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红烛》课件+统编版+j必修上册_第1页
【高中语文】《红烛》课件+统编版+j必修上册_第2页
【高中语文】《红烛》课件+统编版+j必修上册_第3页
【高中语文】《红烛》课件+统编版+j必修上册_第4页
【高中语文】《红烛》课件+统编版+j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闻一多红烛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四句诗中所说的诗人是谁?激趣导入素养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理解“红烛”的象征意义,学习诗人献身祖国、勇于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3.通过学习本课,掌握抓住关键词语赏析诗句的方法。01.知人论世02.自主学习03.合作学习04.点拨拓展课堂环节01知人论世写作背景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篇爱国诗篇。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本首诗的深层根基。《红烛》是闻一多的第一本诗集(红烛)的序诗。这本诗集编人了他从“五四运动到留美初期的部分作品,于1923年9月出版。序诗的写作是在这个时间以前。其时,诗人身在远离祖国的大洋彼岸,这个被“五四”运动的洪流冲激过的、从“世家望族、书香门弟”里挣脱的书生,与当时千千万万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样,面临着历史的抉择,思考着人生和自我的价值。1.蜡烛有红有白,诗人为何以《红烛》为题?明确:本文以“红烛”为题,用红色的蜡烛象征诗人对祖国的一颗赤诚之心。红烛标题理解红烛内涵:将蜡比作躯体,把火比作灵魂,红烛即诗人热烈的心、赤诚的心。在诗人眼里,红烛具有自我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是理想的人格化身。02自主学习1.读准字音吐出(tǔ)烧沸(fèi)捣破(dǎo)脂膏(zhīgāo)慰藉(jiè)耕耘(gēngyún)03合作学习1、全诗共九节,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案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赞美烛之红,吐露诗人心曲。第二部分(2、3节):先困惑于红烛之燃烧,再找到其燃烧的理由第三部分(第4节):希望它尽情燃烧,赞美了红烛的牺牲精神。第四部分(5-8节):既感伤于烛泪,又困惑为何流泪,再明白其流泪的原因,以及安慰红烛,并希望为创造光明不停地流泪。第五部分(第9节):赞美红烛精神。成果展示8’梳理诗歌的行文脉络,探究诗人的情感意蕴。

这首诗中,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既是对红烛精神的提炼,也是对诗人自己的勉励:不惜牺牲,无私奉献。诗的每一节都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形成浓郁的抒情氛围,继之以自问、自悟、自励、自答、自勉、自慰、自白,一步步展示执着追求的心迹。第一层(1-4节),紧扣“火”字,表现了诗人的觉醒和崇高的爱国情感第一层(5-9节),紧扣“泪”字,写出诗人的冷静思考,表明诗人要牺牲自己,创造光明未来的美好愿望。23诗人对红烛自我奉献、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也是诗人的自励自勉。自主学习3’&合作学习8’1.整体感知这首诗的主要意象是什么?(自主)2.引子的出处和作用?(自主)3.第一节中,诗人由红烛想到诗人的心,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是什么?(自主)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有什么深刻含义?(合作)4.赏析二、三节,作者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合作)5.诗歌第四节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合作)281.本诗的主要意象是“红烛”“红”是赤诚的象征,诗人用“红烛”来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的心。2.“蜡炬成灰泪始干”语出唐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1)闻一多用李商隐这一名句作为全诗的引子,领导全篇.(2)诗歌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自焚”与“流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这一名句便是诗歌的主题所在。293.第一节中,诗人由红烛想到诗人的心,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是什么?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有什么深刻含义?(1)诗人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的心,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或相关处是:表面上二者有相同的颜色一“红烛”与诗人的赤子之心均为红色,实际上都是具有奉献精神。红烛燃烧自己,照亮黑暗的世界,拥有赤子之心的诗人希望自己能为了祖国不惜牺牲、无私奉献。(2)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其深刻含义在于: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可以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现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第二、三节,作者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最终是怎样理解红烛的?自问自答,回答了“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的问题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国家贫弱,军阀混战,青年困惑矛盾的心理理解红烛的奉献精神,重拾信心自悟4、第2节诗人说“一误再误”,第三节诗人又说“不误,不误”,两个回答是否矛盾?

不矛盾。①“一误再误”,责怪的语气很强烈;用反复的手法说“不误,不误”,否定的语气更强烈。②一反一正的回答,表现了诗人认识的根本转变,诗人认识到红烛只有自我燃烧,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33二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从诗歌题材的特点来看,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这种诗有什么特点?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诗人笔下的“红烛”形象

红烛为何燃烧成灰?红烛为何伤心落泪?红烛燃烧自己有何心愿?—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情感递进。先后三次发问形成抒情的三个层次,层层推进。最后,深情表达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读来让人怦然心动。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

色、光、泪、灰“色”是将红烛的红,类比为红心的红。红心的红代表赤诚、热烈、忠诚,红烛的红色也是代表赤诚、热烈、忠诚。“光”象征着红烛牺牲自我,拯救世人的理想信念。“泪”象征着因拯救祖国、拯救世人的理想受到阻碍而产生的着急焦虑之情。体现了诗人怀着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因受到反动势力的阻挠,感到壮志难酬,故而痛苦流泪。

“灰”象征着为了拯救世人,而主动自我牺牲后还能培育出花果的脂膏。诗人勉励红烛流泪,并培出花儿,结成果子,实际是勉励自己为争取人民的幸福快乐无私奉献。

是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1)“红”是赤诚的象征。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在诗人眼里,红烛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人与物化,意与境融”。(2)一个“吐”字;逼真的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1、开头“红烛啊,这样红的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1)“这样”是指示代词,这里指性质,用“这样红”,表明诗人凝视着红烛,也能唤起读者对红烛的印象,想到烛火照得红亮的样子,“这样红”远比“鲜红”的形象丰富得多。(2)“吐”字,逼真地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远比“掏”字爽快率直。具体品读语句的内涵、特色及作用2、“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可是一般颜色?”3、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1)用“侵”字性质明确,红烛创造光明,残风却容不得这片光明,残风是一种邪恶的势力,它的行径完全是邪恶的行径。此其一。其二,“侵”字的适用范围大,因而给人以丰富的想象,风有大有小,而烛火在或大或小的风中也程度不同的摇曳晃动。(2)用“着急”更能表现出红烛一心为人世间创造光明,唯恐不能为人世间创造光明,以无私奉献为天职的灵魂。第8、9两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使然。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做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也是劝勉自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3、怎祥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本诗抒发的爱国主义激情,具有震撼人们灵魂的力量。红烛的精神是献身祖国的精神。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主题分析比喻:第二节中诗人用了比喻的手法来写“红烛”,诗人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做灵魂。反复:“不误,不误”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加强了否定的语气。修辞手法的运用设问:第二、三节中,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

呼告:每一节开头都以“红烛啊”领起,诗人对红烛呼告,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修辞手法的运用【知识链接】:

呼告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方式。也就是对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说话。一般可把它分为呼人、呼物两种形式。运用呼告,可以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加强感染力,并引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③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引号的作用)明确“烧”字不加引号,就不能着重标明它的特殊含义。加上引号,引人注目,字义丰富而又突出。④哦!我知道了!(叹号如改逗号表达效果有何不同)明确用叹号:经过思考找到明确后的快感显得很强烈。改用逗号,语气不强,感情色彩淡薄。⑤才着急得流泪!(叹号的作用)明确用叹号着急的心情表达得很强烈,改用句号,就失去了强烈的感情色彩。下列对《红烛》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以“红烛啊”开头,用呼告、拟人手法,赋予红烛人的感情,把红烛变成人的精神品质的化身和作者抒情的依托。B.第一节至第三节采用的抒情方式是问答法。第一节的问表现了诗人的赤子之心;第二、三节的问与答表现了诗人的思考,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

C.流泪的蜡炬为新的人间消尽了一己的心血,而对于它自己,诗人进一步总结道:“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里的因果关系非常有趣,从一方面看,诗人将“灰心流泪”置于前,将“创造光明”置于后,突出强调了“灰心流泪”毕竟属于最终的“果”,其个体的悲剧性难以掩饰。D.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并以红烛自励。当堂检测4’解析:

“突出强调了‘灰心流泪’毕竟属于最终的‘果’,其个体的悲剧性难以掩饰”错,将“灰心流泪”置于前,“创造光明”置于后,应是突出强调了创造的意义。答案C无题

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当堂检测5’请联系闻一多的《红烛》,阐述两诗中“红烛”意象的不同含义。

答:①《无题》中的“红烛”是刻骨铭心、生死不渝的爱情的象征。②闻一多在《红烛》中,将“红烛”意象进行了改造和升华,它是自我牺牲精神的象征,同时喻指坚忍的执着精神。作业1.巩固整理本课知识2.预习思考诗歌后半部分诗人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选做

总结诗人的心态变化51二基础目标:1、分析意象,把握运用意象分析文章的方法2、感受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素养目标:3、结合诗词内容理解《红烛》象征手法,理解闻一多为民主自由而献身的精神最爱中国风LovetheChinesewind自主学习8’&合作学习8‘’1、结合全诗分析,“红烛”象征着什么?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举例赏析。3、诗人是怎样抒发诗人爱国之情、忧国之心的?1、结合全诗分析,“红烛”象征着什么?(成果展示)答案红烛就是诗人的化身,凝结着诗人灼热而复杂的爱国精神,烛之红是诗人赤诚的象征。红烛燃烧自己,象征诗人为祖国牺牲奉献的精神。红烛流泪,代表着诗人内心为不能很好地报效祖国、打破黑暗的伤感,决心用自己的痛苦去创造祖国的光明。引用

诗人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领导全篇。“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表达的是彼此忠贞不渝、海誓山盟,是坚贞爱情的写照。由于时代背景和诗人的创作心志不同,闻一多赋予了新的思想情感,即托红烛言牺牲自我的高尚品格,表达的是对理想信念无比忠贞的坚守和歌颂。引子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让诗人的情感有了统摄,全诗正是以此为中心,同时也有情感即将展开的提示,起到了铺垫、烘托、暗示的作用。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举例赏析。(成果展示)《红烛》引用李商隐的诗句,不仅是因为这句诗概括了全诗的主旨,点出了蜡烛甘愿自我牺牲直至生命终止的高尚人格。另外,引用李商隐的诗句还取得了客观上的另一种效果,即与全诗结尾所引“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形成呼应,以引用起,以引用终,让诗歌首尾照应、丰润圆满。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比喻

诗人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作“灵魂”,诗人认为躯体和灵魂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产生了疑问,认为烧蜡成灰才放出光是自相矛盾、不可理解的。“一误再误”含有强烈的责怪“红烛”的语气。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反复第二节说“一误再误”,第三节又说“不误,不误”“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又包含着自作聪明的意味;“不误,不误”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一反一正两种回答,相形之下,更强烈地表现了认识的根本转变,包含着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由顿悟而对红烛产生了深为敬仰的感情。诗人彻悟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己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3、诗人是怎样抒发诗人爱国之情、忧国之心的?(成果展示)1)诗人托物言志,以烛泪比喻自己带泪的诗行,诗行中有诗人爱国之情、忧国之心。(2)直接告白。全诗共九节,每一节开头都是一声“红烛啊”,诗人对烛呼告,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诗人将红烛比拟为人,赋予红烛人的思想感情,红烛变成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形象了,这样红烛的形象就成为一种精神品质的化身,诗人抒情的依托。(3)抒情时层层推进。诗人面对红烛,或惊叹赞美,或自问,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或劝慰有加,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先后三次发问,这三问形成抒情的三个层次,使感情的抒发层层推进。有的问而不答,有的一问两答,有的一问一答,在问问答答中,酣畅淋漓地抒情言志,诗人向读者完全敞开了心扉,把一颗心交给了读者,让我们在他那热情磅礴、精神焕发的诗句中,为他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为他那种献身祖国在所不惜的精神而怦然心动。思考1:怎样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明确第8、9两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使然。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做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也是劝勉自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人们通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中,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点拨拓展4’赞叹(扬)——困惑(抑)——振奋(扬)——追问(抑)——欣喜(扬)——感伤(抑)——昂扬向上(扬)闻一多在诗中形象地表现了自己内心的波澜起伏,使得全诗充满了张力。诗人的情绪抑扬顿挫,感染力极强。归纳起来,这样的抑扬顿挫大体上经历了七次显著的变化:赞叹红烛的“红”,这是扬;困惑于红进式的自焚,这是抑;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这是扬,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这是抑;欣喜于红烛的伟绩,这又是扬;最后,写“交心”与“创造”不公平的因果关系时,感伤之情又隐隐透出,但全诗的收束却又是昂扬向上的。七次变化,四扬三抑,线索清晰,形成了全诗特有的情绪型节奏。有人说在《红烛》一诗中,诗人的情绪抑扬顿挫经历了七次显著的变化。请你简要分析。思考2:试分析本诗的情感结构明确《红烛》首尾引用正是与其他部分相结合的匠心独运,并不是与其他部分截然分开的,全诗构成一种冷静———热烈———冷静的圈形情感结构,可以简单地以图示来表达:诗人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表达了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抒发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现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总结任务活动五分析特色,学以致用任务说明:写作特色是指文章在某些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显著的写作技巧、写作特点和效果。写作特色因人而异,写作特色运用得好,能增强文章的表达力,使得文章引人入胜。写作特色内涵丰富,例如结构、修辞、语言、叙事特点、表达方式、风格、句式、情感等等。准确分析并概括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有助于提升阅读者的感悟力,也为表达提供了方法借鉴。思考1:二、三节,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明确这两节诗,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诗人悟彻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已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思考2:《红烛》一诗每节以“红烛啊!”领起,发出种种慨叹提出种种困惑。请分析其手法及作用。使用反复、呼告和拟人的修辞手法①使整首的情感表达抑扬起伏。第一节中赞叹红烛的“红”,这是扬;第二节困惑于红烛式的自焚,这是抑;第三、四、五节又因红烛燃烧创造能量而振奋,这是扬;第六节追问红烛为何伤心流泪,这是抑;第七节诗人因红烛的伟绩而欣喜,这是扬;第八节诗人掂量着“灰心”与“创造”各自的分量时,又隐隐透出感伤之情,这是抑;第九节用昂扬向上的笔调收柬全诗,表达出诗人对红烛象征的实干、牺牲精神的高度肯定,这是扬。②使诗歌充满了节奏感,抒情线索清晰。诗歌以“红烛啊”开头,增强了形式上的节奏感,形成了浓郁的抒情气氛;以与红烛对话的形式抒发诗情,诗人与红烛的心迹交流成为全诗的抒情线索,生动地展示了诗人内心的情绪波澜,显示了诗人求索人生真谛的过程和结果。点拨拓展意象题的解题妙招1、抓物象的特点2、抓物与志的契合点3、抓物象的特定内涵意象题的解题步骤第一步:分析诗歌的意象(表意+深意)及特点第二步:分析艺术效果第三步:分析蕴含的作者的感情本诗主题诗人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表达了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抒发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现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