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时期的香港教育_第1页
日治时期的香港教育_第2页
日治时期的香港教育_第3页
日治时期的香港教育_第4页
日治时期的香港教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日治時期的香港教育姓名:廖世文學生編號:02157490目錄內容頁數前言3資料來源4日治時期的教育數據5-9佔領初期的教育政策10-11日治期間的專上教育12-13香港東亞學院14-16中小學復課17-22師資培訓23對奴化教育的反抗24非正規教育---私塾的出現25-27非正規教育---日語學習班28-29非正規教育---報刊及其他30-31教育在淪陷時期的地位32總結33-34參考書籍目錄35前言1941年12月8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正式爆發,香港亦於同日受到日軍的攻擊。駐港英軍經過了十八天的苦戰後,香港總督楊慕琦代表港英政府於12月25日聖誕日宣佈投降。香港正式進入「三零年八個月」的苦難歲月。

淪陷期間,由於市民生活困苦,加上戰爭的破壞,教育事業幾乎陷於停頓,學生人數由1941年的十一萬八千人銳減1945年的四千人。儘管如此,日本軍政府仍實行了一系列政策推行其「奴化教育」,藉以鞏固其對香港的管治,並粉飾太平。當時專上教育已陷於癱瘓,只有中小學教育仍勉強維持。因此,日治期間的三零年八個月可說是香港教育的黑暗時期。資料來源---從哪裡搜集相關資料?1.原始資料:主要以淪陷時期的報章為主,包括:HONGKONGNEWS、華僑日報,藉以反映歷史的真實性及作為引證2.二手資料:主要以坊間的有關日治的資料為主,藉以補充部份未能從原始資料得出的數據,並提供指導方向日治前後學生人數比較淪陷前後學校數目比較1943年失學兒童佔適齡兒童

(6-15歲)的比例以上數據說明了……….1.學童失學的情況嚴重:據當時的日本官方數據顯示,年齡介乎6至15歲的適齡兒童約為15萬名,其中約五分一為有能力就學的中等收入家庭子女,如非戰亂,就學人數至少應有3萬多。但從以上的數據可見,只有約3千人能就學,反映出當時學童失學的情況相當普遍。2.市民生活困苦:日治時期,大部份市民在三餐不繼的情況下,根本就無法負擔昂貴的學費,因此大部份學童只好被迫放下書包,斷送了接受教育的大好機會。雖有少部份學校在軍政府資助下復課,但這只不過是一點點綴而已。奴化教育影響有限:由於當時日人設立的學校為數不多,學生人數至1941年時,亦只有10,000多人,憑此少量的學生人數,所謂的「東洋精神」實難以對一般的港人產生重大的影響,可以說,軍政府並未能對港人施行有效的奴化教育政策。佔領初期的主要教育政策淪陷初期,日本軍政府一方面為了粉飾太平,一方面為了推行日化教育,因此希望盡快重開學校。稍後,軍政府在報紙上刊出告示,宣佈原來的中文學校經過甄選便可以復課,原教師經文教課面試後可註冊。為配合其日化政策,軍政府當局全面禁止使用英語。學校禁止以英語授課,原有的街道及區域名稱被冠以日式名字,甚至連廣告牌上的英語字句亦被消除。當時的教育亦全面日化,中小學規定每週須教授日語四小時,並設立「日本語教員養成所」及「教育學院教員研究習班」專門培訓日語教師。除了日語的教授外,軍政府設立的官立學校更教授東洋精神、日本事情、日本道德、禮法等。藉以灌輸所謂的「大東亞文化」。事實上,當時的日本軍政府認為,學習日語及日本文化是市民的責任,學好日語被視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因此當局認為必需由盡快扭推行日化教育政策。專上教育概況淪陷期間,香港的專上教育陷於停頓,戰前的兩所專上學院----香港大學及羅富國師範學院,於淪陷後相繼停辦。戰爭期間,香港大學大部份的校舍、儀器以政紀錄亦遭受破壞,部份教職員甚至被拘留於赤柱集中營。(右圖為受戰火摧毀的香港大學本部大樓)

當時不少就讀於兩所專上學院的學生都紛紛逃難至中國內地。香港大學更曾於1942年1月,舉行兩次的特別畢業典禮,分別頒發戰時學位予醫學院畢業生及「戰時學位」予完成兩年大學學位課程的學生。日軍亦霸佔了當時幸免於戰火而保持完整的香港大學鄧志昂中文學院作療養所,馮平山圖書館則成為了當時的「香港圖書館」,其他的校舍及宿舍等則成為日軍軍官的休養所。官立學校---香港東亞學院成立概況:當時香港大學及其他專上學院受戰火摧殘,為彌補專上教育的空隙,軍政府決定將當時的「教育學院」升格,成立所謂的「香港東亞學院」藉以提供師範教育。有指東亞學院是以香港大學的各建築物為校園。1943年4月1日,香港東亞學校正式成立,施行師範訓練,並為軍政府培訓公務人員。東京當局更派出「專門人員」教授重點科目如日語、日本歷史,以及「經學」等。設立的目的:以師範教育為主體,使「香港估領地內居住之中國青年,以東洋精神為原則,日本道德為基礎,實行師範教育,目的即養成中國人成為真正的東亞中國人」。簡言之,就是要令港人認同日本的統治特點:設立東亞學院亦不是統以教育為目標,除一般的學術、教育外,當中亦滲透了不少強調日本文化、道德、人格修養甚至是政治軍事等元素(這與當時的中小學情況亦甚為相近)。科目:國語(日語)、修身公民、體練、音樂、商業,其中以「國語」為最重要,每週授課時間達22小時(一週總授課時間為32小時)知識份子何去何從?1.被拘留:被認為是敵人的教職員,均被扣拘留於赤柱集中營。2.逃亡:部份大學生逃往未被日軍佔領的中國內地繼續升學,據英國駐重慶公使的報告,從各院系逃亡的大學生達357。部份學生,約百餘人則至東南亞各地。總括而言,他們的生活甚為困苦。3.輟學:由於軍政府並不重視大專教育,香港大學後課無期,加上生活困苦,大部份學生惟有選擇輟學中小學教育概況中小學後課:日軍入城後不久,即宣佈原有的漢文學校經甄別後即可復課,但禁止教授英語。1942年1月5日,港九各學校商議復課。由於當局規每週必需教授日語四小時,各校遲至該年5月,即當時的「初級教員講習所」中的教師畢業後才復課。當時約有20家學校,包括聖保祿、培正、聖類斯、麗澤、德貞等各中小學。教科書的編訂為配合日化政策及美化「大東亞戰爭」,當時的總督部民治部文教課編訂了新教科書,並規定各校採用。

從中文課本看日治教育

以下是日治時期的中國語文課本---《高小公民》的目錄:目錄首頁:《卷頭告諭》一:新生香港二:興亞進行曲三:農為國本四:慎言五至七:由香港至東京(一至三)八:日本刀九:香港史料之一頁十至十一:鴉片故事(一至二)十二:忠靈塔十三:日本的體育十四:中日文化交流十五至十六:遊日歸來(一至二)《卷頭告諭》是當時日本總督磯谷廉介(右)履新當天向全港發表的,其他如忠靈塔、日本刀、日本的體育等篇章均以教授日本文化社主要內容,課程充滿日本文化。以從另一篇章《香港史料之一頁》的節錄中,亦可見當時的奴化教育如何以「大東亞史觀」描述新界村民抵抗英國政府接管新界,藉以鼓吹所謂的「中日合作」、「大東亞共榮圈」等觀念,現節錄如下:

……但是,錦田的人們呀,你們現在不必向英政府那樣奉承,由昭和16年(1941年)12月25日,新的歷史開始了,入了日本軍政府的現在,我們把英政府時代的罪惡暴露出來,也不算是什麼一回事。

現在我們在日本軍政府之下,要認清情勢,服從當局的方針,務須十分協力的創造新生的香港……雖然上文是中文課本,但卻是「日本化」的中文,不倫不類,可見當局著重的是灌輸「奴化意識」,亦反映出當時的文教課人才凋零,大部份的知識份子、文化界人士都不願與軍政府合作。校舍受損及教科書的短缺戰爭期間,當時許多中小學校原有校舍都毀於戰火,例如當時的皇仁書院,戰前被闢作臨時醫院,日軍佔領香港後被日軍用作騎兵總部,後來日軍調走,最後校舍亦被拆毀。可見當時中小學校大多數都受到嚴重破壞。此外,教師面對的其中一項困難是教學資源及教科書嚴重貧乏,學生甚至需要抄寫戰前僅存的課本作為教材。儘管如此,當時部份教科書則由日本運到,以便教授日語及文化。

師資培訓由於軍政府一再強調以日語為主的奴化教育,所有日語不及格的教員都必需進入港九各地的教育補習所補習。1942年6月23日,日語教員講習社所成立,為教員提供日語訓練。教師必須考試合格後才可擔任教員。當時以日語教學為主的學校約佔57所,學生約4370人,教職員約300人,登記認可的教師約700餘人。據當時由東京來港的鮫島盛隆牧師在《香港回想錄》記載,大部份的年輕教師因不願在日軍佔領下工作,紛紛逃回內地,加上外籍教師都已撤離,造成教員嚴重短缺,令日治時期的教育更為凋零。對奴化教育的反抗在奴化教育下,教師被迫以日語授課,部份學童因反日情緒高漲,日語成績欠皆,飽受政治逼害,部份更被當眾打死。有些華人寧願就讀私塾,甚至失學,也不願接受奴奴化教育。不少年輕的教師亦因不願在日軍佔領下工作,亦紛紛逃回內地。著名史學家陳寅格於1942年曾滯留在港,軍政府曾以40萬元利誘陳氏主持「香港東亞文化學院」,但遭陳氏拒絕,最後陳氏亦於該年5月離開香港,令日軍意圖不得要領。

非正規教育---私塾的出現淪陷時期,香港大學等的專上學院,原有的官立學校、社團辦的義學以及其他私立學校均一律停辦,當時的華人學生如不願接受奴化教育,或不願受到政治逼害,就只有選擇入讀私塾接受非正統的教育。私塾教授的主要是傳統的課程如《三字經》、《千字文》、《幼學詩》、《四書》、《成語考》等,每所私塾收生約30至40人,收費多少不等,其後貨幣貶值,改收米糧,市民在三餐不繼的情況下,令許多家庭都未能負擔如此高昂的學費。雖然如此,私塾仍如雨後春筍,直到香港重光後才被取締。官方中小學校與私立學校的比較官方華文教育私立學校---私塾教學語言日文中文學生人數比戰前減少98%增加增加(實際數目不詳)學校數目比戰前減少98%增加(實際數目不詳)中文課文內容舉例新生香港三字經香港史料之一頁千字文日本的教育幼學詩日本刀四書由香港至東京成語考總結主要教授日本文化主要教授傳統中國文化非正規教育---日語學習班淪陷期間,日語取代了英語成為了香港的支配性語言,基於實際需要,出現了大量的私人日語學習班。軍政府亦基於施政的方便(因當時的官方語言為日語),以及灌輸「大東亞文化」,培練行政人員等因素,亦樂見此類學習班的出現。部份日軍政府的官員更認為學習日語是香港市民的義務,甚至是作為「建設大東亞精神的重要途徑」。概況:據1943年3月的統計,全港約有41所日語講習所、人數約有4000人。

從日治時期的報章看日語學習班從淪落時期的報章---HongKongNews及華僑日報的廣告中,發現當時私人日語研習班的廣告比比皆是,說明了港人學習日語是十分普遍的社會現象。由於報讀日語的港人甚為踴躍,以致市面上的日語課本供不應求,部份日語學校收錄了多達600-700名學生,更分日夜兩班授課。

非正規教育---報刊淪陷時期的兩份主要中英文報章-----《華僑日報》及《HongKongNews》,亦極力向市民灌輸日本文化及語言。兩份報章每日均以不少篇幅教育市民日語的發音方法、日語文法、日本文化等。日本的歷史亦佔了報刊中的顯著位置,以《HongKongNews》為例,就以每日連載的方式教授市民日本歷史。當時的軍政府除了以正規的教育向市民灌輸日本文化外,報章亦為其奴化教育的重要工具。其他教育模式從當時的報章---HongKongNews及華僑日報中可見,有不少電台節目教授日語。部份日資工廠甚至設有免費的日語教授班提供日語教育。教育在淪陷時期的地位總言之,教育為軍政府達戰略宣傳的手段(即宣傳所謂的大東亞精神)。1.教育從未受重視,從學校數目的銳減輟學學生的人數銳增、專上教育的停止等實際事例已說明了軍政府從沒有重視本地教育。2.私校亦未受法律的保障,教員、校長可被隨時取消其教員資格,可謂動輒得究。3.教育為軍政府政治目的的手段,全為政治需要而設,完全受制於軍政府,沒有獨立的地位。教育只淪為當權者的工具。總結1.香港教育的黑暗時代:三零年八個月無疑是香港教育史上的黑暗時代。大部份的學童因為種種原因而被逼綴學,專上教育完全停頓,大部份的中小學校亦受到戰火摧殘而亦能繼續授課,只有少數幸運的學童能繼續上學。儘管如此,學童面對的是奴化教育,他們不但被逼接受以敵人的語言上課,更要學習敵人的歷史及文化,有時更會因未能學好日語而受到政治逼害,甚至毆打凌辱。他們的心情實難以用筆墨所形容。2.奴化教育的實施:總括而言,日本軍政府實行的是奴化教育。日本希望透過教育灌輸所謂的「中日合作」、「大東亞共榮圈」等意識,達到長治久安,控制思想的目的。長遠而言,日本亦希望能培訓出一批「日化港人」,協助日軍政府推行政務。但隨著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的失敗,日本的意圖最後亦徹底失敗。3.教育淪為政治工具:日本軍政府提倡日語教學、東洋精神、推廣日本文化,其目的是基於政治的考慮,並非基於實際的需要。教育只是日本其圖征服亞洲的工具之一而已。參考文獻書籍1.Ward,RobertS.,HongKongUnderJapaneseOccupation:ACaseStudyintheEnemy’sTechniquesofControl,19432.《HongK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