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文学思潮_第1页
新时期文学思潮_第2页
新时期文学思潮_第3页
新时期文学思潮_第4页
新时期文学思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时期文学思潮

前言

1976年10月以后的中国文学通常称为新时期文学。新时期文学以1989年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根据1976-1989年文学思潮流变的大致状况,我们分三个阶段来介绍:1976年——1980年——1985年——1989年一、新时期文学的复苏

(一)政治和文艺的拨乱反正1.天安门诗歌运动:1976年4月5日,天安门广场掀起一场以悼念周恩来总理逝世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诗歌创作运动。主要利用旧体诗词的形式,表达人民对“四人帮”祸国殃民的愤怒与声讨,对光明和理性的呼唤,对周总理的歌颂和怀念。四五诗歌运动宣告了“假大空”的文革文学末日的到来,也成为“伤痕文学”的发端。

2、政治的拨乱反正

①1976年底,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央对文革作出了定性。

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引发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③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批评两个“凡是”,要求“解放思想”;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提出党的工作重点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文艺界拨乱反正和艺术自由的提倡

1977年至1979年,集中清算了“四人帮”的极左文艺观念;文艺组织恢复工作。文学刊物相继复刊;一批被打倒的作家“归来”,重新获得了创作的权利和自由。1979年10月,第四次全国文代会,提出艺术民主,文艺界全面解冻。1984年12月作协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提出创作自由的口号。第四次文代会上的曹禺(左)、丁玲(右)第四次文代会上的周扬和邓小平

(二)文艺论争

1、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论争

对“文艺从属于政治”,“文艺必须为政治服务”提出了置疑。对文艺自身发展规律的重视和重新认识,为1980年“二为”方针(“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提出作好了理论和舆论准备。

2、关于现实主义的论争

对现实主义中真实性的重新认识。对生活事实与生活真实,生活本质与生活真实,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真实性与倾向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对以真实性为核心的现实主义达成了共识(朱寨、何西来、徐俊西、程代熙等的文章)。二、80年代前期文艺思潮(一)文学潮流

1.伤痕文学:直接起因于揭露文革的灾难,描述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的官员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伤痕文学走出了文革的假大空颂歌模式,直面血泪人生。蓬勃发展时间为1978-1980年间。刘心武的《班主任》(1977年11月)标志“伤痕文学”的发端。主要作品:卢新华《伤痕》、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冯骥才《啊!》、莫应丰《将军吟》、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陈国凯《我应该怎么办》等。从维熙周克芹

2.反思文学:反思文学是略晚于伤痕文学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是伤痕文学发展的深化和必然结果。反思文学把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道路的曲折过程联系起来,深刻揭示了建国以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重要作品:高晓声《李顺大造屋》、谌容《人到中年》、张贤亮《灵与肉》《绿化树》等。3.改革文学:改革文学的思想内容旨在呼唤、表现城市和乡村的变革。蒋子龙的小说《乔厂长上任记》是“改革文学”开启风气之作。

重要作品: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燕赵悲歌》、张洁《沉重的翅膀》、李国文《花园街五号》、何士光《乡场上》、贾平凹《腊月·正月》等李国文

(二)文学论争

1、对文学中人性、人情、人道主义的讨论:

基于对文革文学的反思,文学开始呼唤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和人的权利。关注文学中关于人的“异化”问题。

2、关于现代派的讨论:论争由徐迟1982年发表的《现代化与现代派》一文引起:①需不需要现代派;②现代派好不好;③现代派与伪现代派。徐迟朱光潜三、80年代后期文学思潮

时代背景:中国的改革全方位化,深入化和快速化。(一)文学发展状况1985年起,文学进入新变时期,出现了鲜明个性和风格独特的作品。如郑义的小说《老井》、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莫言的《红高粱》、刘索拉《你别无选择》,韩少功的《爸爸爸》、方方的《风景》,王朔的《顽主》等。

1、文学的本体性受到关注。作家尤其关注文学形式的意义、价值和作用,表现生活替代了“反映生活”,文学观念发生了整体位移。2、文学生命意识的觉醒。文学中性意识和生命意识的觉醒和张扬。如张贤亮、王安忆、贾平凹、铁凝、刘恒等的小说创作。3、重要的文学创作潮流:寻根文学:80年代中期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韩少功、张承志、阿城、郑义、贾平凹、莫言、王安忆。把目光投向了民族文化,尝试以现代意识去观照民族文化传统以及民族心理深层的文化积淀,从文学与文化的关系中去寻求民族文化的根。先锋小说:马原、洪峰、余华、格非、苏童的“先锋小说”致力于艺术创新,把现代主义文学的探索推向了极至。新写实小说:80年代末池莉、方方、刘恒、刘震云为代表的新写实小说,主张还原现实生活的原生态,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注重表现普通人的生活烦恼与欲望,追求客观冷静的叙述方式。

(二)文学论争

1、文学主体性的讨论:1984年到1987年,刘再复发表了一系列围绕“人的主体性”来研究文学的论著,引起讨论。有关文学主体性的争论焦点是人的主体性的认识和人的主体性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2、文化寻根的讨论:文学论争从纯粹的文学作品变化到对纯粹理论的争鸣。文学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显示出强烈的本土意识,出现了“文化寻根”热等,出现了以地域文化为明显标识的作家。如韩少功、李杭育、郑万隆等。刘再复李杭育

3、关于重写文学史的讨论

1988年4月,《上海文论》开辟“重写文学史”专栏,陈思和、王晓明主持。重写文学史是80年代后期文艺观念深刻变革的结果,也是引进西方文艺批评观念的结果。主要是文学回归自身的呼声,“使之从从属于整个革命史传统教育的状态下摆脱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审美的文学史学科”。它引发了文学观念上的变革。王晓明陈思和

四、90年代以来的文学思潮

一、90年代的文学环境:1、市场经济的全面展开。2、文化体制的改革:①削减“专业作家”的人数②版税制度的全面实施③社会、个人资本对书刊出版的注入④经济集团活动的方式影响规范文学的取向

3、“大众文化”的迅速崛起:①以大众娱乐节目和电视连续剧为主要内容的电视的蓬勃发展。②时尚、消闲性报纸杂志和书籍的大量涌现。③网络的迅猛发展。二、文学界的分化:90年代规模、影响较大的文化论争:1、1993——1995年间的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2、90年代中后期逐步呈现的“新左派”和“新自由主义”的分岐。王晓明汪晖

90年代作家的“存在方式”的复杂情形:①“自由撰稿人”②作家下海③重返文坛④“兼职诗人”⑤“亚文学”写作⑥作家与市场营销身份“合二为一”⑦作家进入高校成为教授芒克一家钟阿城三、九十年代的重要文学现象:1、新写实小说:和“先锋小说”同时或稍后出现的是“新写实小说”。在1989年第3期该刊的“卷首语”中,编者对什么是新写实小说作了比较正式的说明:“所谓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

2、新体验小说:⑴概述

1993年9月25日《北京文学》编辑部邀请陈建功、赵大年、母国政、刘庆邦、许谋清、王祥夫等中青年作家召开座谈会,决意联合发起“新体验小说”创作大联展。1993年11月9日《北京文学》又邀请在京的毕淑敏、徐小斌、刘毅然、齐庚林、王愈奇等10位青年作家举行组稿会。以后《北京文学》从1994年第1期起,开始接连推出“新体验小说”,引起了文坛的关注。代表作品:

毕淑敏的《预约死亡》陈建功的《半日追踪》毕淑敏陈建功

⑵新体验小说的艺术特色:①亲历性:新体验小说的创作基点。②现时性:新体验小说的叙事方式。③体验性:新体验小说的情感内涵。④平易性:新体验小说的审美风范。

3、新市民小说:⑴概述

1994年底,《上海文学》和《佛山文艺》刊出了“‘新市民小说联展’征文暨评奖启事”。启事中说:“城市正在成为九十年代中国最为重要的人文景观。一个新有有别于计划体制时代的市民阶层随之悄然崛起,并且开始扮演城市的主要角色。在世俗化的改革奔小康的利益角逐之中,个人的生命力空前勃动,然而它又是极其原本与粗始化的。城市的发展将成为中国当代文化的生长点之一,它最终将会给古老的中华文明带来什么,现在尚难完全把握,但是它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一个不容回避的人文命题,处于城市社会生活的现实背景之下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期刊,也必将对这一命题加以自己的演绎和阐释。”启事宣告将从1995年起发起和举办“新市民小说”的旗号,刊载了新市民小说作品。邱华栋,凡一平,胡丹娃,何顿,张欣,姜丰等。

⑵新市民小说基本内容:①邱华栋的《手上的星光》:市民社会的奋斗与挣扎。②张欣的《爱又如何》:市民社会的性爱与欲望。③孙春平的《放飞的希望》:市民社会的思考与批判。邱华栋孙春平张欣

⑶新市民小说的其它代表作品:凡一平《女人漂亮男人聪明》、何顿的《就这么回事》《我们像葵花》、胡丹娃的《假面女人》、姜丰的《情人假日酒店》何顿凡一平姜丰胡丹娃

4、新生代小说:九十年代以后,文坛上出现了一种贴近现实生活、关注平民人生的倾向,使九十年代的文学创作呈现出与八十年代不同的意蕴。一些年轻的小说家脱颖而出登上文坛,成为九十年代令人关注的文学现象,朱文、韩东、鲁羊、徐坤、刁斗、李冯、王彪、述平、邱华栋、毕飞宇、刘继明……以对自我人生与心态的录写与描绘,以对他们这代人的生活境遇和精神状态的深刻体验和生动叙写,成为九十年代文坛的一种景观。由于他们大都出生于六十年代,出现于九十年代的文坛,他们被人们称为“晚生代作家”,或叫做“文革后作家”,或称为“六十年代出生作家”,或叫做“新生代作家”。

朱文刁斗鲁羊韩东

5、“现实主义冲击波”:指的是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在90年代中期之后由于河北的“三驾马车”——谈歌、何申、关仁山——的崛起而进入一个新阶段。他们积极关注我们社会当下的生活,关注社会下层百姓的窘困处境,关注社会改革途中的曲折与艰难,也关注现实生活中种种不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