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_第1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_第2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_第3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_第4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标要求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朝代发展线索东汉吴魏蜀西晋十六国东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宋齐梁陈隋嘎仙洞的发现

嘎仙洞遗址

嘎仙洞位于大兴安岭北段顶颠之东麓(今内蒙),是一天然石洞,洞内总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可容纳数千人,是鲜卑族拓跋部的发祥地。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曾派人来此祭祖,现在祝文仍镌刻于石壁上。鲜卑拓跋部的南迁汉魏以来,鲜卑拓拔部逐渐南迁过着游牧生活。公元315年鲜卑拓拔部建立代国,后为前秦(十六国中一国)苻坚所灭。北魏统一北方

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386年,拓拔部的首领拓拔珪乘机复国,改国号魏,后来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历史上称为北魏。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北魏疆域图一、背景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2、北方出现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3、北魏早期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4、冯太后与孝文帝的推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是什么?1、为了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2、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3、适应民族融合的趋势。4、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探究“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谢灵运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教材,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社会存在着哪几对尖锐矛盾?北魏社会存在的矛盾:A.民族矛盾: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必要性)

B.阶级矛盾尖锐①政治腐败②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制度混乱

C.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宗主督护制威胁中央集权。二、内容1.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

均田制与三长制整顿吏治

2.推进汉化的措施

迁都洛阳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均田制和三长制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性质: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作用: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发徭役和征发赋税,北方经济有了明显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对后代影响深远,为中国社会鼎盛时期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1、均田制:2、三长制背景:宗主督护制内容: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486年,魏孝文帝采纳大臣李冲的建议,实行三长制。规定:五家设一邻长;五邻设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选择本乡“强谨”的人充当。三长制是北魏基层行政组织。其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推行均田制。影响:一是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地控制,二是有利于推行均田制。宗主督护制宗主,是在“十六国”末期南逃的豪强大族。他们拥有众多的宗族、部曲,修有坞壁,建有甲兵,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的武装首领。依附其下的农民往往有数百上千,乃至万家,均为他们的私家人口。即宗主的包荫户。宗主与包荫户之间是一种主人与佃客的关系。而佃客形同于农奴。北魏统一之初,对这些宗主无法根除。为了稳定统治,妥协政策,承认宗主对于包荫户的控制和奴役,并且便于征徭征税,于是就采取以宗主对于包荫户的统治作为地方基层政权,以世家大族为宗主,督护百姓,于是形成“宗主督护制”。宗主在政治上都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宗主控制下的包荫户多数没有户籍,他们只为宗主的私家人口,任凭宗主剥削和奴役,国家不得征调亦不能干预。思考:“宗主督护制”会导致什么恶果?

由“宗主督护制”到“三长制”的变化农民宗主北魏政府邻长里长党长农民北魏政府州郡3、整顿吏治背景:官吏的贪污不仅影响北魏的财政收入,同时也加深了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措施:制定俸禄制度官吏任期按照政绩的好坏了决定影响:吏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加上赋税负担减轻,使农民可以安心的从事生产,北方的农业生产地道了迅速恢复和发展。490年孝文帝亲自主持变法,第一件事从迁都开始平城的劣势:1、气候恶劣,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2、地处偏僻,使北魏政府很难有效控制中原地区。3、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威胁。4、为了接受汉族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洛阳的优势:1、地处农业发达的中原地区。2、交通便利,曾长期处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区。3、南迁还可以为实现南北统一愿望提供可能。影响:迁都保证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迁都洛阳⑴原因:政治: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经济: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军事:北方柔然威胁地理: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⑵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根本目的是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一⑶作用:为孝文帝革除旧俗的改革提供了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

穿汉服:孝文帝下令,无论何人一律禁穿胡服,改穿汉服。

姓汉姓: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姓为汉姓,并亲自主持“定姓族”的工作。既肯定了汉族士族的法律地位,又为鲜卑贵族确认了氏族的身份。

与汉族通婚:孝文帝通过联姻,把鲜卑贵族和汉族上层的利益与命运连在一起,借以巩固北魏的统治。

说汉话:禁止说鲜卑语,30岁以上暂缓。

改革旧礼制:凡属鲜卑族旧制一概在废除之列,政权机构、官吏名称、礼仪、典章等,一律改行汉制汉服俑改鲜卑姓为汉姓拓跋氏,

后改为元氏。

独孤氏,

后改为刘氏。

丘穆陵氏,

后改为氏。

步六孤氏,

后改为氏。

贺赖氏,

后改为氏。

侯莫陈氏,

后改为陈氏。叱罗氏,

后改为氏。

丘林氏,

后改为林氏。贺拔氏,

后改为氏。

普氏,

后改为氏。

叱李氏,

后改为氏。

可频氏,

后改为氏。

莫胡芦氏,

后改为氏。

可朱浑氏,

后改为氏。

叱吕氏,

后改为吕氏。易胡服北朝动物纹锦北魏商业、手工业和文化发展的再现北魏太和年中(486-499),鲜卑统治集团为了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过程,加强镇压中原人民,实行了汉化政策。反映到石窟艺术上,以云冈、龙门为中心,无论何种形象,都采取了汉族形式的衣饰。由北魏首都平城、洛阳向外发展,西至秦陇、河西各石窟,南至巴蜀,东北至营州(义县万佛堂),东南至青、徐(云门山与驼山)都受到了影响。这是中国石窟艺术发展历程中的一大变化。根据这样的发展道路,全国最大的石窟群,如莫高窟、麦积崖、炳灵寺、寺沟等石窟北朝中期后的造像,完全可以说受到云冈、龙门造像的影响。北朝末期,四川广元千佛崖第七十二窟的佛、菩萨等造像,与甘肃天水麦积崖中晚期的造像风格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可以说,四川地区早期的石窟造像是受到麦积崖、炳灵寺石窟造像影响的。露天大佛是云冈石窟的代表作品,

它是第20窟的主佛,为释迦坐像,

高13.7米,石质坚硬,保存完好云冈石窟十五窟北壁雕像云冈石窟现存大小石窟252个,石造像51000余尊,石雕面积18000多平方米。

均田制三长制整顿吏治迁都洛阳行汉制易风俗1.农民得地,抑土地兼并2.利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3.北方经济恢复发展加强对地方政权掌握,利中央集权1.改善吏治2.减农负,农业发展1.打击保守势力,保证改革深入2.洛阳再为中心,影响后世城市建设3.利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接受中原先进文化,促进鲜卑封建化政府: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交租税,服徭役直属州郡,清理户口田亩,征发徭役兵役实行俸禄制任期考核制平城至洛阳汉服汉姓汉语汉制通婚

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但也有人认为孝文帝的迁都和全盘汉化政策是导致鲜卑族消失和北魏衰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政治决策上的重大失误,请大家评价孝文帝的改革。评价:1、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2、加强了民族融合和中华民族的发展改革的特点:1、是一次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最全面,影响最深远的封建化改革。2、孝文帝改革措施具有创新性、开创性。为隋最终完成统一奠定基础性质:少数民族政治家推行的封建化改革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发展奠定基础成功的原因:1、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变法成功的根源。2、内容全面措施得当。3、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以身作则,信心坚定。4、民族融合趋势的推动。小结背景社会矛盾尖锐鲜卑族落后内容均田制租调制三长制整顿吏治迁都洛阳革除旧俗影响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保证政府收入加强政府对人民控制加速鲜卑族封建化促进民族融合巩固政权的稳定侧重点通过制度建设缓和社会矛盾全面推进汉化政策为隋唐统一和繁荣奠定基础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下列哪一趋势()A.民族的融合B.分裂走向统一C.中央集权加强D.经济重心南移A.根本原因是为了维护统治。那么直接的原因是汉族这个被统治民族是国人的主体部分,大环境如此,他们也不得不发生变化。导致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根本因素是()

A.汉族地主的建议

B.南北对峙的形势C.民族矛盾的激化D.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形态的吸引D.北魏毕竟是游牧民族,他们的经济形态和汉族的经济是有一定的差别的,并且是落后的,只有适应多数人的利益,这个统治才能够稳固下来。那么他们施行这个措施的根源在那里呢?我个人认为还是在于汉族经济制度的先进性。所以选D。在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A.实行均田制B.与汉族通婚C.迁都洛阳D.采用汉族政治制度A.经济为根本,均田制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消极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全面,影响较大的一次改革。然而,经过改革国力达到鼎盛的北魏王朝在孝文帝死后仅30余年便迅速分崩离析。

孝文帝在迁都洛阳,重新确立门阀制度以及定姓族方面所产生的一些负面作用对北魏王朝的衰亡产生了深远影响。一、迁都洛阳的负面影响(一)迁都导致了统制集团的分裂(二)忽视了迁都的巨大经济负担,造成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二、移植门阀制度,引发社会矛盾魏前期的用人路线是“任人唯贤”,但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495)下诏确定了门阀序列后,孝文帝的用人便基本上变为“先尽门第”了。从此,北魏上至中央,下至郡县都严格按照门第高低作为选官标准第一,“前代取士”,把士的才能,德行放在首位;第二,今之取士,首先看重的是其门第,郡望。(一)门阀制引起了北魏寒人(身份低微的人)的不满。(二)门阀制造成了新鲜卑门阀与代北贵族及“代来之人”的矛盾。(三)门阀制度造成北镇军人与新鲜卑门阀的矛盾。。三、道德沦丧,能力下降。定姓族,造成贵族的腐化。

生活上的腐化贪污成风,吏治腐败孝文帝自上而下的汉化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和民族大融合,其进步性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也为北魏的统治埋下了无穷的隐患,特别是孝文帝在迁都洛阳、移植门阀制度和定姓族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消极影响,造成北魏社会矛盾激化、政治集团分裂、官僚贵族腐化奢靡、统治危机日益加剧、勇武善战,锐意进取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不断削弱,最终导致了北魏政权的瓦解和灭亡。历史上任何一个落后民族向先进民族学习的过程中,切忌全盘照搬,不加扬弃,一定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摄其精华,弃其糟粕,同时加强精神引导与道德训诫,惟其如此,方可国富民强,长治久安。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2、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3、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民族大融合的原因(途径):①政治因素:国家分裂或战乱,民族迁徙、杂居、兼并战争。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