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同步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同步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同步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同步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同步练习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练习一、单选题1.南朝梁武帝曾说:“有能通一经,始末无倦者,策实之后,选可量加叙录,虽复牛监羊肆,寒品后门,并随才试吏,勿有遗隔。”这说明,当时(

)A.九品中正制在逐步规范 B.拓宽了士族入仕的途径C.门阀制度逐步走向衰落 D.儒家思想开始融入选官2.据长沙走马楼出土的吴简统计,孙吴时期临湘县乡吏总数的26%、县吏的40%、县卒的33%都出身于“潘、邓、黄、谢”四大家族,这反映出当时(

)A.门阀影响地方官的选用 B.南渡高门士族执掌朝政C.江南经济有进一步发展 D.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成熟3.下图为1993年在江苏连云港尹湾汉墓出土的木牍《集簿》,上面记载的内容主要有: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和吏员的配备;户口数、性别及年龄结构,流民安置;提封、侯国邑属国、宿麦田及桑田面积的增减变化;钱谷出入。该《集簿》的主要用途是(

)A.作为官员考核的依据 B.记录郡国官员的不法行为C.作为征发赋役的参考 D.记录地方机构的设置情况4.明朝为了保证科举能选拔出不同地域的优秀人才,从1427年起,在会试中实行南北卷。会试录取100人,其中南方60人,北方40人。后来,南北卷演变为南北中卷,录取比例也逐渐稳定,南卷、北卷和中卷的录取人数分别占会试录取总人数的55%、35%和10%。据此可知(

)A.官员的考核制度日趋严密 B.人文环境决定人才选拔C.人才选拔注重协调区域间差异 D.选拔方式日趋公平合理5.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经历多阶层之变动,并对其演变进行了如下的分期(见下表)。以下选项中,符合下表中社会演变分期之观点的是(

)表:中国古代社会演变分期历史阶段时期封建社会西周、春秋游士社会战国郎吏社会两汉门第社会魏晋南北朝前期科举社会唐至宋以前后期科举社会明清A.古代社会的阶级演变以士为中心 B.贵族血缘政治影响社会的变化C.皇权专制为核心的权力分配原则 D.官员的选拔影响专制集权统治6.南朝时,寒门人士出任品级不高的中书舍人的现象较为突出。刘宋时,寒门出身的戴法兴、戴明宝、巢尚之等人出任中书舍人,孝武帝刘骏处理官吏选授、升降和赏罚等大事,都与他们商议,然后做出决定。连士族出身的太尉王俭都自叹不如。这种现象说明(

)A.选官制度变革使人才选拔更加公平 B.原有的统治基础不能适应社会发展C.世家门阀的统治地位已经走向崩溃 D.中书舍人成为中枢决策机构的核心7.唐朝时,科考前考生常托人将自己的习作上呈给主考官或朝中大员,以期自己的作品获得认可以及公开赞扬,这种比拼人脉的做法甚至可以提前锁定科考名次。宋朝则要求主考官与朝中名臣必须避嫌,使用糊名、誊录、锁院等方式维护考试公平,这一转变(

)A.使实用性人才得以脱颖而出 B.削弱了富商豪绅的政治影响C.对儒学复兴产生了不利影响 D.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8.清初,贵州地区的官员由吏部选授,每月一次,掣签补授。康熙三十八年,贵州地区的官员选任改为由督抚于本省属员内拣选合适人员,查明报部,具题补授。这一调整(

)A.弱化了清廷中央的人事权 B.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C.反映了改土归流工作完成 D.有利于加强国家治理效能9.隋唐时期,____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据此可知,横线处应为(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10.汉初实行上计制度,要求郡国在年终将该地区的经济收支、户口多少、土地面积的数量、耕地增减、自然灾害以及社会治安等状况统一上报到朝廷,作为征收赋税、征发徭役、计划经费开支和制定各种有关政策的依据。这一制度(

)A.限制了土地兼并 B.强化了君主专制 C.解决了王国问题 D.加强了国家治理11.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自明朝晚期,厦门开始有博饼习俗,中秋前后,骰子声四起,“一秀”、“二举”、“三红”、“四进”、“对堂”、“状元”,形成独特的厦门博饼文化。这种地方文化反映的是(

)A.等级制度 B.分封制度 C.郡县制度 D.科举制度12.唐朝官员考核标准为“四善二十七最”。“四善”主要为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二十七最”则按官员职务和职责划分,如“铨衡人物,擢尽才良,为选司之最”“扬清激浊,褒贬必当,为考校之”。考核结果一般以“善”代“最”,并以“一最四善”为最上等。由此可推知,唐朝(

)A.统治者重视官员的综合素养 B.儒家伦理在官员考核中占据主导地位C.已建立完善的官员考核体系 D.选官标准呈现法律化和制度化的趋势13.北宋科举考试中封弥法(糊名法)普遍施行后,“举人颇以糊名考校为惧,然有艺者皆喜”,但据《宋史》记载,当时主考官令士子在卷中“密为识号”。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宋真宗颁布了《亲试进士条制》,从此以后,誊录形成了制度化。誊录法的实行(

)A.杜绝了士子考场舞弊现象 B.促使了阶层开始流动C.提升了科举考试的公平性 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14.北宋时期科举考试实行锁院制,是说官员一经皇帝任命为考官,必须立即锁宿。锁院期大约五十天左右,考官不得回家,不准见亲友或与院外臣僚交往。锁院制的实行(

)A.使官员文化素质提高 B.改变了选拔人才的标准C.使选官制度趋于公平 D.集中了选拔人才的权力15.《宋史•选举志一》记教:“士有亲戚仕本州,或为发解官,及侍亲远宦,距本州二千里,令转运司类试,以十串之,取三人。於是诸路始有别头试。”“别头试”的出现()A.丰富了科举考试内容 B.减少了人才选拔来源C.限制了官宦子弟特权 D.杜绝了考场舞弊现象16.唐代,御史在进行弹劾时首先要表明弹劾的依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皇帝诏令,各种律、令、格、式,伦理道德、君臣之义;其次是列举罪状,对失职之举、违法事实做出准确交代;再次是论证定罪,对违法行为进行论证;最后是提出处置意见。这体现出(

)A.唐代的监察比较重视证据收集 B.御史弹劾以轻制重,规制严谨C.御史弹劾遵循一定的规章程序 D.监察机构组织独立,自成系统二、材料分析题1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儒生参政带来的“以德取人”因素,使察举制因而成立,但这并不是唯一制约察举选官的因素。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阳嘉元年又建立“诸生试家法”制度,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在察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举荐;在科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考试成绩。所以举人可以“投牒自进”,不必非得他人举荐不可。到了北宋,封弥成为贡举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考试官在评定试卷时,看不到举人的姓名、乡贯等,也就很难作弊了。隋唐以来,科举出身的官员在高级官员中的比例逐渐增加,到宋代已占有绝对优势。——摘编自张希清《中国科举考试制度》材料三:宋廷对于在任官员的课绩,以对德行、才能、劳效的综合检验为主要内容。“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地位,但不易操作:对于才能的核验,宋廷要求官员申报课绩时填写非常具体的“实绩”,以便日后核对。宋廷对官吏的考察方式多样,有课绩定等、廉访会问等,考察结果向本人公开,以求得多种信息来源的相互印证。——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察举制出现的原因,指出东汉察举制的新发展。(2)根据材料二,概括察举制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出现是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代对官吏的课绩考察有何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古代中国选官、用官制度的历史借鉴价值。18.[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材料一

宋承唐制,并对科举制进行了整顿与改革,使之更加完善。且宋朝皇帝十分重视选拔文士治国,所以科举取士至宋朝时达到了极盛。两宋时期,进士科共开118科,录取进士42000余人。开宝六年(973年),宋太祖在讲武殿亲自主持进士科考的复试,从此确立了殿试制度,使“及第”(考中录取)之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此后又形成了乡、省、殿三级考试。到嘉祐二年(1057年),宋仁宗下诏:“进士殿试,皆不黜落。”自此以后,凡省试合格,殿试就只有名次之别而皆成进士。为杜绝请托舞弊之风,淳化三年(992年)以后,相继制定了锁院、糊名、誊录、磨勘等制度,从而把科举考试基本上建立在了公平竞争的基础上。——摘编自马茜华《中国古代选官主导方式演变述论》材料二

明代将中国传统考试制度推向成熟的另一个标志是考试的分卷制度。洪武三十年(1397)三月,科举会试结果是前三名和其他49名进士全部是南方人,北方士人们非常不满,朱元璋命令调查,结果从主考和整个科举程序规范。同年五月,朱元璋宣布重新考试,并亲自阅卷,将61个进士名额全部给了北方。明代发生了“南北榜”事件,成为有南卷与北卷之分的开始,但这还不是分卷制度。明代真正实行分卷制度始于洪熙元年(1425)仁宗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之六,北人十之四。到宣德、正统间,又分为南、北、中卷,南卷占百分之五十五,北卷占百分之三十五,中卷占百分之十。有明一代始终采取了分卷取录的考试制度。——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九卷(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科举制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从宋到明科举考试录取的变化和明代分卷取录的原因。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因此,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就在隋文帝时废除了。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试选士的科举制度。自隋文帝罢九品中正制,始立科举。炀帝时设进士等科,并命按十科举人,科举制度形成。——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摘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材料三

1397年明朝科举考试录取进士52人,全是南方人,北方举人全数落选。北方举人强烈不满,纷纷指责主考官自己是南人,就包庇南人压抑北人。朱元璋派人复查,结果是主考官并未舞弊违法,史称“南北榜争”。1425年,明朝实行按地域调配进士名额的制度,规定“南六十,北四十”。这一制度后来被清朝继承沿用。——林白、朱梅苏著《中国科举史话》(1)根据材料一、指出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的原因。(2)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并说明“南北榜争”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讲到,古代的政治讲汉、魏晋、唐、宋、明、清,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几个朝代,大体上便可代表中国历史之全进程。首先讲政府职权的分配,我们可借此认识中国传统政治之大趋势,及其内在之根本意向。第二个范围讲考试和选举,让我们先知道中国历来政治上规定着哪种人才可参加政府。中国历史上考试与选举两项制度,其用意是在政府和社会间打通一条路,好让社会在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来掌握政治,预闻政治,和运用政治,这才是中国政治制度最根本问题之所在。第三个范围则讲政府的赋税制度,这是政府关于财政经济如何处理的制度。参考材料,自选材料中所列的朝代(或时期),以钱穆先生“第二个范围”所涉内容为视角写一篇历史小论文,题目自拟。(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字数:350字左右。)参考答案:1.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虽复牛监羊肆,寒品后门,并随才试吏,勿有遗隔”可知,由于士族没落,门阀制度逐步走向衰落,现有选拔机制已经不能满足选拔人才的需求,梁武帝扩大选士的范围,把寒门也纳入选拔范围之内,C项正确;梁武帝把寒门也纳入选拔范围之内,但是九品中正制强调门第和声望,因此不能反映九品中正制在逐步规范,排除A项;材料意思是把寒门也纳入选拔范围之内,和拓宽了士族入仕的途径无关,排除B项;儒家思想在汉朝时期已经融入选官,排除D项。故选C项。2.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时空是三国时期。根据材料“孙吴时期临湘县乡吏总数的26%、县吏的40%、县卒的33%都出身于‘潘、邓、黄、谢’四大家族”及所学可知,孙吴时期临湘县乡吏很多出身于四大家族,四大家族属于当地的士族,说明士族影响了孙吴地方官员的选用,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当地的四大家族势力,未涉及南渡的高门士族,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江南经济发展的情况,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地方官吏大多来自四大家族,反映的是地方士族的影响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3.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秦汉官员的考核办法主要是上计制。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称为“上计”。御史参与审核计簿,防止造假,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A项正确;该《集簿》主要是为了考核官员,非记录官员不法行为、征发赋役及记录地方机构,排除BCD项。故选A项。4.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分卷制度是为了选拔出不同地域的优秀人才,考虑了地域上录取人数的平衡,体现了明朝人才选拔注重协调区域间差异,C项正确;材料属于选官制度,不属于官员考核制度,排除A项;材料强调政府政策决定人才选拔,而不是人文环境,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选拔方式的趋势,排除D项。故选C项。5.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题干“中国古代社会经历多阶层之变动”,在观察表格可知,西周时期与春秋时期,社会阶级为“天子-诸侯-大夫-士”,战国时期,进入“游士社会”士阶层活跃,到两汉时期,呈现出“郎吏社会”,士依然是掌握知识的重要团体;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门阀社会,“士”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士族”,由此可知,古代社会的阶级演变以士为中心,A项正确;在西周时期,实行贵族政治,贵族依靠血缘政治影响社会,但是在战国之后,贵族阶层不断没落,秦朝之后,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贵族血缘政治影响社会的变化”不符合时间要求,排除B项;“皇权专制为核心的权力分配原则”是在秦朝确立专制主义制度之后,没有表现秦汉之前的社会现状,排除C项;本题主旨为“士阶层的演变”,而“官员的选拔影响专制集权统治”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6.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朝(中国)。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南朝时期,随着世家大族逐步腐化以及统治者强化权力的需要,寒门人士逐步受到重视并任要职,体现出以世家门阀为代表的旧有的统治基础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B项正确;从材料中无法得出选官制度发生变化,排除A项;“崩溃”说法过于夸大,排除C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中书舍人掌握决策权,排除D项。故选B项。7.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古代)。根据材料可知,宋朝科举考试“要求主考官与朝中名臣必须避嫌,使用糊名、誊录、锁院等方式”,相较于唐朝时期,更注重规避人脉关系,更体现公平公正,使下层士人有更多机会考取功名,有利于扩大其统治基础,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实用性人才,排除A项;材料强调考试程序更加规范,防止主考官或朝中大员影响科举录取,与富商豪绅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儒学复兴,排除C项。故选D项。8.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清初贵州地区的官员由吏部选授,到康熙三十八年,贵州地区的官员选任改为由督抚于本省属员内拣选合适人员,这一调整增强了地方督抚在选官用人上的自主权,可以更加便捷的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及时作出调整,从而增强国家治理的效能,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地方官员选拔的变化,并不能说明弱化了清廷中央的人事权,排除A项;这一调整是有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的,排除B项;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材料并未涉及,排除C项。故选D项。9.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据材料“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使得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D项正确;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0.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初(中国)。上计制度是中央了解地方政情、治理国家的重要途径,该制度强化了国家对地方的治理,D项正确;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和土地私有制有关,且材料中的上计制度更多的也只表现为一种统计制度,不能起到限制土地兼并的作用,排除A项;该制度主要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而不是君相矛盾,不能体现为君主专制的强化,排除B项;材料所述的时间段为汉初,王国问题并未解决,排除C项。故选D项。11.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联系所学,材料中“一秀’、‘二举’、‘四进’、‘三红’、‘对堂’、‘状元’”,都是古代科举中的考中习惯用语,说明厦门博饼文化受到科举制度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信息不涉及等级制度,材料信息涉及科举制,排除A项;分封制涉及土地、人口等,材料中均未涉及,排除B项;郡县制与材料中的“状元”、“对堂”等信息不相关,据材料无法得出材料中地方文化与郡县制相关,排除C项。故选D项。12.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官员考核标准中,“四善”强调官员的德行,“二十七最”则强调官员的具体行政能力,这正是唐朝统治者注重官员德才兼备,即综合素养的体现,A项正确;“四善”与儒家伦理并无直接联系,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官员考核标准而非考核体系,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得知唐朝政府是否将“四善二十七最”以法律的形式予以确定,无法得出法律化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13.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的事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影响类选择题。依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据材料概括可知:誊录法相较于糊名法,进一步提升了科举制的公平性,C项正确;杜绝了士子考场舞弊现象的说法太过绝对,排除A项;北宋科举制度的变化并不是阶层开始流动的标志,排除B项;科举考试中的录法,意在保证科举考试公平选拔人才,并非提高人才选拔标准的做法,排除D项。故选C项。14.C【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根据材料“锁院期大约五十天左右,考官不得回家,不准见亲友或与院外臣僚交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科举考试实行锁院制,隔绝考生与外界的联系,有效防止考试进行作弊,有利于科举制的公平,C项正确;锁院制的目的在于实行科举考试的公平,不能直接使官员文化素质提高,排除A项;北宋科举制选拔人才的标准依然是才能,没有改变选拔人才的标准,排除B项;“集中了选拔人才的权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宋朝时期中央掌握选拔人才的权力,排除D项。故选C项。15.C【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如果应试者有亲戚在本州为官,或为主试官,或因随亲在外不能回乡应试的,由各路转运使主试,十中取三,这被叫做别头试,这是在避嫌,防止徇私舞弊,限制了官宦子弟特权,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考试内容,排除A项;别头试是为特殊人员规定的特殊考试方案,并未减少了人才选拔来源,排除B项;“杜绝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16.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由材料“御史在进行弹劾时首先要表明弹劾的依据……其次是列举罪状……再次是论证定罪……最后是提出处置意见”可知,这是在强调御史弹劾时必须按照一定的流程来进行,反映了御史弹劾应遵循一定的规章程序,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御史弹劾的流程,A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弹劾的流程,并非监察制度的规制,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监察机构组织自上而下的系统,排除D项。故选C项。17.(1)原因:儒生参政重视品德;两汉面临人才选拔制度改革的需要;新发展:注重培养官员的实际能力;增加了考试的环节。(2)发展趋势:更加公开,更注重公平公正。说明: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科举制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3)特点:强调多方面综合检验,考察方式多样,力求准确。价值:注重选贤任能;追求公平公正;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详解】(1)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儒生参政带来的‘以德取人’因素”可归纳出儒生参政重视品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两汉面临人才选拔制度改革的需求。新发展: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东汉(中国)。根据材料“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可归纳出注重官员的实际能力;根据材料“阳嘉年间又建立‘诸生试家法’制度”可归纳出增加了考试环节。(2)趋势: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在科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考试成绩”、“到了北宋,封弥成为贡举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可归纳出趋势是更加公开,更注重公平公正。说明: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唐以后(中国)。根据材料“隋唐以来,科举出身的官员在高级官员中的比例逐渐增加,到宋代已占有绝对优势”可知,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根据材料“在科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考试成绩”可知,科举制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3)特点: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以对德行、才能、劳效的综合检验为主要内容”可归纳出强调多方面综合检验;根据材料“宋廷对官吏的考察方式多样,有课绩定等、廉访会问等,考察结果向本人公开,以求得多种信息来源的相互印证”可归纳出考察方式多样,力求准确。价值:本题是启示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关于借鉴价值可从注重选贤任能、追求公平公正、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18.(1)特点:录取人数增多;考试程序严谨;政府重视科举;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2)变化:从择优录取到区域录取。原因:经济重心南移;政府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平衡士人心态和地域差异;南方文化教育发达。【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宋朝(中国)。关于宋代科举制的特点,据材料“两宋时期,进士科共开118科,录取进士42000余人”可知,录取人数增多;据材料“宋太祖在讲武殿亲自主持进士科考的复试,从此确立了殿试制度”、“此后又形成了乡、省、殿三级考试。”可知,考试程序严谨;择优取士;据材料“且宋朝皇帝十分重视选拔文士治国,所以科举取士至宋朝时达到了极盛。”可知,政府重视科举;据材料“相继制定了锁院、糊名、誊录、磨勘等制度,从而把科举考试基本上建立在了公平竞争的基础上。”可知,公开考试,平等竞争。(2)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宋朝至明朝(中国)。第一小问,关于从宋到明科举考试录取的变化,据材料“相继制定了锁院、糊名、誊录、磨勘等制度,从而把科举考试基本上建立在了公平竞争的基础上。”可知,宋朝科举取士择优录取;据材料“明代将中国传统考试制度推向成熟的另一个标志是考试的分卷制度。”、“朱元璋宣布重新考试,并亲自阅卷,将61个进士名额全部给了北方。”、“到宣德、正统间,又分为南、北、中卷,南卷占百分之五十五,北卷占百分之三十五,中卷占百分之十。有明一代始终采取了分卷取录的考试制度。”可知,明朝科举取士实行区域录取。第二小问,关于明代分卷取录的原因,据所学可知,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因此明朝科举取士需要考虑南方的经济地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动了文化教育的南移,明朝时期南方教育发达,如果不实行分卷制度,北方士子很难与南方士子相竞争;此外实行分卷制度也是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考虑到平衡士人心态和地域差异。19.(1)原因:①九品中正制的弊端(豪强地主操纵选拔官僚)日益暴露;②(阶级关系变化)士族没落,庶族地主要求获得政治权利;③打击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趋势:标准由家世、门第到才能;方式由推荐、评品到考试,日趋严密;逐渐公平、公正化。(任答二点即可)本质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