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期末复习材料分析题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广东专用1.(2021上·广东清远·高一校考期末)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政治表现形式又有所不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
雅典民主政治家伯利克里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的制度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有的真正才能。”——摘编自《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材料三
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权力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制度?哪一朝代创立?并分析这一制度的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概括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征。(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2.(2023上·广东潮州·高一统考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朝为加强对周边民族的统治,设置与内地不同的边郡,以当地民族习惯分界,因俗而治;有的加封一些当地民族的首领为王、侯、郡长等。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则,对周边各少数民族的领袖示之以礼。唐朝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及以夷制夷政策的实施,并使羁府州县制度化,在形式上保留原有当地统治机构,或“华官参加”,或实行“监管制”,使民族事务管理走向制度化。材料二:唐代前期于边疆地区设置都护府作为周边少数民族事务的管理机构。都护府直隶于中央,通过羁縻府州实现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统领、管辖。各羁縻府州的都督、刺史须经朝廷册命,各府州必须执行中央的政令。对于破坏国家统一的反叛活动,依法律严格处理。唐朝廷允许羁府州保留兵马,但须听朝廷调遣。羁府州的各族统治者须向朝廷呈报“版籍”,定期上交“贡赋”。——摘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与汉代民族政策的差异。(2)根据材料二,归纳唐朝对少数民族行使管辖权的主要方式。结合所学回答唐朝设置管辖西域天山南北地区的机构。3.(2023上·广东河源·高一龙川县第一中学校考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十余年间庞大的军政费用把西汉前期积累的巨额财富消耗殆尽,地方豪强和富商大贾的势力迅速发展,富商大贾“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农民破产流亡,“背本趋末者甚众”。为此,汉武帝调整了经济政策,包括统一货币、盐铁官营、均输(国家统一征收、转销、调运货物)平准(国家平抑物价)算缗(对商人、工商业兼营者和高利贷者加征财产税)告缗(对匿财不报或报而不实者,没收全部财产)等。——摘编自冷鹏飞《中国秦汉经济史》材料二
唐代前期实行的基本赋役制度是租庸调。据《通典》记载,天宝十四年(755年)全国总人口为52918309人,其中不负担租庸调的竟有44700988人。建中元年(780年),德宗下令:“令黜陟观察使及州县长官,据旧征税数及人户土客定等第钱数多少,为夏、秋两税。其鳏寡惸独不支济者,准制放免。其丁租庸调,并入两税。”两税按户等征钱,按田亩征米粟,租庸调和其他杂税一概并入两税,即所谓“租庸杂徭悉省”,改变了国“自输月送无休息”的情况。行两税法后,“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张帆《中国古代经济简史》材料三
唐代婚姻形式与礼俗基本与前代相同。受士族崇尚婚姻的影响,唐代社会上层极重择婚时的门当户对。由于门阀世族的消亡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在婚聘上有两个重大变化:一是择偶标准不像以前那样重门阀世族,而看重金榜题名;二是比较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在宋代,富商娶宗室女的现象司空见惯。——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经济政策调整的特点及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唐代两税法实施的背景,并指出其引发的赋税变化。(3)根据材料三概括唐宋婚姻择偶的变化,并结合所学说明其所反映的宋朝社会的新变化。4.(2023上·广东深圳·高一统考期末)“大一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与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元朔二年)“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汉书·武帝纪》材料二:元代的大一统规模超过前代,其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为管理这样广袤的疆土,元朝逐渐形成一套行省制度。元朝不仅版图辽阔,对边疆的控制也在前代的基础上更为强化,很多过去大一统王朝的“羁縻之州”,到元朝“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对漠北、东北、云南、吐蕃等边远地区,元朝都因地制宜实施了有效的行政管理。——据袁行沛主编《中华文明史》整理材料三:清朝中期,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在清朝疆域里,内地分立18省,分设巡抚、总督治理。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摘编自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1)据材料指出汉武帝颁布的政令是什么?并写出这一政令的作用。(2)据材料二,概括元朝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清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5.(2023上·广东阳江·高一统考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美国学者门德尔斯1969年首次提出原始工业化理论,1972年将其扩展为“主要分布在农村中的工业的迅速发展;它伴随着乡村经济的空间组织的变化”。中国明清江南工业是“超轻结构”,纺织业是明清江南工业中最大的部门,在对整个江南地区棉布产量的估算中,“明后期江南的棉布产量为5,000万匹,清中期为10,000万匹”。斜身式花机的出现大大改进了织机的性能,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增强了工人操作的精确度,发展了纹络花样等工艺,此外棉布的染色技术也有提高。在棉纺织业中最重要的分工为织和纺两大工序的分离,手工业生产与农业的分离,家庭内部的分工。江南的松江、苏州、无锡发展为棉纺织基地。——摘编自李伯重的《江南的近代化》材料二:十九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以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此后,中国于十九世纪后半期创建新式工业。当时,西方拼命地向中国推销纺织品和鸦片,而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的却是如当时洋务派所说的“机船矿路”。“机”主要指兵器,“船”主要指战船,“矿”主要指煤矿,“路”指铁路。为了制造“机”“船”,修筑铁路,钢铁的生产也突出出来。这些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都是追赶时代的。可以说,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从封建统治集团分化出来的开明派部分地捕捉到时代脉搏。认识到这些基础产业和设施对中国“求强”“求富”的重要意义。——董志凯《从“机船矿路”到“瓶颈产业”—中国百年投资结构之联想》材料三:晚清时期,工业各种组织特别是近代银行制度并不存在,政府不能建立和保证一个有法律、商业和教育等制度的体制。由于没有关税自主权和外国人已索取的特权,华资企业无法与进口货和外资企业竞争。十九世纪后期的中国经济是贫困的:农村人口在人地比例日趋不利的情况下生活,农业技术发展潜力消耗殆尽。但阻碍中国早期工业发展的因素并不是资本的绝对短缺,问题在于本来有限的经济资源,在只有根本的政治变革才能打破的传统束缚中一直没有发挥作用。经济成就和政治权力的结合是当初公行等垄断事业的特征,在中国早期工业化时期,这种结合也没有分裂过。——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美)费正清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江南早期工业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化兴起的时代背景及这一时期中国工业化发展的特点。(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制造业发展的阻碍因素。6.(2023上·广东广州·高一铁一中学校考期末)中华文化从传统步入现代,兼收并蓄。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仁”最扼要的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有同情心。达到“仁”的途径是“克己复礼”,即通过对自己的控制和约束以提高道德水平,从而符合“礼”的要求。孔子将“仁”看作道德的最高标准,他希望重塑统治者“为政以德”,以严格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以身作则,通过道德感化改善政治,而不是一味使用暴力和刑罚。孔子对春秋后期“礼崩乐坏”的变革、动荡形势感到不满,期望恢复西周的礼乐政治。——摘编自张机《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时间事件主要内容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和新式学校,建新式海军19世纪90年代戊戌维新运动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支持下推行“百日维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除旧布新20世纪前期新文化运动具有新思想的学者主张调护“德先生”“赛先生”反对旧伦理、旧政治、旧艺术、旧宗教、旧文学等材料三:说它是失败了,这同前面所说的是不是自相矛盾?不是。这次革命并没有达到它所预期的目标。西方列强在中国的支配地位没有受到削弱,在农村没有出现一场社会大变动,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矛盾一个也没有得到解决。革命的果实又落到旧势力的代表袁世凯手里。——摘编自雷颐《“中国农村派”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1)依据材料一概括“仁”的思想内涵,分析孔子提出“仁”的背景。(2)概括材料二中所列历史事件反映的共同主题及其背景。请任选一个事件说明其产生的最深远影响。(3)结合所学,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评价材料三中的“革命”。7.(2023上·广东深圳·高一深圳中学校考期末)清末民初的现代国家建设与国人对民主的认知有着紧密的关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甲午一役,国人因《马关条约》对朝廷宣泄不满情绪后,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到如何应对严峻的现实上。严复、张之洞等人对议会政治颇为期待,但对梁启超提出的“人人有自主之权”的民权思想并不感冒。其实民权与议会政治有着天然的联系,不过“权”在中国这样一个等级森严的传统社会中向来是一个敏感的词汇。因此,部分官绅对议会政治是有保留地接受。——摘编自闾小波《近代中国民主观念之生成与流变》材料二
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自经此次之实验,国中贤者,宝爱共和之心,因以勃发,厌弃专制之心,因以明确……然自今以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2月15日),《青年杂志》第1卷第6号。材料三
与五四爱国运动同时,德国、匈牙利相继爆发了响应苏俄社会主义革命的革命,西欧、北美、日本掀起了工人罢工的怒潮,亚洲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经过五四爱国运动高潮洗礼的中国人民深深感到这些斗争与中国的反帝反军阀斗争是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迅速引起了中国多数先进知识分子的进一步重视。与“五四”前只有李大钊等极少数人传播马克思主义不同,在“五四”后,迅速形成了一个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李大钊、陈独秀、陈望道等人开始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初步运用它探索中国社会根本改造的方向和道路。——摘编自张德旺《新编五四运动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末部分官绅有保留地接受议会政治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民国初年的政治特征。并说明出现这一特征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历史背景。8.(2023上·广东深圳·高一深圳中学校考期末)20世纪中国出现过两次西部地区的工业建设高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工业布局不合理,绝大部分工业建立在沿海地区。这种畸形布局,使上海和沿海沿江地区的工业受日本侵略的严重威胁。1937年,国民政府决定实施工业内迁计划。虽然内迁的工厂只占1937年全国工厂总数的11%,大量工厂因种种原因滞留沿海等地,受到战火破坏或沦入敌手,但内迁的工厂多是重要的企业,是中国工业的精华。这批骨干企业迁往大后方,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机械和纺织工业在西南西北的发展,成为战时后方工业的中坚。重庆、昆明、桂林、西安、宝鸡、兰州、汉中、衡阳、邵阳等城市,都逐渐成为初具规模的工业中心。——摘编自张宪文《试论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经济战略的转变》材料二
从1964年开始,我国在西南、西北内地省份为主的三线地区开展了一场以战备为中心的大规模基本建设,它历经“三五”到“五五”三个五年计划,安排了几千个建设项目。在三线建设过程中,中央还注意到照顾人民的利益,将基建投资从最初的1000亿元压缩到850亿元。广大建设者们怀着与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抢速度的决心,经过长达十几年的艰苦奋斗,三线地区国防工业的主要产品生产能力、技术力量都已超过一二线地区。许多长期不发达的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涌现了几十个中小工业城市,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摘编自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工业内迁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三线建设的特点。(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国民政府工业内迁和新中国三线建设的共同意义。9.(2023上·广东广州·高一广州市白云中学校考期末)政治民主化是现代政治发展的趋势和重要环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封建王朝专制统治覆灭的大局已定。新旧政权更迭之际,中国政治生活中出现了一定的权力真空。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进一步以法律形式规定了人们结社组党、参与政治事务的自由和权利。加之浓烈民族民主氛围的刺激,社会各阶层成员,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及知识阶层成员积极行动起来,创立政党,进行政治活动,试图以此夺取或控制政权,直接干预国家政治利益的分配。——摘编自于小英《政治道路选择与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确立》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到1954年,中国的政治制度与国家制度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的,《共同纲领》发挥了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并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此后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民主集中的决策机制被专断的领导意志所取代,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1982年宪法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从而将近代以来的制宪者所追求的富强梦想与实现民主、文明的现代需要结合起来。——摘编自何勤华《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宪法观念与实践历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出现的背景。根据所学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主要目的和历史地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宪政建设的特点,并指出其积极意义。10.(2023上·广东广州·高一广州市白云中学校考期末)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为进一步巩固对广大西南地区的统治,雍正皇帝在改土归流的基础上实行了一系列的开发政策。针对土税繁多且杂乱的现象,雍正采取轻收、划一政策,按内地“摊丁入亩”征收。雍正还在西南地区丈量土地、鼓励开垦,针对大量无主荒地或生荒地,他发牛种,给银两,分房屋以鼓励垦种。开发水路交通也是其措施的重要内容,如清廷在苗区组织苗民修筑公路,所修公路北达四川、东入贵州。雍正还在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开设学校,批准各州县科举之名额。——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等材料二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充分地照顾到了台湾同胞的最大利益。海峡两岸山水相连、骨肉同胞血脉相通,两岸统一后,台湾同胞可以与大陆人民共享中华民族在国际上的尊严和荣誉。两岸不仅在政治上可以共存,和平共处,而且在经济上合作往来,互惠互补。将台湾社会长治久安与中华大业统一在“一国两制”的架构下.无一不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最大利益。因此,以“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是最佳的选择。——摘编自民革中央联络部《台湾前途与“一国两制”》(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政府边远地区管理政策的特点并说明其产生的积极影响。(2)概括材料二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理由。(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家统一问题的认识。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参考答案:1.(1)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朝代:秦朝。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抵御外来侵略,防止分裂割据;有利于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基础;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2)特征:人民主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重视才能(3)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议会主权,限制王权;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政治权利。【详解】(1)制度: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朝代:结合所学可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积极作用:结合所学从国家的统一、抵御外来侵略、防止分裂割据、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经济文化的交流和传播等不同角度分析。(2)特征:根据材料二“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可知,人民主权;根据材料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可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根据材料二“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有的真正才能”可知,重视才能。(3)结合所学从《权利法案》颁布、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832年议会改革三个内容来说明。2.(1)差异:汉代因俗而治;唐代平等对待,向少数民族地区派驻官员,参与地方管理,加强对地方的监管。(2)册命官员、颁行政令;执行法律;征调兵马;征收贡赋。北庭都护府、
安西都护府【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国古代汉朝和唐朝时期。据材料一“汉朝为加强对周边民族的统治,设置与内地不同的边郡,以当地民族习惯分界,因俗而治”可得出汉朝因俗而治;据材料一“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则”“并使羁府州县制度化,在形式上保留原有当地统治机构,或‘华官参加’,或实行‘监管制’,使民族事务管理走向制度化”可得出唐朝平等对待,向少数民族地区派驻官员,参与地方管理,加强对地方的监管。(2)本题是特点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国古代唐朝时期。第一小问方式,据材料二“各羁縻府州的都督、刺史须经朝廷册命”可得出册命官员;据材料二“对于破坏国家统一的反叛活动,依法律严格处理”可得出执行法律;据材料二“允许羁府州保留兵马,但须听朝廷调遣”可得出征调兵马;据材料二“羁府州的各族统治者须向朝廷呈报‘版籍’,定期上交‘贡赋’”可得出征收贡赋。第二小问机构,根据所学,唐朝管辖西域天山南北地区的机构分别是北庭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3.(1)特点:①强化对工商业的控制;②集中于生产与流通领域的管控。影响:①缓解了财政危机;②打击了地方富豪,强化了中央集权;③一定程度遏制了土地兼并,促进自耕农的发展;④不利于工商业的健康发展。(2)背景:土地兼并盛行,均田制破坏;租庸调制无法推行;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变化:征税标准以资产为主;征税时间固定;税收明目简化;收税对象增加;赋税衡量权进一步上归朝廷。(3)变化:不再关心祖先名望,而以政治经济地位为重。社会变化:门第观念淡化。【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包括统一货币、盐铁官营、均输(国家统一征收、转销、调运货物)平准(国家平抑物价)。”可知集中于生产与流通领域的管控。根据材料一“算缗(对商人、工商业兼营者和高利贷者加征财产税)告缗(对匿财不报或报而不实者,没收全部财产)等。”可知强化对工商业的控制。影响:根据材料一“包括统一货币、盐铁官营、均输(国家统一征收、转销、调运货物)平准(国家平抑物价)”,可知缓解了财政危机,但不利于工商业的健康发展。根据材料一“算缗(对商人、工商业兼营者和高利贷者加征财产税)告缗(对匿财不报或报而不实者,没收全部财产)。”可知打击了地方富豪,强化了中央集权。根据材料一“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农民破产流亡。”可知一定程度遏制了土地兼并,促进自耕农的发展。(2)背景:根据材料二“唐代前期实行的基本赋役制度是租庸调。据《通典》记载,天宝十四年(755年)全国总人口为52918309人,其中不负担租庸调的竟有44700988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兼并盛行,均田制破坏,租庸调制无法推行,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变化:根据材料二“两税按户等征钱,按田亩征米粟,租庸调和其他杂税一概并入两税”,可知征税标准以资产为主,收税对象增加。根据材料二“为夏、秋两税。”可知征税时间固定。根据材料二“租庸杂徭悉省”,可知税收明目简化。根据材料二“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可知赋税衡量权进一步上归朝廷。(3)变化:根据材料三“一是择偶标准不像以前那样重门阀世族”,可知不再关心祖先名望。根据材料三“而看重金榜题名”,“二是比较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可知而以政治经济地位为重。社会变化:根据材料三“一是择偶标准不像以前那样重门阀世族”,可知门第观念淡化。4.(1)政令:推恩令。作用:削弱了诸侯国势力,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2)贡献:规模(疆域)超过前代;开创行省制度;通过赋役制度加强对边疆控制;因地制宜管理边远地区。(3)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广泛交流与交融;增强了国家内部的凝聚力;为以后国家版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有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同时也有利于反抗侵略。【详解】(1)政令:根据材料一中“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可知,汉武帝颁布了推恩令。作用:根据材料一中“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恩令的实行削弱了诸侯国势力,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2)贡献:根据材料二中“元代的大一统规模超过前代”“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可知,元朝的规模(疆域)超过前代;根据“元朝逐渐形成一套行省制度”可知,元朝开创了行省制度;根据“对边疆的控制也在前代的基础上更为强化”“很多过去大一统王朝的‘羁縻之州’,到元朝‘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可知,通过赋役制度加强对边疆控制;根据“对漠北、东北、云南、吐蕃等边远地区,元朝都因地制宜实施了有效的行政管理”可知,因地制宜管理边远地区。(3)意义:根据材料三中“在清朝疆域里,内地分立18省,分设巡抚、总督治理。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思想、民族、外交和国家治理等方面分析可知,清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版图的奠定,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广泛交流与交融,增强了国家内部的凝聚力,为以后国家版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有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同时也有利于反抗侵略。5.(1)特点:以纺织业为代表;手工纺织产量规模的扩大;生产技术的进步(不断改进的生产工具、生产工艺的发展);分工明确;出现专业化市镇。原因:经济重心在南方;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江南;棉花种植得到推广;商品经济发展;社会习俗的影响。(2)背景:工业革命的扩展;鸦片战争影响;洋务运动的兴起。特点:主要发展重工业;设备、技术等严重依赖国外。(3)阻碍因素:国内市场的狭小;农业落后和农村经济的凋敝;政治制度落后;近代经济制度缺乏;外国经济侵略和外国资本的制约。根本原因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纺织业是明清江南工业中最大的部门”可分析出以纺织业为代表;根据材料“明后期江南的棉布产量为5,000万匹,清中期为10,000万匹”可分析出手工纺织产量规模的扩大;根据材料“斜身式花机的出现大大改进了织机的性能,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增强了工人操作的精确度,发展了纹络花样等工艺,此外棉布的染色技术也有提高”可分析出生产技术的进步(不断改进的生产工具、生产工艺的发展);根据材料“在棉纺织业中最重要的分工为织和纺两大工序的分离,手工业生产与农业的分离,家庭内部的分工”可分析出分工明确;根据材料“江南的松江、苏州、无锡发展为棉纺织基地”可分析出出现专业化市镇。原因:结合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可分析出经济重心在南方;结合所学可分析出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江南;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棉花种植得到推广;结合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可分析出商品经济发展;结合所学可分析出社会习俗的影响。(2)背景:根据材料“十九世纪中叶”可分析出工业革命的扩展;根据材料“西方资本主义以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可分析出鸦片战争影响;根据材料“中国于十九世纪后半期创建新式工业”可分析出洋务运动的兴起。特点:根据材料“机船矿路”可分析出主要发展重工业;结合所学可分析出设备、技术等严重依赖国外。(3)阻碍因素:根据材料“有限的经济资源”可分析出国内市场的狭小;根据材料“十九世纪后期的中国经济是贫困的:农村人口在人地比例日趋不利的情况下生活,农业技术发展潜力消耗殆尽”可分析出农业落后和农村经济的凋敝;根据材料“在只有根本的政治变革才能打破的传统束缚中一直没有发挥作用”可分析出政治制度落后;根据材料“工业各种组织特别是近代银行制度并不存在,政府不能建立和保证一个有法律、商业和教育等制度的体制”可分析出近代经济制度缺乏;根据材料“由于没有关税自主权和外国人已索取的特权,华资企业无法与进口货和外资企业竞争”可分析出外国经济侵略和外国资本的制约。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根本原因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6.(1)内涵: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政以德。背景:春秋时期社会动荡,礼崩乐坏。(2)共同主题:近代中国的救亡探索之路。共同背景:近代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文明的传入。影响:选择洋务运动,其深远影响是: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历程。(或者选择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或者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3)评价: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辛亥革命推翻“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其革命任务,没有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详解】(1)本题为特点、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春秋时期(中国)。第一小问内涵,根据材料“对人尊重和有同情心”“通过对自己的控制和约束以提高道德水平,从而符合‘礼’的要求”可知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政以德。第二小问背景,结合百家争鸣的背景可知春秋时期社会动荡,礼崩乐坏。(2)本题为特点、背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前期(中国)。第一小问共同主题,根据材料中的事件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共同特征可知为近代中国的救亡探索之路。第二小问共同背景,结合近代中国的社会特征可知近代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文明的传入。第三小问影响,三个历史事件任意选择一个,如选择洋务运动,根据材料“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和新式学校,建新式海军”可知其深远影响是: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历程。选择戊戌变法,根据材料“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除旧布新”可知是近代中国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选择新文化运动,根据材料“反对旧伦理、旧政治、旧艺术、旧宗教、旧文学等”可知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3)本题为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20世纪初期(中国)。结合近代化史观的内涵及辛亥革命的影响分析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辛亥革命推翻“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其革命任务,没有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7.(1)原因:清政府的统治腐朽落后,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增强,主张参政议政的权利;西学东渐影响下,开始从学器物转变为学制度;官绅群体的阶级局限性(或官绅受封建思想束缚)。(2)特征:民主与专制斗争激烈(或民主不断受到专制的践踏)。(只答专制色彩浓厚或有民主色彩)原因: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广泛传播;儒家传统思想影响(或专制思想根深蒂固)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辛亥革命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3)背景:十月革命的发生;一战令知识分子对西方式的民主深感失望;五四运动的爆发;世界工人运动及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及宣传。(任答4点可)【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一“甲午一役,国人因《马关条约》对朝廷宣泄不满情绪”可知,清政府的统治腐朽落后,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结合所学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相关知识可知,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增强,主张参政议政的权利;根据材料一“对议会政治颇为期待”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学东渐影响下,开始从学器物转变为学制度;根据材料一“不过“权”在中国这样一个等级森严的传统社会中向来是一个敏感的词汇”可知,官绅群体的阶级局限性(或官绅受封建思想束缚)。(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小问特征,根据材料二“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可知,民主与专制斗争激烈(或民主不断受到专制的践踏)。(只答专制色彩浓厚或有民主色彩)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可知,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广泛传播;根据材料二“专制之心”并结合所学可知,儒家传统思想影响(或专制思想根深蒂固),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辛亥革命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3)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三“响应苏俄社会主义革命的革命”可知,十月革命的发生;结合所学可知,一战令知识分子对西方式的民主深感失望;根据材料三“五四爱国运动”可知,五四运动的爆发;根据材料三“德国、匈牙利相继爆发了响应苏俄社会主义革命的革命,西欧、北美、日本掀起了工人罢工的怒潮,亚洲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可知,世界工人运动及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根据材料三“在‘五四’后,迅速形成了一个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李大钊、陈独秀、陈望道等人开始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初步运用它探索中国社会根本改造的方向和道路”可知,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及宣传。8.(1)背景: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工业集中分布于沿海地区;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威胁沿海工业;国民政府组织实施工业内迁。(2)特点:以战备为中心;集中在西南、西北内地省份;由国家计划主导;持续时间长、建设规模大;注意照顾人民利益。(任答4点可)(3)共同意义:提高国防能力;改善工业布局;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彰显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民族精神。(任答3点可)【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由材料一中“长期以来,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工业布局不合理,绝大部分工业建立在沿海地区”可知,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工业内迁的背景一在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工业集中分布于沿海地区;由材料一中“这种畸形布局,使上海和沿海沿江地区的工业受日本侵略的严重威胁”可知,背景二为沿海工业受到日本侵华的威胁;由材料一中“1937年,国民政府决定实施工业内迁计划”可知,背景三在于国民政府组织实施工业内迁。(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由材料二中“从1964年开始,我国在西南、西北内地省份为主的三线地区开展了一场以战备为中心的大规模基本建设”可知,三线建设的特点有:以战备为中心;集中在西南、西北内地省份;由材料二中“它历经‘三五’到‘五五’三个五年计划”可知,由国家计划主导;由材料二中“长达十几年的艰苦奋斗”“安排了几千个建设项目”可知,持续时间长、建设规模大;由材料二中“中央还注意到照顾人民的利益”可知,注意照顾人民利益。(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由材料一中“内迁的工厂多是重要的企业,是中国工业的精华”“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成为战时后方工业的中坚”“逐渐成为初具规模的工业中心”,以及材料二中“广大建设者们怀着与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抢速度的决心,经过长达十几年的艰苦奋斗,三线地区国防工业的主要产品生产能力、技术力量都已超过一二线地区。许多长期不发达的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涌现了几十个中小工业城市,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者的共同意义,可以从国防事业、工业布局、区域经济发展、民族精神的培养等角度进行分析。9.(1)背景:封建王朝专制统治被推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民国初年,政治环境相对宽松;社会新阶层力量的壮大。目的:维护民主共和,限制袁世凯独裁。地位: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或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2)特点:宪政建设在曲折中发展;受政治运动影响明显;将国家建设与民主政治建设相结合;形成中国特色的宪法体系。意义:为依法治国提供保障;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现代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一“清帝退位,封建王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海南澄迈县就业局招聘见习生1人模拟试卷及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广东惠州市博罗县东部自来水有限公司招聘及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新)
- 2025年松原市繁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开招用编外(聘用)人员的(20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突破训练)
- 2025广东惠州市惠阳区教育局选调下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5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必刷)
- 2025福建厦门夏商集团有限公司招聘2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考点梳理)
- 2025安徽蚌埠市五河县乡村医生“乡聘村用”招聘30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完整答案详解一套
- 2025福建福州市招聘培训顾问1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网校专用)
- 2025年甘肃陇南事业单位预计将于5月中旬发布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易错题)
- 2025广西柳州市柳江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子公司柳州市堡鑫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招聘工作人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
- 2025贵州务川自治县司法局、县审计局和砚山镇人民政府招聘城镇公益性岗位人员6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典优)
- 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工具汇编
- 采光顶玻璃拆除施工方案
- 医院电梯乘坐安全培训课件
- 2025重庆市勘测院有限公司招聘6人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钢厂安全教育培训课件
- 第一部分 第七章 第41课时 气象灾害(重难课时)2026年高考地理第一轮总复习
- 2025年中国航空发动机整体叶盘零件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考数学真题知识点分类汇编之二次函数(四)
- 2025年注册会计师题库带答案分析
- 呼吸科出科考试题临床及答案2025版
- 设计管控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