事宜。2、国家保障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国家保障型制度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在提高人民福利、促进劳动者生产积极性的发挥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这种以国家保障为特征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存在不少问题和弊端。突出的有:老残恤金制度缺乏必要的灵活性,退休职工的养老金没有随在职职工工资的提高而提高,养老金水平偏低;养老金计算方法上存在缺陷,特别是工龄未在养老金计发中体现出来,不能真正反映职工的劳动贡献;在鼓励退休职工参加社会生产劳动的制度中存在严重的社会不公;在医疗保健方面存在着服务质量差、效率低、医疗水平不高的问题。这种社会保障制度随着苏联东欧的解体而结束四、“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制度1、“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基本特点2、“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和局限1、“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基本特点以新加坡的个人储备积累式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典范。我国近年来我国城镇职工的医疗、养老保险制度所进行的“统账结合”的改革,正是借鉴了新加坡实行中央公积金制度的成功经验,并已取得了初步成效。这种制度是通过国家立法,强制所有雇主、雇员依法按工资收入的一定比例向中央公积金局缴纳公积金,由中央公积金局加上每月应付的利息,一并记人每个公积金会员的账户,专户储存。会员所享受的待遇,只在其账户的公积金额以内支付。其特点是,要求会员首先自立,依靠自己;在因工资收人低下、存款达不到最低限额时,由家属填补,会员之间并无调剂互助。这样就把个人享受的待遇和自己的努力与存款的多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积金存款越多,所享受的养老金、医疗保健等待遇也越多。因此,公积金制度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2、“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和局限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在其近50年的运行过程中,对新加坡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首先,该制度的推行使新加坡人民有了老年、疾病、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切实保障,而且这一目标的实现是在国

家财政不背上沉重的福利包袱的前提下完成的,所以其独

特的制度安排为许多发达国家所瞩目。其次,中央公积金制度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长期储蓄,

促进了投资和国家经济的增长,同时确保了累积基金的增

值。对当前许多国家都缺乏发展建设资金的共同状况来说,公积金制度功不可没。第三,这种公积金制度,其本质是强调个人最多是家庭自助互济,有利于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不会出现像福利国家型、国家保障型甚至社会保险型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固有弊端:对社会保障制度的依赖心理,或称“惰性”。2、“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和局限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制度缺陷:第一,缺乏互济性特征,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本质要求不相吻合。第二,保障水平参差不一,特别对年轻雇员和低薪雇员的生活保障水平较低。第三,过度的储蓄,降低了人们的当期消费,限制了国内有效需求的扩大,不利于内需拉动型经济的发展。同时,这一未来消费充满着相当的风险。基金的管理运营情况,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国家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都会影响到公民的生活质量。第四,过高的缴费比率,降低了公民另外储蓄的可能,导致公民老年时生活来源单一,不利于形成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第五,高额投保费增加了企业产品的成本,削弱了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第四节 社会保障功能一、保护功能二、调节功能社会保障功能指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运行过程中所发挥的实际效能和作用。社会保障作为满足人类需求的一种机制,在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缓和劳资关系,调节社会财富,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三、稳定功能四、促进功能一、社会保障的保护功能所谓保护功能,就是指社会保障制度具有保护人类种的蕃衍和劳动力再生产的正常进行的功能。这种制度的最大特点在于能够在个人或家庭等较小群体面临无法抵御的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使人类社会能够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不断走向未来。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人类种的繁衍和劳动力的再生产的保护功能,关键在于它在社会资源的配置过程中,不仅仅考虑个人的直接生存需要,而且考虑到其他未直接参与社会生产过程的人群的需要。其建立的直接后果,就是使得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无法维持基本生活的社会成员得到基本生活保障。这就从制度上保证整个社会能够有效地消除贫困,使每个公民都能生有所食、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使每个公民都能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二、社会保障的调节功能现代社会保障作为国家实施的重要社会政策,是调节收入、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它所采取的基本措施是:一方面以累进的方式向高收入阶层(如雇主)征收社会保险基金,另一方面以累进的方式向贫困者提供资助,收入越少的人得到的越多。这种调节有助于克服社会分配不公和缩小贫富差距。社会保障制度的收入调节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劳动者个人不同时期的收入进行调节。√第二,对同代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调节。三、社会保障的稳定功能社会保障的稳定功能表现在,通过制度化的安排和健全的社会化的生活安全网,消除社会竞争机制运行中产生的各种不安定因素及其可能引发的社会震荡,保障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社会稳定是社会保障的最根本的功能。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扶贫开发等等手段和措施,调节收入差距,消除社会成员面临的自然和社会风险,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在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基础上,推进社会的共同富裕,从

而达到稳定社会、维护团结、促进社会经济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目的。正是因为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强大的社会稳定功能,才使它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推行。四、社会保障的促进功能社会保障制度也对社会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具有很强的促进功能。首先,社会保障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社会保障实施收入再分配的目的是维护公平,同时适度的社会保障能从长远和整体上提高宏观经济效率。社会保障制度还通过对积累与消费的调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发展。其次,社会保障对转变人们观念具有很大促进作用。最后,社会保障对提高人的素质与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共济行为,体现了权利和义务相结合的关系,从而有利于精神文明的建设。第五节

社会保障理论一、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的理论背景1、德国的社会改良思想2、英国的福利经济学3、凯恩斯的需求理论和国家干预思想4、贝弗里奇的“福利国家”思想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几个理论问题1、公平与效率的兼顾2、市场与政府的互动3、权利与义务的平衡制度形成的理论背景(1):德国的社会改良思想19世纪末,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高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说日益深入人心的形势,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兴起了一股社会改良思潮。一些学者受社会主义学说的影响,提出了在不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条件下,由政府通过立法,实行某些社会政策,提高工人的物质生活待遇,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秩序。德国新历史学派就是由这样一批以鼓吹劳资合作,实行社会政策的经济社会学者所组成的。他们提出了各种社会改良主义的政策主张,认为只要求工人克制和节约还不能解决问题,还必须从意识形态上加以改良。正是在新历史学派的理论影响下,德国实行了自上而下的经济社会改革,在世界上率先建立起一整套社会保险制度。制度形成的理论背景(2):英国的福利经济学20世纪初,英国费边主义者韦伯夫妇设计了“福利国家”的蓝图,主张通过资产阶级议会,对贫民和失业者,包括病人、残废人、老年人实行救济。同一时期,英国经济学家和改良主义者霍布森也主张以“社会福利”作为经济研究的中心问题,通过税收政策或国有化措施,使“剩余价值”归政府所有,用于“社会福利”。1912年,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出版了《财富和福利》一书,1920年又把该书扩展为《福利经济学》,为“福利国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1930年前后,卡多尔的《经济学的福利命与个人之间的效用比较》一文问世,标志着新福利经济学的诞生。新福利经济学以研究“社会福利”为宗旨,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对旧福利经济学加以修改、补充和发展,使福利经济学在西方各国得到广泛传播。制度形成的理论背景(3):凯恩斯需求理论和国家干预思想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凋蔽,失业剧增,大批贫民流落街头,社会矛盾非常尖锐。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学者把摆脱经济、政治危机的措施和“福利国家”联系在一起。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于1936年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书中提出通过国家干预、扩大公共福利支出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刺激需求增长,实现充分就业,还提出了建立累进税制和最低工资制等政策建议,形成了著名的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成为战后西方国家制定社会政策和重建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依据。制度形成的理论背景(4):贝弗里奇的“福利国家”思想1942年11月,英国社会学家贝弗里奇勋爵在英国政府的委托下,经过调查研究,提出了一份《社会保险及相关服务》长篇报告,提出了对英国全体公民实行福利制度的指导原则,设计了一整套“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措施。1945年,英国工党执政,以部分工业国有化、实现充分就业和社会福利为纲领,并先后提出社会保险、工业伤亡、家庭补助、社会保健四种社会福利法案。1948年,英国工党正式提出“福利国家”的口号。可以说,英国正是在贝弗里奇计划的基础上,建立了覆盖全体国民、内容广泛的高福利制度,在世界上首先建立起“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国家。社会保障本身就是社会公平的产物,作为社会的稳定器和安全网,它通过收入转移,对低收入或无收入者提供必要的帮助,减少社会成员的风险。但是,不能认为社会保障范围越广泛越好,保障水平越高越好。在建立健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过程中,如何兼顾公平与效率,协调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成了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对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的矛盾关系,效率和平等的增加,都要以对方一定的损失作为代价。增加效率就必然会产生不平等,增加平等就要牺牲效率。在这种对立的矛盾关系中,社会保障要求公平优先,即使牺牲效率也要维护公平。另一种观点相反,主张坚持经济效率原则,甚至牺牲公平也在所不惜。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理论问题(1)公平与效率的兼顾解决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的关键,是科学界定公平的社会内涵。在我们看来,公平不应简单地理解为收入的均等化,而是不同社会阶层和不同社会利益主体都能接受的社会利益安排。从这样一个公平的概念出发,我们认为公平与效率在本质上是统一的。越是公平的社会,越能够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越有利于效率。任何效率只有奠基在公平的基础上才是社会能够接受的。用公平效率统一论来分析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发现,适度的社会保障既是公平的要求,也是效率的要求。过度的社会保障,只能滋生人们的依赖思想,不仅损害了效率,也侵犯了公平。真正的公平是有效率的公平,真正的效率也必须建立在公平的基础上。因此,社会保障有必要经常地在公平与效率之间进行权衡与选择。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理论问题(1)公平与效率的兼顾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理论问题(1)从公平与效率统一论出发,我们判断社会保障是否适度,主要有两个明确的信号:第一,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是否得到确实有效的保障。第二,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成员参与社会劳动积极性的影响。这种公平与效率统一的要求同样可以适用于社会保障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平衡。总之,设计科学、合理的社会保障应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而不应是社会的负担。因此,要在社会保障的制度设计中应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有所侧重,逐步推进,量力而行,努力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兼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始终是起主导作用的,但是有缺陷的,需要政府对市场进行一定的调节。同时政府也不是万能的,也有自身的缺陷。社会保障制度可以说是政府介入社会资源配置过程进行调节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市场与政府的互动关系。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的互动关系是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的问题。政府介入社会保障主要是由于市场机制失灵决定的。市场并非万能,市场失灵的领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收入分配缺陷。第二,通货膨胀风险。第三,信息不完备性。政府主导社会保障可以较好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首先,政府承担社会风险能力大于市场。其次,政府主导可以减少社会保障基金筹集和支付的成本和费用,实现社会保障最大规模效益,把成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