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学案3.10现代中国的外交_第1页
一轮复习学案3.10现代中国的外交_第2页
一轮复习学案3.10现代中国的外交_第3页
一轮复习学案3.10现代中国的外交_第4页
一轮复习学案3.10现代中国的外交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0讲现代中国的外交理知识体系背史论术语(1)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走向世界舞台,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亚非会议的圆满成功。(2)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外交出现重大突破的时期,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国际上掀起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3)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根据国际形势的特点和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做出重大调整,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外交成就,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人类共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独特的建设性作用。自主学习——主干梳理·依托教材·高于教材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1.背景(1)国际环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________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峙。(2)国内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国家利益: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政权巩固和建设需要有利的国际环境。2.外交方针(1)基本方针:奉行________________政策。(2)基本政策①“另起炉灶”: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②“一边倒”:外交上旗帜鲜明地站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边。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和特权,以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知识拓展]“一边倒”的实质及意义(1)实质: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它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的原则。(2)意义:“一边倒”解决了国民经济建设所急需的贷款、物资设备和技术,有利于解决国家安全问题和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3.外交成就(1)第一年与苏联等17国建交,与苏联签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①提出:1953年,________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②内容:互相尊重________________、互不侵犯、互不________、平等互利、和平共处。③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知识拓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根植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根植于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的沃土中。它谋求各国的和平共处,争取各个主权国家的和谐共存状态,体现了中国“和”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思想。(3)参加日内瓦会议①概况:1954年,周恩来参加日内瓦会议,推动会议最终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________》。②意义:新中国第一次以________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4)参加万隆会议①概况:1955年4月,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________”的方针,促使会议最终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②影响:第一次没有________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形成“________”。[教材补缺]“两个拳头打人”和“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战略(1)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中国实施“两个拳头打人”战略。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中国转入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从中国撤回专家,同时在中蒙、中苏边境大量增兵,中苏关系恶化。中国放弃“一边倒”外交战略,提出了团结广大的亚非拉国家,反对美帝国主义、苏联修正主义和各国反动派,推进世界革命的新战略,被称为“两个拳头打人”。(2)20世纪70年代,中国实施“一条线、一大片”的外交战略。“一条线”即从中国、日本经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到欧洲再到美国这一条线上的国家联合抗苏,形成国际反霸统一战线。“一大片”指“一条线”周围的国家,其目的是团结“一条线”和“一大片”的所有国家,共同遏制苏联的扩张势头。二、20世纪70年代外交关系的突破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1)原因:国际地位提高;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美国________的政策逐渐破产。(2)概况: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________________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意义①是中国外交战线上的一个重大胜利,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②中国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中美关系正常化(1)背景①美国:“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失败;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②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威胁中国安全。(2)过程①1971年3月,“________”打开了两国交往的大门。②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订《____________》,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③1978年12月,中美发表建交公报,美国承认________________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④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两国关系实现了________。3.中日邦交正常化(1)原因:________的缓和直接推动;日本舆论的强烈要求。(2)概况:1972年9月,________首相访华,双方签署《中日联合声明》。(3)意义: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推动了亚洲与世界的和平。[教材补缺]“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1)“两个中间地带”:20世纪60年代,美苏为争霸世界开始了新的对抗;西欧国家的联合自强意识和对美国的离心倾向日益明显;中苏关系恶化;非洲民族解放运动迅速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毛泽东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的论断。一个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个是“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个中间地带的国家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和干涉,反对美苏称霸世界。(2)“三个世界”:1972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指出:“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至此,毛泽东正式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易错辨析]中美关系的缓和不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根本原因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键因素之一,中日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的国家利益,这才是根本原因。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1.政策调整(1)1985年,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重要论断,强调要坚持反对________。(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具体表现是________。(3)实行对外开放,坚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外交成就(1)以联合国为中心的________:2000年,江泽民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2)积极参加亚太经合组织活动:2001年10月,举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促进了亚太经济合作。(3)建立上海合作组织: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丰富了以____________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4)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知识拓展]中国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进入新时代,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图解历史]新中国三次建交高潮互动课堂——核心突破·阐释概念·提升素养eq\x(考点)新中国初期外交关系的特点(一)历史概念——“一边倒”“‘求同存异’方针”“不结盟政策”“多边外交”1.“一边倒”(1)“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并不是放弃独立自主的原则,不是指依附于苏联,而是指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2)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和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并不矛盾,因为它的最终目的是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并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2.“求同存异”方针(1)同:中国和亚非国家都曾遭受殖民统治;都面临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发展民族经济的任务;都要求加强团结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2)异:中国和亚非一些国家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3)“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3.不结盟政策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为“不结盟”。“不结盟”是指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也不支持它们一方反对另一方;对所有国际事务都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4.多边外交多边外交是指三个以上的国际关系行为体在常设的或特别的全球性或地区性的国际组织、国际会议中的互动。与多边外交相对立的概念是“双边外交”。多边外交是一种与双边外交相互补充的外交战略。(二)史料探史——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及成就史料一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外交方针①。这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②。——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史料二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③。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④。——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探究]结合史料一、二,为什么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解读](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①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②说明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提出的依据③突出表明我国外交淡化了意识形态,尊重不同社会制度,以国家利益为重④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结合②③所获取的信息从当时的国际环境以及外交理念上分析原因所在。试答:[系统认知]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外交的特点(1)平等性: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均建立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基础上,体现了新中国主张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外交关系。(2)革命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确立的三大政策体现了与帝国主义针锋相对的斗争,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3)结盟性:“一边倒”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4)过渡性:其形成过程是从革命型外交向国家型外交过渡的过程,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就逐渐摆脱了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2.对“一边倒”政策的分析(1)原因分析:战后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峙格局形成,新中国政权的建立与苏联的支持密不可分,苏联为其全球战略,必然要求新中国在外交政策上与其保持一致性。新中国建立之初,贫穷落后,政权还不十分巩固,需要苏联的继续扶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长期支持国民党政权,再加上双方意识形态的冲突,彼此对立敌视状态难以一时改变。因此,当时的中国只能“选边站”,除了“一边倒”,中国没有其他选择余地。(2)政策理解:“一边倒”指总方向上倒向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抗,主要同社会主义国家建交。但这并不是绝对的,除社会主义国家外,新中国也和一些非社会主义的新兴民族独立国家或欧洲传统中立国建交,这与苏联支持国际民族独立运动的方针并不矛盾。同时,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中的某些国家,如英国等也因为国家利益,承认新中国,但新中国政府还没有超越苏联的底线,与其正式建交。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征包容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开放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和平的原则,也是发展的原则,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平等性强调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应当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体现了国家关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创新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科学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各国和平共处的保证;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目标(三)读图明史——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必然性[解读]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直接原因是第三世界国家在第26届联大上支持中国。(四)史料探史——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正常化史料一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①。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的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②……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③。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④。——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史料二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⑤。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⑥。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断进行接触⑦。——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外交史》[探究](1)据史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2)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解读](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①反映了尼克松上台后的政治局势②反映出美国自身所面临的严峻形势③表明尼克松认识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性④尼克松谋求改善中美关系⑤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⑥中美关系进入新时期⑦表明了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两国的影响(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结合②③所获取的信息从当时的国际时局分析尼克松外交战略转移的原因。结合⑦所获取的信息以及《联合公报》的内容去理解“转折点”的含义。试答:[系统认知]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中国的影响外交环境中美关系的改善是20世纪70年代震惊世界的大事,追随美国的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掀起与中国建交的高潮,美国围堵中国的联盟彻底崩溃。苏联也开始检讨对华政策,中国的外交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经济建设中美建交后,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引进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发展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祖国统一中美建交后,美国从台湾撤军,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外国势力从台湾的撤退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创造了条件,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逐渐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和平统一方针,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创造了条件教育生活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中国留学的目的地逐渐从苏联转向美国,促进了中美文化交流,中国人的生活日益受到美国的影响(五)读图明史——新时期外交高潮出现的原因[解读]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建交。1956~1965年,万隆会议后,主要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交。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与中国建交。1992年,外交高潮的出现,与两极格局结束密切相关。(六)归纳总结——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1)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2)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不诉诸武力,不干涉他国内政,反对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3)中国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依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4)中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5)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愿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开展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促进共同繁荣。(6)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随堂训练——感悟经典·对话专家·发掘高考1.[2019·江苏卷]1949年10月3日,《解放日报》发表张乐平的新闻漫画《大旗招展全球》(见右图),对这幅漫画所含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A.新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B.国民党政权统治已被推翻C.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D.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新中国2.[2019·江苏卷]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录中指出:“中国和美国在七十年代初谋求和解,这是世界环境所决定的。”当时的“世界环境”是()A.中国重返联合国改变了美苏对峙格局B.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基本消除C.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D.中美苏成为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3.[2016·全国卷Ⅰ]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4.[海南单科]1971~1978年,我国共援助37个第三世界国家建成了470个项目,超过1955~1970年建成的援外项目总和,对外经济援助的支出为前16年总和的109%。这反映了()A.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B.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C.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D.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手段专题总结提升————————————专题知识结构———————————————————————专题知识纵横———————————专题一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历程1.初步建设: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2.构建完成:新中国成立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成了新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特别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标志着新中国政治制度构建的完成。3.严重破坏:“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政治制度遭到严重破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停止活动。国家法律形同虚设,党内政治活动无法正常进行。4.发展完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全面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加强了民主与法制建设。改革政治体制,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依法治国”写入宪法,加强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使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法制化的新时期。[深化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艰巨性(1)从民主法制建设的曲折历程来看,民主法制不健全是曲折的重要原因。民主法制遭破坏的后果说明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民主法制的破坏也使民主法制建设变得异常艰巨。(2)民主法制建设的艰巨性还在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封建专制传统,缺乏民主意识,长期的经济落后造成人民群众民主法制意识淡薄。另外,世界上民主化建设的潮流也使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显得更加必要。专题二新中国外交的四次调整1.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一边倒”转变为“睦邻友好”,发展与不同社会制度的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表现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求同存异”的方针。2.第二次是20世纪70年代,积极缓和与西方大国的关系,建立外交关系,打开外交新局面,表现为与日、美建交。3.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与其他国家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重点是经济合作和周边良好环境的创设。如加入世贸组织、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等。4.第四次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增长和国际格局多极化、民主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中国由努力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到发展为积极谋求建立合理的国际秩序的重大发展。[深化理解]新中国外交的特点(1)维护中国核心利益的根本目的不变,就是始终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障国家的发展。但侧重点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有所改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维护国家主权的前提下,“经济外交”的比重明显增加。保障国家的发展,为经济建设服务,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重要内容。(2)独立自主的根本原则没有变,但独立自主的表现形式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在变。具体表现为从“一边倒”联苏抗美,到“一条线”联美抗苏,再发展到新时期的不结盟。(3)和平共处的基本准则没有变,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的政策没有变。专题三新中国成立后,中美、中苏(俄)关系的发展1.中美关系(1)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末):对抗。①根本原因:中美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扶蒋反共”政策;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又推行孤立中国的政策。(2)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走向缓和,最终正常化。①从美国方面看: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②从中国方面看:中国国际地位提高;面临来自苏联的威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3)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时而紧张,时而缓和。①中美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矛盾在所难免。②中美之间也存在着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双方可作出妥协,中美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都负有重大责任。2.中苏(俄)关系(1)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初到20世纪50年代末。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第一个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1950年,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给予中国大量的经济、技术上的援助,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中国则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国际事务中,坚决地站在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而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模仿苏联模式,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和新政权的巩固起了巨大的作用。(2)第二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中苏关系处在对抗和僵持阶段。赫鲁晓夫上台以后,为了能和美国争霸,提出要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建议,遭到中国的严词拒绝,中苏关系开始恶化。1960年,苏联撕毁全部经济技术合作的协议。中苏边境甚至发生武装冲突,严重威胁中国的边境安全。(3)第三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现在。中苏(俄)关系开始恢复正常化。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由于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苏联的对外政策从扩张转向收缩。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与中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当前,中俄致力于建立互利共赢的战略伙伴关系。————————————主观大题培优———————————[典例][2020·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材料二1993年,德国实施“新亚洲政策”,十分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纷纷进军中国市场。1998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实现外交政策“正常化”作为重要目标,对外不依附于任何国家,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并与中国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出现多元认同”。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国际地位,扩大各自在国际上的活动余地,并促进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2004年,中德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中德战略伙伴”关系,中德关系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摘编自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9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德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6分)[尝试解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10分)第一步:审准题目,避失误1.答题限定语→要求回答“变化”及“原因”。(“变化”是指某个事物被另外的事物取代,需要指明事物变化的轨迹,即“由……到……”“从……到……”的变化。“原因”是指造成事物某种结果的条件,需要从历史原因、内因、外因等多角度分析,分析时要关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因素)2.答题提示语→“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注意:答案既来源于材料,也来源于所学知识,要综合回答;“概述”是指大略地叙述,对事物进行概括表达,要求简明扼要地归纳,语言简练、条理清晰,不能照抄照搬材料信息)第二步:透析材料,抓关键1.变化国家获取材料关键信息解读信息民主德国“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由良好、交往频繁到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降到了冰点,日益冷淡联邦德国“20世纪50年代……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交流活动迅速升温。”中国与联邦德国的关系由对立状态到双方关系逐步改善、建立外交关系、交流日益密切2.变化的原因国家获取材料关键信息解读信息民主德国“20世纪50年代”“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20世纪50年代,处于冷战格局下,中国与民主德国同属于社会主义阵营,这时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良好。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后,民主德国跟随苏联,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降到冰点联邦德国“20世纪50年代”“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20世纪50年代,处于冷战初期,联邦德国外交上依附于美国,中国与联邦德国的关系处于对立状态;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及其调整对中国的政策,中国政府的推动,促进了中国与联邦德国关系的改善''第三步:联准教材,细思量1.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外交上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2.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逐步由意识形态外交向国家利益外交转变,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逐步正常化。4.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5.20世纪50年代,处于冷战的初期,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对峙。6.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第四步:形成答案,规范语言作答变化:中国与民主德国从交往密切到降温、冷淡,与联邦德国从对立到实现关系正常化。(4分)原因:20世纪50年代,在冷战格局下,中国和民主德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联邦德国外交依附美国;中苏关系恶化,民主德国紧跟苏联;中国与美国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联邦德国调整对中国的政策。(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9分)第一步:审准题目,避失误1.答题限定语→要求回答“历史条件”。(“历史条件”是指促成历史事件发生的条件,是影响、制约事件发生、存在、发展、变化的诸因素,可以从国内、国际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进行分析)2.答题提示语→“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注意:答案不仅限于材料,也要回忆教材中所学知识来综合回答;“简述”要求语言简练,条理清晰,不能照抄材料的叙述)第二步:透析材料,抓关键历史条件获取材料关键信息解读信息“德国实施‘新亚洲政策’,十分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德国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国际地位”德国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中国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增强,市场巨大;德国寻求提高政治地位;两国都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第三步:联准教材,细思量1.20世纪90年代,德国实现了统一,外交上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开拓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2.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3.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及21世纪初,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对外奉行不结盟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关系。中国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4.德国随着自身实力增强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是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第四步:形成答案,规范语言作答形成答案: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巨大,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3分)德国统一,经济发达,对中国市场有巨大需求,寻求政治大国地位;(3分)两国都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3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德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6分)第一步:审准题目,避失误1.答题限定语→要求回答“历史启示”。(“历史启示”是指从历史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包括经验、教训等。通过历史事件分析,告诉我们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什么是规律、潮流,等等)2.答题提示语→“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注意:要从材料涉及的主旨内容出发去谈,不要泛泛而谈,要注意应用所学知识。“简析”是指简明扼要地分析、阐述,不要长篇大论,要画龙点睛)第二步:透析材料,抓关键历史启示获取材料关键信息解读信息结合材料和前两问可以得出中德关系的发展受到国际形势演变和各自国家利益需要的影响,而且中德两国在具体实践中推动了国际局势的稳定发展,真正达到了合则两利、双方共赢的效果国家关系的发展受到综合国力、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国家利益、国际环境、国家政策等的影响。要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要推动多边外交,改善中国的外交环境第三步:联准教材,细思量1.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改善、中日邦交正常化,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增多,形成了一次建交高潮。这要求中国加快自身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弱国无外交”。2.中国奉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应该制定正确的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互利合作,推动中国外交事业及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3.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伴随着自身的经济发展,存在与中国互利合作的要求,特别是法国、德国等加强了与中国的往来。启示应摒弃冷战思维。4.世界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是时代发展的潮流。启示应顺应历史潮流,积极推动全球治理,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